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873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印刷机中,接近构成墨斗的墨斗部件来设置墨斗辊, 从墨斗向墨斗辊的外周表面流出的油墨通过传墨辊移送至匀墨辊, 该油墨进一步经由多个匀墨辊而被供给到印刷部分的印刷面。以往,墨斗部件是板状物,墨斗内的油墨通过墨斗部件与墨斗 辊之间的油墨通路流到墨斗辊的外周表面。在这样的印刷机中,有时要根据印刷内容改变所使用的油墨的种类,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换产调整作业,即在上一次印刷结束 时将墨斗内的油墨更换为下 一 次印刷所要使用的油墨。在该换产调 整作业中包括回收墨斗内旧油墨以及清洗墨斗部件及各辊。在以往的印刷机上,对传墨辊和匀墨辊进行所谓的墨辊清洗的 自动清洗,但对墨斗辊和墨斗部件很难实现自动化清洗,因此如下 那样进行手工清洗。即,在上一次印刷结束后,在墨斗辊停止旋转 的状态下,手动取出残留在墨斗内的旧油墨,并用手清洗油墨与墨 斗辊和墨斗部件接触的部分。因此,旧油墨的回收和清洗作业麻烦, 而且由于需要用手清洗墨斗部件和墨斗辊,所以换产调整作业花费 的时间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开始下 一 次印刷。另外,有时还要根据印刷内容改变油墨通路的大小(宽度), 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是改变墨斗部件的位置和角度来调整油墨通路 的大小,但这样的调整也很麻烦。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印刷机。该印刷机包括墨斗部件,其具有墨斗形成面;墨斗辊,使油
墨通过该墨斗辊与墨斗部件之间的油墨通路流到该墨斗辊的外周表面;多个辊,其将流至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油墨供给到印刷部分; 带状片材,其搭在墨斗部件上并使中间部与墨斗形成面紧密接触以将其覆盖;片材移动装置,其使带状片材在长度方向上移动; 一对 挡板,其通过永磁体从片材上方吸附在墨斗形成面上并吸附在墨斗 辊的外周表面上而形成墨斗的侧壁;油墨回收罐,其配置在接近墨 斗辊的下部的位置;油墨刮板,其设置在油墨回收罐上;以及刮板 位置转换装置,其在油墨刮板压接在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刮墨位置 和油墨刮板从墨斗辊离开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墨斗部件通过墨斗部件转动装置而转动,并被定位在多个作业位置,在墨 斗部件的周围沿墨斗部件的转动方向形成有多个墨斗形成面,在所 述墨斗部件被定位于各作业位置时,所述墨斗形成面由于尖端的油 墨通路形成部与墨斗辊接近而形成墨斗,从墨斗部件的转动中'"、轴 到各油墨通路形成部的距离各不相同。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94174号公才艮。通过上述印刷机能够使换产调整作业比以往简单从而能够缩短 作业时间。但是,旧挡板和新挡板的更换作业以及向墨斗补充新的油墨等 不能自动进行,因此换产调整作业的简单化以及操作时间的缩短还 不充分。由于挡板被永磁体牢固地吸附在油墨形成面和墨斗辊的外周表 面上,因此很难进行自动更换。如果利用电磁铁将挡板吸附在油墨 形成面和墨辊的外周表面上,则能够通过停止对电磁铁的通电来筒 单地自动更换挡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印刷过程中始终 向电磁铁通电,会产生电磁铁发热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大的问 题,因此必须利用永》兹体。而且,将放入金属制的罐子等中的油墨自动地补充到墨斗中是 很困难的。再者,在进行大量印刷的情况下,由于一次性向墨斗内注入大
量的所需油墨,所以在印刷过程中存在墨斗内的油墨劣化,给印刷 质量带来不良影响的问题。而且,在换产调整时,有时会剩余大量 的旧油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浪费了剩余的油墨,而且回收剩余 油墨也花费时间。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印刷机,该印刷机能够 简单地实现挡板更换的自动化、实现换产调整作业的进一步自动化 以及由此而实现的换产调整作业的简单化及操作时间的缩短。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的特征是,该印刷机具有墨斗部件, 所述墨斗部件具有墨斗形成面;墨斗辊,使油墨经过所述墨斗辊与 墨斗部件之间的油墨通路而流至所述墨斗辊的外周表面;多个辊, 所述多个辊将流至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油墨供给至印刷部分; 一对 挡板,所述 一 对挡板通过永磁体被吸附在墨斗形成面以及墨斗辊的 外周表面上而形成墨斗的侧壁;以及挡板更换装置,所述挡板更换 装置将使用后的挡板从墨斗部件和墨斗辊上拆下,并使新的挡板吸 附在墨斗部件以及墨斗辊上,挡板更换装置具有墨斗部件转动装 置,所述墨斗部件转动装置使墨斗部件以与墨斗辊平行的轴为中心 转动并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挡板阻挡部件,所述挡板阻挡部件 接近墨斗辊的外周表面而配置,阻挡由于墨斗部件从作业位置起转 动而离开墨斗形成面与墨斗辊 一 起旋转过来的挡板,并使挡板沿离 开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方向转动;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能够在墨斗 的上方移动并能够升降;以及挡板保持部件,所述挡板保持部件设 置在移动体上,并能够进行挡板的保持和释放。若在挡板被吸附在墨斗形成面以及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 使墨斗部件转动,则墨斗部件按压挡板,挡板离开墨斗形成面,若 没有挡板阻挡部件,则挡板保持着被吸附在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状 态与墨斗辊 一 起旋转而不离开墨斗辊的外周表面。若采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则由于有挡板阻挡部件,所
以 一 旦挡板被按压在墨斗部件上与墨斗辊 一 起进行某种程度的转 动,就会碰到挡板阻挡部件从而被阻挡,并随着墨斗部件的转动, 以与挡板阻挡部件的抵接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也离开墨斗辊的 外周表面。这样,如果挡板成为离开墨斗形成面和墨斗辊的外周表 面的状态,则能够通过挡板保持部件以简单的方式拆下挡板以进行 更换。因此,能够筒单地实现挡板更换的自动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才几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在墨斗辊的外周部,在轴向的至少两处设置整个 周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规定宽度的挡板吸附部,挡板吸附部以外的 部分由非》兹性材冲牛形成。墨斗形成面可以整体都由》兹性材料形成,也可以只是与墨斗辊 的挡板吸附部相对应的部分由磁性材料形成,其余的部分由非磁性 材料形成。挡板被永磁体吸附在墨斗辊的外周表面上,墨斗辊以与挡板滑 动接触的方式旋转。因此,例如在墨斗辊的整个外周表面和整个墨 斗形成面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随着墨斗辊的旋转,挡板逐渐 在墨斗辊轴向移动,从而挡板的位置有可能错动。若采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则在墨斗辊的外周表面中, 只有挡板吸附部由磁性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由非磁性材料形 成,因此,挡板不会从挡板吸附部错动,从而位置的变化小。优选挡板吸附部的宽度(在墨斗辊轴向上的长度)与挡板的宽 度大致相同。这样,挡板的错动非常小或几乎不错动。例如,在墨斗辊的长度方向设置三个以上的挡板吸附部。这样,根据印刷面的宽度,能够通过改变吸附挡板的挡板吸附 部来调整墨斗的宽度。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的 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挡板阻挡部件兼用作覆盖墨斗辊的上部的罩。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
的印刷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墨斗部件通过墨斗部件转动装置而转动,并被定位在多个作业位置;在墨斗部件的周围,沿墨斗部件的转动方向形成有多个墨斗形成面,当所述墨斗部件被定位在各 作业位置时,所述墨斗形成面由于前端的油墨通路形成部接近墨斗辊而形成墨斗;从墨斗部件的转动中心轴起到各油墨通路形成部的 距离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仅通过使墨斗部件转动来改变墨斗部件的作业位 置,从而来改变形成墨斗的墨斗形成面,就能够改变从墨斗部件的 转动中心轴到各油墨通路形成部的距离,从而改变油墨通路的大小。发明效果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如上所述,能够实现挡板更换 的自动化、换产调整作业的进一步自动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换产调 整作业的简单化以及作业时间的缩短。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如上所述,能够缩小或几乎消 除印刷中的挡板的位置错动。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无需另外设置覆盖墨斗辊的上 部的罩和挡板阻挡部件。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印刷机,如上所述,只使墨斗部件转动 来改变作业位置就能够简单地改变油墨通路的大小。


图1是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传墨分配辊单元部分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4是图3的横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油墨容器以及油墨供给装置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仰视图。图8是表示油墨容器以及油墨供给装置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油墨容器的底部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IO是挡板载置台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11是挡板更换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图12示出墨斗部件的变形例,是相当于图5的图。图13示出墨斗部件的其他变形例,是相当于图5的图。标号说明1墨斗2墨斗部件3墨斗辊4匀墨辊36墨斗部件转动装置37a、 37b、 37c墨斗形成面38a、 38b、 38c油墨通路形成部52油墨通3各53挡板54永磁体55挡纟反吸附部85挡板更换装置88移动体91挡板保持部件104墨斗部件105a、 105b、 105c、 105d墨斗形成面 106a、 106b、 106c、 106d油墨通^各形成部 107墨斗部件 108墨斗形成面 109油墨通路形成部 110罩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示出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和图2 的右侧为前方、左侧为后方、/人前方》见察时的左右为左右。在图1和图2中,在与形成墨斗1的墨斗部件2的后端接近的 墨斗辊3的后方配置有多个匀墨辊中的最靠前的匀墨辊4,在墨斗辊 3和匀墨辊4之间配置有传墨分配辊单元5。墨斗辊3和勻墨辊4的 轴相互平行,并在左右方向延伸。墨斗辊3和匀墨辊4可自由旋转 地支承在印刷机的机架7上,并通过无图示的驱动装置以规定的旋 转速度在图1的箭头方向旋转。墨斗辊3的旋转速度为匀墨辊4的 旋转速度的1/10左右。分配辊单元5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图3是传墨分配 辊单元5的局部剖切俯视图,该图的下侧为前方,上侧为后方。图4 是从左侧观察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横剖视图。直线形的支承部件6与辊3、 4平行,该支承部件6的左右两端 部固定在机架7上,在支承部件6的周围安装有多个可动部件8。支 承部件6形成为前后宽度比上下宽度稍大的棱柱形。可动部件8形 成为短圆柱形状,在可动部件8上形成有在轴向将其贯通的比较大 的方形孔9。 一对平头圆柱形的固定部件10 一皮相对地固定在才几架7 上,并被支承部件6贯通,在该一对固定部件IO之间,在轴向排列 有多个可动部件8,支承部件6穿过这些可动部件8的孔9。可动部 件8的孔9的上下宽度与支承部件6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孑L 9的 上下两面与支承部件6的上下两面滑动接触。并且,孑L9的前后宽 度稍微大于支承部件6的前后宽度,可动部件8可相对于支承部件6 在孔9的后表面与支承部件6的后表面接触的前端位置和孔9的前 表面与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接触的后端位置之间前后移动。在与支 承部件6滑动接触的可动部件8的孔9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可动部件8 的全长延伸的矩形槽11。如后所述,各可动部件8相对于支7 义部件6在轴向上定位,并 且在可动部件8的相互之间以及与两端的固定部件10之间i殳置有轴 向的微小间隙。因此,各可动部件8分别可相对于支承部件6在前 后方向移动。在各可动部件8的外周固定着作为滚动轴承的滚珠轴承12的内 圏。在各滚珠轴承12的外圏的外周固定着金属制的套筒14,在套筒 14的外周固定着橡胶制的厚壁圆筒形的传墨辊15。在相邻的可动部件8的外周之间嵌入覆盖有短圓柱形的防尘部 件16。防尘部件16例如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适当的 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在其两端部 一 体形成有略微向内侧突出的凸 缘部16a。并且,在靠近可动部件8的左右两端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 成有环形槽17,这些凸缘部16a与这些环形槽17嵌合,由此使防尘 部件16固定在可动部件8上。在左右两端的可动部件8和与其相邻 的固定部件10的外周的相互之间也嵌入覆盖有同样的防尘部件16。在各可动部件8和支承部件6之间的支承部件6侧,如下所述 地设置有对传墨辊15的位置进行转换的辊位置转换装置19。在与可动部件8的轴向中央部相对应的支7 c部件6的部分上, 形成从前表面延伸到稍后方的孔从而形成气缸部20,并且形成有从 后表面延伸到稍前方的弹簧收纳孔21。气缸部20的中心和弹簧收纳 孔21的中心位于在可动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附近的沿前后方向 的一条直线上。短圆柱形的活塞22隔着O形圈23可前后滑动地插 入气缸部20内。作为施力部件的滚王朱24可前后滑动地插入弹簧收 纳孔21内,并且,对滚珠24向后方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25也插入 弹簧收纳孔21内。在与活塞22的中心相对的可动部件8的孔9的前表面以及与滚 珠24的中心相对的孔9的后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凹部26、 27。各凹部 26、 27在可动部件8的轴向上的宽度是恒定的。与可动部件8的轴 线正交的剖面上的各凹部26、 27的剖面形状是一样的,是以与上述 轴线平行的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在与凹部26相对的活塞22的端 面的中心形成有逐渐变细的坡形突起22a,该突起22a嵌在凹部26
内。需要说明的是,活塞22的除了突起22a以外的部分的长度比气 缸部20的长度略短,即^f吏在活塞22退入到气缸部20的最内侧的状 态下,突起22a的大部分也还是从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突出。另一 方面,滚J朱24的外周的一部分嵌入凹部27内。在支承部件6的后部,滚珠24总是在弹簧25的弹力的作用下 压接在可动部件8的孔9的后表面上,滚珠24的外周的一部分嵌合 在凹部27内,并与凹部27的前后乡彖部压4妄。另一方面,在支浮义部 件6的前部,1"吏支岸义部件6的前表面或活塞22与可动部件8的孔9 的前表面压接,活塞22的突起22a的大部分嵌在凹部26内。这样, 活塞22的突起22a的大部分和滚珠24的一部分始终嵌在凹部26、 27中,由此进行可动部件8相对于支承部件6的轴向定位。闭的供气孔28,该孔28的左端开口端通过适当的管道与压缩空气源 29连接。在面向可动部件8的槽11的支承部件6的上表面安装有切换阀 (电磁阀)30,该阀30的两个端口通过形成在支承部件6上的连通 孔31、 32分别与供气孔28和气缸部20连通。并且,阀30的电线 33穿过槽11的部分导出至外部,并与控制装置34连接。在向阀30通电的状态(接通)下,气缸部20通过阀30与供气 孔28连通,在停止供电的状态(断开)下,气缸部20通过阀30与 大气连通。并且,通过控制装置34分别切换各转换装置19的阀30 的通电状态,由此能够分别转换各传墨辊1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当阀30被切换到断开状态时,气缸部20与大气连通,因此活 塞22成为能够在气缸部20内自由移动的状态。因此,弹簧25使可 动部件8借助于滚珠24向后侧移动。其结果,可动部件8和传墨辊 15被转换到后端位置,传墨辊15离开墨斗辊3而与匀墨辊4压接。当阀30被切换到接通状态时,气缸部20与供气孔28连通并通 过供气孔28进一步与压缩空气源29连通,因此压缩空气被供给到 气缸部20。因此,活塞22 4氐抗弹簧25的力而从支承部件6向前方
突出,由此可动部件8移动至前侧。其结果,可动部件8和传墨辊15被转换到前端位置,传墨辊15离开匀墨辊4而与墨斗辊3压接。 在与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滑动接触的支 K部件6的下表面, 埋入式地固定有由磁传感器形成的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在与该 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相对的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埋入式 地固定有永》兹体103。传感器102的下表面与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为 一个平面或者传感器102的下表面比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稍微位于 内侧(上侧)。永》兹体103的上表面与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面 为一个平面或者永石兹体103的上表面比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面 稍微位于内侧(下侧)。在将可动部件8转换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 传感器102与永石兹体10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相对,在将可动部件8 转换到前端位置的状态下,传感器102从永磁体103向后方偏移。 因此,根据可动部件8的位置变化,传感器102的输出发生变化, 通过传感器102的输出能够了解可动部件8即传墨辊15所处的任意 位置。如后所述从墨斗1流至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的油墨在传墨辊15 转换到前端位置期间被转移到该传墨辊15上,转移到各传墨辊15 上的油墨在传墨辊15被转换到后端位置期间转移到匀墨辊4上。转 移到匀墨辊4上的油墨再经过多个匀墨辊等而被供给到印刷面。而 且,利用控制装置34分别对各个传墨辊15转换到前端位置和后端 位置的时间进行控制,由此,被供给至印刷面的油墨量根据其宽度 方向的位置得到调节。并且,通过传感器102的输出来检测传墨辊 15的位置转换是否正常,在传墨辊15没有正常转换的情况下发出警 报。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6至图IO是详细示出油墨供给装 置的各部分的图。墨斗部件2例如形成为剖面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棱柱形,设置在 其左右两端的圆柱形的支承轴部35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机架7上。 在机架7上设置有具备电动机的墨斗部件转动装置36,通过该转动装置36,墨斗部件2转动并定位在相隔120度的三个作业位置且固 定在各作业位置上。墨斗部件2的周围的三个侧面为墨斗形成面37a、 37b、 37c,各 墨斗形成面37a 37c的逆时针方向的端的棱角线成为与墨斗形成面 37a 37c对应的油墨通路形成部38a、 38b、 38c。用标号37表示对墨 斗形成面的统称,需要进行区别时按照逆时针方向的顺序称为第一 墨斗形成面37a、第二墨斗形成面37b和第三墨斗形成面37c。标号 38表示对油墨通路形成部的统称,需要进行区别时按照逆时针方向 的顺序称为第一油墨通^^形成部38a、第二油墨通^^形成部38b以及 第三油墨通路形成部38c。在墨斗部件2的端面上,对应于各油墨通 路形成部38标记有表示其序号的'T, "3"的数字。在墨斗部件2的附近设置有进行带状片材39的输送以及巻绕的 片材移动装置40。片材移动装置40具有输送轴41、巻绕轴42以及驱动这些轴41、 42的轴驱动装置43。轴驱动装置43具有驱动输送轴41的电动才几44 和将电动机44的旋转传递到巻绕轴42的传动4几构45,输送轴41 以比巻绕轴42慢的恒定速度进行旋转。并且,在传动机构45上设 置有提供摩擦阻力并允许滑动的滑动机构47。例如,传动机构45 由齿4仑组构成,滑动才几构47如下所述组合而成,即与电动才几44 侧的齿轮啮合的第 一齿轮和与巻绕轴42侧的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相 互重叠,并且在以规定的摩擦阻力相互滑动的同时进行旋转。在由铝合金等制成的芯筒48上巻绕由塑料等制成的带状片材 39,巻绕了所述带状片材39的片材滚筒49的芯筒48可自由拆装地 固定在输送轴41上。并且,圆筒形的巻绕部件50可自由拆装地固 定在巻绕轴42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塑料等制成的巻绕筒不相互 旋转地嵌合在巻绕部件50的外周。从固定在输送轴41上的片材滚筒49上送出的片材39以覆盖墨 斗形成面37的方式搭在墨斗部件2上,然后被导入到嵌合在巻绕部 件50上的巻筒,并且片材39的前端部通过适当的方法固定在巻筒上。输送轴41和巻绕轴42的旋转速度的关系是这样确定的即使 当巻绕在巻绕部件50上的片材39的外径为最小时,在假定滑动机 构47没有发生滑动的情况下,巻绕部件50部分上的片材39的移动 速度要大于输送轴41的片材滚筒49部分上的片材39的移动速度。利用电动机44驱动输送轴41和巻绕轴42,由此片材39被从片 材滚筒49上送出,在其长度方向上沿着墨斗部件2移动,并巻绕在 巻绕部件50上。输送轴41和巻绕轴42的旋转速度的关系如上所述 地确定,由于在电动机44和巻绕轴42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47,所 以片材39始终在一皮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移动。因此,电动才几44停 止后,覆盖着墨斗形成面37的片材39部分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 触。在墨斗部件2被定位在对应的作业位置时,墨斗部件2的各墨 斗形成面37形成墨斗1。实际上是,利用覆盖墨斗形成面37的片材 39的部分和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形成墨斗1。并且,对应于该墨斗 形成面37的油墨通路形成部38隔着片材39接近墨斗辊3的外周表 面,从而在与油墨通路形成部38紧密接触的片材39的部分和墨斗 辊3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油墨通路52。油墨通路52的大小根据墨斗辊3的旋转中心轴和墨斗部件2的 旋转中心轴的轴间距离、墨斗辊3的直径以及从墨斗部件2的旋转 中心轴到油墨通路形成部38的距离来决定。在该例中,对于三个油 墨通路形成部38,从墨斗部件2的旋转中心轴到油墨通路形成部38 的距离不同。因此,在不同的作业位置,油墨通路的大小不同。形成墨斗1的侧壁的左右一对挡板53可自由拆装地固定在墨斗 部件2和墨斗辊3之间。挡板53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在相当于三角 形的两条边的部分形成有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的平坦的墨斗吸 附面53a以及与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紧密接触的凹形的局部圆筒面 形的墨斗辊吸附面53b。在各挡板53的两个吸附面53a、 53b的附近 嵌入式地固定有吸附用的永磁体54。
在墨斗辊3的外周部上,在靠近左右两端的两个位置设置有整个外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挡板吸附部55,吸附部55以外的部分由非 磁性材料构成。吸附部55的宽度与挡板53的宽度大致相等。墨斗 部件2的各墨斗形成面37可以是全部由》兹性材料形成,也可以是只 有与墨斗辊3的吸附部55相对应的部分由磁性材料形成,而其余部 分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挡板53的墨斗辊吸附面53b与墨斗辊3的吸附部55紧密接触 并被磁力吸附,并且挡板53的墨斗吸附面53a隔着片材39与墨斗 形成面37紧密接触而被磁力吸附,由此挡板53被固定在吸附部55 和墨斗形成面37上而形成墨斗的侧壁。由于挡板53只是通过磁力 被吸附在墨斗辊3上,因此不妨碍墨斗辊3的旋转。在墨斗辊3的下部前方设置有油墨回收罐56。在油墨回收罐56 的后部固定有从油墨回收罐5 6的后壁上端向后斜上方突出的油墨刮 板57。油墨回收罐56以及刮板57的左右宽度大于墨斗辊3的左右 长度。油墨回收罐56以及刮板57通过具有气缸的刮板位置转换装 置58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在刮板57的上端与墨斗辊3的外 周表面压接的后端的刮墨位置和刮板57离开墨斗辊3的前端的待机 位置之间转换。在机架7的右侧上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水平板状的支承 台59,在支承台59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载置使用前的新挡板53的 第一挡板载置台60和用于载置使用后的挡板53的第二挡板载置台 61。在各载置台60、 61上设置有承受挡板53的墨斗辊吸附面53b 的凸形的局部圓筒面形的第一承受部62和从第一承受部62的下部 突出以承受挡板53的墨斗吸附面53a的墨斗辊吸附面53b侧的部分 的第二承受部63。在第一承受部62的上部埋入式地固定有棒形的磁 性部件64。在机架7的后部设置有用于保管多个油墨容器65的容器保管部66。油墨容器65具有容器主体67,该容器主体67由具有挠性的塑料制成。容器主体67的水平剖面为圆形,形成为可在上下方向压缩 的折叠形。容器主体67的折叠形的部分的上壁和下壁形成为水平的 圆板形。在容器主体67的下壁形成有圆形孔68,并一体形成有乂人该 孔68的周缘部向下方突出的筒部69。在筒部69的外周形成有外螺 紋,短圆筒形的底盖70从下侧旋入而被固定。在底盖70的底壁形 成有圆形孔71。并且,由弹性系数大的塑料制成的薄圆板形的底板 72嵌入底盖70内,底板72的外周缘部被夹持固定在底盖70的底壁 和容器主体67的筒部69的下端面之间。面向底盖70的孔71的底 板72的部分构成容器65的底壁。底板72的厚度越向中心侧越薄, 在底一反72上形成有切槽73。在该例中,形成有/人底4反72的中心ii 射状地延伸的六个切槽73。并且,在容器主体67的上壁的内表面(下 表面) 一体形成有短圓柱形的块部74。块部74的外径比筒部69的 内径稍小,块部74的长度(高度)比筒部69的长度稍小。通常,在各容器65中收纳有不同种类的油墨。在不向容器65 的上部施加压力的状态下,切槽73的部分封闭,没有油墨从该部分 向外部流出。如后所述,在将容器65的底部固定的状态下,将容器 65的上部向下方按压时,通过该压力,切槽73的部分打开,容器 65内的油墨穿过打开的切槽73的部分而向下方落下。容器保管部66具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支承部件75。支承部 件75的右端部借助于使用气缸的升降装置76而被支承在支承台59 的后端部。在支承部件75上,在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容器保 持装置77。各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从下方承受容器65底部的底部 承受部78和从后侧包围容器65的中间部以进行保持的大致半圓形 的中间部保持部79。在支承台59的上表面的、比挡板载置台60、 61靠右侧的部分 上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导轨80,门形的第一移动体81的右 侧下部由导轨80引导。设置在移动体81的左侧下部的辊82装载在 机架7的左侧部分的上表面。通过使用滚珠螺杆等的驱动装置来使 移动体8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此省略了图示。
在第一移动体81的上部后表面设置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导 轨83,第二移动体84由导轨83引导。通过使用滚珠螺杆等的驱动 装置来使移动体84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在此省略了图示。在第二移动体84的部分上设置有挡板更换装置85的主要部分 以及油墨补充装置86。挡板更换装置85的构成如下。在与墨斗辊3的上部接近的位置,在比被吸附于墨斗辊3和墨 斗形成面37上的挡板53的后端稍微靠后方的位置上设置有兼用作 挡板限制部件的罩110。罩110的左右两端部固定在机架7上,并且 该罩110在墨斗辊3的全长上覆盖墨斗辊3的上部。在第二移动体84的后表面,借助于使用气缸的升降装置87支 承着水平板状的第三移动体88,在移动体88上设置有利用大气压的 旋转.开闭装置89。在从旋转*开闭装置89向下方突出的垂直旋转轴 90的下端部设置有一对可开闭的挡板保持部件91。保持部件91通 过第一和第二移动体81、 84的移动而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移 动,并通过第三移动体88的升降而升降。并且,保持部件91通过 由旋转*开闭装置89驱动的旋转轴的旋转而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并 且通过旋转*开闭装置89而开闭。油墨补充装置86的构成如下。在第二移动体84的后表面设置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导轨 92,左右一对的容器保持部件93由导轨92引导。两个保持部件93 相互左右对称。在保持部件93上设置有底部保持部94和中间部保 持部95,底部保持部94从左右两侧夹住容器65的底盖70的部分并 从下方支承底盖70的底面外周部;中间部保持部95从左右两侧夹 住容器65的中间部进行保持。通过使用气缸的驱动装置,保持部件 93左右对称地移动而进行开闭,在此省略了图示。托架96从第二移 动体84的上部向上方延伸且在保持部件93的上方水平伸出,在该 托架96的部分上支承着可自由升降的垂直升降杆97,该垂直升降杆 97通过升降装置98而进行升降。并且,在从托架96向下方突出的 升降杆97的下端部固定有水平圓板形的按压部件99。并且,托架 100固定于一个保持部件93的底部保持部94的底面上,在该托架 100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检测墨斗1内的油墨液位的液位传感器 101。液位传感器101例如使用超声波传感器。在利用保持部件93保持容器65的情况下,在按压部件99没有 向下方按压容器65上部的状态下,容器65的切槽73的部分封闭, 油墨不向外部流出。当按压部件99向下方按压容器65的上部时, 切槽73部分因该压力的作用而被打开,从而油墨向下方落下。需要 说明的是,油墨掉落到比油墨通路52稍靠上方的墨斗辊3的外周表 面上。掉落到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上的油墨通过墨斗辊3的旋转而 移动至油墨通路52,并积存在墨斗l中。一面以规定的速度使油墨补充装置86向左右往复移动, 一面利 用液位传感器101检测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位,并向油墨的液位低 于规定值的墨斗1内补充油墨。由此,能够将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 位大体保持为恒定。在开始印刷前,在墨斗辊3和墨斗形成面37上没有安装挡板53 , 而是在第一挡板载置台60上放置两个以上的新挡板53。并且,容器 65没有保持在油墨补充装置86上,容器65只保持在容器保持装置 77上。并且,从片材滚筒49上送出并巻绕在巻绕部件50上的片材 39的中间部的使用前的部分与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的墨斗部件2 的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墨斗部件2定位在第一 作业位置,片材39与第一墨斗形成面37a紧密接触。从该状态开始,首先挡板更换装置85的挡板保持装置91保持 第一载置台60上的一个挡板53,将该挡板53吸附在墨斗辊3的一 个挡板吸附部55和与其对应的墨斗形成面37a上,然后同样地,再 将一个挡板53吸附在墨斗辊3的另一个挡板吸附部55和与其对应 的墨斗形成面37a上。然后,油墨补充装置86向容器保管部66的所期望的容器保持 装置77的前方移动后,再向后方移动,从该容器保持装置77保持
油墨容器65。油墨补充装置86朝着容器保持装置77向后方移动时, 一对容器保持部件93打开,按压部件99上升到上端位置,如图8 (b)所示,容器保管部66的支承部件75即容器保持装置77上升 到上端位置。油墨补充装置86在容器65进入了一对容器保持部件 93之间的位置时停止,并且容器保持部件93关闭。图8 (b)表示 该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容器保持装置77下降到下端位置,由此, 如图8 (a)所示,容器65被容器保持部件93保持。如果容器65被保持在容器保持部件93上,则油墨补充装置86 向前方离开容器保持装置77并移动至墨斗1的上方。并且,在只使 墨斗辊3旋转并将所有的传墨辊15转换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 一面 使油墨补充装置86向左右进行往复移动, 一面将墨斗1内的油墨补 充到一定的液位。此时,使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位降低,只在油墨 通路52附近的微小部分积存少量的油墨。如果一定量的油墨积存在墨斗1内,则使匀墨辊4和其他的辊 也转动,并控制传墨辊15的位置转换,由此将油墨供给至印刷面以 进行印刷。在印刷过程中, 一面使油墨补充装置86向左右移动, 一面向墨 斗1内补充油墨,由此,将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位大致保持为恒定, 只在油墨通路52附近的微小部分积存少量的油墨。并且,当通过位 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的输出检测到传墨辊15的位置转换有异常 时,发出警报并停止运转。在印刷结束后,如要使用不同的油墨再行印刷时要进行换产调 整作业,换产调整作业可如下进行。在印刷结束后,首先,油墨补充装置86向容器保管部66的原 来的容器保持装置77的前方移动,然后再向后方移动,使油墨容器 65返回到该容器保持装置77。油墨补充装置86在所保持的容器65 位于原来的容器保持装置77的底部承受部78的正上方的位置停止。 图8 (a)表示该状态。此时,容器保持装置77停止在下端位置。油 墨补充装置86停止后,容器保持装置77上升到上端位置。由此,
如图8 (b)所示,由于容器65被容器保持装置77的底部承受部78 抬起,因此一对油墨保持部件93打开,油墨补充装置86向前方移 动而离开容器保持装置77。另一方面,将所有的传墨辊15转换到后端位置以便离开墨斗辊 3,并将油墨回收罐56转换到刮墨位置,使刮板57与墨斗辊3的外 周表面压接,在这样的状态下使墨斗辊3旋转。由此,残留在墨斗1 内的油墨与印刷时一样地穿过油墨通路52而流到墨斗辊3的外周表 面,但该油墨由刮板57刮取而被回收到回收罐56内。如果残留在 墨斗1内的油墨被墨斗辊3全部导出,并通过刮板57回收到回收罐 56内,则在该状态下使墨斗辊3继续旋转一会。由此,残留在墨斗 辊3的外周表面的油墨几乎都被刮板57刮掉,因此随后将回收罐56 转换到待机位置,使刮板57离开墨斗辊3,并使墨斗辊3停止。使墨斗辊3停止后,使墨斗部件2在逆时针方向转动。墨斗部 件2转动时,挡板53的墨斗形成面吸附部53a被其按压而偏离墨斗 形成面37a,挡板53在被吸附在墨斗辊3的状态下与墨斗辊3 —起 在逆时针方向旋转,但马上碰到罩110而停止。并且,墨斗部件2 进一步转动,由此挡板53以与罩110的抵接部为中心进行转动,墨 斗辊吸附部53b脱离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墨斗部件2在挡板53脱 离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双方而载置在它们上方的状态下停止。如 果墨斗部件2停止,则挡板更换装置85的挡板保持部件91保持一 个挡板53并将其从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之间拆下移动到第二载置 台61,然后同样地拆下另一个挡板53并移动到第二载置台61。移动到传墨辊15上的油墨通过匀墨辊4的旋转而移至匀墨辊4 及其他辊上,残留在这些辊15、 4的外周表面上的油墨减少。而且, 传墨辊15、匀墨辊4以及其他辊与以往的相同能够自动清洗。此时, 根据需要,例如在图11的任何一种状态下,通过转换传墨辊15的 位置而将自动清洗的清洗液从匀墨辊4侧移至墨斗辊3,从而能够自 动清洗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如果将两个挡板53从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之间拆下,则通过片材移动装置40从片材滚筒49送出规定长度的片材39并将其巻绕 在巻绕部件50上。并且,将墨斗部件2定位在进行下一次印刷的作 业位置并使其停止,由此,在印刷过程中与墨斗形成面37a紧密接 触而附着有旧油墨的使用后的片材39的部分移动到从墨斗形成面 37离开的位置,使用前的新片材39的部分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 触。之后与上述相同地进^亍下一 印刷。 图12表示墨斗部件的变形例。这种情况下,墨斗部件104例如形成为剖面为正方形的四棱柱 形,并被定位在相隔90度的四个作业位置,且被固定在各作业位置 上。墨斗部件104的周围的四个侧面成为墨斗形成面105a、 105b、 105c、 105d,各墨斗形成面105a 105d的逆时针方向的端的棱角线 成为与该墨斗形成面105a 105d对应的油墨通^各形成部106a、 106b、 106c、 106d。其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 图13表示墨斗部件的其他的变形例。这种情况下,墨斗部件107例如形成为剖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 棱柱形,该墨斗部件107只定位在一个作业位置并被固定。墨斗部 件107的后斜上方的面成为墨斗形成面108,墨斗形成面108的后端 (下端)的棱角线成为油墨通路形成部109。并且,在更换挡板53 时,使墨斗部件107从作业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在与上述同 样地拆下挡板53后,返回到作业位置。其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结构不限于上述 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的变更。工业实用性本发明适合用于印刷机。如果使用本发明的印刷机,能够简单 地实现挡板更换的自动化,并能够实现换产调整作业的进一步自动 化,由此能够实现换产调整作业的简单化以及作业时间的缩短。
权利要求
1.一种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斗部件,所述墨斗部件具有墨斗形成面;墨斗辊,使油墨经过所述墨斗辊与墨斗部件之间的油墨通路而流至所述墨斗辊的外周表面;多个辊,所述多个辊将流至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油墨供给至印刷部分;一对挡板,所述一对挡板通过永磁体被吸附在墨斗形成面以及墨斗辊的外周表面上而形成墨斗的侧壁;以及挡板更换装置,所述挡板更换装置将使用后的挡板从墨斗部件和墨斗辊上拆下,并使新的挡板吸附在墨斗部件以及墨斗辊上,挡板更换装置具有墨斗部件转动装置,所述墨斗部件转动装置使墨斗部件以与墨斗辊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并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挡板阻挡部件,所述挡板阻挡部件接近墨斗辊的外周表面而配置,阻挡由于墨斗部件从作业位置起转动而离开墨斗形成面与墨斗辊一起旋转过来的挡板,并使挡板沿离开墨斗辊的外周表面的方向转动;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能够在墨斗的上方移动并能够升降;以及挡板保持部件,所述挡板保持部件设置在移动体上,并能够进行挡板的保持和释放。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 在墨斗辊的外周部,在轴向的至少两处设置整个周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规定宽度的挡板吸附部,挡板吸附部以外的部分由非磁'性 材料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 挡板阻挡部件兼用作覆盖墨斗辊的上部的罩。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墨斗部件通过墨斗部件转动装置而转动,并被定位在多个作业位置;在墨斗部件的周围,沿墨斗部件的转动方向形成有多个墨斗 形成面,当所述墨斗部件被定位在各作业位置时,所述墨斗形成面 由于前端的油墨通路形成部接近墨斗辊而形成墨斗;从墨斗部件的 转动中心轴到各油墨通路形成部的距离各不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机,其能够实现挡板更换的自动化、换产调整作业的进一步自动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换产调整作业的简单化以及操作时间的缩短。印刷机具有墨斗部件(2)、墨斗辊(3)、通过永磁体被吸附在墨斗部件(2)的墨斗形成面(37a)以及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上的一对挡板(53)、挡板更换装置(85)。挡板更换装置(85)具有墨斗部件转动装置(36);接近墨斗辊的外周表面而配置,阻挡由于墨斗部件(2)的转动而离开墨斗形成面(37a)与墨斗辊(3)一起旋转过来的挡板(53),使挡板(53)沿离开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的方向转动的挡板阻挡部件(110);能够在墨斗(1)的上方移动并能够升降的移动体(88);设置在移动体(88)上,能够进行挡板(53)的保持和释放的挡板保持部件(91)。
文档编号B41F31/04GK101151155SQ200680010
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9日
发明者井爪雅幸 申请人:艾玛计划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