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物件输送给对其进行装饰的机器和将其由该机器送走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973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将物件输送给对其进行装饰的机器和将其由该机器送走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物件的供给和送走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US 6 082 256已知一种这样的装置,其公开一种用于印刷CD的装置。待印刷的CD在堆垛的料槽中被送入一分离站,在分离站排空相应处于那里的料槽,同时将各个CD分离。各个CD然后被连续送向接收站,在接收站中将其放入物件支座中,其沿一输送轨道输送物件通过印刷机的各个处理站。印刷过的物件在一在印刷机的输送轨道中设置的取出站中从物件支座中取出并向一聚集站的方向输送,然后在聚集站中各个物件被再次堆垛于在那里设置的料槽中。
总机的生产率也取决于各个需要的装置的生产率,即为了分离待印刷的物件并输给印刷机以及再将印刷过的物件从印刷机中送走和聚集的装置。在已知的在这里所考察的型式的装置中一种状况是可能的,即其中不可能充分利用实际的印刷机的最大生产率,因为分离和向印刷机输送待印刷的物件以及从印刷机中送走印刷过的物件和其聚集以一生产率实现,该生产率可能低于实际的印刷机的生产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开头所述型式的装置,使得可以显著地改进装置的最大生产率。基本上力求缩短时间,即用于物件的分离和紧接着将其向印刷机的输送所需要的操作时间。相应地对于印刷过的物件的操作也是如此,其从机械中取出并必须输给一聚集站,在聚集站将其再次堆垛于一个料槽中。
该目的通过采用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案构思来达到。
该方案构思可以概括如下在上述的物件的操作中规定的步骤和措施被分离并借此这样简化,即,为规定的装置配置不多的功能,从而可以优化各个步骤和用于其实施所需要的装置及其协同操作。这特别适用于任何的运动过程,其中将物件升高并紧接着输向一间距的搭桥,该间距具有一水平的部件。如果升高一方面例如与物件的分离相结合,并且另一方面其紧接着的继续输送是分离的措施,则为此采用的各个装置可以比这在已知的装置的相应的装置的情况中更快速或以更高的循环数运行。由于这一事实,即在应用本发明时各个装置可以更好地匹配于其各自带来的功能,在采用的装置的较小的复杂性方面一更大的明显性和也许更简单的构造也都是可能的。由此本发明的一重要方面在于,两运动过程,亦即物件的升高和分离及其紧接着的继续输送,在时间上可以相互部分的重叠并因此部分地同时实现,相反在按现有技术的装置中,这些运动过程在时间上是一个接一个的。在任何情况下,通过本发明可达到的操作系统的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可以完全利用实际的印刷机的生产率,而不必忍受装置和/或操作过程的显著的复杂化。事实上输送带的应用和由此决定的各个物件的直线输送有助于装置的总体明了性并同样有助于可接近性。输送带的应用还具有优点,即,其相应的长度或多或少可自由选择。因此有可能沿带的输送路线设置各个附加的站,在其中例如将物件根据任何检验的结果例如印刷图象品质从输送系统中排出。
物件在输送系统中的操作以通常的方式采用吸头来进行,各吸头可连接于一负压源并且吸取相应的物件,同时保持输送和其他的操作并然后再将物件释放。吸头应用于这样的目的一般是已知的,如例如由US-PS 5,520,107得出。


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一总装置的大大简化的俯视图,其包括一印刷机和用于将物件输向该总装置和由其中送走的装置;图2示出第一输送梁连同第一用于待印刷的物件的提升装置的按图1的线II-II截取的简化剖面图;图3示出按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面图;图4示出按图2的线IV-IV截取的剖面图;图5示出包括分离待印刷的物件的站的区域的局部剖面的俯视图;图6示出物件从第一输送梁输入印刷机的物件支座的区域的示意图;图7示出第二输送梁连同第二用于印刷过的物件的提升装置的按图1的线VII-VII截取的简化的纵剖面图;图8示出该第二输送梁的透视的侧视图;图9示出第二提升装置放大的透视图;图10按图9的线X-X截取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包括一个区域A,其具有实际的印刷机10;还包括一个区域B,其具有用于将待印刷的物件输向印刷机和将印刷过的物件从印刷机输向后置的装置、亦即输送系统的装置(图1)。
印刷机10用于印刷平面的物件,例如CD、信用卡等。其具有多个构成为小车的物件支座14,其每一个在上面设有一物件15用的凹槽16。物件支座14在箭头17的方向沿一连续的输送轨道18运动,输送轨道18包括两个彼此水平间隔开的直线部分20、21和两个大致半圆形部分23、24,其与两直线部分20、21相互连接。为两直线部分20、21的每一个配置一图中未示出的螺旋输送机,其实现物件支座14沿直线部分20、21的输送。为两半圆形部分23、24的每一个分别配置一在水平面内旋转的在图中只示出的驱动轮25,其可以连续地或断续地旋转。这样的一种机械的可能的构造描述和示出于US-PS 6,082,256中。该PS的公开内容纳入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中。
为了将待印刷的物件15输向印刷机的物件支座14并且为了将印刷过物件从印刷机10中送走,在区域B内设置两个曲线运行的输送带29、30。在输送到这些输送带时物件以成堆形式设置于料槽32中,其以通常的方式设有垂直的支持与导向轴34,后者穿过全部形成相应的堆垛的CD的各中心孔。每一料槽在下面具有一盘式基座33包括上面的边缘40。这样的料槽一般是通用的并且关于其具体构造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
由于各个物件15逐个放入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在沿其延伸的很大部分平行的两输送带29、30的每一个的区域内设置一分离站36、37(图2和5),其中可以分别定位一个料槽,该料槽设有一堆待印刷的CD。在两直接并列设置的分离站36、37的每一个中设置一两部分的抓手装置,其可共同上下移动的抓手部分39a、b适应于料槽基座33的形状和尺寸并且在闭合位置从下面抓住基座33的凸出的上面的边缘40,然后由一未示出的可移动的挡块停住料槽,该挡块紧密地设置在相应的输送带29、30的上面。在将抓手装置闭合和抓住基座33之后将其升起,从而料槽不再与一般连续循环的相应的输送带29或30接触并且位于料槽中的CD堆对准于提升或取出装置42的一在料槽上方以离相应的输送带29或30的相应间距设置的提升部分42a或42b,提升或取出装置42设置在第一构成为输送梁的输送装置43的远离印刷机10的一端的附近(图2)。输送装置43在两分离站36、37与一转盘44之间延伸,转盘44设有四个用于相应的物件15的凹槽并且定位在离输送轨道18的最近的直线部分20的较短距离处(图6)。
输送梁设有一支座46,其用于支承一在垂直平面内循环的输送带,其构成为齿形带。为此在输送梁43的每一端安装一驱动辊或转向辊48、49,由其引导齿形带47。由图2~4可看出,齿形带47的下面的部分47a封闭一在支座46的下面上纵向延伸的槽形凹部51,其连接于负压源。沿支座46的纵向延伸按图4的图在其下面的边界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与其贴紧的沿齿形带的下面的部分47a的边缘部分的带形密封件53,其从下面夹住相应的边缘部分。图3中未示出该两密封件53。槽形凹部51经由多个连接通道54连接于一沿输送梁43的支座46延伸的负压管道56,其由图8可看出,并表示为第二构成为输送梁的输送装置90。
在齿形带47上沿其纵向延伸安装各个吸头,使它们离开支座46并由此在下面的部分47a向下而在上面的部分47b向上延伸。这些吸头58a、58b成对设置成使在两对吸头之间的间距小于待输送的物件的直径。在齿形带47中设置各个钻孔50,其基本上对准于相应的吸头58a、b并且在下面的处于负压的凹部51与相应的吸头之间形成连通,吸头相对于齿形带47凸出并在其远离齿形带的一端是敞开的。齿形带沿箭头61的方向循环,从而其在分离站36、37中分别吸取的CD通过部分47a以尚待描述的方式输向转盘44。
可上下移动安装在输送梁上的提升装置的两个可共同操作的提升部分42a、42b分别基本上具有向下敞开的U形框架的形式并且设置成使输送梁包括齿形带47在相应的U形框架的两侧边63a与63b之间延伸,从而U形框架搭接输送梁包括齿形带。两提升部分42a、42b之间的距离沿输送梁的纵向方向相当于齿形带47的一输送步距的长度和两分离站36、37之间的距离,后者沿输送梁的延伸接连设置。每一U形框架的两侧边63a、63b的每一个在其下端设有一对吸头65a、65b,其可以适当的方式连接于本来存在的负压源。每一吸头,如同全部其他的吸头,构成为较短的波纹管部分。
处于分离站36、37中的料槽由于处于相应的料槽中的CD依次被从堆垛上取出而被排空。为此将每一料槽的CD堆首先由一通用的提升臂45升起,使位于堆垛的最上面的CD处于取出装置42的提升部分下方的一个高度,在该高度该提升部分的一对吸头65a、65b在其下面的位置与该CD的上表面接触。其中提升臂45嵌入一套筒95中,套筒95可移动地装在料槽32的轴34上并支承CD堆。提升臂按已知方式还具有功能,即在取出相应位于最上面的CD以后使堆垛向上移动一CD的厚度,以便将相应的下一CD带入位置,在该位置其可由提升部分的一对吸头65a、65b吸取。
详细地,CD从相应的堆垛中取出以便例如排空位于分离站36中的料槽的过程中,取出装置42的主框架41带着为该站配置的提升部分42b的直接在其上安装的U形框架被移到其下面的终端位置,在该终端位置分别位于输送梁43的两侧的一对吸头65a、65b接触相应位于堆垛的最上面的CD,并且由于吸入作用和取出装置42的紧接着的向上移动而带动该CD,并将其提升到使其脱离与料槽的轴34的嵌接而带到与由齿形带47携带的一对吸头58a、b接触,后者在此时刻位于在分离站36中存在的料槽的上方。一旦在一对吸头58a、b与CD之间形成接触并且CD由该对吸头携带,就切断或降低在提升部分42b的两对65a、65b上的负压,以便此时齿形带带着在齿形带上悬挂的CD向转盘44的方向前移一输送步距,其中输送步距的大小选择成使CD在该输送步距的过程中已经达到提升装置42b的运动范围以外,并且由此在该输送步距结束以后提升装置42b可以再次向下移动以便吸取下一CD。通过位于相应的分离站中的一对吸头65a、b限定由相应的提升部分实现的CD的向上移动可以便于CD从相应的提升部分42a、b中转到齿形带上。尽管构成吸头的波纹管部分在向上移动的CD的作用下被稍微压缩。但这毫不改变这一事实,即,两波纹管部分形成一挡块,其向上限定CD的移动,以便在相应确定的提升装置的升程时,一旦使作用在这些吸头上的负压明显降低,相应的提升部分的吸头65a、b就必然被从CD上脱开。由吸头65a、b构成的挡块因此形成一附加的装置,以便使物件脱离提升部分的吸头58a、b。
图5示出各吸头在CD上的设置的示意俯视图,表示其从分离站36的提升装置42b的一对吸头65a、b转到齿形带47的一对吸头58a、b上的时刻。
现有的两个排空站的目的只是,即使在以空的料槽替换装满待印刷的物件的料槽的时期内也确保连续供给齿形带47并从而后置的印刷机10以CD。但由于排空站37向由齿形带47携带的CD的输送方向61位于排空站36的后面,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便确保,从相应位于排空站36中的料槽取出的CD,在向转盘44的方向61输送时必须通过另一排空站37而在后者中不受任何阻碍。为此,为站37配置的提升部分42a通过一气动传动的缸-活塞装置57的中间连接与取出装置42的主框架41相连接而使装置57的可垂直的上下移动的活塞杆59与提升部分42a的U形框架相连接。
图2中表示装置57的活塞这样操作,即活塞杆已移到其上面的终端位置并同时随带提升部分42a,其现在相对于主框架41定位在这样的高度,即提升部分42a的吸头65a、65b的下边界总是位于一水平的上方,由齿形带的下面的部分47a携带的CD位于该水平内。因此在相应位于站36中的料槽的排空的过程中为另一排空站37配置的和处于不起作用的位置的提升部分42a同时空地移动。相应地也适用于在相应位于站37中的料槽的排空的情况下的提升部分42b,尽管在这里没有必要将提升部分42b较高地定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由在齿形带47上悬挂的物件并不通过排空站36。
随着直接在位于站36中的料槽的排空以后进行的向相应位于站37中的料槽的转位,通过活塞-缸装置57的相应操作使提升部分42a向下移到其作用的位置,在该位置由其携带的一对吸头65a、b占据一高度位置,其相当于另一提升部分42b的一对吸头的高度位置。一旦最后的从站36中的料槽取出的在齿形带的下面的部分47a上悬挂的CD已通过站37中的堆垛,就可进行提升部分42a相对于主框架41的位置的改变。由于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两排空站36、37彼此相离齿形带47的一个输送步距,从站37的堆垛中取出的第一CD可以直接跟随从站36的料槽中取出的最后的CD,从而尽管变换了排空站,齿形带的全部的成对吸头58a、b均装有CD。这也因为从站37到转盘44上方的卸料站的输送行程比从另一排空站36到那里的输送行程短一输送步距。
在站37中的料槽的排空过程中在站36中的料槽或其堆垛只升高到使该堆垛的最上面的CD不与为站36配置的提升部分42b的吸头接触,如上所述,提升部分42b同时空地移动。
在从一在站37中的料槽换到站36中的下一料槽时,后者已通过抓手部分升高,其堆垛通过所属的提升臂45升高,从而当提升部分42b处于其下面的位置时最上面的CD现在与提升部分42b的吸头接触,如果后者处于其下面的位置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特点是,从站37中的料槽取出的最后的CD和从站36中的料槽取出的第一CD同时由相应的提升部分42a或42b吸取并且被支承在相应的站中带47的一对吸头58a、b上。然后按上述方式直接将提升部分42a向上移到其不起作用的位置。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相应的分离站中由齿形带47接收的CD在齿形带的四个或五个输送步距以后-根据哪一分离站37或36接收CD-达到卸料站71,其中相应的CD位于四个凹槽70之一个的上方,这些凹槽设置在可步进式旋转的转盘44上。通过在卸料站中取消或降低在吸头中作用的负压从齿形带47的相应的一对吸头58a、b上卸下CD。
为此输送梁43在卸料站71的区域内设有用于压缩空气的输入管道64,其对相应位于卸料站中的吸头58a、58b起作用,借此取消其中的负压并作用到其悬挂的CD上。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纵向延伸的凹部51内在两输送步距之间位于卸料站71的吸头58a、b的上方分别设置一垂直延伸的连接于输入管道64的管接头66,其出口准确地位于齿形带47中的钻孔50的上方,钻孔50形成凹部51与其上连接的吸头58a和58b之间的连通。
在达到卸料站71的同时将一压缩空气冲击作用到两吸头58a、b上,其不仅短时内取消负压,而且作用一附加的力,借其将CD从两携带它的吸头上脱离。CD此时落入转盘44的相应位于其下面的凹槽70中。然后CD通过转盘44的分别90°的三个输送步距向箭头61的方向经由两个中间位置移到一转送站73(图1),其中转盘具有CD的凹槽并从而CD位于离印刷机10的输送轨道18的进料站72的短距离处。在从卸料站71到转送站73的行程的两中间位置可以检验CD例如关于其同一性和/或其他的规范。
在转盘44的相应的凹槽70中由输送梁43卸下的CD获得第一定位。为此转盘的每一凹槽设有一同心于凹槽70的中心的环形边缘69,其在内面成圆锥形倾斜,使沿凹槽的多于180°的圆周延伸的边缘的直径,在下面具有比在其上面的边界较小的直径,从而由输送梁43落下的CD在其在边缘69内的运动过程中直到支承在相应的凹槽70的上面的边界表面上定心并从而使之进入一确定的位置。
转盘44的转送站73与印刷机10的进料站72之间的距离由一转送装置75搭接,后者具有可在水平面内来回运动180°的相对位错180°的两个臂76、78,其由一共同的垂直轴80支承。该轴设置成带着两臂76、78可沿短的行程例如15-20mm上下移动。在两臂76、78的每一个的端部在下面在其上固定两个分别构成一吸头81a、81b的波纹管部分,其在下面设有开口并且可连接于一负压源。在转送装置75的两终端位置的每一个处臂76、78的一个在转盘44的上方位于转送站71中而另一个位于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的上方,该物件支座14相应定位于印刷机10的进料站72中。在每一臂76、78的两吸头81a、b之间在臂上设有一垂直的定心轴84,其向其自由端那边成圆锥形缩小并且在其转向相应的臂76、78的端部具有一直径,该直径匹配于一在CD中存在的中心孔,使在轴的插入CD的孔的端部中其外表面以一配合贴紧孔的边缘,这排除CD横向于轴的纵轴线的运动。
在位于下面的位置的转送装置75中位于转送站73中的臂76的两吸头81a、b压向CD的上面,该CD位于相应在转送站73中定位的转盘44的凹槽70中。此时如同在全部其他情况中那样,构成吸头的波纹管部分被稍微压缩。定心轴在转送装置75的预先下降运动过程中被插入CD的中心孔中,使通过上述的锥度和密切的配合实现CD的最终的精确的定位,从而其处于一确定的位置。在转送装置75的随后的短的向上移动时CD通过至少现在作用到吸头上的负压被从凹槽70中升起并在随后的旋转180°的过程中被带到在此刻位于进料站72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之上。在转送装置的随后的下降运动中将CD放入位于站72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中,该支座14在此刻同样处于一确定的位置。物件支座14在上面设有一孔用于在转送装置下降时容纳定心轴,从而CD即使在放入凹槽16中也不可能改变其确定的位置。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同样连接于一负压源,从而在CD放入该凹槽时在CD的下面实现吸入作用并且在切断作用到两吸头81a、b上的负压以后可以将转送装置75再次升高,以便使定心轴移出与CD的嵌接,CD在其通过处理站的随后的输送和在其中实施的处理的过程中通过在相应的凹槽中作用的负压保持其位置。
紧接着转送装置75的向上移动,借其释放入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的CD,将转送装置75再次转回180°,此时相应的另一臂76或78将下一CD从转送站73中转入下一此时达到进料站73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为了确保相应的CD定位于凹槽16中的精度,而不要高的技术费用,合乎目的的可以是,由一挡块限定转送装置的来回旋转运动,其唯一确定臂76和78在进料站72中相对于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的终端位置。
在通过印刷机的处理站以后,一站86也可属于该处理站,在其中检查施加到相应的CD上的印刷图象的品质,物件支座中的CD接着达到一取出站88,在其中将CD从印刷机10中撤去。为此设置输送梁90的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其基本的构造相当于第一输送梁43,从而相等的部件也设有同一的标记。特别由图1的图可看出,该第二输送梁90在印刷机10的输送轨道18中的取出站88与料槽用的两输送带29、30之间没有延伸其他的装置的中间连接。
第二输送梁90同样设有一纵向支座46和一齿形带47,在其上以同样的方式安装吸头58a、58b。只是在输送梁90的方面驱动情况是相反的,驱动齿形转向辊48,因为齿形带的下面的部分47a向箭头91的方向运行。
在输送梁90的远离印刷机10的一端附近设置一提升装置42,其不同于与第一输送梁43配合作用的相应的装置42而只具有一个提升部分42a。如特别由图9可看出,该提升部分42a同样构成为U形框架并且以结合输送梁43所描述的方式设置,但在两侧边63a、b上分别设有只一个吸头65。两吸头的每一个设置在一挡块部分104上的一凹口102内,如其在图9和10中所示。两挡块部分104分别安装在侧边63a或63b的下端上,使相应的凹口102是向下敞开的并使所属的吸头65在无载即无物件的状态下相对于相应的挡块部分104的下边界106稍微向下凸出,如这特别示于图10。
提升装置42在相应位于取下站88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的上方借助于侧板108和托梁110固定在输送梁90上。一旦相应的物件支座到达该站,就使提升部分42a向下移动直到两吸头65接触位于凹槽中的CD。此时两吸头65被稍微压缩,结果物件以其上边界表面支承在两挡块部分104的每一个的下边界表面106上并从而处于一确定的位置,其也在提升部分42a的随后的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因为大气压力将物件压向两挡块部分104。在开始向上移动以前已切断在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作用到CD上的负压。其中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也使物件支承在齿形带47的下股47a上的一对吸头58a、58b上,其分别位于提升装置42的区域内并且此时也可用作为限定CD的提升运动的挡块。然后以已结合待印刷的物件的分离所描述的方式在已切断作用于提升装置42a的一对吸头65的负压之后印刷好的CD只由一对吸头58a、58b携带。因此在这里类似于待印刷的物件的分离也得到的优点是,一方面CD的提升运动-在这里从物件支座的凹槽中和另一方面该CD在基本上水平平面内的输送-在这里向尚待描述的聚集站的方向,分开进行,借此可以大大提高总机的生产率。
为了使负压在两吸头65的每一个内可以起作用,提升部分42a设有一用于一软管114的接头112,该软管114形成向一负压源的连通并且是如此柔性的,使其可以跟随提升部分的提升运动。由接头112实现负压在两侧边63a和63b的吸头65上的分配。为此设置一分配件114,由其分别一个导管通向相应的吸头65。分配件114还设有一支管116,其经由一阀可连通于外部大气,以便例如在将由提升部分42a的吸头65携带的CD转到齿形带47的吸头58a、b上时可以尽可能快地卸除吸头65中的负压。一旦CD在提升部分42a的向上移动的过程中CD支承在齿形带47的相应的一对吸头58a、58b上,就打开支管116的(未示出的)阀,在必要时也可提前几分之一秒打开,以便加速卸除管道系统中的负压,在其相应的末端设有一吸头65。至迟到提升部分42a的随后的向下移动的开始通过阀的关闭切断与周围的大气的连通。
由第一输送梁43支承的提升装置42的提升部分42a、b可以按相应的方式构成,其中为了保持系统的尽可能小的体积,这些系统必须分别承受负压和标准压力或甚至于超压,为两提升部分42a和42b的每一个配置的自身的通气阀。
此外以上结合图9和10所描述的装置也可以设置在转送装置75上,以便相应地控制在其吸头81a、b中的压力情况。
在第二输送梁90中也使齿形带47步进式运动,以及将在取出站88中由相应的一对吸头58a、b吸取的CD向聚集站92或94的方向输送。一旦最后的CD已向箭头91的方向离开提升装置的运动区域,提升装置42a就可再次向下移动以便从此时位于取出站88中的下一物件支座上取出下一CD。因此与在第一导向的输送梁43的提升部分42a、42b中的两个吸头相比,在提升装置42a的U形框架的每一凸缘63a、b上只采用一个吸头是可能的,因为将CD逐个放入输送车的凹槽中并由此从凹槽中取出比从一堆垛中提升一单个的CD基本上更易进行,后者如在两分离站36、37中的情况。由于印刷过的CD一律只在一个取出站88依次从相应位于那里的物件支座14中取出,为了取出也只需要设置一个提升装置42。
为输送梁90的另一端部配置印刷过的CD用的两个聚集站92、94,其同样可以交替地利用,以便在用一空的料槽更换一充满的料槽时可以连续地继续工作。类似于分离站36、37的设置为输送带29配置聚集站92,为输送带30配置聚集站94,而使两站92、94沿输送梁90的纵向延伸定位。
根据当时利用两聚集站92、94中的哪一个,将在一对吸头58a、b上悬挂的CD步进式或送到取出站92或送到取出站94。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聚集站94设有一几乎完全装满的料槽32,而在聚集站92中具有一空的料槽。两料槽类似于已结合分离站36、37所描述的方式分别由一抓手的两部分39a、39b抓住基座33并将其提升到使相应的轴34的上端位于CD下方的短距离处,该CD此时在齿形带47上悬挂地位于相应的聚集站,在具体情况下即聚集站94中。在位于相应的站92或94中的料槽的上方由齿形带47支持的CD以其孔对准于相应的料槽的轴34,从而当将CD从携带它的一对吸头58a、58b释放并下落时,CD与轴34进入嵌接并且沿该轴向下滑动,其或落到堆垛的相应在最上面的CD上或者在其是站92中的第一CD时一直向下落到套筒95上,后者支承待形成的堆垛。
一旦站94中的料槽32由CD装满,就通过抓手的部分39a、39b的相应的向下运动使料槽下降,直到基座33被安置在输送带30上。然后去掉一贴近输送带30的上面的挡块,料槽32的基座33在侧面邻接该挡块,从而由印刷好的CD装满的料槽可由输送带30送走。
图7示出从聚集站94换到聚集站92短时前的情况。在后者中已将仍然空的料槽32设置在使其将容纳印刷过的CD的位置。无疑有可能使两料槽同时处于上面的终端位置,因为相应的轴34的上端在该位置虽然只处在悬挂在吸头58a、58b的CD的下方的小的间距处,但其并不妨碍CD的运动。
在每次料槽变换时在相应位于两聚集站中的料槽之间的这样的无缝过渡是可能的,特别是唯一重要的为此仍需要的措施在于,在输送过程中作用到齿形带47的吸头58a、b的负压的影响为了卸下CD这样来控制,即无论如何在从聚集站94换到聚集站92以后为卸下CD所需要的在相应的一对吸头58a、b内的增压只在聚集站92中进行而因此为CD在齿形带47的支持所需要的负压在通过聚集站94时保持不变。自然也有可能,为在一对吸头58a、b中的增压所需要的措施总是只在当时用于堆垛CD的站中实施以便卸下CD。
为了确保在相应位于卸料站71或两聚集站92、94之一中的一对吸头58a、b的增压以后CD也实际上脱离相应的吸头,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该三个站中设有附加的装置,以便从吸头58a、b上脱离CD。其中涉及向相应的输送梁43或90的两侧接近其下边界成对设置的卸料器96(图4和8),使在输送梁43或90的每一侧各设置一个卸料器并且一对的两卸料器相互对置。卸料器构成为小型的可垂直往复移动的活塞,其例如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可克服一弹簧力向下移动并同时以其下端压向CD的上表面并由此以受控的方向将其向下移动一距离,该距离在任何情况下足以将CD从携带它的一对吸头85a、b上脱离。这些卸料器96可以根据一程序或用其它方式例如根据相应的齿形带47的输送运动加以控制。由于两卸料器相对于相应的CD的对称的设置确保,CD在走过一短距离,直到其放入转盘44的相应位于卸料站71的凹槽70中或进入与相应的料槽32的轴34嵌接的过程中保持为此所需要的向凹槽或轴的对准。
在取出站72与向CD的输送方向91的第一聚集站94之间在输送梁90上设置其他的卸料器96,以便从输送线中排除例如这样的CD,其在印刷机10的站86的印刷图象的检验时已证明有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在检验站86(图1)或在另一检验站(例如同一性)中的检验结果对相应位于齿形带47的两输送步距之间的相应位置的一对吸头供给压缩空气并操纵所属的卸料器,其中在下面同样可以设置料槽用以容纳该剔除的CD。压缩空气的供给可以例如以结合卸料站71所描述的方式通过采用压缩空气连接管64和接头66来实现。
将由待印刷的CD装满的料槽32在输送带29的进料端98放在其上股上,而且包括在第二输送带30的分离站37中被排空的那些料槽。由图1可看出,两输送带29、30沿其长度的一主要部分平行和直接并列地延伸。沿两输送带29、30的输送方向89直接在两分离站36、37的前面在两输送带29、30之间延伸的导轨设有一通口97,其沿输送方向89的长度稍大于一料槽32的最大直径。该在导轨98中存在的间隙97使得能够将每一第二具有未印刷的物件的料槽从带29上横向推到带30上,从而带30经由带29供给料槽。因此达到一简化,因为全部具有待印刷的物件的料槽只需要在一个位置装到同一带上。每一第二料槽从带29向带30的横向运动自动地通过一横向于输送方向89可在间隙的区域内来回运动的滑板来实现,其根据一程序或任何的工作状态实现相应的一个料槽向带30上的横向移动。
在相应位于分离站36或37中的料槽排空以后,将其再次通过抓手部分39a、b的相应的操作降到相应的带20或30上,并且由其提前向相应的聚集站92或94带动,在相应的分离站与配置的聚集站之间的装载容积的一停留时间以后到达相应的聚集站并在那里以已描述的方式装入印刷过的物件。装满的料槽被向相应的输送带的卸料端99的方向输送,然后在那里将其由区域B中取出。
在区域B内不同的输送方向的全部运动由一中心的驱动装置机械地引导。由此,转盘44的步进传动经由一带传动由装置的中心的电机驱动。由转盘的步进式进行的转送运动引导第一输送梁43的齿形带47的步进运动。第二输送梁90的齿形带47的步进运动由第一输送梁的齿形带的运动引导。转送装置75的摆动传动由步进传动的轴驱动。在摆动传动的连续的轴上设有三个凸轮,其经一相应的连杆实现在第一和第二输送梁上的提升装置42的提升运动以及转送装置的提升运动。
在提升部分42a和42b上分别安装至少一个导板118,其在至少一个滑座120内滑动,后者作为导向装置安装在提升装置42的固定的区域上。传递提升运动的连杆相应地嵌接各提升部分或支承提升部分42a和42b的主框架41。
附图标记清单A 具有印刷机的区域46支座B 物件操作的区域 47齿形带10印刷机 47a 47的下面部分14物件支座47b 47的上面部分15物件48转向辊16凹槽49转向辊17箭头5047中的钻孔18输送轨道5146中的凹部20直线部分53密封件21直线部分54连接通道23半圆形部分 56负压管道24半圆形部分 57缸-活塞装置25驱动轮 58a、b吸头29输送带 59活塞杆30输送带 60钻孔32料槽61箭头33基座63a、b侧边34轴 64压缩空气输入管道36分离站 65吸头37分离站 65a、b吸头39a、b抓手部分66接头40边缘69边缘4142的主框架 7044中的凹槽42提升或取下装置 71卸料站42a、b提升部分72进料站43第一输送梁 73转送站44转盘7444中的凹槽45提升臂 75转送装置
7675的臂 97 导轨中的间隙7875的臂 98 进料80轴 99 卸料81a、b一对吸头 100导轨84定位轴 102凹口86检验站 104挡块部分88取出站 106104的下边缘89箭头 108板90输送梁 110托梁91箭头 112接头92聚集站 114分配件94聚集站 116支管95套筒 118导板96卸料器 120滑座
权利要求
1.用于对物件(15)进行装饰的装置,所述物件由物件支座(14)携带着沿一输送轨道(18)通过装置的各个处理站输送,该装置包括一进料站(72),在其中将待印刷的物件(15)装入物件支座(14)中;一取出站(88),在其中从物件支座中取出印刷过的物件;离开输送轨道一间距的至少一个分离站(36、37),在其中从一料槽(32)中逐个取出堆垛的待印刷的各个物件;至少一个聚集站(92、94),向其输送经印刷的物件;以及至少一个输送元件,其向进料站(72)或聚集站(92、94)的方向输送物件,其特征在于,在分离站(36、37)中设置至少一个可来回移动的第一提升装置(42),其从堆垛中逐个取出各个物件,并且设有一从第一提升装置(42)接收各个物件的第一输送装置(43),其向进料站(72)的方向输送物件,以及在取出站(88)中在相应位于其中的物件支座(14)的上面设置至少一个可来回移动的第二提升装置(42),此外还设有一第二输送装置(90),其接收由第二提升装置从物件支座(14)中取出的物体(15)并向所述至少一个聚集站(92、94)的方向输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一个提升装置(42)各设有至少一个可连接于一负压源的吸头(65a、b),吸头可以与物件(15)接触。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输送装置(43、90)分别设有一支座(46),用于一个循环的输送带(47),在输送带上安装至少一个吸头(58a、b),所述吸头可连接于一负压源并携带单个的物件(15)。
4.按照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提升装置(42)的一个位置,由其至少一个吸头(65a、b)携带着的物件(15)也与相应的输送装置(43、90)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有效接触,并且提升装置和输送装置的各吸头在其抽吸作用方面可按下述方式控制,即,使物件可由提升装置(42)的至少一个吸头(65,65a、b)转到相应的输送装置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上。
5.按照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平面内循环的输送带(47)窄于物件(15)横向于输送带的纵向延伸的最大伸长,并且相应的提升装置(42)的至少一个吸头(65a、b)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输送带的旁边,以及在提升装置(42)的一个位置将物件从提升装置(42)上转到输送带(47)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上,该位置基本上位于输送带的吸取至少一个物件的吸头(58a、b)的高度。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带(47)的各吸头(58a、b)在其上成对地设置,使一对的两个吸头基本上对称地抓住物件(15)。
7.按照权利要求1和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带(47)根据提升装置(42)的运动可步进式前进,使得在提升装置的每一输送行程的终端,输送带(47)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位于分离站(36、37)中。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提升装置(42)具有至少一个框架(42a、b),框架的两个垂直侧边(63a、b)在侧面包围输送带(47)并且分别支承至少一个吸头(65a、b)。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释放由相应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65a、b)携带着的物件(15),在相应的输送运动的终端降低作用到物件的负压。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附加的气动的和/或机械的装置(96),以便从至少一个携带着物件的吸头上分离物件(15)。
11.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带(47)安装在一纵向延伸的支座(46)上,该支座的下面设有至少一个凹部(51),凹部由齿形带(47)的下面的输送物件的部分(47a)封闭并且可连接于一负压源,其中输送带在安装吸头(58a、b)的位置设有钻孔(50),这些钻孔建立起凹部(51)与相应的由齿形带携带的吸头之间的连通。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那些位于其中的相应物件由至少一个吸头(58a、b)释放的位置中,按下述方式通入一可连接于一负压源的管道,即,在输送带固定时通口大致位于输送带(47)中的钻孔(50)的上方,该钻孔(50)是为位于相应位置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配置的。
13.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吸头(58a、b)沿输送方向(61、91)前后接连设置。
1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输送方向在第一输送装置(43)的后面设有一旋转的中间输送装置(44),其具有物件(15)用的多个凹槽(70)并且以至少一个输送步距将物件送入一接近进料站(72)的转送站(73)中,并且设有一转送装置(75),其可在中间输送器(44)的相应位于转送站(73)中的凹槽(70)与相应位于进料站(72)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之间运动。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送装置(75)具有至少一个可绕一垂直轴旋转的臂(76、78),所述臂设有至少一个吸头(81a、b),用以支持由转送站(73)转入进料站(72)的物件。
16.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送装置(75)可上下移动。
17.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送装置(75)具有两个臂(76、78),所述臂在相应的自由端附近设有至少一个吸头(81a、b)。
18.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臂(76、78)在其自由端附近设有一向下延伸的定位轴(84),它的横截面尺寸匹配于物件中的孔,而使输送站(73)中的物件在定位轴(84)插入该孔时对准于该轴并在该对准的位置装入到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
1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沿第一输送装置(43)的纵向方向接连设置的分离站(36、37),提升装置(42)设有两个提升部分(42a、b),并为每一分离站配置一个提升部分(42a、b),并且两提升部分可交替地操作,而由其吸取的物件转给共同的第一输送装置(43)。
2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提升部分(42a、b)相对于支承该提升部分的提升装置(42)可调节高度。
2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沿第二输送装置(90)的纵向方向接连设置的聚集站(92、94)并可交替地进行操作,并且由第二输送装置(90)输送的物件在两聚集站的当时处于操作的那个聚集站中从齿形带(47)的相应的至少一个吸头(58a、b)上脱离。
2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有两个输送带(29、30),用以输入用待印刷的物件装满的料槽(32)和用以送走用印刷过的物件装满的料槽,并且为两个输送带的每一个配置一分离站(36、37)和一沿相应的输送带的输送方向(89)处在后面的聚集站(92、94),在聚集站中聚集经印刷的物件,并且第一直线的输送装置(43)对准于两个空站并在其上方延伸,而第二直线的输送装置(90)对准于两个聚集站(92、94)并在其上方延伸,以及在每一分离站(36、37)与为相应同一输送带(29、30)配置的聚集站(92或94)之间设有一相应的输送带的部分,这个部分用于容纳空的料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物件(15)进行装饰的装置,物件由一物件支座携带着沿一输送轨道(18)通过装置的各个处理站输送,该装置包括一进料站(72),在其中将待印刷的物件(18)装入物件支座(14)中,一取出站(88),在其中从物件支座中取出印刷过的物件;离开输送机轨道一间距的至少一个分离站(36、37),在其中从一料槽(32)中逐个取出堆垛的待印刷的物件;以及至少一个印刷过的物件的聚集站(92、94)。在分离站中在堆垛的上方设有一个可来回移动的第一提升装置。此外,设有一接收各个物件的第一输送装置(43),其向进料站(72)的方向输送分离的物件。在取出站(88)中设有一可来回移动的第二提升装置(42),其将取出的物件转到第二输送装置(90)上,后者向聚集站(92、94)的方向输送物件。
文档编号B41F17/16GK1666940SQ2005100039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2日
发明者V·斯特芬, D·罗德费尔德 申请人:维尔内卡曼机器制造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