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3990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数字印刷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印刷设备,其使用喷墨方案在片材上印刷。

背景技术:
常规地,作为一种不使用版的数字印刷设备,如日本专利公开文献No.2009-262537中所公开的,已经提出了一种喷墨印刷设备,该喷墨印刷设备将片材状的记录介质运送到台面上,其在记录介质由夹具安装在其上时沿一个方向运动,并将墨从四种颜色的喷墨喷嘴排放以记录图像。在上述常规的数字印刷设备中,记录介质被水平地运送通过台,图像由沿着台的运动方向串行布置的喷墨喷嘴的喷头来记录。然而,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双面印刷是不可能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的前后定位精度在片材上进行双面印刷的数字印刷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数字印刷设备,包括:片材供给装置,所述片材供给装置以预定的周期一张接一张地供给片材;印刷滚筒,所述印刷滚筒包括夹住和保持片材的至少一个夹具装置,并在从片材供给装置供给的片材的一个边缘被多个夹具装置保持时运送片材;喷墨喷嘴部,所述喷墨喷嘴部将墨滴排放到由印刷滚筒运送的片材上,并在该片材上进行印刷;片材卸放装置,所述片材卸放装置在由喷墨喷嘴部进行的印刷结束之后释放片材;以及运送装置,所述运送装置包括多个夹具装置,所述多个夹具装置包括一个翻转夹具装置,所述翻转夹具装置夹住和保持片材的另一边缘,所述运送装置在通过所述多个夹具装置的夹持变化依次地传递片材的同时,运送在双面印刷模式中从 所述印刷滚筒接收的、一面被印刷的片材,并且在运送过程中通过用所述翻转夹具装置翻转片材的正面/反面并将被反转的片材供给到所述印刷滚筒。根据本发明,由于片材运送操作和翻转操作仅由夹具装置的夹持变化来执行,所以能够以高的前后定位精度执行双面印刷。而且,由于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使用同一印刷滚筒进行,所以能够获得在片材上进行高质量双面印刷而不增加整个设备的尺寸的紧凑的数字印刷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数字印刷设备的整体布置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如图1所示的翻转夹具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用于如图1所示的数字印刷设备的控制系统的配置的框图;图4是用于解释在如图1所示的数字印刷设备中连续的片材馈送的时序图;图5A至5E是示出在如图1所示的数字印刷设备中的双面印刷过程(1)至(5)的侧视图;图6是用于解释在如图1所示的数字印刷设备中的间歇式片材馈送的时序图;图7是示出如图1所示的喷墨头部的结构的正视图;图8是使用解释如图7所示的喷墨头部的连接和分离操作的视图;图9是如图1所示的喷墨头部的滑移操作的视图;图10是示出如图7所示的喷墨喷嘴调整装置的剖视图;图11是如图1所示的印刷滚筒的侧视图;图12是如图11所示的印刷滚筒的正视图;图13是如图1所示的铺展辊子的正视图;和图14是对如图13所示的铺展辊子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印刷机在下文将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数字印刷设备的布置根据该实施例的数字印刷设备1包括用作片材供给装置的片材馈送装置2、用作处理单元的数字印刷单元3和用作片材卸放装置的片材卸放装置4,如图1所示。片材馈送装置2包括堆板21和吸附器装置23,多个片材S1堆叠在所述堆板21上,所述吸附器装置23将堆板21上的顶部片材S1运送到馈送装置板FB上。吸附器装置23包括一对吸口23a和23b,所述吸口23a和23b经由连续供给阀26和间歇供给阀27连接至负压源25。连续供给阀26和间歇供给阀27在不同的时刻能够使或不使吸口23a和23b利用来自负压源25的负压实现吸附操作。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在片材运送方向上置于馈送装置板FB的远端侧上。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以可摇摆的方式支撑在数字印刷单元3的框架3a上,并包括夹具装置(未示出),该夹具装置将片材S1的作为其一个边缘的引导边缘(前边缘)夹住和保持。馈送侧传递滚筒32与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相对,并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3a上。夹具装置32a设置于馈送侧传递滚筒32上,所述夹具装置32a在夹持状态中保持由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的夹具装置所传递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和馈送侧传递滚筒32构成上游片材运送装置。请注意,在下文的描述中,夹具装置由多个夹具形成,所述多个夹具沿着滚筒轴线方向排布,在所述多个夹具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直径三倍于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印刷滚筒33与沿片材运送方向在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的下游侧上的馈送侧传递滚筒32相对,以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并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3a上。印刷滚筒33包括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和支撑表面33d、33e和33f,所述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在从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夹具装置32a接收片材S1时保持片材S1的引导边缘,所述支撑表面33d、33e和33f设置成与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相对应,并支撑 片材S1。印刷滚筒33由设置有三对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和支撑表面33d、33e和33f的三倍直径滚筒实现。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设置在沿圆周方向相互具有120度相差的位置处。印刷滚筒33下面将参照图7进行描述。大量吸孔33g形成在印刷滚筒33的整个支撑表面33d、33e和33f中以被连接至负压源(未示出)。齿轮270固定于印刷滚筒33的轴33h的一端以被印刷机驱动电机(未示出)驱动。片材S1的由印刷滚筒33中的吸孔33g吸附的吸附范围被限定成从印刷滚筒33的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的吸附起始位置33i(图1)至吸附结束位置33j(图1),所述吸附结束位置33j位于印刷滚筒33的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6(后面介绍)接触的接触部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在该吸附范围中,片材S1的整个表面由印刷滚筒33的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吸附。再参照图1,喷墨喷嘴部34在印刷滚筒33的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与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相对。喷墨喷嘴部34包括多个喷墨头34a至34d(此后被称为喷墨头),所述喷墨头沿着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在片材运送方向上并行布置,并存储不同颜色的墨水。每个喷墨头34a至34d取向成与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垂直的方向。喷墨头34a至34d布置在印刷滚筒33附近以与引导边缘被整个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吸附的片材S1之间具有小间隙。印刷滚筒33和喷墨喷嘴部34构成片材印刷装置。下面将参照图7至10对包括喷嘴喷墨头移动装置260的喷墨喷嘴部34的结构进行描述。注意到,由于喷墨头34a至34d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喷墨头34d将被代表性地描述。导轨281通过支撑构件(未示出)固定于框架3a以在印刷滚筒33的上方位置处沿印刷滚筒33的轴向延伸,且一端延伸至框架3a的外部,如图7所示。滑座282和284由导轨281可滑移地支撑,保持件283和285分别固定于滑座282和284。导轨281和滑座282和284构成喷头滑动装置。拉条ST1和ST2分别固定于保持件283和285。拉条ST1和ST2 中的每一个的一端支撑用作喷墨吸口的喷嘴连接/分离装置(气缸)276和278的缸体276A和278A中的相应的一个。支撑板34DP的两端固定于气缸276和278的活塞杆276B和278B,喷墨头34d由支撑板34DP支撑。注意到,喷墨头34a至34c分别由支撑板34AP至34CP支撑。喷墨头34d由气缸276和278支撑以能够在印刷位置(在图1中由实线表示)和退回位置(在图1中由虚线表示)之间移动,在所述印刷位置,喷墨头34d与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接近,在所述退回位置,喷墨头34d从印刷位置沿径向退回到印刷滚筒33的外面。喷墨头34d被支撑成能够在从退回位置(图8)至框架3a外面的维护位置(图9)之间的间隔中沿着导轨281在印刷滚筒33的轴向上运动。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被设置在支撑板34DP的两端处,如图8所示,所述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在印刷位置处调整喷墨头34d相对于印刷滚筒33的位置。由于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具有相同的布置,所以仅仅将参照图10描述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注意到,喷头滑动装置(导轨281和滑座282和284)、喷嘴连接/分离装置(气缸276和278)以及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构成喷嘴喷墨头移动装置260。壳体291的外周壁291B固定于支撑板34DP,环形内螺纹部297固定于外周壁291B中,所述环形内螺纹部297在其内圆周表面上形成内螺纹。保持板291A固定于壳体291中,而电机294固定于保持板291A。外螺纹部296固定于电机294的电机轴294A的一端以与电机轴294A一体地旋转,并被支撑以沿轴向随电机轴294A的旋转移动。外螺纹部296与内螺纹部297螺纹接合,并具有远端,具有接合孔298B的第一接合构建298固定于所述远端。电压计292连接至壳体291的上端,电压计292的另一端经由耦接件293耦接至电机294的电机轴294A。第二接合构件271和272连接至一对框架3a的上端面。第二接合构件271和272包括固定于框架3a的主体271A和272A以及引导销271B和272B,所述引导销271B和272B在从以预定量从主体271A和 272A的上端面伸出的同时被插入到在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中的接合孔298B中。在此时,主体271A和272A的上端面和印刷滚筒33的外圆周表面被设定成几乎相互平齐。参照图1,墨干燥灯35与印刷滚筒33相对。墨干燥灯35用作干燥装置,其与在由印刷滚筒33的喷墨喷嘴部34所印刷的印刷区域33K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的印刷滚筒33相对,并用光(例如红外或紫外射线)辐射片材S1以干燥印刷到片材S1上的墨。注意到,干燥包括将热能施加于墨以使墨中的水分蒸发和使墨固化。印刷滚筒33布置在喷墨喷嘴部34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以与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3a上的卸放侧传递滚筒36接触。卸放侧传递滚筒36具有夹具装置36a,所述夹具装置36a在从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接收由印刷滚筒33所运送的片材S1时,保持片材S1的引导边缘。另一卸放侧传递滚筒37布置在卸放侧传递滚筒36的与印刷滚筒33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以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6接触。该卸放侧传递滚筒37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3a上。该卸放侧传递滚筒37具有夹具装置37a,该夹具装置37a接收和保持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6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卸放滚筒38布置在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6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以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7接触。卸放滚筒38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3a上。卸放滚筒38具有夹具装置38a,该夹具装置38a接收和保持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7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运送片材S1的运送带形卸放带设置在卸放滚筒38下方。堆板41设置在片材运送方向上的卸放带40的引导边缘侧上,所述堆板41堆叠已经由数字印刷单元3进行数字印刷处理的片材S1。卸放滚筒38、卸放带40和堆板41构成片材卸放装置4。而且,由卸放滚筒38和卸放带40运送片材S1的路径构成了片材释放路径。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布置在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与卸放滚筒38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 39用作预翻转运输滚筒,并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3a上。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由直径两倍于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两倍直径滚筒形成,并接受和保持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7所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圆周表面设置有凹口39C、有效表面39M和小直径表面39S,所述凹口39C容纳夹具装置39a,所述有效表面39M具有略短于其圆周长度的一半的圆周长度并制成片材S1,所述小直径表面39S的直径小于有效表面39M的直径,所述小直径表面39S的圆周长度略长于其圆周长度的一半,如图11所示。有效表面39M的圆周长度长于可以由数字印刷设备1进行印刷的片材S1的最大纵向尺寸。多个沟槽39B在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轴向上形成在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有效表面39M中以贯穿有效表面39M的圆周长度延伸,如图12所示。沟槽39B设置在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后文描述)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相对的位置处。沟槽39B允许凹口39C和小直径表面39S沿着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外圆周相互连通。沟槽39B、凹口39C和小直径表面39S构成干涉防止部,所述干涉防止部防止夹具装置37a和翻转夹具装置31bt与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在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整个圆周长度上发生干涉。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具有翻转夹具装置31bt,所述翻转夹具装置31bt在片材S1的除尾边缘(后边缘)外的另一边缘在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7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与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相对时接收和保持片材S1的尾边缘(后边缘),如图2所示。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在印刷滚筒33的与卸放侧传递滚筒36接触的接触部的在印刷滚筒33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和在印刷滚筒33的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的接触部的在印刷滚筒33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上与印刷滚筒33相对。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被支撑在框架3a上以能够在接收位置(图1中的虚线)和传递位置(图1中的实线)之间摆动,在所述接收位置处,其接收由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运送的片材S1的尾边缘,在所述传递 位置处,其通过夹持变化将片材S1的尾边缘传递至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注意到,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构成运送片材S1的片材运送装置301。翻转夹具装置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构成将片材S1反转的片材翻转部。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所运送的片材S1的路径构成片材翻转路径。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被驱动以通过夹持变化在卸放滚筒38的夹具装置38a和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夹具装置39a之间选择性地传递片材S1。卸放滚筒38的夹具装置38a也被驱动以选择性地接收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7所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夹具装置37a和38a构成运送路径切换装置82(图3),所述运送路径切换装置82将片材S1的运送目的地切换至片材卸放装置4或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即将片材S1的运送目的地切换至片材释放路径或片材翻转路径。接下来将描述平滑辊子。平滑辊子51用作对片材S1施压的铺展辊子,其在印刷滚筒33的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与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相对。平滑辊子51由一对固定构件53可枢转地支撑,所述固定构件53由一对框架支撑,如图13所示。保持件54由螺栓54A紧固于固定构件53,圆头调整螺栓55可与保持件54螺纹接合,如图14所示。销58设置在固定构件53上,并支撑装备有包括制动靴56A的制动板56的片簧59的近端。片簧59由圆头调整螺栓55的远端施压,以使得制动靴56A对平滑辊子51的轴部51B的圆周表面施压。以这种操作,制动力作用于由随印刷滚筒33的旋转而被运送的片材S1所转动的平滑辊子51。制动板56、制动靴56A、片簧59、销58、圆头调整螺栓55和保持件54构成制动力施加装置。平滑辊子51的圆周表面由橡胶形成,构成在从中心的一端侧(左侧)上的平滑部51L以及在从中心的另一端侧(右侧)上的平滑部51R。螺旋凹陷部51ML形成在平滑部51L中,螺旋凸出部51CL由凹 陷部51ML形成。螺旋凹陷部51MR也在平滑部51R中形成,而螺旋凸出部51CR由凹陷部51MR形成。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在印刷滚筒33的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的接触部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上、和在由喷墨喷嘴部34所印刷的印刷区域33K的沿片材运送方向的上游侧上与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相对。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检测来自印刷滚筒33的运送故障,例如由印刷滚筒33运送的片材S1的浮动或弯曲。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由光电传感器实现,所述光电传感器检测与由印刷滚筒33运送的片材S1的距离,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装置80(在下文描述)。控制装置80在由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检测的距离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由于片材S1的弯曲或褶皱造成的运送故障。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在印刷滚筒33的与馈送侧传递滚筒32接触的接触部的在片材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和在由喷墨喷嘴部34所印刷的印刷区域33K在片材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与印刷滚筒33的圆周表面相对,所述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检测在印刷滚筒33上存在或不存在片材S1。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由光电传感器实现,所述光电传感器检测在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通过其的时刻或者在其与支撑表面33d至33f相对的时刻存在或不存在片材S1,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基于由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所获得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墨干燥灯。用于数字印刷设备的控制系统的配置数字印刷设备1包括具有用于整体控制的CPU(中央处理单元)配置的控制装置80,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80连接至连续供给阀26、间歇供给阀27、喷墨喷嘴部34、墨干燥灯35、印刷模式选择开关81、运送路径切换装置82(卸放侧传递滚筒37和夹具装置37a、38a和39a)、驱动电机83、旋转编码器84、释放指令开关85、片材厚度输入装置86、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和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所述印刷 模式选择开关81允许操作者选择单面印刷模式和双面印刷模式中的一种,在所述单面印刷模式中,数字印刷过程仅仅在片材S1的一面上进行,而在所述双面印刷模式中,数字印刷过程在片材S1的正面和反面上进行,所述驱动电机83使印刷滚筒33旋转,所述旋转编码器84用作检测印刷滚筒33的相位的相位检测装置,所述释放指令开关85给出指示以将从数字印刷设备1供给的片材S1释放到片材卸放装置4的堆板41上,所述片材厚度输入装置86接收由操作者输入的或由检测器所检测的片材S1的厚度。喷墨喷嘴部34不仅包括喷墨头34a至34d(如图1所示),而且包括喷嘴连接/分离装置(气缸)276和278(即276a,278a,276b,278b,276c,278c,276d和278d)和电位计292(即292a至292d)、喷墨头位置(间隙)调整装置294(即如图10所示的294a至294d)和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即如图7所示的275a,277a,275b,277b,275c,277c,275d和277d)。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操作如上所述配置的数字印刷设备1将针对于选择单面印刷模式的情况和选择双面印刷模式的情况进行分别描述。当单面印刷模式通过由操作者操作控制装置80而被选择时,控制装置80激活连续供给阀26。借助于该操作,吸口23a和23b吸附在堆板21上的片材S1,并将其运送到馈送装置板FB上,如图1所示。每当数量与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的数量相同的片材S1在印刷滚筒33的360°旋转期间被供给时,即,在印刷滚筒33中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和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夹具装置32a相互相对的每个时刻(周期),连续供给阀26打开。当连续供给阀26打开时,负压从负压源25供给至吸口23a和23b以执行吸附。使得印刷滚筒33的所有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夹住片材S1的片材S1的供给此后将被称为连续片材馈送。而且,连续供给阀26在连续片材馈送中打开或关闭的周期此后将称为第一周期。借助于该操作,在第一周期,吸附器23将片材S1运送到馈送装置板 FB上。由馈送装置板FB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由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保持,片材S1在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的摆动时被运送到馈送侧传递滚筒32。被运送到馈送侧传递滚筒32上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夹持变化传递到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夹具装置32a。随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旋转而被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夹持变化而被从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夹具装置32a传递到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中的任一个,且片材S1随印刷滚筒33的旋转而被运送。在印刷滚筒33中,吸附力作用在从吸附起始位置33i沿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上的吸附孔33g上,于是,当片材S1通过吸附起始位置33i时,片材S1的整个表面被吸附至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并与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形成紧密接触。数字印刷过程通过将微小墨滴从喷墨喷嘴部34的喷墨头34a至34d排放在由印刷滚筒33运送的片材S1的正面上进行。片材S1与印刷滚筒33的支撑表面形成紧密接触,并因此在保持与喷墨头34a至34d的微小间隔的情况下被运送。在这些微小间隔被保持的同时释放的墨滴可以以高精度附着于片材S1,由此允许高质量印刷。当片材S1在印刷滚筒33和墨干燥灯35之间通过时,由喷墨喷嘴部34印刷的片材S1上的墨用由墨干燥灯35发出的光进行干燥。片材S1然后被运送到卸放侧传递滚筒36上。由于片材S1在从吸附起始位置33i至吸附结束位置33j的吸附范围中与印刷滚筒33的支撑表面33d、33e和33f紧密接触,所以片材S1的整个表面被来自墨干燥灯35的光均匀地辐照以进行均匀的墨干燥。在印刷滚筒33和卸放侧传递滚筒36之间的接触部中,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夹持变化从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运送至卸放侧传递滚筒36的夹具装置36a,如图5A所示。在此时,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吸附结束位置33j,于是,没有来自于吸附孔33g的吸附力作用。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将片材S1从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剥离以允许平滑的夹持变化。然后,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6的夹具装置36a保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夹持变化在卸放侧传递滚筒36 和37之间的接触部中从卸放侧传递滚筒36的夹具装置36a传递至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如图5B所示。在单面印刷模式中,控制装置80控制运送路径切换装置82以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84的相位信号将所有的片材S1从卸放侧传递滚筒37传递到卸放滚筒38上。也就是说,在片材S1的引导边缘位于卸放侧传递滚筒37和38之间的接触部中的相位中,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取消片材S1的引导边缘的保持,且同时,卸放滚筒38的夹具装置38a在夹住片材S1的引导边缘的同时被保持。借助于这种操作,在其一面上印刷的片材S1从卸放侧传递滚筒37传递到卸放滚筒38上并被运送。由夹具装置38a对被传递到卸放滚筒38上的片材S1的保持在卸放滚筒38的夹具装置38a位于卸放带40的上方的时刻被取消,并被置于卸放带40上。置于卸放带40上的片材S1随着卸放带40的行进而被运送,而已经在其正面上经过数字印刷处理的片材S1被释放到片材卸放装置4的卸放带40上。另一方面,当双面印刷模式由操作者的操作进行选择时,控制装置80激活间歇供给阀27。借助于该操作,在堆板21上的片材S1由吸口23a和23b吸附,并被运送到馈送装置板FB上。在此时,在片材S1被交替地供给的时刻控制间歇供给阀27以便在连续供给时打开,关闭,打开,关闭,即,在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和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夹具装置32a相互相对的时刻(周期)控制间歇供给阀27,如图6所示。该周期是连续供给的周期的两倍。以这种方式,使得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33b和33c交替地夹住片材S1的片材S1的供给此后将被称为间歇片材馈送,而间歇供给阀27在间歇片材馈送中打开或关闭的周期此后将被称为第二周期。以这种操作,吸附器23在第二周期将片材S1运送到馈送装置板FB。由吸附器装置23馈送到馈送装置板FB上的片材S1通过馈送侧传递滚筒32的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f以与单面印刷模式中相同的方式被 传递到印刷滚筒33上。在此时,由于片材S1在间歇片材馈送的时刻被馈送,所以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接收从馈送侧传递滚筒32交替地运送的片材S1。被传递到印刷滚筒33上的片材S1被运送到喷墨喷嘴部34,在一面(正面)上进行正面印刷。注意到,控制装置80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84的相位信号在由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交替地保持的片材S1上进行印刷。另一方面,喷墨喷嘴部34的喷墨头34a至34d被控制成使得不在与不保持片材S1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对应的支撑表面33d至33f上进行印刷。对于双面印刷,控制装置80控制运送路径切换装置82以使得由喷墨喷嘴部34印刷在片材S1的正面上的片材S1被传递到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上而不将其从卸放侧传递滚筒37传递到卸放滚筒38上。更具体地,在运送路径切换控制中,在其正面上已经被印刷的而在其另一面(反面)上还没有经过数字印刷过程的片材S1位于卸放侧传递滚筒37和卸放滚筒38之间的接触部中的相位中,卸放侧转移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的夹具保持闭合而不是打开以维持其中夹具装置37a保持片材S1的引导边缘的状态。在这时,卸放滚筒38的夹具装置38a的夹具被保持打开而不是闭合的。借助该操作,仅仅在其正面上印刷的片材S1继续在没有夹持变化的情况下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7运送至卸放滚筒38。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7运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将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夹具装置39a的夹具在卸放侧传递滚筒37和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之间的接触部中闭合来保持。同时,片材S1的引导边缘的保持通过打开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的夹具来取消。借助于该操作,片材S1的引导边缘通过夹持变化而被从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传递到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夹具装置39a,如图5C所示。随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旋转而被运送的片材S1随着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旋转而被运送,如图5D所示。当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从传递位置(实线)摆动至接收位置(虚线),片材S1的 尾边缘在运送过程中由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来保持。同时,通过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夹具装置39a对片材S1的引导边缘的保持被取消。借助于该操作,片材S1通过夹持变化而被从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传递至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设置有凹口39C、有效表面39M和小直径表面39S,所述凹口39C接受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所述有效表面39M支撑片材S1,所述小直径表面39S的直径小于有效表面39M的直径,如图11所示。因此,从卸放侧传递滚筒37接收的片材S1,从引导边缘至尾边缘,由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有效表面39M支撑和运送。片材S1的尾边缘在由有效表面39M支撑的同时由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传递。借助于该操作,夹持变化由翻转夹具装置31bt以高的定位精度可靠地执行。在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的有效表面39M和卸放侧传递滚筒37的夹具装置37a以及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之间的干涉由形成在有效表面39M中的沟槽39B、凹口39C和小直径表面39S来防止,如图12所示。这防止了对于滚筒和夹具装置的损坏。当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从翻转夹具装置31bt的接收位置(虚线)摆动至传递位置(实线)时,通过夹持变化传递至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的片材S1被以其尾边缘在前运送到印刷滚筒33上,如图5E所示。片材S1的尾边缘通过夹持变化而被从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以反转状态传递至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中的任一个。在此时,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交替地保持从馈送侧传递滚筒32运送的新片材S1。反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在其与没有保持新片材S1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相对的时刻位于传递位置处,且片材S1的尾边缘被从翻转夹具装置31bt传递至印刷滚筒夹持装置33a至33c。借助于该操作,从馈送侧传递滚筒32传递的新片材S1以及从翻转夹具装置31bt传递和反转(其正面已经被印刷) 的片材由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保持,并被运送至喷墨喷嘴部34。从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传递的片材S1具有已经经过由喷墨喷嘴部34进行的数字印刷过程的正面(已经经过数字印刷过程的面),其与印刷滚筒33的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形成接触。因此,在片材S1的反面(还没有经过数字印刷过程的表面)被暴露时,片材S1的尾边缘在由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所保持的同时被运送。也就是说,其正面被印刷的片材S1被反转和运送,而数字印刷过程由喷墨喷嘴部34在其反面上进行数字印刷过程。控制装置80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84的相位信号,在被从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翻转夹具装置31bt传递并被反转的片材S1上进行反面印刷。另一方面,喷墨喷嘴部34的喷墨头34a至34d被控制以在由印刷滚筒33的印刷滚筒夹具装置33a至33c交替地保持的新片材S1上进行正面印刷。借助于该操作,喷墨头34a至34d交替地进行对应于由印刷滚筒33交替地保持的新片材S1和经过反转的片材S1的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已经在其反面上进行的反面印刷的片材S1,如在单面印刷模式中那样,从卸放带40顺序地通过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和卸放滚筒38释放到堆板41上。喷墨头34a至34d相对于片材S1的位置调整将在下面进行描述。控制装置80计算由操作者或从检测器输入到片材厚度输入装置86的片材S1的厚度,和基于喷墨头34a至34d的电位计292计算电机294的致动量。控制装置80基于所计算的值对喷墨头34a至34d的位置调整装置(如图10所示的电机294)进行致动。当电机294被致动时,电机轴294A随着外螺纹部296一起旋转。在外螺纹部296旋转时,外螺纹部296通过内螺纹部297的螺旋作用在电机轴294A的轴向上移动以调整从支撑板34DP的伸出量L。注意到,喷墨头34a至34d的位置调整操作在喷墨头34a至34d在印刷操作之前处在退回位置(图8)处时进行。在调整从外螺纹部296的支撑板34DP的伸出量L之后,喷嘴连接/分离装置(气缸276和278)被从退回位置致动。借助于该操作,支撑板34DP沿着靠近印刷滚筒33的方向与喷墨头34a至34d和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一起移动。在该移动操作中,第一接合构件298的接合孔298B分别与第二接合构件271和272的引导销271B和272B接合。第一接合构件298的下端面由第二接合构件271和272的主体271A和272A的上端面压住。通过在接合孔298B和引导销271B和272B之间的接合和将第一接合构件298的下端面压靠于主体271A和272A的上端面,喷墨头34a至34d通过支撑板34DP被一体地固定于该对框架3a。在此时,喷墨头34a至34d相对于主体271A和272A的上端面的位置通过调整伸出量L来进行调整,于是喷墨头34a至34d相对于印刷滚筒33的位置被调整。借助于该操作,在片材S1与喷墨头34a至34d的远端之间的距离被调整成预定的距离。因此,即使片材S1的厚度被改变,在片材S1和喷墨头34a至34d之间的距离被调整以维持它们的微小的间隔。因此,被释放的墨可以以高精度附着于片材S1上以允许高品质印刷。平滑辊子51的操作将在下面进行描述。从馈送侧传递滚筒32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传递到印刷滚筒33上的片材S1由在吸附起始位置33i的在印刷滚筒33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上的平滑辊子51挤压。在片材S1被施压时平滑辊子51随着印刷滚筒33的旋转而旋转,形成为螺旋形状的平滑部51L的伸出部51CL和51CR相对于片材S1的接触部从中央至左右端部逐渐变化。而且,随着平滑部51L和51R的伸出部51CL和51CR在压靠于片材S1时从中央部至左右端侧变形时,片材S1在其宽度方向上铺展。平滑辊子51在被制动靴56A制动时以低于片材S1的运送速度的圆周速度旋转。借助于该操作,片材S1在被平滑辊子51进行平滑的同时被运送,并在片材运送方向上铺展。借助于该操作,片材S1被平滑辊子51沿着片材宽度方向和片材 运送方向伸展,并因此在吸附起始位置33i由来自吸附孔33g的吸附力在平滑之后立即与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形成紧密接触。以这种方式,通过在平滑之后立即吸附片材S1,片材S1的整个表面可以与支撑表面33d、33e和33f形成紧密接触而既没有褶皱也没有浮动,于是可以改善喷墨喷嘴部34的印刷精度。再者,当圆头调整螺栓55被操作时,制动靴56A的作用在平滑辊子51的轴部51B的压力借助圆头调整螺栓55通过片簧59和制动板56改变,于是,作用在平滑辊子51上的制动力被调整。这允许根据片材S1的厚度和材料以合适的压力施压,并又允许片材S1的优化平滑。接下来将描述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的操作。片材S1的整个表面通过平滑辊子51与支撑表面33d、33e和33f无褶皱且无浮动地形成紧密接触。然而,如果由于一些原因出现褶皱、浮动或角部弯曲,则控制装置80基于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的检测输出来确定运送故障已经在片材S1中出现。控制装置80使驱动电机97停止以使印刷滚筒33停止,并激活气缸276和278。当气缸276和278被激活时,支撑板34DP沿着远离印刷滚筒33的方向与喷墨头34a至34d和喷墨喷嘴调整装置275和277一起移动。借助该操作,喷墨喷嘴部34的喷墨头34a至34d从印刷位置移动至退回位置。当随着印刷滚筒33的停转时已经出现运送故障的片材S1被避免运送至喷墨喷嘴部34。而且,通过将喷墨头34a至34d移动至退回位置以将它们与印刷滚筒33分离,具有运送故障的片材S1和喷墨头34a至34d被避免相互干涉。这使得可以避免对喷墨头34a至34d的损害。而且,控制装置80基于由片材运送故障检测装置99获得的监测结果来控制喷墨头34a至34d以便不释放墨。印刷滚筒33在喷墨头34a至34d被移动至退回位置时基于由操作者给出的释放指令开关98的操作而由驱动电机97旋转。进而,不论所选择的印刷模式如何,控制装置80控制运送路径切换装置以将从片材馈送装置2供给的片材S1通过印刷滚筒33、卸放侧传递滚筒37、卸放滚筒38和卸放带40释放到堆板41上。因此,在片材运送故障检测的时间点上从片材馈送装置2供给的所有片材S1被释 放到堆板41上。这利于片材S1的释放操作,包括具有运送故障的片材S1。在该释放操作中,片材S1不与喷墨头34a至34d干涉,于是防止了对于喷墨头34a至34d的损害。接下来将描述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的操作。控制装置80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94的相位信号在片材S1通过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的时刻(更具体地在夹具装置33a至33c或支撑表面33d至33f与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相对的时刻)检测存在或不存在片材S1。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印刷滚筒33具有三个夹具装置33a至33c和三个支撑表面33d至33f,所以在360°旋转期间其被检测三次。如果选择单面印刷模式,则片材S1由印刷滚筒33的所有夹具装置33a至33c夹住。因此,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在所有检测时刻检测片材S1的存在,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基于来自于旋转编码器94的相位信号和由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获得的检测结果,在由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与墨干燥灯35相对的时刻接通墨干燥灯35。控制装置80还在片材S1的尾边缘通过墨干燥灯35的时刻关断墨干燥灯35。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双面印刷模式,印刷滚筒33仅仅接收在印刷起点处从片材卸放装置4间歇供给的片材S1,于是其在片材S1由夹具装置33a至33c交替地夹住的同时运送片材S1。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在保持片材S1的夹具装置33a通过的时刻检测片材S1的存在。在未保持片材S1的夹具装置33b通过的时刻,不检测片材S1的存在(或检测片材S1的不存在)。在保持片材S1的夹具装置33c的通过时刻检测到片材S1的存在。借助于该操作,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交替地检测存在或不存在片材S1,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94的相位信号和由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获得的检测结果在由夹具装置33a保持的片材S1的引导边缘与墨干燥灯35相对的时刻接通墨干燥灯35。而墨干燥灯35在片材S1的尾边缘通过墨干燥灯35的时刻被关断。当未保持片材S1的夹具装置33b和支撑表面33d通过墨干燥灯35时,墨干燥灯35保持关断。墨干燥灯35在由夹具装置33c保持的片材 S1的引导边缘与墨干燥灯35相对的时刻接通。而且,墨干燥灯35在片材S1的尾边缘通过墨干燥灯35的时刻被关断。当操作在双面印刷模式中进行时,其正面被印刷的片材S1在由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反转的同时被传递到印刷滚筒33上。借助于该操作,印刷滚筒33在夹具装置33a、33b和33c交替地保持从片材卸放装置4间歇地供给的片材S1和从反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接收的片材S1的同时运送片材S1。在此时,由于片材S1由印刷滚筒33的所有夹具装置33a至33c夹住,所以其由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在所有检测时刻处被检测。基于检测结果,控制装置80在片材S1的引导边缘与墨干燥灯35相对的时刻接通墨干燥灯35,在片材S1的尾边缘通过墨干燥灯35的时刻关断墨干燥灯35。紧邻在双面印刷模式中的操作结束之前,停止来自片材卸放装置4的片材S1的供给,且印刷滚筒33接收仅仅来自反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的片材S1。在此时,印刷滚筒33在片材S1由夹具装置33a至33c交替地夹住的同时运送片材S1。片材有无检测装置93交替地检测存在或不存在片材S1,控制装置80在片材S1与墨干燥灯35相对时基于检测结果接通墨干燥灯35。当未保持片材S1的夹具装置33a至33c和支撑表面33d、33e和33f通过墨干燥灯35时,墨干燥灯35保持关断。借助于该操作,墨干燥灯35在与片材S1相对时被接通,于是抑制了功耗的浪费。在印刷结束之后,在喷墨头34a至34d的维护操作中,位于退回位置(图8)处的喷墨头34a至34d沿着导轨281引导到维护位置(图9)。在维护位置处,喷墨头34a至34d移动到框架3a外面,于是,维护操作可以被容易地进行以极大地减小操作者的负担。上述数字印刷设备1使用公共印刷滚筒33和公共喷墨喷嘴部34在片材S1的正面和反面上进行数字印刷过程。这允许在片材S1上进行更有效的双面印刷过程,以相比于单独提供用于翻转印刷过程的喷墨喷嘴部和印刷滚筒的情况节省了空间。此外,片材S1仅使用夹具装置而依次地被传递到馈送侧传递滚筒 32、印刷滚筒33、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这使得能够获得片材S1在片材S1的运送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的高的定位精度以及片材S1的正面和反面的高的正面/反面定位精度,于是提高了片材S1的印刷品质。进而,在数字印刷单元3中,三倍直径滚筒用于印刷滚筒33,因此,馈送侧传递滚筒32、喷墨喷嘴部34、墨干燥灯35、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卸放滚筒38、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可以在保持小的印刷设备的尺寸的同时有效地布置在印刷滚筒33周围。特别地,数字印刷单元3使用对于正面和反面印刷过程公共的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于是,可以减小能够双面印刷的数字印刷设备1的尺寸。其他实施例虽然四种颜色的喷墨喷嘴部34用于上述实施例中,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少于四种颜色或多于四种颜色的喷墨喷嘴部。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片材翻转路径由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和翻转摆臂轴预夹持夹具31b形成,但是滚筒的尺寸和数量不限于在实施例中的这些尺寸和数量,只要印刷设备仅仅由具有夹具装置的摆臂轴预夹持夹具和滚筒形成即可。也就是说,印刷设备仅仅需要配置成通过仅仅夹具装置的夹持变化来运送片材S1。虽然卸放侧传递滚筒36和37以及预翻转两倍直径滚筒39中的每一个具有在片材翻转路径中的一个夹具装置,但是一个滚筒可以设置有多个夹具装置。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三倍直径滚筒实现的印刷滚筒33用作印刷滚筒,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由四倍直径滚筒实现的印刷滚筒可以在例如四种颜色的喷墨喷嘴部34被改变成例如六种颜色的喷墨喷嘴部时使用。在上述实施例中,片材馈送装置2的连续供给阀26和间歇供给阀27被应用于单面和双面印刷模式。本发明不限于此,同一阀可以在两 种模式中使用以在不同的时刻(周期)由控制装置80来控制该阀的打开/关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