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3924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面板分辨率和尺寸的增大,像素区域的行数和列数也相应地增加,同时,向各列像素区域提供显示信号的数据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生成显示信号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的尺寸相对固定,因而IC向数据线输出显示信号的端口的位置也相对固定。这样一来,从显示面板两侧连接至IC的端口的数据线的倾斜角度将增加,从而导致数据线长度的增大,且越靠近显示面板两侧之处的数据线,长度增加幅度越大,显示面板两侧的数据线的长度与显示面板中央的数据线的长度差距也将随之增大,进而导致显示面板两侧的数据线的电阻值与显示面板中央的数据线的电阻值之差的增大。

这样一来,由于连接至显示面板侧边的数据线电阻值较大而连接至显示面板中央区域的数据线电阻值较小,当IC向显示面板侧边处的数据线输出的显示信号与显示面板中央区域输出的显示信号相同时,显示面板侧边处的像素区域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将产生较大的衰减,进而导致显示亮度较显示面板中央区域低,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集成电路,包括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多条扫描线;与多条扫描线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数据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段,其中,第一段与集成电路的其中一个数据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各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且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其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高度占该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的高度的比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高度占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的高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至少一部分为折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与扫描线形成在第一导体层;其中,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高度占该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的高度的比例大于第二阈值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高度占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的高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且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阈值h1满足:2/3≤h1≤3/4;第二阈值h2满足:h1<h2≤1。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且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其中,数据线形成在第二导体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还包括第二段;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电连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的另一端与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包括与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同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部和与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形成在不同导体层且与其中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部,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包括与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同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三部和与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形成在不同导体层且与其中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的第四部,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三部和第四部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对称轴;集成电路的各数据信号输出端在对称轴的两侧对称分布;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与数据线电连接的一端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最大值为L0,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数据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为轴对称图形,且数据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的对称轴与显示面板的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对称轴重合;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处于与对称轴相距L2范围的区域内,其中:L0/54≤L2≤L0/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处于与对称轴相距L1范围的区域内,其中:L0/270≤L1≤L0/9。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各数据线一一对应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路复用器,多路复用器包括多个开关;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两个开关电连接,并在开关导通时,向至少两条数据线传输集成电路发送的显示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的显示面板。

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显示面板中的一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化,可以减小该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电阻值差异,当采用不同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向不同的像素区域发送显示信号时,各像素区域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差异更小,提升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不同区域的显示均一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各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扇出区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图3A示出了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个示意性结构图;

图3B示出了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另一个示意性结构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扇出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图5A示出了图4中,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B示出了图4中,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扇出区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图7示出了多路复用器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多路复用器中,各信号在一个帧周期内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见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各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集成电路110、多条扫描线120、与多条扫描线120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130、像素阵列以及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

其中,数据线130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扫描线120可沿第二方向D2延伸。像素阵列包括由扫描线120和数据线130交叉限定出的多个像素区域140。集成电路110包括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

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130电连接,且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110电连接。数据信号传输线形成在图1中由附图标记150示出的扇出区。

参见图2所示,为图1中,形成在扇出区150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示意性布线图。

图2中,每条数据信号传输线都包括第一段。其中,第一段与集成电路的其中一个数据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各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第一方向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在这里,当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为直线段时,其延伸方向即为该直线段所在的方向。而当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不是直线段时,可以将其最小外接矩形的长边所在的方向作为其延伸方向。

形成在扇出区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且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均一。

其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为第一段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l1占该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l的比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为第一段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占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也即是说,图2中,第一段的长度l1与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l之比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而第一段的长度l1与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l之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和各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在第一方向D1的高度相等(均为l),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段的长度较长,而沿与第一方向D1相交的方向延伸的一段长度较短(甚至等于零);另一方面,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段的长度较短,而沿与第一方向D1相交的方向延伸的一段长度较长。这样一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的总长度将大于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总长度。这样一来,扇出区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可能比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的电阻值小。由于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较小,通过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传输的数据信号的电压降也较小,与之电连接的数据线接收到的显示信号与数据信号之间的电压差较小。相反地,由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的电阻值较大,通过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传输的数据信号电压降也较大,与之电连接的数据线接收到的显示信号与数据信号之间的电压差也较大。这样一来,当集成电路从不同的数据信号输出端输出相同的数据信号时,由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发送数据信号的像素区域的显示亮度将大于由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发送数据信号的像素区域的显示亮度。此外,由于人眼对亮度较大区域内的亮度不均现象更为敏感,将扇出区中,具有较小电阻值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例如,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均一化,可以使得当显示面板在显示纯色画面时,显示亮度较大的区域中的显示亮度均一。这样一来,便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这里,“均一”的含义不应简单理解为“相等”,而应当理解为具有比“相等”更加丰富的内涵。例如,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差异在某一较小的数值范围之内。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中,电阻值最大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为R1,电阻值最小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为R2,若|R1-R2|/R1≤10%,可认为扇出区中,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的电阻值均一。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在扇出区中的分布和相对位置关系仅仅是示意性的,旨在对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210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220进行分别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集成电路的位置和/或集成电路的数据信号输出端的位置发生改变时,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在扇出区的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将相应地发生改变。因此,无论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在扇出区的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只要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便可视为落入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阈值(也即l1/l的比值)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来设置。因此,无论第一预设阈值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只要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便可视为落入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使得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可以将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折线。而由于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不尽相同,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中,折线的长度占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一段的比例也可以不尽相同。

参见图3A所示,其示出了不同长度的两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3A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10的第一段310A和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20的第一段320A中,均有一部分为折线。而由于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10中,倾斜部分(也即,沿与第一方向D1相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较长,相应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10的总长度也较长。相反,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20中,倾斜部分较短,相应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20的总长度也较短。这样一来,为了使两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可以设置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10的第一段310A中,折线部分较短,而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20的第一段320A中,折线部分较长,从而使得两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10、320的总长度相当、电阻值均一。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使得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可以将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曲线。而由于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不尽相同,各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中,曲线的长度占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一段的比例也可以不尽相同。

参见图3B所示,其示出了不同长度的两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3B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30的第一段330A和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40的第一段340A中,均有一部分为曲线。而由于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30中,倾斜部分(也即,沿与第一方向D1相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较长,相应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30的总长度也较长。相反,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40中,倾斜部分较短,相应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40的总长度也较短。这样一来,为了使两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可以设置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30的第一段330A中,曲线部分较短,而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40的第一段340A中,曲线部分较长,从而使得两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330、340的总长度相当、电阻值均一。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与扫描线形成在第一导体层。

在这里,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高度占该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的高度的比例大于第二阈值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为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中,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高度占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的高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且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也即是说,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长度占该条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在第一方向上高度的比例更大。这样一来,由于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占比相较于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占比更大,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总长度比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总长度更短。这样一来,仅依靠将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如图3A所示的折线或者如图3B所示的曲线,可能无法实现全部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可以将其中的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设置在扫描线所在的导体层。这样一来,由于制作扫描线的导体通常具有较大的电阻率,将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设置在扫描线所在的导体层,可以至少部分地补偿由于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较短而导致的电阻值较小的问题,使得整个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化。

本实施例中,第一阈值h1例如可以满足:2/3≤h1≤3/4。第二阈值h2例如可以满足:h1<h2≤1。

参见图4所示,为形成在图1的扇出区150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另一个示意性布线图。

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中,每条数据信号传输线都包括第一段。其中,第一段与集成电路的其中一个数据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各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第一方向D1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形成在扇出区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410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且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410的电阻值均一。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410也包括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413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410、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413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定义也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一段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且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第一段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其中,数据线形成在第二导体层。

参见图5A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示意性结构图。

本实施例的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除了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段420a之外,还包括第二段420b。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二段420b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二段420b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一段420a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二段420b还可以包括与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一段420a同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部420b1和与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一段420a形成在不同导体层且与其中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部420b2。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部420b1和第二部420b2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的第二段420b的第一部420b1和第二部420b2之间可以通过开设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之间的绝缘层之间的过孔42实现电连接。这样一来,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同一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的第一部以及第二段的第二部)均可以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这样一来,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耦合作用更小,从而可以将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间距设置得更小,进而顺应显示面板的高PPI(Pixel per Inch,每英寸像素数)发展趋势。

参见图5B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示意性结构图。

与图5A所示的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420类似,本实施例中,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第二段414b也可以包括与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第一段414a同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部414b1和与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第一段414a形成在不同导体层且与其中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二部414b2。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部414b1和第二部414b2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414的第二段414b的第一部414b1和第二部414b2之间可以通过开设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之间的绝缘层之间的过孔44实现电连接。这样一来,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同一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的第一部以及第二段的第二部)均可以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这样一来,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耦合作用更小,从而可以将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间距设置得更小,进而顺应显示面板的高PPI发展趋势。

参见图6所示,为图1中的扇出区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每条数据信号传输线都包括第一段。形成在扇出区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包括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620,且各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均一。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也包括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613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614。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620、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613和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614的定义也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620同样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相邻两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620的第一段同样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614同样包括第三部和第四部,相邻两条第四数据信号传输线614的第一段同样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

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对称轴630。且集成电路640的各数据信号输出端在对称轴630的两侧对称分布。

此外,本实施例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与数据线电连接的一端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最大值为L0,其中,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数据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为轴对称图形,且数据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的对称轴与显示面板的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对称轴630重合。

第三数据信号传输线613处于与对称轴相距L2范围的区域内。在这里,L0和L2例如可以满足:L0/54≤L2≤L0/9。

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处于与对称轴相距L1范围的区域内。在这里,L0和L1例如可以满足L0/270≤L1≤L0/9。

这样一来,通过对距显示面板的对称轴较近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也即,位于L1、L2范围内的)进行电阻均一化设置,可以改善这部分区域显示亮度的均一性。又由于距显示面板的对称轴较近的区域更容易吸引使用者的目光,因而,通过改善这一区域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可以相应地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此外,仅对这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进行电阻均一化设置,与对全部数据信号传输线都进行电阻均一化设置相比,可以简化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显示面板的制作效率和制作良率。

此外,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与各数据线一一对应电连接。也即是说,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仅向一条数据线提供集成电路输出的显示信号,一条数据线仅接收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向其输出的显示信号。

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路复用器,多路复用器包括多个开关;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两个开关电连接,并在开关导通时,向至少两条数据线传输集成电路发送的显示信号。

参见图7所示,为多路复用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电路图。

如图7所示,多路复用器包括m个(例如,6个)晶体管M1、M2、M3、M4、M5、M6。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栅极与多路复用器的m个(6个)控制端CT1、CT2、CT3、CT4、CT5、CT6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一极与m个(6个)第一输入端In1、In2、In3、In4、In5、In6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二极与m个(6个)输出端Out1、Out2、Out3、Out4、Out5、Out16一一对应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栅极与各第一时钟信号线CK1、CK2、CK3、CK4、CK5、CK6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二极分别与一条数据线S1、S2、S3、S4、S5、S6一一对应电连接,并且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一极均与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Data连接。可以分时地向各第一时钟信号线CK1、CK2、CK3、CK4、CK5、CK6提供脉冲选通信号,即在向其中一条第一时钟信号线输出脉冲选通信号的同时,其它第一时钟信号线均输出使对应的晶体管关断的信号,从而地将各晶体管M1、M2、M3、M4、M5、M6分时地导通,在对应的晶体管导通时,该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的数据线接收数据信号传输线提供的数据信号。上述脉冲选通信号中的脉冲的电平可以使对应的晶体管导通。

下面,将结合图8所示的时序图来进一步描述图7所示的多路复用器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帧周期(1FRAME)中,CK1~CK6依次输出有效电平,并依次打开晶体管M1~晶体管M6,从而将数据信号传输线输入的Data信号依次输出至out1~out6。

具体而言,当CK1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1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1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1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2~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2~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2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2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2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2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2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3~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3~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3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3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3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3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3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2、晶体管M4~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2、Out4~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4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4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4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4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4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3、晶体管M5、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3、Out5、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5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5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5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5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5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4、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4、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6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6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6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6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6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5截止,因此,Out1~Out5端不输出显示信号。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采用如图7所示的多路复用器后,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分时向6条数据线传输显示信号。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数量,节省扇出区所需走线空间,从而有利于高PPI显示装置窄边框化的实现。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公开的显示装置除了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包括其它公知的结构。为了不模糊本申请的重点,在此不再对这些公知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