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9415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雕刻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雕刻刀,更具体而言,涉及ー种能够保护使用者的手和雕刻刀的刀刃的带保护部件的雕刻刀。
背景技术
目前,众所周知,雕刻刀在初等教育场所作为图画课的教材而被使用。此时,对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少年而言,有时难以操作雕刻刀,存在误伤手指等这样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使用者误将雕刻刀落到地板或课桌上,导致雕刻刀的刀尖、教室的地板、课桌等受到损伤这样的问题因此,提出ー种即使是不善于使用刀具的少年也能安全地使用的雕刻刀。作为这种雕刻刀,例如有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雕刻刀。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雕刻刀具备雕刻刀套,该雕刻刀套具有包围雕刻刀的刀刃周围的环部,将该雕刻刀套以自如拆装的方式安装 在雕刻刀的刀刃体上。根据这种雕刻刀,由于雕刻刀的刀刃被环部包围,因此,即使在操作过程中雕刻刀的刀刃意外地突出,也不会弄伤使用者的手和手指等。另外,即使这种雕刻刀落到地板和桌子上,环部也保护雕刻刀的刀尖,因此,不会弄伤雕刻刀的刀尖本身、教室的地板、课桌等。此外,在这种雕刻刀中,雕刻刀套拆装自如,因此,善于使用刀具的熟练者能够在拆下雕刻刀套的状态下使用。即,在使用者的技术提高,覆盖雕刻刀的刀刃的环部反而影响操作的情况下,能够拆下该雕刻刀套然后进行操作。即,这种雕刻刀对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而言也能够安全地使用,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够舒适地使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34779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中展示的雕刻刀,将具有围绕刀尖部分的环部的雕刻刀外套安装在刀刃体上,因此,与拆下雕刻刀套的状态相比,雕刻刀的刀刃体附近的部分相对增大。由此,存在当将雕刻刀收纳在雕刻刀盒等中时,雕刻刀套影响收纳这样的问题。因此,考虑一种在拆下雕刻刀套的状态下来收纳雕刻刀的方法。但是,如果在拆下雕刻刀套的状态下收纳雕刻刀,则携带时在包中等雕刻刀从雕刻刀盒中散落的情况下、在使用时从雕刻刀盒中取出雕刻刀等情况下,使用者的手有可能被误伤。即,在不使用雕刻刀时,雕刻刀的刀刃露出,这样就存在受伤等危险性増大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雕刻刀套能够以自如拆装的方式安装,因此,存在分离的雕刻刀套遗失这样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课题是提供一种雕刻刀,对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够安全地使用,并且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够舒适地使用,在不使用时安全性也高,构件不会遗失。[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用来解决上述课题的实用新型是ー种雕刻刀,其包括柄部、一体地安装于柄部中的刀刃、和具有能够配置在刀刃的至少刀尖附近的保护部的保护部件,该雕刻刀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在安装于柄部的状态下能够沿柄部的长度方向直线移动,并且能够在保护部位于刀刃的附近而发挥保护部件作 用的保护姿势和保护部从刀刃退避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切換。根据本方式,保持保护部件安装于柄部中的状态,使保护部件向柄部移动,能够在保护部件的保护部位于刀刃的附近且发挥保护部件功能的姿势和刀刃从保护部件的保护部退避的姿势之间进行选择。S卩,如果保护部位于刀刃附近,则感觉使用不方便的使用者能够使保护部件沿着柄部移动,使保护部从刀尖的附近退避。此时,保持保护部件被安装在柄部中的状态,所以,能够避免保护部件遗失的情況。反之,只要沿着柄部使保护部件移动至发挥保护部件作用的位置,就能在刀刃的附近配置保护部件,保护使用者的身体不被刀刃划伤。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在保护部件具有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能够沿与保护部件的所述直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在柄部设置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当保护部件处于保护姿势时,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护部件的直线移动,所述雕刻刀具有施力単元,该施カ単元向保持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与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对第一柄部侧卡合部或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施力。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优选向与保护部件朝着柄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或凹入。根据本方式,施力单元向使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卡合的一侧对保护部件施力,所以,两个卡合部不会意外地脱落。因此,保护部件不会在使用者的不希望的时刻向柄部移动。由此,在雕刻刀的使用过程中,保护部件的保护部不会从刀尖附近脱落。另外,在雕刻刀的使用过程中,即使保护部接触被切削物保护部件的顶端被按压,保护部件也不会被收纳在柄部内,使用安全。此外,抵抗施カ单元的施力解除两个卡合部的卡合,由此,能够沿着柄部容易地移动保护部件。此外,施力単元也可以是保护部件本身的弾性力。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在柄部具有收纳保护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部空间,在柄部的侧面设置有将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开ロ,所述开ロ是沿着保护部件的所述直线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在所述保护部件设置有操作部,该操作部从所述开ロ露出。开ロ既可以是窗户状也可以是切ロ状。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保护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收纳在设置于柄部的内部空间内。即,如果保护部件从刀刃退避,则保护部件的更多的部分收纳在内部空间内。由此,想在无保护部件的状态下使用雕刻刀的使用者能够按照与未设置保护部件的普通的雕刻刀相同的使用感,来使用本方式的雕刻刀。另外,如果使用者按压从开ロ突出的操作部,则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的卡合脱离,能够沿着柄部移动保护部件。反之,如果不以抵抗施力単元的施力来按压操作部,则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的卡合不会被解除。于是,能够相对于柄部切实地固定保护部件的位置,并且能够防止使用者意外地移动保护部件,使用安全。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在保护部件具有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在柄部设置有第二柄部件侧卡合部, 当保护部件处于开放姿势时,所述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护部件的直线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作为保护部件的一部分并且向宽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兼用作所述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构成为,具有形成于所述开ロ的一部分的开ロ宽度宽的部位,所述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构成为,位干与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不同的位置,并具有形成于开ロ的另外的一部分的开ロ宽度宽的部位,保护部件直线移动期间,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位于内部空间侧且直线移动,当保护部件直线移动到达保护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位置与作为开ロ宽度宽的部位的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一致,作为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弹性部件按压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当保护部件直线移动到达开放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位置与作为开ロ宽度宽的部位的第二柄部侧卡合部一致,作为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弹性部件按压与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根据该结构,如果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设置于开ロ的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和第ニ柄部侧卡合部卡合,则保护部件向刀尖侧和刀柄尾侧的移动受到阻止。弾性部件的弾性力作用在保持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一和第二柄部侧卡合部的卡合的ー侧。因此,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不会意外地从第一以及第ニ柄部侧卡合部中脱落。如果在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一或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保护部件的操作部被使用者向内部空间侧按压,则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被收纳在内部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和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是作为构成内部空间的内壁,设置于前述开ロ的附近且形状是沿着内部空间的内周方向延伸的槽。根据该结构,在开ロ附近的内部空间侧的面上设置第一和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所以,被施力单元施力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切实地与第一和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卡合。另外,根据本结构,从开ロ的外部看不到第一和第二柄部侧卡合部,雕刻刀的外观良好。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0050]优选保护部件具有设置有保护部的保护部件主体部和所述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相对于保护部件主体部呈悬臂状被支承,通过使所述悬臂部分弹性变形,能够沿与所述直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和/或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操作部一同沿与所述直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均是朝向同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位于前述开ロ的刀刃侧端部,第二柄部侧卡合部设置于开ロ的刀柄尾侧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设置于保护部件且在与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反一侧隆起的保护部件侧隆起部,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是设置于柄部的内部空间内的内部侧隆起部,当保护部件向开放姿势移动时,保护部件侧隆起部跨越柄部侧隆起部。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柄部具有两个半分割部,柄部通过组合两个半分割部而构成,在其中ー个半分割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在另ー个半分割部设置有所述柄部侧隆起部,保护部件被其中ー个半分割部与另ー个半分割部夹持。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在柄部内配置保护部件。因此,容易组装雕刻刀。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设置于保护部件且在与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同一侧隆起的保护部件侧隆起部,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是设置于柄部的内部空间内的内部侧隆起部,当保护部件向开放姿势移动时,保护部件侧隆起部跨越内部侧隆起部。根据该结构,作为保护部件的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保护部件侧隆起部跨越内部侧隆起部,由此,能够对柄部内的保护部件的移动给予适度节制。使用者在继续按压操作部的状态下,移动保护部件的情况也多,但是在该情况下,使用者给操作部的按压カ与内部侧隆起部隆起的方向一致。因此,保护部件侧隆起部跨越内部侧隆起部吋,使用者的按压カ不会作用在内部侧隆起部上。于是,容易解除保护部件的锁定。另外,保护部件侧隆起部与内部侧隆起部的磨损得到抑制,保护部件与柄部的耐久性提闻。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柄部具有两个半分割部,柄部通过组合两个半分割部而构成,在其中ー个半分割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柄部侧卡合部,保护部件被其中ー个半分割部与另ー个半分割部夹持。根据该结构,保护部件被其中ー个半分割部与另ー个半分割部夹持,所以,保护部件不会在柄部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另外,保护部件的保护部件侧隆起部与设置于ー个半分割部上的柄部侧隆起部卡合,能够对柄部内的保护部件的移动给予适度节制。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保护部件具有所述保护部、和从柄部侧突出且呈悬臂状支承所述保护部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以具有与将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在柄部的内部空间具有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滑动面,在将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时,所述滑动面位于所述突出部要移动的方向的面一侦U,抵抗将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时产生的力来支承臂部。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保护部件具有所述保护部、和从柄部侧突出且呈悬臂状支承保护部的臂部,保护部件的保护部是相对于臂部弯曲的形状,柄部的刀尖侧扩径,使得刀尖侧的截面积比中间部宽,当保护部件处于开放姿势时,所述保护部被收纳在柄部的扩径部分中。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优选所述柄部能够在呈长尺状展开的使用状态和呈小片状折叠的不使用状态之间进行切換,在所述不使用状态下,保护部件是所述保护姿势。本方式的雕刻刀的柄部能够在呈长尺状展开的使用状态和呈小片状折叠的不使用状态之间进行切換。因此,柄部在使用状态下,能够大幅展开以便于使用者握持,在不便用状态下,能够缩小折叠,以便于在盒中收纳和携帯。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保护部件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变成前述保护姿势。S卩,在不使用状态下刀刃不会露出,所以,能够安全地进行像携帯、收纳在收纳件中、从收纳件中取出这样的不使用时的操作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是,前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侧的顶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前述后端侧部分相对于前述顶端侧部分能够相对地转动在本方式中,柄部由顶端侧部分与后端侧部分构成,后端侧部分相对于前述顶端侧部分能够相对地转动。即,通过折曲或者折叠柄部,能够将雕刻刀改变成体积不大的形状。因此,容易在盒等中收纳雕刻刀,且便于携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是,前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侧的顶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该后端侧部分具有至少收纳前述顶端侧部分的一部分的收纳部,在前述不使用状态下,前述顶端侧部分被收纳在前述收纳部中。在本方式中,柄部由顶端侧部分与后端侧部分构成,在不使用状态下,能够在形成于后端侧部分的收纳部中至少收纳顶端侧部分的一部分。即,在柄部的一部分中收纳柄部的其他部分,或在柄部中收纳刀刃,由此,能够缩小整个雕刻刀的尺寸。因此,在不使用状态下,容易携带雕刻刀,且容易在盒等中收纳雕刻刀。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是ー种雕刻刀,前述保护部件部具有能够配置于刀尖附近的保护部,该保护部具有半环状部。在本方式中,保护部具有半环状部分,因此,能够以包围雕刻刀的刀尖的方式配置保护部。即,能够以包围雕刻刀的刀尖的方式配置保护部件,因此,能够进ー步提高保护姿势时的安全性。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保护部件优选采用透明的材料构成。其原因在于,如果采用透明的材料构成保护部件,则能够透过保护部件目视确认雕刻对象物(雕刻部位),雕刻变得容易。 实用新型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保护部件与柄部或刀刃一体地安装,因此,具有不会遗失保护部件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保护部能够在位于前述刀尖附近的保护姿势、和保护部从前述刀尖的周围退回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切換,能够根据使用者的熟练程度来切換保护姿势和开放姿势加以使用。因此,具有不善于刀具的人能够安全地使用,而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能够舒适地使用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柄部成长尺状展开的使用状态、和成小片状折叠的不使用状态之间进行切換。因此,具有在使用状态下,使用者容易握持,在不使用状态下,容易在盒中收纳和携帯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状态下变成保护姿势,在不使用状态下刀刃不会露出。因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够安全地进行像携帯、收纳在收纳件中、从收纳件中取出这样的不使用时的操作。

图I是上下颠倒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I的柄部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芯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图2的芯部件的样子的立体图。图5是图3的芯部件的A-A截面图。图6是图3的芯部件的部分剖切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2的外筒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图2的外筒部件的样子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I的握柄部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握柄部的A-A截面图。图11是表示图I的保护部件的立体图。图12是图I的雕刻刀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在图12的柄部主体上安装保护部件及刀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剖切图13的柄部主体的一部分的状态的部分剖切立体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雕刻刀的前方部分的A-A截面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雕刻刀的前方部分的B-B截面图。图17是图I的雕刻刀的A-A截面图。[0123]图18是图I的雕刻刀的B-B截面图。图19是上下颠倒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雕刻刀从保护姿势转换成开放姿势时的动作的说明图,按照(a) (C)的顺序进行转换。图20是上下颠倒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雕刻刀从使用状态转换成不便用状态时的动作的说明图,按照(a) (b)的顺序进行转换。图21是接着图20上下颠倒地表示雕刻刀从使用状态转换成不使用状态时的动作的说明图,按照(c) (d)的顺序转换。图22是从与图I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雕刻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图22的雕刻刀处于开放姿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4是图22的雕刻刀的A-A截面图。图25是表示与图11不同方式的保护部件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采用图25的保护部件的雕刻刀的截面图。图27是表示与图I、图26不同方式的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28是图27的雕刻刀的A方向的视图。图29是从刀尖侧斜上方观察到的与图I、图26、图27不同方式的雕刻刀的立体图,表示保护部件保护刀刃的状态。图30是在图29中将保护部件收纳在柄部中的状态下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31是图29的雕刻刀的分解立体图。图32是翻转图29的雕刻刀从刀柄尾侧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表示保护部件配置在刀刃附近的状态。图33是在图32中,将保护部件收纳在柄部中的状态下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34是图32的雕刻刀的分解立体图。图35 (a)是保护部件的侧视图,(b)是保护部件的仰视图,(C)是保护部件的主视图。图36是图29的雕刻刀的A-A截面图,表示保护部件配置于刀刃附近的状态。图37是图30的雕刻刀的B-B截面图,表示将保护部件收纳在柄部中的状态。图38是俯视图29的柄部的上半分割部的内部的图。图39是俯视图29的柄部的下半分割部的内部的图。图40 (a)是图31的A部放大图,表示设置于图29所示的雕刻刀的柄部的上半分割部的刀尖侧端部的卡合突起与下半分割部的卡合凹部的关系,(b)是放大而且部分剖切Ca)的D部的立体图。图41是放大而且部分剖切图34的B部的立体图,表示紧固图29所示的柄部的上半分割部与下半分割部的部位。图42是放大而且部分剖切图34的C部,从刀尖侧绘制的立体图。图43是表示图37所示的状态下的保护部件与柄部的卡合关系的截面立体图。图44是表示图36所示的状态下的保护部件与柄部的卡合关系的截面立体图。图45是与图36不同的其他的·刻刀的刀柄尾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表不保护部件向刀柄尾侧移动的中途的状态。[0151]图46是表示在图45中,保护部件向刀柄尾侧移动,保护部件隆起部与柄部侧隆起部卡合的状态的雕刻刀的刀柄尾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47是与图29不同的其他的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分解立体图。图48是组装图47的雕刻刀,保护部件配置于刀刃附近的状态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49是表示在图48中,将保护部件收纳在柄部中的中途的状态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50是表示在图48中,保护部件被完全收纳在柄部中的状态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51是与图29、图48所示的雕刻刀不同的其他的雕刻刀的立体图。图52是从内侧观察到的图51的雕刻刀的开ロ的部分立体图。图53是表示在图52中,在设置于开ロ处的柄部侧卡合部中卡合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图54是与图29、图48、图51所示的雕刻刀不同的另外的其他雕刻刀的立体图,是从刀尖侧的斜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Ca)表示在刀刃的周围配置保护部件的状态,(b)表示将保护部件收纳在柄部内的状态。图55是从图54的雕刻刀的刀尖侧的斜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56是从图54的雕刻刀的刀柄尾侧的斜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57 Ca)是将视点进ー步向上方侧移动观察到的图55的雕刻刀的上半分割部的立体图,(b)是将视点进ー步向下方侧移动观察到的图56的雕刻刀的上半分割部的立体图。图58 (a)是图54的雕刻刀的保护部件的俯视图,(b)是剖切一部分的侧视图,(C)是仰视图。图59是图54的雕刻刀的分解侧视图。图60是图54的雕刻刀的纵截面侧视图,(a)表示保护部件收纳于柄部中的状态,
(b)表示保护部件向刀尖侧移动,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主体侧卡合部将要卡合之前的状态,
(c)表示保护部件从(b)的状态继续向刀尖侧移动,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主体侧卡合部卡合的中途的状态,Cd)表示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主体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图61是从刀尖侧观察图60 Cd)的雕刻刀,从E-E截面观察到的仅是保护部件以及与保护部件卡合的上半分割部的卡合部位的主视图。图62 Ca)是设置于图55所示的保护部件上的操作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b)是Ca)的操作部的侧视图,表示保护部件移动至从刀尖退开的位置的状态,(c)是表示在(b)中,保护部件向刀尖侧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3是使用者握持雕刻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4是图63的雕刻刀的刀尖侧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就以雕刻刀I的刀尖侧为前方,刀柄侧为后方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就以图I的上下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宽度方向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就以与图I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来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包括柄部2、刀刃3和保护部件4。在雕刻刀I中,刀刃3—体地安装于柄部2的前端部分。保护部件4的保护部6位于刀刃3及刀尖5的附近。另外,在从柄部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开始略前方的部分,保护部件4的操作部7露出。该操作部7与保护部件4的保护部6等一体地形成,通过前后移动操作部7,能够使整个保护部件4前后移动。具体而言,如果在保护部6露出外部的状态下向后方移动操作部7,那么,保护部件4向后方移动,保护部6退入柄部2的内部。此外,如果在保护部6退入柄部2的内部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操作部7,那么,保护部件4向前方移动,保护部6从柄部2的内部向外部突出。柄部2大致区分,包括位于前方的柄主体部12 (前端侧部分)和位于后方的握柄部13 (后端侧部分),握柄部13以相对于柄主体部12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本实施方式的柄部2在如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能够进彳丁两折,能够折置为较小。 如图2所示,柄主体部12包括芯部件17和外筒部件18。如图3所示,芯部件17是外形略呈长方体的部件,具有主体部22、外方突出部23、台阶形成部24、后方立壁部25、26、外壁部27、28、台阶部81、82。主体部22的外形略呈长方体形状,位于芯部件17的大致中心部分。主体部22从芯部件17的前端延伸至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的略微后方。在该主体部22的前端面设置刀刃体安装部33。刀刃体安装部33为从前方向后方延伸的有底孔。此外,刀刃体安装部33的后方侧比前方侧窄(未图示)。如图3所示,外方突出部23的外形略呈长方体形状,从主体部2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换言之,外方突出部23与主体部22的外侧面连续,从芯部件17的中心侧朝着外侦牝从主体部22突出。此时,外方突出部23从芯部件17的前端向后方延伸,具体而言,从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延伸至略靠近后方的部分。因此,在主体部22与外方突出部23的交界部分形成台阶部81、82。台阶部81、82的平面部分用作滑动面81a、82a。在从外方突出部23的后端略靠近前方的部分设置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的具体形状是卡合槽。该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是切除外方突出部23的上端面的一部分的槽。即,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是设置于外方突出部23的上端面,并从上方向下方变深的卡合槽。该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槽)35的截面略呈正方形且沿着外方突出部23的宽度方向延伸,换言之,沿着与外方突出部23的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从外方突出部23的一侧侧面延伸至另ー侧侧面,且沿着宽度方向贯通外方突出部23。SP,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的卡合槽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分通过分别形成于外方突出部23的两侧面上的开ロ与外部连续。如图3所示,台阶形成部24设置于位于主体部22的下方并从主体部22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位置。如图3、4所示,该台阶形成部24从芯部件17的中心侧向外方延伸且截面略呈U字状,在前方变成凸起。即,台阶形成部24从芯部件17的中心侧向外侧突出,更具体而言,从主体部2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0182]因此,台阶形成部24与外方突出部23位于夹着主体部22而相对的位置,台阶形成部24的突出方向与外方突出部23的突出方向相反。台阶形成部24的前端部分位于从主体部22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位置,与主体部22的下端面(是图3的下端面,在图4中是上端面)形成阶梯差并连续。如图3所示,后方立壁部25、26设置于芯部件17的后方侧,更具体而言,是从芯部件17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略靠近后方的部分起继续向后方侧延伸的板状部分。此处,如图3、5所示,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平行地延伸,且隔着间隙37相対。此时,在后方立壁部25,26的彼此相対的面上分別形成有圆柱状的突起38、38。另外,在后方立壁部25、26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在其一部分形成有卡合平板部39 (參照图4、5)。如图5所示,突起38、38分别从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的彼此相対的面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此处,两个突起38、38的形状及大小相同,两个突起38、38的中心轴也相同。两个突起38、38的突出端面分·离地相对。如图6所示,卡合平板部39是外形略呈长方形的平板状。设置于位于比后方立壁部25、26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后方立壁部25、26的下端部分的附近。该卡合平板部39在纵向的两端部分与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连续。即,卡合平板部39按照连接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之间的方式设置。另外,卡合平板部39在其后端附近设置有朝向后方高度逐渐变底的倾斜面40。如图3所示,外壁部27、28分别设置于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侧,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分。此时,外壁部27、28的前端部分均位于比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的前端略靠近前方的位置。此处,如图3、5所示,外壁部27、28的内侧面与主体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侧面在从上方至下端附近的部分分离。仅在下端附近,外壁部27、28的内侧面与主体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侧面连结。如更具体地说明,外壁部27、28从下方向上方连续地形成有连结部27a、28a ;下方部分27b、28b ;和上方部分27c、28c。如图5所示,连结部27a、28a位于芯部件17的下端部分。连结部27a、28a的截面大致呈长方形,从宽度方向的中心侧向外侧大致垂直地突出。如图5所示,下方部分27b、28b在下侧与连结部27a、28a连续,在上侧与上方部分27c、28c连续。该下方部分27b、28b随着朝向上方向而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具体而言,该下方部分27b、28b平缓地弯曲且向斜上方立起。S卩,该下方部分27b、28b向芯部件17的外侧斜上方突出。如图5所示,上方部分27c、28c从下方部分27b、28b的上端向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此时,上方部分27c、28c的上端附近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尖,截面形成为三角形。如图5所示,由外壁部27、28与主体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形成槽部42、43。具体而言,如图3、5所示,槽部42、43形成于被外壁部27、28的内侧面与主体部22以及后方立壁部25、26的外侧面围成的部分。该槽部42、43是将连结部27a、28a的顶面作为底的槽,朝向深度方向(下方)宽度变窄。如图7、8所示,外筒部件18的外形大致呈圆筒状,具有位于前端的环状部46 ;和与环状部46的后端连续并向后方延伸的两个突出片47、47。換言之,外筒部件18的前端附近是圆筒状,其余的部分形成为部分切除圆筒的侧面的形状。[0194]如图8所示,突出片47由截面大致呈弓形状延伸的前方部分47a ;和截面大致呈“く ”字状延伸的后方部分47b形成。此时,后方部分47b从前方部分47a的后端的一部分继续向后方延伸。前方部分47a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附近的部分与后方部分47b的下端附近的部分通过台阶47c连续。此处,如图8所示,两个突出片47、47在外筒部件18的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分离。即,在外筒部件18的后方部分,在上端附近与下端附近分别设置有从后方向前方延伸的切ロ状的开ロ。此处,位于外筒部件18的上方的切ロ状的开ロ 48由从外筒部件18的后端延伸至ill后方向的中心部分附近的后方切ロ部49 ;和从后方切ロ部49的如端向如方略微延伸的前方切ロ部50形成。该后方切ロ部49与前方切ロ部50连续,从上方看的形状均大致呈 长方形(省略从上方看到的外筒部件18的图示)。此处,前方切ロ部50与后方切ロ部49相比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如图9所示,握柄部13的外形是大致有底的半筒状。即,是纵向分割有底筒的形状。如详细地说明,握柄部13具有位于相对位置的两个侧壁53、54 ;和位于该两个侧壁53、54的下端部分的底板部55。两个侧壁53、54与底板部55连续,沿着握柄部1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截面大致呈U字状延伸。此时,侧壁53、54和底板部55从握柄部13的前端部分略靠近后方的部分延伸至后端附近。此处,如图10所示,底板部55的外侧面平滑地弯曲,该外侧面的高度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附近最低,向前端及后端分别稍微增高。如图9、10所示,在握柄部13的后端部分,设置有外形大致呈四分之一球状的后端壁部56。由此,握柄部13沿着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被侧壁53、54、底板部55、后端壁部56围成的内部空间57 (收纳部)。该内部空间57是上方和前方开放的空间。此处,如图9所示,握柄部13的底板部55从侧壁53、54的前端部分继续向前方延伸。在底板部55的前端部分,在其上表面设置有卡合突起60。即,在握柄部13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卡合突起60。如图9、10所示,卡合突起60是外形形成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部件。该卡合突起60具有从底板部55的上表面(内侧面)向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卡合突起主体61 ;和从卡合突起主体61向前方突出的突起部62。突起部62的外形大致呈立方体形状,从卡合突起主体61的前端面向前方大致垂直地突出。具体而言,该突起部62从卡合突起主体61的前端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略靠近下方的位置向前方突出。此处,在突起部62的下方设置有卡止槽63。卡止槽63是从前方向后方切除卡合突起主体61的前端面一部分的槽,沿着卡合突起主体6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呈长方形。即,卡止槽63是向与卡合突起主体61的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槽。另外,卡止槽63从卡合突起主体61的一侧侧面延伸至另ー侧侧面,且沿着宽度方向贯通卡合突起主体61。S卩,卡止槽63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分通过分别形成于卡合突起主体61的两侧面上的开ロ与外部连续。更具体而言,该卡止槽63是形成于上下方向上相対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且沿前方后方延伸的槽。此处,形成卡止槽63的上表面与突起部62的下端面连续地形成一体的面。此外,形成卡止槽63的下表面是与底板部55的上端面(内侧面)相同的面。S卩,卡止槽63是形成于卡合突起主体61的下端的槽。另外,如图9、10所示,在卡合突起主体61上,在比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略靠近上方的部分、且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分设置有转动用贯通孔64。转动用贯通孔64是沿着宽度方向贯通卡合突起主体61的贯通孔,截面为椭圆形且沿着卡合突起主体61的宽度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转动用贯通孔64从前方朝着后方,由截面大致呈半圆状且向前方凸起的前方部64a ;截面大致呈长方形的中央部64b ;和截面大致呈半圆形且向后方凸起的后方部64c形成。此处,在转动用贯通孔64的内周面,在前方部64a与中央部64b的交界部分;和中央部64b与后方部64c的交界部分形成有台阶部64d。该台阶部64d在转动用贯通孔64的内周面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两个,共计设置四个。均从转动用贯通孔64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位于内周面的上方的台阶部64d向下方突出,位于内周面的下方的台阶部64d向上方突出。另外,该台阶部64d均沿着转动用贯通孔64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截面大致呈半圆形,沿着转动用贯通孔64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延伸。 此外,如图10所示,在卡合突起60附近的后方附近、且内部空间57的前端略靠近后方的部分设置握柄内槽部65。该握柄内槽部65形成于底板部55的上表面(内侧面)且相对于周围凹入。此外,该握柄内槽部65以截面大致呈梯形沿着握柄部13的宽度方向延伸。保护部件4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采用聚氧甲烯等树脂形成。即,保护部件4是采用适当的材料形成为具有可挠性或弹性的部件。如图11所示,保护部件4具有保护部6、臂部68、69和操作部7。如图11所示,保护部6是位于保护部件4的前端的半环状的部分。具体而言,保护部6以截面大致呈U字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在前方形成凸起。此时,保护部6的上端面傾斜,且朝着后方逐渐变高。臂部68、69是成悬臂状支承保护部的部件,由立壁部68a、69a构成。如图11所示,立壁部68a、69a是设置于保护部6的后方侧,且沿着保护部件4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如详细地说明,两个立壁部68a、69a的前端部分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保护部6的后端部分连续。两个立壁部68a、69a从保护部6的后端至保护部件4的后端附近沿着保护部件4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此时,该两个立壁部68a、69a相互平行地延伸。S卩,两个立壁部68a、69a隔着间隙相対。此处,在两个立壁部68a、69a的彼此相対的面的上端部分分别设置有突出部70、71。突出部70、71均以截面大致呈长方形沿着保护部件4的前后方向延伸。S卩,该突出部70,71从两个立壁部68a、69a的彼此相対的面向内侧突出。換言之,突出部70、71分别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突出部70、71的突出端面分离地相对。突出部70、71从立壁部68a、69a的主体部分向内侧突出,具有与将刀刃按压在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成分。即,臂部68、69具有以具有相对于将刀刃按压在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70、71,。如图11所示,操作部7形成于保护部件4的后上端部附近,具有操作部主体73、和两个支承片74、75。[0213]操作部主体73由长方形平板状的主体部73a ;从主体部73a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73b ;和从主体部73a的后端向上方突出的操作突起73c形成。此处,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73b在操作部主体73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截面大致呈五角形状,操作突起73c在操作部主体73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截面大致呈梯形。支承片(施カ单元)74、75由支承片主体部74a、75a与突出片部74b、75b形成,分别在保护部件4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地设置。两个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的各个支承片主体部74a、75a是从立壁部68a、69a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并沿着保护部件4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如果详细地说明,两个立壁部68a、69a的后上端部与支承片主体部74a、75a的前下端部连续,且两个支承片主体部74a、75a相互平行地延伸。此时,两个支承片主体部74a、75a沿着与两个立壁部68a、69a相同的方向延伸,其纵向相同。两个支承片主体部74a、75a也与两个立壁部68a、69a同样, 隔着间隙相対。即,立壁部68a、69a与支承片主体部74a、75a按照使长度各异的两个立板沿着上下方向重叠的方式连续。突出片部74b、75b是分别从两个支承片主体部74a、75a的彼此相対的面的后上端部向内侧突出,且外形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部分。具体而言,突出片部74b、75b分别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此处,突出片部74b、75b的突出顶端部分与操作部主体73连续。更具体而言,突出片部74b、75b的突出顶端部分与位于操作部主体7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两侧面的后端部分连续。此时,两个突出片部74b、75b位于隔着操作部主体73相対的位置,两个突出片部74b、75b按照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着操作部主体73的方式支承。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2、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在保护部件4被载置于芯部件17上的状态下,将芯部件17与保护部件4插入外筒部件18的内側。进而,在芯部件17的前方部分插入外筒部件18的前方部分的状态下,通过螺钉固定、使用粘接剂、铆接等适当的方法,一体地安装芯部件17和外筒部件18。由以这种方式一体安装的芯部件17和外筒部件18形成柄主体部12。此时,在柄主体部12的前方部分,保护部件4被外筒部件18包围。另外,在柄主体部12的后方部分,除了上方部分外,保护部件4被芯部件17与外筒部件18包围。此外,在柄主体部12的后方部分有切ロ状的开ロ 48,保护部件4的上方部分向外部开放。S卩,在柄主体部12中具有由外筒部件18的内表面和芯部件17的外周面形成的内部空间(后述的滑动槽78、79、后方滑动槽86、87等),在该内部空间配置保护部件4的一部分。另外,前述切ロ状的开ロ 48是具有连通内部空间与外部的功能的开ロ。此外,处于刀刃3被插入芯部件17的刀刃体安装部33中的状态,芯部件17与刀刃3也处于一体安装的状态。此外,刀刃3采用钢等适当的金属形成,在前端部分形成刀尖
5。此时,刀尖5的形状是被称作所谓平刀的形状。此时,外筒部件18的前方切ロ部50位于芯部件17的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槽)35的上部,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处于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图中未示)。如图14所示,形成于操作部7的主体部73a的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片)73b为从上方被插入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中的状态。由此,操作部7被保持在无法相对于芯部件17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另外,此处如果注意柄主体部12的内部,在柄主体部12的前方部分,如图15所示,在柄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前方滑动槽78、79。该前方滑动槽78、79是形成于外筒部件18的内周面与芯部件17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部分(内部空间),并沿着柄主体部12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前方滑动槽(内部空间)78、79的截面形状与作为保护部件4的一部分的立壁部68a、69a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在形成于柄主体部12内部的前方滑动槽78、79中插入保护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在将立壁部68a、69a插入该前方滑动槽78、79中的状态下,在柄主体部12 上安装保护部件4。此时,形成于立壁部68a、69a上的突出部70、71的下端面从上方接触形成于芯部件17的台阶部81、82。S卩,设置于臂部68、69上的突出部70、71的下端面与台阶部81、82的滑动面8la、82a接触。如图3等所示,该台阶部81、82分别形成于芯部件17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且均位于上下方向的中心略靠近上方的位置。沿着芯部件17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与此相反,在柄主体部12的后方部分,如图16所示,外筒部件18的突出片47、47位于槽部42、43的上方。此时,突出片47、47堵塞位于槽部42、43的上方的开ロ的一部分,部分地限制槽部42、43的区域。在突出片47、47与芯部件17之间形成与槽部42、43连续的间隙84、85。该间隙84、85在下方与槽部42、43连续,上方向外部开放。此处,在柄主体部12的后方部分,在柄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分别形成有后方滑动槽(内部空间)86、87。该后方滑动槽86、87是间隙84、85与槽部42、43连续而形成的空间,沿着柄主体部12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图15、16所示,后方滑动槽86、87的截面形状与前方滑动槽78、79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但是,在前方滑动槽78、79中上方赌塞,而在后方滑动槽86、87中,位于芯部件17的台阶部81、82的上方的部分向外部开放。更确切而言,位于台阶部81、82的滑动面81a、82a的上方的部分开放。此处,形成于柄主体部12的前方部分的前方滑动槽78、79、与形成于柄主体部12的后方部分的后方滑动槽86、87在柄主体部12的前后方向上连续,形成一体的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该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如图2、15、16等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柄主体部12的内部,通过分别形成于柄主体部12的前端与后端的开ロ与外部连续。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如图I、12所示,是在柄主体部12的后端部分安装握柄部13的前端部分的状态,此时,如图12、17、18所示,在形成于握柄部13的卡合突起60上的转动用贯通孔64中插入形成于芯部件17的后方立壁部25、26上的突起38、38。具体而言,卡合突起60为被两个后方立壁部25、26夹着的状态,芯部件17的两个突起38、38从卡合突起60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插入转动用贯通孔64的内部。此外,突起38、38的尺寸是大致正好嵌入转动用贯通孔64的前方部64a或后方部64c中的大小。另外,此时,如图18所示,是在形成于握柄部13的卡合突起60上的卡止槽63中嵌入芯部件17的卡合平板部39的状态。至此,结束对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的组装构造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能够切换以下两种姿势保护部件4的保护部6位于刀刃3或刀尖5的周围的保护姿势、和保护部件4不位于刀刃3以及刀尖5的周围的位置的开放姿势。下面,參照图19,以从保护姿势切换至开放姿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0232]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处于保护姿势时,如图19 Ca)所示,成为保护部件4的前方侧的部分、即保护部6的全部和臂部68、69的一部分从柄主体部12的前端向前方突出,保护部6位于刀刃3及刀尖5的周围的状态。即,保护部6在被臂部68、69成悬臂状压出的状态下被柄部2支承,保护部件4是处于保护姿势的状态。另外,保护部件4的后方侧的部分的大部分位于柄主体部12的内部的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 (參照图17等)。另外,操作部7从柄主体部12的上部露出。即,在外筒部件18的上方有切ロ状的开ロ 48,该开ロ48将柄主体部12的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与外部连通,操作部7位于前述开ロ 48其一部分露出外部。在该保护姿势下,如果从上方按压操作部7的操作突起73c,则如图19 (b)所示,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片)73b向上方移动。即,操作部7是具有可挠性的部件,且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具有扭曲弹性,因此用作施力単元。因此,操作部主体73能够相对干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 (參照图14)进行姿势变换。并且,支承片(施力単元)74、75支承操作部主体73的后端的前方,所以,如果操作部主体73的后端附近向下方移动,则操作部主体73的前端附近向上方移动。操作部主体73的前端附近向上方移动,卡止片(第一保 护部件侧卡合片)73b向上方移动,由此,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片)73b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槽)35的卡合解除。另外,此时,前方切ロ部50位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的上部,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的上部开放。因此,不会妨碍操作部主体73的姿势变换。如果在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片)73b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35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使操作部7向后方移动,则随着操作部7的移动,保护部件4向后方移动。具体而言,在保护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嵌入形成于柄主体部12的内部的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中的状态下,向柄部2的长度方向的后方滑动移动。如果使保护部件4继续向后方移动,则如图19 (c)所示,保护部6的内周面与形成于柄主体部12的内部的台阶形成部24抵接。由此,保护部件4向后方的移动结束,成为保护部件4不位于刀刃3的周围的开放姿势。即,保护部件向开放姿势移动。此时,如图19 (C)所示,保护部件4的前方部分(以及保护部6)位于柄主体部12的内部空间。更具体地而言,保护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与保护部6的后方侧部分位于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中(未图示)。此外,保护部6的前方部分位于空间92的内部,该空间92形成于柄主体部12的前端侧下方,并位于台阶形成部24的前方。另外,此时,如图19 (C)所不,保护部件4的后方部分从柄王体部12的后端向后方突出,进入形成于握柄部13的内部空间57中。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的开放姿势下,从柄主体部12的后方突出的保护部件4的后方部分的大致所有的部分被收纳在内部空间57中,因此,使用时不会产生妨碍。至此,结束对从保护姿势向开放姿势的切换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开放姿势切换成保护姿势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与上述的从保护姿势切换成开放姿势时相反的步骤就能够切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能够切换以下两种状态将柄部2成长棒状展开的使用状态;和折叠柄部2,将柄主体部12、刀刃3、操作部7收纳在握柄部13的内部的不使用状态。以下,參照图20、21,以从使用状态切换成不使用状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夕卜,在图20、21中,省略了两个突起38、38中的ー侧的突起38的图示。[0240]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处于使用状态时,如图20 Ca)所示,成为两个突起38、38嵌入转动用贯通孔64的后方部64c中的状态。此外,还处于芯部件17的卡合平板部39嵌入形成于握柄部13的卡合突起60的卡止槽63中的状态。由此,握柄部13相对于柄主体部12被固定。在该使用状态下,如果使握柄部13相对于柄主体部12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则如图20 (b)所示,两个突起38、38均向转动用贯通孔64的前方部64a相对地移动,成为嵌入前方部64a中的状态。成为卡合平板部39与卡止槽63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如果具体地说明,在转动用贯通孔64的中央部64b与后方部64c的交界部分设置有台阶部64d (參照图10)。在突起38、38位于后方部64c吋,该台阶部64d阻止突起38、38向中央部64c侧的移动,所以,突起38、38无法相对于转动用贯通孔64相对地移动。但是,如果通过用力牵拉柄主体部12和握柄部13等,利用强的外力使握柄部13相对于柄主体部12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则台阶部64d弹性变形,突起38、38能够向中央部64b侧移动。
SP,在突起38、38嵌入转动用贯通孔64的后方部64c中时,通过相对于握柄部13将柄主体部12用力向前方侧牵拉,或者相对于柄主体部12将握柄部13用力向后方侧牵拉,由此,能够使突起38、38向转动用贯通孔64的中央部64b —侧,进而向前方部64a —侧移动。此外,在雕刻刀I的使用状态下,如上所述,只要不在握柄部13或柄主体部12上向规定的方向施加强的外力,那么,突起38、38与后方部64c的卡合、以及卡合平板部39与卡止槽63的卡合就不会被解除。因此,在使用雕刻刀I时,相对于柄主体部12,握柄部13的姿势不会改变,能够犹如一体的棒状的刀柄那样来使用柄部2。在两个突起38、38均嵌入转动用贯通孔64的前方64a中的状态(图20 (b)所示的状态)下,使握柄部13相对于柄主体部12进行转动,则握柄部13的姿势改变,成为柄部
2弯曲的状态(图20 (c)所示的状态)。即,在两个突起38、38均嵌入转动用贯通孔64的前方部64a中的状态下,握柄部13与柄主体部12能够以突起38、38为支点相对地转动。如果原样地使握柄部13转动,则如图20 (d)所示,成为柄主体部12、刀刃3、保护部件4的大致所有的部分被收纳在握柄部13的内部空间57内的不使用状态。在该不使用状态下,成为操作部7的操作突起73c被插入形成于握柄部13的内部空间57中的握柄内槽部65中的状态。至此,结束从使用状态向不使用状态切换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不使用状态切换成使用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与上述的从使用状态切换成不使用状态时相反的步骤就能够切換。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如上所述,能够在将保护部6配置于刀刃3的周围的保护姿势下使用(參照图22)。在这种状态下,握住柄部2来使用雕刻刀1,由此,即使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也能安全地使用雕刻刀I。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如图23所示,在从刀刃3的周围退去保护部6的开放姿势下也能使用。由此,善于使用刀具的人使用雕刻刀I吋,保护部6不会阻碍使用雕刻刀I的切削作业。另外,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形成保护部件4的前端部分的保护部6向上方(图22的上方,使用雕刻刀I时的上方)弯曲。具体而言,形成保护部件4的大部分的臂部68、69沿着雕刻刀I的前后方向延伸。半环状的保护部6从臂部68、69的前端向斜上方(图22的上方)突出。換言之,保护部件4的前端部分向上方(图22的上方)弯曲。[0250]因此,如图22所示,在柄主体部12的前端侧的内部上方(图22中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在开放姿势时收纳保护部6的空间92。由此,如图23所示,在开放姿势时,使保护部6位于该空间92中,由此,能够将保护部6收纳在柄主体部12内。但是,如图22所示,在保护姿势时,该空间92的一部分成为形成于保护部件4的立壁部68a、69a的上面(图22中的上面)与柄主体部1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在保护姿势时,即使在保护部件4上施加上下方向的力,保护部件4也不会摇晃。如果对此进行具体的说明,则如上所述,在两个臂部68、69上分別设置有突出部70,71 (參照图11)。因此,在使用雕刻刀I时,如图24所示,在两个臂部68、69的下端(图24中的下端)部分,突出部70、71分别从立壁部68a、69a的内侧侧面向柄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大致垂直地突出。換言之,两个立壁部68a、69a在一侧的立壁部69的下端附近 部分的截面大致呈L字形状,在另ー侧的立壁部68的下端附近部分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左右反转的L字形状。这些立壁部68a、69a的下端附近的部分沿着柄主体部12 (雕刻刀I)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在外筒部件18中插入芯部件17,由此,在柄主体部12的内部空间形成有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该滑动槽(内部空间)89、90在各自的下端部分具有以外筒部件18和芯部件17的一部分作为壁面,从柄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外侧向内侧凹入的凹部95、96。凹部95、96的截面大致呈长方形,且沿着柄主体部12 (雕刻刀I)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中,如图24所示,成为保护部件4的突出部70、71嵌入形成于该柄主体部12的内部空间的凹部95、96中的状态。因此,在保护姿势时(參照图22),即使在保护部件4上施加上下方向的力,保护部件4也不会相对于柄主体部12相对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且不会摇晃。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部件17上形成有台阶部81、82,保护部件4的突出部70,71与台阶部81、82的滑动面81a、82a相接。在将刀刃按压在被切削物上吋,芯部件17的滑动面8la、82a位于使突出部70、71移动的方向的面ー侧,所以,能够抵抗保护部件4所承受的外力。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I在开放姿势时不会从使用状态向不使用状态切換。另外,雕刻刀I在不使用状态时,不会从保护姿势向开放姿势切換。另外,在进行从使用状态向不使用状态切换的操作时,也不会从保护姿势向开放姿势切换。如具体地说明,则在雕刻刀I处于开放姿势时,如图19 (C)所示,成为保护部件4的后端侧的部分位于握柄部13的内部空间57内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从柄主体部12向后方突出的保护部件4的后端侧的部分阻碍握柄部13相对于柄主体部12的相対的转动,因此,不能从使用状态向不使用状态切換。另外,在雕刻刀I处于不使用状态时,如图21 Cd)所示,操作部7的操作突起73c位于握柄部13的握柄内槽部65的内侧。另外,当进行从使用状态向不使用状态切换的操作时,如图21 (C)所示,在柄主体部12的后方部分,握柄部13的底板部55沿着包括上下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延伸。如果在此状态下使雕刻刀I从保护姿势向开放姿势切换,则从柄主体部12的内部向后方突出的保护部件4的后端部分与握柄部13的底板部55抵接。由此,保护部件4不能向后侧方向移动,不能从保护姿势向开放姿势切換。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柄部2对折折叠使其缩小来收纳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柄部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折三次、折四次,折叠三个以上的小片部的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柄部并非限定于折叠縮小的结构。例如,柄部的顶端侧部分与后端侧部分采用孔径各异的筒状体构成,使顶端侧部分相对于后端侧部分相对地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此,在顶端侧部分与后端侧部分的其中ー个内部收纳其他的部分,将柄部折叠
缩小。 S卩,在不使用状态下,只要折叠缩小柄部即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采用具有半环状的保护部6的保护部件4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保护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保护部的顶端部分分离的结构。S卩,在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采用的保护部也可以是分别设置于刀刃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壁状的保护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作为保护部件4,采用具备操作部7的保护部件4的例子,该操作部7包括长方形平板状的主体部73a ;和从主体部73a的前端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片)73b,但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中的保护部件以及操作部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是具有操作部101的保护部件100,该操作部101包括截面大致呈钱币状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操作突起102c ;和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102b。下面,參照附图,对这种保护部件100、和采用这种保护部件10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雕刻刀105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是对干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保护部件100具有操作部101,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体102、和支承片103。操作部主体102由以下部分形成占据操作部主体102的大部分并成为主体的操作突起102c ;从操作突起102c的前端面的下端附近向前方突出的大致呈长方形平板状的连结板部102a ;和从连结板部102a的前端上面向大致垂直上方突出的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102b。此时,在操作突起102c的顶面形成防滑部。具体而言,在操作突起102c的顶面设置有多个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小槽,它们在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表面并列,形成防滑部。另夕卜,卡止片102b (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截面大致呈长方形且沿着操作部1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突起,在操作部10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支承片103是形成于两个立壁部68a、69a的后端的略靠近前方的部分的外形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部分。该支承片103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未图示),分别位于两个突出部70、71与操作部主体102之间,将操作部主体102与两个突出部70、71连接。因此,两个支承片103在保护部件100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地配置,从两个突出部70、71分别向内侧突出。换言之,两个支承片103位于隔着操作部主体102相対的位置,按照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着操作部主体102的方式进行支承。下面,对采用这种保护部件100的雕刻刀105进行说明。[0271]在雕刻刀1 05中,如图26所示,在柄主体部12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106。第一柄部侧卡合部的具体形状是卡合槽。该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槽)106形成于内部空间的上方(图26的上方,使用时的下方),并向上方凹陷。另外,在雕刻刀105的保护姿势时,保护部件100的操作部主体102变成其前端部分位于柄主体部12的内部空间内,且卡止片(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102b嵌入第一柄部侧卡合部106中的状态。由此,在雕刻刀105处于保护姿势时,保护部件100无法相对于柄主体部12相对地移动。另外,在该雕刻刀105从保护姿势向开放姿势切换时,从上方(图26的上方)按压操作突起102c。于是,由于操作部101是具有可挠性的部件,所以,就变成卡止片102b向下方(图26的下方)移动,卡止片102b (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106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操作部101向后方移动,由此,保护部件100相对于柄主体部12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向开放姿势切换。另外,此时,在柄主体部12上,在位于操作部101的下方(图26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空间(图未示),不会妨碍操作部101的姿势变换。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握柄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如图27、28所示,也可以使在握柄部109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设置分别从外侧向内侧凹入的把持部110、110的握柄部109。根据这种握柄部109,在雕刻刀的柄部分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中间变细的部分,具有使用者容易握住雕刻刀,且容易进行雕刻作业的优点。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刀尖5是被称作所谓平刀的形状的例子,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刀尖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所谓印刀、圆刀、浅圆刀、三角刀、平圆刀、圆弯刀等适当的形状。本实用新型的雕刻刀的刀尖形状可以适当地变换。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是具有握柄部13、109的雕刻刀,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具有握柄部的结构。下面,对不具有握柄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雕刻刀在很多方面与之前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特别是在以下的方面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共通。(I)具有柄部、保护部件、和刀刃。(2)在柄部具有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中配置保护部件的一部分。(3)保护部件能够在保护姿势和开放姿势之间沿着刀柄的长度方向直线移动。(4)在柄部的侧面具有开口,操作部从该开口露出。(5)在保护部件上具有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在柄部具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雕刻刀在以下方面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不同。(I)不具有握柄部。(2)整体的设计。(3)操作部的构造。(4)柄部由两个半分割部构成,主要是根据机械的嵌合构造将半分割部合起。(5)在开口的内周侧具有引导部,在引导部的刀尖侧端部具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在刀柄尾侧端部具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6)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从操作部的两个侧面突出,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兼用作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0291 ] (7)操作部从开口露出,且沿着开口被限制直线移动。(8)从操作部向宽度方向突出的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在内部空间内且在引导部上滑动,保护部件处于保护姿势时,与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卡合。另外,保护部件处于开放姿势时,与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卡合。因此,以下的说明以不同点为重点,对于共通部分的说明,只是简要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上下的关系以图I的姿势为准。此外,图I的姿势是使用时的姿势。如图29 图31所示,雕刻刀201包括柄部202、保护部件203、和刀刃204。 如图31所示,柄部202通过组合用作雕刻刀201的框体的上半分割部202a(—个半分割部)和下半分割部202b (另一个半分割部)的两个半分割状的部件而构成。为了便于描画,在图29 图31与图32 图34中,各个部件的上下方向相反。如图34、图38所示,观察上半分割部202a的外观,在侧面一侧没有开口,整体形成平缓的形状。另一方面,在上半分割部202a (—个半分割部)的内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整个隆起形成中央突起部265,边缘的部位是平坦部269。在中央突出部265的最靠近刀尖侧设置有刀体安装部211。在刀体安装部211中插入刀刃204。另外,在前述的上半分割部202a内面一侧的边缘部分(平坦部269),从刀尖侧依次配置上侧卡合钩部212、多个突起216、突起216a。在上半分割部202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如图34所示,设置有上侧前卡合凹部218c与上侧后卡合部215d。下面,对柄部202的下半分割部202b (另一个半分割部)进行说明。如图34所示,在下半分割部202b上设置有大的开口 226。开口 226是贯通下半分割部202b的内外,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延伸的长孔。开口 226与后述的内部空间232连通。观察下半分割部202b的内部,则如图34、36、37、39、43所示,沿着开口 226的长边设置有引导部219。引导部219的详细形状如图44所示。即,引导部219是沿着开口 226的长边竖立
设置的矮壁。如图44所示,在引导部219上,设置有向内部空间一侧突出的前方突起224与后方突起225。前方突起224设置于比后方突起225相比更靠近刀尖侧。在前方突起224的刀尖侧设置有直立壁224a,在刀柄尾侧设置有倾斜壁224b。直立壁224a与停止壁227隔开规定的间隔相对。由该直立壁224a与停止壁227构成刀尖侧卡合部256(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在后方突起225的刀尖侧设置有倾斜壁225a,在刀柄尾侧设置有倾斜壁225b。后方突起225的倾斜壁225b从停止壁23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相对。由后方突起225的倾斜壁225b与停止壁231构成刀柄尾侧卡合部257 (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此外,如图31、图39所示,在下半分割部202b的内面侧、且与前述的上半分割部202a的上侧卡合钩部21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下侧卡合凹部221,在使上半分割部202a与下半分割部202b合起时,如图40 (b)所示,上侧卡合钩部212与下侧卡合凹部221卡合。[0308]同样,如图31、图39所示,在与上侧后卡合凹部215d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下侧后卡合钩部22,两者如图42所示那样进行卡合。另外,如图31、图39所示,在与上侧前卡合凹部218c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下侧前卡合钩部222,两者如图41所示那样进行卡合。下面,对保护部件203进行说明。如图31、图35 (a)所示,保护部件203具有操作部238、板簧部207 (施力单元)、保护部件主体部208和保护部209。如图35 (b)所示,保护部件203呈现保护部件主体部208、保护部209、板簧部207连接的环状构造。保护部209的形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部大致相同,其形状相似。即,如图35(b)所示,俯视大致呈口字形状,而且,呈向上半分割部202a侧(在图35 Ca)看是上方侧)翘起的形状。
保护部件主体部208由细长的两个臂部208a、208b构成。臂部208a、208b的刀尖侧的端部分别与各个保护部209连接。在操作部238上具有使用者操作的操作突起部206。另外,在操作部238上设置有向左右两侧突出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操作部238从内部空间向外侧突出,操作突起部206与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的突出方向正交。如果关注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则如图31、图35 (a)所示,在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的下半分割部202b侧的刀尖侧形成有倾斜面205a。前述操作部238相对于保护部件主体部208被板簧部207成悬臂状支承。因此,如果按压操作部238的操作突起部206,则板簧部207弯曲,操作部238整体摇动。在以上所说明的上半分割部202a与下半分割部202b之间配置有保护部件203。S卩,上半分割部202a的卡合突起212、卡合部218c (图41)、卡合凹部215d分别与下半分割部202b的凹部221、卡合突起222、卡合突起223卡合形成一体,而构成柄部202。另外,上半分割部202a的多个突起216 (图34)沿着下半分割部202b的边缘部228 (图31)紧贴,所以,上半分割部202a与下半分割部202b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固定。在结合了上半分割部202a和下半分割部202b的柄部202内形成有内部空间232(图36)。内部空间232在柄部202内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延伸。内部空间232是收纳保护部件203的空间。保护部件203的臂部208a、208b (图35 (b))能够在前述的内部空间232内滑动。另外,如图43、图44所示,设置于保护部件203的左右两侧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同时被载置于形成于下半分割部202b的两个引导部219上。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能够沿着引导部219移动。保护部件203的操作突起部206配置于下半分割部202b的开口 226,从开口 226突出。突起206的宽度比开口 226的宽度小,突起206能够沿着长孔状的开口 226移动。安装在柄部202中的保护部件203在内部空间232内进行以下的操作。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件主体部208(臂部208a、208b)受到限制,在内部空间232内仅沿前后方向(刀尖方向以及刀柄尾方向)移动。即,保护部件203能够沿着柄部202在前后方向(刀尖方向以及刀柄尾方向)移动。随着保护部件203的直线移动,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在停止壁227与停止壁231之间往复移动。如果在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位于引导部219上的前方突起224与后方突起225之间,使保护部件203向刀尖侧(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沿着引导部219向刀尖侧移动,最终到达前方突起224的倾斜壁224b。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的倾斜面205a沿着前方突起224的倾斜壁224b移动,其结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跨到前方突起224上,保护部件203的板簧部207 (施力单元)弹性变形。即,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件主体部208 (臂部208a、208b)在内部空间232内沿着上下方向被固定,仅板簧部207能够相对于柄部202沿着上下方向位移。此外,如果保护部件203向刀尖侧移动,则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通过前方突起224,利用板簧部207的弹力,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沿着直立壁224a在引导部219上移 动。其结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配置于直立壁224a与停止壁227之间(刀尖侧卡合部 分256)(图44),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与刀尖侧卡合部256 (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无法相对于柄部202前后移动。即,在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209相对于柄部202突出的状态下,保护部件203的位置被固定。此时,如图29、图32和图36所示,在刀刃204的刀尖204a附近配置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209。即,保护部件203变成保护姿势。此处,如果观察保护部件203到达保护姿势时的状态,则如图3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209翘起,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209朝着顶端而逐渐从刀刃204 (刀尖204a)向上方离开。于是,在刀尖204a的附近配置保护部件203 (保护部209)时,刀尖204a接触雕刻对象物,容易雕刻。此时,雕刻刀201的使用者能够通过保护部件203的孔210目视刀尖204a。另外,如果采用透明的材料构成保护部件203,则也能透过保护部件203目视确认雕刻对象物(雕刻部位),容易雕刻。下面,对将保护部件203收纳到柄部202内时的操作进行说明。使用者按压保护部件203的操作突起部206,使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向内部空间侧移动,使其位移至不与前方突起224的直立壁224a卡合的位置。如果原样地将突起206推向后方(刀柄尾侧),则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越过前方突起224向后方移动。如果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越过直立壁224a,则即使操作突起部206的按压解除也不会有问题。此外,如果使用者向刀柄尾侧牵拉突起206,则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沿着后方突起225的前方侧的倾斜壁225a移动。此时,板簧部207弹性变形,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沿着后方侧的倾斜壁225b移动。如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抵接停止壁231,则保护部件203向刀柄尾侧的移动停止。另外,板簧部207返回初始形状,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与刀柄尾侧卡合部257卡合(图43)。此时,保护部件203如图30、图33及图37所示,被收纳在柄部202内。即,保护部件203变成开放姿势。如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与刀柄尾侧卡合部257卡合,则收纳在柄部202内的保护部件203不会意外地从柄部202内突出移动。另外,在使用者解除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与后方突起225 (刀柄尾侧卡合部257)的卡合的情况下,只要稍微按下操作突起部206即可。此处,在保护部件203中,也可以取代按下操作突起部206使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位移的结构,采用其他的方式构成保护部件203。即,从左右方向按压保护部件203使其以能够复原的方式变形,使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彼此接近。使两个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在平行的引导部219的内侧暂时位移。其结果,两个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能够通过设置于引导部219上的前方突起224或后方突起225。如果解除按压保护部件203的力,则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彼此的间隔复原,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05配置于引导部219上。下面,参照图45、图46,说明雕刻刀的刀柄尾侧的结构的变形例(第四实施方式)。在图45、图4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不在引导部219上设置后方突起225。取 而代之,在上半分割部202a的中央突出部265设置隆起部239 (柄部侧隆起部)。另一方面,在保护部件203上设置隆起部203a (第一保护部件侧隆起部)。隆起部203a按照当在柄部202内配置保护部件203时,朝着上半分割部202a侧隆起的方式设置。如果从图45所示的状态,保护部件203向刀柄尾侧(图45中的右方、开放姿势侧)移动,则保护部件203的隆起部203a与上半分割部202a的隆起部239接触。如果保护部件203进一步向刀柄尾侧移动,则保护部件203被引导部219与隆起部239沿着上下方向按压。进而,如果保护部件203的隆起部203a跨越隆起部239,则按压被解除,保护部件203返回初始形状,在隆起部203a与中央突出部265之间形成间隙。即使在此状态下保护部件203向刀尖侧移动,保护部件203的隆起部203a与柄部202侧的隆起部239也接触,保护部件203从柄部202承受阻力。因此,保护部件203无法越过隆起部239向刀尖侧移动。即,保护部件203的保护部209被固定在从刀刃204(刀尖204a)退避的开放姿势。此处,在使保护部件203向刀尖侧移动的情况下,雕刻刀的使用者用隆起部203a能够跨越隆起部239程度的力将突起206向刀尖侧按压。如果隆起部203a跨越隆起部239,则保护部件203能够顺利地向刀尖侧移动至前方突起224的位置。像这样,如果在保护部件203侧设置隆起部203a,在柄部202 (上半分割部202a)侧设置隆起部239,则保护部件203的板簧部207的变形得缓解。即,在保护部件203从刀刃204退回时,板簧部207不会变形。其结果,提高板簧部207的耐久性。下面,参照图47 图50,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雕刻刀进行说明。在图47 图50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下表面261朝上来绘制雕刻刀240,但在实际中,雕刻刀240是按照下表面261朝向下方的姿势来使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40包括柄部241和保护部件242。柄部241具有形成外轮廓的框体243、和配置于框体243的内部的中子244。框体243具有刀尖侧的顶端部243a和刀柄尾侧的把持部243b。顶端部243a是大致呈圆筒形状的部件。另外,顶端部243a的圆筒的侧壁被切除,形成开口 245a。顶端部243a的刀柄尾侧的端部的外形呈四边形。如图47所示,在把持部243b的一个侧面(下面261)上设置有开口 245b。开口245b是槽状,沿着把持部243b的长度方向从把持部243b的刀尖侧端部延伸到达刀柄尾侧端部的中途的部位。夹着开口 245b的区域是一对细长的平板部274,两个平板部274的末端在连结部275连结。此处,开口 245b的宽度(槽宽)并非一样,设有两处开口宽度宽的部位。即,在一个平板部274的边缘258和另一个平板部274的边缘259上设置有前侧切口部247 (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各个边缘258、259的前侧切口部247相对,所以,该部位的槽宽比其他的部位宽。另外,在各个边缘258、259设有后侧切口部248 (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后侧切口部248设置于比前侧切口部247更靠近刀柄尾侧。各个边缘258、259的后侧切口部248也相对。因此,对于该部位,槽宽也比其他的部位宽。这样,前侧切口部247与后侧切口部248均是开口 245b的宽度局部变宽的部位。中子244大致呈圆柱形状,一部分沿着长度方向被切除形成平坦部244a。在中子 244的端面安装刀刃204。中子244被收纳在框体243内,利用未图示的粘接手段被固定在框体243的内部。因此,在框体243的内周面与中子244之间形成内部空间260。下面,对保护部件242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绘图,按照与雕刻刀240的雕刻作业时的姿势上下颠倒的方式来绘制图47所示的保护部件242。保护部件242具有保护部件主体250与板簧部251。如图47所示,保护部件主体250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似,具有用作臂部的侧壁部262a、262b。侧壁部262a、262b呈略微弯曲的形状。侧壁部262a、262b的形状是朝向顶端高度逐渐变矮。两个侧壁部262a、262b隔开规定的距离相对,其顶端部分彼此在较窄的顶端部250a相连。在侧壁部262a、262b的边缘部270a、270b的刀柄尾侧端部,一体地固定薄板状的板簧部251 (施力单元)。在板簧部251的下表面251a的刀柄尾侧设置有按压部253 (操作部)。因此,按压部253 (操作部)相对于保护部件主体250成悬臂状被支承。按压部253是从板簧部251的下面251a向下方(从图47中看是上方)隆起的部位。在板簧部251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置作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突起的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即,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向与从刀尖侧朝向刀柄尾侧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与从开口 245b侧朝向内部空间260侧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两个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的顶端彼此的距离(板簧部251的局部扩大的部位的宽度)比框体243的开口 245a、245b的宽度大,比开口 245b中的设置前侧切口部247和后侧切口部248的部位的宽度小。另外,各个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分别形成能够与前侧切口部247和后侧切口部248卡合的尺寸和形状。此外,板簧部251的未设置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件252的部位的宽度比开口 245b的宽度小。在以上所说明的柄部241上安装保护部件242。如图48所示,如果保护部件242变成保护姿势,则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前侧切口部247卡合。板簧部251 (平板部)的施力力作用在保持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前侧切口部247的卡合的一侧。因此,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不会意外地从前侧切口部247中脱落。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前侧切口部247卡合,保护部件242相对于柄部241沿着前后方向固定。按压部件253从开口部245b向外侧突出。此处,如果雕刻刀240的使用者抵抗板簧部251的弹性力(施力力),将按压部253按入开口 245b内(间隙46),则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前侧切口部247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保护部件242相对于柄部241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如果使保护部件242向刀柄尾侧移动,解除对按压部253的按压,则如图49所示,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被按压在开口 245b的相对的各个边缘258、259中的内部空间260侧的面上。进而,如果保护部件242向刀柄尾侧移动,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到达后侧切口部248的位置,则如图50所示,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后侧切口部248卡合。S卩,利用板簧部251的弹性力(施加力),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后侧切口部248卡合。板簧部251 (平板部)的施加力作用在保持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与后侧切口部248的卡合的一侧。因此,·保护部件242相对于柄部241沿着前后方向固定。此时,如图50所示,保护部件242(顶端部250a)从刀刃204的刀尖204a退回。在使保护部件242从开放姿势向保护姿势移动的情况下,实施与前述的操作相反的步骤。下面,参照图51 图53,说明图47 图50的雕刻刀240的变形例。图51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71与图48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40比较,仅设置于柄部241的开口 245b的方式不同。因此,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简单地说明,对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及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在图47 图50所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40中,均由切口部247、248构成,且连通内部空间260的内外,与此相反,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雕刻刀中,在设置于框体243的内面的凹处这一点上不同。S卩,如图51所示,在柄部241形成槽状的开口 245b。从外侧观察,开口 245b的槽宽固定。在开口的内面侧设置有相当于前面的切口部247、248的形状的凹处。S卩,开口 245b具有平板部274的相对的边缘274b、274b (图52)。如图52所示,从内侧观察开口 245b,在平板部274的背面274a (平板状的部位的内部空间侧的面)的边缘274b、274b设置两对凹处,由该凹处形成卡合部272 (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与卡合部273(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如图5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件242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也在抵接开口 245b的平板部274的背面274a的状态下向刀柄尾侧移动。如图53所示,如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到达卡合部272的位置,则嵌入并卡合在作为卡合部272的凹处中。同样,如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移动至卡合部273的位置,则与卡合部273卡合。其结果,保护部件242在用作保护部件的位置、和从刀刃204 (刀尖204a)退回的位置被固定。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52不会从开口 245b向外侧突出。另外,在图51所示的雕刻刀271中,卡合部272和卡合部273从外侧看不到,所以,雕刻刀271的外观良好。下面,参照图54 图61,对其他的雕刻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图54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77也同样,具有柄部278、保护部件279、刀刃204。柄部278通过组合上半分割部278a (—个半分割部)、和下半分割部278b (另一个半分割部)的两个半分割状的部件而构成。第七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77在“柄部由两个半分割部构成,主要根据机械的嵌合构造,将半分割部合起这一点”,与前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另外,第七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77在“在臂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以具有与将刀刃按压在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在柄部的内部空间具有与前述突出部接触的滑动面,前述滑动面在将刀刃按压在被切削物上时,在前述突出部将要移动的方向的面侧,抵抗将刀刃按压在被切削物上时所产生的力来支承臂部”这一点,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第七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77在“柄部的顶端扩径,能够收纳保护部件的保护部”这一点,与其他的实施方式不同。 首先,对上半分割部278a的外观形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雕刻刀277中,也 在上半分割部278a中设置开口 290。与前述各个实施方式同样,开口 290是使操作部281突出的开口,是长孔状。即,图57 (a)、(b)所示的开口 290是在上半分割部278a的顶面298的中央部沿着纵向形成的孔,是连通柄部278的内外的孔。另外,如图54、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上半分割部278a的刀尖侧呈喇叭状扩大。因此,上半分割部278a的外形是上面侧的顶端高成倾斜状弯曲形成按压部301。该按压部301是为了将刀刃204按压在雕刻对象物上并进行雕刻,使用者伸进手指施加力量的部位。另外,上半分割部278a的刀尖侧成喇叭状扩大,所以,与下半分割部278b组合而成的柄部278的刀尖侧扩径,使刀尖侧的截面积比中间部大。将目光转向上半分割部278a的内面侧,则如图56和图57 (b)所示,半分割形状的上半分割部278a (其中一个半分割部)具有中央部的顶面298、和两侧的边缘103。边缘103是与顶面298连续且从顶面298垂下的部位,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延伸构成侧壁。另夕卜,在顶面298中的刀尖侧端部设置有卡合凸部287。卡合凸部287位于上半分割部278a的中心部分,在卡合凸部287的侧面与边缘103之间有间隙。卡合凸部287 —体地设置于上半分割部278a的内面侧,是大致呈长方体的块状的部位,因此,卡合凸部287的侧面与边缘103之间的间隙呈槽状延伸。即,在卡合凸部287与边缘103之间形成槽104。在卡合凸部287的刀尖侧端面设置有插入固定刀刃204的插入部102 (图55)。在卡合凸部287的侧面具有台阶部289。台阶部289相当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台阶部281、282,用作滑动面。台阶部289形成为将大致呈长方体部分的突出侧的一边的角的切除形状,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连续。在卡合凸部287的刀柄尾侧的区域、且在与前述的开口 290之间,设置有凹部291(第一柄部侧卡合部)。此处,凹部291是形成于顶面298的凹处。另外,开口 290的刀尖侧端部与凹部291之间被壁部291a分隔。S卩,壁部291a分隔凹部291与开口 290。在上半分割部278a的内侧面还具有与后述的下半分割部278b卡合的卡合突起288a、卡合突起288b、和内向突起290a。[0391]接着,对下半分割部278b (另一个半分割部)进行说明。下半分割部278b (另一个半分割部)是呈与上半分割部278a对应的半分割形状的部件。下半分割部278b的外观形状流畅,在侧面没有开口等。观察下半分割部278b的内部,则如图55所示,在下半分割部278b的中央部形成有底面297。在底面297的两侧连续地形成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延伸的边缘105。边缘105是相对于底面297竖立的壁。在下半分割部278b的底面297上,在图55所示的位置设置有卡合凹部296(卡合凹部296本身并未图示)。下半分割部278b具有卡合孔293a、卡合孔293b (图56)和卡合突起299 (图55)。卡合孔293a、卡合孔293b和卡合突起299分别与前述的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突起288a、卡合突起288b和内向突起290a卡合。 如果注意下半分割部278b的底面297的形状,则如图60所示,从长度方向的中央 附近朝向刀柄尾方向略向上倾斜,其顶部形成为平坦面294。另外,在向上倾斜的部位与平坦面294的交界部分形成有隆起部294a (柄部侧隆起部)。下面,对保护部件279进行说明。如图58 Ca)所示,保护部件279具有保护部、和臂部 284a、284b。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形成为相对于臂部284a、284b向斜上方弯曲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8所示,分为主部279a和顶端部279b来说明。此处,在说明中,主部279a是包括臂部284a、284b与操作部281的区域,顶端部27%是包括保护部的区域。S卩,在作为主部279a且从中央至刀尖侧的区域中设置有一对臂部284a、284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主部279a且从中央附近至刀柄尾侧设置有操作部281。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281在刀柄尾侧的端部与其他的部位连接,以能够按下操作部281的方式,在操作部281的下部侧设有孔295。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主部279a且从中央附近至刀柄尾侧具有平板部283,在该平板部283上设有孔295。孔295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平板部283,且俯视是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延伸的长孔。在平板部283的刀柄尾侧端部借助连接部282 (施力单元)连接有操作部281。操作部281是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块状部位。即,操作部281从平板部283呈块状突出。操作部281沿着孔295的长度方向配置。连接部282是连接操作部281与平板部283的部位,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位。在操作部281的刀尖侧设置有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即,在操作部281的刀尖侧端部附近设置有切口部280a,在比切口部280a更靠近刀尖侧的位置形成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另外,在操作部281上形成壁281a。壁281a是夹着操作部281中的切口部280a与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相对的部位。平板部283的下表面以及侧面构成滑动部286。滑动部286是与分隔柄部278内的后述空间307的内壁面接触,与该内壁面滑动的部位。在作为平板部283的下表面侧且分隔孔295的两侧的边缘部分(滑动部286的一部分),如图58 (c)所示,设置有隆起部286a(保护部件侧隆起部)。隆起部286a向与操作部281突出的方向相反一侧隆起。另外,如前述那样,在作为主部279a且从中央附近至刀尖侧设置有一对臂部284a、284b。[0405]臂部284a、284b与之前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是细长的壁状。臂部284a、284b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截面形状是左右反转的大致呈L字形状,在两个臂部284a、284b上分别设有突出部285、285。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臂部284a、284b的彼此相对的面的下端部分分别设置有突出部285、285。突出部285、285均是截面大致呈长方形且沿着保护部件的前后方向延伸。该突出部285、285从两个立壁部的彼此相对的面向内侧突出。顶端部279b如图58 (a)所示,俯视时大致呈-字形状,如图58 (b)所示,侧视时向操作部281的隆起方向倾斜。即,保护部形成相对于突出部285弯曲的形状。由以上所说明的上半分割部278a、下半分割部278b和保护部件279构成雕刻刀277。即,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突起288a、卡合突起288b和内向突起290a分别与下半分割部278b的卡合突起293a、卡合孔293b、卡合突起299卡合,构成柄部278。另外,在柄部278内配置保护部件279。保护部件279被上半分割部278a与下半分割部278b夹持。通过将上半分割部278a与下半分割部278b结合,在柄部278的刀尖侧端部形成有顶端开口 308。另外,在柄部278内形成有图60(a)所示的空间307。空间307在上半分割部278a的开口 290以及顶端开口 308与外部连通。在该空间307内配置保护部件279。如图61所示,在保护部件279的相对的臂部284a、284b之间,配置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凸部287。保护部件279被底面297、顶面298以及卡合凸部287限制,同时仅能够沿连结刀尖侧与刀柄尾侧的方向往复滑动移动。此外,保护部件279的臂部284a、284b沿着卡合凸部287的台阶部289 (滑动面)配置。即,保护部件279沿着柄部278移动时,臂部284a、284b沿着台阶部289 (滑动面)移动。另外,此时,臂部284a、284b的突出部285、285与台阶部289 (滑动面)相接。如果保护部件279被收纳在柄部278内,则保护部279b配置于空隙300内。空隙300是柄部278的顶端部分的内部且空间307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279b形成向上方弯曲的形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柄部的上半分割部278a的刀尖侧是喇叭状,柄部的刀尖侧扩径,使刀尖侧的截面积与中间部相比扩径,因此,柄部的刀尖侧端部的截面积比其他的部位宽。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柄部的刀尖侧端部向上方扩大。能够将向上方弯曲的保护部279b收纳在柄部278中。下面,说明雕刻刀277的动作。如图54 (b)和图60 Ca)所示,在保护部件279被收纳在柄部278内的空间307内的状态下,保护部件279的刀柄尾侧端部配置于柄部278的底面297上。此时,保护部件279的隆起部286a配置于比形成于柄部278 (下半分割部278b)上的隆起部294a更靠近刀柄尾侧的位置。如果雕刻刀277的使用者从图54 (b)和图60 (a)所示的状态将操作部281向刀尖侧按压,则保护部件279向刀尖侧移动。如图60 (b)所示,滑动部286的隆起部286a跨越到水平面294上的隆起部294a上。隆起部286a、294a是为了具有节制而设置的结构。保护部件279的顶端部279b从空隙300内逐渐向柄部278的外部露出。保护部件279侧的隆起部286a与柄部278侧的隆起部294a在保护部件279即将被收纳在柄部278内之前能够卡合即可。如果满足该条件,则隆起部286a与隆起部294a的设置位置未必限定于图60 (a)等所示的位置,能够任意地选定。如图60 (b)所示,保护部件279的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与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壁部291a抵接,则雕刻刀277的使用者按下操作部281。其结果是,操作部281以连接部282为中心摇动,操作部281倾斜以使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进入孔295内。即,连接部282弹性变形,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 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入孔295内。此外,如果将操作部281向刀刃侧按压,则如图60 (C)所示,保护部件279向刀尖侧移动,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越过壁部291a。此时,雕刻刀277的使用者减轻将操作部281按入孔295内的力,则如图60 Cd)所示,保护部件279利用连接部282的弹性力,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与凹部291卡合。同时,壁部291a嵌入切口部280a中。保护部件279朝着柄部278固定,阻止从刀尖侧向刀柄尾侧移动。如上述例子所示,也可以仅使保护部件279中的连接部282能够弹性变形,但是也可以采用树脂等一体成形操作部281、平板部283和连接部282,与连接部282连接的平板部283的一部分也能够弹性变形。保护部件279配置于发挥保护部件功能的位置,则如图60 Cd)所示,在柄部278的空隙300 (空间307中的收纳保护部件279的顶端部279b的空间)中,在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顶面298与保护部件279的主部279a之间产生间隙。如果在雕刻时,保护部件279的顶端部279b被按压在雕刻对象物等上,则顶端部279b被向柄部278 (上半分割部278a)的顶面298侧按压。但是,如图61所示,保护部件279的突出部285、285与柄部278(上半分割部278a)的卡合凸部287的台阶部289 (滑动面)卡合,所以,突出部285被按压支承在台阶部289上。因此,保护部件279 (顶端部279b)在空隙300内不会向顶面298侧移动。即,保护部件279的顶端部279b保持被切实地配置于刀刃204的周围的状态,不会摇晃,雕刻刀的使用者能够放心地实施雕刻作业。如果使用者将手指放在按压部301上,则指尖沿着按压部301的曲面并紧贴在上面。因此,按压部301容易勾在指尖上,指尖用力容易进行雕刻作业。此处,如图64所示,优选在按压部301上设置多个防滑凹部315。各个防滑凹部分315是形成于按压部301的表面的孔或槽。雕刻时使用者的手指313勾在防滑凹部315上,使用者的手指313的力容易传到按压部301上,能够很好地实施雕刻作业。保护部件279抵接雕刻对象物(未图示),有时在保护部件279上作用有朝向刀柄尾侧的力。但是,保护部件279的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与柄部278的凹部291 (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所以,能够保持保护部件279固定于柄部278上的状态。即,能够保持顶端部279b未被收纳在空隙300内,顶端部279b配置于刀刃204的周围的状态(发挥保护功能的状态)。因此,能够安全地实施雕刻作业。如果使用者想在无保护部件279的情况下实施雕刻作业,则将保护部件279收纳在柄部278内。S卩,在图60 (d)所示的状态下,使用者抵抗连接部282的弹性力按下操作部281的刀尖侧,如图60 (c)所示那样倾斜,解除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与凹部291的卡合,将操作部281进一步拉向刀柄尾侧。如图60 (b)所示,如果保护部件侧卡合部280越过壁部291a,则使用者解除操作部281的按压。因此,隐没在孔295内并倾斜的操作部281借助连接部282的弹性力返回初始姿势。此外,使用者将手指放在操作部281的壁281a上然后向刀柄尾侧牵拉时,保护部件279的隆起部286a最终抵接柄部278(下半分割部278b)的水平面294上的隆起部294a。隆起部286a跨越隆起部294a时,在阻止保护部件279向刀柄尾侧移动的方向上抵抗力作用于使用者的手指上。使用者利用超过该抵抗力的力来操作保护部件279 (操作部281),则隆起部286a跨越(越过)隆起部294a,保护部件279移动至图60 Ca)所示的位置,顶端部279b被收纳在柄部278内。此处,雕刻刀的基本结构采用图54 图61所示的结构,也可以如图62 (a) (C)所示的操作部310那样,构成操作部281的形状。操作部310具有与操作部281同样的连接部282 (施力单元)。操作部310从刀尖侧至刀柄尾侧呈凸状弯曲。因此,操作部310的中央部附近最突出。即,如果将保护部件279装在柄部278中,则如图63所示,仅弯曲的操作部310的一部分从开口 290露出。于是,如图63所示,在雕刻作业中,使用者的手指313难以碰到操作 部310。因此,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分280不会意外地从图56所示的柄部278的凹部291(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中脱落。另外,弯曲的操作部310的两侧的边缘带有圆角,因此,在雕刻作业中,即使手指313碰到操作部310,也难以向操作部310传递力。此外,在操作部310的刀柄尾侧设置平坦部310a。平坦部310a通过切除操作部310的刀柄尾侧的一部分而形成。在平坦部310a上设置隆起部311。隆起部311采用代替图60 (a) (d)所示的隆起部286a的结构。另一方面,在柄部278的上半分割部278a上,如图62 (b)所示,设置与隆起部311卡合的突起314。突起314采用代替图60 (a) (d)所示的隆起部294a的结构。如图62 (a) (C)所示,如果构成操作部310的隆起部311与柄部侧的突起314,则在使保护部件279向刀尖侧或刀柄尾侧移动时,使用者按压操作部310,于是其按压力发生作用使隆起部311与突起314分离。因此,隆起部311跨越过突起314时,两者不会被过度地按压。于是,隆起部311与突起314难以摩擦,保护部件279与柄部278的耐久性提高。在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操作部和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保护部和臂部一体地形成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与保护部不同的部件构成操作部238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操作部238。
权利要求1.一种雕刻刀,其包括柄部、一体地安装于柄部中的刀刃、和具有能够配置在刀刃的至少刀尖附近的保护部的保护部件, 该雕刻刀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在安装于柄部的状态下能够沿柄部的长度方向直线移动,并且能够在保护部位于刀刃的附近而发挥保护部件作用的保护姿势和保护部从刀刃退避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切換。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在保护部件具有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 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能够沿与保护部件的所述直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在柄部设置有第一柄部侧卡合部, 当保护部件处于保护姿势时,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护部件的直线移动, 所述雕刻刀具有施力単元,该施カ単元向保持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与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对第一柄部侧卡合部或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施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在柄部具有收纳保护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部空间,在柄部的侧面设置有将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开ロ, 所述开ロ是沿着保护部件的所述直线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 在所述保护部件设置有操作部,该操作部从所述开ロ露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在保护部件具有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 在柄部设置有第二柄部件侧卡合部, 当保护部件处于开放姿势时,所述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卡合而阻止保护部件的直线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作为保护部件的一部分并且向宽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兼用作所述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 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构成为,具有形成于所述开ロ的一部分的开ロ宽度宽的部位,所述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构成为,位干与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不同的位置,并具有形成于开ロ的另外的一部分的开ロ宽度宽的部位, 保护部件直线移动期间,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位于内部空间侧且直线移动, 当保护部件直线移动到达保护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位置与作为开ロ宽度宽的部位的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一致,作为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弹性部件按压与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卡合, 当保护部件直线移动到达开放姿势时,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位置与作为开ロ宽度宽的部位的第二柄部侧卡合部一致,作为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的突出部被所述弹性部件按压与第二柄部侧卡合部卡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和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是作为构成内部空间的内壁,设置于所述开ロ的附近且形状是沿着内部空间的内周方向延伸的槽。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保护部件具有设置有保护部的保护部件主体部和所述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相对于保护部件主体部呈悬臂状被支承, 通过使所述悬臂部分弹性变形,能够沿与所述直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和/或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操作部一同沿与所述直线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一保护部件侧卡合部与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均是朝着同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一柄部侧卡合部位于所述开ロ的刀刃侧端部,第二柄部侧卡合部设置于开ロ的刀柄尾侧端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设置于保护部件且在与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反ー侧隆起的保护部件侧隆起部, 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是设置于柄部的内部空间内的内部侧隆起部, 当保护部件向开放姿势移动时,保护部件侧隆起部跨越柄部侧隆起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柄部具有两个半分割部, 柄部通过组合两个半分割部而构成, 在其中ー个半分割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 在另ー个半分割部设置有所述柄部侧隆起部, 保护部件被其中ー个半分割部与另ー个半分割部夹持。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第二保护部件侧卡合部是设置于保护部件且在与操作部突出的方向相同一侧隆起的保护部件侧隆起部, 第二柄部侧卡合部是设置于柄部的内部空间内的内部侧隆起部, 当保护部件向开放姿势移动时,保护部件侧隆起部跨越内部侧隆起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柄部具有两个半分割部, 柄部通过组合两个半分割部而构成, 在其中ー个半分割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柄部侧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柄部侧卡合部, 保护部件被其中ー个半分割部与另ー个半分割部夹持。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保护部件具有所述保护部、和从柄部侧突出且呈悬臂状支承所述保护部的臂部, 所述臂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以具有与将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式突出, 在柄部的内部空间具有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滑动面, 在将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时,所述滑动面位于所述突出部要移动的方向的面ー侧,抵抗将刀刃按在被切削物上时产生的力来支承臂部。
1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保护部件具有所述保护部、和从柄部侧突出且呈悬臂状支承保护部的臂部, 保护部件的保护部是相对于臂部弯曲的形状, 柄部的刀尖侧扩径,使得刀尖侧的截面积比中间部宽, 当保护部件处于开放姿势时,所述保护部被收纳在柄部的扩径部分中。
1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柄部能够在呈长尺状展开的使用状态和呈小片状折叠的不使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所述不使用状态下,保护部件是所述保护姿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侧的顶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 所述后端侧部分相对于所述顶端侧部分能够相对地转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柄部包括位于刀刃侧的顶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 该后端侧部分具有至少收纳所述顶端侧部分的一部分的收纳部,在所述不使用状态下,所述顶端侧部分被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干 所述保护部具有半环状部分。
20.如权利要求I 19中任一项所述的雕刻刀,其特征在于 采用透明的材料构成保护部件。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雕刻刀,对于不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而言能够安全地使用,并且对于善于使用刀具的人而言能够舒适地使用,在不使用时安全性也高,构件不会遗失。该雕刻刀包括柄部(2)、一体地安装于柄部(2)中的刀刃(3)、具有能够配置在刀刃(3)的至少刀尖附近的保护部(6)的保护部件(4),在该雕刻刀(1)中,保护部件(4)在安装于柄部(2)中的状态下能够沿柄部(2)的长度方向直线移动,并且能够在保护部(6)位于刀刃(3)的附近发挥保护部件(4)的作用的保护姿势与刀刃从保护部(6)退避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切换。雕刻刀(1)的使用者根据需要使保护部件(4)移动,不仅能够保护使用者的身体不受刀刃(3)所伤,也能够使刀刃(3)处于露出状态。
文档编号B44B11/00GK202641216SQ201220242599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7日
发明者土岐一贵 申请人:株式会社樱花彩色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