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1947发布日期:2019-03-19 23:31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产品越来越趋于窄边框,不仅增大显示区域,更能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目前,对应笔记本电脑、电视等显示设备,驱动其显示面板显示的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平行并设于所述显示设备的下边框的位置。为了遮挡所述驱动板,因此,所述下边框的宽度由于所述驱动板的宽度的限制,无法实现窄边框。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的显示设备。

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包括显示面板、边框、驱动板以及电连接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驱动板的柔性线路板,所述边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相对所述显示面板所在表面凸出,所述边框内设收容腔,所述驱动板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呈夹角设置;所述驱动板包括设有连接线路的正面和反面,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及位于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固定段,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显示面板固连,所述固定段固定至所述反面且面对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一端固定至所述正面且背离所述显示面板。

通过将所述驱动板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使得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呈夹角设置,即使得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为非平行设置,使得所述驱动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减小,因而使得用于遮挡所述驱动板的边框的宽度能够减小。进一步的,本申请中,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板的正面并电连接所述连接线路,固定段与所述驱动板的反面固定,从而使得在后续拉扯到所述柔性线路板时,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受力位置为所述固定段,而不会拉扯到所述第一端,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端由于受到拉扯而与所述驱动板分离的问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固定段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区段呈弯曲状。即使得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柔性线路板的长度大于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使得柔性线路板有一定的伸展空间,避免在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过程中拉扯而受到损坏,并方便所述驱动板及所柔性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显示设备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呈的夹角大于等于90°,以尽量减小所述驱动板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以便尽量减小边框的宽度。同时,所述驱动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呈的夹角大于等于90°,以使得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二端与固定段之间的区段弯折形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90°,以避免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弯折程度过大而损坏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段与所述反面之间通过背胶固定,所述驱动板包括连接所述正面及所述反面并相对设置的底面及顶面,所述底面靠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柔性线路板从所述正面经过所述顶面绕至所述反面,所述背胶从所述顶面至所述底面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通过将所述背胶从所述顶面至所述底面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从而使得所述固定段与所述反面之间呈一定的角度,以增大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二端与固定段之间的区段弯折形成的角度,即能够进一步的减小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弯折程度,避免所述柔性线路板的弯折程度过大而损坏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胶可以包括多个在所述顶面至所述底面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子区。通过多个所述子区对所述固定段进行多点固定,以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并且,所述固定段位于相邻的所述子区之间的区段之间呈弯曲状,从而在一个固定点分离时,弯曲的所述固定段能够提供一个伸展空间,以避免另一个固定点的进一步分离。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包括连接所述正面及所述反面并相对设置的底面及顶面,所述底面靠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顶面上向所述底面方向凹设有凹槽,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收容于所述凹槽内。通过在所述驱动板的顶面设置凹槽,并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经所述凹槽绕至所述反面,使得所述柔性线路板绕过所述驱动板时不会凸起于所述柔性线路板的边缘,从而避免将所述驱动板固定于所述收容腔中时所述收容腔内壁对所述柔性线路板的损伤。进一步的,可以在所述凹槽内设置背胶等固定结构,以使得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固定于所述凹槽内,进一步避免拉扯所述柔性线路板时第一端与所述正面的分离。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上设有穿孔,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段之间的区段从所述穿孔穿过以绕至所述反面,从而能够缩短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长度,同时,也能够避免所述收容腔内壁对所述柔性线路板的损伤。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与所述边框的内壁之间设有缓冲件。通过所述缓冲件提供所述驱动板与所述凸起内壁之间的缓冲,避免所述显示设备受到碰撞时所述驱动板与所述凸起内壁之间的碰撞,避免所述驱动板的损坏。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框为信号屏蔽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凸起的内壁或外壁为设有屏蔽层,以通过凸起屏蔽外界的信号,以避免外界信号对所述驱动板传输信号的干扰。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包括背板,所述边框相对所述显示面板所在表面凸出形成凸起,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可拆卸固定于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所述背板围成所述收容腔。通过将所述凸起设置为包括的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的结构,安装所述驱动板时,能够先在所述背板上固定所述第一外壳,再将所述驱动板进行固定,最后将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一外壳固定,从而将所述驱动板固定于所述凸起的收容腔内,因此,能够方便所述驱动板的安装。并且,也能够方便将所述驱动板从所述收容腔中取出进行维护等操作。

具体的,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上设有前挡墙以及与所述前挡墙间隔设置的后挡墙,所述驱动板的一侧夹设于所述前挡墙与所述后挡墙之间,所述第一外壳及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设有支撑肋条,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表面承载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支撑肋条上,所述驱动板的第二表面承载于所述第二外壳的支撑肋条上。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包括转轴及功能部,所述转轴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功能部,以使所述显示部与所述功能部转动连接。通过将所述转轴设于所述凸起内,简化所述显示设备的结构。并通过将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功能部,使得所述显示部与所述功能部能够相对折叠,从而拓展所述显示设备的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申请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显示设备沿i-i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与驱动板的固定结构沿垂直于所述驱动板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与驱动板的固定结构沿垂直于所述驱动板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与驱动板的固定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凸起的收容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的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可以为笔记本电脑,也可以为电视、平板等显示设备。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部100,所述显示部100包括显示面板10、驱动板20以及电连接所述显示面板10及所述驱动板20的柔性线路板30。所述驱动板20通过所述柔性线路板30向所述显示面板10提供驱动信号,以驱动所述显示面板10进行显示。所述显示面板10的四周围设有边框40。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的边框40凸出于所述显示面板10所在表面并形成凸起50。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为四边形板,包括四个侧边。所述边框40包括上边框41、与上边框41相对的下边框42,以及位于位于上边框41与下边框42之间的左边框43及右边框44。其中,所述上边框41、下边框42、左边框43及右边框44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0的四个侧边侧。本实施例中,为所述下边框42凸出于所述显示面板10所在表面而形成凸起50。所述凸起50内形成有收容腔51,所述驱动板2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51内,且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呈夹角设置。其中,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呈夹角设置是指驱动板20与显示面板10呈一定的夹角设置。

通过将所述驱动板20设置于凸出于所述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凸起50的所述收容腔51内,使得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能够呈夹角设置,使得所述驱动板20在所述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投影减小,进而使得用于遮挡所述驱动板20的边框40的宽度能够减小。

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驱动板20包括正面21以及与所述正面21相反的反面22。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20为pcb板。可以理解的是,所述pcb板可以为单面pcb板,也可以为双面pcb板或者多层pcb板。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20为单面pcb板,所述驱动板20的正面设有连接线路。所述柔性线路板30包括固定于所述驱动板20的正面21的第一端31、与所述显示面板10连接的第二端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31与第二端32之间的固定段33,所述固定段33固定于所述驱动板20的反面22。具体的,柔性电路板30的第一端31固定于正面21并与正面21上的连接线路进行电连接,以通过所述连接线路为显示面板10提供显示信号。柔性电路板30从正面21经过驱动板20的侧面绕至反面22,并将固定段33通过固定于反面22,从而使得在后续拉扯到所述柔性线路板30时,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受力位置为所述固定段33,而不会拉扯到所述第一端31,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端31由于受到拉扯而与所述驱动板20分离的问题。

其中,所述固定段33固定于反面22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背胶等粘合胶固定、卡合等固定方式。请参阅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段33与所述反面22之间通过背胶34固定。所述驱动板20包括连接所述正面21及所述反面22并相对设置的底面24及顶面25。所述底面24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所述柔性线路板30从所述正面21经过所述顶面25绕至所述反面22,所述背胶34从所述顶面25至所述底面24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通过将所述背胶从所述顶面25至所述底面24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从而使得所述固定段33与所述反面22之间呈一定的角度,以增大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第二端32与固定段33之间的区段弯折形成的角度,即能够进一步的减小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弯折程度,避免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弯折程度过大而损坏的问题。

请参阅图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胶34可以包括多个在所述顶面25至所述底面24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子区341。通过多个所述子区341对所述固定段33进行多点固定,以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并且,所述固定段33位于相邻的所述子区341之间的区段之间呈弯曲状,从而在一个固定点分离时,弯曲的所述固定段33能够提供一个伸展空间,以避免另一个固定点的进一步分离,以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

请参阅图5,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20的侧边设有凹槽23,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第一端31与所述固定段33之间的区段从所述正面21经过所述凹槽23并绕至所述反面22。通过在所述驱动板20的侧边设置凹槽23,并将所述柔性线路板30经所述凹槽23绕至所述反面22,使得所述柔性线路板30绕过所述驱动板20时不会凸起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边缘,从而避免将所述驱动板2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51中时所述收容腔51内壁对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损伤。

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3的长度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0的宽度相同,使得所述柔性电路板30经所述凹槽23绕至所述反面22时,所述柔性电路板30正好卡设于凹槽23中,避免所述第一端31与固定段33之间的部分产生沿驱动板20长度方向运动而使得所述第一段31与驱动板20分开。其中,所述驱动板20的长度方向为与所述下边框22对应的显示面板的一条边的长度方向相同。

在本申请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凹槽23内设置背胶等固定结构,以使得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30固定于所述凹槽23内,进一步避免拉扯所述柔性线路板30时第一端31与所述正面21的分离。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20上设有穿孔,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第一端31与所述固定段33之间的区段从所述穿孔穿过以绕至所述反面22,从而能够缩短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长度,同时,也能够避免柔性线路板30绕过所述驱动板20时凸起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边缘,进而避免将所述驱动板2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51中时所述收容腔51内壁对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损伤。一实施例中,所述穿孔的长度方向与驱动板20的长度方向相同,且其长度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0的宽度相同,使得所述柔性电路板30经所述穿孔绕至所述反面22时,所述柔性电路板30正好卡设于穿孔中,避免所述第一端31与固定段33之间的部分产生沿驱动板20长度方向运动而使得所述第一段31与驱动板20分开。

进一步的,请重新参阅图2至图4,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固定段33与所述第二端32之间的区段呈弯曲状。即使得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之间的柔性线路板30的长度大于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之间的距离,使得柔性线路板30有一定的伸展空间,避免在所述柔性线路板30电连接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过程中拉扯而受到损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呈的夹角大于等于90°,以尽量减小所述驱动板20在所述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投影,以便尽量减小边框40的宽度。同时,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呈的夹角大于等于90°,以使柔性线路板30的固定段33与第二端32之间的区段弯折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以避免所述柔性线路板30的弯折程度过大而损坏的问题。优选的,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呈的夹角为90°,以使得边框40的宽度最小。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凸起50的内壁之间设有缓冲件60。通过所述缓冲件60提供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凸起50内壁之间的缓冲,避免所述显示设备100受到碰撞时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凸起50内壁之间的碰撞,避免所述驱动板20的损坏。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60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缓冲件60沿所述驱动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实现对所述驱动板20的多点支撑,从而在实现所述驱动板20与所述凸起50内壁缓冲的同时,能够有较好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60可以为橡胶件。所述缓冲件60固定于所述凸起50的内壁上,将所述驱动板20固定于所述凸起50的收容腔内后,所述缓冲件60抵靠所述驱动板20的正面21及反面22。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50为信号屏蔽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凸起50的内壁或外壁为设有屏蔽层,以通过凸起50屏蔽外界的信号,以避免外界信号对所述驱动板20传输信号的干扰。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50为塑料材质制成,所述凸起50的内壁涂覆有金属屏蔽层,以屏蔽外界信号。

请参阅图2及图6,所述显示设备100还包括背板70,所述凸起50的外壁可拆卸固定于所述背板70上。所述凸起5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壳52及第二外壳53,所述第一外壳52与所述第二外壳53可拆卸固定于所述背板70上,所述第一外壳52、第二外壳53及所述背板70围成所述收容腔51。具体的,第一外壳52可以与第二外壳53通过卡扣固定、螺钉固定等可拆卸固定方式进行连接。通过将所述凸起50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壳52及第二外壳53,安装所述驱动板20时,能够先在所述背板70上固定所述第一外壳52,再将所述驱动板20进行固定,最后将所述第二外壳53与所述第一外壳52固定,从而将所述驱动板20固定于所述凸起50的收容腔51内。换句话说,通过将所述凸起50设置为由所述第一外壳52及所述第二外壳53连接形成的结构,能够方便所述驱动板20安装于收容腔51内并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连接,并方便对所述驱动板20更换或检修。

具体的,请重新参阅图6,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70上对应于所述凸起51的位置设有前挡墙71以及与所述前挡墙71间隔设置的后挡墙72,所述驱动板20朝向背板70的一侧夹设于所述前挡墙71与所述后挡墙72之间。具体的,所述前挡墙71及所述后挡墙72为凸起于背板70内表面的凸柱,所述前挡墙71及所述后挡墙72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前挡墙71位于所述驱动板20的正面21侧并沿所述驱动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后挡墙72位于所述驱动板20的反面22侧并沿所述驱动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将所述驱动板20夹紧于多个前挡墙71及多个后挡墙72之间,以使得所述驱动板20的各个位置均能够良好的固定于背板70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壳52上凸设有卡勾521,所述驱动板20背离所述背板70的一侧通过所述卡勾521与所述第一外壳52固定。通过所述第一外壳52上的卡勾以及所述背板70上的前挡墙71及后挡墙72,以将所述驱动板20固定于所述凸起50的收容腔51内。最后将所述第二外壳53与所述第一外壳52进行固定,以保持所述收容腔51的密封,避免外界的杂质进入所述收容腔51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壳52及所述第二外壳53的内壁设有支撑肋条54,所述第一外壳52的支撑肋条54抵靠所述驱动板20的正面21,所述第二外壳53的支撑肋条54抵靠驱动板20的反面22。所述第一外壳52及所述第二外壳53的内壁的支撑肋条54均为多条,多条所述支撑肋条54沿所述驱动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外壳52及所述第二外壳53的内壁的支撑肋条54对所述驱动板20各个位置进行支撑,以保证所述驱动板20在收容腔21内的稳定。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100包括转轴80,所述转轴80收容于所述凸起50内,且所述凸起50的两端伸出所述凸起50。通过将所述转轴80设于所述凸起50内,简化所述显示设备的结构。对于笔记本电脑等具有转轴结构的显示设备来说,所述凸起50即为现有技术安装转轴的转轴盖。本申请中,将所述驱动板20设于所述转轴盖内,在不增加所述显示设备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减小所述显示设备边框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设备为电视、平板等没有转轴的显示设备时,所述凸起50可以为电视底座等结构,或者所述凸起50为所述背板对应于下边框位置凸起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形成,以使得所述显示设备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功能部,所述转轴80连接所述显示部100与所述功能部,以使所述显示部100与所述功能部转动连接。通过将所述转轴80转动连接所述显示部100与所述功能部,使得所述显示部100与所述功能部能够相对折叠,从而拓展所述显示设备的使用功能。例如,当所述显示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所述功能部为笔记本电脑的键盘。

以上所述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