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95515发布日期:2019-01-22 19:3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属于艺术制作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当前的中国水墨画艺术,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传统的水墨绘画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画家们的艺术创作,当代的中国画家对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媒介和艺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革新和改良。目前,中国画家对中国水墨画的作画手法的创新,大多体现在对运用笔和纸两方面材料的革新,对墨汁材料的运用主要还是液态的水墨,本发明使用一种固态水墨的作画手法,改变了目前使用的液态水墨的作画方法,给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手法的革新提供了一种新的作画技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改变了水墨的物质形态——凝固状态,是一种使用凝固的水墨冰块进行作画的方法。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其具体步骤包括:

(一)调制墨汁

将墨汁和水按照不同比例调制成不同浓度的水墨。

(二)制作泥板

将油泥制作成泥板。

(三)雕刻油泥

用泥刀在泥板上刻画图形。

(四)滴入墨汁

用滴管吸取墨汁,在油泥的凹槽处滴入墨汁。

(五)冷冻墨汁

将滴有墨汁的泥板放入冰箱中进行冷冻。

(六)覆盖画纸

从冰箱中取出泥板,将生宣纸覆盖其上。

(七)揭起画纸

观察画纸背面的水墨效果,揭起生宣纸。

(八)补色修饰

用画笔进行补色和修饰。

(九)晾干画纸

将生宣纸放至阴凉干燥处,自然晾干。

以上步骤说明,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通过在泥板上刻画图形,然后将不同浓度的墨汁滴入泥板的图形凹槽处后放置冰箱进行冷冻,得到固态的水墨,用固态的水墨冰块在生宣纸上使其自然融化,得到一种特殊的水墨晕染效果的画面。本发明通过改变水墨的物质形态——凝固状态,提供了中国水墨画的不同角度的作画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但是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包括如下:

(一)调制墨汁

将墨汁和水按照1:50、1:100、1:300三种不同比例调制成不同浓度的水墨,装入瓶中备用。

(二)制作泥板

将油泥制作成约0.8厘米厚的泥板,泥板大小根据作画者对画面尺寸的需要而定。

(三)雕刻油泥

根据作画者的创作需要,用泥刀在泥板上刻画图形,留出刻画后产生的图形凹槽。

(四)滴入墨汁

用滴管吸取不同浓度的墨汁,根据作画者的画面需求,在油泥的图形凹槽的不同位置滴入不同浓度的墨汁。

(五)冷冻墨汁

将滴有墨汁的泥板放入冰箱中进行冷冻,使得油泥凹槽中的墨汁凝固成固态的水墨冰块。

(六)覆盖画纸

从冰箱中取出已成固态水墨的泥板,将生宣纸覆盖其上。

(七)揭起画纸

观察水墨冰块在画纸背面的自然融化的水墨痕迹,达到作画者的理想效果的时候,揭起生宣纸。

(八)修饰补色

根据画面需要,用画笔对画面中的不足地方进行修饰和补色,以及细腻精致地深入刻画。

(九)晾干画纸

将生宣纸放至阴凉干燥处,自然晾干,按照书画装裱工艺装裱完成。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此具体步骤包括:调制墨汁、制作泥板、雕刻油泥、滴入墨汁、冷冻墨汁、覆盖画纸、揭起画纸、修饰补色、晾干画纸等主要步骤,从而实现了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本发明通过改变水墨的物质形态——凝固状态,提供了中国水墨画的不同角度的作画方法,拓宽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思路,具有很高的艺术制作技术的借鉴价值。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属于艺术制作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通过在泥板上刻画图形,然后将不同浓度的墨汁滴入泥板的图形凹槽处后放置冰箱进行冷冻,得到固态的水墨,用固态的水墨冰块在生宣纸上使其自然融化,得到一种特殊的水墨晕染效果的画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包括:调制墨汁、制作泥板、雕刻油泥、滴入墨汁、冷冻墨汁、覆盖画纸、揭起画纸、修饰补色、晾干画纸等主要步骤,从而实现了一种使用固态水墨的作画方法。本发明通过改变水墨的物质形态——凝固状态,提供了中国水墨画的不同角度的作画方法,拓宽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思路,具有很高的艺术制作技术的借鉴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李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彭明新
技术研发日:2018.12.02
技术公布日:2019.0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