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00295发布日期:2018-08-31 20:12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供有通过重叠多层金属层而表现出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板(参照专利文献1)、表现出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参见专利文献2)。它们通过在多个金属层之间夹入形成有花纹、文字、图案等外观设计的透明树脂板、树脂薄膜而产生立体感。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按照期望的外观设计而利用激光及蚀刻等对金属层进行削除,从而表现出因金属层不存在而能够使光透过的外观设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92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6907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6172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为了加工金属层并使用金属层表达外观设计,需要通过蚀刻和激光等去除金属层。通过激光加工金属层来绘制外观设计的情况,和通过蚀刻加工金属层来绘制外观设计的情况,前置时间都会变长,因此成本高。尤其是,如果用金属层绘制的图案等外观设计变得细腻和复杂,则成本的增加会更显著。其结果是,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骤然变得昂贵。因此,为廉价生产而采用印刷法进行图案化之后,构成外观设计的图案的再现性由于渗色而下降。

本发明的课题是以低廉价格提供一种具有带微弱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为提供这样的装饰片而提供一种容易以低成本形成精细图案的装饰片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以下,对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而进行任意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工序,准备被转印片及转印片,被转印片具有以热塑性树脂为主要材料且透光的透明薄膜基材和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的第一光学反射层,转印片具有转印用基材薄膜和包括形成于转印用基材薄膜的一主表面侧的第二光学反射层的反射图案形成层;加压工序,以转印用基材薄膜的一主表面侧朝向被转印片的方式将转印片重叠于被转印片,并将具有对应于预定外观设计的转印面的转印模具推抵于转印用基材薄膜的另一主表面侧,从而使反射图案形成层的一部分嵌入被转印片;以及转印工序,通过将转印片从被转印片剥离而将嵌入被转印片的反射图案转印至被转印片,从而在俯视下形成预定外观设计。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装饰片的制造方法中,在加压工序和转印工序中,由于将具有对应于预定外观设计的转印面的转印模具推抵于转印基材薄膜的另一个主表面侧而粘接,因此,转印图案的转印再现性变得良好,能够以短的前置时间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能够以低廉价格提供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

另外,在上述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转印模具是转印辊,且与转印辊平行地配置有弹性辊,在准备工序中所准备的转印片的反射图案形成层中,在与被转印片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粘接层,在加压工序中,使用转印辊进行加热,并利用转印辊与弹性辊进行夹持而施加压力,由此使反射图案嵌入被转印片而粘接。通过以这种方式进行构成,利用这样的构造,由于转印片和被转印片可以连续地供应到旋转的转印辊和弹性辊,因此,能够高速地连续地加压并进行转印,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前置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加压工序,使反射图案嵌入透明薄膜基材一侧0.5μm以上。由于反射图案嵌入透明薄膜基板侧0.5μm以上,因此,不仅再现性提高,而且所形成的装饰片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立体感增强,外观也得以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具备:透明薄膜基材,以热塑性树脂为主要材料且透光;第一光学反射层,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以及反射图案,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上并包括用于在俯视下绘制预定外观设计的第二光学反射层,反射图案嵌入透明薄膜基材一侧0.5μm以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装饰片中,由于反射图案嵌入透明薄膜基材侧0.5μm以上,因此,不仅具有带精细的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价格低廉,而且构成外观设计的反射图案的周围被突显,立体感增强,外观得以改善。

另外,在上述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中,也可以是,第一光学反射层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的一主表面侧,反射图案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的与一主表面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主表面侧,第一光学反射层和第二光学反射层被透明薄膜基材隔开而配置。或者,在上述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中,也可以是,第一光学反射层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的一主表面侧,反射图案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的一主表面侧,反射图案还包括形成于第一光学反射层和第二光学反射层之间的透明的图案粘接层,第一光学反射层和第二光学反射层被图案粘接层隔开而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具有带精细的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且价格低廉。另外,根据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制造方法,能够以低廉价格提供具有带微弱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装饰后的智能手机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所示的智能手机的仰视图。

图2是沿图1的(b)中的i-i线剖切的剖面图。

图3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所准备的转印用基材薄膜的剖面图,图3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准备工序中基材蒸镀薄膜和转印片的剖面图,图3的(c)是用于说明加压工序的示意剖面图,图3的(d)是用于说明通过转印工序形成有反射图案的装饰片的特征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示出转印片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5是示出基材蒸镀薄膜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6是示出粗糙度测量仪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图案周围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粗糙度测量仪对现有技术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金属层周边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的一例的拍摄图像的图。

图9是示出通过现有方法制造的装饰片的一例的拍摄图像的图。

图10是形成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的智能手机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的一例的拍摄图像的图。

图12的(a)是示出已准备全息图的压模和基材蒸镀薄膜的工序的示意剖面图,图12的(b)是示出通过压模压制的工序的示意剖面图,图12的(c)是示出脱模工序的示意剖面图,图12的(d)是示出金属蒸镀层的形成工序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装饰过的产品

以智能手机为例,对利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装饰过的产品进行说明。如图1的(a)、图1的(b)以及图2所示,以在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树脂壳体51的表面上形成装饰片10的方式对智能手机50进行装饰。图1的(a)所示的智能手机50的位于树脂壳体51的前侧的屏幕52的周边被装饰成例如金属质感。另外,图1的(b)所示的智能手机50的背面也被装饰成金属质感。此外,在智能手机50的树脂外壳51的背面上绘制有商标等带有立体感的外观设计53。

在装饰片10中,为表现金属质感的装饰效果整体作为背景花纹而形成的基底金属层22(第一光学反射层的例子)和用于绘制图1的(b)所示的花纹、文字及图案等外观设计的图案金属层32(第二光学反射层的例子)隔着透明薄膜基材23彼此分离地配置,由此呈现出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

例如,通过使用在注塑成型模具内注塑成型装饰片而同时进行装饰和成型的技术即成型同时装饰注塑系统,使装饰片10追随于三维形状的树脂壳体51的表面。其结果,智能手机50在使用树脂壳体51的同时,呈现出绘制有立体地浮现的带立体感的外观设计53的具有高级感的金属质感的外观。

为了进一步突出这种立体金属质感的装饰效果,期望使图案微细化。在装饰片10中,反射图案30的图案宽度w1(参照图2)例如为数百μm。

(2)装饰片10的结构

图2示出了沿图1的(b)中i-i线剖切的剖面。装饰片10粘贴于树脂壳体51上。树脂壳体51上依次形成有片粘接层21、基底金属层22、透明薄膜基材23、易粘接层24、图案粘接层31、图案金属层32、蒸镀锚层33、保护层34及透明油墨层40。这些片粘接层21、基底金属层22、透明薄膜基材23、易粘接层24、图案粘接层31、图案金属层32、蒸镀锚层33、保护层34及透明油墨层40中的彼此相邻的层是直接接触的层。需要说明的是,透明油墨层40还与易粘接层24直接接触。

其中,片粘接层21、基底金属层22、透明薄膜基材23和易粘接层24构成基材蒸镀薄膜20,图案粘接层31、图案金属层32、蒸镀锚层33和保护层34构成反射图案30。

(2-1)反射图案30

接下来,对构成反射图案30的图案粘接层31、图案金属层32、蒸镀锚层33和保护层34进行详细说明。

(2-1-1)图案金属层32

图案金属层32是由金属构成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第二光学反射层,例如由金属蒸镀层形成。作为金属蒸镀层,例如有铝蒸镀层和锡蒸镀层。第二光学反射层即图案金属层32具有反射全部的光的全反射型和透射一部分光的半反射镜型。在全反射型的图案金属层32中,为了实质上反射几乎所有的光,具有例如在的范围内设定的厚度。半反射镜型的图案金属层32为了在反射一部分光的同时透过一部分光,具有例如在的范围内设定的厚度。

(2-1-2)图案粘接层31

图案粘接层31是用于粘接图案金属层32和易粘接层24的层。图案粘接层31的厚度设定在例如0.1μm至1μm的范围内,例如是0.5μm。图案粘接层31以例如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或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为主要材料而形成。作为副材料,例如可以包含用于提高粘接力的高分子材料。在此,主要材料是占据整体材料重量的一半的材料。图案粘接层31例如通过涂布溶解在溶剂中的树脂并干燥、或涂布加热熔融的树脂并固化而形成。涂布树脂的技术例如包括涂布技术和印刷技术。作为涂布技术,例如有逗号涂布(commacoating)法。作为印刷技术,例如有凹版印刷和胶版印刷。

(2-1-3)蒸镀锚层33

蒸镀锚层33是用于提高图案金属层32的粘接性的层。在形成图案金属层32时,在直至转印的期间和进行转印时,蒸镀锚层33起到辅助保持图案金属层32的形态的作用。与图案金属层32结合之前的蒸镀锚层33是含有具有与金属结合的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层,例如,使用具有异氰酸酯基作为与金属结合的官能团的化合物而构成。与图案金属层32结合之前的蒸镀锚层33含有例如丙烯酸类树脂和异氰酸酯而构成。在装饰片10的蒸镀锚层33中,异氰酸酯和金属已进行化合而变为另外的物质。

(2-1-4)保护层34

保护层34使用具有较高硬度和耐刮擦性的透明树脂形成。作为用于保护层34的树脂,例如具有丙烯酸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尿素类树脂和三聚氰胺类树脂。保护层34的厚度例如被设定为0.1μm至0.8μm的范围内。

(2-2)基材蒸镀薄膜20

接下来,对构成基材蒸镀薄膜20的片粘接层21、基底金属层22、透明薄膜基材23和易粘接层24进行详细说明。

(2-2-1)透明薄膜基材23

透明薄膜基材23由热塑性树脂形成。作为构成透明薄膜基材23的热塑性树脂,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树脂和聚丙烯树脂。透明薄膜基板23的厚度例如设定在10μm~100μm的范围内,例如为20μm。

(2-2-2)易粘接层24

易粘接层24是用于在转印时促进透明薄膜基板23与图案粘接层31的粘接的层。因此,易粘接层24由比透明薄膜基材23更容易与图案粘接层31粘接的材料形成。易粘接层24由例如热塑性树脂或uv(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构成易粘接层24的热塑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或氯乙烯乙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构成易粘接层24的uv固化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环氧丙烯酸酯类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树脂。易粘接层24的厚度例如被设定在0.1μm~10μm的范围内,例如为5μm。

(2-2-3)基底金属层22

基底金属层22也和图案金属层32同样地,是由金属构成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第一光学反射层,例如由金属蒸镀层形成。作为金属蒸镀层,例如有铝蒸镀层和锡蒸镀层。作为第一光学反射层的基底金属层22有全反射型。基底金属层22的厚度也能够与图案金属层32的全反射型同样地进行设定。

在图2中示出了在透明薄膜基材23上直接形成基底金属层22的情况,但也可以在透明薄膜基材23与基底金属层22之间设置用于上述蒸镀锚层33那样的用于增强基底金属层22的贴合力的层。

(2-2-4)片粘接层21

片粘接层21是用于粘接基底金属层22和树脂壳体51的层。片粘接层21的厚度例如被设定在0.1μm~5μm的范围内,例如为1μm。片粘接层21例如以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环氧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氨酯类树脂作为主要材料而形成。作为副材料,例如可以包括用于提高粘接力的高分子材料。片粘接层21例如通过涂布溶解于溶剂中的树脂并干燥、或涂布加热熔融的树脂并固化而形成。涂布树脂的技术例如包括涂布技术和印刷技术。作为涂布技术,例如有逗号涂布法。作为印刷技术,例如有凹版印刷和胶版印刷。

(2-3)透明油墨层40

透明油墨层40由透明的树脂形成。作为用于透明油墨层40的树脂,例如有uv固化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作为用于透明油墨层40的uv固化性树脂,例如有环氧丙烯酸酯类树脂和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树脂。另外,作为用于透明油墨层40的热固性树脂,例如有尿素类树脂和三聚氰胺类树脂。透明油墨层40可以被着色。在对透明油墨层40着色时,例如可以使用着色油墨。作为着色油墨,例如能够使用含有颜料或染料作为着色剂的着色油墨。

(3)装饰片10的制造方法

图3的(a)至图3的(d)示意性地示出了装饰片10的制造流程的概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a)至图3的(d)中,为避免难以辨认的情况而省略了对一部分层的记载。准备图3的(a)所示的转印用基材薄膜36。虽在图3的(a)中未示出,但在该转印用基材薄膜36的一主表面36a侧形成有包括图案金属层32的反射图案形成层61(参照图4),因此,出于易于转印反射图案30的目的,在一主表面36a上形成包含蜡的剥离层35(参见图4)。作为蜡,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蜡或石蜡。剥离层35有由热塑性树脂和蜡构成的层以及由固化性树脂和蜡构成的层。剥离层35的厚度例如为0.1μm以下。剥离层35的形成能够使用例如涂布法或印刷法来进行。

在形成剥离层35之后,尽管在图3中未示出,但依次形成保护层34和蒸镀锚层33(参见图4)。之后,如图3的(b)所示,在转印用基材薄膜36的一主表面36a侧通过蒸镀金属膜而形成图案金属层32(第二光反射层的一例)。虽在图3的(b)中未示出,但在该图案金属层32上形成图案粘接层31(参见图4)。通过这些工序,形成图4所示的转印片60。另外,在图3的(b)所示的准备工序中,除了转印片60之外,还准备有基材蒸镀薄膜20(被转印片的一例)。如图5所示,在基材蒸镀薄膜20中,在透明薄膜基材23的一主表面23a侧形成有基底金属层22(第一光学反射层的一例)。

图3的(c)所示的工序是加压工序,在该加压工序中,以转印片60的一主表面60a侧朝向基材蒸镀薄膜20的方式将基材蒸镀薄膜20重叠于转印片60。这些重叠的基材蒸镀薄膜20和转印片60被夹在转印辊70(转印模具的一例)与弹性辊80之间。

此时,转印辊70被推抵于转印片60的另一主表面60b,在从转印辊70和弹性辊80向基材蒸镀薄膜20和转印片60施加压力的同时,从转印辊70施加热量。转印辊70的温度例如设定在160℃~200℃的范围内。转印辊70具有剖面呈圆弧状弯曲的转印面71。该转印面71为凸版结构。在该转印面71上,与外观设计53对应的部分突出。弹性辊80与该转印辊70平行地配置。在弹性辊80的外周安装有弹性体81。弹性体81例如是橡胶,这种情况下的弹性辊80是橡胶辊。从转印辊70和弹性辊80向基材蒸镀薄膜20和转印片60施加高压力。其结果,反射图案形成层61的一部分即要被转印的反射图案30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

在转印工序中,将转印片60从基材蒸镀薄膜20剥离而将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的反射图案30转印至基材蒸镀薄膜20(参照图3的(d))。更具体而言,能够视作反射图案30嵌入易粘接层24和透明薄膜基板23。通过将反射图案30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的透明薄膜基材23,反射图案30容易从其周围的反射图案形成层61剥离。另外,在转印时,由于剥离层35的作用,反射图案30变得容易从转印用基材36剥离。此时,由于透明膜薄基材23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因此,通过从转印辊70施加至透明薄膜基材23的热量,反射图案30容易嵌入透明薄膜基材23。更具体而言,也能够认为反射图案30容易嵌入易粘接层24和透明薄膜基板23。当俯视时,在通过转印而得到的装饰片11上形成有例如图1的(b)所示的带立体感的外观设计53那样的预定的外观设计。

在装饰片11中,未形成片粘接层21。另外,在装饰片11中,未形成透明油墨层40。尽管可以将装饰片11作为成品流通,但也可以通过加工装饰片11来制造形成有片粘接层21和透明油墨层40的装饰片10。为了由装饰片11制造装饰片10,通过印刷法或涂布法在装饰片11上形成片粘接层21和透明油墨层40。

(4)特征

如上所述,能够预先制造并囤积基材蒸镀薄膜20(被转印片的一例)和转印片60。因此,装饰片10、11的外观设计被确定且转印辊70(转印模具)等的准备就绪之后,装饰片10、11的制造所需的时间即前置时间的主要部分为从准备工序到转印工序为止所需的时间。在加压工序和转印工序中,使转印辊70和弹性辊80旋转,并配合其旋转速度使基材蒸镀薄膜20和转印片60移动,因此,与蚀刻、激光加工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以能够在同一生产线内形成片粘接层21和透明油墨层40的方式形成制造生产线,考虑到从基材蒸镀薄膜20的辊和转印片60的辊的展开至装饰片10的卷绕,则即使设置片粘接层21和透明油墨层40的形成工序,前置时间也不会有很大改变。另外,与蚀刻相比,能够省去使用用于清洗的水、废液的处理等,因此对环境的影响也降低。以这种方式缩短制造时的前置时间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降低装饰片10、11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加压工序中,剖面呈圆弧状弯曲的转印面71受到挤压,因此,对重叠的基材蒸镀薄膜20和转印片60的非常小的面积上施加大的力。并且,反射图案30被转印面71按压而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因此,转印片60的反射图案形成层61中的残留于转印片60的部分与作为反射图案30从转印片60转印的部分的分离和粘接的可靠性提高。其结果,反射图案30的转印的再现性变得良好,即使为形成精细图案等外观设计而使得图案反射图案30的图案宽度w1变窄,也能够以低价格提供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10、11。此时的转印辊70的温度优选设定在透明薄膜基材23的软化点前后,例如设定在软化点±20℃之间,以便适当地嵌入。

使用粗糙度测量仪对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11的一例以及通过现有制造方法制造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一例进行测量,其结果如图6及图7所示。在图6所示的装饰片11中,可以看出反射图案30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反射图案30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的嵌入量e1为1.0μm至0.8μm左右。与此相对,通过现有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图7所示的装饰片110中,看不到这样的嵌入。嵌入量e1是从基材蒸镀薄膜20的表面20a到反射图案30的图案粘接层31的表面的高度。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易粘接层24的表面到反射图案30的图案粘接层31的表面的高度即是嵌入量e1。这样,通过反射图案30嵌入基材蒸镀薄膜20,基材蒸镀薄膜20的表面20a塌陷。并且,在剖面图中,基材蒸镀薄膜20的表面20a以面向反射图案30一侧的方式倾斜。通过该基材蒸镀薄膜20的表面20a的变形,反射图案30的外观发生变化。

接下来,使用图8和图9,对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和通过现有制造方法制造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的外观上的差异进行说明。由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图案30的照片可以看出,构成外观设计的反射图案30的周边被突显,从而立体感得以增强。与此相对,由图9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反射图案130的照片来看,虽整体上也有浮现的感觉,但与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图案30相比,立体感较差。为获得图8所示的外观,优选反射图案30的嵌入为0.5μm以上。

<第二实施方式>

(5)装饰片12的结构

图10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的剖面结构的一例。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的结构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的不同点是基底金属层22的配置位置。为说明基底金属层22的配置位置,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反射图案30的一侧称为透明薄膜基板23的一主表面23a,将其相反侧称为另一主表面23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底金属层22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23的一主表面23a侧,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中,基底金属层22形成于透明薄膜基材23的另一主表面23b侧。装饰片12的基底金属层22形成在透明薄膜基材23和易粘接层24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基底金属层22和图案金属层32因透明薄膜基板23和易粘接层24的厚度而分开,由此,通过图案金属层32绘制的外观设计立体化,因此,优选第二实施方式的透明薄膜基材23和易粘接层24形成得比第一实施方式更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的各层与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的各层相同,因此,省略对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的各层的详细说明。

(6)装饰片12的制造方法

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的制造方法相同,具备准备工序、加压工序和转印工序。另外,在转印工序之后,使用印刷法或涂布法来形成片粘接层21和透明油墨层40这一点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0的制造方法相同。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片12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基材蒸镀薄膜90通过依次层叠透明薄膜基材23、基底金属层22和易粘接层24而形成。能够使用基材蒸镀薄膜90来代替基材蒸镀薄膜20,并经过与上述的装饰片10的制造方法相同的工序来制造装饰片12。

(7)特征

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带立体感的金属质感外观设计的装饰片12中,也可知,在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图案30中,构成花纹的反射图案30的周边被突显,从而立体感增强。为获得图11所示的外观,反射图案30的嵌入量优选为0.5μm以上。

(8)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尤其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任意组合。

(8-1)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基底金属层22和/或图案金属层32可以是全息图。图12的(a)~图12的(d)示出了基底金属层22为全息图时的形成方法的概要。为大量生产全息图,使用图12的(a)所示的压模210。压模210例如通过在涂布于金属板上的光固化树脂上曝光干涉条纹,并通过硝酸银的还原反应进行镀银以脱模而形成。另外,压模210例如通过在表面上进行无电解镍电镀(catalyticnickelgeneration)而被赋予耐久性,并通过铜电铸而铸成背面。在形成全息图的透明薄膜基材23上涂布uv固化树脂220。

如图12的(b)所示,在将压模210按压于透明薄膜基板23的uv固化树脂220的状态下,从透明薄膜基板23侧照射紫外线。在uv固化树脂220因受到紫外线而固化后,如图12的(c)所示,将压模210脱模。接着,在通过压模210而形成有凹凸的uv固化树脂220上蒸镀金属(参照图12的(d)),形成全息图即基底金属层22a。

同样地,也可以将图案金属层32设为全息图。另外,也可以将图案金属层32和基底金属层22双方均设为全息图。

(8-2)

在图2所示的易粘接层24和透明薄膜基板23之间,虽示出为未设置其他层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其他层。作为其他层,例如有使用油墨绘制花样的花样层。

(8-3)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易粘接层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省略易粘接层24。

(8-4)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光学反射层和第二光学反射层由金属层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反射光而呈现金属质感光泽的层,则也可以由金属层以外的层来形成第一光学反射层和第二光学反射层。例如,可以由呈现金属光泽的有机金属形成第一光学反射层和第二光学反射层。

(8-5)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具有剖面呈圆弧状弯曲的转印面71的转印辊70作为转印模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转印面并不限定于剖面呈圆弧状的面,优选转印面凸状地弯曲,以便在转印时稳定地从转印模具向转印基材薄膜施加高压力。通过以这种方式稳定地施加高压力,能够均匀地对整个精细外观设计赋予良好的立体感。另外,转印模具的旋转操作不限定于如转印辊70那样沿相同方向连续旋转的旋转模具,例如也包括摆锤那样的往复运动。

(8-6)

在上述的变形例中,转印面呈凸状地弯曲,但也可以使用转印面平坦的凸版结构的转印模具,并将转印片和被转印片夹在平坦的橡胶板和转印模具之间进行压制。

附图标记说明:

10、11、12...装饰片;20、90...基材蒸镀薄膜(被转印片的例子);22、22a...基底金属层(第一光学反射层的例子);23...透明薄膜基材;24...易粘接层;31...图案粘接层;32...图案金属层(第二光学反射层的例子);36...转印用基材薄膜;40...透明油墨层;60...转印片;61...反射图案形成层;70...转印辊(转印模具的例子);71...转印面;80...弹性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