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218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用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的教学中,黑板为最为常见的知识传输工具,教学人员通过粉笔向黑板上书写或图画,以将知识点或其他通过黑板展示的方式传导给学习的人们;
[0003]现有技术中,当在黑板上进行书写或图画后,需要进行黑板的清理,再进行新的内容的书写或图画,而黑板书写采用的均为粉笔,在进行清理的过程中会伴随有粉尘的产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对教学人员或学习人员的呼吸道等造成很大的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粉笔的粉尘对教学人员或学习人员造成损害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包括:
[0007]用于擦拭者握持的板体,包括握持部和支撑部,支撑部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组成,第四侧壁上设置有粉尘进入孔;
[0008]用于将黑板上书写或图画的内容擦除的擦拭层,设置设置在支撑部上;
[0009]用于防止粉尘外泄的罩体,活动地设置在支撑部;
[0010]用于将擦拭掉的粉尘吸收的吸尘装置,设置在支撑部上,并置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组成的空间内。
[0011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罩体包括:
[0012]弧形层,与支撑部活动连接;
[0013]第一侧层和第二侧层,分别设置在弧形层两侧。
[00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握持部包括:
[0015]壳体,设置在支撑部上;
[0016]储粉盒,设置在壳体内。
[00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吸尘装置包括:
[0018]用于产生吸力的吸尘体,设置在支撑体上;
[0019]用于将擦掉的粉尘通过吸力收集的若干吸尘头,与吸尘体连接,并与储粉盒连通。
[002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扩展连接部,设置在支撑部上,并与加长杆连接。
[002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擦拭层将黑板上由粉笔书写或图画的内容擦拭,并在擦拭的过程中通过罩体防止粉尘扩散,并在吸尘装置的作用下,使粉尘聚集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组成的空间内,并通过吸尘装置将粉尘吸收,进而实现在对黑板擦拭的过程中避免粉尘的飞扬,进而不会使教学人员或学习人员长期处于次环境中出现呼吸道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右视图1后,教学用吸灰粉笔擦的机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1、板体;11、握持部;111、壳体;112、储粉盒;12、支撑部;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第四侧壁;124、粉尘进入孔;2、罩体;3、吸尘装置;31、吸尘体;32、吸尘头;4、扩展连接部;5、擦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包括:
[0032]板体1,包括握持部11和支撑部12,该握持部11设置在支撑部12上,该支撑部12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通过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组成支撑部12,且该支撑部12内部形成一个空间,在第四侧壁123上设置有粉尘进入孔124,通过粉尘进入孔124使得擦拭掉的粉尘进入;其中,
[0033]握持部11包括壳体111和储粉盒112,该壳体111设置在支撑部12上;该储粉盒112设置在壳体111内,在擦拭的过程中操作者对壳体111进行握持,承受操作者施加的力,在收集的过程中,粉尘被收集到储粉盒112中,当收集后储粉盒112盛满后,可以通过将壳体111打开,将储粉盒112中的粉尘倒出后,关闭壳体111,继续使用;
[0034]擦拭层5设置在支撑部12上,具体的分别设置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端,这样当对黑板进行擦拭时,能够通过设置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上擦拭层5同时进行擦拭;
[0035]罩体2设置在支撑部12上,当通过擦拭层5对黑板进行擦拭时,通过罩体2防止粉尘飞扬,进而能够避免粉尘飞到使用环境中;其中,
[0036]罩体2包括作弧形层、第一侧层和第二侧层,该弧形层与支撑部12活动连接;第一侧层和第二侧层分别设置在弧形层两侧,通过弧形层、第一侧层和第二侧层的配合,实现擦拭的过程中防止灰尘粉尘,降低粉尘进入使用环境;
[0037]如图4,本实用新型中,罩体2还可以为椭圆形,设置在支撑部12外表面这样,进一步的增加罩体2的防护面积,提高防护的强度;
[0038]吸尘装置3设置在支撑部12上,并置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组成的空间内,使得当进行擦拭时,在吸尘装置3的作用下,被擦拭层5擦掉的粉尘在吸尘装置3的作用下通过粉尘进入孔124进入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组成的空间内,进而通过吸尘装置3将粉尘吸收,并将吸收的粉尘置于握持部11;其中,
[0039]吸尘装置3包括:吸尘体31和若干吸尘头32,该吸尘体31设置在支撑部12上;该若干吸尘头32与吸尘体31连接,并与储粉盒112连通;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吸尘体31产生吸力,通过若干吸尘头32对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组成的空间进行抽气操作,此时处于黑板擦拭阶段,粉尘会通过粉尘进入孔124进入到空间中,且当粉尘进入到空间中,通过若干吸尘头32的作用将粉尘收集,并将收集的粉尘吸入到握持部11,即吸入到储粉盒112中;
[0040]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通过外接电源的方式进行吸尘装置3的供电,也可以采用电池供电的方式对吸尘装置3供电,具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不在进行限定;
[004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对黑板擦拭的过程中进行粉尘的收集,这样避免了在黑板擦拭的过程中粉尘的飞扬,进而不会使教学人员或学习人员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出现呼吸道等问题。
[0042]如图5所示,为更好的进行操作,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扩展连接部4,该扩展部设置在支撑部12上,并与加长杆连接,这样黑板处于高处时,可以将加长杆与连接部连接,通过对加强杆的操作,实现对黑板的擦拭。
[00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擦拭者握持的板体(1),包括握持部(11)和支撑部(12),所述支撑部(12)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所述第四侧壁(123)上设置有粉尘进入孔(124); 用于将黑板上书写或图画的内容擦除的擦拭层(5),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上; 用于防止粉尘外泄的罩体(2),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上; 用于将擦拭掉的粉尘吸收的吸尘装置(3),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上,并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121)、所述第三侧壁(122)和所述第四侧壁(123)组成的空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2)包括: 弧形层,与所述支撑部(12)活动连接; 第一侧层和第二侧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层两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11)包括: 壳体(111),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上; 储粉盒(112),设置在所述壳体(111)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装置(3)包括: 用于产生吸力的吸尘体(31),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上; 用于将擦掉的粉尘通过吸力收集的若干吸尘头(32),与所述吸尘体(31)连接,并与所述储粉盒(112)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扩展连接部(4 ),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上,并与加长杆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教学用吸灰粉笔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粉笔的粉尘对教学人员或学习人员造成损害的问题,包括板体,包括握持部和支撑部,支撑部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组成,第四侧壁上设置有粉尘进入孔;擦拭层,设置在支撑部上;用于防止粉尘外泄的罩体,活动地设置在支撑部;吸尘装置,设置在支撑部上,并置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组成的空间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教学用吸灰粉笔擦在黑板擦拭的过程中可以避免粉尘的飞扬,进而不会使教学人员或学习人员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出现呼吸道疾病等问题。
【IPC分类】B43L21/02
【公开号】CN205112785
【申请号】CN201520881016
【发明人】苏一丹
【申请人】苏一丹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