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75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散热效果良好的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计算机的使用除了从桌面计算机逐渐演变成笔记本电脑外,近年来更研发出较笔记本电脑更为轻薄的计算机,也就是目前市面上已经相当普及的平板计算机(tabletpersonalcomputer,简称TabletPC)。平板计算机大多设计有触控功能以便用户能直接于屏幕上进行各种功能的操作,相较于时下的笔记本电脑、PDA及智能型手机,更兼具轻巧外型和较大的屏幕,因此,平板计算机的问世无疑提供用户另一种便利的选择。现行的平板计算机大多使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TFT-LCD),且基于轻薄化的考虑,背光模块的背框(rearbezel)会使用中间镂空的不锈钢材质。然而,不锈钢材质的导热系数小,再加上背框本身的散热面积不足,无法迅速将相邻于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逸散,因而导致液晶显示器上产生明显的区间暗纹(mura),或是发生触摸屏玻璃(coverlens)表面温度过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的做法是在驱动电路板的背面与背框之间加贴导热系数较高的铜箔或石墨来增加散热的效率。然而,在液晶显示器背面通常设置有电池及主板等零件,倘若加上铜箔或石墨的面积及厚度,会造成液晶显示器尺寸增加及其它零件间隙不足的问题,导致触摸屏在使用时出现牛顿环(Newton'sring)的现象。此外,铜箔容易皱折且皱折后难以恢复原有外观,而使用石墨来做为散热的媒介则会造成整体成本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现有技术手段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改善,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其在背光模块的反射板上形成有散热膜,因而可在不增加显示模块的体积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背光模块的散热面积并提高散热效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模块,包括金属背框、背光模块、驱动电路板以及散热膜。其中,金属背框具有彼此相对的承载面以及背面。背光模块包括反射板,配置于金属背框的承载面上,并具有彼此相对的反射面以及散热面。驱动电路板是贴附于金属背框的背面,散热膜则是形成于反射板的散热面上,且至少一部分的散热膜对应至驱动电路板。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膜贴附或涂布于该散热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膜的散热系数大于200W/(m2·K)。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膜的材质包括铜或石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导光板以及光源,其中导光板配置于反射板的反射面上方,且导光板具有光入射面与光出射面,光出射面位于反射板的反射面上方。光源则是配置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旁。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至光源。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膜的面积小于散热面的面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金属背框具有镂空区,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散热膜。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块,主要在背光模块的反射板上形成有与金属背框接触的散热膜,并且此散热膜至少一部分对应至驱动电路板。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模块可通过散热膜将驱动电路板上的热能散逸,并可在不影响其他元件的配置空间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进而获得较佳的散热效果。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显示模块的背面俯视图。图2为图1的显示模块沿AB线的正面剖面图。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显示模块的背面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显示模块的背面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la、lb:显示模块10金属背框11背光模块12:驱动电路板13、13a、13b散热膜14导光板15光源100镂空区101承载面102背面110:反射板111反射面112:散热面121软性电路板141光入射面142光出射面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见图1与图2,其为本发明为改善现有技术手段所产生的缺陷而发展出的一种显示模块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块的背面俯视图,图2为图1的显示模块由正面沿A-B线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述的显示模块1例如是使用在平板计算机(TabletPC)上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IXD),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由图1及图2可知,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块1包括金属背框10、背光模块11、驱动电路板12以及散热膜13。金属背框10具有彼此相对的承载面101与背面102。背光模块11包括反射板110,反射板110例如是配置于金属背框10的承载面101上,并且具有彼此相对的反射面111以及散热面112。驱动电路板12例如是贴附于金属背框10的背面102。散热膜13是形成于反射板110的散热面112上,且至少一部分的散热膜13是对应于驱动电路板12。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膜13的材质例如是铜、石墨或其他散热系数大于200W/(m2·K)的材料。由上述可知,配置于驱动电路板12上的电子元件在作动时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金属背框10传递至散热膜13上,并通过散热膜13将热能散逸,以避免发生因热能集中而导致元件损坏的现象。在一实例中,在高温约60°C或室温25°C的环境下,显示模块1与公知的未设置有散热膜的显示模块相较之下,其温度可降低约4.4°C。以下再就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块1的细节构造做更进一步的描述。如上所述,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1还包括有导光板14以及光源15,其中导光板14配置于反射板110的反射面111的上方,且导光板14具有光入射面141与光出射面142,其中光出射面142是位于反射板110的反射面111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1例如是侧向入光式,也就是说,光入射面141与光出射面142彼此相邻,且光源15是配置于导光板14的光入射面141旁,用以发出光线至导光板14内。通过导光板14可将光源15所发出的光线转换为面光源,以提供配置于背光模块上方的显示面板(图未示)显示影像所需的光源。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光源15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且其通过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121电性连接至金属背框10的背面102上的驱动电路板12,以通过驱动电路板12提供光源15发出光线所需的电能。再请参见图1所示的背面俯视图,为减轻显示模块1的重量及体积,本实施例的金属背框10例如是具有镂空区100,且镂空区100暴露出部分散热膜13。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膜13是覆盖反射板110的整个散射面112。也就是说,镂空区100的面积小于散热膜13的面积。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显示模块Ia的散热膜13a以及显示模块Ib的散热膜13b的面积也可以分别小于散热面112的面积。举例来说,散热膜13a及散热膜13b的面积例如分别是散热面11的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散热膜13a例如是以横向贴附或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散热面11上,并且有至少一部分对应于驱动电路板12。另一方面,散热膜1例如是以直向贴附或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散热面112上,并且有至少一部分对应于驱动电路板12。需要注意的是,在图3与图4中所述的散热膜13a、13b与散热面112之间的面积比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散热膜的面积大小可以机动性地改变,但实际比例不限于此。综合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块是在反射板的散热面上形成散热膜,以使其位于反射板与金属背框之间并对应至驱动电路板。如此一来,驱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便能够通过金属背框以及散热膜所构成的散热路径自驱动电路板上散出,以避免热能集中而损坏驱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而且,由于散热膜可以使用贴附的方式或者是涂布的方式形成于反射板的散热面上,因此可在增加散热面积的同时,避免对显示模块的其他元件的配置空间造成干涉。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一些更动与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显示模块,包括一金属背框,具有一承载面以及一背面,其中该承载面与该背面彼此相对;一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板,该反射板配置于该金属背框的该承载面上,并具有一反射面以及一散热面,其中该反射面与该散热面相对;一驱动电路板,贴附于该金属背框的该背面;以及一散热膜,形成于该反射板的该散热面上,且至少一部分的该散热膜对应至该驱动电路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散热膜贴附或涂布于该散热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散热膜的散热系数大于200W/(m2·K)。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散热膜的材质包括铜或石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导光板,配置于该反射板的该反射面的上方,且该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与一光出射面,该光出射面位于该反射面的上方;以及一光源,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该光入射面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至该光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散热膜的面积小于该散热面的面积。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中该金属背框具有一镂空区,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该散热膜。全文摘要一种显示模块,包括金属背框、背光模块、驱动电路板以及散热膜。金属背框具有彼此相对的承载面以及背面;背光模块包括反射板,其配置于金属背框的承载面上,并具有彼此相对的反射面以及散热面。驱动电路板贴附于金属背框的背面,散热膜则是形成于反射板的散热面上,且至少一部分的散热膜对应至驱动电路板。因此,本发明的显示模块可通过散热膜将驱动电路板上的热能散逸,并可在不影响其他元件的配置空间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进而获得较佳的散热效果。文档编号G09G3/36GK102509523SQ201110396698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优先权日2011年11月7日发明者黎平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