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雕刻机中心工作台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0414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立体雕刻机中心工作台护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雕刻领域,特别是涉及立体雕刻机中心工作台护罩。



背景技术:

现有立体雕刻机中,雕刻机的夹持工具设在工作台上,而工作台的周围没有防护措施,那么,在雕刻过程中工件上切落的碎屑会溅落到地面上,影响车间的干净,同时碎屑也有可能会对操作者造成伤害。掉落到地上的碎屑有时会隐藏在机械下面不便清理,给操作者增加工作量。有的雕刻机设有护罩,但是护罩拆卸不便,影响加工上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十分方便拆卸且能够消除加工产生浮尘的立体雕刻中心工作台护罩。

其解决方案是,包括工作台、立柱、横梁导轨、雕刻机头、机架、纵向导轨,机架的上面设有工作台,机架的两侧设有纵向导轨,纵向导轨上连接有立柱,立柱上设有横梁导轨,横梁导轨上连接有雕刻机头,工作台上设有夹持机构,所述的夹持机构包括带有顶针的前座和带有转盘的后座,夹持机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设在工作台上的导槽,所述导槽内设有与之滑动连接的滑块,滑块上转动连接有拉板,拉板底部一端连接滑块,其另一端连接有在导槽内滚动的滚轮,所述前座背离后座的一侧底部设有通过合页连接的翻折板,所述后座上背离前座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两拉板、翻折板、固定板形成空腔,夹持机构位于空腔内,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吸尘盘,吸尘盘连接有吸尘装置。

优选地,所述吸尘装置包括过滤袋、集尘桶、过滤网、电风机、集尘室、吸尘管,所述吸尘盘通过吸尘管连接过滤袋一侧,过滤袋另一侧连通集尘室,过滤袋的下部连接有密闭的集尘桶,集尘室一侧通过过滤网连通电风机,集尘室还设有可开闭的盖板。

优选地,所述拉板的外侧设有用于翻折方便的把手。

优选地,所述翻折板与前座设有将翻折板固定在前座,保持前座竖直的门鼻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加工上料时,能够十分方便地打开护罩,护罩能够阻挡加工产生的碎屑掉落到地上或者溅出伤到操作者。同时,防护罩上的吸尘装置能够吸收加工产生的浮尘,改善车间工作环境,保护操作者的健康,同时也能减少加工产生的细小碎屑进入机器中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和图2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工作台、立柱、横梁导轨、雕刻机头、机架、纵向导轨,机架的上面设有工作台,机架的两侧设有纵向导轨,纵向导轨上连接有立柱,立柱上设有横梁导轨,横梁导轨上连接有雕刻机头,其特征在于,工作台10上设有夹持机构,所述的夹持机构包括带有顶针的前座1和带有转盘的后座2,夹持机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设在工作台上的导槽3,所述导槽3内设有与之滑动连接的滑块4,滑块4上转动连接有拉板5,拉板5底部一端连接滑块4,其另一端连接有在导槽3内滚动的滚轮6,所述前座1背离后座2的一侧底部设有通过合页连接的翻折板7,所述后座2上背离前座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8,两拉板5、翻折板7、固定板8形成空腔,夹持机构位于空腔内,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吸尘盘9,吸尘盘9连接有吸尘装置16。翻折板7底部通过合页与前座1连接,当需要上料时,将拉板5向带有滑块4的一端拉至工作台10边缘处,然后将拉板绕着滑块与拉板转动连接处180度掀起,这样上代加工料不会因为拉板而受影响,同时将翻折板7翻下,然后用手摇动顶针的转盘夹持上待加工料,然后将拉板5复原,然后将翻折板7翻折竖直固定,这样在进行雕刻加工时,拉板5、翻折板7、固定板8形成空腔,就不会阻挡加工碎屑掉落到地面上,同时也能防止碎屑伤到操作者。吸尘盘9和吸尘装置16主要用于吸收雕刻加工产生的浮尘与被溅起的细小碎屑,改善车间的工作环境,保护操作者的身体健康,防止细小的碎屑通过漂浮的方式飘落掉地上,同时也能防止细小的碎屑飘落到机器中影响转动件的润滑而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滑板设置滚轮,使得拉板的推拉更加方便。

所述吸尘装置包括过滤袋11、集尘桶12、过滤网13、电风机14、集尘室15、吸尘管,所述吸尘盘9通过吸尘管连接过滤袋11一侧,过滤袋11另一侧连通集尘室15,过滤袋11的下部连接有密闭的集尘桶12,集尘室12一侧通过过滤网13连通电风机14,集尘室15还设有可开闭的盖板。滤袋11挡落的浮尘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到集尘桶12内,然后透过滤袋11的浮尘进一步被过滤网挡落到集尘室15内,过滤网13防止细小的浮尘顺风飘出,对电风机14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所述拉板的外侧设有用于翻折方便的把手17。把手17能够方便拉板的翻折。

所述翻折板与前座设有将翻折板固定在前座,保持前座竖直的门鼻结构。当翻折板翻折上去后用门鼻结构将翻折板牢固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前座上,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所述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