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材料装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066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印刷材料装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材料装订装置。



背景技术:

装订机是通过机械的方式将纸张、塑料、皮革等用装订钉或热熔胶,尼龙管等材料固定的装订设备,按照不同的用途可分为工业用装订机和民用装订机,常用于印刷厂,企事业单位财务办公,档案管理等地。

现有的装订机大多采用手按式装订,遇到较厚书本装订时会难以一次打孔,而分批打孔又会降低装订效率,而大部分的钻孔式装订机固定书本较为松散,常常会导致装订不整齐,且每钻一个装订孔后需再次固定书本位置,从而降低了装订效率,操作过程需要耗费的人力多,增加了很多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装订机装订较厚书本时效率低下且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装订效率,以及降低装订成本的印刷材料装订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印刷材料装订装置,包括内部形成有腔室的机体,所述机体上设置有打孔组件,所述打孔组件包括U形支撑架,可对书本打孔的打孔针,以及可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支撑梁;所述U形支撑架包括可带动所述支撑梁直线运动的气缸导轨,以及支撑臂,所述气缸导轨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气缸导轨沿竖直方设置,所述支撑臂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支撑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缸导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臂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臂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撑环,所述第一支撑环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所述打孔针沿竖直方向设置且针部朝下,所述打孔针的上端外部固定套接有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支撑环与所述第一支撑环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接于所述打孔针上部外,所述打孔针的下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支撑梁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打孔针的上方,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气缸导轨的滑块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导轨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可限制所述支撑梁移动距离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支撑梁的上方;所述支撑臂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缠绕有卷筒,所述卷筒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卷筒的转轴连接有可驱动所述卷筒转动的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所述打孔针、所述第一支撑环及所述第二支撑环的数量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均设置为多个。

作为优选,所述卷筒及所述电机均位于所述机体的腔室外,所述卷筒及所述电机的底部均与所述机体的顶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注胶组件,所述注胶组件包括注胶板,注胶管道,可向所述注胶管道提供胶液的第一泵体,以及储存有胶液的储胶箱体,所述注胶板位于所述支撑臂的下方且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注胶板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的顶部与所述支撑臂固定连接,所述注胶板、所述固定块及所述支撑臂围成注胶流道,所述注胶板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注胶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注胶流道连通,所述注胶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连通,所述第一泵体与所述储胶箱体连通,所述储胶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体腔室外。

作为优选,所述注胶板还包括可将所述注胶管道内胶液抽回至所述储胶箱体的第二泵体,所述注胶管道连接有三通,所述三通的三个端口分别与所述注胶管道、所述第一泵体及所述第二泵体连通,所述第一泵体与所述三通之间连接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二泵体与所述三通之间连接有第二阀体。

作为优选,所述机体腔室的底部对应于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有弹性单元,所述弹性单元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缸体,可沿缸体往复运动的活塞,可随活塞运动的缸杆,以及可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第二弹簧,所述缸体的底部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缸体的腔室内,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滑动连接,所述缸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缸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缸体腔室外并正对所述固定块,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缸体的腔室内,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缸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缸杆靠近所述固定块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固定块压接的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顶部与所述固定块正对。

作为优选,所述机体的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导向轨道,所述第一导向轨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轨道对应于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于所述机体两侧,所述固定块的端部铰接有可沿所述第一导向轨道直线运动的滚动体,所述滚动体的外圆周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压接。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注胶组件的下方,所述升降平台包括可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臂,可带动所述升降臂上升运动的驱动缸,以及第二导向轨道,所述升降臂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缸位于所述升降臂的下方,所述驱动缸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缸的缸体部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缸的缸杆部与所述升降臂的底部压接,所述第二导向轨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向轨道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导向轨道分别与所述升降臂的两端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臂的底部与所述机体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三弹簧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弹簧分别位于所述驱动缸沿水平方向的两侧方且相互对称。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打孔组件,在对书本进行打孔时不需要人工进行挤压操作,即可以自动对所需装订的书本进行打孔,同时避免了因分批打孔而带来的繁琐,进而有效提高了装订效率,以及降低了装订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打孔组件;201、U形支撑架;2011、气缸导轨;2012、支撑臂;202、打孔针;203、支撑梁;3、第一支撑环;4、第二支撑环;5、第一弹簧;6、限位板;7、钢丝绳;8、卷筒;9、电机;10、注胶组件;1001、注胶板;1002、注胶管道;1003、第一泵体;1004、储胶箱体;1005、第二泵体;11、固定块;12、注胶流道;13、弹性单元;1301、缸体;1302、活塞;1303、缸杆;1304、第二弹簧;14、第一导向轨道;15、滚动体;16、橡胶块;17、升降平台;1701、升降臂;1702、驱动缸;1703、第二导向轨道;18、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印刷材料装订装置,包括内部形成有腔室的机体1,所述机体1上设置有打孔组件2,所述打孔组件2包括U形支撑架201,可对书本打孔的打孔针202,以及可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支撑梁203,其中,所述U形支撑架201包括可带动所述支撑梁203直线运动的气缸导轨2011,以及支撑臂2012,所述气缸导轨201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气缸导轨2011沿竖直方设置,所述支撑臂2012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支撑臂20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缸导轨2011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支撑臂2012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臂201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撑环3,所述第一支撑环3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所述打孔针202沿竖直方向设置且针部朝下,所述打孔针202的上端外部固定套接有第二支撑环4,所述第二支撑环4与所述第一支撑环3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5,所述第一弹簧5套接于所述打孔针202上部外,所述打孔针202的下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通孔内;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通孔,一方面使所述打孔针202能够沿所述第一通孔自由穿行并对书本进行打孔,另一方面对所述打孔针202的竖直方向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此外,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环3、所述第二支撑环4及所述第一弹簧5,利用弹性力使打孔针202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环4上,并且可沿竖直方向做伸缩运动,进而实现对书本的连续打孔;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支撑梁203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打孔针202的上方,所述支撑梁20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气缸导轨2011的滑块部(根据公知常识易知,所述气缸导轨2011包括直线导轨部,以及可沿直线导轨部直线运动的滑块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导轨20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可限制所述支撑梁203移动距离的限位板6,所述限位板6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支撑梁203的上方,所述限位板6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梁202向上运动的极限距离;

进一步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支撑臂201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钢丝绳7,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缠绕有卷筒8,所述卷筒8与所述机体1固定连接,所述卷筒8的转轴连接有可驱动所述卷筒8转动的电机9。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打孔组件2,在对书本进行打孔时不需要人工进行挤压操作,即可以自动对所需装订的书本进行打孔,同时避免了因分批打孔而带来的繁琐,进而有效提高了装订效率,以及降低了装订成本。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所述打孔针202、所述第一支撑环3及所述第二支撑环4的数量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均设置为多个,以此可以一次性对所需装订的书本打孔,进而提高装订效率。

为了增大所述支撑梁203的移动距离,所述卷筒8及所述电机9均位于所述机体1的腔室外,所述卷筒8及所述电机9的底部均与所述机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以此能够增大所述支撑梁203与所述机体1之间的空间,进而增大所述支撑梁203的移动距离。

为了实现对打孔后的书本进行注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印刷材料装订装置还包括注胶组件10,所述注胶组件10包括注胶板1001,注胶管道1002,可向所述注胶管道1002提供胶液的第一泵体1003,以及储存有胶液的储胶箱体1004,所述注胶板1001位于所述支撑臂2012的下方且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注胶板1001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的顶部与所述支撑臂2012固定连接,所述注胶板1001、所述固定块11及所述支撑臂2012围成注胶流道12,所述注胶板1001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注胶管道1002的一端与所述注胶流道12连通,所述注胶管道10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1003连通,所述第一泵体1003与所述储胶箱体1004连通,所述储胶箱体1004固定连接于所述机体1腔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注胶组件10,实现了对打孔后的书本进行自动注胶,进而有效提高了对所需书本装订的效率。

进一步,为了保证装订过程的连续作业,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注胶板1001还包括可将所述注胶管道内胶液抽回至所述储胶箱体1004的第二泵体1005,所述注胶管道1002连接有三通,所述三通的三个端口分别与所述注胶管道1002、所述第一泵体1003及所述第二泵体1005连通,所述第一泵体1003与所述三通之间连接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二泵体1005与所述三通之间连接有第二阀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泵体1005,在完成对书本注胶操作后,将残留于所述注胶管道1002及所述注胶流道12等输送部件内的胶液进行回收,从而避免胶液凝固后影响后续装订作业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保证了装订作业的连续性。

进一步,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机体1腔室的底部对应于所述固定块11固定设置有弹性单元13,所述弹性单元13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缸体1301,可沿缸体往复运动的活塞1302,可随活塞运动的缸杆1303,以及可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第二弹簧1304,所述缸体1301的底部与所述机体1固定连接,所述活塞1302设置于所述缸体1301的腔室内,所述活塞1302与所述缸体1301滑动连接,所述缸杆1303的一端与所述活塞1302固定连接,所述缸杆130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缸体1301腔室外并正对所述固定块11,所述第二弹簧1304设置于所述缸体1301的腔室内,所述第二弹簧1304的一端与所述缸体13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304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塞1302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弹性单元13,在当所述支撑梁203下降至所需位置前,对所述支撑梁203的运动进行缓冲,进而避免对书本进行冲击损伤。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缸杆1303靠近所述固定块1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固定块11压接的橡胶块16,所述橡胶块16的顶部与所述固定块11正对。

进一步,为了提高所述支撑梁203升降运动的稳定性,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机体1的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导向轨道14,所述第一导向轨道14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轨道14对应于所述固定块11固定设置于所述机体1两侧,所述固定块11的端部铰接有可沿所述第一导向轨道14直线运动的滚动体15,所述滚动体15的外圆周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向轨道14压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滚动体15及所述第一导向轨道14,在不影响所述支撑梁203升降运动速度的同时,有效保证了所述支撑梁203升降运动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对所述书本高度的调节,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印刷材料装订装置还包括升降平台17,所述升降平台17位于所述注胶组件10的下方,所述升降平台17包括可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臂1701,可带动所述升降臂1701上升运动的驱动缸1702,以及第二导向轨道1703,所述升降臂1701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缸1702位于所述升降臂1701的下方,所述驱动缸1702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缸1702的缸体部与所述机体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缸1702的缸杆部与所述升降臂1701的底部压接,所述第二导向轨道1703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向轨道170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导向轨道1703分别与所述升降臂1701的两端滑动连接。

进一步,为了提高所述升降臂1701升降运动的稳定性,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升降臂1701的底部与所述机体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8,所述第三弹簧18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三弹簧18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弹簧18分别位于所述驱动缸1702沿水平方向的两侧方且相互对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第三弹簧18,在所述升降臂1701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对所述升降臂1701产生向下的拉力,以使所述升降臂1701紧贴所述驱动缸1702缸杆的端部,而在所述升降臂1701下降至极限位置后对所述升降臂1701支撑,并使所述升降臂1701与所述驱动缸1702分离,进而减轻了所述驱动缸1702在不工作情况下的负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