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9022发布日期:2018-10-13 00:1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定义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其内部设置有记录头(未示出)、扫描仪(未示出)等部件以实现打印、扫描等功能。喷墨打印机1的大部分外表面构成框架部2,用于支撑并保护内部的各种零部件。

喷墨打印机1内设置有墨罐20,以容纳墨水并在打印时将墨水供应至记录头。墨罐20设置于喷墨打印机1内的右侧前部,并且由框架部2包围固定。

喷墨打印机1包括四个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墨罐20。这四个墨罐20分别容纳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可以使用黑色(B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

如图2所示,墨罐20主要包括墨容纳部22、连通部25、注墨部28以及墨水流出部26。

墨容纳部22位于墨罐20的下部,其具有用于容纳墨水的容纳空间。注墨部28设置于墨罐20的顶部。注墨部28具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注墨口29,可以通过注墨口29向墨容纳部22中补充墨水。连通部25设置在墨容纳部22和注墨部28之间。连通部25内设置有注墨通道67。注墨通道67的上端与注墨部28的注墨口29连通,下端与墨容纳部22的容纳空间连通。当使用者将墨瓶倒置并且使墨瓶的瓶口与注墨部28插接之后,墨水即可通过注墨口29流入到墨容纳部22的墨容纳空间中。

在墨容纳部22的后部上方,还设置有墨水流出部26。墨水流出部26通过墨水流出口27与墨容纳部22的容纳空间连通,并且通过连通管路(未示出)与记录头连通。在打印过程中,当记录头需要墨水时,可经由墨水流出部26将墨水从墨容纳部22中供应出,以实现供应墨水的功能。

为了便于制作成型,墨罐20由两种材料制成。例如,墨罐20的框架部分可以由诸如树脂的刚性材料制成,而覆盖部分可以由诸如薄膜的柔性材料制成,并且覆盖部分可以以诸如粘接的方式附接至框架部分上,以形成封闭的空腔。如图2所示,墨罐20包括第一薄膜55和第二薄膜65。其中,第一薄膜55粘接至墨罐20的下半部分的左侧,形成墨容纳部22的一部分;第二薄膜65粘接至墨罐20的上半部分的右侧,形成连通部25的一部分。

为了方便使用者能够及时地了解墨罐20中的墨水的量,将墨容纳部22的前侧面设置为可透光的视认面24。相应地,框架部2的竖向延伸的第一表面68(也即框架部2的前侧面)上与视认面24相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透光窗71。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透光窗71和视认面24确认墨罐20中所容纳墨水的量。另外,在框架部2的第二表面69(也即框架部2的右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透光窗70。由此可以增加入射到墨罐20内的外部光线,使墨罐20内的墨水的液面能够更加清晰地可视。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透光窗70设置于框架部2的与墨罐2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表面上,仅最右侧的墨罐20能通过第二透光窗70露出。换句话说,通过第二透光窗70入射的外部光线需要首先经过最右侧的墨罐20,然后才能入射至位于左侧的三个墨罐20中。并且第二透光窗70的设置位置与墨容纳部22的位置相对应。当最右侧的墨罐20的墨容纳部22充满墨水时,通过第二透光窗70入射的外部光线大部分被深色的墨水吸收阻挡,导致入射至位于左侧的三个墨罐20的外部光线减少。可能会存在位于左侧的三个墨罐20中的墨量难以视认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

墨罐,所述墨罐包括,

注墨部,所述注墨部与外界大气连通;

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用于容纳墨水,所述墨容纳部具有视认面;和

连通部,所述连通部位于所述注墨部和所述墨容纳部之间,所述连通部内设置有注墨通道,所述注墨通道的上端与所述注墨部连通,

所述注墨通道的下端与所述墨容纳部连通;以及

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包围所述墨罐,所述框架部包括,

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竖向延伸,所述第一表面上与所述视认面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透光窗,容纳于所述墨容纳部中的所述墨水通过所述第一透光窗至少部分地可视;和

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竖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交,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透光窗,所述第二透光窗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墨罐的除所述墨容纳部之外的部分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将第二透光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除了墨容纳部之外的部分对应的位置。由此,可以大大减弱墨容纳部中的墨水对通过第二透光窗入射的外部光线的影响,使得墨罐中的墨量能够更加清晰地可视。

可选地,所述第二透光窗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与所述连通部对应的位置。

如此设置,可以大大减弱墨容纳部中的墨水对通过第二透光窗入射的外部光线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透光窗。

如此设置,分散布置的多个第二透光窗可以增加框架部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表面还设置有第三透光窗,所述第三透光窗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与所述墨容纳部对应的位置。

如此设置,第三透光窗可以增加入射至墨罐的外部光线的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透光窗。

如此设置,分散布置的多个第三透光窗可以增加框架部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透光窗为贯通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口。

如此设置,外部光线可以无损耗地通过第二透光窗,并且设置为开口的第二透光窗容易生产制作。

可选地,所述墨罐由薄膜和树脂构成,当所述第一透光窗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和/或所述第二透光窗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墨罐的由所述薄膜构成的部分对应时,所述第一透光窗和/或所述第二透光窗处设置透光板。

如此设置,透光板可以为薄膜提供保护作用。

可选地,所述墨罐的至少与所述第二透光窗对应的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作。

如此设置,可以使通过第二透光窗入射的外部光线更多地入射至远离第二透光窗的墨罐。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

图2为用于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右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右侧视图;

图6为图5中沿A-A线的局部剖切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右侧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右侧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右侧视图;以及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右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200/300/400/500: 喷墨打印机

2/102/202/302/402/502: 框架部

20/120/220/320/420/520: 墨罐

28/128/228/328/428/528: 注墨部

29: 注墨口

22/122/222/322/422/522: 墨容纳部

25/125/225/325/425/525: 连通部

24/124: 视认面

67: 注墨通道

26: 墨水流出部

27: 墨水流出口

68/168: 第一表面

69/169/269/369/469/569: 第二表面

71/171: 第一透光窗

70/170/270/370/470/570: 第二透光窗

472/572: 第三透光窗

164/264/364/464/564: 透光板

55/155/255/355/455/555: 第一薄膜

65/165/265/365/465/565: 第二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关于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图4至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100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喷墨打印机100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其内部设置有记录头(未示出)、扫描仪(未示出)等部件以实现打印、扫描等功能。喷墨打印机100的大部分外表面构成框架部102,用于支撑并保护内部的各种零部件。

喷墨打印机100的内部还设置有墨罐120,以容纳墨水并在打印时供应至记录头。墨罐120设置于喷墨打印机100内的右侧前部,并且由框架部102包围固定。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墨罐120也可以设置在喷墨打印机100的其他位置处。墨罐120可以构造为在喷墨打印机100内固定地安装,或者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设置方式。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打印机100包括四个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墨罐120。这四个墨罐120分别容纳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可以使用黑色(B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也可以在喷墨打印机100内设置六个、八个、十二个等不同数量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罐120,并相应地使用六、八、十二种等不同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以增加所记录图像色彩的丰富性。

墨罐120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墨罐20相同的构造,其中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为叙述简洁,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使用者能够及时地了解墨罐120中的墨水的量,在框架部102的第一表面168上与视认面124相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一透光窗171。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透光窗171和视认面124确认墨罐120中所容纳的墨水的容量,以方便在墨水用尽时及时补充。为了方便使用者观察,选择框架部102上竖向延伸并且与墨罐120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前侧面作为第一表面168。

在框架部102的第二表面169上,还设置有第二透光窗170。该第二表面169同样为竖向延伸,并且与第一表面168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选择框架部102的右侧面为第二表面169。如图5所示,第二透光窗170在第二表面169上的设置位置分别与墨罐120的连通部125和墨容纳部122相对应。由此,通过第二透光窗170入射的外部光线的一部分照射至最右侧墨罐120的墨容纳部122,另一部分照射至该墨罐120的连通部125。即使位于该墨罐120的墨容纳部122中充满墨水,仍然有一部分外部光线能够通过连通部125入射至远离第二透光窗170的其他墨罐120。从而能够增加入射的外部光线的量,使每个墨罐120中的墨量能够清晰地可视。

可以理解,为了使外部光线能够更好地入射,应该使墨罐120的至少与第二透光窗170对应的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作。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罐120采用树脂和薄膜制作,墨罐120整体都具有很好的透光性。

优选地,第二透光窗170设置为贯通第二表面169的开口。这样能够尽量减少通过第二透光窗170的外部光线的损耗,并且也便于生产制作。

然而,墨罐120的连通部125的一部分由第二薄膜165构成,并且第二薄膜165位于连通部125的右侧。因此,如果第二透光窗170构造为开口,第二薄膜165的一部分将通过第二透光窗170暴露于外部环境。为了保护第二薄膜165免受外部环境的损坏,如图6所示,优选地,在第二透光窗170上至少与第二薄膜165对应的位置处设置透光板164,以避免外部物体穿过第二透光窗170接触第二薄膜165。

可以理解,在框架部102的靠近最左侧墨罐120并且与第二表面169相对的左侧面上也可以设置透光窗。由于墨罐120的墨容纳部122的左侧面由第一薄膜155构成,因此,当该透光窗包括与墨容纳部122对应的部分时,透光窗的至少与墨容纳部122对应的位置也应该设置起保护作用的透光板。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200的右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窗270在第二表面269上的设置位置完全与墨罐220的连通部225的位置相对应。由此,可以大大减弱充满墨水的墨容纳部222对通过第二透光窗270入射的外部光线的影响,使得每个墨罐220内的墨水的量能够更加清晰地可视。

进一步地,如图8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300,可以在第二表面369上与连通部325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多个第二透光窗370。优选地,可以使多个第二透光窗370的总面积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200的第二透光窗270的面积大致相同。这样,可以保证通过多个第二透光窗370入射足够量的外部光线,使每个墨罐320内的墨水的液面都能够清晰地可视。并且,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允许在第二表面369上通过设置多个分散的小的开孔以形成第二透光窗370。避免在第二表面369上设置单一的较大开孔,由此可以保证框架部302的强度。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40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469上进一步地设置第三透光窗472。该第三透光窗472设置在与墨罐420的墨容纳部422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三透光窗472,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入射的外部光线的量,使得每个墨罐420内的墨水的液面能够更加清晰地可视。

进一步地,如图10示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500,第二表面569上与墨罐520的墨容纳部52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第三透光窗572。优选地,可以使多个第三透光窗572的总面积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400的第三透光窗472的面积大致相同。与第三实施方式类似地,多个分散设置的第三透光窗572确保足量的外部光线入射,以使每个墨罐520内的墨水的液面都能够更加清晰地可视,还可以保证框架部502的强度。

由于墨容纳部的右侧面为树脂结构,因此,第三透光窗可以构造为贯通第二表面的开口的形式。然而,当第二表面位于墨罐的左侧时,第三透光窗与构成墨容纳部左侧面的第一薄膜对应,此时第三透光窗应该设置透光板。

另外,可以理解,对于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墨罐,当墨罐的视认面由薄膜构成时,第一透光窗处同样应该设置透光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将第二透光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除了墨容纳部之外的部分对应的位置。由此,可以大大减弱墨容纳部中的墨水对通过第二透光窗入射的外部光线的影响,使得墨罐中的墨量能够更加清晰地可视。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