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2813发布日期:2020-12-25 11:48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中所述实施例内容涉及一种显示技术,特别关于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多种显示面板已被开发出来。由于发光二极管较为省电,因此各式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的显示面板已应用于各式电子装置。在一些应用中,可能需要大尺寸或线宽较窄的显示面板。然而,这些大尺寸或线宽较窄的显示面板可能伴随有电源电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多个像素电路、一第一控制电路以及一第一驱动电路。像素电路分别连接该些发光二极管。第一控制电路连接该些像素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包含多个输出端且该些输出端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多个第一发光信号分别自该些输出端且经由第一控制电路输出至该些像素电路,以分别控制该些发光二极管发亮。该些第一发光信号的电压值彼此相异且按序递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像素电路中的任一行包含第1个-第n个像素电路。第1个-第n个像素电路按序连接至一芯片且芯片用以提供一第一电压以及一第二电压。由第1个-第n个像素电路所分别接收的该些第一发光信号按序递减。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像素电路的各者包含一发光电路、一数据写入电路、一重置电路以及一电容。数据写入电路连接发光电路。电容连接数据写入电路、发光电路以及重置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电路包含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以及一第三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用以接收第一电压且受该些第一发光信号中的一相应者控制。第二晶体管用以基于由数据写入电路所接收的一数据信号而受控。第三晶体管用以接收第二电压且受该些第一发光信号中的相应者控制。第二晶体管连接于第一晶体管与第三晶体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包含第1个-第n个电阻以及n个第四晶体管。第1个-第n个电阻串联连接于一第三电压与一第四电压之间,以形成n个连接节点。n个第四晶体管的各者包含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一控制端。n个第一端分别连接该些输出端,n个第二端分别连接第1个-第n个像素电路中的第一晶体管以及第三晶体管,且n个控制端按序连接于n个连接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电阻的电阻值彼此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还包含一限流电路。限流电路用以接收第三电压且受一第五电压控制。限流电路连接第1个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流电路包含一第五晶体管或一二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晶体管的栅极宽度小于n个第四晶体管的其中一者的栅极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含一第二控制电路以及一第二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控制电路。多个第二发光信号分别自第二驱动电路且经由第二控制电路输出至该些像素电路。该些第二发光信号的电压值彼此相异且按序递减。第一控制电路以及第一驱动电路设置于该些像素电路的一侧,且第二控制电路以及第二驱动电路设置于该些像素电路另一侧。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含一基板、至少一导电层、一平坦层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至少一导电层设置于基板上且包含一第一布线区、一第二布线区以及一第三布线区。一驱动电路设置于第一布线区。一控制电路设置于第二布线区且连接驱动电路。多个像素电路设置于第三布线区且连接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含多个晶体管。该些晶体管通过多个弯曲状导电线段连接。平坦层设置于至少一导电层上。该些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平坦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弯曲状导电线段的各者形成一电阻性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周边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主动区域。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可改善因电源电压降所造成的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够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一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图1中剖面线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一像素电路以及一发光二极管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一驱动电路、一控制电路、一行像素电路以及一芯片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图2中的驱动电路、控制电路以及位移暂存电路的局部布局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其他实施例所示出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其他的实施例所示出的两驱动电路、两控制电路以及多个像素电路的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一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以及

图9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一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面板

110:基板

120:导电层

122:驱动电路

1221:发光信号产生电路

124,824,924:控制电路

126:位移暂存电路

128,128[1]-128[n]:像素电路

1281:发光电路

1282:数据写入电路

1283:重置电路

130:平坦层

140:发光二极管

8242:限流电路

aa:主动区域

bd:周边区域

l1-l1:剖面线

c:芯片

vdd,vss,vg,va,vb,vdd’,vss’,vl:电压

m1,m2:导电层

r1,r2,r3,r4:布线区域

t1-t5,m[1]-m[n],ml,mk:晶体管

em,vem[1]-vem[n],vem1[1]-vem1[n],vem2[1]-vem2[n]:发光信号

n1,n2:节点

data:数据信号

sn:致能信号

c1:电容

p:电流路径

out[1]-out[n]:输出端

r[1]-r[n],r[n+1]:电阻

t2d,t2s:端

cs:导电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公开的多个实施方式。应了解到,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公开。也就是说,在本公开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的。

参考图1。图1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显示面板100的示意图。以图1示例而言,显示面板100定义有主动区域(activearea)aa以及周边区域bd。

显示面板100可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ed)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ed,oled)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mled)显示面板、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显示面板,但本公开不以上述为限。

一般而言,显示面板100还包含芯片c。芯片c可通过走线以及电阻(如图4)提供电源电压(例如:电压vdd以及电压vss)至像素电路(如图2中的像素电路128)。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压vdd例如为10伏特而电压vss例如为0伏特,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由于电源电压降(ir-drop)的现象,远离芯片c的像素所接收到的电压vdd小于靠近芯片c的像素所接收到的电压vdd。远离芯片c的像素所接收到的电压vss大于靠近芯片c的像素所接收到的电压vss。这会使显示面板100的发光不均匀,进而影响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参考图1以及图2。图2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图1中剖面线l1-l1的放大示意图。以图2示例而言,显示面板100包含基板110、至少一导电层120、平坦层130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40。至少一导电层120设置于基板110上。平坦层130设置于至少一导电层120上。多个发光二极管140设置于平坦层130上。该些发光二极管140可为一般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同样的本公开不以上述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导电层120包含多个导电层(例如:导电层m1、导电层m2……),以形成各式电路。举例而言,导电层120包含布线区域r1-r4。驱动电路122设置于布线区域r1。控制电路124设置于布线区域r2且连驱动电路122。位移暂存电路126设置于布线区域r3。多个像素电路128设置于布线区域r4且连接控制电路124。在这个例子中,布线区域r1、布线区域r2、布线区域r3相应于周边区域bd。换句话说,驱动电路122、控制电路124以及位移暂存电路126设置于周边区域bd。布线区域r4相应于主动区域aa。换句话说,该些像素电路128设置于主动区域aa。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路122输出初始发光信号。控制电路124接收初始发光信号,且输出多个调整后的发光信号至该些像素电路128,以使该些像素电路128分别控制该些发光二极管140发亮,其中该些调整后的发光信号的电压值彼此相异且按序递减。通过控制电路124输出该些电压相异的发光信号至该些像素电路128,可降低电源电压降问题。关于控制电路124如何降低电源电压降问题,将于后面段落进行叙述。另外,位移暂存电路126可输出多个栅极信号,且将该些栅极信号提供给主动区域aa中的像素阵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坦层130包含有机材料且包含有多个连接通孔(via)(图未示),且该些连接通孔用以连接至少一导电层120以及该些发光二极管140。举例而言,连接通孔可用以将像素电路128连接至发光二极管140。

参考图3。图3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图2中的像素电路128以及发光二极管140的示意图。图3中所示出的像素电路128的配置为五晶体管一电容(5t1c)的配置架构。需特别注意的是,此配置方式仅用于示例,且本公开不以此配置为限。各种像素电路的实现方式皆在本公开的范围中。以图3示例而言,像素电路128包含发光电路1281、数据写入电路1282、重置电路1283以及电容c1。发光电路1281连接发光二极管140。数据写入电路1282连接发光电路1281。电容c1连接发光电路1281、数据写入电路1282以及重置电路1283。

以图3示例而言,发光电路1281包含晶体管t1-t3。数据写入电路1282包含晶体管t4。重置电路1283包含晶体管t5。晶体管t1连接于发光二极管140与晶体管t2之间,晶体管t1用以接收电压vdd,且晶体管t1受发光信号em控制。晶体管t2连接于晶体管t1以及晶体管t3之间,且晶体管t2受位于节点n1的电压vg控制,其中位于节点n1的电压vg相关于数据信号data。晶体管t3用以接收电压vss,且晶体管t3亦受发光信号em控制。晶体管t4连接节点n1且用以接收数据信号data,且晶体管t4受致能信号sn控制。晶体管t5以及电容c1连接于节点n2,且晶体管t5受致能信号sn控制。电容c1连接于节点n1与节点n2之间。

在运行上,当致能信号sn具有致能电平时,晶体管t4以及晶体管t5导通。位于节点n1的电压会响应于数据信号data而上升。位于节点n2的电压会拉至电压vss以重置节点n2。当位于节点n1的电压上升至晶体管t2的致能电平,晶体管t2导通。接着,当发光信号em具有致能电平时,晶体管t1以及晶体管t3导通。当晶体管t1以及晶体管t3导通时,一电流路径p形成于晶体管t1-t3。如此,发光二极管140将会发亮。

关于控制电路124如何降低电源电压降问题,将于下段进行说明。

若显示面板100的像素阵列具有m行n列为例,代表任一行像素阵列具有n个像素,其中m以及n可为大于1的正整数。一并参考图3以及图4。图4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驱动电路122、控制电路124、n个像素电路128[1]-128[n]以及芯片c的示意图。为了易于简洁以易于了解,图4的像素电路128仅示出数据电路1281中的晶体管t1-t3,而省略其他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以及其他信号。芯片c用以提供电压vdd以及电压vss。像素电路128[1]-128[n]按序连接至芯片c,其中像素电路128[1]为远离芯片c的像素电路,像素电路128[n]为靠近芯片c的像素电路。在这个情况下,像素电路128[1]所接收到的电压vdd’最小,且像素电路128[n]所接收到的电压vdd’最大。像素电路128[1]所接收到的电压vss’最大,且像素电路128[n]所接收到的电压vss’最小。

驱动电路122包含发光信号产生电路1221以及输出端out[1]-out[n]。输出端out[1]-out[n]连接控制电路124。控制电路124包含电阻r[1]-r[n]以及晶体管m[1]-m[n]。晶体管m[1]-m[n]的各者包含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控制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24可还包含电阻r[n+1]。电阻r[1]-r[n+1]串联连接以形成n个连接节点。电阻r[1]-r[n+1]连接于电压va以及电压vb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压va例如为10伏特而电压vb例如为8伏特,但本公开不以此为限。晶体管m[1]-m[n]的第一端分别连接输出端out[1]-out[n]。晶体管m[1]-m[n]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像素电路128[1]-128[n]中的晶体管t1以及晶体管t3。晶体管m[1]-m[n]的控制端连接n个连接节点。举例而言,晶体管m[1]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端out[1],晶体管m[1]的第二端连接像素电路128[1]中的晶体管t1以及晶体管t3的控制端,且晶体管m[1]的第三端(控制端)连接至电阻r[1]与电阻r[2]之间的连接节点。

在运行上,发光信号产生电路1221产生初始发光信号。初始发光信号经由输出端outout[1]-out[n]输出至控制电路124。

由于控制电路124的电阻r[1]-r[n+1]串联连接于电压va以及电压vb之间,电阻r[1]-r[n+1]会对电压va以及电压vb进行分压。据此,电阻r[1]-r[n+1]中任两相邻电阻之间的连接节点的电压将会不同。具体而言,这些连接节点的电压将会按序递减。也就是说,晶体管m[1]-m[n]的控制端的电压会按序递减,这使得晶体管m[1]-m[n]的导通程序按序递减。举例而言,由于电阻r[1]与电阻r[2]之间的连接节点的电压最大,因此晶体管m[1]的导通程度最大。由于电阻r[n]与前一个电阻之间的连接节点的电压最小,因此晶体管m[n]的导通程度最小。据此,由晶体管m[1]-m[n]所输出且分别输出至像素电路128[1]-128[n]的发光信号vem[1]-vem[n]将会按序递减。

如前所述,远离芯片c的像素电路128[1]所接收到的电压vdd’最小,且像素电路128[1]所接收到的电压vss’最大。通过将传送至像素电路128[1]的晶体管t1以及晶体管t3的发光信号vem[1]设定为最大,可将晶体管t2的一端t2d与晶体管t2的另一端t2s之间的跨压维持为相同或相近于像素电路128[n]中晶体管t2的两端的跨压。如此,流经像素电路128[1]的晶体管t2的电流会相同或相近于流经像素电路128[n]的晶体管t2的电流。以此类推,流经其他像素电路中晶体管t2的电流亦会相同或相近于流经像素电路128[n]的晶体管t2的电流。在这个情况下,流经所有发光二极管140的电流将可调整成较为较一致。据此,所有发光二极管140的亮度将会较为均匀,进而改善因电源电压降所造成的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电阻r[1]-r[n+1]的电阻值可依据电源电压降的程度进行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电阻r[1]-r[n+1]的电阻值可为相同。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电阻r[1]-r[n+1]的电阻值可为部分相同或彼此不同。

参考图5。图5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图2中的驱动电路122、控制电路124以及位移暂存电路126的局部布局示意图。以图5示例而言,图4中的电阻r[1]-r[n+1](电阻性元件)是以多个导电线段cs实现。导电线段cs的材料可为金属或透明导电膜。各种导电材料皆在本公开的范围中。该些导电线段cs可按序连接且形成弯曲状,并按序连接至晶体管m[1]-m[n],以形成图4中的控制电路124。

参考图6。图6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其他实施例所示出的剖面示意图。图6与图2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6中的布线区域r1-r4皆设置于主动区域aa。也就是说,驱动电路122、控制电路124、位移暂存电路126以及像素电路128皆设置于主动区域aa。

参考图7。图7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其他的实施例所示出的两驱动电路122、两控制电路124以及多个像素电路128的示意图。图7与图4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7中,两控制电路124连接该些像素电路128,且两驱动电路122分别连接两控制电路124。

举例而言,其中一组控制电路124以及驱动电路122设置于该些像素电路128的一侧(例如:图示的左侧),且发光信号vem1[1]-vem1[n]自设置于左侧的驱动电路122经由设置于左侧的控制电路124输出至该些像素电路128。另一组控制电路124以及驱动电路122设置于该些像素电路128的另一侧(例如:图示的右侧),且发光信号vem2[1]-vem2[n]自设置于右侧的驱动电路122经由设置于右侧的控制电路124输出至该些像素电路128。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信号vem1[1]-vem[n]的电压值按序递减。对应地,发光信号vem2[1]-vem2[n]的电压值亦按序递减。简单而言,在图4所示出的是单驱动,而图7所示出的是双驱动。由于图7中的运行相似于图4中的运行,故于此不再赘述。

以图4中,若显示面板100为较大尺寸且未设置右侧的驱动电路122以及控制电路124,自左侧输出的发光信号vem1[1]-vem1[n]在传输过程中也会产生电源电压降。

相较于上述,在图7中,左侧的发光信号vem1[1]传送至像素电路128[1]的晶体管t1,且右侧的发光信号vem2[1]传送至像素电路128[1]的晶体管t3。在这个情况下,右侧的发光信号vem1[1]可用以弥补左侧的发光信号vem1[1]的电源电压降。也就是说,双驱动方式可更有效地改善因电源电压降所造成的亮度不均匀问题。

参考图8。图8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控制电路824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以及图7的控制电路124可改由图8中的控制电路824实现。图8的控制电路824与前述的控制电路124的主要差异在于,控制电路824还包含限流电路8242。在一些实施例中,限流电路8242可由晶体管ml实现。限流电路8242连接电阻r[1]。限流电路8242用以接收电压va且受电压vl控制。限流电路8242可用以限制电流,以降低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ml的栅极宽度小于晶体管m[1]m[n]的其中一者的栅极宽度。

参考图9。图9是依照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控制电路924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以及图7的控制电路124可改由图9中的控制电路924实现。图9的控制电路924与图8的控制电路824的主要差异在于,控制电路924的晶体管mk的控制端与一端连接。等效而言,控制电路924可视为二极管。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可改善因电源电压降所造成的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各种功能性元件和方块已于此公开。对于本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而言,功能方块可由电路(不论是专用电路,或是于一或多个处理器及编码指令控制下操作的通用电路)实现,其一般而言包含用以相应于此处描述的功能及操作对电气回路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晶体管或其他电路元件。如将进一步理解地,一般而言电路元件的具体结构与互连,可由编译器(compiler),例如暂存器传递语言(registertransferlanguage,rtl)编译器决定。暂存器传递语言编译器对与组合语言代码(assemblylanguagecode)相当相似的指令码(ascript)进行操作,将指令码编译为用于布局或制作最终电路的形式。确实地,暂存器传递语言以其促进电子和数字系统设计过程的所扮演的角色和用途而闻名。

虽然本公开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