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罐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1843发布日期:2019-10-15 19:4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1通过从记录部(未示出)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1的一个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20。打印机本体10包括框架部11,四个墨罐20设置在框架部11中。其中一个墨罐20设置在框架部11的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2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11的右侧前部。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墨罐2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墨罐20包括储墨室23、注墨部21、供墨部24、大气连通部38和缓冲室27。储墨室23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的墨水。墨罐20具有第一表面69和第二表面70,第二表面70高于第一表面69。注墨部21设置在第二表面70上,用于供墨水注入。大气连通部38设置在第一表面69上,大气连通部38包括大气连通口39,大气连通口39与缓冲室27连通。缓冲室27位于储墨室23的下方,并与储墨室23连通,由此,缓冲室27和大气连通部38可使储墨室23与大气连通。供墨部24位于储墨室23的上方,且用于将墨水供应至记录部。

继续参考图2,墨罐20还包括大气连通管80,大气连通管80的一端接合至大气连通部38,另一端固定地卡设在墨罐20的第二表面70附近。

由于大气连通管80的一端是套设在大气连通部38上,当喷墨打印机1例如被搬动或者剧烈晃动时,很容易出现大气连通管80从大气连通部38脱落的情况,或者如果喷墨打印机1使用的时间较长,也很容易出现大气连通管80老化而导致其与大气连通部38的接合处破损的情况。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很容易导致墨罐20中存储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口39泄漏到第一表面69上。当第一表面69上积存的墨水过多时,墨水可能会随意从第一表面69的多个边缘处流下,从而污染周边环境。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墨罐包括: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墨水;大气连通部,所述大气连通部设置在所述墨罐的第一表面上,所述大气连通部使所述储墨室内部与大气连通;注墨部,所述注墨部设置在所述墨罐的第二表面上并且与所述储墨室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表面高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第一阻挡侧壁,所述第一阻挡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并向上突出,所述第一阻挡侧壁限定出第一阻挡区域,使得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上,所述大气连通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阻挡区域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一阻挡侧壁具有第一流出口,所述第一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其中一个侧边上,或者,所述第一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两个侧边的交界处,并且所述两个侧边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阻挡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通过在设置有大气连通部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第一阻挡侧壁和第一流出口,使得从大气连通部中泄漏的墨水能够由第一阻挡侧壁阻挡,并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内,被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内部的墨水可以通过第一流出口沿预定方向快速流出,从而可防止墨罐的第一表面上积存的墨水随意从多个边缘处流下,而泄漏到外部污染周边环境。

可选地,所述墨罐还包括:第二阻挡侧壁,所述第二阻挡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并向上突出,所述第二阻挡侧壁限定出第二阻挡区域,使得在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平面上,所述注墨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阻挡区域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二阻挡侧壁具有第二流出口;以及流出部,所述流出部与所述储墨室内部不连通,并且所述流出部设置在所述储墨室的从所述第二表面的边缘位置向下延伸的侧面上,所述流出部包括流路,所述第二流出口与所述流路连通。

该方案通过在第二表面上设置第二阻挡侧壁,使得在注墨时从墨瓶滴落的墨水或者从注墨部中泄漏的墨水能够由第二阻挡侧壁阻挡,并限定在第二阻挡区域内,被限定在第二阻挡区域内部的墨水可以通过第二流出口流出,从而可以防止墨罐的第二表面上的积存墨水泄漏到外部污染周边环境。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出口与所述流路连通。该方案可以使得在第一表面上积存的墨水流入流出部的流路中,从而可进一步减少泄漏的墨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阻挡区域内的至少部分为倾斜面,所述第一流出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最低位置。该方案使得在第一表面上积存的墨水可以容易地沿着倾斜面流向第一流出口,从而可便于积存的墨水快速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墨罐的设置有大气连通部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第一阻挡侧壁和第一流出口,使得从大气连通部中泄漏的墨水能够由第一阻挡侧壁阻挡,并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内,被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内部的墨水可以通过第一流出口沿预定方向快速流出,从而可防止墨罐的第一表面上积存的墨水污染周边环境。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立体视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墨罐的主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图中A部分以截面示出;以及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立体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 10:打印机本体

20/120/220:墨罐 23/123/223:储墨室

38/138/238:大气连通部 69/169/269:墨罐的第一表面

21/121/221:注墨部 70/170/270:墨罐的第二表面

171/271:第一阻挡侧壁 172/272:第一阻挡区域

173/273:第一流出口 174/274:第二阻挡侧壁

175/275:第二阻挡区域 176/276:第二流出口

177/277:流出部 179/279:流路

178/278:侧边 39/139:大气连通口

80:大气连通管 11:框架部

24:供墨部 27/127/227:缓冲室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关于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和墨罐20。

打印机本体10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0上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盒和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出纸盒。打印机本体10中还设置有例如包括多个喷嘴的记录部,记录部可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在打印机本体10的前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可枢转的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配置有用于显示各种信息和设定内容的显示面板以及用于执行各种操作或输入设定内容的操作按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显示面板,而仅设置部分操作按键,这些操作按键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合适的位置,例如上表面上。

喷墨打印机1优选包括4个墨罐20,其中一个墨罐2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左侧前部,其通常用于容纳黑色墨水,另外三个墨罐2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右侧前部,其从左到右分别用于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彩色墨水,从而喷墨打印机1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墨罐20,并且墨罐2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其他位置处。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墨罐20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

第一实施方式

下文参照图3和图4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20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墨罐120包括注墨部121、储墨室123、大气连通部138和缓冲室127。储墨室123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的墨水,缓冲室127位于储墨室123的下方并与储墨室123连通。墨罐120具有第一表面169和第二表面170,第一表面169和第二表面170大致呈阶梯式布置。第一表面169设置在缓冲室127的顶部,且大气连通部138设置在第一表面169上。大气连通部138包括大气连通口139,大气连通口139使缓冲室127与大气连通,进而使得储墨室123与大气连通。第二表面170即为墨罐120的顶壁,注墨部121设置在第二表面170上。

继续参考图3,墨罐120上还设置有第一阻挡侧壁171和第二阻挡侧壁174,下文分别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阻挡侧壁171设置在墨罐120的设置有大气连通部138的第一表面169上,第一阻挡侧壁171围绕大气连通部138设置并从第一表面169向上突出。第一阻挡侧壁171限定出第一阻挡区域172,使得在平行于第一表面169的平面上,大气连通部138的投影位于第一阻挡区域172的内部。这样,从大气连通部138中泄漏的墨水可由第一阻挡侧壁171阻挡,并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第一阻挡侧壁171具有第一流出口173,被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部的墨水可以通过第一流出口173流出,从而可防止泄漏的墨水四处流淌而污染周边的环境。

继续参考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出口173设置在第一表面169的一个侧边178上。可以理解,第一流出口173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表面169的其它的某个侧边上。

第二阻挡侧壁174设置在墨罐120的设置有注墨部121的第二表面170(即顶壁,如上所述)上,第二阻挡侧壁174围绕注墨部121设置并从第二表面170向上突出。第二阻挡侧壁174限定出第二阻挡区域175,使得在平行于第二表面170的平面上,注墨部121的投影位于第二阻挡区域175的内部。这样,在注墨时从墨瓶中滴落的墨水或者从注墨部121中泄漏的墨水可由第二阻挡侧壁174阻挡,并限定在第二阻挡区域175内。第二阻挡侧壁174具有第二流出口176,被限定在第二阻挡区域175内部的墨水可以通过第二流出口176流出,从而可防止泄漏的墨水四处流窜而污染周边的环境。

继续参考图3,墨罐120还包括流出部177,流出部177与储墨室123内部不连通,并且流出部177设置在储墨室123的从第二表面170的边缘位置向下延伸的侧面上。流出部177包括形成在相对的侧壁之间的流路179,流路179与第二流出口176连通。从第二流出口176流出的墨水可沿着流路179排出。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泄漏的墨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流出口173与流路179连通。这样,在第一表面169上积存的墨水也可以经由第一流出口173流入流出部177中,从而经由流路179排出。该方案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并且成本低。

优选地,在喷墨打印机1中,在墨罐120的下方对应墨水流出区域的位置处可设置吸收体,其例如由多孔泡沫材料制成,以用于吸收泄漏的墨水。

进一步地,第一表面在第一阻挡区域内的至少部分为倾斜面。具体地,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69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全部为倾斜面,第一流出口173位于该倾斜面的最低位置。该方案可以使得积存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的墨水可以容易且快速地经由倾斜面通过第一流出口173流出。该方案可利于积存的墨水快速排出,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以理解,虽然在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69全部为倾斜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仅将第一表面169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的部分设置为倾斜面。该方案同样能够使泄漏墨水快速地经由倾斜面通过第一流出口173流出,从而避免墨水的积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120,通过在设置有大气连通部138的第一表面169上设置第一阻挡侧壁171和第一流出口173,使得从大气连通部138中泄漏的墨水能够由第一阻挡侧壁171阻挡,并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被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172内部的墨水可以通过第一流出口173沿预定方向快速流出,从而可防止墨罐120的第一表面169上积存的墨水四处泄漏而污染周边环境。

第二实施方式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20。除了第一流出口的设置位置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2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为了简洁起见,在此,仅对与第一流出口相关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出口273设置在第一表面269的两个侧边278的交界处,并且两个侧边278上均设置有第一阻挡侧壁271。这样,限定在第一阻挡区域272内的墨水可以经由设置在第一表面269的两个侧边278的交界处的第一流出口273排出。该方案同样能够避免积存在第一表面269上的墨水四处泄漏而污染周边环境。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上述的墨罐。对于该墨罐的具体结构,上文已有详细描述,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了解,以上仅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修改和变形,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流出口的设置位置进行变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