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363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视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第一步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体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成像过程如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可给出两个像,即原始像(又称初始像)和共轭像,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但利用这套原理的设施一般都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专业性强,不方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克服了上述缺点,增加了便携、可拆卸等特点,能够快速地完成产品发布展示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包括拍摄装置、影像处理装置和影像展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为同步拍摄装置,包括底座、分别与底座连接的拍摄平台和支架,以及与支架顶端连接的摄像设备;所述影像处理装置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拍摄装置和所述影像展示装置;所述影像展示装置为3D全息展示装置,包括底板、显示器和所述底板与显示器间的展示屏;所述显示器用支柱支撑在所述底板上。进一步地,穿过所述底座中心,且平行于底座底面的十字形的延长线上设有支撑摄像设备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水平柱和垂直柱,所述水平柱固接于底座,所述垂直柱垂直于水平柱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柱通过移动齿轮与所述水平柱连接;所述移动齿轮包括设置于垂直柱上的把手和设置于水平柱上的齿轮;所述垂直柱顶端连接所述摄像设备;所述摄像设备为摄像头或摄像机。进一步地,所述拍摄平台通过连接拍摄平台和底座中心的轴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拍摄平台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滚轮;拍摄平台上放置所需拍摄的电力产品。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设置与所述拍摄平台连接的电机,以及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电源;所述底座设置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电机开关,以及同时与所有摄像设备连接的摄像开关;进一步地,所述拍摄装置外表设置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为绿色的幕布或纸张。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为正方形平板;所述底板一对相对侧面两端分别设有圆柱形转轴;所述支柱数目为4,高度相等,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底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展示屏设置于底板上表面中央,呈金字塔型,包括一组数目为4的有机玻璃;所述一组数目为4的有机玻璃为全等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边之比为1.732:2。进一步地,所述展示屏通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一组数目为4的卡槽与底板连接;所述卡槽与底板所在平面呈45度夹角,倾向底板中心。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器放置于撑起后等高的支柱上;所述显示器为液晶显示屏或平板电脑。进一步地,所述影像处理装置为个人计算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套装置,能够形象快速地展示产品,达到宣传目的;相较于其他大型设备,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便携、简单、操作容易等优点,能够快速的安装拆卸,便于保管与运输。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图2是拍摄装置侧视图;图3是拍摄装置俯视图;图4是拍摄装置支架结构图;图5是拍摄装置底座部分结构图;图6是拍摄装置立体结构图;图7是影像展示装置侧视图;图8是影像展示装置底板部分结构图;图9是影像展示装置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步骤实施:第一步,产品影像录制。为了实现产品的动态旋转,本实例新型设计了一套以电机驱动的旋转平台,上方是一个圆形的旋转平台,用来放置电力产品,旋转平台下面是一个底座,底座内有电源、电机等,使旋转平台能够缓慢转动。底座的四个方向均向外伸出一个支架,支架顶端设置一个摄像机或摄像头,底座上有一个开关能够同时控制四个方向的摄像机或摄像头开始或停止拍摄。拍摄过程中,底座、支架和摄像头均不动,只有上方的旋转平台匀速旋转,所有的设施上用绿色的幕布或纸张覆盖,使拍摄影像时产品处于一个完全绿色的环境中,以方便后期进行影像处理。录制时,打开电机开关,使旋转平台缓慢旋转。开启4个摄像机开关进行影像的录制.如附图2-6所示。第二步,产品影像处理。采用会声会影对影像进行处理。打开会声会影,将四个覆叠轨打开,将先前录制的四个方向的产品影像分别放到四个覆叠轨中,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处理,使4个视频同步开始,同步结束。将正面的视频称为视频A,右侧的视频称为视频B,背面的视频称为视频C,左侧的视频称为视频D。首先,调整4个视频开始的位置,使视频A处于窗口的上方居中,并顺时针旋转180度。视频C位于窗口的下方居中,视频B顺时针旋转90度并置于窗口左侧居中,视频D逆时针旋转90度并置于窗口右侧居中;然后,分别编辑四个视频,在视频的属性中,开启应用覆叠选项,类型选择色度键,相似度的颜色用滴管选择视频背景的绿色,去掉视频的背景,留下黑色的背景;最后将视频导出成AVI或其他视频格式。至此,产品影像源就制作完毕。第三步,成像装置设置。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作为底板,在四个角上连接4个长条作支柱。支柱与底板有轴相连,可以旋转,便于将支柱收起,方便携带。底板中间,挖出相同宽度相同深度的四个槽位,每个槽位向中心倾斜45度角,槽位的宽度比有机玻璃板的厚度略厚,以便有机玻璃板插入其中。将有机玻璃板裁成4块同样大小的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比是1.732:2。将4块有机玻璃板分别插入到底板的四个槽位内,组成一个金字塔型,位于正方形底板中央。展示产品时,将显示器屏幕向下放置于木板四个角的支柱上,将电脑连接至显示器,播放先前录制的影像源,4个方向的影像将呈现在金字塔中央,并且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各自方向的影像。当需要拆卸时,只需要拿开显示器,将4个支柱放倒收起,然后将4块有机玻璃板从卡槽中取出,收妥即可。显示器可以为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脑等。装置如附图7-9所示。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包括拍摄装置、影像处理装置和影像展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为同步拍摄装置,包括底座、分别与底座连接的拍摄平台和支架,以及与支架顶端连接的摄像设备;所述影像处理装置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拍摄装置和所述影像展示装置;所述影像展示装置为3D全息展示装置,包括底板、显示器和所述底板与显示器间的展示屏;所述显示器用支柱支撑在所述底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穿过所述底座中心,且平行于底座底面的十字形的延长线上设有支撑摄像设备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水平柱和垂直柱,所述水平柱固接于底座,所述垂直柱垂直于水平柱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垂直柱通过移动齿轮与所述水平柱连接;所述移动齿轮包括设置于垂直柱上的把手和设置于水平柱上的齿轮;所述垂直柱顶端连接所述摄像设备;所述摄像设备为摄像头或摄像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拍摄平台通过连接拍摄平台和底座中心的轴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拍摄平台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滚轮;拍摄平台上放置所需拍摄的电力产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底座设置与所述拍摄平台连接的电机,以及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电源;所述底座设置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电机开关,以及同时与所有摄像设备连接的摄像开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拍摄装置外表设置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为绿色的幕布或纸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底板为正方形平板;所述底板一对相对侧面两端分别设有圆柱形转轴;所述支柱数目为4,高度相等,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底板连接。
8.如权利要 求1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展示屏设置于底板上表面中央,呈金字塔型,包括一组数目为4的有机玻璃;所述一组数目为4的有机玻璃为全等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边之比为1.732: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展示屏通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一组数目为4的卡槽与底板连接;所述卡槽与底板所在平面呈45度夹角,倾向底板中心。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显示器放置于撑起后等高的支柱上;所述显示器为液晶显示屏或平板电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展示装置,所述影像处理装置为个人计算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3D全息电力产品可视化展示装置,包括拍摄装置、影像处理装置和影像展示装置;所述拍摄装置为同步拍摄装置,包括底座、分别与底座连接的拍摄平台和支架,以及与支架顶端连接的摄像设备;所述影像处理装置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拍摄装置和所述影像展示装置;所述影像展示装置为3D全息展示装置,包括底板、显示器和所述底板与显示器间的展示屏;所述显示器用支柱支撑在所述底板上。和现有技术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形象快速地展示产品,达到宣传目的;并且,相较于一些大型的设备,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携带、操作容易等优点,能够快速的安装、拆卸,方便保管与运输。
文档编号G09F19/12GK203102803SQ20122060102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4日
发明者杨佩, 胡斌, 朱力鹏, 彭林 申请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