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诊断用的人体模型图谱的标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34098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诊断用的人体模型图谱的标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生理学领域用图谱的标注方法,具体讲涉及一种诊断用的人体模型图谱的标注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人类神经组织区域功能的定位是医学和生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已经完成的研究中,已报导一些有些关于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定位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定位都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尚无法完整、准确的定位人类神经组织各区域的功能,因此严重地阻碍着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影响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迫切要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并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左、右两侧两个部分,本发明仅以左侧部分为例加以说明,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呈脑型对称,不予赘述;术语脑型对称是指与中枢神经系统左右对称方式相同的对称。术语所划分的分区是神经组织标准解剖状态模型的划分。术语神经组织标准解剖状态是指在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下神经组织所具备的形状和位置状态。术语神经组织的各种状态是指对应的神经组织模型的状态。人体部位标准模块划分中:术语人体部位标准模块又称标准模块或模块,是指人体模型对应的人体部位所对应神经组织区域的定位标注的基本单元。术语功能单元是指相互配合形成独立功能结构的神经组织集合。术语定位区域是指人体部位在神经组织灰质上的对应位置,标准模块的神经组织标注次分区有唯一的对应区域,所说的对应人体部位是指灰质区域所调节控制的人体部位,在模型上是指标注了人体具体部位的区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诊断用的人体模型图谱的标注方法,该方法包括,铸人体模型,划分标注次分区,标注图谱,其特征在于:以神经组织的功能单元划分所述模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区,把人体部位标准模块在所述分区的对应位置绘制在人体模型的神经组织对应部位上形成定位区域并予标注。本发明提供的第一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神经系统分区的数目为以下7个主分区:端脑主分区、海马主分区、基底核主分区、丘脑主分区、小脑主分区、脑干主分区和脊髓主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优选技术方案中,在神经组织模型对应的标准模块区域的标注包括人体模型对应部位的标注。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优选技术方案中,与神经组织对应的标准模块定位人体部位,并在区域内标注人体部位。本发明提供的第四优选技术方案中,如模型的沟回和神经核形状、大小与标准位置图谱有差异时,以模型的沟回和神经核边缘为单位与标准位置图进行匹配,按照模型与标准位置图的比例和位置关系调整模块在模型上的具体位置。本发明提供的第五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端脑主分区包括把所述主分区分成以下10个子分区:额底子分区、额叶子分区、岛叶子分区、运动子分区、感觉子分区、顶枕子分区、颞叶子分区、颞底子分区、内侧子分区、伏隔核子分区;其后,再将每个子分区分成4个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六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岛叶子分区包括分别将岛叶和岛盖划分为形状相似、厚度相近的4层,分别形成4个标注次分区;额底子分区、额叶子分区、运动子分区、感觉子分区、顶枕子分区、颞叶子分区、颞底子分区、内侧子分区和伏隔核子分区;分别将皮质划分为形状相似,厚度相近的4层,每层分成1个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七优选技术方案中,将所述海马主分区划分为6个子分区,分别记为:海马1子分区、海马2子分区、海马3子分区、海马4子分区、海马5子分区和海马6子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八优选技术方案中,分别将海马1子分区、海马2子分区、海马3子分区和海马4子分区的皮质由表层向内的顺序分为厚度相近、外形相似的2层,每层形成1个标注次分区;将海马5子分区的皮质按由表层向内的顺序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8层,每层组成1个标注次分区;将海马5分区的皮质按由外向内的顺序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8层,每层组成1个标注次分区;将海马6分区中胼胝体上回和终板旁回部分按由外向内的顺序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4层,将透明隔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分成4层,并组成4个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九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底核主分区的分区包括将所述基底核主分区划分为以下八个部分:豆状核壳、尾状右侧部、尾状部、连接部、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体。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优选技术方案中,将豆状核壳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划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2层,再将左侧的层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将尾状右侧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划分成8个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层;将尾状部分和连接部分分别作为1个整体部分;将内侧苍白球按从左到右分的顺序划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6层后,再将它的第6层分成前、后2个部分;将外侧苍白球划分成上下2个部分,再将上下2个部分各自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成2层,再将下层的右侧层分成前、后2个部分;将屏状核作为1个部分;将杏仁体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成4层;整合上述层和部分组成16个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一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丘脑主分区包括下丘脑部、网状核部、背侧丘脑部、生殖前部、生殖后部、视觉部、听觉部、垂体部和缰三角部。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二优选技术方案中,将下丘脑部和网状核部分别作为1个部分;将背侧丘脑部划分成前后2个部分;分别将生殖前后部、视觉部、听觉部划分为形状相似、厚度相近的4层;将垂体的神经部由表层向内划分成形状相似、厚度相近的4层;将缰三角核划分成上、下2个部分;将上述层和部分整合为26个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三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小脑主分区包括皮质小脑和核小脑2个部分;将皮质按由外至内的顺序划分成4个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层;分别将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和顶核划分成4个部分;将上述层和部分整合为8个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十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脑干主分区包括正向分层类神经核、前后分层类神经核、四叠分层类神经核、向心分层类神经核和个别分层类神经核,对每个核进行分层,整合各核分层后形成的单独层,划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十五优选技术方案中,正向分层类神经核的分层包括将神经核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成厚度相近的层;前后分层类神经核的分层包括将神经核按从后到前的顺序分成厚度相近的层;四叠分层类神经核的分层包括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把神经核分成外形相似、体积相近的4块;向心分层类神经核的分层包括按从外层向内的顺序把神经核分成外形相似、厚度相近的4层;个别分层类神经核因神经核的不同而不同,分层包括按照各神经核自己的分层规则,将神经核划分成不同的层或者块;整合上述各类核分层和块,并组合成标注次分区。本发明提供的第十六优选技术方案中,将所述脊髓主分区分成32根灰质柱,每根所述灰质柱再分成上、下2段,每段为1个标注次分区。表1,头部的模块名称、代表的人体部位和编号表2,颈、躯干、下肢的模块名称、代表的人体部位和编号表3,上肢模块名称、代表的人体部位和编号表4.内脏模块名称、代表的人体部位和编号列表如下每个标准模块内包含多个较小的人体部位,标准模块的定位区域可以作为模块内包含的较小人体部位的标注位置。多个标准模块代表较大的人体部位,它们对应的定位区域合并后组成与这个较大人体部位相对应的定位区域。每个标准模块都有名称和与之对应的编号,模块名称和编号都能用于对模型进行解释性标注。在模块代表的人体部位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模型的用途自行定义模块的名称和编号。标注次分区划分方法:所说的标注次分区是指经过细分后,在模块不重复的前提下,能够最多标注人体部位模块的神经组织区域或区域组合。所说的标注次分区划分方法是指确定标注次分区所在神经组织部位的方法。向心性分层的相关概念:包绕面指皮质或神经核表面形成的曲面,曲面上的任意1个点称为1个包绕点。包绕点的向心方向指过某个包绕点且垂直于这个点的切面的直线由表面指向内部的方向称为这个点的向心方向。向心方向指包绕面上每个点的向心方向的集合构成包绕面的向心方向,向心方向既是向心性分层的方向,又是分层后的命名方向,表面层为1,向内依次增加。向心性分层指对包绕面内部包含的灰质进行分层,分层方法是沿包绕面的向心方向确定每个方向上分层点的位置,由各分层点组成分层面,由分层面把灰质分成外形相似、厚度相近的若干层。正向分层的相关概念:神经核的正面指以神经核为中心,在某个方向上对核进行观察,核的外轮廓线围成的面为该神经核在这个方向上的正面。前后正面指视觉方向从后向前观察时,核的外轮廓线围成的面。左右正面指视觉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核的外轮廓线围成的面。上下正面指视觉方向从上向下观察时,核的外轮廓线围成的面。中线指核正面外轮廓线围成的几何图形的中心线。主分区的划分方法:表5,中枢神经系统共划分成7个主分区,各主分区的名称、范围、编号标注次分区的划分:端脑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分区的划分:把端脑主分区划分成10个子分区,分别命名为:额底子分区(001)、额叶子分区(002)、岛叶子分区、运动子分区(003)、感觉子分区(004)、顶枕子分区(005)、颞叶子分区(006)、颞底子分区(007)、内侧子分区(008)、伏隔核子分区(图4)。标注次分区的划分:岛叶子分区包括岛叶和岛盖,岛盖是指覆盖在岛叶的皮质,伏隔核整体作为一个分区。把额底子分区、额叶子分区、运动子分区、感觉子分区、顶枕子分区、颞叶子分区、颞底子分区、内侧子分区和伏隔核子分区的皮质视为包绕面,分别进行向心性分层,各分区的分层数为4层,分别命名,命名规则为:分区名称+向心+序号+层,序号数等于层数,从外向内分别为1、2、3、4。把岛盖皮质从左向右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4层,分别命名为:岛盖正1层、岛盖正2层、岛盖正3层、岛盖正4层,把岛叶皮质从左向右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4层,分别命名为:岛叶正1层、岛叶正2层、岛叶正3层、岛叶正4层。整合上述各步形成的层,组合成端脑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对各标注次分区进行编号,编号规则是:子分区编号+序号。表6,端脑主分区中各标注次分区的名称、范围、编号海马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分区的划分:把海马划分成6个子分区,分别命名为:海马1子分区(013)、海马2子分区(014)、海马3子分区(015)、海马4子分区(016)、海马5子分区(017),海马6子分区(009)。标注次分区的划分:把海马1子分区、2子分区、3子分区、4子分区的皮质视为包绕面,分别进行向心性分层,分层数为2层,对各层分别命名,命名规则为:子分区名称+向心+序号+层,外层的序列号为1,内层的序列号为2,把海马5子分区的皮质视为包绕面,进行向心性分层,分层数为8层,把各层由外向内分别命名为乳头体向心1层、乳头体向心2层、乳头体向心3层、乳头体向心4层、乳头体向心5层、乳头体向心6层、乳头体向心7层、乳头体向心8层。把海马6子分区中胼胝体上回和终板旁回部分视为包绕面,进行向心性分层,分层数为4层,分别命名为海马6子分区向心1层、海马6子分区向心2层、海马6子分区向心3层、海马6子分区向心4层,把透明隔从左向右分成4层,从左向右分别命名为透明隔1层、透明隔2层、透明隔3层、透明隔4层,整合上述各步形成的层,组合成海马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表7,海马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名称、范围、编号名称范围编号海马1区海马1子分区向心1层B001海马2区海马1子分区向心2层B002海马3区海马2子分区向心1层B003海马4区海马2子分区向心2层B004海马5区海马3子分区向心1层B005海马6区海马3子分区向心2层B006海马7区海马4子分区向心1层B007海马8区海马4子分区向心2层B008海马9区乳头体向心1层B009海马10区乳头体向心2层B010海马11区乳头体向心3层B011海马12区乳头体向心4层B012海马13区乳头体向心5层B013海马14区乳头体向心6层B014海马15区乳头体向心7层B015海马16区乳头体向心8层B016海马17区海马6子分区向心1层和透明隔1层B017海马18区海马6子分区向心2层和透明隔2层B018海马19区海马6子分区向心3层和透明隔3层B019海马20区海马6子分区向心4层和透明隔4层B020基底核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分部的划分:把基底核主分区分成豆状核壳、尾状右侧部、尾状部、连接部、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体等8个部分,所说的尾状右侧部是位于尾状核头和体的右侧部的灰质(022),所说的尾状部是位于尾状核头、体的外侧部和尾部的灰质(021),所说的连接部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连结部的灰质(023、034、025、026、027、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36),所说的内侧苍白球和外侧苍白球是苍白球的2个部分,以苍白球中间的白质板为界,位于白质板左侧的灰质为外侧苍白球,位于白质板右侧的灰质为内侧苍白球。标注次分区的划分:豆状核壳的细分:把豆状核壳从左到右分成厚度相近的2层,分别命名为豆状核1层和豆状核2层(018)。把豆状核1层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命名为豆状核1层前(019)和豆状核1层后(020)。尾状右侧部细分:把尾状右侧部从左到右分成8个厚度相同、形状相似的层,分别命名为尾状右侧部1层、尾状右侧部2层、尾状右侧部3层、尾状右侧部4层、尾状右侧部5层、尾状右侧部6层、尾状右侧部7层、尾状右侧部8层。尾状部的细分:把尾状部分成1个部分,命名为尾状部;连接部的细分:把连接部分成1个部分,命名为连接部;内侧苍白球细分:把内侧苍白球从左上到右下方向分成厚度相近、形状相似的6层,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内侧苍白球1层、内侧苍白球2层、内侧苍白球3层、内侧苍白球4层、内侧苍白球5层、内侧苍白球6层,把内侧苍白球6层分成前、后2个部分,分别命名为内侧苍白球6层前和内侧苍白球6层后,外侧苍白球细分:把外侧苍白球分成上下2个部分,上部的厚度是下部厚度的1/8,分别命名为外侧苍白球上部(037)和外侧苍白球下部(038)。把外侧苍白球上部从左到右分成2层,分别命名为外侧苍白球上1层(039)和外侧苍白球上2层(040),其中,外侧苍白球上1层的厚度为外侧苍白球上2层宽度的1/3。把外侧苍白球下部从左到右分成厚度相近的2层,分别命名为外侧苍白球下1层和外侧苍白球下2层。把外侧苍白球下2层分成前、后2个部分,分别命名为外侧苍白球下2层前和外侧苍白球下2层后;屏状核的细分:屏状核分成1个部分,命名为屏状核层;杏仁体的细分:把杏仁体从左到右分成4层,分别命名为杏仁体1层、杏仁体2层、杏仁体3层、杏仁体4层,整合上述各步形成的层和部,组合成基底核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表8,基底核内各标注次分区的名称、范围、编号丘脑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分部的划分:把丘脑主分区内的各部分分成下丘脑部、网状核部、背侧丘脑部、生殖前部、生殖后部、视觉部、听觉部、垂体部、缰三角部。所说的下丘脑部包括视前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视前外侧核、室旁核、视上核、漏斗核、下丘脑前核、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后核,所说的网状核部包括网状核、板内核、中央中核,其中,板内核按照各核的位置分为板内前核、板内中核、板内后核,所说的背侧丘脑部指背侧丘脑除去中央中核、板内核、生殖前部、生殖后部、视觉部、听觉部组织后的剩余部分,所说的垂体部指垂体左半部的神经垂体部。标注次分区的划分:下丘脑部的细分:把下丘脑内包含的各神经核分成1个部分,命名为下丘脑部;网状核部的细分:把网状核部划分为1个部分,命名为网状核层,背侧丘脑部的细分:用过丘脑间粘合中点的左右方向竖直面把背侧丘脑部分成前后2个部分,前面的部分命名为丘脑前部(041),后面的部分命名为丘脑后部(042),生殖前部细分:把丘脑生殖前部(043)从下到上分成厚度相同、外形相似的4层,每层的厚度约为本部所在背侧丘脑处的上下高度的1/10,从下到上分别命名为前生殖1层、前生殖2层、前生殖3层、前生殖4层。生殖后部细分:把丘脑生殖后部(044)从下到上分成厚度相同、外形相似的4层,每层的厚度约为本部所在背侧丘脑处的上下高度的1/10,从下到上分别命名为后生殖1层、后生殖2层、后生殖3层、后生殖4层。视觉部细分:把视觉部(045)从下到上分成厚度相同、外形相似的4层,每层的厚度约为本部所在背侧丘脑处的上下高度的1/10,从下到上分别命名为视觉1层、视觉2层、视觉3层、视觉4层。听觉部的细分:把听觉部(046)从下到上分成厚度相同、外形相似的4层,每层的厚度约为本部所在背侧丘脑处的上下高度的1/10,从下到上分别命名为听觉1层、听觉2层、听觉3层、听觉4层。垂体部的细分:把垂体部神经区分成厚度相同、外形相似4层,分别命名为垂体1层、垂体2层、垂体3层、垂体4层;缰三角部的细分:把缰三角部从中间分成上下2个部分,上部命名为缰三角上部,下部命名为缰三角下部;整合上述各步形成的部和层,组合成丘脑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表9,丘脑主分区内的各标注次分区名称、范围、编号名称范围编号下丘脑区下丘脑部D001核丘脑区网状核层D002丘脑前区丘脑前部D003丘脑后区丘脑后部D004前生殖1区前生殖1层D005前生殖2区前生殖2层D006前生殖3区前生殖3层D007前生殖4区前生殖4层D008后生殖1区后生殖1层D009后生殖2区后生殖2层D010后生殖3区后生殖3层D011后生殖4区后生殖4层D012视觉1区视觉1层D013视觉2区视觉2层D014视觉3区视觉3层D015视觉4区视觉4层D016听觉1区听觉1层D017听觉2区听觉2层D018听觉3区听觉3层D019听觉4区听觉4层D020垂体1区垂体1层D021垂体2区垂体2层D022垂体3区垂体3层D023垂体4区垂体4层D024缰三角上区缰三角上部D025缰三角下区缰三角下部D026小脑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分部的划分:把小脑主分区分成皮质小脑部和核小脑部,所说的皮质小脑部是指分布在小脑外部的小脑皮质,所说的核小脑部是指小脑内的齿状核、球状核、栓状核、顶核。皮质小脑部的细分:把皮质小脑部的小脑皮质视为包绕面并进行向心性分层,分层数为4层,分别命名为小脑1层、小脑2层、小脑3层、小脑4层;核小脑部的细分:齿状核细分:把齿状核(图15)的左侧面(047)、前侧面(048)、右侧面(049)各自分成4个部分,分别命名为齿状核1部(050)、齿状核2部(051)、齿状核3部(052),齿状核4部(053)。球状核的细分:把2个球状核按照位置分成前、后2个部分,分别命名为球状核前核和球状核后核。过左右正面的中线把球状核前核(图19)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前后2排,过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这2个部分各自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左右2个部分,在剖面上形成4个并列的块(图20),把前排的2个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球状核前核前排1和球状核前核前排2,后排的2个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球状核前核后排1和球状核前核后排2。过左右正面的中线把球状核前核(图19)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前后2排,过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这2个部分各自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左右2个部分,在剖面上形成4个并列的块(图20),把前排的2个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球状核后核前排1和球状核后核前排2,后排的2个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球状核后核后排1和球状核后核后排2。栓状核的细分:过上下正面的中线把它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前后2排(图21),再过其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这2排各自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左右2层,形成4根相互层叠、体积相等的灰质柱(图22),把前排的2根灰质柱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栓状核前排1和栓状核前排2,把后排的2根灰质柱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栓状核后排1和栓状核后排2。顶核的细分:把顶核(图23)沿其左右正面的中线分成厚度相近的上、下2层(图23),再沿其上下正面的中线把这2层各自分成左右2层,在截面上形成4根相互层叠、体积相近的灰质柱(图24),上层的2根柱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顶核上层1和顶核上层2,下层的2根柱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顶核下层1和顶核下层2。整合上述各步形成的层和块,组合成小脑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表10,小脑主分区内的各标注次分区名称、范围、编号脑干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正向分层类神经核的细分:所说的正向分层是指从左到右对神经核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一种方法,所说的正向分层类神经核是指能够使用正向分层的方法对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多个神经核形成的类别。正向分层:第1步用平行于左右正面的平面把神经核分成厚度相近的若干层;第2步是对各层命名,命名的规则是:神经核名称+正+序号+层,序号使用自然数,从1开始,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最大值为这个核被分割的层数,表11,适用正向分层的神经核名称、各神经核的可分层数、分层后各层的命名前后分层类神经核的细分:所说的前后分层是指从后到前对神经核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一种方法,所说的前后分层类神经核是指能够使用前后分层的方法对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多个神经核形成的类别。前后分层:第1步是用平行于前后正面的平面把神经核从后到前分成厚度相近的若干层。第2步是对各层命名,命名的规则是:神经核名称+前+序号+层,序号使用自然数,从1开始,从后到前依次增大,最大值为这个核被分割的层数。表11,适用前后分层的神经核名称、各神经核的可分层数、分层后各层的命名四叠分层类神经核的细分:所说的四叠分层是对神经核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一种方法,所说的四叠分层类神经核是指能够使用四叠分层的方法对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多个神经核形成的类别。四叠分层:第1步是过左右正面的中线,把神经核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前、后2层;第2步是过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这2个层各自分成形状对称、厚度相近的左、右2块,在剖面上形成4个并列的灰质块(图25)。第3步是对各块命名,命名的规则是:神经核名称+序号+分块。序号排列方式为:前层左侧的分块(054)为4,前层右侧的分块(055)为1,后层左侧的分块(056)为3,后层右侧的分块(057)为2。表12,适用四叠分层的神经核名称、各神经核的可分块数、分块后各块的命名向心分层类神经核的细分:所说的向心分层是指从外层向内层对神经核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一种方法,所说的向心分层类神经核是指能够使用向心分层的方法对标注位置进行细分的多个神经核形成的类别。向心分层:第1步是确定包绕面,其中,红核的内侧面(058)、黑质的外侧面(058)不是包绕面;第2步是沿神经核的向心方向把神经核分成厚度相近、形态相似的4层。对各层进行命名,命名规则是:神经核名称+向心+序号+层,序号从外向内分别为1、2、3、4。表13,适用向心分层的神经核名称、各神经核的可分层数、分层后各层的命名蜗腹侧神经核的细分:第1步,过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蜗腹侧神经核(图32)分成厚度相近的上、下2层。第2步,用平行于上下正面的中线的竖直面,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把这2层各自分成厚度相近的4块(图33),第3步,把上层的4块从右后方向左前方依次命名为蜗腹侧神经核上层1、蜗腹侧神经核上层2、蜗腹侧神经核上层3、蜗腹侧神经核上层4,把下层的4块从右后方向左前方依次命名为蜗腹侧神经核下层1、蜗腹侧神经核下层2、蜗腹侧神经核下层3、蜗腹侧神经核下层4。蜗背侧神经核的分块:第1步,过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蜗背侧神经核(图34)分成厚度相近的上、下2层,第2步,用平行于上下正面的中线的竖直面,从左后向右前方把这2层各自分成厚度相近的4块(图35);第3步,把上层的4块从左后方向右前方依次命名为蜗背侧神经核上层1、蜗背侧神经核上层2、蜗背侧神经核上层3、蜗背侧神经核上层4,把下层的4块从左后方向右前方依次命名为蜗背侧神经核下层1、蜗背侧神经核下层2、蜗背侧神经核下层3、蜗背侧神经核下层4;对嗅球的细分:第1步,过左右正面的中线,把嗅球分成厚度相同的上、下2个层;第2步,过上下正面的中线,把这2个层各自分成左右2块;第3步,把上层的2块从左到右依次命名为嗅球上层1和嗅球上层2,把下层的2块从左到右依次命名为嗅球下层1和嗅球下层2。上泌延核的细分:第1步,用平行于上下正面的平面把上泌涎核平均分成上、下2层;第2步,用平行于左右正面的平面,过前后正面的中线,把这2层各自分成左右2块;第3步,用平行于前后正面的平面,过上泌涎核左右正面的中线,把第2步形成的块各自分成前后2个块;第4步,把上层前面的2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上泌延核上层4和上泌延核上层1,把上层后面的2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上泌延核上层3和上泌延核上层2;第5步,把下层前面的2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上泌延核下层4和上泌延核下层1,把下层后面的2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上泌延核下层3和上泌延核下层2。顶盖前核的细分:第1步,用与顶盖前核(图36)下侧面相似的曲面把它分成形状相近、厚度相同的4层(图37);第2步,从下向上把各层依次把各层命名为顶盖前核上1层、顶盖前核上2层、顶盖前核上3层、顶盖前核上4层。黑质的细分:第1步,用矢状面把黑质(图38)从左到右分成4块,最左边和最右边的块各占总宽度的2/10,中间的2块各占总宽度的3/10(图39);第2步,把上述4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黑质1、黑质2、黑质3、黑质4。下橄榄核分块:第1步,在下橄榄核(图40)的前、后皮质的中间,各自找到一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2条沟的自然方向从上到下把它分成左、右2个部分;第2步,把左侧的部分命名为下橄榄核左部,把右侧的部分命名为下橄榄核右部;第3步,在下橄榄核左部的左、右两侧皮质的中间,各自找到1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2条沟的自然方向从上到下把它分成面积大致相等的前、后2个层,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左前层和下橄榄核左后层;第4步,分别在下橄榄核左前层和下橄榄核左后层皮质的中间找到各自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的纵向沟,沿着沟的自然方向,从上到下把每个层分成大致相等的左右2块(图41);第5步,把下橄榄核左前层分割形成的2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左4和下橄榄核左1,把下橄榄核左后层分割形成的2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左3和下橄榄核左2;第6步,在下橄榄核右部左、右两侧皮质的中间,各自找到1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2条沟的自然方向从上到下把它分成面积大致相等的前、后2个层,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右部前层和下橄榄核右部后层;第7步,在下橄榄核右部前层皮质的中间,找到1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着沟的自然方向,把它分成左、右2个面积大致相等的块,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右部前层左和下橄榄核右部前层右;第8步,分别在下橄榄核右部前层左和下橄榄核右部前层右的皮质中间,各自找到1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着沟的自然方向,把每个块都分成左、右2个面积大致相等的小块(图41);第9步,把下橄榄核右部前层分割形成的4个小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右部前1、下橄榄核右部前2、下橄榄核右部前3、下橄榄核右部前4;第10步,在下橄榄核右部后层皮质的中间,找到1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着沟的自然方向,把它分成左、右2个面积大致相等的块,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右部后层左和下橄榄核右部后层右;第11步,分别在下橄榄核右部后层左和下橄榄核右部后层右的皮质中间,各自找到1条皮质褶皱形成的最深纵向沟,沿着沟的自然方向,把每个块都分成左、右2个面积大致相等的小块(图41);第12步,把下橄榄核右部后层分割形成的4个小块从左到右分别命名为下橄榄核右部后1、下橄榄核右部后2、下橄榄核右部后3、下橄榄核右部后4。脑桥核细分:所说的脑桥核是指分散在脑桥中,在小脑和端脑皮质的神经连结之间发挥中继作用的点状神经核集合,它的上下边界分别为脑桥的上、下端,所说的脑桥核细分是指把这些点状集合的神经核看成一个整体来划分标注次分区。第1步,把脑桥核在平面(图42)上划分为7个分区,这些分区上、下贯通形成7个灰质块,分别命名为头部1区(071)、头部2区(072)、头部3区(073)、头部4区(074)、颈和躯干下肢区(075)、上肢区(076)、内脏区(077)。第2步,把头部1区从后到前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个层,分别命名为头部1区前1层(078)、头部1区前2层(079)、头部1区前3层(080)、头部1区前4层(081)。第3步,把头部2区从后到前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个层,分别命名为头部2区前1层(082)、头部2区前2层(083)、头部2区前3层(084)、头部2区前4层(085)。第4步,把头部3区从后到前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个层,分别命名为头部3区前1层、头部3区前2层、头部3区前3层、头部3区前4层。第5步,把头部4区从下到上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层,分别命名为头部4区上1层(086)、头部4区上2层(087)、头部4区上3层(088)、头部4区上4层(089)。第6步,把颈和躯干下肢区从下到上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层,分别命名为颈和躯干下肢区上1层、颈和躯干下肢区上2层、颈和躯干下肢区上3层、颈和躯干下肢区上4层。第7步,把上肢区从下到上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层,分别命名为上肢区上1层、上肢区上2层、上肢区上3层、上肢区上4层。第8步,把内脏区从下到上划分成厚度相近的4层,分别命名为内脏区上1层、内脏区上2层、内脏区上3层、内脏区上4层。表14,脑干主分区内的各标注次分区名称、范围、编号脊髓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所说的脊髓主分区内的标注次分区划分是指从脑干中央水管周围到脊髓最末端的灰质的标注次分区划分。所说的灰质是由32根长度不同的细长灰质柱并列而成的。脊髓标注次分区的表达要素:灰质柱的并列位置、标注次分区所在灰质柱的柱号、分区的起点、分区的终点,灰质柱的并列位置:灰质柱的并列位置用灰质柱在平面上的截面位置(图46)表示,给每个截面区域标记1个柱号,代表1根灰质柱的位置,标记规则为:柱+序号,序号从1到32。划分灰质柱的柱号:第1步,在灰质的平面按照Rexed分层模式把每个平面上的10个层板划分出来。第2步,把板层Ⅰ、Ⅱ、Ⅲ、Ⅳ从中线划分成左、右2个区,把板层Ⅰ左边的区域标记为(柱1),右边的区域标记为(柱2),把板层Ⅱ左边的区域标记为(柱3),右边的区域标记为(柱4),把板层Ⅲ左边的区域标记为(柱5),右边的区域标记为(柱6),把板层Ⅳ左边的区域标记为(柱7),右边的区域标记为(柱8)。第3步,把板层Ⅴ由后向前分成4个面积相同的层,由后向前分别标记为(柱9)、(柱10)、(柱11)、(柱12)。第4步,把板层Ⅵ由后向前分成4个面积相同的层,由后向前分别标记为(柱13)、(柱14)、(柱15)、(柱16)。第5步,把板层Ⅶ的由前向后分成4个面积相同层。分别标记为(柱17),(柱18),(柱19),(柱20)。第6步,把板层Ⅷ的区域由前向后分成面积相同的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柱25)、(柱26)、(柱27)、(柱28)。第7步,把板层Ⅸ划分为4个面积相同的区域,分别标记为(柱21)、(柱22)、(柱23)、(柱24)。第8步,把板层Ⅹ以中央管的中心为中心,以矢状面与切面的交线向前方向为正向,旋转交线,每45分成一个区域,共分4个区域,从前到后把这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柱(29)、(柱30)、(柱31)、(柱32)。灰质柱的起点和终点:每根灰质柱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完全相同,它们都在中间的某处有一个分段点,把1根灰质柱分成上、下2个分区。在对脊髓划分标注次分区和标注模块位置时涉及的“段”包括以下含意。区段,指2个脊髓节段的中央根丝所在平面之间的灰质段,用序号+段来表示灰质柱在脊髓纵向的位置,序号表示所在的段,序号数与下平面中央根丝所在的节段序号数相同,第1段指大骨枕孔底面与第1节段中央根丝所在平面之间的灰质段,第31段指第31节段中央根丝所在平面到脊髓末端的灰质。延髓段,属于一种特殊区段,指从延髓下橄榄核底端平面到大骨枕孔底面之间的灰质柱段。中脑中央水管段,属于一种特殊区段,指中脑和脑干中央水管周围灰质形成的灰质柱段。延髓水管段,属于一种特殊区段,指延髓中央水管周围灰质形成的灰质柱段。对各编号的灰质柱进行分段形成标注次分区,并为各分区进行编号,编号规则是:G+序号。表15,髓主分区内各标注次分区编号、所在灰质柱编号、起点、终点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完整性。在现有公知的技术中,能够成片反映神经组织与人体功能定位的只有第1躯体运动区和第1躯体感觉区。其特点是把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划为第1躯体运动区,把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划为第1躯体感觉区。而本模型的功能定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总共286个分区,没有任何中枢神经组织被遗漏在分区之外;(2)具体性。神经系统的实际功能分区远远复杂于目前公知的理论,如在现有公知技术中,第1躯体运动区和第1躯体感觉区的神经皮质各自被视为1个区域,而在本发明中它们分别包括4个标注次分区。已知的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大脑内侧距状沟附近的视觉区以及目前已经被认为知道了功能的神经核在本模型中无一例外地至少被分成的4个部分并分别划归了不同的标注次分区;(3)准确性。在现有公知技术中,神经组织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十分模糊。在第1躯体运动区和第1躯体感觉区的定位中,只能泛泛地告诉我们大约是哪个部位对应头部及其中的一些重要器官,大约是哪个部位对应人体的躯干、四肢和内脏;而在本模型中,把人体划分为131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分区中的相对位置都得到了清晰的标注;(4)引导人们对自己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器官疾病进行诊断。通过模型的引导,人们可以识别自己的神经组织部位,并对全身各部位的神经组织进行刺激,用意识接收刺激反应,从回馈的意识反应类别判定神经组织及其所对应的人体部位的健康程度,实现对神经系统和人体疾病部位的精确诊断;(5)克服神经系统功能疾病,提高智力水平。本模型可以引导人们对自己的神经系统部位进行进行精确刺激,实现神经系统的自我强健,使神经组织健康程度得到提高,组织之间的神经信息传递反应得到加强,克服如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自闭症、学习困难症等多种神经类疾病。特别是对有关智慧的神经系统部位的刺激,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组织部位之间配合程度和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6)克服亚健康。许多慢性疾病是因神经调节能力下降而产生的。通过使用本模型的引导功能,对控制人体组织器官的神经子系统进行精确锻炼,改善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调节功能,实现人体健康。比如,在模型的引导下,找到内脏的各个控制区域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刺激,就可以提高和改善内脏的功能,达到克服疾病的目的。(7)辅助医学诊疗和术后康复。使用医学影像与本模型进行对比,可以对神经系统病人的病情发展进行预判,使疾病的诊疗更加准确科学。在模型的引导下,对病灶所对应的神经系统的刺激,可以有效提高人神经系统对病灶部位的调节能力,加快病人的康复进程,对术后病人和带癌生活的患者具有十分可贵的康复和延寿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端脑左侧面分区图。图2为端脑右侧面分区图。图3为端脑分区底面图。图4为伏隔核正面图。图5为海马分区左侧面图。图6为海马分区底面图。图7为海马分区正面图。图8为豆状核左侧面分部图。图9为豆状核右侧面分部图。图10为外侧苍白球上下分部图。图11为外侧苍白球上部分层图。图12为背侧丘脑左侧面分部图。图13为背侧丘脑右侧面分部图。图14为背侧丘脑底面分部图。图15为齿状核上视图。图16为齿状核右侧面分部图。图17为齿状核前侧面分部图。图18为齿状核左侧面分部图。图19为球状核外形图。图20为球状核1-1剖面图。图21为栓状核外形图。图22为栓状核2-2剖面图。图23为顶核外形图。图24为顶核3-3剖面图。图25为四叠分层类神经核的水平剖面图。图26为红核上视图。图27为红核4-4剖面图。图28为底丘核上视图。图29为底丘核5-5剖面图。图30为松果体上视图。图31为松果体6-6剖面图。图32为蜗腹侧神经核上视图。图33为蜗腹侧神经核7-7剖面图。图34为蜗背侧神经核上视图。图35为蜗背侧神经核8-8剖面图。图36为顶盖前核上视图。图37为顶盖前核9-9剖面图。图38为黑质上视图。图39为黑质10-10剖面图。图40为下橄榄核后视图。图41为下橄榄核11-11剖面图。图42为脑桥核平面上视图。图43为脑桥核头部1区前后分层图。图44为脑桥核头部2区前后分层图。图45为脑桥核头部3区前后分层图。图46为脊髓第1段最上层切面灰质柱并列位置图。图47为端脑A001、A002、A003、A0042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48为图47中501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49为图47中502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50为图49中503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51为端脑A005、A006、A007、A008分区左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52为图51中504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53为图51中505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54为端脑A005、A006、A007、A008标注次分区位于大脑纵裂附近的模块标准位置图。图55为岛盖正1层、岛盖正2层、岛盖正3层、岛盖正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56为岛叶正1层、岛叶正2层、岛叶正3层、岛叶正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57为图56中506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58为端脑A013、A014、A015、A016分区左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59为图58中507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0为图58中508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1为端脑A017、A018、A019、A020分区左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62为图61中509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3为图61中510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4为端脑A021、A022、A023、A024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65为图64中511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6为图64中512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7为图64中513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68为端脑A025、A026、A027、A028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69为端脑A029、A030、A031、A032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70为图69中514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71为图69中515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72为端脑A013、A014、A015、A016、A017、A018、A019、A020分区右侧面和A033、A034、A035、A036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73为端脑A013、A014、A015、A016标注次分区扣带回模块标准位置图。图74为图72中516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75为图72中517区模块标准位置放大图。图76为端脑伏隔核A037、A038、A039、A040分区左侧面(011)模块标准位置图。图77为端脑伏隔核A037、A038、A039、A040分区右侧面(010)模块标准位置图。图78为端脑伏隔核A037、A038、A039、A040分区(012)模块标准位置展开图。图79为海马标注位置编号图。图80为海马518号区域1层和2层前面图。图81为海马518号区域1层和2层左侧面图。图82为海马518号区域1层和2层右侧面及后面图。图83为海马519号区域1层和2层上侧面图。图84为海马519号区域1层和2层左侧面图。图85为海马519号区域1层和2层下面图。图86为海马520号区域1层和2层圆柱面上半面图。图87为海马520号区域1层和2层圆柱面下半面图。图88为海马521号区域1层和2层圆柱前侧面图。图89为海马521号区域1层和2层圆柱面的左后侧面图。图90为海马521区域1层和2层圆柱面的右后侧面图。图91为海马522区域1层和2层图。图92为海马523区域1层和2层的左外侧及下侧面图。图93为海马523区域1层和2层的下侧面和左侧面图。图94为海马524区域1层和2层上侧面图。图95为海马524区域1层和2层右下侧面图。图96为海马524区域1层和2层左下侧面图。图97为海马525区域1层到8层B009到B016分区左外侧面图。图98为海马525区域1层到8层B009到B016分区右外侧面图。图99为海马525区域1层到8层B009到B016分区前面图。图100为海马525区域1层到8层B009到B016分区底面图。图101为B017到B020分区标注次分区域位置图。图102为526区域模块位置图。图103为527区域模块位置图。图104为528区域模块位置图。图105为529区域模块位置图。图106为530区域模块位置图。图107为B017到B020分区透明隔的模块位置图。图108为豆状核1层前、尾状部(C001分区)、豆状核1层后(C004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09为基底核主分区尾状部左侧(C001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0为豆状核2层(C002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1为连结部(C004分区)各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2为尾状核左侧部1到4层(C005分区到C008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3为屏状核左侧部5到8层(C005分区到C008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4为C013分区到C016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5为屏状核层(C003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6为外侧苍白球下1层(C004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7为内侧苍白球6层前(C001分区)、内侧苍白球6层后(C004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8为内侧苍白球1层到5层(C003分区、C009分区到C012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19为外侧苍白球下2层前(C001分区)、外侧苍白球下2层后(C004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20为外侧苍白球上1层(C002分区)、外侧苍白球上2层(C003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21为D001分区视前内侧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2为D001分区下丘脑腹内侧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3为D001分区视前外侧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4为D001分区室旁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5为D001分区视上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6为D001分区漏斗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7为D001分区下丘脑前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28为D001分区下丘脑背内侧核模准位块位置图。图129为D001分区下丘脑后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30为D002分区网状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31为D002分区板内前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32为D002分区板内中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33为D002分区板内后核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34为D002分区核中央中模块准位位置图。图135为D003分区、D004分区左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36为D003分区、D004分区右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37为D004分区内脏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38为D003分区内脏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39为D003分区到D004分区内脏模块、D005分区到D008分区生殖模块、D009分区到D012分区生殖模块、D013分区到D016分区视觉模块、D017分区到D020分区听觉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0为D021分区到D024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1为图140中531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2为D001分区到D004分区后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3为D001分区到D004分区前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4为D001分区到D004分区底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5为图144中532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6为D005分区到D008分区齿状核前侧面1部到4部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7为D005分区到D008分区齿状核左侧面1部到4部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8为D005分区到D008分区齿状核右侧面1部到4部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49为D005分区到D008分区球状核前核、球状核后核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0为D005分区到D008分区栓状核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1为D005分区到D008分区顶核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2为F001分区到F004分区三叉神经脑桥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3为F001分区到F004分区中介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4为F001分区到F004分区舌底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5为F001分区到F004分区舌下前置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6为F005分区到F008分区脚间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7为F005分区到F008分区蜗腹侧神经核下层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8为F005分区到F008分区蜗背侧神经核下层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59为F005分区到F008分区孤束核1到4分块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0为F005分区到F008分区嗅球上、下2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1为F009分区到F012分区三叉神经中脑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2为F009分区到F012分区三叉神经脊束核1到4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3为F013分区到F016分区内侧隆起核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4为F013分区到F016分区上橄榄核2、4、6、8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5为F017分区到F020分区蓝斑核2、4、6、8层上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6为F021分区到F024分区二叠体旁核2、4、6、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7为F025分区、F028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8为图167中533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69为图167中534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0为F026分区、F027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1为图170中535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2为F029分区到F032分区三叉神经运动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3为F029分区到F032分区动眼神经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4为F029分区到F032分区动眼神经副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5为F029分区到F032分区迷走神经背核1到4分块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6为F033分区到F036分区滑车神经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7为F033分区到F036分区前庭神经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8为F033分区到F036分区面神经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79为F033分区到F036分区展神经核1到4分块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0为F033分区到F036分区上泌涎核核上、下层各分块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1为F033分区到F036分区下泌涎核各分块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2为F037分区到F040分区舌下神经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3为F037分区到F040分区顶盖前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4为F037分区到F040分区蜗腹侧神经核上层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5为F037分区到F040分区蜗背侧神经核上层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6为F041分区到F044分区疑核各分块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7为F041分区到F044分区桥延体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8为F041分区到F044分区上橄榄核1、3、5、层7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89为F045分区到F048分区二叠体旁核1、3、5、7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0为F049分区到F052分区蓝斑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1为F049分区到F052分区副神经核1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2为F053分区到F056分区Cajl核和Darkschewitsch核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3为F057分区、F060分区楔形前核和楔形下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4为F057分区、F060分区脚桥被盖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5为F057分区、F060分区臂旁外侧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6为F057分区、F060分区臂旁内侧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7为F058分区、F059分区脑桥嘴侧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8为F058分区、F059分区脑桥尾侧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199为F058分区、F059分区巨细胞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0为F058分区、F059分区腹侧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1为F061分区、F064分区线形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2为F061分区、F064分区线形核536区域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3为F061分区、F064分区中缝背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4为F061分区、F064分区中央上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5为F061分区、F064分区中央上核537区域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6为F061分区、F064分区脑桥中缝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7为F061分区、F064分区中缝大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8为F062分区、F063分区脑桥被盖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09为F062分区、F063分区旁正中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0为F062分区、F063分区中缝苍白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1为F062分区、F063分区中线隐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2为F062分区、F063分区外侧网状核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3为F065分区到F068分区楔束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4为F065分区到F068分区楔束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5为F065分区到F068分区楔束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6为F069分区到F072分区红核右侧面向心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7为F069分区到F072分区底丘核左侧面上部向心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8为F069分区到F072分区底丘核左侧面下部向心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19为F069分区到F072分区黑质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0为图219中538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1为图219中539区域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2为F073分区到F076分区内侧纵束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3为F073分区到F076分区内侧纵束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4为F073分区到F076分区内侧纵束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5为F077分区到F080分区薄束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6为F077分区到F080分区薄束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7为F077分区到F080分区薄束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8为F081分区被盖腹侧区核1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29为F081分区被盖腹侧区核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0为F082分区到F084分区背侧副橄榄核1层到3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1为F082分区到F084分区背侧副橄榄核4层到6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2为F082分区到F084分区背侧副橄榄核7层到9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3为F085分区到F088分区弓状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4为F085分区到F088分区弓状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5为F085分区到F088分区弓状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6为F089分区到F092分区内侧副橄榄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7为F089分区到F092分区内侧副橄榄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8为F089分区到F092分区内侧副橄榄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39为F093分区到F096分区楔束副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0为F093分区到F096分区楔束副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1为F093分区到F096分区楔束副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2为F097分区到F100分区下橄榄核左部前、后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3为F097分区到F100分区下橄榄核右部后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4为F097分区到F100分区下橄榄核右部前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5为F101分区到F104分区外侧丘系核1层到4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6为F101分区到F104分区外侧丘系核5层到8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7为F101分区到F104分区外侧丘系核9层到12层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8为F105分区到F108分区松果体向心1到4层左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49为F105分区到F108分区松果体向心1到4层左后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50为F105分区到F108分区松果体向心1到4层上侧面模块标准位置图。图251为F109分区到F112分区脑桥核078到081各层模块的纵向标准位置图。图252为F109分区到F112分区脑桥核082到085各层模块的纵向标准位置图。图253为F109分区到F112分区脑桥核086到089各层模块的纵向标准位置图。图254为F109分区到F112分区脑桥核074、075、076、077各区域各层模块的水平面标准位置图。图255为D022分区、D023分区模块标准位置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一、铸模1对神经系统以外人体进行铸模。铸人体头部、颈、四肢、内脏的3d模型;制作标注次分区模型:确定要制作的标注次分区范围;选择能够准确表达人类神经组织结构、形状的3d模型;从3d模型中选择包含标注次分区的模型部位作为基础模型;根据模型使用目的和展示效果确定放大倍数;根据标注次分区划分方法和放大倍数,重铸基础模型,制作形成标注次分区模型。标准位置:所说的标准位置是指发明人提供的人体标准模块在神经组织各标注次分区上的位置,标准位置的表达方式包括标准位置图和标准位置序列。标准位置图适用于对端脑主分区、海马主分区、基底核主分区、丘脑主分区、小脑主分区、脑干主分区内各标注次分区的标准模块位置划定和标注,标准位置序列适用于对脊髓主分区内各标注次分区的标准模块位置划定和标注。1个标准位置图可以适用对多个标注次分区内的层、部或块的表面进行标注。脊髓的标准模块序列以段为单位与标注次分区相对应。段内每个标准模块的灰质柱高度等于段的高度除以段内的标准模块数。脊髓各标注次分区的节段与标准模块序列列表:表16,适用于G001到G016分区和G033到G048分区的区段内模块标准位置序列适用G017到G024分区和G049到G056分区的区段内模块标准位置序列表适用G025到G032分区和G057到G064分区的区段内模块标准位置序列表2神经系统建模端脑主分区和标注次分区建模:建立端脑主分区模型(图1、图2、图3),模型共计4层,各层从外表面向内部可以相互套合在一起;建立岛盖和岛叶模型(图55、图56)每个模型都制作4层;建立伏隔核模型(图4),模型共计4层,各层从外表面向内部可以相互套合在一起。海马主分区和次分区建模:建立海马外形模型(图5、图6、图7),其中,海马1子分区到海马4子分区的模型共计2层,外层可以和内层相互套合在一起;海马5子分区(017)共计8层,各层从外表面向内部可以相互套合在一起;海马6子分区(009)为4层,胼胝体上回和终板旁回部分在向心方向上层叠在一起,透明隔为左右4层。基底核主分区和次分区建模:制作基底核模型(图8、图9),单独制作外侧部(022)从左到右共计8层;制作内侧苍白球模型(图117),从左到右共计6层;制作外侧苍白球模型(图10、图11),其中,上、下厚度比例为1比8,上层的左、右层比例为1比3,下层的左、右层厚度相同;制作屏状核模型(图115);制作杏仁体模型为左、右4层的平面圆形。丘脑主分区和次分区建模:分别制作视前内侧核(图121)、下丘脑腹内侧核(图122)、视前外侧核(图123)、室旁核(图124)、视上核(图125)、漏斗核(图126)、下丘脑前核(图127)、下丘脑背内侧核(图128)、下丘脑后核(图129)模型,各核均为单层,横切面均为椭圆形;制作网状核(图130)、板内前核(图131)、板内中核(图132)、板内后核(图133)、中央中核模型(图134),横切面均为椭圆形;制作背侧丘脑模型(图13、图14、图15),单独制作生殖前部(043)、生殖后部(044)、视觉部(045)、听觉部(046)的模型,各模型均为上、下4层;制作神经垂体部(图140)模型层数为4层,内外套合,对缰三角核进行建模(图255)。小脑主分区和次分区建模:制作皮质小脑模型(图142、图143、图144),模型共计4层,各层从表面层到内层相互套合在一起;制作齿状核(图15)、球状核(图19、图20)、栓状核(图21、图22)、顶核模型(图23、图24)。脑干主分区和次分区建模:对三叉神经脑桥核(图152)、三叉神经中脑核(图161)、三叉神经脊束核(图162)、三叉神经运动核(图172)、动眼神经核(图173)、动眼神经副核(图174)、滑车神经核(图176)、脚间核(图156)、二叠体旁核(图166)、桥延体核(图187)、面神经核(图178)、中介核(图153)、舌底核(图154)、舌下前置核(图155)、舌下神经核(图182)、副神经核(图191)、外侧丘系核(图245)、楔束核(图213)、内侧纵束核(图222)、薄束核(图225)、被盖腹侧区核(图228)、弓状核(图233)、内侧副橄榄核(图236)、楔束副核(图239)、进行建模,每个模型的左右正面与图形相同,并且左右分层,分层数与每个核的分层数相同;对Darkschewitsch核和cajal中介核进行建模,每个核均制作成4层,4层左右层叠后形成卵形;对背侧副橄榄核(图229)、前庭神经核(图177)、蓝斑核(图190)、上橄榄核(图188)、楔形核和楔形下核(图193)、脑桥嘴侧网状核(图197)、脑桥尾侧网状核(图198)、巨细胞网状核(图199)、小细胞网状核和腹侧网状核(图200)、中线隐核(图211)、脚桥被盖核(图194)、线形核(图201)、旁正中网状核(图209)、臂旁内侧核(图196)、臂旁外侧核(图195)、脑桥中缝核(图206)、中缝苍白核(图210)、脑桥被盖网状核(图208)、中央上核(图204)、外侧网状核(图212)、中缝背核(图203)进行建模,每个模型的前后正面与图形相同,并且前后分层,分层数与每个核的分层数相同;对孤束核(图159)、内侧隆起核(图163)、迷走神经背核(图175)、展神经核(图179)、疑核(图186)、下泌涎核(图181)进行建模,模型的侧面与各自对应图形相同,切面与图25相同;对上丘(图167)、下丘(图170)、红核(图26、图27)、底丘核(图28、图29)、松果体(图30、图31、图248、图249、图250)进行建模,各核的形状和分层如各自对应图;对蜗腹侧神经核和蜗背侧神经核建模,它们的形状均为橄榄形(图32),分上下2层,每层进一步分成4层(图33);对嗅球进行建模(图160),制成上、下2层,每层又制成左右对称的2个部分;对上泌涎核进行建模(图180),制成上、下2层,每层又制成4个对称的等体积块;对顶盖前核进行建模(图36),制成上、下4层;对黑质进行建模(图38、图39);对下橄榄核进行建模,把下橄榄核制成两个部分,左边为4折的橄榄形,右边为8折的橄榄形,上端的尖部相连,下端的尖部相邻但不相连(图40,图41);对脑桥核进行建模,分别制作头部1区(071)、头部2区(072)、头部3区(073)、头部4区(074)、颈和躯干下肢区(075)、上肢区(076)、内脏区(077)模型,各区的平面如图42,各区的模型要能够相互拼合在一起,头部1区、头部2区、头部4区分别由前后4层组成,头部3区、下肢区、上肢区、内脏区分别由上、下厚度相同的4层组成。脊髓主分区和次分区建模:对32根灰质柱分别建模,使它们在平面能够拼合成图46所示的灰质面,且截面和长度的比例符合脊髓的自然比例范围,进一步,把每根柱在适当的位置分成上、下2段,形成64个标注次分区,各灰质柱的起点和终点符合髓主分区内各标注次分区编号、所在灰质柱编号、起点、终点列表。二、在标注次分区上绘制标注次分区域确定模型的大小。根据模型的用途和呈现的模块大小,确定各标注次分区的大小。以标准位置图和标注次分区之间的脑回或神经核分割面的边缘为对应基准线,以标注次分区的大小和形状为目标,对标准位置图进行等比例缩放改造,形成模块标注位置图,合并当前标准位置图中的相邻区域,形成较大人体部位对应的标注位置图。对于端脑主分区、海难主分区、基底核主分区、丘脑主分区、小脑主分区、脑干主分区中的各标注次分区,按照模型与附图的对应关系把各标注次分区的模块标准位置图绘制在相应模型上,如果需要对较大人体部位进行标注,可以合并相邻的模块区域;对于脊髓灰质柱的各标注次分区,首先在按照灰质各区段在人体中的比例计算并标出各区段的分界线,然后在区段内按照区段包含的模块数把区段内的灰质柱分成平均高度的子区段。如果需要对较大人体部位进行标注,可以合并相邻的模块子区段;三、标注对于端脑主分区、海马主分区、基底核主分区、丘脑主分区、小脑主分区、脑干主分区中的各标注次分区,把各模块对应的人体部位名称或者编号标注在相应的模块区域内。对于脊髓主分区,要按照各分区在区段内的模块顺序,把各区域神经组织对应的人体部位名称或者编号标注在区域内。标注可以在神经组织的区域内,也可以在区域外,如果需要表达较大人体部位,可以把合并后的人体部位名称标注在区域内,也可以使用区域内包含的小的人体部位对区域进行标注,以表达区域内包含的小型人体部位。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人体部位图或者语音对各区域的神经组织对应的人体部位进行标注。标注方式包括简单标注和精细标注,所说的简单标注是指只在神经组织的外表面上绘制模块位置图并进行标注,所说的精细标注是指对组织进行细分,把模块位置绘制在标注次分区上并进行标注。对标注次分区域进行美化:所说的对标注次分区域美化是指对标注次分区域进行底色、区域间分界线的美化,区域美化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在单一底色模型上用单色线条绘制区域间分界线,使用多种色块对各模块位置区域进行区分,在多种色块分界之间绘制区域间分界线。解释性标注:解释性标注是指用文字、图形或语音对已经在模型绘制完成的模块区域进行解释,说明该区域对应的人体部位。文字标注,使用标准模块名称、标准模块编号、自定义名称、自定义编号对区域进行标注,标注时可以把文字标在区域内,也可以把文字标在区域外;自定义名称和自定义编号是指根据模型用途对标准模块、标准模块合并后形成的区域进行的命名或者编号,或使用标准模块内包含的较小人体部位对模块进行的命名。图形标注,使用人体部位图形对标注次分区域进行解释,图形可以标在区域内,也可标在区域外。语音标注,在虚拟模型中,录制相应的解释性语言,配合区域的动画对区域对应的人体部位进行解释。四、模型的呈现:模型的呈现方式有2种。一是把标注好的模型存储为数字格式,用光影形式进行呈现,形成虚拟模型;二是把标注好的3d模型输入3d打印机打印实物模型,或者以此为设计原型,输出图纸,交工厂铸造。需要声明的是,本
发明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发明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启发下,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但这些变更或修改均在申请待批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