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盒成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1465发布日期:2020-05-12 19:1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盒成型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盒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纸盒成型机构。



背景技术:

天地盖是一种纸盒的盖子,比如酒盒、手机盒、鞋盒等包装纸盒都采用这种盖子,目前制作天地盖机器都是采用流水线式结构。现有天地盖纸盒用的坯盒经过纸板模切、四角贴合而成,然后在用已上胶面纸进行折耳、包边、折入等工序而形成天地盖纸盒成品。现有的生产天地盖纸盒的纸盒成型机的压边装置和折边装置都是分开独立设置的,且折边辊、折耳块和压板均是独立采用气缸控制其移动的;该结构的设计,其纸盒成型的动作速度较慢和连贯性差,导致生产效率低;并且该结构占用空间大,制造成本高。该缺陷十分明显,亟需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运行稳定可靠,动作连贯性高,动作速度快的纸盒成型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纸盒成型机构,其包括机座、折边辊、折角块、压板以及联动驱动装置,所述机座自上至下依次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所述联动驱动装置用于分别驱动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按预设的时间及顺序远离机座移动,所述机座还设置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复位的第一复位组件、第二复位组件和第三复位组件,所述折边辊与第一滑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折角块与第二滑动组件连接,所述压板与第三滑动组件连接;所述压板的压合面与外界的纸盒的侧壁平行设置,所述折角块与压板垂直设置。

其中的,所述联动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设置于机座的转动轴、与第一滑动组件抵触的第一凸轮、与第二滑动组件抵触的第二凸轮、与第三滑动组件抵触的第三凸轮及用于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凸轮、第二凸轮和第三凸轮均设置于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中心轴线均与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和第三滑动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凸轮的外轮廓、第二凸轮的外轮廓和第三凸轮的外轮廓均不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的一侧的第一滑动座、滑动设置于机座的第一滑杆、滑动设置于机座的第一推动块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一推动块并与第一凸轮抵触的第一随动轮,所述折边辊与第一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一推动块的一端与第一随动轮转动连接,第一推动块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一滑杆贯穿机座,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动座连接,第一滑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复位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凸环套、第二凸环套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凸环套套设在第一滑杆远离第一滑动座与机座的一端,所述第二凸环套套设在第一滑杆并设置于机座远离第一滑动座的一侧壁,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第一滑杆并位于第一凸环套与第二凸环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凸环套抵触,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凸环套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还包括两个固定块、两根连接轴以及两个第二弹性件,其中一个固定块经由一根连接轴与第一滑动座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固定块经由另一根连接轴与第一滑动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折边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连接轴并位于固定块与第一滑动座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块抵触,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动座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的一侧的第二滑动座、滑动设置于机座的第二滑杆、滑动设置于机座远离第二滑动座的一侧的第二推动块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二推动块并与第二凸轮抵触的第二随动轮,所述折角块与第二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二滑杆贯穿机座,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与第二滑动座连接,第二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推动块连接,所述第二推动块的一端与第二随动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复位组件设置于第二推动块与机座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推动块呈t字形,t字形的第二推动块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杆连接,t字形的第二推动块的前端凸伸至机座内并与第二随动轮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二推动块的第一拉杆、设置于机座的第二拉杆以及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拉杆连接,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拉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动座设有用于卡接折角块的卡接槽,所述折角块的侧边嵌入卡接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滑动组件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的一侧的第三滑动座、滑动设置于机座的第三滑杆、滑动设置于机座的第三推动块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三推动块并与第三凸轮抵触的第三随动轮,所述压板与第三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三推动块的一端与第三随动轮转动连接,第三推动块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三滑杆贯穿机座,所述第三滑杆的一端与第三滑动座连接,第三滑杆的另一端与第三复位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纸盒成型机构,在实际应用中,外界的灰板盒夹紧装置会夹持灰板盒的底面从机座的上方下降并依次经过折边辊、折角块和压板,当灰板盒经过折边辊的位置时,联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滑动组件远离机座移动,进而带动折边辊朝灰板盒的方向移动并使折边辊与灰板盒的其中一侧面抵触,在灰板盒继续下降过程中,折边辊便将灰板盒的侧面朝上折起,在灰板盒的侧面移动经过折边辊后,第一复位组件驱动第一滑动组件复位,进而带动折边辊复位;接着当灰板盒经过折角块的位置时,联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滑动组件远离机座移动,进而带动折角块朝灰板盒的方向移动并使折角块与灰板盒被折起的侧面的翻边抵触,由此使折角块以将灰板盒的翻边朝灰板盒的侧面的内侧翻折,在翻边完成翻折后,第二复位组件驱动第二滑动组件复位,进而带动折角块复位;最后,在灰板盒经过压板的位置时,联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三滑动组件远离机座移动,进而带动压板朝灰板盒的方向移动并使压板与灰板盒的侧面抵触,压板将灰板盒压紧于灰板盒夹紧装置的成型模具的侧面上,在侧面完成压紧后,第三复位组件驱动第三滑动组件复位,进而带动压板复位。在生产过程中,联动驱动装置会按照灰板盒的移动时间分别驱动折边辊、折角块和压板远离机座移动,以对灰板盒实现折边成型,本实用新型的折边辊、折角块和压板均由一个联动驱动装置按照预设的时间驱动其分别移动,该结构的设计简单紧凑,采用整体式的控制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独立控制所带来的动作速度和动作不连贯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纸盒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灰板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机座;12、折边辊;13、折角块;14、压板;1141、第一凸环套;1142、第二凸环套;1143、第一弹性件;15、联动驱动装置;151、转动轴;152、第一凸轮;153、第二凸轮;154、第三凸轮;155、第一驱动件;111、第一滑动组件;1111、第一滑动座;1112、第一滑杆;1113、第一推动块;1114、第一随动轮;1115、固定块;1116、连接轴;1117、第二弹性件;112、第二滑动组件;1121、第二滑动座;1122、第二滑杆;1123、第二推动块;1124、第二随动轮;1125、卡接槽;113、第三滑动组件;1131、第三滑动座;1132、第三滑杆;1133、第三推动块;1134、第三随动轮;114、第一复位组件;115、第二复位组件;1151、第一拉杆;1152、第二拉杆;1153、第三弹性件;116、第三复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纸盒成型机构,其包括机座11、折边辊12、折角块13、压板14以及联动驱动装置15,所述机座11自上至下依次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组件111、第二滑动组件112和第三滑动组件113,所述联动驱动装置15用于分别驱动第一滑动组件111、第二滑动组件112和第三滑动组件113按预设的时间及顺序远离机座11移动,所述机座11还设置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滑动组件111、第二滑动组件112和第三滑动组件113复位的第一复位组件114、第二复位组件115和第三复位组件116,所述折边辊12与第一滑动组件111转动连接,所述折角块13与第二滑动组件112连接,所述压板14与第三滑动组件113连接;所述压板14的压合面与外界的纸盒的侧壁平行设置,所述折角块13与压板14垂直设置。

在实际应用中,本纸盒成型机构是用于将包装面纸贴合在纸盒的各个侧面,具体地,在本纸盒成型机构工作前,包装面纸是与纸盒的底面贴合的。如图3所示,所述包装面纸2包括有与纸盒的底面贴合的底面21,底面21的前、后两侧向外分别延伸有前侧面22、后侧面23,底面21的左、右两侧向外分别延伸有左侧面24、右侧面25,灰板盒2的左侧面24向前、后两侧延伸有第一翻边241,右侧面25向前、后两侧延伸有第二翻边251,包装面纸2的左侧面24向左侧延伸有第三翻边242、右侧面25向右侧延伸有第四翻边252,包装面纸2的前侧面22向前侧延伸有第五翻边221、后侧面23向后侧延伸有第六翻边231。

在工作时,外界的纸盒夹紧装置会夹持贴有包装面纸的灰板盒从机座11的上方下降并依次经过折边辊12、折角块13和压板14,当灰板盒经过折边辊12的位置时,联动驱动装置15驱动第一滑动组件111远离机座11移动,进而带动折边辊12朝灰板盒的方向移动并使折边辊12与包装面纸2的前侧面22、后侧面23、左侧面24或者右侧面25抵触,在灰板盒的继续下降过程中,折边辊12便将包装面纸2的侧面朝上折起并将其滚压在灰板盒的侧面上,以使包装面纸2的侧面与灰板盒的侧面贴合;在包装面纸2的侧面移动经过折边辊12后,第一复位组件114驱动第一滑动组件111复位,进而带动折边辊12复位;接着当灰板盒经过折角块13的位置时,联动驱动装置15驱动第二滑动组件112远离机座11移动,进而带动折角块13朝灰板盒的方向移动并使折角块13与包装面纸2被折起的侧面的翻边抵触,由此使折角块13以将包装面纸2的翻边朝灰板盒的侧面的内侧翻折,在翻边完成翻折后,第二复位组件115驱动第二滑动组件112复位,进而带动折角块13复位;最后,在灰板盒经过压板14的位置时,联动驱动装置15驱动第三滑动组件113远离机座11移动,进而带动压板14朝灰板盒的方向移动并使压板14与灰板盒的侧面抵触,压板14将包装面纸2的侧面压紧于灰板盒的侧面上以进行压泡处理,在侧面完成压紧后,第三复位组件116驱动第三滑动组件113复位,进而带动压板14复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联动驱动装置15会按照灰板盒的移动时间分别驱动折边辊12、折角块13和压板14远离机座11移动,以对灰板盒实现折边成型,本实用新型的折边辊12、折角块13和压板14均由一个联动驱动装置15按照预设的时间驱动其分别移动,该结构的设计简单紧凑,采用整体式的控制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独立控制所带来的动作速度和动作不连贯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纸盒的生产效率。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联动驱动装置15包括转动设置于机座11的转动轴151、与第一滑动组件111抵触的第一凸轮152、与第二滑动组件112抵触的第二凸轮153、与第三滑动组件113抵触的第三凸轮154及用于驱动转动轴151转动的第一驱动件155,所述第一凸轮152、第二凸轮153和第三凸轮154均设置于转动轴151;所述转动轴151的中心轴线均与第一滑动组件111、第二滑动组件112和第三滑动组件113的移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凸轮152的外轮廓、第二凸轮153的外轮廓和第三凸轮154的外轮廓均不相同。具体地,第一驱动件155为伺服电机。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驱动件155驱动转动轴151转动,转动轴151的转动同时带动第一凸轮152、第二凸轮153和第三凸轮154同时转动,并且在第一复位组件114、第二复位组件115和第三复位组件116的作用下,分别使得第一滑动组件111始终与第一凸轮152的外轮廓抵触、第二滑动组件112与第二凸轮153的外轮廓抵触和第三滑动组件113与第三凸轮154的外轮廓抵触,由此,第一凸轮152的转动便会带动第一滑动组件111作往复移动,同时,第二滑动组件112和第三滑动组件113也同样作往复移动;由于第一凸轮152的外轮廓、第二凸轮153的外轮廓和第三凸轮154的外轮廓均不相同,且第一凸轮152、第二凸轮153和第三凸轮154在转动轴151上的布局不一样,因此,转动轴151在带动三个凸轮中转动的过程中,三个凸轮会分别带动第一滑动组件111、第二滑动组件112和第三滑动组件113在预设的时间段依次远离机座11移动,进而实现折边辊12、折角块13和压板14会根据灰板盒的下降速度而对包装面纸2进行折边、折角及压泡处理,从而提高灰板盒的整个加工过程的连贯性,提高纸盒的生产效率。该联动驱动装置15的结构设计简单紧凑且巧妙,运行稳定可靠,结构占用空间小,且凸轮结构能够满足复杂的运动要求,可以准确地实现本纸盒加工所要求的运动规律。

具体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111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一侧的第一滑动座1111、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第一滑杆1112、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第一推动块1113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一推动块1113并与第一凸轮152抵触的第一随动轮1114,所述折边辊12与第一滑动座1111连接;所述第一推动块1113的一端与第一随动轮1114转动连接,第一推动块1113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动座1111连接;所述第一滑杆1112贯穿机座11,所述第一滑杆1112的一端与第一滑动座1111连接,第一滑杆1112的另一端与第一复位组件114连接。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滑动座1111经由第一滑杆1112在机座11的一侧滑动,第一推动块1113经由第一随动轮1114与第一凸轮152抵触;在第一复位组件114的作用下,使第一滑杆1112始终拉动第一滑动座1111靠近机座11,进而使第一随动轮1114始终与第一凸轮152抵触;第一凸轮152的转动便推动第一推动块1113移动,第一推动块1113的移动便推动第一滑动座1111移动,进而带动折边辊12移动。该结构的设计简单紧凑,运行稳定可靠。

所述第一复位组件114包括第一凸环套1141、第二凸环套1142和第一弹性件1143,所述第一凸环套1141套设在第一滑杆1112远离第一滑动座1111与机座11的一端,所述第二凸环套1142套设在第一滑杆1112并设置于机座11远离第一滑动座1111的一侧壁,所述第一弹性件1143套设在第一滑杆1112并位于第一凸环套1141与第二凸环套114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1143的一端与第一凸环套1141抵触,第一弹性件1143的另一端与第二凸环套1142抵触。具体地,第一弹性件1143为弹簧。第一滑杆1112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远离第一滑动座1111的方向移动,进而拉动第一滑动座1111靠近机座11,从而使带动第一推动块1113靠近转动轴151移动,以使第一随动轮1114始终与第一凸轮152抵触。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111还包括两个固定块1115、两根连接轴1116以及两个第二弹性件1117,其中一个固定块1115经由一根连接轴1116与第一滑动座1111的一端连接,另一个固定块1115的经由另一根连接轴1116与第一滑动座11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折边辊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块111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1117套设在连接轴1116并位于固定块1115与第一滑动座1111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1117的一端与固定块1115抵触,第二弹性件1117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动座1111抵触。具体地,第二弹性件1117为弹簧。在折边辊12与包装面纸2的侧面抵触时,折边辊12的反作用力会作用到固定块1115上,此时第二弹性件1117为固定块1115提供一定的缓冲,有效地防止折边辊12对包装面纸2的侧面产生过大的压力而损坏灰板盒,以保持折边辊12在折边时的稳定性。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滑动组件112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一侧的第二滑动座1121、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第二滑杆1122、滑动设置于机座11远离第二滑动座1121的一侧的第二推动块1123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二推动块1123并与第二凸轮153抵触的第二随动轮1124,所述折角块13与第二滑动座1121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滑动座1121设有用于卡接折角块13的卡接槽1125,采用卡接方式以便于折角块13的拆装,且折角块13的侧边嵌入卡接槽1125内,可以使折角块13与压板14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滑杆1122贯穿机座11,所述第二滑杆1122的一端与第二滑动座1121连接,第二滑杆1122的另一端与第二推动块1123连接,所述第二推动块1123的一端与第二随动轮112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复位组件115设置于第二推动块1123与机座1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滑动座1121经由第二滑杆1122在机座11的一侧滑动,第二推动块1123经由第二随动轮1124与第二凸轮153抵触;在第二复位组件115的作用下,第二推动块1123始终靠近机座11,进而使第二随动轮1124始终与第二凸轮153抵触;第二推动块1123带动第二滑杆1122朝第二滑动座1121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滑动座1121远离机座11移动;第二凸轮153的转动便推动第二推动块1123朝远离机座11的方向移动,进而拉动第二滑动座1121靠近机座11移动;第二滑动座1121在第二凸轮153的作用下实现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折角块13实现靠近或者远离机座11移动。该结构的设计简单紧凑,运行稳定可靠。具体地,第二滑杆1122的数量为两根,所述第二推动块1123呈t字形,t字形的第二推动块1123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二滑杆1122连接,t字形的第二推动块1123的前端凸伸至机座11内并与第二随动轮1124转动连接。该结构的设计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为简单紧凑,且使得折边辊12与折角块13的移动更为连贯迅速。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复位组件115包括设置于第二推动块1123的第一拉杆1151、设置于机座11的第二拉杆1152以及第三弹性件1153,所述第三弹性件1153的一端与第一拉杆1151连接,第三弹性件1153的另一端与第二拉杆1152连接。具体地,第三弹性件1153为拉簧。在实际应用中,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拉簧拉动第一拉杆1151靠近机座11移动,第一拉杆1151的移动便带动第二推动块1123靠近机座11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推动块1123上的第二随动轮1124能够始终与第二凸轮153抵触,从而实现在第二凸轮153的转动下,能够使得折角块13的往复移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滑动组件113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一侧的第三滑动座1131、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第三滑杆1132、滑动设置于机座11的第三推动块1133以及转动设置于第三推动块1133并与第三凸轮154抵触的第三随动轮1134,所述压板14与第三滑动座1131连接;所述第三推动块1133的一端与第三随动轮1134转动连接,第三推动块1133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动座1131连接;所述第三滑杆1132贯穿机座11,所述第三滑杆1132的一端与第三滑动座1131连接,第三滑杆1132的另一端与第三复位组件116连接。具体地,第三复位组件116的结构与作用和第一复位组件114的结构与作用是相同的,因此,第三滑动座1131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滑动座1111的工作原理也是相同的,在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