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8137发布日期:2018-09-18 19:4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属于细络联纺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细络纺纱工序是从细纱落纱到管纱与筒管交换、管纱收集、集中转运至络筒机络纱,然后将络完纱的筒管转运至细纱机再管纱/筒管交换,循环往复,完成细纱管纱到筒纱过程。现有的细络联一种结构是在自动落纱细纱机管纱及筒管输送系统和自动络筒机的管纱及筒管输送系统之间设置专用的轨道运输小车进行管纱和筒管交换,整个过程需要人工参与,劳动强度大,纱线易出现污染、损伤及毛羽增加等问题。另一种是将自动落纱细纱机管纱和筒管输送系统与自动络筒机的管纱和筒管输送系统直接连接而实现管纱和筒管交换,但所配的细纱机生产的管纱量较高,未能络完的管纱量小,造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紧凑,能减少运输行程和大幅度提高细纱机的锭速及生产效率的一种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置于自动落纱细纱机的第一托盘输送轨道及自动络筒机的第二托盘输送轨道接口处的拨盘、托盘输出机构和托盘输入机构;

所述的拨盘同轴安装在导向轮上,且拨盘圆周均布有圆弧拨齿,拨盘上各圆弧拨齿中心线与导向轮上各齿槽中心线共线;

所述的托盘输出机构包括输出座板、用于带动托盘沿输送轨迹运行的带/链输出传动机构、用于支承托盘的输出支承板以及用于对托盘进行导向的输出导板,所述的带/链输出传动机构安装在输出座板上,且带/链输出传动机构的输出带/链位于输出座板的上部,输出导板和输出支承板安装在输出座板上并位于输出带/链的上部,输出导板上的输出导槽和输出支承板上的输出槽位于托盘输送轨迹的路径上;

所述托盘输入机构包括输入座板、用于带动托盘沿输送轨迹运行的带/链输入传动机构以及用于支承托盘的输入支承板和对托盘进行导向的输入导板,所述带/链输入传动机构安装在输入座板上,且带/链输入传动机构的输入带/链位于输入座板的上部,输入导板和输入支承板安装在输入座板上并位于输入带/链的上部,输入导板的输入导槽和输入支承板上的输入槽位于托盘输送轨迹的路径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相独立的第一托盘输送轨道及自动络筒机的第二托盘输送轨道,并在第一托盘输送轨道及第二托盘输送轨道接口处设有拨盘、托盘输出机构和托盘输入机构,而托盘输出机构和托盘输入机构均采用了带/链传动机构及对应的输出导槽和输入导槽,在各托盘支架组件随钢带及对应的传动齿与驱动轮上的第一齿槽按序啮合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运行过程中,当托盘支架组件运行至接口处,使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沿着钢带的运转方向逐渐张并解除对托盘的定位,通过安装在导向轮上的拨盘上的圆弧拨齿沿着钢带的运转方向将托盘逐一拨出托盘支架组件,并依次通过托盘输出机构送至第二托盘输送轨道上,自动输送到络筒机。在自动络筒机管纱络成筒纱,将络完纱的托盘依次通过传动带沿第二托盘输送轨道运行至接口处,能通过托盘输入机构将托盘送至第一托盘输送轨道处呈张开状的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间而送至第一托盘输送轨道,而送至自动落纱细纱机托盘输送系统,结构合理、紧凑,能减少运输行程,达到自动络筒机与自动落纱细纱机之间托盘能自动往返输送,而进行管纱/筒管交换,能实现自动落纱细纱机与自动络筒机的连接循环往复自动化纺纱,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降低了用工成本,改善了纱线的清洁情况,避免了纱线的接触损伤,减少了纱线毛羽的增加,解决了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难以解决的纺纱工艺中细纱卷装与速度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细纱机的锭速及生产效率,便于对现有机型进行改造升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托盘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托盘输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托盘输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自动落纱细纱机托盘输送系统,2—张紧机构,2-1—驱动轮、2-11—第一齿槽,2-2—机座,2-3—驱动马达,2-4—导向轮,2-41—第二齿槽,2-5—同步带,3—管纱,4—托盘支架组件,4-1—寄放站管,4-2—托盘压板,4-21—连接柱,4-3—托盘支架,4-31—定位柱,4-32—连接座,4-33—导轨支承面,4-4—定位销轴,4-5—传动齿, 4-6—紧固件,5—托盘,6—第一托盘输送轨道,7—托盘输出机构,7-1—输出导板,7-1-1 —输出导槽,7-1-2—前引导部,7-2—托盘出位等待传感器,7-3—输出张紧轮,7-4—输出导向轮,7-5—输出限位板,7-6—弹簧,7-7—限位安全传感器,7-8—输出带/链,7-9 —输出支承板,7-91—前引导部,7-92—输出槽,7-10—输出座板,7-11—防托盘输出满及堵塞传感器,7-12—输出马达,7-13—输出驱动轮,7-14—固定柱,8—拨盘,8-1—圆弧拨齿,9—自动络筒机托盘输送系统,10—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1—托盘输入机构,11-1 —托盘检测传感器,11-2—筒管检测传感器,11-3—防止寄放站有筒管检测传感器,11-4 —托盘进位传感器,11-5—输入支承板,11-51—输入槽,11-52—后导向部,11-6—防托盘输入满及堵塞传感器,11-7—输入导板,11-71—输入导槽,11-72—后导向部,11-8 —弧形导板,11-9—输入导向轮,11-10—输入张紧轮,11-11—输入座板,11-12—输入驱动轮,11-13—输入马达,11-14—输入带/链,12—筒管,13—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包括置于自动落纱细纱机的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及自动络筒机的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接口处的拨盘 8、托盘输出机构7和托盘输入机构11。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落纱细纱机托盘输送系统1包括与锭子组对应的左侧和右侧两个长行程以及在车头部和车尾部的两个短行程,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沿两个长行程和两个短行程设置,而车头部或/和车尾部的基座均安装有张紧机构2,通过张紧机构2的驱动轮2-1使多个托盘支架组件4按设定方向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运行。而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络筒机托盘输送系统9通过驱动机构使输送带按设定方向沿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运行。实用新型将自动落纱细纱机托盘输送系统1与自动络筒机托盘输送系统9通过接口装置有机结合,在最短的行程内将细纱落纱后的管纱3自动转运至络筒机进行络纱,然后将络完纱的筒管12通过托盘转运至细纱机而实现管纱和筒管12交换,以此循环往复,完成细纱管纱到筒纱过程。

见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各托盘支架组件4包括托盘支架4-3、托盘压板4-2和寄放站管4-1,托盘5卡合定位在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上的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上,各托盘支架组件4下部的传动齿4-5与钢带13连接,各托盘支架4-3下部的连接座4-32 通过定位销轴4-4及紧固件4-6与钢带13及传动齿4-5连接,而各托盘压板4-2具有能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移动的耐磨导轨支承面4-33,各托盘压板4-2上的两个连接柱4-21 安装在托盘支架4-3上的两个定位柱4-31上并用于对托盘5的垂直方向限位,寄放站管 4-1可拆插装在各自对应的托盘压板4-2上,且托盘5卡合在相邻两托盘支架4-3形成的三个定位柱4-31间并用于对托盘5水平方向限位,托盘支架4-3随钢带13运行至导向轮 2-4时,托盘支架4-3下部的传动齿4-5与导向轮2-4上的第二齿槽2-41啮合,相邻两托盘支架4-3上的三个定位柱4-31沿导向轮2-4的运转方向逐渐张开,并解除对托盘5 卡合定位,拨盘8上的圆弧拨齿8-1将托盘5拨出托盘支架4-3,将托盘5送入相邻两托盘支架4-3间,随后通过三个定位柱4-31卡合托盘5。而在托盘支架4-3随钢带13运行至驱动轮2-1时,托盘支架4-3下部的传动齿4-5与驱动轮2-1的第一齿槽2-11啮合,相邻两托盘支架4-3上的三个定位柱4-31沿导向轮2-4的运转方向逐渐打开接收托盘5。

见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拨盘8用于拨出输送到接口处并解除卡合定位的托盘5,拨盘8同轴安装在导向轮2-4上,且拨盘8圆周均布有圆弧拨齿8-1,拨盘8上各圆弧拨齿中心线与导向轮2-4上各齿槽中心线共线。

见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张紧机构2包括安装在机座2-2上导向轮2-4、驱动轮2-1 和驱动马达2-3,驱动马达2-3的输出侧与驱动轮2-1连接,通过驱动马达2-3的输出侧带动驱动轮2-1转动,而驱动轮2-1均布的第一齿槽2-11与导向轮2-4均布的第二齿槽 2-41相同,使驱动轮2-1与钢带13上的传动齿4-5啮合使钢带13运行,同步带2-5安装在导向轮2-4和驱动轮2-1上,能准确定位各托盘支架组件4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运用同步带2-5与同步带轮啮合精确传动原理,准确定位各托盘5位置,实现循环交替输送管纱3和筒管12。见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轮2-1上均布的第一齿槽2-11及导向轮2-4上均布的第二齿槽2-41用于与各托盘支架组件4下部的传动齿4-5啮合,张紧机构2用于驱动托盘支架组件4运转,使张紧机构2中的驱动轮2-1转动并与托盘支架组件 4下部的传动齿4-5啮合,使钢带13带动托盘支架组件4运行。

见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拨盘8与导向轮2-4同步转动,通过导向轮2-4上的第二齿槽2-41与传动齿4-5啮合,使拨盘8上的圆弧拨齿8-1沿着托盘支架组件4运转方向依次将通过的托盘5拨出托盘支架组件4并引入托盘输出机构7内。

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托盘输出机构7用于将脱离托盘支架组件4的各托盘 5自动输送到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上。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托盘输出机构7包括输出座板7-10、用于带动托盘5沿输送轨迹运行的带/链输出传动机构、用于支承托盘 5的输出支承板7-9以及用于对托盘5进行导向的输出导板7-1,本实用新型的输出座板 7-10以及输出支承板7-9和输出导板7-1均通过多个固定柱7-14连接,而输出座板7-10 连接有多个可调节的撑脚,方便调节托盘输出机构7的高度。

见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带/链输出传动机构安装在输出座板7-10上,且带/链输出传动机构的输出带/链7-8位于输出座板7-10的上部,该带/链输出传动机构包括安装在输出座板7-10上的输出马达7-12、输出驱动轮7-13、输出导向轮7-4及输出张紧轮 7-3,输出马达7-12的输出轴安装有输出驱动轮7-13,输出带/链7-8套装在输出驱动轮 7-13、输出导向轮7-4及输出张紧轮7-3上,通过输出马达7-12带动输出带/链7-8沿输出驱动轮7-13、输出导向轮7-4以及输出张紧轮7-3的运动轨迹转动,通过输出带/链7-8 将托盘5沿输送轨迹输送。见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两个输出导向轮7-4,方便调节输出带/链7-8的位置。

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出导板7-1和输出支承板7-9安装在输出座板7-10 上并位于输出带/链7-8的上部,输出导板7-1上的输出导槽7-1-1和输出支承板7-9上的输出槽7-92位于托盘输送轨迹的路径上,使部分输出带/链7-8位于输出支承板7-9 上的输出槽7-92处将托盘5输送至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处,输出导板7-1上的输出导槽 7-1-1对移动的托盘5进行导向。

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出导板7-1前侧前引导部7-1-2和输出支承板7-9前侧的前引导部7-91位于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的外侧,将输出导板7-1和输出支承板7-9 设置在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转向处,使输出导板7-1上的输出导槽7-1-1两端分别与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及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槽口对应,将托盘5从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平稳从过渡至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本实用新型的输出导板7-1以及输出支承板7-9可采用分体结构,输出导板7-1位于输出导槽7-1-1的前侧安装有弹性的输出限位板7-5,该使输出限位板7-5通过弹簧7-6连接在输出导板7-1上,能使插装有纱管的托盘5进入其输出导槽7-1-1内,而被拨离托盘5后的托盘支架组件4随钢带13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 运行。

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托盘输入机构11用于将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上输出的各托盘5自动输送到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的托盘支架组件4上。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托盘输入机构11包括输入座板11-11、用于带动托盘5沿输送轨迹运行的带/链输入传动机构以及用于支承托盘5的输入支承板11-5和对托盘5进行导向的输入导板11-7,本实用新型的输入座板11-11以及输入支承板11-5和输入导板11-7通过多个固定柱连接,而输入座板11-11连接有多个可调节的撑脚,方便调节托盘输入机构11的高度。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带/链输入传动机构安装在输入座板11-11上,且带/链输入传动机构的输入带/链11-14位于输入座板11-11的上部,该带/链输入传动机构包括安装在输入座板11-11上的输入马达11-13、输入驱动轮11-12、输入导向轮11-9及输入张紧轮11-10,输入带/链11-14套装在输入驱动轮11-12、输入导向轮11-9及输入张紧轮11-10 上,通过输入马达11-13带动输入带/链11-14沿输入驱动轮11-12、输入导向轮11-9以及输入张紧轮11-10的运动轨迹转动,通过输入带/链11-14将托盘5沿输送轨迹输送到托盘支架组件4上。

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输入导板11-7和输入支承板11-5安装在输入座板11-11 上并位于输入带/链11-14的上部,输入导板11-7的输入导槽11-71和输入支承板11-5 上的输入槽11-51位于输送轨迹的路径上,使部分输入带/链11-14位于输入支承板11-5 上的输入槽11-51处将托盘5输送至托盘支架组件4上,输入导板11-7上的输入导槽 11-71对移动的托盘5进行导向。

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入导板11-7前侧的后引导部11-72和输入支承板11-5 前侧的后引导部11-52位于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外侧,将输入导板11-7和输入支承板11-5 设置在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转向处,使输入导板11-7上的输入导槽11-71两端分别与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和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槽口对应,本实用新型的输入导板11-7和输入支承板11-5可采用分体结构,且输入导板11-7在后引导部分11-72安装有弧形导板11-8,通过弧形导板11-8,使脱离输入带/链11-14的托盘5能平稳进入托盘支架组件4上。

见图1、4、5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出导板7-1或输出支承板7-9在接近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一侧安装有托盘出位等待传感器7-2,托盘出位等待传感器7-2用于对托盘5出位等待位置进行检测。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入导板11-7或输入支承板11-5 在接近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一侧安装有托盘进位传感器11-4、托盘检测传感器11-1和筒管检测传感器11-2,托盘进位传感器11-4用于对托盘5进位位置进行检测,而托盘检测传感器11-1和筒管检测传感器11-2则分别检测通过的托盘5及托盘5上的筒管,用于启停钢带13运转。

见图1、4、5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出导板7-1或输出支承板7-9在接近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一侧安装有防止托盘未拨出的限位安全传感器7-7、在接近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 一侧安装有防托盘输出满及堵塞传感器7-11。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入导板11-7 或输入支承板11-5在在接近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一侧安装有防止寄放站有筒管检测传感器11-3、在接近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一侧安装有防托盘输入满及堵塞传感器11-6,通过多个传感器对运行状态自动检测,能提高输送的可靠性。

见图1、4、5所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在自动落纱细纱机完成落纱,且自动络筒机没有发出要管信号时,钢带13在驱动带的带动下运转,直至托盘出位等待传感器7-2 激活后,钢带13停止等待自动络筒机有发出要管信号,而自动络筒机的托盘输送系统必须运转,并发出要求自动落纱细纱机提供管纱3的要管信号,托盘检测传感器11-1和筒管检测传感器11-2未激活时,钢带13一直运转,直至托盘进位传感器11-4激活,钢带 13停止运转;托盘输入机构11中的输入带/链将托盘5沿输入导槽11-71输送到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间,托盘检测传感器11-1和筒管检测传感器11-2响应,钢带13的继续运转,循环往复。当托盘检测传感器11-1和筒管检测传感器11-2未激活时,且托盘进位传感器11-4激活时,此时络筒机上堵塞或没有筒管时,钢带13停止运转;当托盘检测传感器11-1激活、筒管检测传感器11-2未被激活,此时络筒机上有托盘5无筒管,且托盘进位传感器11-4激活时,钢带13停止运转;当防托盘输出满及堵塞传感器7-11 由于托盘堵塞而受到激活时,钢带13停止运转;限位安全传感器7-7由于拨盘8未拨出带有筒管或管纱3的托盘5而受到激活时,钢带13停止运转;防托盘输入满及堵塞传感器11-6由于托盘堵塞而受到激活时,钢带13停止运转;防止寄放站有筒管检测传感器 11-3由于寄放站有筒管而受到激活时,钢带13停止运转。

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细络联管纱和筒管的输送接口装置在输送时,包括以下步骤:

⑴、自动落纱细纱机托盘输送系统1正常工作,张紧机构2的驱动轮2-1及导向轮 2-4同步转动,各托盘支架组件4随钢带13及对应的传动齿4-5与驱动轮2-1上的第一齿槽2-11按序啮合,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将插装有纱管的托盘5卡合定位并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运行,同时自动络筒机托盘输送系统9正常工作,驱动机构带动传动带沿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运行;

⑵、当托盘支架组件4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运行至接口处,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 沿着钢带13的运转方向逐渐张并解除对托盘5的定位,相邻两托盘支架4-3组合的三个定位柱4-31沿着钢带13的运转方向逐渐张开,拨盘8上的圆弧拨齿8-1沿着钢带13 的运转方向将托盘5逐一拨出托盘支架组件4,并依次送入托盘输出机构7的输出带/链 7-8处,拨出托盘5后的托盘支架组件4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继续运行;

⑶、托盘输出机构7的带/链输出传动机构工作,并通过输出带/链7-8将置有纱管的托盘5沿输出导槽7-1-1输送到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的传动带上,而送至自动络筒机托盘输送系统9;

⑷、将络完纱后置有筒管的托盘5依次通过传动带沿第二托盘输送轨道10运行,并送到托盘输入机构11的输入带/链11-14处,托盘输入机构11的带/链输入传动机构工作,通过输入带/链11-14将托盘5沿输入导槽11-71输送到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处呈张开状的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间,钢带13带动托盘支架组件4沿第一托盘输送轨道6运行,各托盘5被逐渐闭合的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卡合定位,而送至自动落纱细纱机托盘输送系统,将自动络筒机与自动落纱细纱机之间托盘5能自动往返输送,而进行管纱/筒管交换,实现自动落纱细纱机与自动络筒机的连接。

见图1~5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随钢带13通过传动齿4-5与驱动轮2-1的第一齿槽2-11啮合运转,当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沿运转方向逐渐张开,并至安装在输入导板11-7或输入支承板11-5上的托盘进位传感器11-4响应,钢带13停止运转,托盘输入机构11中的输送带/链将托盘5输送到呈张开状的相邻两托盘支架组件4 间,用于检测托盘5的托盘检测传感器11-1和用于检测筒管的筒管检测传感器11-2响应,钢带13的继续运转,循环往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