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618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智能显示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显示屏。



背景技术:

在充电桩领域中,用户大多通过显示屏与充电桩实现交互。为了实现交互界面的多样性以及充电桩信息的可更新性,通常在显示屏的主板上设置SIM卡槽以及SD卡槽以满足上述需求。但是,现有的智能显示屏在更换对应的SIM卡或SD卡时需将壳体拆开,反复拆装易影响壳体连接处的稳定性,降低壳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显示屏,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屏在更换SIM卡以及SD卡时需要反复拆装壳体而导致壳体连接处的稳定性降低、缩短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智能显示屏,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板,所述主板上设有SIM卡槽以及SD卡槽,所述壳体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容置腔,所述SIM卡槽与所述SD卡槽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壳体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壳体上且封堵所述容置腔,所述盖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一端设有具有弹性的扣合件,所述板体的另一端设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壳体还具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连通于所述容置腔,各所述定位柱插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开口边缘,所述扣合件卡设于所述卡位槽内。

具体地,所述扣合件包括固定段、移动段以及弧形过渡段,所述弧形过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段与所述移动段,所述固定段连接于所述板体,所述移动段与所述固定段之间呈锐角夹角,且所述移动段沿朝向所述板体的方向相对所述固定段往复摆动,所述固定段、所述移动段以及所述弧形过渡段均伸入于所述卡位槽内,所述移动段卡接于所述卡位槽的内壁。

具体地,所述卡位槽的内壁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卡钩,所述移动段上设有与两所述卡钩相对应的两个卡扣,两个所述卡扣于所述移动段插设于所述卡位槽内时分别卡接于对应的所述卡钩。

具体地,所述卡扣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卡钩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应的第二倾斜面,所述卡扣还具有用于卡接所述卡扣的水平端面。

具体地,所述扣合件还包括按压段,所述按压段平行于所述板体且水平连接于所述移动段。

具体地,所述容置腔开口端的边缘凸伸形成一周环形凸骨,所述板体盖设于所述环形凸骨上,所述环形凸骨上设有于所述定位柱相对应的插孔。

优选地,所述板体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定位柱,所述环形凸骨上设有两个所述插孔,各所述定位柱插设于所述对应的所述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板体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上设有若干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上设有SIM卡外接扩展插座,所述SIM卡外接扩展插座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上设有USB插座,所述USB插座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显示屏,在壳体上开设一与外部连通的容置腔,并SIM卡槽与SD卡槽设于容置腔内,这样,方便用户直接通过容置腔更换对应的SIM卡与SD卡。同时,为了保证主板、SIM卡槽以及SD卡槽的安全性,在容置腔的开口端盖设一盖板,而且该盖板可拆卸连接于壳体。工作过程如下:将板体上的定位柱插设于容置腔的开口边缘,板体逐渐盖设于壳体上,直至具有弹性的扣合件卡设于卡位槽内时,盖板则完成盖设于壳体上。若需拆下盖板,利用外力使扣合件发生形变并从卡位槽内取出,同时定位柱也脱出于容置腔的开口边缘。这样,整个操作过程快捷、方便,无需壳体连接处进行反复拆装,从而提高壳体连接处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显示屏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显示屏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上附图标记:

壳体1、主板2、SIM卡槽3、SD卡槽4、容置腔11、盖板5、板体51、扣合件52、定位柱53、卡位槽12、固定段521、移动段522、弧形过渡段523、按压段524、卡钩121、卡扣52a、第一倾斜面52b、第二倾斜面12a、水平端面52c、环形凸骨13、插孔14、加强筋54、SIM卡外接扩展插座6、USB插座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显示屏,该智能显示屏可用于充电桩等需人机交互的设备上,智能显示屏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壳体1内的主板2,主板2上设有SIM卡槽3以及SD卡槽4。壳体1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容置腔11,SIM卡槽3与SD卡槽4位于容置腔11内,方便用户更换SIM卡与SD卡。壳体1还包括盖板5,盖板5可拆卸地盖设于壳体1上且封堵容置腔11。盖板5包括板体51,板体51的一端设有具有弹性的扣合件52,板体51的另一端设有多个定位柱53,壳体1还具有卡位槽12,卡位槽12连通于容置腔11,各定位柱53插设于容置腔11的开口边缘,扣合件52卡设于卡位槽1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显示屏,在壳体1上开设一与外部连通的容置腔11,并SIM卡槽3与SD卡槽4设于容置腔11内,这样,方便用户直接通过容置腔11更换对应的SIM卡与SD卡。同时,为了保证主板2、SIM卡槽3以及SD卡槽4的安全性,在容置腔11的开口端盖设一盖板5,而且该盖板5可拆卸连接于壳体1。工作过程如下:将板体51上的定位柱53插设于容置腔11的开口边缘,板体51逐渐盖设于壳体1上,直至具有弹性的扣合件52卡设于卡位槽12内时,盖板5则完成盖设于壳体1上。若需拆下盖板5,利用外力使扣合件52发生形变并从卡位槽12内取出,同时定位柱53也脱出于容置腔11的开口边缘。这样,整个操作过程快捷、方便,无需壳体1连接处进行反复拆装,从而提高壳体1连接处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具体地,请参考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扣合件52包括固定段521、移动段522以及弧形过渡段523,弧形过渡段5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段521与移动段522,固定段521连接于板体51,移动段522与固定段521之间呈锐角夹角,当对移动段522施加朝向板体51方向的作用力时,弧形过渡段523受压发生形变,移动段522则沿朝向板体51的方向靠近固定段521,这样,移动段522与固定段521之间的间距减小,固定段521、移动段522以及弧形过渡段523逐渐伸入卡位槽12内,直至移动段522卡接于卡位槽12的内壁,此时,失去外力束缚的移动段522在弧形过渡段523的推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

具体地,请参考图1、图3和图4,卡位槽12的内壁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卡钩121,移动段522上设有与两卡钩121相对应的两个卡扣52a,两个卡扣52a在移动段522插设入于卡位槽12内时,分别卡接于对应的卡钩121。这样,在非开启状态下,防止盖板5从容置腔11的开口处脱出。

具体地,请参考图3和图4,卡扣52a具有第一倾斜面52b,卡钩121具有第二倾斜面12a,当移动段522伸入于卡位槽12内时,第一倾斜面52b与第二倾斜面12a接触配合,使得移动段522受到来自卡钩121的推顶力,并朝向固定板移动,二者逐渐靠近,移动段522也更加伸入卡位槽12内,直至卡钩121从第一倾斜面52b上脱离,此时,会听到“咔”的一声,卡钩121卡设于卡扣52a的水平端面52c上。若需从卡位槽12中取出扣合件52,只要对移动端施加朝向固定段521的作用力,让卡钩121从卡扣52a的水平端面52c上分离即可。

具体地,请参考图3,扣合件52还包括按压段524,为了方便用户对移动段522施加外力,从卡位槽12内取出。按压段524平行于板体51且水平连接于移动段522。

具体地,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1开口端的边缘凸伸形成一周环形凸骨13。同时,凸骨上设有于定位柱53相对应的插孔14,将定位柱53插设于插孔14内,从而使得板体51先被定位,然后板体51以插孔14为支点,盖设于环形凸骨13上,并且,板体51的边界与容置腔11开口的缘侧部平齐。

优选地,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板体51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定位柱53,凸骨上设有两个插孔14,各定位柱53插设于对应的插孔14内。当然,根据容置腔11的开口大小,可适度地增减插孔14以及定位柱53的数量。

具体地,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板体51在拆装过程中的强度需要,在板体51朝向容置腔11的一侧上设有若干加强筋54。优选地,各加强筋54相互垂直且纵横交错的分布于板体51上。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板2上设有SIM卡外接扩展插座6,并且,该SIM卡外接扩展插座6位于容置腔11内。利用该SIM卡外接扩展插座6实现非标SIM卡的插设,提供智能显示屏的通用性,而且,将SIM卡外接扩展插座6内置于容置腔11内,可有效地防止其被人为破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板2上设有USB插座7,利用该USB插座7可对智能显示屏进行调试,并且,该USB插座7位于容置腔11内,可防止灰尘进入USB插座7内,而且,也可有效地防止其被人为破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