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景器及使用了该取景器的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990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取景器及使用了该取景器的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景器以及具有该取景器的光学设备。特别地,在不同于摄像系统另外设置的外部式的取景器中,通过适当地设置构成该取景器的物镜系统或目镜系统等透镜的构成,可以进行良好的取景器像的观察。本发明是适用于如静态照相机、视频摄像机、数字照相机、胶片式照相机等的取景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不同于摄像系统另外构成取景器系统的照相机中,在摄像系统为变倍系统时,取景器系统也利用变倍系统构成,该构成可以伴随摄像系统的变倍而变化取景器视场倍率。因为要组入照相机,故一般地要求变倍取景器为小型且容易得到期望的变倍比的构成。
本发明申请人在如特开昭61-156018号公报(对应于USP4842395)或特开平1-116616号公报等中,提出了用多个透镜单元构成物镜,在变倍时,通过变化各透镜单元的空气间隔来进行变倍,利用该物镜改变了种种倍率的物体像经由多边棱镜等像反转构件成正立像,进而可以用目镜观察该正立像的实像式的变倍取景器。
但是,近来的透镜快门式照相机的摄像系统具有高变倍化的倾向。进而,在摄像系统的高变倍化的同时又要求照相机主体是小型的。因而,对与之相伴搭载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则希望能进一步高变倍化、小型化。
作为实现高变倍化和小型化两者的取景器,有人提出了用正、负、正光焦度(power)的透镜单元构成物光学系统的方案。
例如,在特开平2-173713号公报(对应USP4992809、5095326、5193030、5225927、RE35600)、特开平8-43885号公报(对应USP5694244)等中开示了自物方开始,顺序地用正、负、正光焦度的透镜单元构成物光学系统,并在变倍时移动第2单元和第3单元的构成。此外,在特开平8-122857号公报(对应USP5748381)中开示了自物方开始,顺序地用正、负、正、正光焦度的透镜单元构成物光学系统,用第2单元变倍,通过第4单元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能见度校正以及固定第3单元的构成。另外,本专利申请人在特开平8-122856号公报、特开平11-281889号公报等中,提出了自物方开始,顺序地用正、负、正光焦度的透镜单元构成物光学系统的变倍取景器。
在上述这样的、变倍时移动2个透镜单元的构成中,其2个移动单元中,由一个透镜单元担负多种的变倍,另外一个透镜单元则为校正伴随变倍的能见度的变化而移动。
在这些变倍取景器中,如果进一步加大变倍比,则需要增大移动的2个透镜单元的移动量,从而,导致透镜系统整体的大型化。此外,为了在谋求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的同时加大变倍比,最好当然是加强各透镜单元的光焦度,但如果单纯地加强,则会增大变倍时的像差变动,特别是轴外光束的像差校正将变得困难,所以,难以在全变倍区域实现良好的取景器像的观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适当地设定具有变倍部的物镜系统的透镜构成,可以遍及全变倍范围进行良好的取景器像的观察,且小型的实像方式的取景器以及具有该取景器的光学设备。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取景器具有以下光学系统物光学系统;目光学系统;上述物光学系统从物方到像侧包括下面的单元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单元;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单元;
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单元;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单元;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该第2透镜单元向像方移动,该第3透镜单元向物方移动,该第4透镜单元的移动则用于改变与第3透镜单元的间隔。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照相机具有以下部分摄像光学系统;光轴不同于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本发明的取景器。
通过后述的首选形态的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的详细构成将逐渐明了。


图1为实施形态1的取景器的要部断面图;图2为数值实施例1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3为数值实施例1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4为数值实施例1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5为数值实施例1的望远端的像差图;图6为数值实施例2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7为数值实施例2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8为数值实施例2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9为数值实施例2的望远端的像差图;图10为数值实施例3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11为数值实施例3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12为数值实施例3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13为数值实施例3的望远端的像差图;图14为数值实施例4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15为数值实施例4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16为数值实施例4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17为数值实施例4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8为具有实施形态2的取景器的光学设备的要部概略图;图19为数值实施例5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20为数值实施例5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21为数值实施例5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22为数值实施例5的望远端的像差图;图23为数值实施例6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24为数值实施例6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25为数值实施例6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26为数值实施例6的望远端的像差图;图27为数值实施例7的光学系统的要部断面图;图28为数值实施例7的广角端的像差图;图29为数值实施例7的中间的变倍位置的像差图;图30为数值实施例7的望远端的像差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若干个实施形态进行说明。首先,对实施形态1进行说明。
图1是展开示出本发明的取景器的实施形态1的光学系统的光路之前的构成略图。
图中,10是正光焦度(光焦度=焦距的倒数)的物光学系统,由变倍系统构成,在规定的面上形成物体像(取景器像)。P1是三角棱镜,其使来自物光学系统10的光从入射面P1a入射,进而在第1反射面P1b一度反射至物方,再由兼做入射面P1a的全反射面P1aa高效率地弯折导光到一次成像面S1a,同时,还使出射面P1c具有适当的正的光焦度并具有作为将出射光束变成会聚或者平行光的场透镜的作用。
P2是脊棱镜,其上下左右反转形成在三角棱镜P1的出射面P1c附近的一次成像面S1a上的物体像将之变换成正立像。Le是正光焦度的目光学系统,经由脊棱镜P2可以作为正立的物体像从出射点E观察通过物光学系统10形成在一次成像面S1a上的物体像。
S1是表示设置在一次成像面S1a或者其附近(上述三角棱镜P1的出射面P1c附近)的取景器视场范围的视场框。视场框S1既可以用机械的结构构成,也可以用液晶等显示装置构成。
本实施形态的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第1透镜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第2透镜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第3透镜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第4透镜单元)G4。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该第2透镜单元G2在像方移动,该第3透镜单元G3在物方移动,该第4透镜单元G4在物方的移动用于改变与第3透镜单元G3的空气间隔。
ap1是第1光阑,配置在第2单元G2的物方,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单元G2一起移动。ap2是第2光阑,配置在第3单元G3的物方,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单元G3一起移动。
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的是经由像反转装置P1、P2利用目光学系统Le观察通过物光学系统10形成的物体像的实像式的变倍取景器的构成。
这里,图1的取景器中的光学系统的配置给出的是一例第1实施形态的,利用三角棱镜P1或脊棱镜P2的光路折返方式并非仅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任意的方法,例如利用了中继透镜的二次成像方式或多边棱镜等。
下面,对本实施形态1的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图6、图10、图14、图19、图23、图27分别为展开了后述的数值实施例1~7的光路时的透镜断面图。在这些图中,为简便起见,图1所示的三角棱镜P1和脊棱镜P2作为展开了光路的两个棱镜模块给出。
在透镜断面图中,(W)表示广角端,(M)表示中间的变倍位置,(T)表示望远端。箭头表示从广角端朝向望远端的透镜群的移动轨迹。
图3、图4、图5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1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图7、图8、图9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2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图11、图12、图13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3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图15、图16、图17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4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图20、图21、图22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5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图24、图25、图26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6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图28、图29、图30顺序地为数值实施例7的广角端、中间变倍位置、望远端的像差图。
(数值实施例1)图2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2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单元G4边改变与第3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通过第4单元G4移动,可以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全部变倍范围特别地校正轴外像差,取得良好的视场整体。第1单元G1是固定的。
(数值实施例2)图6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正光焦度的第5单元G5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2透镜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透镜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透镜单元G4边改变与第3透镜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通过以适当值的光焦度配置第5单元G5使光束成为近似平行光,减小物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可以在抑制由第3单元G3产生的球差的同时,降低第1~第4单元的敏感度。第1单元G1和第5单元G5是固定的。
(数值实施例3)图10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2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单元G4边改变与第3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在本数值实施例中,在设阿贝数为νd时,第3单元G3使用由νd>60的低色散玻璃材料形成的单透镜。由此,可以抑制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倍率色差的变动较小。第1单元G1是固定的。
(数值实施例4)图14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1单元G1在物方移动,第2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单元G4边改变与第3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在本数值实施例中,通过使第1单元G1移动,可以校正轴外像差,进一步减小广角端的物光学系统的全长,抑制轴外光束的入射高降低,减小前透镜的直径。
(数值实施例5)图19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2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单元G4边改变与第3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通过边适当地加强第3单元G3的光焦度边使第4单元G4移动,可以抑制第2单元G2的移动量较小,在实现了2ω=49.8°~11.2°的高变倍比的同时,也实现了小型的取景器光学系统。此外,通过取第1单元G1、第3单元G3以及第4单元G4的物光学系统的正光焦度透镜的阿贝数νd全部为νd<56.5,可以抑制在高变倍化中成为问题的望远端的倍率色差较小,实现了良好的视场。第1单元G1是固定的。
(数值实施例6)图23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2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单元G4边改变与第3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通过只在各个单元的一个面上设定适当的面的非球面,可以在容易地进行单透镜的制造的同时,良好地进行像差校正并进行良好的取景器像的观察。第1单元G1是固定的。
(数值实施例7)图27中,物光学系统10从物方开始顺序地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单元G1、负光焦度的第2单元G2、正光焦度的第3单元G3、正光焦度的第4单元G4组成。进而,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第2单元G2单调地在像方移动,第3单元G3在物方移动,第4单元G4边改变与第3单元G3的间隔边进行移动。通过适当地加强第4单元G4的光焦度,既可以减小第2单元G2的移动量,又可以利用与第3单元G3的间隔变化谋求像差校正和小型化。第1单元G1是固定的。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取景器中,也可以移动伴随第3单元G3和第4单元G4的变倍的移动轨迹,以便不使双方的间隔单调地变化。
在取上述第1透镜单元G1的焦距为f1、上述第3透镜单元G3的焦距为f3、在物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为Fow时,本实施形态的取景器满足1.0<f1/Fow<3.0(1)0.8<f3/Fow(2)条件式(1)涉及物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与第1单元G1的焦距之比,条件式(2)涉及物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的焦距与第3单元G3的焦距之比,都是用于在适当地设定某一个各个单元的光焦度,谋求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的同时,抑制像差变动的关系式。
超过条件式(1)的下限,则第1单元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在广角端的轴外像差校正以及在望远端的球差校正等将变得困难。此外,还难以得到规定的变倍比。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则第1单元的光焦度变得过弱,有增大望远端的透镜全长的倾向而不理想。更为理想的是将条件式(1)设定在以下的范围。
1.5<f1/Fow<2.5(1a)超过条件式(2)的下限,则第3单元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在广角端的球差校正将变得困难。此外,第4单元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则抑制像差变动较小也将变得困难。更为理想的是将条件式(2)设定在以下的范围。
1.0<f3/Fow(2a)本实施形态的取景器取物光学系统的变倍比为Z、第2单元的变倍比为Z2、第4单元的变倍比为Z4时,满足0.3<Z2/Z<0.9(3)0.05<|Z4|/Z<2.25(4)这里,所谓物光学系统、第2、第4单元的变倍比是伴随从广角端直到望远端的变倍的成像倍率之比。
条件式(3)、条件式(4)涉及第2单元和第4单元的变倍分担,是主要用于谋求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和高变倍化的关系式。一般地,在构成变倍取景器的物光学系统中,在进行变倍时,需要移动变倍单元和用于伴随变倍单元的移动的能见度校正的透镜单元两个单元。能见度校正透镜单元不担负变倍比。因此,要想做到高变倍化则必须增大变倍单元的移动量。此外,虽然也有用移动的两个透镜单元分担变倍的情况,但如果要在进一步谋求小型化的同时进行高变倍化,则需要加强各个单元的光焦度,从而使像差校正变得困难。
本实施形态的变倍取景器在变倍时,至少移动第2单元、第3单元和第4单元三个单元,且通过各个单元适当地分担变倍比,既可以高变倍比且抑制各单元的移动量较小,又可以缩短物光学系统的透镜全长。
如果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则由于第2单元的移动量增大而不能缩短物光学系统的透镜全长,不够理想。如果超过条件式(3)的下限,则由于第3单元的移动量增大而同样不能缩短物光学系统的透镜全长,不够理想。最为理想的是将条件式(3)限定在以下的范围。
0.5<Z2/Z<0.7(3a)如果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则因第4单元的移动量增大而存在增大望远端的透镜全长的倾向,以及遍及全变倍区域的像差校正变得困难而不够理想。如果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则由于减少了第4单元的变倍分担,增大其他移动单元的移动量而使物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变得困难。最为理想的是将条件式(4)限定在以下的范围。
0.05<|Z4|/Z<1.2(4a)在本实施形态中,最好分别用单透镜构成物光学系统10的各个透镜单元。通过抑制成本,用较少的透镜面数进行构成,可以降低由面反射造成的光能量损失,得到明亮的视场。
此外,最好对上述物光学系统的至少三个单透镜的透镜面实施规定形状的非球面,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像差校正,容易进行良好的物体像的观察。
在本实施形态中,最好在第2单元的物方设置第1光阑ap1,在第3单元的物方设置第2光阑ap2,在进行变倍时整体地使之移动。
由此,可以在适当地限制轴上光束的同时,有效地防止有害光线造成的鬼像。图1中,光阑ap1、ap2配置在各个单元的物方的面上,但并非仅限于此例,也可以配置在像方。
本实施形态中,构成光学系统的第1单元、第2单元、第3单元以及第4单元的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全部都是丙稀基树脂。此外,最好对第1单元、第2单元、第3单元、第4单元的至少一个透镜单元的负透镜使用阿贝数νd为35以下的高色散的材料。由此可以减小在望远侧的轴上色差。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数值实施例。在各数值实施例中,i表示从物方开始的面的顺序,Ri表示各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面和第i+1面之间的构件厚度或者空气间隔,Ni、νi分别为对应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在非球面形状以面顶点为基准设自光轴开始的高度H的位置的光轴方向的变位为x时,x可以用公式1表示x=(H2/R)/{1+[1-(1+k)(H/R)2]}+BH4+CH6+DH8+EH10]]>式中R为曲率半径;k为圆锥常数;B、C、D、E为非球面系数。此外,[e+X]表示[×10+X],[e-X]表示[×10-X]。上述的各条件式与数值实施例的诸数值的关系示于表1。附件1[数值实施例1]2ω=51.0~13.0*R1=12.295 D1=2.10 N1=1.491710ν1=57.4R2=-28.796D2=可变*R3=-6.097 D3=0.80 N2=1.583060ν2=30.2R4=8.481 D4=可变R5=8.568 D5=2.30 N3=1.491710ν3=57.4*R6=-13.897D6=可变*R7=122.510D7=1.50 N4=1.491710ν4=57.4*R8=-20.700D8=可变R9=∞ D9=18.96N5=1.570900ν5=33.8R10=-21.000 D10=0.10R11=∞D11=1.80R12=∞D12=24.00 N6=1.570900ν6=33.8R13=∞D13=1.00*R14=30.128D14=2.35N7=1.491710ν7=57.4R15=-13.366 D15=15.00R16=出射点2ω51.0 27.8 13.0可变间隔D2 1.64 4.13 6.61D4 9.92 6.20 0.71D6 1.24 0.89 2.07D8 1.00 2.58 4.41非球面系数1面k=3.13659e+00 B=-2.80462e-04 C=-1.67779e-06 D=-2.34950e-07 E=5.85222e-103面k=-4.18977e+00 B=-7.24499e-04 C=6.61639e-05 D=-1.76960e-06 E=-3.01010e-086面k=-9.08894e+00 B=-1.05174e-05 C=6.08308e-06 D=-1.11651e-07 E=3.20774e-087面k=-4.02912e+03 B=-1.33794e-04 C=3.10985e-05 D=1.47836e-06 E=4.77060e-088面k=4.91884e+00 B=1.26436e-04 C=4.21859e-05 D=5.48117e-07 E=1.19014e-0714面k=0 B=-6.80353e-05 C=7.19512e-08 D=-1.22641e-08 E=0附件2数值实施例2]2ω=54.1~13.9*R1=12.228 D1=2.10 N1=1.491710 ν1 = 57.4R2=-33.852 D2=可变*R3=-6.542 D3=0.80 N2=1.583060 ν2=30.2R4=8.699 D4=可变R5=11.990 D5=1.80 N3=1.491710 ν3=57.4*R6=-19.389 D6=可变*R7=93.632 D7=1.50 N4=1.491710 ν4=57.4*R8=-13.129 D8=可变*R9=96.631 D9=1.70 N5=1.491710 ν5=57.4R10=-34.891D10=0.40R11=∞ D11=15.26 N6=1.570900 ν6=33.8R12=∞ D12=0.69R13=∞ D13=1.76R14=∞ D14=24.00 N7=1.570900 ν7=33.8R15=∞ D15=1.00*R16=30.128 D16=2.35N8=1.491710 ν8=57.4R17=-13.366D17=18.00R18=出射点2ω54.1 28.5 13.9可变间隔D2 1.61 4.21 6.81D4 10.296.23 0.70D6 1.25 0.79 1.48D8 1.00 2.92 5.17非球面系数1面k=3.38583e+00 B=-2.34669e-04 C=-3.91147e-06 D=-2.57943e-07 E=1.52353e-093面k=-4.18977e+00 B=-7.24499e-04 C=6.61639e-05 D=-1.76960e-06 E=-3.01010e-086面k=-3.81953e+00 B=5.37338e-04 C=3.17681e-06 D=-1.60342e-06 E=9.91925e-087面k=-1.06774e+03 B=-3.28330e-05 C=2.13339e-05 D=1.57041e-06 E=5.75336e-088面k=2.38081e+00 B=-3.47148e-06 C=3.01431e-05 D=5.48117e-07 E=1.19014e-079面k=2.04410e+02 B=1.65801e-04 C=0 D=0 E=016面k=0 B=-6.80353e-05 C=7.19512e-08 D=-1.22641e-08 E=0附件3[数值实施例3]2ω=48.5~13.0*R1=15.070D1=2.10 N1=1.491710ν1=57.4R2=-19.767 D2=可变*R3=-6.117D3=0.80 N2=1.583060ν2=30.2R4=9.113 D4=可变R5=7.448 D5=2.30 N3=1.487490ν3=70.2R6=-19.201 D6=可变*R7=-3572.429 D7=1.50 N4=1.491710ν4=57.4*R8=-17.723 D8=可变R9=∞D9=18.96 N5=1.570900ν5=33.8R10=-21.000 D10=1.04R11=∞ D11=0.96R12=∞ D12=24.00N6=1.570900ν6=33.8R13=∞ D13=1.00*R14=30.128 D14=2.35 N7=1.491710ν7=57.4R15=-13.366 D15=15.00R16=出射点2ω 48.527.1 13.0可变间隔D2 1.623.95 6.28D4 10.14 6.29 0.70D6 1.051.08 2.10D8 1.002.49 4.73非球面系数1面k=3.87936e+00 B=-1.97173e-04 C=-1.01428e-05 D=3.28190e-07 E=-6.80013e-093面k=-4.18977e+00 B=-7.24499e-04 C=6.61639e-05 D=-1.76960e-06 E=-3.01010e-087面k=-6.33159e+13 B=-6.42896e-04 C=-7.05196e-06 D=-3.99370e-08 E=1.14261e-078面k=-3.10318e+00 B=3.23296e-04 C=-6.75320e-06 D=5.48117e-07 E=1.19014e-0714面k=0 B=-6.80353e-05 C=7.19512e-08 D=-1.22641e-08 E=0附件4[数值实施例4]2ω=49.8~13.2*R1=12.979 D1=2.10 N1=1.491710 ν1=57.4R2=-29.078D2=可变*R3=-4.897 D3=0.80 N2=1.524700 ν2=56.2R4=7.004 D4=可变R5=8.360 D5=2.30 N3=1.491710 ν3=57.4*R6=-14.307D6=可变*R7=84.136 D7=1.50 N4=1.491710 ν4=57.4*R8=-13.290D8=可变R9=∞ D9=18.96 N5=1.570900 ν5=33.8R10=-21.000 D10=0.10R11=∞D11=1.00R12=∞D12=24.00 N6=1.570900 ν6=33.8R13=∞D13=1.00*R14=30.128D14=2.35 N7=1.491710 ν7=57.4R15=-13.366 D15=15.00R16=出射点2ω 49.827.9 13.2可变间隔D2 1.754.91 7.74D4 7.595.05 0.70D6 1.070.53 0.81D8 1.062.31 4.55非球面系数1面k=3.69518e+00 B=-2.78572e-04 C=-6.07861e-06 D=-5.30972e-08 E=5.41635e-103面k=-4.18977e+00 B=-9.29112e-04 C=6.02684e-05 D=4.76416e-06 E=-3.01010e-086面k=-6.81309e+00 B=1.00261e-04 C=4.03944e-06 D=1.24993e-07 E=1.63045e-087面k=-4.16861e+03 B=-3.98324e-04 C=7.02564e-05 D=-1.08825e-06 E=4.76967e-088面k=3.29122e+00 B=-1.80395e-04 C=1.15839e-04 D=-3.40217e-06 E=1.19014e-0714面k=0 B=-6.80353e-05 C=7.19512e-08 D=-1.22641e-08 E=0附件5[数值实施例52ω=49.8~11.2*R1=13.091D1=1.90 N1=1.524700 ν1=56.2R2=-36.227 D2=可变R3=∞D3=0.80*R4=-6.247D4=0.70 N2=1.570900 ν2=33.8R5=7.399 D5=可变R6=∞D6=0.00R7=6.538 D7=2.00 N3=1.524700 ν3=56.2*R8=63.125D8=可变*R9=44.427D9=1.40 N4=1.524700 ν4=56.2*R10=-14.397 D10=可变R11=∞ D11=19.98 N5=1.570900 ν5=33.8R12=-21.000 D12=0.40R13=∞ D13=1.00R14=∞ D14=24.00 N6=1.570900 ν6=33.8R15=∞ D15=1.00*R16=30.133 D16=2.35N7=1.491710 ν7=57.4R17=-13.366 D17=15.00R18=出射点2ω 49.8 28.811.2可变间隔D2 0.72 3.666.59D5 10.37 7.110.50D8 2.76 1.621.14D10 0.85 2.316.46非球面系数1面k=3.01508e+00 B=-1.32689e-04 C=-7.41345e-06 D=0 E=04面k=-3.60035e+00 B=-3.81956e-04 C=6.21112e-05 D=0 E=08面k=1.54383e+02 B=-3.39834e-04 C=1.92417e-05 D=0 E=09面k=-7.53943e+02 B=-1.75501e-03 C=4.13783e-05 D=0 E=010面k=5.03140e+00 B=-9.18887e-04 C=7.41331e-05 D=0 E=016面k=0 B=-6.70500e-05 C=-2.31100e-07 D=0 E=0附件6[数值实施例6]2ω=49.6~15.7*R1=12.300 D1=2.10 N1=1.491710ν1=57.4R2=-24.700D2=可变R3=∞ D3=0.80*R4=-5.650 D4=0.80 N2=1.583060ν2=30.2R5=8.500 D5=可变R6=∞ D6=0.00*R7=8.200 D7=2.00 N3=1.491710ν3=57.4R8=-88.200D8=可变R9=24.840 D9=1.80 N4=1.491710ν4=57.4*R10=-11.340 D10=可变R11=∞D11=18.96N5=1.570900ν5=33.8R12=-21.000 D12=0.40R13=∞D13=1.00R14=∞D14=24.00N6=1.516330ν6=64.2R15=∞D15=0.00R16=∞D16=1.00*R17=31.853D17=2.15 N7=1.491710ν7=57.4R18=-13.567 D18=15.00R19=出射点2ω 49.6 31.8 15.7可变间隔D2 1.20 2.58 3.96D5 9.13 6.22 1.12D8 1.97 2.18 1.20D100.70 2.02 6.73非球面系数1面k=0 B=-5.29100e-05 C=-8.29700e-07 D=0 E=04面k=0 B=1.90300e-03 C=4.24000e-07 D=0 E=07面k=0 B=-1.88700e-04 C=6.49800e-06 D=0 E=010面k=0 B=7.59900e-04 C=-2.77700e-06 D=4.03100e-07 E=017面k=0 B=-5.41700e-05 C=-7.97300e-07 D=1.24000e-08 E=0附件7[数值实施例7]2ω=59.0~28.5*R1=68.714 D1=1.80 N1=1.491710ν1=57.4*R2=-7.177 D2=0.00R3=∞ D3=可变*R4=-4.489 D4=0.80 N2=1.583060ν2=30.2*R5=8.497 D5=0.25R6=∞ D6=可变*R7=14.869 D7=1.10 N3=1.491710ν3=57.4R8=-76.459D8=0.00R9=∞ D9=可变R10=∞D10=0.00*R11=10.736D11=2.50N4=1.491710ν4=57.4*R12=-5.629D12=可变R13=∞D13=14.68 N5=1.570900ν5=33.8R14=-19.000 D14=0.50R15=∞D15=1.00R16=∞D16=24.00 N6=1.570900ν6=33.8R17=∞D17=0.00R18=∞D18=0.42*R19=27.633D19=2.35N7=1.491710ν7=57.4R20=-13.366 D20=15.00R21=出射点2ω 59.0 45.3 28.5可变间隔D3 1.05 1.41 2.26D6 4.88 2.79 0.25D9 0.57 1.30 0.96D12 0.50 1.50 3.53非球面系数1面k=0 B=1.73829e-04 C=1.84069e-05 D=-2.46096e-06 E=2.61857e-082面k=-7.11313e+00 B=-4.56402e-05 C=-1.48987e-05 D=0 E=04面k=-3.85960e+00 B=4.40420e-03 C=-2.59121e-03 D=5.16464-e04 E=3.35549e-055面k=-3.76271e+00 B=2.76606e-03 C=-5.68207e-04 D=-1.06891e-4 E=3.29309e-057面k=1.59677e+01 B=-5.07010e-04 C=-1.51211e-05 D=-1.26780e-05 E=5.05794e-0711面k=1.75504e+00 B=-1.76532e-03 C=-9.63210e-07 D=-6.73506e-07 E=-1.59350e-0712面k=1.67987e-01 B=8.34855e-04 C=-6.61668e-05 D=5.03014e-06 E=-3.24323e-0719面k=1.02530e-01 B=-8.46894e-05 C=-2.01808e-07 D=0 E=0
表1表-1

如用以上的实施形态说明过的那样,通过适当地设定物光学系统的构成和变倍时的移动单元,可以得到变倍比3倍以上,且在高变倍比的同时,还可以谋求取景器光学系统全系统的小型化并能够从广角端遍及到望远端地进行良好的取景器像的观察的实像式的取景器。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实施形态2是使用了取景器的数字照相机的实施形态。
图18中,10是数字照相机主体,11是由变倍透镜构成的摄像光学系统,12是内藏于照相机主体中的闪光灯,13是涉及本发明的外部式取景器,14是快门按钮。摄像光学系统11和取景器13分别具有不同的光轴。取景器13的视场设定在可以观察到与摄像光学系统11的摄像范围大致相等的范围。
摄像光学系统11在CCD或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没有图示)上形成被摄物体的像。固体摄像元件接收由摄像光学系统11形成的像并进行到电气信息的变换。被变换成了电气信息的被摄物体的图像信息保存在存储部(没有图示)。
这样,通过将本发明的取景器应用于数字照相机等光学设备,实现了小型且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光学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取景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物光学系统;目光学系统;上述物光学系统从物方到像方包括以下单元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单元;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单元;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单元;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单元;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该第2透镜单元向像方移动,该第3透镜单元向物方移动,该第4透镜单元的移动用于改变与第3透镜单元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上述第1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1、上述物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为Fow时,满足1.0<f1/Fow<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在设上述第3透镜单元的焦距为f3、上述物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为Fow时,满足0.8<f3/Fow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在设物光学系统的变倍比为Z、第2单元的变倍比为Z2时,满足0.3<Z2/Z<0.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在设物光学系统的变倍比为Z、第4单元的变倍比为Z4时,满足0.05<|Z4|/Z<2.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物光学系统具有3面以上的非球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透镜单元和上述第3透镜单元的至少一个具有可与透镜单元整体移动的光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物光学系统具有正的光焦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透镜单元是固定的。
10.一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光学系统;光轴不同于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
11.一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光学系统;光轴不同于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取景器;感光由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像的固体摄像元件。
全文摘要
提供集约型且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的取景器以及照相机。本发明的取景器具有物光学系统;目光学系统;上述物光学系统从物方到像方包括以下单元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单元;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单元;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单元;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单元;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过程中,该第2透镜单元在像方移动,该第3透镜单元在物方移动,该第4透镜单元的移动用于改变与第3透镜单元的间隔。此外,本发明的照相机具有摄像光学系统;光轴不同于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本发明的取景器。
文档编号G02B13/18GK1432859SQ03100698
公开日2003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17日
发明者加藤由美子, 西尾影宏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