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吸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59515发布日期:2021-08-20 20:3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墨水吸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钢笔等书写工具的墨水吸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钢笔等书写工具中,使用在内部吸入墨水并收纳该墨水,在书写时将该墨水供给到笔尖的墨水吸入器。墨水吸入器具有墨水收纳部和用于将墨水吸入该墨水收纳部的墨水吸入机构。

墨水吸入机构通常具有在墨水吸入器内产生负压,从而利用墨水吸入器内与外部的气压差来吸入墨水的机构。作为在墨水吸入器内产生负压的方式,例如能够例举出以下方式等:滑动式,将操作部件向后方直线操作从而使与操作部件的前方连结的活塞部件向后方移动,由此在墨水吸入器内产生负压;旋转式,使操作部件绕轴线旋转,从而使与操作部件螺合的活塞部件向后方移动,由此在墨水吸入器内产生负压;以及按压式,在将设置于墨水吸入器的后部的活塞部件向前方按压之后将其释放,由此在墨水吸入器内产生负压。尤其是,在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与滑动式、旋转式的墨水吸入器相比,能够缩小操作部件的长度。由此,能够使相同容量的墨水吸入器小型化,或者使相同尺寸的墨水吸入器大容量化。

jp2017-209863a公开了墨水吸入装置,该墨水吸入装置具备:墨水收纳筒,其具有缩径部(内段)和墨水收纳室;活塞部件,其配置于墨水收纳筒的后部;管,其配置于墨水收纳筒内并保持于活塞部件;以及块,其固定于管。

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有时墨水无法顺畅地从墨水收纳部(墨水收纳室)流至笔尖。本申请发明人对该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得知,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存在以下课题。

在墨水前进而通过缩径部并前往笔尖时,空气会代替从墨水收纳部流出的墨水而通过缩径部流入墨水收纳部内。但是,这时,有时空气并不适当地流入墨水收纳部内,从而可能阻碍墨水从墨水收纳部流畅地流出。对该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前往墨水收纳部内的空气滞留在缩径部的前方,由此阻碍该空气流入墨水收纳部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促进空气向墨水收纳部内流入,从而使墨水顺畅地流出的墨水吸入器。

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具备:主筒,其在内表面具有缩径部,在所述缩径部的后方划定墨水收纳部;活塞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筒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管,其通过所述缩径部内而在所述主筒内延伸并且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活塞部件前后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以及固定块部件,其在所述缩径部的后方固定于所述管,所述主筒在所述缩径部的前方的内表面具有相对于轴线方向和径向倾斜的前方倾斜面或者具有在包含所述主筒的中心轴线的面内延伸的前方肋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具有所述前方倾斜面,所述前方倾斜面具有在包含所述主筒的中心轴线的面内延伸的槽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所述槽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槽部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具有所述前方肋部,在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截面中,所述前方肋部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面对的角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具有所述前方肋部,在所述内表面中的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前方平行部中,所述前方肋部包含随着朝向后方而在径向上与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变小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前方肋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前方肋部的间隔为2.7mm以上。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在所述墨水收纳部的内表面具有在包含所述主筒的中心轴线的面内延伸的后方肋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主筒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后方肋部。

在本发明的墨水吸入器中,也可以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后方肋部的间隔为2.7mm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促进空气流入墨水收纳部内,从而使墨水顺畅地流出的墨水吸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组装有墨水吸入器的书写工具的截面的图。

图2是将墨水吸入器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尤其是以释放状态示出了墨水吸入器。

图3是以墨水吸入器的操作部件被向前方按压后的状态示出墨水吸入器的剖视图。

图4是将墨水吸入器以笔尖朝向上方配置的状态示出的图。

图5是示出中心轴线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的墨水吸入器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与图5的vi-vi线对应的截面的图。

图7a是示出与图5的vii-vii线对应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7b是示出与图5的vii-vii线对应的截面的其他例的图。

图8是示出墨水吸入器的一个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与图8的i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与图8的x-x线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为了便于图示和理解,根据实物的情况来适当地变更比例尺和纵横尺寸比等并进行夸张示出。

对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形状、几何学的条件以及它们的程度进行确定,例如针对“平行”、“垂直”、“相同”等术语以及长度或角度的值等,不受严格意义的束缚,解释为包含能够期待同样功能的程度的范围。

图1~图10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其中,图1是示出组装有墨水吸入器20的书写工具10的截面的图,图2是将墨水吸入器20放大示出的图,图3是以墨水吸入器20的操作部件60被向前方按压后的状态示出墨水吸入器20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书写工具10是钢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书写工具10不限于钢笔。在本说明书中,将墨水吸入器20的主筒30的中心轴线a所延伸的方向(长度方向)作为轴线方向,将与中心轴线a垂直的方向作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a的圆周方向作为周向。而且,在书写工具10和墨水吸入器20中,将沿轴线方向在书写时接近纸面等被书写面的一侧(例如在图1中为下侧)作为前方,将远离被书写面的一侧(例如在图1中为上侧)作为后方。

图1所示的书写工具10具备轴筒11、笔尖12以及位于轴筒11的前方并支承笔尖12的笔尖支承部13。轴筒11是沿中心轴线a具有长度方向的部件,在内部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空洞。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吸入器20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轴筒11的空洞内。笔尖12是利用从墨水吸入器20供给的墨水在被书写面形成笔迹的部件。笔尖支承部13在内部具有墨水流通孔14和空气流通孔15。墨水流通孔14与笔尖12连通,作为将从墨水吸入器20供给的墨水朝向笔尖12引导的通路而发挥功能。空气流通孔15大致沿轴线方向延伸,并在笔尖12的附近开口。空气流通孔15作为将从开口流入的外部的空气朝向墨水吸入器20引导的通路而发挥功能。笔尖支承部13形成有供墨水吸入器20安装的安装部16。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6构成为朝向后方的突出部,通过墨水吸入器20的前端部外嵌于安装部16,墨水吸入器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笔尖支承部13。另外,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安装部16构成为向后方开口的槽部,通过墨水吸入器20的前端部被压入安装部16,墨水吸入器20安装于笔尖支承部13。笔尖支承部13的后部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轴筒11的前方内表面形成有与外螺纹部对应的内螺纹部。而且,通过轴筒11的内螺纹部与笔尖支承部13的外螺纹部螺合,轴筒11安装于笔尖支承部13。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吸入器20是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在内部具有收纳用于向笔尖12供给的墨水的墨水收纳部21。墨水吸入器20具备:主筒30,其划定墨水收纳部21;活塞部件50,其以能够相对于主筒30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管70,其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活塞部件50前后移动;以及固定块部件80,其固定于管70。在图示的例子中,墨水吸入器20还具有:尾筒40,其安装于主筒30的后部;操作部件60,其安装于活塞部件50的后部;以及可动块部件90,其在固定块部件80的后方与管70间隙配合。以下,依次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墨水吸入器20的各个部件进行说明。

主筒30是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形状的部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内表面30a和外表面30b。内表面30a具有内径缩小的缩径部31。缩径部31是沿周向呈环状形成于内表面30a的突出部。尤其是,缩径部31是内表面30a朝向中心轴线a突出而形成的突出部。墨水收纳部21形成于缩径部31的后方。在比缩径部31的最接近中心轴线a的顶部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后方倾斜面31a,该后方倾斜面31a面向墨水收纳部21并且相对于轴线方向和径向倾斜,在比该顶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相对于轴线方向和径向倾斜的前方倾斜面31b。后方倾斜面31a是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面,前方倾斜面31b是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面。

主筒30的外表面30b设置有凹凸部36。作为一例,凹凸部36包含沿周向延伸的凸部和/或凹部。在将墨水吸入器20相对于笔尖支承部13的安装部16装卸时,凹凸部36作为防滑件发挥功能。即,通过使用者把持凹凸部36,能够容易并且稳定地进行相对于笔尖支承部13的装卸。

主筒30的后部安装有尾筒40。尾筒40收纳操作部件60的至少一部分。尾筒40的后端开口部42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檐部44,在操作部件60的释放状态下,檐部44与操作部件60的后述的凸部64抵接。檐部44可以是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设置的一个突出部,也可以是沿周向离散地排列的多个突出部。

活塞部件50具有凸缘部51和设置于凸缘部51的后方的连结凸部55。凸缘部51位于主筒30的内部,凸缘部51的径向的最外端部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液密地抵接。由此,墨水收纳部21被划定为被主筒30的内表面30a、缩径部31以及活塞部件50的凸缘部51包围的空间。凸缘部51具有从前端面51a从朝向后方凹陷的凹部53。连结凸部55作为将活塞部件50与操作部件60连结的连结部而发挥功能。连结凸部55设置有向后方开口的孔57。活塞部件50具有在中心轴线a上连通凹部53与孔57的贯通孔59。管70具有游隙地插入贯通孔59。即,贯通孔59的内径比管70主体的外径大,由此管70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活塞部件50前后移动。孔57成为将管70插入贯通孔59时的导入部,并且划定管70相对于活塞部件50前后移动时的可动范围。另外,为了确保墨水收纳部21与孔57之间的墨水、空气的顺畅的流通,贯通孔59也可以具有沿径向切开而形成的缺口部。

操作部件60是相对于活塞部件50的前后移动被限制,在使活塞部件50相对于主筒30前后移动时被使用者操作的部件。操作部件60具有在前端面开口并与活塞部件50的连结凸部55嵌合的连结凹部62。在图示的例子中,连结凹部62的侧面设置有卡合凹部,连结凸部55的侧面设置有与连结凹部62的卡合凹部对应的卡合凸部。而且,通过连结凸部55插入连结凹部62内,连结凸部55的卡合凸部与连结凹部62的卡合凹部卡合,活塞部件50与操作部件60连结。活塞部件50的连结凸部55液密地安装于连结凹部62,以使流入孔57内的墨水不向外部泄漏。操作部件60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64。主筒30与凸部64之间配置有施力部件25。在图示的例子中,施力部件25是螺旋弹簧,以沿轴线方向被压缩的状态插入主筒30的后端部与凸部64的前端部之间。由此,操作部件60相对于主筒30被朝向后方施力。在操作部件60的释放状态(未被使用者向前方按压的状态)下,凸部64从前方与尾筒40的檐部44抵接。因此,操作部件60的可动范围的后端被檐部44划定。

管70以通过缩径部31并在主筒30内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操作部件60的释放状态(参照图2)和按压状态(被使用者向前方按压的状态,参照图3)的任意状态下,管70的前端部72都位于缩径部31的前方。管70的后端部74形成有管70的主体沿径向扩展而形成的扩径部76。扩径部76的外径比活塞部件50的贯通孔59的内径大。另外,管70的扩径部76以外的部分的外径比贯通孔59的内径小。因此,管70能够在贯穿插入贯通孔59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扩径部76从后方卡定于贯通孔59的状态下,管70相对于活塞部件50位于最前方。管70的内部为空洞,主筒30的比缩径部31靠前方的部分与活塞部件50的孔57经由管70而连通。形成管70的材料没有特别划定,但作为一例,能够使用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

固定块部件80在缩径部31的后方相对于管70而固定。更详细而言,固定块部件80在缩径部31的后方固定于管70的外表面。固定块部件80由弹性材料形成。作为该弹性材料,作为一例,能够使用氟橡胶。固定块部件80在前方具有封闭面82。在图示的例子中,封闭面82包含随着朝向后方以沿径向远离管70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和径向倾斜的面。在管70和固定块部件80向前方移动时,封闭面82与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抵接并封闭缩径部31。

可动块部件90在固定块部件80的后方与管70间隙配合。即,可动块部件90能够在固定块部件80的后方沿管7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可动块部件90整体形成为圆筒状,并在内部贯穿插入有管70。形成可动块部件90的材料没有特别划定,但作为一例,能够使用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

在上述墨水吸入器20中,在图2所示的释放状态下,操作部件60被施力部件25朝向后方施力。设置于操作部件60的外周面的凸部64从前方与设置于尾筒40的后端开口部42的檐部44抵接,由此限制操作部件60向后方进一步移动。这时,与操作部件60连结的活塞部件50、保持于活塞部件50的管70、固定于管70的固定块部件80以及与管70间隙配合的可动块部件90也位于后方。

在将墨水吸入墨水吸入器20的墨水收纳部21内时,准备贮存有墨水的墨水瓶等,在墨水吸入器20安装于笔尖支承部13的状态下,使笔尖12朝向下方,并使笔尖支承部13浸渍于墨水,直至墨水流通孔14和空气流通孔15位于墨水的液面下。

在操作部件60朝向上方的状态下,例如操作部件60被使用者的手指朝向前方(下方)按压,从而成为图3所示的按压状态。在从释放状态向按压状态转移时,伴随着操作部件60向前方移动,活塞部件50、管70、固定块部件80以及可动块部件90也朝向前方移动。在该移动中,首先,固定块部件80的封闭面82与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抵接并封闭缩径部31。由此,管70、固定块部件80以及可动块部件90停止。操作部件60进一步朝向前方移动时,活塞部件5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这时,在墨水收纳部21内被压缩的空气通过活塞部件50的贯通孔59与管70之间的间隙,从而通过孔57和管70内的空洞,并从管70的前端部72流出。从管70流出的空气经由笔尖支承部13向外部排出。另外,在活塞部件50的贯通孔59具有沿径向切开而形成的缺口部的情况下,墨水收纳部21与孔57之间的空气的流通被充分确保,由此能够迅速并且稳定地进行来自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的排出。

在该状态下,例如通过移开将操作部件60向前方按压的使用者的手指,附加在操作部件60的按压力被解除时,操作部件60借助施力部件25的作用力而急剧后退。伴随于此,活塞部件50也急剧后退,从而墨水收纳部21内的压力成为负压。操作部件60和活塞部件50进一步后退时,设置于管70的后端部74的扩径部76卡定于活塞部件50的贯通孔59,管70、固定块部件80以及可动块部件90也与活塞部件50一起后退。固定块部件80的封闭面82从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离开时,通过墨水收纳部21内与外部之间的压力差,墨水瓶内的墨水经由笔尖支承部13和缩径部31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

通过反复进行该处理,墨水被吸入墨水收纳部21内。另外,在墨水收纳部21内有墨水的状态下,操作部件60被朝向前方按压时,少量的墨水可能从墨水收纳部21通过缩径部31而流出,但在缩径部31被固定块部件80封闭之后,墨水不从墨水收纳部21内流出,而存在于墨水收纳部21内的上部的空气通过管70而流出。在墨水向墨水吸入器20的吸入结束之后,通过轴筒11安装于笔尖支承部13,书写工具10成为能够书写的状态。

图4是将墨水吸入器20以笔尖12朝向上方配置的状态示出的图。在该状态下,通过重力的作用,管70向后方移动,从而后端部74与操作部件60的连结凹部62的最下部(最后部)抵接。固定块部件80相对于缩径部31较大地后退,从而缩径部31成为连通(非封闭)状态。可动块部件90位于墨水收纳部21的最下部(最后部),并与活塞部件50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块部件90的外径d90b比活塞部件50的凹部53的内径d53a小。因此,可动块部件90进入凹部53内,并与凹部53的最下部(最后部)抵接。

使用书写工具10的书写通常使笔尖12朝向下方并且使该书写工具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重力作用的方向)倾斜而进行。这时,墨水吸入器20的中心轴线a也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图5是示出中心轴线a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的墨水吸入器20的剖视图。在墨水吸入器20从图4所示的状态向图5所示的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固定块部件80通过重力的作用向前方移动,由此,墨水收纳部21内的墨水被朝向缩径部31挤出。

尤其是,在墨水收纳部21内的墨水减少的情况下,即使使墨水吸入器20从图4所示的状态向图5所示的状态转变,有时因表面张力的作用,墨水留在墨水收纳部21的后部而不向前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吸入器20具有可动块部件90,因此通过该可动块部件90从墨水收纳部21的最后部向前方移动,留在墨水收纳部21的后部的墨水被朝向前方挤出。尤其是,在可动块部件90的外径d90b比活塞部件50的凹部53的内径d53a小的情况下,伴随着可动块部件90向前方移动,留在凹部53内的墨水也被朝向前方挤出。

在图5所示的书写状态下,墨水吸入器20的中心轴线a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由此固定块部件80通过重力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接触。在书写时,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经由缩径部31和墨水流通孔14被连续地供给到笔尖12。伴随着墨水收纳部21内的墨水减少,墨水收纳部21内的压力成为负压。因此,通过墨水收纳部21内与外部之间的压力差,外部的空气经由空气流通孔15和缩径部31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这时,墨水在相对下方朝向前方移动,空气在墨水的上方朝向后方移动。

这时,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有时空气不会适当地流入墨水收纳部内,从而可能阻碍墨水从墨水收纳部流畅地流出。本申请发明人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得知,有时可动块部件阻碍空气流入墨水收纳部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块部件90的内径d90a为管70的外径d70b的1.5倍以上且3.5倍以下。通过内径d90a为外径d70b的1.5倍以上,可动块部件90能够相对于固定块部件80较大地向下方移动。即,可动块部件90的中心轴线能够相对于管70的中心轴线较大地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利用可动块部件90将相对地在下方移动的墨水朝向前方挤出。而且,可动块部件90的上部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的上部之间的间隙g1的尺寸变大。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通过缩径部31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的空气的流动被可动块部件90阻碍。而且,通过内径d90a为外径d70b的3.5倍以下,防止可动块部件90的外径d90b过大,由此也能够有效地抑制通过缩径部31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的空气的流动被可动块部件90阻碍。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块部件90的径向的厚度t90与固定块部件80的后端部84的径向的厚度t80相同,或比固定块部件80的后端部84的径向的厚度t80小。在该情况下,在图5所示的书写状态下,间隙g1的尺寸比固定块部件80的上部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的上部之间的间隙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通过缩径部31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的空气的流动被可动块部件90阻碍。另外,当厚度t80和厚度t90在固定块部件80内和可动块部件90内恒定的情况下,该厚度t80和厚度t90分别被定义为固定块部件80和可动块部件90的外径与内径的差的1/2。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块部件80和可动块部件90位于最前方的状态下,将中心轴线a与水平方向平行配置时,可动块部件90的前端部92的上端缘94比固定块部件80的后端部84的上端缘86低。在该情况下,在图5所示的书写状态下,间隙g1的尺寸也比固定块部件80的上部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的上部之间的间隙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通过缩径部31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的空气的流动被可动块部件90阻碍。

作为另一个课题,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有时墨水无法从墨水收纳部向笔尖顺畅地流出。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在墨水前进并通过缩径部而前往笔尖时,墨水在缩径部的后方滞留,从而可能成为妨碍该墨水的流出的原因。

图6是示出与图5的vi-vi线对应的截面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筒30在墨水收纳部21的内表面30a具有在包含中心轴线a的面内延伸的后方肋部33。尤其是,主筒30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后方肋部33。更详细而言,多个后方肋部33沿周向配置为具有等角度间距(等角度间隔)。后方肋部33设置于墨水收纳部21的除了活塞部件50的可动范围的位置。而且,后方肋部33设置于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中的除了固定块部件80的封闭面82抵接的范围的位置。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各后方肋部33沿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另外,并不限于此,各后方肋部33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沿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呈曲线状延伸。

通过主筒30具有这样的后方肋部33,在书写状态下,墨水收纳部21内的墨水沿后方肋部33被朝向缩径部31引导。而且,在图5所示的书写状态下,固定块部件80的下部与后方肋部33抵接,固定块部件80的下部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的下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2。因此,墨水收纳部21内的墨水能够通过间隙g2并朝向缩径部31顺畅地流动。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墨水在缩径部31的后方滞留。

另外,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固定块部件80粘贴于主筒30的内表面30a,从而有时妨碍固定块部件80朝向缩径部3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筒30具有这样的后方肋部33,并在固定块部件80的下部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的下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2,由此也能够抑制固定块部件80粘贴于主筒30的内表面30a。

进而,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固定块部件80嵌入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中的与中心轴线a平行的部分即后方平行部30a1的边界部分,由此,有时也妨碍固定块部件80朝向缩径部3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主筒30具有这样的后方肋部33,能够抑制固定块部件80嵌入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与后方平行部30a1的边界部分的情况,从而也能够稳定地将固定块部件80朝向缩径部31引导。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肋部3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缩径部31的后方倾斜面31a。在该情况下,墨水收纳部21内的墨水更有效地沿后方肋部33朝向缩径部31被引导。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平行部30a1,后方肋部33包含随着朝向前方而在径向上与中心轴线a的距离变小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在该部分中,固定块部件80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中心轴线a的方式被引导。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固定块部件80朝向缩径部31引导。

关于在以往的按压式的墨水吸入器中,空气不会适当地流入墨水收纳部内,从而可能阻碍墨水从墨水收纳部流畅地流出的课题,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前往墨水收纳部内的空气在缩径部的前方滞留,由此妨碍该空气流入墨水收纳部内。

图7a是示出与图5的vii-vii线对应的截面的一例的图,图7b是示出与图5的vii-vii线对应的截面的其他例的图。尤其是,图7a和图7b在与中心轴线a垂直的截面示出了墨水吸入器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筒30在缩径部31的前方的内表面30a具有相对于轴线方向和径向倾斜的前方倾斜面31b或者具有在包含主筒的中心轴线a的面内延伸的前方肋部34。

在图7a所示的例子中,主筒30具有前方肋部34。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主筒30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前方肋部34。更详细而言,多个前方肋部34沿周向配置为具有等角度间距(等角度间隔)。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各前方肋部34沿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另外,并不限于此,各前方肋部34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沿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呈曲线状延伸。

通过主筒30具有这样的前方肋部34,在书写状态下,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气泡)沿前方肋部34朝向缩径部31被引导。由此,能够抑制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在缩径部31的前方滞留,从而能够促进该空气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而且,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的墨水被沿前方肋部34朝向笔尖支承部13引导。由此,也能够促进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

发明人如下推测产生这样的效果的原理。主筒30具有这样的前方肋部34时,在使笔尖12朝向下方并且使该书写工具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而进行书写时,管70的前方部分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之间的距离变小。在这里,设管40与内表面30a之间的距离为r,墨水与内表面30a之间的接触角为θ,因墨水的表面张力t而产生的墨水的牵引力p能够表示为下式。

p=(2×t×cosθ)/r

因此,能够推测通过管40与内表面30a之间的距离r变小,墨水的牵引力p增大。

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与中心轴线a垂直的截面中,前方肋部34具有面对中心轴线a的角部35。通过前方肋部34具有这样的角部35,能够抑制因作用于与角部35接触的气泡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导致该气泡贴附在主筒30的内表面30a从而在缩径部31的前方滞留的情况。

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内表面30a中的与中心轴线a平行的前方平行部30a2中,前方肋部34包含随着朝向后方而沿径向的与中心轴线a的距离变小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在缩径部31的前方,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沿前方肋部34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接近中心轴线a的方式被引导。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该空气在缩径部31的前方滞留。

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主筒30具有前方倾斜面31b。前方倾斜面31b是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径向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轴线方向和径向倾斜地延伸的面。通过主筒30具有这样的前方倾斜面31b,在书写状态下,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气泡)沿前方倾斜面31b朝向缩径部31被引导。由此,能够抑制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在缩径部31的前方滞留,从而能够促进该空气向墨水收纳部21内流入。而且,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的墨水沿前方倾斜面31b朝向笔尖支承部13被引导。由此,也能够促进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

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前方倾斜面31b具有在包含主筒30的中心轴线a的面内延伸的槽部32。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前方倾斜面31b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槽部32。更详细而言,多个槽部32沿周向配置为具有等角度间距(等角度间隔)。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各槽部32沿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另外,并不限于此,各槽部32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沿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a观察时呈曲线状延伸。

通过前方倾斜面31b具有这样的槽部32,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气泡)沿槽部32朝向缩径部31被引导。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往墨水收纳部21的空气在缩径部31的前方滞留,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该空气流入墨水收纳部21内。而且,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的墨水沿槽部32朝向笔尖支承部13被引导。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

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槽部32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由此,槽部32中的毛细力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大。因此,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的墨水沿槽部32朝向前方被吸引。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流出。

另外,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部分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8是示出墨水吸入器20的一个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9是与图8的ix-ix线对应的横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墨水吸入器20的主筒30具有多个前方肋部34。尤其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主筒30具有沿周向配置为具有等角度间距的四个前方肋部34。即,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前方肋部34配置为彼此具有90度的角度间距。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各前方肋部34沿周向配置为彼此具有间隔s1。在这里,间隔s1是指主筒30的内表面30a上的沿周向的长度。在本变形例中,间隔s1为2.7mm以上。即,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前方肋部34的间隔s1为2.7mm以上。

在间隔s1为2.7mm以上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前方肋部34之间确保充分的间隔,因此抑制气泡堵塞在两个前方肋部34之间。即,抑制气泡在缩径部31的前方部分滞留,从而促进气泡的流动。由此,能够促进伴随着气泡向后方移动而引起的、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的流出。

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前方肋部34的间隔s1优选为2.7mm以上且4.7mm以下。间隔s1为4.7mm以下时,在使书写工具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时,能够适当地缩小管70的前方部分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有效地增大因墨水的表面张力t而产生的墨水的牵引力p。而且,间隔s1进一步优选为3.3mm以上且3.7mm以下。

图10是与图8的x-x线对应的横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墨水吸入器20的主筒30具有多个后方肋部33。尤其是,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主筒30具有沿周向配置为具有等角度间距的五个后方肋部33。即,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后方肋部33配置为彼此具有72度的角度间距。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各后方肋部33沿周向配置为彼此具有间隔s2。在这里,间隔s2是指主筒30的内表面30a上的沿周向的长度。在本变形例中,间隔s2为2.7mm以上。即,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后方肋部33的间隔s2为2.7mm以上。

在间隔s2为2.7mm以上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后方肋部33之间确保充分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气泡在这两个后方肋部33之间堵塞。即,抑制气泡在缩径部31的后方部分滞留,从而促进气泡的流动。由此,能够促进伴随着气泡向后方移动而引起的、墨水从墨水收纳部21的流出。

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后方肋部33的间隔s2优选为2.7mm以上且4.7mm以下。间隔s2为4.7mm以下时,在使书写工具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时,能够适当地缩小管70的后方部分与主筒30的内表面30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有效地增大因墨水的表面张力t而产生的墨水的牵引力p。而且,间隔s2进一步优选为3.3mm以上且3.7mm以下。

标号说明

10:书写工具;11:轴筒;12:笔尖;13:笔尖支承部;20:墨水吸入器;21:墨水收纳部;25:施力部件;30:主筒;30a:内表面;30a1:后方平行部;30a2:前方平行部;31:缩径部;31a:后方倾斜面;31b:前方倾斜面;32:槽部;33:后方肋部;34:前方肋部;35:角部;40:尾筒;42:后端开口部;44:檐部;50:活塞部件;51:凸缘部;51a:前端面;53:凹部;55:连结凸部;57:孔;59:贯通孔;60:操作部件;62:连结凹部;64:凸部;70:管;72:前端部;74:后端部;76:扩径部;80:固定块部件;82:封闭面;84:后端部;86:上端缘;90:可动块部件;92:前端部;94:上端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