一种纱管智能更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3021发布日期:2018-08-24 20:1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纱管智能更换车。



背景技术:

纱线制成后需要在纺织设备将其缠绕于纱管上,纱线缠满纱管后,将满纱管从定子上取下,更换新的空纱管,并将取下后的满纱管与缠绕于定子上的纱线剪断,更换后的空纱管继续缠纱线,上述过程就是纱管的更换过程。纱管的更换通常采用人工更换,人工更换纱管,费事费力,换管速度慢,带来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目前,少数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研发出更换纱管的设备,这些设备大多体积笨重,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安装于纺纱设备上,其拆卸和维修复杂,现有的换管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换管过程经常会碰断纱线,需要停止设备进行接线,浪费时间,影响换管效率,拔纱过程常会使纱线与定子分离,导致更换后空纱管无法继续缠纱线,需要人工进行辅助,自动化程度低,影响工作的连续进行,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纱管智能更换车,以解决人工更换纱管费事费力,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及现有换管设备需要人工进行辅助,自动化程度低,影响工作的连续进行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纱管智能更换车,包括车体、挡线机构、拔纱装置及落纱装置,所述车体包括底盘和车架,车架位于底盘的上方,且与底盘活动相连。挡线机构、拔纱装置和落纱装置,由左向右依次设置在车架的顶部。拔纱装置包括滑动平台、壳体和拔纱凸轮,壳体固定安装于滑动平台上方,滑动平台与车架前后滑动连接。壳体内具有收纱通道,收纱通道前端口与壳体外部相通,拔纱凸轮设置在滑动平台上,位于收纱通道前端的正下方。落纱装置包括结构架、固定支架、活动支架和纱管箱,固定支架设置在结构架的上部,活动支架位于固定支架的下方,其上端与固定支架的下端铰接。固定支架内设有第一通道,活动支架内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下端与第二通道的上端相适配。纱管箱位于固定支架的上方,第一通道的上端与纱管箱的内部相通。

优选地,底盘的四个角均设有一个万向轮,底盘的前侧对称设有两个支撑轮。底盘通过导向组件与车架活动相连,实现车架相对于底盘上下运动。

优选地,车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把手,车架两侧的内部对称设置有电动伸缩缸,电动伸缩缸同步驱动车架升降。车架前侧上部设有一个从动轮和一个主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呈一左一右布置,车架内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通过减速机驱动主动轮。车架的前侧设有信号感应器,信号感应器与第一电机通信连接。

优选地,滑动平台通过导轨与车架滑动连接,滑动平台上设有电动驱动杆,电动伸缩杆驱动滑动平台沿导轨滑动。滑动平台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拔纱凸轮之间带传动。

优选地,壳体顶部的前侧具有向前、向下弯曲形成的弧形探沿,弧形探沿的左下端设置有压线杆,压线杆通过压线弹簧与弧形探沿相连。壳体的前侧开有纱线槽,纱线槽由收纱通道的右下角向下倾斜延伸至右侧壁的中部。

优选地,挡线机构位于壳体的左侧,其包括传动杆、挡线弹簧及挡线杆,传动杆通过支座设置在车架上,挡线弹簧一端与传动杆的左端相连,另一端与挡线杆固定相连成一体。传动杆的右端通过驱动杆与壳体活动连接,壳体与挡线机构联动。

优选地,第一通道上端的两侧设有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第一辊体的后端设置有主动轮,第二辊体的后端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带连接。结构架上安装有第三电机,主动轮通过可调节连杆与设在第三电机输出端的驱动轮相连,驱动轮、可调节连杆和主动轮组成曲柄摇杆机构。

优选地,活动支架左侧壁的下端,可有供定子上端通过的缺口。活动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阻挡纱管滑出第二通道下端的限位板和限位钩,限位板与活动支架活动连接,限位钩与活动支架固定相连。限位钩的左侧设有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通过下位弹簧与活动支架相连。

优选地,固定支架的下端设有到位螺栓,活动支架的上端设有与到位螺栓相配合的挡板,通过到位螺栓调节活动支架的最大转动角度。

优选地,活动支架的右下方设有电子剪刀,电子剪刀通过安装板固定于结构架前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无需人工辅助,连续自动化程度高,纱线断线率低,换管时间短,降低人工成本,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纱管智能更换车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某一部分的结构原理示意图,示出的是车体及相关部件。

图3是图1中示出的落纱装置中的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至图3,一种纱管智能更换车,包括车体1、挡线机构2、拔纱装置3及落纱装置4,所述车体1包括底盘11和车架12,车架12位于底盘11的上方,且与底盘11活动相连。底盘11四个角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一个万向轮13,底盘11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竖向的支撑轮14。底盘11四个角均通过一个导向组件15与车架12活动连接,导向组件15包括导杆和与导杆配合的导向套,导杆的下端与底盘11固定相连,导向套固定于车架12的内壁。车架1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把手121,各把手121与其对应车架12的外侧壁固定相连,通过把手121可推动纱管更换车在地面上行走,两个工作人员可通过把手121将纱管更换车抬起,挂接于纺织设备上。

车架12内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电动伸缩缸122,两个电动伸缩缸122同步驱动车架12沿导杆的轴线方向竖直升降。车架12前侧上部同一水平高度的位置,设有一个从动轮123和一个主动轮124,主动轮124和从动轮123分别位于车架的左右两侧,车架12通过主动轮124和从动轮123挂接于纺织设备上,主动轮124和从动轮123与纺织设备的轨道滚动摩擦。主动轮124通过减速机125与固定安装在车架12内侧的第一电机126连接,主动轮124通过减速机125驱动主动轮124转动,实现车架12在纺织设备的轨道上行走。车架12右前侧的设有信号感应器16,信号感应器16与第一电机126通信连接。

挡线机构2、拔纱装置3和落纱装置4,由左向右依次设置在车架12的顶部。拔纱装置3包括滑动平台31、壳体32和拔纱凸轮33,壳体32位于滑动平台31的正上方,其下端与滑动平台31固定相连。车架12的顶部纵向水平平行布置有两个导轨34,两个导轨34的前后两端均与车架12固定连接,滑动平台31通过直线轴承与两个导轨34滑动连接,滑动平台31上设有电动驱动杆311,电动伸缩杆311的伸缩端与车架12的后侧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311驱动滑动平台31沿导轨34的轴线方向滑动。壳体32顶部的前侧具有向前、向下弯曲形成的弧形探沿321,弧形探沿321的左下端设置有压线杆322,压线杆322通过压线弹簧323与弧形探沿321柔性连接。

壳体32内具有收纱通道36,收纱通道36前端口与壳体32外部相通,收纱通道36的底部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进入收纱通道36的满纱管在收纱通道36内向后滑行,并由壳体32的底部落下。拔纱凸轮33通过滚珠轴承安装在滑动平台31的左前侧,位于收纱通道36前端口的正下方。滑动平台31位于拔纱凸轮33的后侧设有第二电机35,第二电机35通过传动带驱动与拔纱凸轮33转动。壳体32的前侧壁开有纱线槽324,纱线槽324由收纱通道36前端口的右下角向下倾斜延伸至其右侧壁的中部。

挡线机构2位于壳体32的左侧,其包括传动杆21、挡线弹簧22及挡线杆23,传动杆21的通过支座设置在车架12上,传动杆21与支座转动连接,其伸出支座右侧的部分向一侧呈90°弯折,其右侧末端通过驱动杆与壳体32活动连接,壳体32与挡线机构2联动。所述壳体32、驱动杆、传动杆21组成摇杆滑块机构。挡线弹簧22位于传动杆21的左侧,挡线弹簧22一端与传动杆21的左端可拆卸相连,另一端与挡线杆23固定相连成一体。壳体32沿着导轨34向前运动时,通过传动杆21驱动挡线杆23同步向前运动。

落纱装置4包括结构架41、固定支架42、活动支架43和纱管箱44,结构架41的底部与车架12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支架42设置在结构架41的内侧,其顶部与结构架41固定相连,活动支架43位于固定支架42的下方,其上端与固定支架42的下端铰接。固定支架42内设有第一通道5,活动支架43内设有螺旋结构的第二通道6,第一通道5下端口与第二通道6的上端口相适配,纱管可由第一通道5下端口落入第二通道6的上端口。纱管箱44安装在固定支架42的上方,纱管箱44的底部具有出管口,第一通道5的上端与纱管箱44底部的出管口相对应,纱管箱44内的纱管可通过其底部的出管口落入第一通道5内。

第一通道5上端的两侧设有第一辊体51和第二辊体52,第一辊体51和第二辊体52纵向水平平行布置,两端与固定支架42的上部转动连接,第一辊体51的后端设置有主动轮53,第二辊体52的后端设置有从动轮54,主动轮53与从动轮54通过皮带58相连。结构架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57,主动轮53通过可调节连杆55与设在第三电机57输出端的驱动轮56相连,驱动轮56、可调节连杆55和主动轮53组成曲柄摇杆机构,驱动轮56转动,通过可调节连杆55驱动主动轮53和从动轮54往复转动,调整位于纱管箱44底部的纱管进入第一通道5内。固定支架42的下端设有到位螺栓421,活动支架43的上端设有与到位螺栓421相配合的挡板422,通过到位螺栓421调节活动支架43的最大转动角度。活动支架左侧壁的下端,可有供定子上端通过的缺口。活动支架4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阻挡纱管滑出第二通道6下端的限位板423和限位钩424,限位板423与活动支架43活动连接,限位钩424与活动支架43固定相连。限位钩424的左侧设有限位杆7,限位杆7的一端通过下位弹簧8与活动支架43相连。活动支架43的右下方设有电子剪刀9,电子剪刀9通过安装板10固定于结构架1前侧。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