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式输出型单张面纸预热机构及瓦楞纸板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1796发布日期:2018-12-18 20:4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连续式输出型单张面纸预热机构及瓦楞纸板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瓦楞纸纸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式输出型单张面纸预热机构及瓦楞纸板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生产瓦楞纸板时,通常是先将原纸压制成瓦楞,与底纸粘接在一起形成单面瓦楞纸板,再经过在瓦楞上涂胶后与面纸粘贴在一起形成三层瓦楞纸板,或者增加一组单面瓦楞纸板成型设备,然后粘合形成五层瓦楞纸板甚至七层。

授权公告号CN102173162B的一篇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预印面纸瓦楞纸板生产方法及生产线,解决现有瓦楞纸板生产线和工艺无法适应预印彩面瓦楞纸板的生产的问题,采用面纸在上、单面瓦楞纸板在下的贴合方式,避免彩印面纸与烘干部的高温热板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防止对彩印面纸的材质、图案、光油及塑料膜的损伤,该生产方法和瓦楞纸板生产线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适应预印彩色面纸的使用要求。

但是发明人发现,该设备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进行瓦楞纸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多层瓦楞纸生产过程中其只具备对底部的瓦楞纸进行预热,中间的接触不断预热板导致预热不充分,上下层水分不均容易翘边,此外,该设备只有在使用卷筒连续式面纸进行生产时才能对面纸在粘合前进行预热,使用单张面纸时其难以实现边输送单张面纸边对单张面纸进行预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单张面纸预热机构,通过设置面纸预热装置对面纸提前进行预热,降低面纸中的水分,使面纸和后面的瓦楞纸粘合时,不会因为面纸中水分过高而产生翘边弯曲的现象,并且该面纸预热装置利用负压吸附力将单张面纸吸附在传送带a上移动,使得单张面纸在传输过程中相对传送带a不会发生位移,进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面纸和瓦楞纸同时进入烘干设备中面纸在上接触不到加热板进而得不到充分烘干以及只能满足连续式面纸进行边传输边预热而满足不了单张面纸边预热边进行前后衔接连续式传输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单张面纸预热机构,包括用于向第一进纸连续式输送单张面纸的面纸进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面纸进料装置后方的面纸预热装置,该面纸预热装置包括传输带a以及设置在传输带a下方的预热机构,所述传输带a和预热机构之间留有供单张面纸传输预热的预热通道,所述传输带a分为a段、b段和c段,且单张面纸处于a段时其与传输带a之间相对静止并在传输带a的带动下前后单张面纸首尾相接地向后传输,所述预热机构沿单张面纸的传输路径设置,在单张面纸传输过程中对其进行预热。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传输带a的上方设置有吸风机构,所述传输带a上开设有若干通孔,该通孔与吸风机构配合使用;所述传输带a传输至吸风机构处时,传输带a的通孔产生吸附力使单张面纸与传输带a之间相对静止并随传输带a 一起移动;所述预热机构包括预热板。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传输带a由硅胶材料制成,该传输带a与面纸之间的摩擦力为f1,面纸与预热机构之间的摩擦力为f2,f1和f2满足,f1>f2≥0,所述传输带a的传输速度为v,且v1,f1和f2三者之间满足传输带a带动面纸传输的过程中面纸与传输带a之间保持相对静止。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面纸进料装置包括输纸机构、设置在输纸机构后端的用于控制输纸机构输出的面纸头尾相接地往第一进纸口输送的控制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进纸辊、可转动设置在进纸辊后方的挡规以及可转动设置在进纸辊上方的压辊。

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覆膜机构,所述覆膜机构用于对连续式输送的单张面纸进行覆膜,该覆膜机构包括用于放卷薄膜的薄膜放卷组件、对薄膜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一进纸口和面纸进料装置之间的用于将薄膜和单张面纸进行粘合的覆膜组件。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吸风机构和开有通孔的传输带a配合,实现了前后的单张面纸紧挨着连续式向后传输;由此,本实用新型实际公开了一种连续式输出型单张面纸预热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种三层瓦楞纸板生产线,通过在连续式输出型单张面纸预热机构的后方设置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以及粘合装置进而克服了三层瓦楞纸板生产过程中瓦楞纸和面纸之间预热不均粘合时容易出现翘边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三层瓦楞纸板生产线,还包括位于第一进纸口后方的第二进纸口、用于往第二进纸口输送完成过胶的第一瓦楞纸的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以及用于将单张面纸和第一瓦楞纸进行粘合形成三层瓦楞纸板的粘合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包括用于对第一瓦楞纸进行涂胶的涂胶组件a以及设置在涂胶组件a上方的用于对涂胶前以及涂胶后的第一瓦楞纸进行预热的预热组件a。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对第一瓦楞纸进行纠偏的纠偏组件a。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粘合装置包括用于对完成粘合的三层瓦楞纸板进行烘干的第一烘干机构以及设置在第一烘干机构后方的用于和传输带a配合牵引三层瓦楞纸板向后输送的传送带b。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烘干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进纸口后方的第一烘干板,该第一烘干板设置在三层瓦楞纸板的下方,且沿着三层瓦楞纸板的传输路径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涂胶组件a包括胶料箱以及设置在胶料箱内的涂胶辊和匀胶辊;

所述预热组件a包括预热圈和可沿预热圈的圆周方向上转动调节预热圈包角的包角辊,所述预热圈靠近涂胶辊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与所述涂胶辊配合的压辊;所述压辊的一侧设置有摆杆,所述摆杆的中部位置可转动设置在固定轴上,其另一端与驱动件连接,在驱动件的带动下绕固定轴转动带动压辊上下摆动;

所述纠偏组件a包括吸风纠偏板。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进纸口和第二进纸口之间还设置有面纸递送组件,所述面纸递送组件包括递送辊a以及设置在递送辊a下方的递送辊b。

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用于对粘合后生成的三层瓦楞纸板进行裁切的裁切装置a,所述裁切装置a包括支撑限位组件a、设置在支撑限位组件a后方的裁切组件a以及设置在裁切组件a后方的传输组件a。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通过在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的后方设置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进而克服了五层瓦楞纸板生产过程中瓦楞纸和面纸之间以及瓦楞纸和瓦楞纸之间预热不均粘合时容易出现翘边的问题。

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后方的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和第二烘干机构,所述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用于往第三进纸口输送完成过胶的第二瓦楞纸,该第二瓦楞纸和三层瓦楞纸板在第三进纸口处开始粘合形成五层瓦楞纸板,所述第二烘干机构用于对完成粘合的五层瓦楞纸板进行烘干。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烘干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三进纸口后方的第二烘干板,该第二烘干板设置在五层瓦楞纸板的下方,且沿着五层瓦楞纸板的传输路径设置。

作为又一种优选,还包括用于对粘合后生成的五层瓦楞纸板进行裁切的裁切装置b,所述裁切装置b包括支撑限位组件b、设置在支撑限位组件b后方的裁切组件b以及设置在裁切组件b后方的传输组件b。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面纸预热装置,使得单张面纸在与瓦楞纸进行粘合前对面纸提前进行一个单独的预热,降低面纸中的水分,使得面纸和后面的瓦楞纸粘合时,不会因为面纸中水分过高而产生翘边弯曲的现象,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面纸和瓦楞纸同时进入烘干设备中面纸在上接触不到加热板进而得不到充分烘干的问题,并且该面纸预热装置通过设置吸风罩并在牵引纸板移动的传送带a 上开设吸风孔,利用负压吸附力将单张面纸吸附在传送带a上随着传送带a移动,使得单张面纸在传输过程中相对传送带a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了前后的单张面纸能衔接好,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只能满足连续式面纸进行边传输边预热而满足不了单张面纸边预热边进行前后衔接连续式传输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面纸进纸口的后方设置多个瓦楞纸进纸口,并设置每个瓦楞纸进纸口进一张瓦楞纸,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生产多层瓦楞纸板,多层瓦楞纸在同一进纸口进入到烘干设备中去,出现底层的瓦楞纸紧贴烘干板烘干充分而中上层的瓦楞纸由于隔着底层瓦楞纸其不直接接触烘干板,使其烘干效果相对较差,最终导致上下层的瓦楞纸水分不均,产生瓦楞纸弯曲的情况,影响瓦楞纸质量,而采用隔层瓦楞纸分开进入烘干设备的方式则保证了每层瓦楞纸和上方的面纸或者瓦楞纸粘合后其都能直接接触烘干板一段时间保证其烘干的充分性以及和其它瓦楞纸之间的水分均匀性。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各个瓦楞纸输送机构处设置预热组件,使得瓦楞纸在与上方的面纸或者瓦楞纸进行粘合前得到一个提前的预热,保证其在粘合前具备一定的初始温度,避免了瓦楞纸以较冷的状态与上方已经加热过一段时间的面纸或者瓦楞纸进行粘合,产生翘边弯曲的现象,此外该预热组件通过设置可沿预热圈的圆周方向上转动调节预热圈包角的包角辊,使得在进纸速度较快,瓦楞纸在预热圈移动的速度较快时,能通过包角辊调大包角来保证预热圈对瓦楞纸的预热充分;而在进纸速度较慢,瓦楞纸在预热圈上停留时间长时,则可以通过包角辊调小包角来避免预热圈对瓦楞纸的过分预热,导致瓦楞纸水分过低的情况;此外,在进纸速度一定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该包角辊来人为地调节瓦楞纸预热的情况,进而调节瓦楞纸的含水率。

综上所述,该设备具有纸张预热效果,纸板粘合平整,水分控制合理,纸板质量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瓦楞纸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面纸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面纸预热装置的局部剖切放大示意图。

图4为第一、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以及粘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涂胶组件以及预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面纸进料装置以及覆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吸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预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面纸递送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三层瓦楞纸板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三层瓦楞纸板生产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2、图3、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一种连续式输出型单张面纸预热机构,包括用于向第一进纸口10连续式输送单张面纸的面纸进料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面纸进料装置1后方的面纸预热装置5,该面纸预热装置5包括传输带a51以及设置在传输带a51下方的预热机构52,所述传输带a51和预热机构 52之间留有供单张面纸103传输预热的预热通道100,所述传输带a51分为a 段200、b段300和c段400,且单张面纸103处于a段200时其与传输带a51 之间相对静止并在传输带a51的带动下前后单张面纸103首尾相接地向后传输,所述预热机构52沿单张面纸103的传输路径设置,在单张面纸103传输过程中对其进行预热。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该单张面纸103沿水平路径传输,与之对应的该预热机构52也沿水平传输路径设置;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单张面纸103沿圆弧路径或者曲型路径传输,与之对应的预热机构52也可以为沿圆弧路径或者曲型路径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带a51的上方设置有吸风机构53,所述传输带a51 上开设有若干通孔511,该通孔511与吸风机构53配合使用;所述传输带a51 传输至吸风机构53处时,传输带a51的通孔511产生吸附力使单张面纸103与传输带a51之间相对静止并随传输带a51一起移动;所述预热机构52包括预热板521。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吸风机构53可以是吸风罩531,其两端通过支脚固定在传输带a51的两侧,其下方开设吸风槽。

进一步地,所述面纸进料装置1包括输纸机构11、设置在输纸机构11后端的用于控制输纸机构11输出的面纸头尾相接地往第一进纸口10输送的控制机构 12。

具体地,所述控制机构12包括进纸辊121、可转动设置在进纸辊121后方的挡规122以及可转动设置在进纸辊121上方的压辊123。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面纸预热装置5,使得单张面纸103在与瓦楞纸进行粘合前对面纸提前进行一个单独的预热,降低面纸中的水分,使得单张面纸103 和后面的瓦楞纸粘合时,不会因为面纸中水分过高而产生翘边弯曲的现象,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单张面纸103和瓦楞纸同时进入烘干设备中面纸在上接触不到加热板进而得不到充分烘干的问题,并且该面纸预热装置5通过设置吸风罩并在牵引纸板移动的传输带a51上开设吸风孔,利用负压吸附力将单张面纸103吸附在传输带a51上随着传输带a51移动,使得单张面纸103在传输过程中相对传输带 a51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了前后的单张面纸103能衔接好,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只能满足连续式面纸进行边传输边预热而满足不了单张面纸103边预热边进行前后衔接连续式传输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还包括覆膜机构9,所述覆膜机构9用于对连续式输送的单张面纸103进行覆膜,该覆膜机构9包括用于放卷薄膜的薄膜放卷组件91、对薄膜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92以及设置在第一进纸口10和面纸进料装置1之间的用于将薄膜和单张面纸103进行粘合的覆膜组件93。

实施例二

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带a51由硅胶材料制成,该传输带a51与面纸之间的摩擦力为f1,面纸与预热机构52之间的摩擦力为f2,f1和f2满足,f1>f2≥ 0,所述传输带a51的传输速度为v,且v1,f1和f2三者之间满足传输带a51 带动面纸传输的过程中面纸与传输带a51之间保持相对静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传输带a51并不局限于采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硅胶材料制成,选用硅胶材料制成的传输带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的传输带,只要其能满足传输过程中单张面纸和传输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即可。

实施例三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一种三层瓦楞纸板生产线,还包括位于第一进纸口10后方的第二进纸口20、用于往第二进纸口20输送完成过胶的第一瓦楞纸101的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以及用于将单张面纸103和第一瓦楞纸101进行粘合形成三层瓦楞纸板104的粘合装置3。

具体地,所述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包括用于对第一瓦楞纸101进行涂胶的涂胶组件a21以及设置在涂胶组件a21后方的用于对第一瓦楞纸101进行预热的预热组件a2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还包括用于对第一瓦楞纸101进行纠偏的纠偏组件a23。

进一步地,所述粘合装置3包括用于对完成粘合的三层瓦楞纸板104进行烘干的第一烘干机构31以及设置在第一烘干机构31后方的用于和传输带a51配合牵引三层瓦楞纸板104向后输送的传送带b3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烘干机构31包括设置在第二进纸口20后方的第一烘干板311,该第一烘干板311设置在三层瓦楞纸板104的下方,且沿着三层瓦楞纸板104的传输路径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涂胶组件a21包括胶料箱211以及设置在胶料箱211内的涂胶辊212和匀胶辊213;

所述预热组件a22包括预热圈221和可沿预热圈221的圆周方向上转动调节预热圈221包角的包角辊222,所述预热圈221靠近涂胶辊212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223,所述安装槽223内设置有与所述涂胶辊212配合的压辊224;所述压辊224的一侧设置有摆杆225,所述摆杆225的中部位置可转动设置在固定轴226 上,其另一端与驱动件227连接,在驱动件227的带动下绕固定轴226转动带动压辊224上下摆动;

所述纠偏组件a23包括吸风纠偏板231。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各个瓦楞纸输送装置处设置预热组件,使得瓦楞纸在与上方的面纸或者瓦楞纸进行粘合前得到一个提前的预热,保证其在粘合前具备一定的初始温度,避免了瓦楞纸以较冷的状态与上方已经加热过一段时间的面纸或者瓦楞纸进行粘合,产生翘边弯曲的现象,此外预热组件通过设置可沿预热圈的圆周方向上转动调节预热圈包角的包角辊,使得在进纸速度较快,瓦楞纸在预热圈移动的速度较快时,能通过包角辊调大包角来保证预热圈对瓦楞纸的预热充分;而在进纸速度较慢,瓦楞纸在预热圈上停留时间长时,则可以通过包角辊调小包角来避免预热圈对瓦楞纸的过分预热,导致瓦楞纸水分过低的情况;此外,在进纸速度一定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该包角辊来人为地调节瓦楞纸预热的情况,进而调节瓦楞纸的含水率。

需要进一步地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热组件a22,其具有多种预热模式可以选择,其可以是相对瓦楞纸进行预热再进行涂胶,也可以先预热再涂胶然后再进行一次预热,当然也可以通过调整包角实现先涂胶再预热。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纸口10和第二进纸口20之间还设置有面纸递送组件7,所述面纸递送组件7包括递送辊a71以及设置在递送辊a71下方的递送辊b72。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对粘合后生成的三层瓦楞纸板104进行裁切的裁切装置a6,所述裁切装置a6包括支撑限位组件a61、设置在支撑限位组件a61后方的裁切组件a62以及设置在裁切组件a62后方的传输组件a63。

实施例四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一种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后方的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 4和第二烘干机构33,所述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4用于往第三进纸口30输送完成过胶的第二瓦楞纸102,该第二瓦楞纸102和三层瓦楞纸板104在第三进纸口 30处开始粘合形成五层瓦楞纸板105,所述第二烘干机构33用于对完成粘合的五层瓦楞纸板105进行烘干。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面纸进纸口的后方设置多个瓦楞纸进纸口,并设置每个瓦楞纸进纸口进一张瓦楞纸,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生产多层瓦楞纸板使,多层瓦楞纸在同一进纸口进入到烘干设备中去,出现底层的瓦楞纸紧贴烘干板烘干充分而中上层的瓦楞纸由于隔着底层瓦楞纸其不直接接触烘干板,使其烘干效果相对较差,最终导致上下层的瓦楞纸水分不均,产生瓦楞纸弯曲的情况,影响瓦楞纸质量,而采用隔层瓦楞纸分开进入烘干设备的方式则保证了每层瓦楞纸和上方的面纸或者瓦楞纸粘合后其都能直接接触烘干板一段时间保证其烘干的充分性以及和其它瓦楞纸之间的水分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烘干机构33包括设置在第三进纸口30后方的第二烘干板331,该第二烘干板331设置在五层瓦楞纸板105的下方,且沿着五层瓦楞纸板105的传输路径设置。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对粘合后生成的五层瓦楞纸板105进行裁切的裁切装置b8,所述裁切装置b8包括支撑限位组件b81、设置在支撑限位组件b81后方的裁切组件b82以及设置在裁切组件b82后方的传输组件b83。

实施例五

如图11所示,瓦楞纸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步骤一,面纸进纸工序,将前后单张面纸首尾相接地连续式向后输送至面纸预热工位处;

步骤二,面纸预热工序,面纸预热工位处的单张面纸上表面贴合传输带a51 的表面,在摩擦力和吸风的作用下与传输带a51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并在传输带 a51带动下前后单张面纸首尾相接地沿着预热通道100向后传输至第一粘合工位处,在连续式传输过程中对单张面纸进行预热;

步骤三,瓦楞纸进纸工序,第一瓦楞纸先传输至第一涂胶工位处进行涂胶,然后传输至第一瓦楞纸预热工位处进行预热,完成涂胶并预热后的第一瓦楞纸传输至第一粘合工位处;第二瓦楞纸先传输至第二涂胶工位处进行涂胶,然后传输至第二瓦楞纸预热工位处进行预热,完成涂胶并预热后的第二瓦楞纸传输至第二粘合工位处;

步骤四,粘合工序,在第一粘合工位处第一瓦楞纸和面纸进行粘合形成三层瓦楞纸板;三层瓦楞纸板在传输带a51的带动下沿着烘干板边烘干边向后传输至第二粘合工位处与所述第二瓦楞纸进行粘合形成五层瓦楞纸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的传输带a51借助抽风的方式对单张面纸进行向上吸附使其紧贴传输带a51的表面,增大传输过程中单张面纸与传输带a51之间的摩擦力,使其与传输带a51之间保持相对静止。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的单张面纸沿着预热通道100传输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在其下方的预热板521对其进行预热,且该预热板521沿单张面纸的传输路径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的瓦楞纸通过绕预热圈221传输的方式进行预热,并通过包角辊222调节其包角的方式调节其预热的时间。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裁切工序,牵引机构33带动瓦楞纸板向后输送至裁切工位处,裁切组件43对传输过程中的瓦楞纸板进行裁切。

实施例六

瓦楞纸板生产控制方法,包括:

(a)面纸进料工序,输纸机构11输出的单张面纸在控制机构12的作用下首尾相接地连续式向后输送,该控制机构12控制单张面纸向后输送的时间间隔为t1,单张面纸的长度为L;

(b)面纸传输工序,首尾相接的单张面纸经第一进纸口10传输至传输带a51处,其与传输带a51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并在传输带a51带动下首尾相接地向第二进纸口20传输,传输带a51的传输线速度为v;

(c)瓦楞纸进料工序,该瓦楞纸进料工序设置至少一个瓦楞纸输送装置,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处的第一瓦楞纸101以与单张面纸相同的传输速度朝第二进纸口20传输;后一个瓦楞纸输送装置处的瓦楞纸以与传输带a51相同的传输速度朝下一进纸口传输;

(d)粘合工序,在第二进纸口20处单张面纸与第一瓦楞纸101开始粘合形成三层瓦楞纸板;后一个瓦楞纸输送装置输出的瓦楞纸与经第二进纸口20粘合形成的三层瓦楞纸板在下一进纸口处开始粘合形成五层瓦楞纸板;

(e)牵引裁切工序,传输带a51带动三层瓦楞纸板或五层瓦楞纸板向后传输至裁切工位处进行裁切,裁切组件43的切刀转动一圈的时间为t2,其满足 t2=t1=v/L。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方案只是公开了使用一个瓦楞纸输送装置生产三层瓦楞纸板,或者使用两个瓦楞纸输送装置生产五层瓦楞纸板的生产情况,当然其并不局限于使用一个或者两个瓦楞纸输送装置,也可以使用三个,四个甚至五个或更多,例如在其使用三个瓦楞纸输送装置时,则可以满足生产七层瓦楞纸板的要求。

工作过程如下:

输纸机构11向前输送单张面纸103,控制机构12控制单张面纸103有序向后输送,在需要覆膜时开启覆膜机构9对单张面纸103进行覆膜,不需要覆膜时则覆膜机构9不工作,单张面纸103传输进入第一进纸口10后,传输带a51上的通孔511在负压作用下吸附住单张面纸103,单张面纸103贴附在传输带a51 上,随着传输带a51的传动向后输送,前后单张面纸103相互紧挨着,输送至第二进纸口20处;

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处的第一瓦楞纸101经过纠偏组件a23纠偏后传输至涂胶组件a21处进行涂胶,在涂胶的同时第一瓦楞纸101传输经过第一烘干机构 31,第一烘干机构31的包角辊222通过连杆绕着预热圈221的中心轴转动,调节预热圈221对第一瓦楞纸101的包角,使得预热圈221具备在第一瓦楞纸101 涂胶前即对其进行预热,完成涂胶后继续预热的功能,完成预热和涂胶的的第一瓦楞纸101传输至第二进纸口20处与单张面纸103一起复合形成三层瓦楞纸板 104,三层瓦楞纸板104在传输带a51和传送带b32的配合下向后传输,如此即完成三层瓦楞纸板104的生产;

在需要生产五层瓦楞纸板105时,在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后方再设置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4,第二瓦楞纸输送装置4和第一瓦楞纸输送装置2进行同样的工作,将完成涂胶并预热的第二瓦楞纸102输送至第三进纸口30处,三层瓦楞纸板104也输送至第三进纸口30处,两者复合形成五层瓦楞纸板105,五层瓦楞纸板105在传输带a51和传送带b32的配合下向后传输,传输至裁切工位处进行裁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