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6603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印刷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印刷设备印刷后为保证印刷质量,需要对印刷品进行即时烘干处理。

如在申请日为2013.09.17,申请公布号为CN103481659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的印刷烘干机,其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氟路循环的压缩机、换热器、送风风机等。

但上述专利结构与目前的印刷机设备相同,都会持续地将废气排出,排出的废气将部分热量带走,导致热能流失,另一方面热风的排出导致风机需保持较大的功率以维持循环风速,系统耗能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其利用空气内循环实现热量无排放以节省印刷机烘干能耗。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包括若干台主风机以及若干台连接在主风机吸风口处的主加热装置,所述主风机的吹风口通过主吹风通道与印刷机连通,所述主加热装置与印刷机之间连接有主吸风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风机、主加热装置、印刷机之间形成气流循环,气流由主加热装置加热并由主风机吹入印刷机对印刷后的薄膜进行烘干,最后在主风机另一侧由负压吸入主加热装置中进行气流循环。保证热量最大程度利用,有效避免热能耗损。同时车间亦不会因热风排放而被污染,更加环保。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吸风通道包括呈U形弯折的第一缓冲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段上多段的弯折降低了回流风的风速,使得回流风在加热装置内停留的时间相对地变长以提高加热装置对回流风的加热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缓冲段成水平设置,且第一缓冲段一端连接在主加热装置上,另一端连接竖直设置的“L”型管并以此组成第二缓冲段,所述第二缓冲段与印刷机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缓冲段整体处在水平面,而第二缓冲段则处于竖直面,使得两缓冲段连通的同时,回流气流在第一缓冲段、第二缓冲段中流通的过程中将碰撞更多方向的管壁以加强主吸风通道的冷凝干燥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缓冲段与主加热装置之间通过直管连接,所述直管上设有用于启闭直管的调压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第一缓冲段、第二缓冲段中的气流在流通过程中因碰撞管壁将损失一部分动能,导致主风机将处于类似过载状态,使得主吹风通道中的风量不足,此时开启直管中的调压阀,即可缩短回流气体在主吸风通道中的流通形成,以补充主风机吹出的气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次风机和连接在次风机吸风口的次加热装置,所述次风机的吹风口通过次吹风通道与印刷机连通,所述次加热装置与印刷机通过次吸风通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次风机、次加热装置等结构组成热风辅助循环系统,以提高印刷机中的空气循环效率、加强对薄膜的烘干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印刷机内设置有用于输送薄膜的传送辊组,所述薄膜正面为印刷面,所述主吹风通道和次吹风通道均位于薄膜印刷面一侧,所述主吸风通道、次吸风通道位于薄膜印刷面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烘干腔室与排出烘干腔室的气流均从薄膜的印刷面流过,有效提高了气流对薄膜的烘干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吹风通道、次吹风通道、主吸风通道、次吸风通道上均分别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流量控制阀以控制各个通道中的气流流量,以适应不同的印刷需要。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吸风通道上开设有若干根向车间外排风的排风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风管道的设置使部分回流气体排出热风循环系统,以降低在热风循环过程中累计的印染粉尘数量,避免气体爆炸以及气体中的毒性过量造成危害。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排风管道上亦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排风管道中排出的风量大小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印刷机工作需要。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流量控制阀为电磁阀;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量控制阀并调整主风机、主加热装置、次风机、次加热装置频率的PLC控制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PLC控制模块实现对热风循环系统中各个元件的自动控制,以实现智能化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印刷机用热风循环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热风内循环,有效减少热能的损耗,整体设备更加节能;

2、热风循环有效提高了对薄膜的烘干效果,使得印刷机中无需再增加冷却辊,避免薄膜因其温度骤变导致变形,提高成品率;

3、颜料溶液在烘干过程中挥发后依然留存在整体气流循环系统中,有效减少溶液跟随热风流动挥发导致车间内外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印刷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印刷机和热风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主吸风管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直管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三中主热风循环和辅热风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各个管道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印刷机;2、烘干腔室;3、PLC控制模块;4、主热风循环系统;41、主风机;42、主加热装置;5、主吹风通道;6、主吸风通道;61、第一缓冲段;62、第二缓冲段;63、直管;7、次风机;8、次加热装置;9、次吹风通道;10、次吸风通道;11、直管;12、输送辊;13、薄膜;14、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薄膜印刷生产线,参见说明书附图1、6,包括若干台印刷机1,本方案中的印刷机1采用江阴市汇通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HTYJMD10-1050的印刷机组改装。印刷机1的上方具有烘干腔室2,在烘干腔室2内设置多干输送辊12以传输印刷后的薄膜13。

参见说明书附图2、6,在印刷机1的侧面安装主热风循环系统4。其中主热风循环系统4包括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其中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的数量均不是唯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再增加其数量,下文以一台主风机41及一台主加热装置41为例作说明。使用热电偶作为加热源的主加热装置41连接在主风机41的吸风口。主吹风通道5连接在主风机41的吹风口以及烘干腔室2之间,主吸风通道6则连接在主加热装置41与烘干腔室2之间,并由此在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烘干腔室2之间形成热风循环。由加热装置加热后的热风由主风机41吸走并从主吹风通道5吹入烘干腔室2,且主吹风通道5的进风方向与输送辊12的轴向平行,以保持热风与薄膜13进行,避免热风直吹薄膜13导致薄膜13产生较大的抖动。且将主吹风通道5设置在薄膜13的印刷面(该印刷面指薄膜13当前被印刷的面)。使得热风将热能带入烘干腔室2的同时更直接对薄膜进行烘干。

而主吸风通道6同样设置在薄膜13的印刷面,利用主吸风通道6的将烘干腔室2内的气流抽走,避免烘干腔室2内的气压过大导致气压压迫薄膜13,从薄膜13进入烘干腔室2的口中流出,有效提高烘干效果。

实施例二:一种薄膜印刷生产线,以实施例中的结构为基础,参见说明书附图3、4,其主吹风通道5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缓冲段61、第二缓冲段62。其中第一缓冲段61一端连接在主加热装置41的顶部,在水平面上,第一缓冲段61呈U行设置。第一缓冲段61远离主加热装置41的一端向下延伸,在竖直平面上,该段又呈U行设置,即形成另一U形管,该U形部分即为第二缓冲段62上。如图所示,第一缓冲段61与第二缓冲段62共用一部分管路以节约占用空间。第二缓冲段62远离第一缓冲段61的一端与烘干腔室2连接。从烘干腔室2抽出的气流在第一、第二缓冲段62流通的过程中将受碰撞左右两侧以及顶侧管壁,且第一缓冲段61、第二缓冲段62位于烘干腔室2外,其温度显著低于烘干腔室2中流出的气流,因此该部分回流气流中的水汽在第一缓冲段61、第二缓冲段62中凝结,避免继续机内主加热装置41。以此减低热风循环系统中气流的湿度。

但同样的,第一缓冲段61与第二缓冲段62的设置降低了回流气流的动能。因此可能导致主风机41中的气流供应不足,导致主风机41反被气流反向吸住。故在烘干腔室2中额外设置一直管1163。该直管1163与第二缓冲段62连通并继续连如主加热装置41。在直管1163上还设置用于控制该直管1163启闭的控制阀14。当主风机41的供风不足时,开启直管1163,使回流气流直接越过第一缓冲段61进入主加热装置41。以保障主风机41的供风。在实际试验中,为保证主风机41的供风,往往需要间歇性开启直管1163。因此将直管1163上的控制阀14设置为电磁阀,使其自动间歇式开启。

实施例三:一种薄膜印刷生产线,包括若干台印刷机1,印刷机1的上方具有烘干腔室2,在烘干腔室2内设置多干输送辊12以传输印刷后的薄膜13。

在印刷机1的侧面安装热风循环系统,该系统包括主循环系统以及辅循环系统。其中主循环系统包括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使用热电偶作为加热源的主加热装置41连接在主风机41的吸风口。主吹风通道5连接在主风机41的吹风口以及烘干腔室2之间,主吸风通道6则连接在主加热装置41与烘干腔室2之间,在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烘干腔室2之间形成热风循环。主吹风通道5的进风方向与输送辊12的轴向平行。且主吹风通道5设置在薄膜13的印刷面。主吸风通道6也设置在薄膜13的印刷面。

在主循环系统之下再设置辅循环系统,辅循环系统包括次风机7、次加热装置8、次吹风管道、次进风管道。辅循环系统的结构基本与辅循环系统相同。且主吸风通道6的长度大于主吹风通道5、次吸风通道10的长度大于次吸风导通,以此结构来进一步分散、降低吸风导通对薄膜13的吸力。

在烘干腔室2中,薄膜13倾斜输送。而主吹风通道5位于薄膜13背面的上方,次吹风通道9则位于薄膜13背面的下方。通过分别调整主风机41、次风机7的功率或频率,以实现薄膜13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烘干效果。

实施例四:一种薄膜印刷生产线,一种薄膜13印刷生产线,包括若干台印刷机1,印刷机1的上方具有烘干腔室2,在烘干腔室2内设置多干输送辊12以传输印刷后的薄膜13。

在印刷机1的侧面安装热风循环系统,该系统包括主循环系统以及辅循环系统。其中主循环系统包括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使用热电偶作为加热源的主加热装置41连接在主风机41的吸风口。主吹风通道5连接在主风机41的吹风口以及烘干腔室2之间,主吸风通道6则连接在主加热装置41与烘干腔室2之间,在主风机41、主加热装置41、烘干腔室2之间形成热风循环。且主吸风通道6上开设有向车间外排风的排风管道。同样的,排风数量不唯一,下文以一根排风管道为例作说明。气流经主加热装置41加热,由主风机41吹入烘干腔室2,气流对薄膜烘干后又从主吸风通道6流往主加热装置42。使得主风机41向烘干腔室2内送风的同时,主吸风通道6中的气流又在此经加热流入主吹风通道5,以此来通过保持较低温度、但增加风量的方式提高对薄膜的烘干效果。在主吸风通道6上开设连至车间外端排风通道,用于在循环气流中印染粉尘积累过多时将部分气流排出,保证生产安全。主吹风通道5的进风方向与输送辊12的轴向平行。且主吹风通道5设置在薄膜13的印刷面。主吸风通道6也设置在薄膜13的印刷面。

在主循环系统之下再设置辅循环系统,辅循环系统包括次风机7、次加热装置8、次吹风管道、次进风管道。辅循环系统的结构基本与辅循环系统相同。在烘干腔室2中,薄膜13倾斜输送。

主吹风通道5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缓冲段61、第二缓冲段62。其中第一缓冲段61一端连接在主加热装置41的顶部,在水平面上,第一缓冲段61呈U行设置。第一缓冲段61远离主加热装置41的一端向下延伸,在竖直平面上,该段又呈U行设置,即形成另一U形管,该U形部分即为第二缓冲段62上。第二缓冲段62远离第一缓冲段61的一端与烘干腔室2连接。

在烘干腔室2中额外设置一直管1163。该直管1163与第二缓冲段62连通并继续连如主加热装置41。在主吹风通道5、主吸风通道6、次吹风通道9、次吸风通道10、直管1163上均设置用于控制该管路启闭的电磁控制阀14。主风机41以及次风机7设置为调频风机。在印刷机组上还加设配电控制箱,其中带有PLC控制模块3。通过PLC模块来集中控制各个电磁阀、主风机41以及次风机7的工作状态。以此实现印刷机组中热风循环系统的各个部件具体工况。实现智能化车间设置。其中PLC模块采用西门子PLC_S7-200,且该PLC模块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