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60909发布日期:2021-05-14 14:41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


背景技术:

2.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胶印印刷机具有润版机构和窜墨机构,其润版机构将润版液传到印版滚筒上进行润版,窜墨机构将墨传递到印版滚筒上进行供墨。胶印机组可以更换不同尺寸外径规格的印版滚筒,以实现连续印刷相对应的印刷图案长度,当印版滚筒可以更换为不同尺寸外径规格时,润版机构和窜墨机构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更换规格后的印版滚筒。
3.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现有的印刷机大多数窜墨机构与印版滚筒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无法来满足印版滚筒改变尺寸规格后的配合需求。
4.因此,发明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以解决现有的印刷机大多数窜墨机构与印版滚筒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无法来满足印版滚筒改变尺寸规格后的配合需求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螺纹通孔内设有第一调节螺杆,所述第一调节螺杆远离底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所述底板一侧固定连接有左固定板,所述底板远离左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右固定板,所述左固定板与右固定板底部均设有滑轨,所述左固定板与右固定板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滑轨相匹配,所述左固定板与右固定板之间设有墨斗,所述墨斗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底板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卡块相匹配。
7.优选的,所述墨斗内设有墨斗辊,所述墨斗辊一端与左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墨斗辊另一端与右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墨斗辊贯穿左固定板,所述左固定板外侧设有第一电机,所述墨斗辊远离左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墨斗辊顶部设有传墨辊,所述传墨辊一端与左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传墨辊另一端与右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墨斗辊一侧设有刮墨板,所述刮墨板固定连接于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之间。
9.优选的,所述传墨辊顶部设有匀墨辊,所述匀墨辊一端与左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匀墨辊另一端与右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匀墨辊与传墨辊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带。
10.优选的,所述匀墨辊顶部设有串墨辊,所述串墨辊一端与左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串墨辊另一端与右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串墨辊贯穿左固定板,所述左固定板外侧设有第二电机,所述串墨辊远离左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串墨辊与匀墨辊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带。
11.优选的,所述串墨辊的一侧设有印版滚筒,所述印版滚筒顶部设有压印辊,所述印版滚筒一侧设有第三电机,所述印版滚筒一端与第三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印版滚筒与压印辊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五传动带。
12.优选的,所述串墨辊与印版滚筒之间设有上着墨辊,所述上着墨辊一端与左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上着墨辊另一端与右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上着墨辊与串墨辊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带。
13.优选的,所述上着墨辊底部设有下着墨辊,所述下着墨辊一端与左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下着墨辊另一端与右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下着墨辊与上着墨辊之间传动连接有第四传动带。
14.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螺杆远离旋转把手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印版滚筒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远离印版滚筒的一端与调节板固定连接,所述压印辊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调节板内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与第二固定杆相匹配,所述调节槽内设有第二调节螺杆,所述第二调节螺杆与第二固定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杆贯穿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调节螺杆底部与调节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调节槽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限位块相匹配。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通过转动旋转把手并带动第一调节螺杆转动,由于底板与第一调节螺杆螺纹连接,底板在第一调节螺杆上实现向前或向后运动,底板在运动的同时带动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在滑轨上向前或向后滑动,有利于实现窜墨机构的位置调节以满足印版滚筒改变尺寸规格后的配合需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固定板与滑轨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墨斗与底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杆与调节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底板、2螺纹通孔、3第一调节螺杆、4旋转把手、5左固定板、6右固定板、7滑轨、8滑槽、9墨斗、10卡块、11卡槽、12墨斗辊、13第一电机、14传墨辊、15刮墨板、16匀墨辊、17第一
传动带、18串墨辊、19第二电机、20第二传动带、21印版滚筒、22压印辊、23第三电机、24第五传动带、25上着墨辊、26第三传动带、27下着墨辊、28第四传动带、29调节板、30第一固定杆、31第二固定杆、32调节槽、33第二调节螺杆、34限位块、3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6所示的一种印刷机窜墨机构,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中部开设有螺纹通孔2,所述螺纹通孔2内设有第一调节螺杆3,所述第一调节螺杆3远离底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4,所述底板1一侧固定连接有左固定板5,所述底板1远离左固定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右固定板6,所述左固定板5与右固定板6底部均设有滑轨7,所述左固定板5与右固定板6底部均开设有滑槽8,所述滑槽8与滑轨7相匹配,所述左固定板5与右固定板6之间设有墨斗9,所述墨斗9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0,所述底板1顶部开设有卡槽11,所述卡槽11与卡块10相匹配。
2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墨斗9内设有墨斗辊12,墨斗辊12转动的同时有利于将油墨从墨斗9中传出,所述墨斗辊12一端与左固定板5转动连接,所述墨斗辊12另一端与右固定板6转动连接,所述墨斗辊12贯穿左固定板5,所述左固定板5外侧设有第一电机13,所述墨斗辊12远离左固定板5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3输出端传动连接。
29.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墨斗辊12顶部设有传墨辊14,传墨辊14转动的同时有利于将墨斗辊12表面吸附的油墨传递给匀墨辊16,所述传墨辊14一端与左固定板5转动连接,所述传墨辊14另一端与右固定板6转动连接,所述墨斗辊12一侧设有刮墨板15,所述刮墨板15固定连接于左固定板5和右固定板6之间,改变刮墨板15与墨斗辊12的间隙,有利于控制横向进墨量。
3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墨辊14顶部设有匀墨辊16,匀墨辊16转动的同时有利于把来自传墨辊14的油墨延展成均匀的薄膜,所述匀墨辊16一端与左固定板5转动连接,所述匀墨辊16另一端与右固定板6转动连接,所述匀墨辊16与传墨辊14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带17,第一传动带17的设置有利于传墨辊14与匀墨辊16的表面线速度相同。
31.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匀墨辊16顶部设有串墨辊18,串墨辊18转动的同时有利于将来自匀墨辊16的油墨薄膜传递给上着墨辊25,所述串墨辊18一端与左固定板5转动连接,所述串墨辊18另一端与右固定板6转动连接,所述串墨辊18贯穿左固定板5,所述左固定板5外侧设有第二电机19,所述串墨辊18远离左固定板5的一端与第二电机19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串墨辊18与匀墨辊16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带20,第二传动带20的设置有利于匀墨辊16与串墨辊18的表面线速度相同。
32.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串墨辊18的一侧设有印版滚筒21,所述印版滚筒21顶部设有压印辊22,所述印版滚筒21一侧设有第三电机23,所述印版滚筒21一端与第三电机23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印版滚筒21与压印辊22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五传动带24,第四传动带28的设置有利于下着墨辊27与上着墨辊25的表面线速度相同。
33.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串墨辊18与印版滚筒21之间设有上着墨辊25,所述上着墨辊25一端与左固定板5转动连接,所述上着墨辊25另一端与右固定板6转动连
接,所述上着墨辊25与串墨辊18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带26,第三传动带26的设置有利于上着墨辊25与串墨辊18的表面线速度相同。
34.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着墨辊25底部设有下着墨辊27,所述下着墨辊27一端与左固定板5转动连接,所述下着墨辊27另一端与右固定板6转动连接,所述下着墨辊27与上着墨辊25之间传动连接有第四传动带28,第四传动带28的设置有利于下着墨辊27与上着墨辊25的表面线速度相同。
35.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节螺杆3远离旋转把手4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板29,所述印版滚筒21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30,所述第一固定杆30远离印版滚筒21的一端与调节板29固定连接,所述压印辊22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31,所述调节板29内开设有调节槽32,所述调节槽32与第二固定杆31相匹配,所述调节槽32内设有第二调节螺杆33,所述第二调节螺杆33与第二固定杆31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杆33贯穿第二固定杆31,所述第二调节螺杆33底部与调节板29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31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4,所述调节槽32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35,所述限位槽35与限位块34相匹配,第二调节螺杆33的设置有利于在更换不同尺寸规格的印版滚筒21时对压印辊22进行高度调节。
36.本实用工作原理:
37.参照说明书附图1

6,进行印刷时,将纸张置于印版滚筒21与压印辊22之间,向墨斗9内注入油墨,启动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13输出端带动墨斗辊12进行转动,墨斗辊12转动的同时将油墨从墨斗9中传出,改变刮墨板15与墨斗辊12的间隙,对控制横向进墨量,启动第二电机19,第二电机19输出端带动串墨辊18进行转动,串墨辊18与匀墨辊16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带20,第二传动带20的设置有利于匀墨辊16与串墨辊18的表面线速度相同,匀墨辊16进行转动,匀墨辊16与传墨辊14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带17,第一传动带17的设置有利于传墨辊14与匀墨辊16的表面线速度相同,传墨辊14进行转动,传墨辊14转动的同时将墨斗辊12表面吸附的油墨传递给匀墨辊16,匀墨辊16转动的同时把来自传墨辊14的油墨延展成均匀的薄膜,串墨辊18转动的同时将来自匀墨辊16的油墨薄膜传递给上着墨辊25,串墨辊18与上着墨辊25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带26,第三传动带26的设置有利于上着墨辊25与串墨辊18的表面线速度相同,上着墨辊25转动的同时向印版滚筒21上进行上墨,上着墨辊25与下着墨辊27之间传动连接有第四传动带28,第四传动带28的设置有利于下着墨辊27与上着墨辊25的表面线速度相同,下着墨辊27转动的同时向印版滚筒21上进行上墨,启动第三电机23,第三电机23输出端带动印版滚筒21进行转动,印版滚筒21与压印辊22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五传动带24,第五传动带24的设置有利于压印辊22与印版滚筒21的表面线速度相同,通过压印辊22与印版滚筒21的配合实现对纸张的印刷,当更换不同尺寸外径规格的印版滚筒21时,对压印辊22进行高度调节,转动旋转把手4并带动第一调节螺杆3转动,由于底板1与第一调节螺杆3螺纹连接,底板1在第一调节螺杆3上实现向前或向后运动,底板1在运动的同时带动左固定板5和右固定板6在滑轨7上向前或向后滑动,实现窜墨机构的位置调节以满足印版滚筒21改变尺寸规格后的配合需求,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印刷机大多数窜墨机构与印版滚筒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无法来满足印版滚筒改变尺寸规格后的配合需求的问题。
38.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