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耳瓶造型的钧瓷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95498发布日期:2019-01-22 19:33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龙耳瓶造型的钧瓷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工艺品制造领域,特别涉及造型为龙耳瓶的钧瓷工艺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钧瓷工艺品,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以色彩斑斓为特色,大多的钧瓷工艺品都是以动物,植物,器物,故事,雕塑等造型为器型,加上钧瓷的色彩,衬托出所描述原型的艺术特色,同时,针对不同的器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泥土和釉料,才能够完整的表现该器型的创作意图,同时由于钧瓷的窑变的特点,基本难以精确控制所最终呈现出的色彩及色彩分布,这也正是钧瓷的特色之一;龙耳瓶是我国传统工艺品的一个典型器型,经过多代人改进后,广为流传,同时,人们根据龙耳瓶的造型,制作出了玉器,石器,铜器,瓷器等各种材质的龙耳瓶,由于钧瓷的特点是善于表达丰富多彩的外观,于是就产生了如图1所示的钧瓷龙耳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龙耳瓶造型的钧瓷工艺品的设计特点和创作理念,同时沿袭古代龙耳瓶的制作风格,本发明提出一种龙耳瓶造型的钧瓷工艺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雕刻造型;2、制作模具;3、制浆;4、灌浆;5、晾干;6、粘接;7、修型,8、素烧;9、打磨;10、上釉;11、风干;12、修釉;13、烧制。

所述的步骤1是采用木材或者泥进行雕刻,分别雕刻出龙耳造型和瓶体造型。

所述的步骤2是采用石膏浇注在雕刻模型的外表面,在几何对称面设置分型面,并将石膏外部成型为方形,留出入浆口;去除雕刻模型,就形成由两半个模具分体,扣合后其内腔分别与龙耳和瓶体的外形相同;所述的模具分为两套,一套龙耳模具,一套瓶体模具。

所述的步骤3是采用包括石英,黄长石,黑毛土,青碱,砂石,白土的材料粉碎,过筛,球磨,使之成为180-260目的粉末;其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为石英10%-15%,黄长石10%-15%,黑毛土8%-12%,青碱6%-10%,砂石15%-15%,白土30%-35%;混合搅拌均匀,加水搅拌成为50%水分的坯浆。

所述的步骤4是将制作好的模具合拢,将坯浆从入浆口灌入,经过一段时间后倒出,等模具内的坯浆晾干到水分为30%-40%时,再次将坯浆灌入,反复多次,直到模具内腔的坯浆厚度达到龙耳和瓶体的壁厚时结束。

所述的步骤5是将灌浆后形成的坯型硬化后,打开模具,将坯型从模具内取出,放在阴凉处晾干到含水率为20%。

所述的步骤6是将步骤5晾干的坯型组合,将两个龙耳分别对称的粘接在瓶体口颈部的两侧,形成龙耳;所述的粘接是采用坯浆涂抹在粘接处,将龙耳与瓶体对接,用工具将粘接缝隙处抹平并修整光滑。

所述的步骤7是将粘接好龙耳的坯型进一步晾干后对外形进行修整,去掉边角毛刺,并将整体表面打磨光滑,然后晾干至没有水分。

所述的步骤8是将步骤7修整过且晾干后的坯型,装入素烧窑进行素烧,其素烧过程是在830°c的温度下烧制5-6小时,因为整体器型壁厚较薄,温度过高容易产生变形。

所述的步骤9是将素烧后的坯型在窑中自然降温到大气温度时,从窑中取出,拣选合格品,采用砂纸进行打磨,将表面因烧制形成的表面氧化层去除,以增加坯型和釉料的结合力。

所述的步骤10是将打磨后的坯型,进行上釉,其上釉方法为蘸釉和刷釉结合,第一次先将整个坯型浸入釉浆内,停滞一段时间,取出后让多余的釉浆沥干,反复多次,其蘸釉的厚度1-2毫米,晾干或者烘干后采用人工在其表面刷釉,补齐釉层不均匀的地方及蘸釉时的夹缝处的釉层。

所述的釉浆时采用包括黄长石,白长石,石英,方解石,铜矿石,氧化锡,玻璃,草木灰在内的原料,将其粉碎过筛,成为420目的粉末,加水搅拌后成为釉浆;其中各个成分的配合比例为黄长石46-51%,白长石10%-15%,石英5%-8%,方解石10%-15%,铜矿石5%-8%,氧化锡1%-2%,玻璃4%-7%,草木灰0.5%-3%,加水制成浓度50%的浆料形成釉浆。

加入铜矿石和草木灰和玻璃是为了体现本器型龙耳瓶表面呈现珐琅彩的效果并同时呈现接近古代青铜器的外观效果,加上钧瓷本身的色彩,使得龙耳瓶钧瓷更有魅力。

所述的步骤11是将上釉后的坯型风干,同时可以在太阳下晒干。

所述的步骤12是将晒干釉层的坯型,对表面釉层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釉层,将瓶底4-6毫米的高度留出底足也就是不上釉层,并保持整体釉层均匀。

所述的步骤13是将修釉后的坯型装窑,进行烧制,其烧制窑采用传统煤窑,自上而下多层装,因为上层温度相对高,每层间采用耐火材料隔离。

所述的烧制过程经过点火,预热,氧化,还原,冷却几个过程;其中自点火到预热经过2-3小时将温度从室温升至600°c;然后进行氧化,其氧化过程是在预热到600°c后,继续升高温度,自600°c升至900°c经过3-4小时后将温度自900°c升至1000°c,经过1-2个小时完成氧化过程;然后进行还原过程,其还原过程是将窑温自1000°c升至1200°c均匀升温,升温速度为45°c-50°c/小时,然后以30°c/小时的速度将窑温升至1280°c,然后自然保温,当窑温降至大气温度时开启窑门,取出分拣,包装后就完成了龙耳瓶钧瓷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工艺方法制作的龙耳瓶钧瓷工艺品,能够体现该艺术品的设计思想,更好的渲染该艺术品的气氛,同时具有珐琅龙耳瓶和古青铜龙耳瓶的艺术特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腰鼓瓶钧瓷艺术品的外观示意图

1.底足,2.瓶体,3.龙耳,4.上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例中以古铜色腰鼓瓶钧瓷艺术品为例,按照所述的步骤1采用80%的白土和20%的黑土,将其粉碎成110目的粉末过筛,混合后加水搅拌,使之成为含水率为48%的泥块;本例中选用河南禹州的白土和黑土;按照步骤2将步骤1和好的泥,进行反复揉搓,达到湿度均匀,颗粒分布均匀,硬度均匀,然后晾干到含水率为30%;按照所述的步骤3是将步骤2揉好的泥,取出体积大于腰鼓瓶造型需要的量,揉搓成类圆形团,放置在电动拉坯机上,采用人工拉坯,拉出底足6,下部1,中部2,上部3,上口4的外形,其壁厚放大到等于腰鼓瓶壁厚加上瓶外表面凸起5部分的厚度;采用所述的步骤4,将步骤3拉好的坯型从拉坯机上取下,取下的方法是将拉坯机慢速旋转,采用直径0.3毫米的钢丝将坯型底足6与拉坯机转盘结合处进行切割,切下坯型后,将坯型放置在阴凉处稍微晾干,晾干到含水率15%,然后对坯型进行修整,其修整方法是将在拿取时有变形处修复整形,将腰鼓瓶外表面凸起5处留下,切除多余泥土,将凸起5修整符合设计尺寸和形状,将腰鼓瓶的壁厚修整为符合设计要求;采用所述的步骤5,将步骤4修好的坯型放置在阴凉处晾干,其晾干的程度是坯型几乎不含水分,也就是敲打器型能够发出脆的响声;按照所述的步骤6,将步骤5晾干的坯型进行打磨,包括将表面打磨光滑,棱角处打磨圆滑;采用所述的步骤7,将步骤6打磨好的坯型,放入素烧窑内进行素烧,其装窑的方法是上下多层排布,每一层之间采用碳化硅板进行隔离;素烧过程是在930°c的温度下烧制4小时;按照所述的步骤8,将素烧后的坯型,在窑温降至大气温度时,从窑内取出,拣选合格的坯型进行打磨;采用所述的步骤9,将素烧后合格的坯型进行打磨,采用砂纸将其表面打磨,将其表层的氧化层去除,这样能够提高坯型与釉浆的结合力;采用所述的步骤10,将打磨后的坯型进行上釉,上釉方法是采用黄长石35份,石英9份,木药20份,方解石14份,玻璃10份,木灰8份,铜3份,锡1份;按照以上配比将其粉碎至350目,过筛后混合搅拌均匀,加水搅拌后成为釉浆使用,根据不同步骤,添加不同的水,制成不同浓度的釉浆;第一步将釉料加水搅拌形成浓度38%的釉浆,采用蘸釉的方法进行上釉,其釉层厚度为0.08毫米,然后风干;第二步将第一次风干后的坯型进行第二次蘸釉,其釉浆浓度为51%,蘸釉釉层厚度为0.2毫米,然后再次风干;第三步将第二步风干后的坯型采用手工刷釉和喷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上釉,其釉浆浓度为58%,上釉釉层厚度1.8毫米;手工刷釉和喷釉的方法是大面积的部分进行喷釉,细节处进行刷釉;采用所述的步骤11将上釉后的坯型放置在阴凉处进行风干,采用所述的步骤12将风干的上釉完成的坯型进行修整,去掉多余的釉层保持各部分釉层的厚度均匀和表面光滑;采用所述的步骤13将风干后的上釉坯型修整后,装入窑中进行烧制,本例中采用者电气混合窑,这样能够精确控制窑温,保证成品率;第一步从点火到窑温升至600°c烧制2小时;第二步,进一步升温,将窑温升至900°c烧制4小时;第三步,从窑温900°c采用1小时将窑温升至1000°c;第四步,当窑温达到1000°c时,用4.5个小时将窑温升到1200°c;第五步,当窑温达到1200°c时,开始采用均匀升温,升温速率保持20°c/每小时,将窑温从1200°c升至1280°c,然后停火;第六步,停火后保温1小时,当窑温降至1100°c时,自然冷却至大气温度;采用所述的步骤14将步骤13烧制完成的腰鼓瓶钧瓷工艺品进行拣选,剔除开裂的,变形的,釉色不均匀的,将合格品拣选出来进行包装。

采用本方法,能够在腰鼓瓶钧瓷艺术品上利用钧瓷的特点渲染整体气氛,烧制的腰鼓瓶钧瓷艺术品表面光鲜亮丽,釉色下面蕴含古色古香,器型有古代青铜器的风范,成品率高,产品一致性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