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793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印机,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微压电技术的打印头的喷印机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印刷行业。其中由于很多工业打印应用需要采用的油墨的粘度在常温25摄氏度下都超过了微压电打印头能承受正常打印的粘度范围,比如多官能团单体占主要成分的紫外线固化(UV)墨水,或者用于三维增材打印(3D打印)的石蜡墨水等,因此此类应用只能通过提高工作温度来降低油墨粘度以达到打印头适应的范围,所以不带有内置发热体的精度高、价格低廉的微压电打印头没办法适应高粘度油墨的喷印,因此高粘度墨水应用只能采用价格昂贵的内置加热体的工业压电打印头喷印,提高了设备成本。

目前,也有厂家尝试将加热装置设置到打印头外,但是由于微压电打印头塑料部件多,导热不佳,单纯外部加热会导致打印头内部空间整体升高,当内部电路温升过高,打印头内部驱动电路变得不稳定,影响打印效果和打印头寿命,而且,打印头在安装调试中位置需要做调整后固定,固定的加热体也会对打印头的位置产生限制。如对墨水进行简单预加热,由于普通打印机字车与墨路设计的限制,墨水在流到喷头之前,中间管路过长,墨水会发生过温质变沉淀,堵塞管路及打印头,或到达喷嘴时温度已经流失。还有微压电打印头大部分采用塑料墨囊做压力缓冲,过滤的墨路方式,进行墨水预加热更加困难,加热结构设置得不合理,会导致打印头内在打印不同画面时候的温度发生大变化,喷印效果反而更差。

因此,本发明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而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热效果好的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使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可以使用在常温下高粘度的油墨,增加了喷印机的应用范围,降低了打印机的制造成本,提高喷印机印刷质量和稳定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在喷印机上移动的喷墨支架1,所述的喷墨支架1包括上支架11和与上支架11相连的下支架12,所述的上支架11上设有多个墨盒2,所述的下支架12上设有多个喷头3,所述的喷头3与相对应的墨盒2之间设有墨水管,所述的墨盒2上连接有对其内的墨水加热的第一加热元件4,所述的下支架12上设有对喷头3的喷墨端3a加热的第二加热元件5。

如上所述的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架12包括与上支架11连接的竖板121,所述的竖板121上连接有横板122,所述的横板122上设有容纳喷头3的喷墨端3a的容纳槽123,所述的第二加热元件5包括设在容纳槽123内并套在所述喷墨端3a上而与所述喷墨端3a外壁上的金属片贴合的储热环板51,所述的储热环板51上连接有套在所述喷墨端3a外侧并能对储热环板51加热的加热环片52,所述的加热环片52的内壁与所述喷墨端3a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53。

如上所述的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热元件4包括贴在墨盒2外壁上的加热片41。

如上所述的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墨盒2包括墨水腔21,所述的墨水腔21的底部设有向上延伸并将墨水腔21分成出墨腔211和储墨腔212的隔断板22,所述的隔断板22的上端低于墨水腔21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加热元件4连接在出墨腔211一侧。

如上所述的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板122上还连接有封闭容纳槽123槽口并对喷头3进行固定的固定板1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墨盒上连接有对其内的墨水加热的第一加热元件,下支架上设有对喷头的喷墨端加热的第二加热元件。因此,通过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的配合而形成二次加热,第一加热元件对墨盒内的墨水进行预热,使墨盒内的墨水上升一定的温度,经过预热的墨水到达喷头的喷墨端时又被第二加热元件再次加热,一次加热到二次加热间的管路短,温度流失低,由于存在第一次预热,第二次加热只是对预热的墨水再加热,能够避免喷头位置墨水的温度变化过大,所以通过两次加热,加热效果好,能够使到达喷头喷墨端的墨水的温度到达预定设置的温度,从而提高喷印质量。

2、本发明的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嘴部位被设置在容纳槽内,储热环板套在喷墨端上并与喷墨端的外壁上的金属片贴合,而且储热环板上连接有套在喷墨端外侧并能对储热环板加热的加热环片,加热环片的内壁与微压电喷头的喷墨端的外壁之间有微小间隙,属于半接触状态,可以通过间隙中间的微小气体分子对流进行热量传递,对喷墨端进行恒温加热,加热效果好。而且,加热环片对储热环板加热,储热环板可以对热量进行存储,并且储热环板与打印头喷嘴部位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使到达喷头位置处的墨水加热均匀,确保加热效果。

3、本发明的墨盒包括墨水腔,墨水腔的底部设有向上延伸并将墨水腔分成出墨腔和储墨腔的隔断板,隔断板的上端低于墨水腔的上端,第一加热元件连接在出墨腔一侧。墨水在进入墨盒时,墨水内的杂质会沉入盒底,较纯净的墨水会位于墨水腔的上部,由于隔断板的存在,所以墨水进入到墨盒时,墨水最先进入到储墨腔,当储墨腔内的墨水满了以后,墨水从隔断板的上端进入到出墨腔,因此,墨水内的杂质就沉淀在储墨腔的底部,避免了墨水中杂质进入到出墨腔,能够保证出墨腔内墨水的纯净,从而提高喷印质量。封闭的墨水腔内上方是注墨前保留的部分空气,打印字车在打印运动中产生的墨水涌动,会在进墨区域被空气吸收缓冲,保持输出墨水的气压稳定,另外,由于隔断板将墨水腔分成了出墨腔和储墨腔,而且第一加热元件连接在出墨腔一侧,所以只需对出墨腔内的墨水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4、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够提高喷印机的喷印质量,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墨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采用微压电打印头的喷印机的二次加热装置,包括能在喷印机上移动的喷墨支架1,所述的喷墨支架1包括上支架11和与上支架11相连的下支架12,所述的上支架11上设有多个墨盒2,所述的下支架12上设有多个喷头3,所述的喷头3与相对应的墨盒2之间设有墨水管,所述的墨盒2上连接有对其内的墨水加热的第一加热元件4,所述的下支架12上设有对喷头3的喷墨端3a加热的第二加热元件5。通过第一加热元件4和第二加热元件5的配合而形成二次加热,第一加热元件4对墨盒2内的墨水进行预热,使墨盒2内的墨水上升一定的温度,经过预热的墨水到达喷头3的喷墨端3a时又被第二加热元件5再次加热,由于存在第一次预热,第二次加热只是对预热的墨水再加热,能够避免喷头位置墨水的温度变化过大,所以通过两次加热,加热效果好,能够使到达喷头喷墨端的墨水的温度到达合适温度,从而提高喷印质量。

如图2、图4、图5所示,所述的下支架12包括与上支架11连接的竖板121,所述的竖板121上连接有横板122,所述的横板122上设有容纳喷头3的喷墨端3a的容纳槽123,所述的第二加热元件5包括设在容纳槽123内并套在所述喷墨端3a上而与所述喷墨端3a外壁上的金属片贴合的储热环板51,所述的储热环板51上连接有套在所述喷墨端3a外侧并能对储热环板51加热的加热环片52,所述的加热环片52的内壁与所述喷墨端3a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53。加热环片52一般是较薄的元器件,如果加热环片52与喷墨端3a直接接触,会导致喷墨端3a位置的温度变化过大,使到达喷墨端3a位置处的墨水的温度变化过大,从而影响喷印质量,所以加热环片52不与喷墨端3a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具有间隙53,属于半接触状态,可以通过间隙中间的微小气体分子对流进行热量传递,对喷墨端3a进行恒温加热,加热效果好。另外,由于加热环片52较薄,为了达到对喷墨端3a加热的均匀性,采用储热环板51套在喷墨端3a上并与喷墨端3a的外壁上的金属片贴合,储热环板51可以对加热环片52发出的热量进行存储,并且储热环板51与喷墨端3a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使到达喷头位置处的墨水加热均匀,确保加热效果,提高喷印质量。加热环片52和字车其他部位采用隔热垫片隔开,避免热量通过字车流失,另外打印头安装调试过程中会做位置调整固定,加热环片52可以随着打印头跟随位移,不会对校准的位置产生局限,移动打印中,产生的气流对流被阻隔,气流不会直接对加热环片52进行冷却,从而保证了热量保持,保证喷印质量。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加热元件4包括贴在墨盒2外壁上的加热片41。

如图4、图6所示,所述的墨盒2包括墨水腔21,所述的墨水腔21的底部设有向上延伸并将墨水腔21分成出墨腔211和储墨腔212的隔断板22,所述的隔断板22的上端低于墨水腔21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加热元件4连接在出墨腔211一侧。墨水在进入墨盒2时,墨水内的杂质会沉入盒底,较纯净的墨水会位于墨水腔21的上部,由于隔断板22的存在,所以墨水进入到墨盒2时,墨水最先进入到储墨腔212,当储墨腔212内的墨水满了以后,墨水从隔断板22的上端进入到出墨腔211,因此,墨水内的杂质就沉淀在储墨腔212的底部,避免了墨水中杂质进入到出墨腔211,能够保证出墨腔211内墨水的纯净,从而提高喷印质量。封闭的墨水腔21内上方是注墨前保留的部分空气,打印字车在打印运动中产生的墨水涌动,会在进墨区域被空气吸收缓冲,保持输出墨水的气压稳定。另外,由于隔断板22将墨水腔21分成了出墨腔211和储墨腔212,而且第一加热元件4连接在出墨腔211一侧,所以只需对出墨腔211内的墨水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的横板122上还连接有封闭容纳槽123槽口并对喷头3进行固定的固定板12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