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移校正装置、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35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偏移校正装置、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移校正装置、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的电子照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一般情况下,已知一 种通过环带状的传送带对介质等传送的技术。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用于从背面拉 伸诸如传送带的环带状部件的拉伸部件之间的平行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拉伸 部件的轴向没有彼此平行的情况下,例如,在环带状部件中出现弯曲。作为用于校正环 带状部件的弯曲的技术,已知在JP-A-2006-162659( “0023”到“0045”、图1到图13)、 JP-A-2001-80782(摘要、“0040” 到 “0062”、图 1 到图 3)和 JP-B-6-99055 (从第 3 页的左 栏的14行到第4页的左栏的18行、图1到图5)中公开的现有技术。在JP-A-2006-162659中公开的技术中,与传送带(51) —起移动的滑轮(57)由用 于支撑传送带(51)的惰辊(53)的一个端部支撑,并且惰辊(53)的该端部由辊倾斜杆(64) 的椭圆孔(64b)支撑,辊倾斜杆(64)可以围绕相对于惰辊(53)的轴向倾斜的旋转轴(64a) 摆动并且具有与滑轮(57)接触的凸起部分(64c)。在JP-A-2006-162659中,在传送带(51)歪斜并且由传送带(51)推动的滑轮(57) 轴向移动由此凸起部分(64c)由滑轮(57)推动的情况下,辊倾斜杆(64)围绕旋转轴(64a) 摆动,惰辊(53)在抵消传送带(51)的扭曲的方向上倾斜,并且传送带(51)的歪斜得到校 正。也就是说,JP-A-2006-162659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在这种技术中,通过围绕倾斜的旋 转轴(64a)摆动的辊倾斜杆(64)对传送带(51)的弯曲校正,其中,旋转的轨迹展示了所谓 的斜面形状。JP-A-2001-80782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拉伸所缠绕的环带(9a) 的偏移校正辊(9e)的旋转轴的两端由能够对偏移校正辊(9e)倾斜的连杆(16a、16b)支 撑,并且当环带(9a)在移动的同时在宽度方向(即偏移校正辊(9e)的轴向)上偏移时, 连杆(16a、16b)在抵消环带(9a)的偏移的方向上根据环带(9a)的两端的肋拱(19a、19b) 按压偏移校正辊(9e)的带偏移限制部件(18a、18b)的压力使偏移校正辊(9e)倾斜,由此 校正环带(9a)的偏移。在JP-B-6-99055中公开的技术中,在对缠绕的感光带(4)拉伸的辊(1、2、3)之 中,从动辊⑵相对于其它辊(1、3)的轴向倾斜,由此形成感光带⑷总是向一侧偏移的结 构。当弯曲感光带⑷跨越辊(1、2、3)的弯曲检测辊部件(3)的弯曲检测部件(11)并且 旋转扭矩作用于该部件时,一端连接到弯曲检测部件(11)的伸展部件(13)缠绕以在伸展 部件(13)的拉伸方向上拖拽弯曲检测辊部件(3)的一端,由此弯曲检测辊部件(3)的轴向 在抵消感光带(4)的偏移的方向上倾斜以校正感光带(4)的偏移。也就是说,JP-A-2001-80782和JP-B-6-99055公开了根据带的偏移移动距离控制 拉伸辊的旋转轴的倾斜程度以校正带的弯曲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简化用于校正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的结构。(1)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偏移校正装置,包括循环带状部件,具有循环带状形状;旋转支撑部件,具有轴向沿着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并且 在支撑循环带状部件的同时旋转;联动部件,其由旋转轴的一个端部支撑从而能够沿着轴 向移动,并且能够与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边沿接触;以及轴移位部件,该轴移位部件包 括摆动中心,位于偏离旋转轴的位置并且与轴向交叉;旋转轴接触部分,其与旋转支撑部 件的旋转轴的一个端部接触;以及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其与联动部件接触并且与旋转轴接 触部分一体地移动,其中,当联动部件压在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侧的循环带状部件的宽 度方向边沿上时,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和旋转轴接触部分围绕摆动中心摆动,并且旋转轴接 触部分使得旋转轴向倾斜方向倾斜,所述倾斜方向与循环带状部件朝向旋转轴的另一端移 动的方向一致。(2)在上面(1)的偏移校正装置中,在轴移位部件中,旋转轴接触部分从摆动中心 向旋转支撑部件延伸,并且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从摆动中心向联动部件延伸。(3)在上面(1)或(2)的偏移校正装置中,在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中,与联动部件的 接触表面形成为使得在如下情况下,即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所述循环带状部件 的宽度方向上的直线由宽度方向直线表示;所述轴移位部件的连接所述摆动中心和联动部 件接触位置的线段由轴移位线段表示,其中,在所述联动部件接触位置所述联动部件接触 部分与所述联动部件彼此接触;所述轴移位线段的长度由L表示;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 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由所述宽度方向直线和所述轴移位线段形成的角度 由θ ^表示;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以后的角度θ ^的增量 由θ表示;所述循环带状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由Lx指示;并且所述旋转轴 在所述倾斜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由Ly指示,获得下面表达式Lx = L (cos ( θ 0) -cos ( θ 0+ θ ))Ly = L(sin( θ 0+θ )-sin( θ 0))。(4)在上面(1)到(3)中的任一项的偏移校正装置中,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具有形成 弧形形状的接触表面,弧形形状的直径和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与联动部件之间的接触点的弧 形轨迹的直径相同。(5)在上面(1)到(3)的任一项的偏移校正装置中,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具有接触表 面,当接触表面从移动前联动部件接触位置进一步向移动后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前进时,接 触表面的曲率半径变得更大,其中,在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之前,移动前 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和联动部件接触;在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之后,移动 后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和联动部件接触。(6)在上面(1)到(5)的任一项的偏移校正装置中,联动部件具有接触表面,当接 触表面从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进一步向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移动时,接触表面的 曲率半径变得更大,其中,在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之前,移动前接触部分 接触位置和联动部件接触部分接触;在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之,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和联动部件接触部分接触。(7)在上面(1)到(6)的任一项的偏移校正装置中,旋转轴形成为柱状,旋转轴接触部分由在与旋转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且由沿着旋转轴的轴向 的凸起弧形表面形成。(8)在上面(1)到(7)的任一项的偏移校正装置中,偏移校装置还包括第一框 架,其可旋转地支撑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并且支撑由旋转轴支撑的循环带状部件和联 动部件;以及第二框架,其包括框架安装部分和中心安装部分,框架安装部分可拆卸支撑第 一框架,中心安装部分可摆动和可拆卸支撑轴移位部件的摆动中心,第二框架支撑第一框 架和轴移位部件。(9)在上面(8)的偏移校正装置中,摆动中心具有切口表面,在切口表面中,柱体 的外表面被部分切除,切口表面由这样一个切口距离形成,在该切口距离中,以相对方式跨 越柱体的中心的切口表面与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柱体的直径,以及中心安装部分包括内周表面,其可摆动地支撑具有切口表面的柱体形的摆动中 心;以及切口插入部分,其由在内周表面的径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内周表面与外部的开口形 成,切口插入部分具有开口宽度,开口宽度大于摆动中心摆动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对应于 联动部件接触部分的移动范围并且在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与最大移动后接触部分接 触位置之间延伸,在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之前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与移动 前接触部分接触,在循环带状部件最大程度移动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之联动部件接触部分 与最大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接触,开口宽度大于切口距离并且小于柱体的直径。(10)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中间转印装置,所述中间转印装置包括 中间转印体,其由循环带状的循环带状部件形成,循环带状部件的外表面沿着旋转方向经 过与保持图像的图像载体相对的区域;中间转印部件,其位于循环带状部件的后表面侧,并 且位于经由循环带状部件与图像载体相对的中间转印区域中,并且将保持在图像载体上的 图像转印到循环带状部件的外表面上;以及根据上面(1)到(9)的任一项的偏移校正装置, 偏移校正装置对中间转印体的偏移校正。(11)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包括上面(10) 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由图像载体保持的图像转印到循环带状中间转印体的外表面上,循 环带状中间转印体的外表面与图像载体相对;以及最终转印部件,其将转印到循环带状中 间转印体的外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最终转印体上。(12)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 载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其将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图像显影成可见图像形式 的图像;根据上面(11)的转印装置,其将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介质上;以及定 影装置,其将图像定影在介质的表面上。根据(1)以及(10)到(12)所述的发明,与没有提供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 以简化用于校正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的结构。根据(2)所述的发明,通过从摆动中心延伸的方式形成旋转轴接触部分和联动部 件接触部分。根据本(3)所述的发明,可以根据轴移位部件的长度L调整旋转轴的移动距离Ly。根据(4)所述的发明,接触表面可以形成为弧形形状,该弧形形状的直径和联动部件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之间的接触点经过的弧形轨迹或所谓的接触轮廓的直径相同。根据(5)所述的发明,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的接触表面没有形成为当接触表面从 移动前联动部件接触位置进一步向移动后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前进时曲率半径变大的情况 相比,当接触表面进一步靠近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停止的平衡位置时旋转轴的移动距离可 以更小,并且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易于收敛。根据(5)所述的发明,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的 接触表面没有形成为使得曲率半径从移动前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到移动后联动部件接触位 置连续变化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校正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时的噪声水平。
根据(6)所述的发明,与联动部件的接触表面没有形成为当接触表面从移动前接 触部分接触位置进一步向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前进时曲率半径变大的情况相比,当接 触表面进一步靠近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停止的平衡位置时旋转轴的移动距离可以更小,并 且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易于收敛。根据(6)所述的发明,与联动部件的接触表面没有形成 为使得曲率半径从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到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连续变化的情况 相比,可以降低校正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时的噪声水平。根据(7)所述的发明,旋转轴和旋转轴接触部分可以彼此点接触,并且与旋转轴 和旋转轴接触部分彼此没有点接触的结构相比,可以降低校正循环带状部件的弯曲时的噪 声水平,并且可以减小旋转轴与旋转轴接触部分之间的磨损。因此,可以减小轴移位部件的 维护成本。根据(8)所述的发明,与旋转轴和轴移位部件由同一框架支撑的结构相比,可以 有利于将轴移位部件安装到偏移校正装置中的作业。根据(9)所述的发明,可以防止摆动中心从中心安装部分的内周表面脱落。根据 (9)所述的发明,与利用封闭切口插入部分的开口的部件作为摆动中心的防脱部件的情况 相比,摆动中心易于安装,并且可以减小用于支撑摆动中心的支撑部件的零件的数目。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些附图如下图1是本发明的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图;图2是示出了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该可见图像形成装置是本发明的实例1 中的可拆卸体的实例;图3是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带组件保持在 使用位置的状态;图4是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带组件移动到 维护作业位置的状态;图5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透视图,并且示出了带组件的图像载体与转印辊之间 的位置关系;图6A到6C是示出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视图,图6A是从带组件去除带支撑框架的 前板和介质传送带的状态下的带组件的透视图,图6B是按压部件位置调整长孔的主要部 分的放大视图,图6C是示出销按压装置的视图;图7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侧视图,并且示出了转印框架保持在按压位置的状 态;
图8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侧视图,并且示出了转印框架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 态; 图9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带组件去除介质传送带的状 态;图IOA是实例1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 从动辊的前端部分到前轴承的范围,图IOB是沿着图IOA中的线XB-XB截取的剖视图;图IlA到IlD是示出实例1中的轴移位部件的放大视图,图IlA是沿图IOA中的 箭头XIA的方向观看的放大视图,图IlB是沿图IlA中的箭头XIB的方向观看的放大视图, 图IlC是沿图IlB中的箭头XIC的方向观看的放大视图,图IlD是沿图IlC中的箭头XID 的方向观看的放大透视图;图12是沿着图IOA中的线XII-XI截取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由轴移位部件导致 的介质传送带的向前移动与从动轴的向左移动之间的关系;图13A和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例2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的视图, 图13A是与实例1中的图IOA对应的局部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从动辊的前端部分到前轴 承的范围,图13B是沿图13A中的箭头XIIIB的方向观看的摆动支架的图;图14A和14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例3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的视图, 图14A是与实例2中的图13A对应的局部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从动辊的前端部分到前轴 承的范围,图14B是示出沿图14A中的箭头XIVB的方向观看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 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图15是示出带偏移检测部件的变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例(在下文中,称作实 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下面的实例。为了有利于理解下面的描述,附图中的前后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表示 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由箭头X、-X、Y、-Y、Z和-Z表示的方向或侧分别 是前、后、右、左、上和下或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在附图中,“〇”中写入“ ”的符号表示从纸张的后面指向前面的箭头,“〇”中写 入“ X ”的符号表示从纸张的前面指向后面的箭头。在下面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为了有利于理解,适当地省去了对除说明中所必需的 部件以外的部件的说明。[实例1]图1是本发明的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图。参考图1,在作为本发明的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打印机U中,供纸容器 TRl位于下部而出纸部分TRh位于上部表面上,其中,供纸容器TRl用于容纳记录纸张S,记 录纸张S用作记录图像的介质的实例。操作单元UI位于打印机U的上部中。参考图1,实例1的打印机U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Ul和打开/关闭部分U2, 其中,打开/关闭部分U2可以围绕摆动中心U2a打开和关闭,摆动中心U2a位于图像形成 装置主单元Ul的右下端部分中。打开/关闭部分U2形成为可以在打开位置(未示出)与正常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该打开位置,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Ul的内部是敞开的以更换处理盒(将在以后描述)或者去除夹住的记录纸张S,在该正常位置,打开/关闭部分U2保 持在执行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正常状态。打印机U包括控制器C,其对打印机U执行各种控制;图像处理部分GS,在图像处 理部分GS中,通过控制器C控制操作;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 ;供电装置E等。供电装 置E对充电辊CRy到CRk (注将在以后描述的充电装置的实例)、显影辊Gly到Glk (注 显影剂保持部件的实例)以及转印辊Tly到Tlk(注转印装置的实例)等等施加电压。图像处理部分GS将从外部图像信息发送装置等提供的打印信息转换成用于形成 与四种颜色(K 黑色、Y:黄色、M 品红色、C:蓝绿色或青色)的图像对应的潜像的图像信 息,并且以预定定时将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DL。图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 DL根据提供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息向潜像写入装置ROS输出驱动信号。潜像写入装置ROS 根据驱动信号发射激光束Ly、Lm、Lc、Lk(用于写各色图像的图像写入光的实例)。参考图1,在潜像写入装置ROS的右侧安置了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UM、UC和UK, 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UM、UC和UK是用于记录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记录部分 的实例,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是各色可见图像的实例。图2是示出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可见图像形成装置是本发明的实例1中的 可拆卸体的实例。参考图2,K (黑色)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K包括感光部件Pk (旋转图像载体的实 例)。在感光部件Pk的外围设置有充电辊CRk、显影装置Gk、除电部件Jk、感光部件清洁器 CLK等等,其中,充电辊CRk是充电装置的实例,显影装置Gk将感光部件的表面上的静电潜 像显影成可见图像,除电部件Jk对感光部件Pk的表面除电,感光部件清洁器CLK去除残留 在感光部件Pk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并且是图像载体清洁器的实例。显影装置Gk包括显影剂 容器V和显影辊Glk,其中,显影剂容器V容纳显影剂,显影辊Glk在保持容纳在显影剂容器 V中的显影剂的同时旋转并且是显影剂保持部件的实例。在显影剂容器V中安置了层厚度 限制部件Sk,该层厚度限制部件Sk与显影辊Glk相对并且限制显影辊Glk的表面上的显影 剂的层厚度。显影剂容器V包括搅动和传送室Vl和V2,在该搅动和传送室Vl和V2中,显影剂 被搅动并提供给显影辊Glk。在搅动和传送室Vl和V2中安置了循环传送显影剂的循环和 传送部件Rl和R2。用于补充显影剂的显影剂补充通道Hl连接到左侧搅动和传送室V2,并 且容纳补充显影剂的第一显影剂补充室H2连接到显影剂补充通道HI。第一显影剂补充室 H2经由显影剂补充连接通道H3连接到位于上方的第二显影剂补充室H4。向搅动和传送室 Vl和V2传送显影剂的补充显影剂传送部件R3、R4、R5、R6和R7分别位于显影剂补充通道 HI、第一显影剂补充室H2、显影剂补充连接通道H3和第二显影剂补充室H4中。由附图标记 Hl到H4以及R3到R7表示的部件构成了实例1中的显影剂补充容器Hl到H4以及R3到 R7。在感光部件Pk中,当在与充电辊CRk相对的充电区域Qlk中通过充电辊CRk对表 面均勻充电以后,在潜像形成区域Q2k中通过激光束Lk写入潜像。在与显影装置Gk相对 的显影区域Qgk中,使写入的静电潜像显影。通过可拆卸体或所谓的处理盒UK形成实例1中的黑色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K,其中,感光部件Pk、充电装置CRk、显影装置Gk、除电部件Jk、感光部件清洁器CLK和显影剂补 充容器Hl到H4以及R3到R7以一体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到该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K上。在 打开/关闭部分U2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 主单元Ul上以及从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Ul拆卸。与黑色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K的方式相同,通过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 Ul上以及可从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Ul拆卸的可拆卸体或者所谓的处理盒UY、UM和UC形 成其它颜色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UM和UC。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处理盒UY到UK设 置在上下方向上。参考图1,在感光部件Py到Pk的右侧安置了带组件BM,带组件BM是偏移校正装置的实例。带组件BM包括循环介质传送带B,该循环介质传送带B与处理盒UY到UK相对, 是循环带状部件并且是介质传送部件的实例。介质传送带B由带支撑辊Rd+Rj旋转支撑, 带支持辊Rd+Rj是带状部件支撑部件的实例并且包括带驱动辊Rd (驱动部件的实例)和从 动辊Rj (旋转支撑部件的实例和从动部件的实例)。带组件BM还包括转印辊Tly、Tlm、Tlc 和Tlk,这些转印辊Tly、Tlm、Tlc和Tlk经由介质传送带B与感光部件Py到Pk (相对部件 的实例)相对,并且是转印装置的实例。循环带状部件是上述带状的循环部件,并且包括传 送介质并且同时将介质保持在表面上的部件,该介质传送由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可见 图像并且同时将图像保持在表面上。用于检测在预定定时由控制器C的图像浓度调整单元(未示出)形成的图像(即 所谓的图像块)的浓度的图像浓度传感器sm位于介质传送带Β的介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 侧(即上侧)。基于由图像浓度传感器sm检测的图像浓度,控制器c的图像浓度调整单 元调整施加到充电辊CRy到CRk、显影装置Gy到Gk以及转印辊Tly到Tlk的电压以及潜像 写入光束Ly到Lk的强度,由此执行图像浓度的调整和校正或者所谓的处理控制。带清洁器CLb (传送部件清洁器的实例)沿介质传送带B的介质传送方向位于图 像浓度传感器sm的下游侧。位于介质传送带B下方的供纸容器TRl中的记录纸张S由拾取辊Rp (介质拾取部 件的实例)拾取,通过分离辊Rs(介质分离部件的实例)逐一分离,然后传送到由纸张引导 件SG(引导部件的实例)形成的记录介质传送通道SH。记录介质传送通道SH中的记录纸张S被传送到定位辊Rr,该定位辊Rr是供给装 置的实例并且调整向介质传送带B供纸的定时。定位辊Rr以预定定时将记录纸张S供给 到记录介质吸引位置Q6 (即与从动辊Rj相对的区域)。传送到记录介质吸引位置Q6的记 录纸张S通过静电吸附到介质传送带B。在实例1中的带组件BM中,在定位辊Rr与介质传 送带B之间省去了用于引导记录纸张S的引导部件。吸附到介质传送带B的记录纸张S逐渐通过转印区域Q3y、Q3m、Q3c和Q3k。在这 些转印区域Q3y、Q3m、Q3c和Q3k中,纸张与感光部件Py到Pk接触。在转印区域Q3y到Q3k中,极性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从由控制器 C控制的供电装置E施加到位于介质传送带B的背面侧的转印辊Tly到Tlk。在多色图像的情况下,感光部件Py到Pk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辊Tly到Tlk 重叠地转印到介质传送带B上的记录纸张S上。在所谓的单色图像的情况下,仅仅黑色图 像形成于感光部件Pk上,并且仅仅黑色⑷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Tlk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在转印调色剂图像以后,感光部件Py到Pk在除电区域Qjy到Qjk中被除电部件 Jy到Jk除电,然后在清洁区域Q4y到Q4k中通过由感光部件清洁器CLy到CLk回收残留在 表面上的调色剂而被清洁。然后,再次通过充电辊CRy到CRk对感光部件充电。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在定影区域Q5中定影,在定影区域Q5,加热辊 Fh(定影装置F的加热和定影部件的实例)与加压辊Fp (加压和定影部件的实例)彼此压 力接触。定影图像后的记录纸张S由引导辊Rgk(排出引导部件的实例)引导,然后从排出 辊Rh(介质排出部件的实例)排出到介质排出部分TRh。在记录纸张S与介质传送带B分离以后,介质传送带由带清洁器CLb清洁。(实例1中的带组件BM的描述)图3是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带组件保持在 使用位置的状态。图4是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带组件移动到 维护作业位置的状态。图5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透视图,并且示出了带组件的图像载体与转印辊之间 的位置关系。图6A到6C是示出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视图,图6A是从带组件去除带支撑框架的 前板和介质传送带的状态下的带组件的透视图,图6B是按压部件位置调整长孔的主要部 分的放大视图,图6C是示出销按压装置的视图。图7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侧视图,并且示出了转印框架保持在按压位置的状态。图8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侧视图,并且示出了转印框架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态。图9是实例1中的带组件的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带组件去除介质传送带的状态。图IOA是实例1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 从动辊的前端部分到前轴承的范围,图IOB是沿着图IOA中的线XB-XB截取的剖视图。参考图3到图6和图9,带组件BM包括一对前后外框架Fb (第二框架的实例,带状 部件支撑框架的实例)。外框架部件Fb包括前带支撑板Fbl (前外框架部件的实例)和后 带支撑板Fb2 (后外框架部件的实例)。参考图5、图9和图10,前带支撑板Fbl和后带支撑 板Fb2经由上连接杆Fb3(上连接框架的实例)和下连接杆Fb4(下连接框架的实例)彼此 连接。参考图10B,在实例1中的下连接杆Fb4的前端部分中形成凹槽部分9 (中心安装部 分的实例)。实例1中的凹槽部分9包括内周表面9a和切口插入部分%,其中,内周表面 9a的形状覆盖了竖直延伸的柱体的外周表面,切口插入部分9b是在内周表面9a的左侧形 成的开口。在实例1中,切口插入部分9b在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l事先设置为小于内 径rl,内径rl是内周表面9a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参考图5和图6,与驱动辊Rd —起旋转的驱动轴Rda由前后带支持板Fbl和Fb2 的上端部通过轴承Br、Br旋转支撑。旋转力传递齿轮11由驱动轴Rda的后端部支撑,旋转 力来自介质传送部件驱动源(未示出)。参考图5和图6,在前后带支撑板Fbl和Fb2的下部中,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的长孔12、12 (框架安装部分的实例)。在前后带支撑板Fbl和Fb2中,从动辊Rj在长孔12下方受到旋转支撑。在从动辊Rj中,从动轴Rja由图IOA所示的从动轴支撑部件13 (旋转轴支撑部件的实例)支撑, 其中,从动轴Rja的轴向在与介质传送带B的宽度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从动 轴Rja是旋转轴的实例。实例1中的从动轴支撑部件13包括前轴承13a和后轴承13b,其 中,前轴承13a旋转支撑作为从动轴Rja的端部的实例的前端部分并且是一侧支撑部分的 实例,后轴承13b旋转支撑作为从动轴Rja的另一个端部的实例的后端部分并且是另一侧 支撑部分的实例。
参考图3到图5和图9,在前后带支撑板Fbl和Fb2的下端部分中形成了凹槽14、 14。参考图3和图4,凹槽14、14由框架支撑轴17旋转支撑,框架支撑轴17由图像形成装 置主单元Ul支撑。带组件BM可以围绕框架支撑轴17在图3所示的正常使用位置与图4 所示的维护作业位置之间摆动。参考图3,在带组件BM移动到正常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支撑驱动轴Rda的两个端部 的轴承Br、Br与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Ul中的定位部分(未示出)接触,由此定位带组 件BM。参考图4,在执行维护作业(例如,排除夹纸或更换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到UK)的 情况下,打开/关闭部分U2敞开,并且带组件BM移动到维护作业位置,由此内部敞开并且 可进行维护作业。参考图5和图6,转印框架Ft位于外框架部件Fb内侧,转印框架Ft是第一框架的 实例并且是转印部件支撑框架的实例。转印框架Ft包括前转印辊支撑框架Ftl和后转印 辊支撑框架Ft2 ( 一对前后转印部件支撑部件的实例)。驱动轴Rda的前后端部可旋转地穿 过前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l和Ft2的上部。也就是说,转印框架Ft的上部由驱动辊Rd的 驱动轴Rda旋转支撑。前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l和Ft2的下部通过板连接部件Ft3(转印部件支撑部件 连接部件的实例)彼此连接。板连接部件Ft3的两个端部穿过前后带支撑板Fbl和Fb2的 长孔12,从而突出到外框架部件Fb的外部。因此,板连接部件Ft3沿着长孔12受到可移动 支撑。摆动支架SB (可移动框架的实例)由板连接部件Ft3的前端部分支撑,从而可以 围绕板连接部件Ft3摆动。在实例1中,在摆动支架SB的上端部分中形成通孔SB1,板连接部件Ft3穿过通孔 SBl以受到支撑。弹簧支撑槽SB2是竖直延伸槽并且是弹性部件支撑部分的实例。滑块SB3 由摆动支架SB支撑,并且前轴承13a由滑块SB3支持,其中,滑块SB3可以沿着弹簧支撑槽 SB2移动并且是拉伸移动部件的实例。拉伸弹簧SPa安装在滑块SB3与弹簧支撑槽SB2的 上端部分之间,拉伸弹簧SPa是弹性部件的实例并且是张力施加部件的实例。因此,前轴承13a经由摆动支架SB连接到板连接部件Ft3,与摆动支架SB联动,并 且被支撑为可围绕板连接部件Ft3旋转。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2形成为向下延伸从而比前转印辊支撑框架Ftl长。在实例 1中,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2的下端部分包括弹簧支撑槽Ft2a和滑块Ft2b,其中,弹簧支撑 槽Ft2a与弹簧支撑槽SB2相似,并且滑块Ft2b与滑块SB3对应地支撑后轴承13b。与摆动 支架SB相似,拉伸弹簧SPa安装在滑块Ft2b与弹簧支撑槽Ft2a的上端部分之间。因此,后轴承13b由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2通过滑块Ft2b支撑为能够竖直移动。
轴承13a和13b被拉伸弹簧SPa和SPa向下推动。也就是说,从动辊Rj在受到支 撑的同时受到向下方向(拉伸方向的下游侧的实例)的按压从而拉伸介质传送带B,并且还 用作在整个介质传送带B上拉伸的拉伸部件。支架按压弹簧SPb (倾斜推压部件的实例)由板连接部件Ft3支撑。支架按压弹 簧SPb的一端由前转印辊支撑框架Ftl支撑,另一端由摆动支架SB支撑。也就是说,通过支 架按压弹簧SPb将实例1中的摆动支架SB推向下连接杆Fb4的位于右侧的前端部分。结 果,在实例1中,从动辊Rj的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预先设置为相对于后端部分向右方倾斜。实例1中的驱动辊Rd的驱动轴Rda设置为与前后方向平行。因此,在实例1中,介质传送带B预先设置为向前方偏移。在前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l和Ft2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位置调整长孔Fty、 Ftm.Ftc和Ftk形成为分别对应于转印辊Tly到Tlk的位置。参考图6A和6B,在前后转印 辊支撑框架Ftl和Ft2中,在品红色的轴位置调整长孔Ftm与蓝绿色的轴位置调整长孔Ftc 之间形成按压部件支撑部分19,该按压部件支撑部分19朝向感光部件Py到Pk(即从介 质传送带B的内侧向介质传送带B的外侧)突起。参考图6B,在按压部件支撑部分19中形 成了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按压部件位置调整长孔19a。带按压销20 (按压部件的实例)穿 过按压部件位置调整长孔19a,从而可以沿着按压部件位置调整长孔19a移动。参考图6A,销按压装置21被支撑在带按压销20的外端部分上,其中,销按压装置 21由前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l和Ft2支撑,并且是按压部件推压机构的实例。参考图6C, 销按压装置21具有轴承部件21a,该轴承部件21a可旋转支撑带按压销20的外端部分。弹 簧21b (按压力产生部件的实例)的一端始终将轴承部件21a压向介质传送带B。弹簧21b 的另一端由弹簧支撑容器21c支持。如图5所示,实例1中的一对前后带按压销20位于清洁区域Ll之外,在该清洁区 域Ll中,通过带清洁器CLb清洁介质传送带B的表面。在实例1中,清洁区域Ll设置为比 可用的记录纸张S的最大宽度更宽,并且图像形成区域(在感光部件Py到Pk上形成的图 像的区域)的最大宽度设置为比纪录纸张S的最大宽度窄。参考图5、图6A和图7,转印辊Tly、Tlm、Tlc和Tlk的轴22y、22m、22c和22k受到 支撑,从而可以沿着轴位置调整长孔Fty、Ftm、Ftc和Ft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转 印辊Tly到Tlk的轴22y到22k由轴推压机构支撑,该轴推压机构的结构与销按压装置21 的结构相似并且没有示出。参考图7和图8,也就是说,转印辊Tly到Tlk由与弹簧21b对 应的转印轴推压弹簧23y、23m、23c和23k推压,使得介质传送带B被压向外表面侧(即示 出的感光部件Py到Pk)。在实例1中,通过转印轴推压弹簧23y到23k施加的按压力设置为大于通过弹簧 21b施加的按压力。通过弹簧21b对介质传送带B按压的力预先设置为略微大于介质传送 带B的张力的水平,并且在该水平,带按压销20与介质传送带B接触并且基本上不会使介 质传送带B变形。参考图7和图8,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位于板连接部件Ft3与外框架部件Fb的 下端部之间,其中,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施加总是将板连接部件Ft 3压向感光部件Py到 Pk的力,并且是支撑部件推压部件的实例。在板连接部件Ft3中,偏心凸轮HC设置为与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相对,该偏心凸轮HC由图像形成装置主单元Ul支撑并且是带状部件 接触/分离部件的实例。因此,当偏心凸轮HC移动到图7所示的带状部件接触位置时,转印框架Ft被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压向感光部件Py到Pk,并且介质转印带B与所有的感光部件Py到Pk接 触。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并转印了多色图像。当偏心凸轮HC移动到图8所示的带状 部件分离位置时,转印框架Ft克服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的弹力摆动和移动,并且介质传 送带B与除黑色的感光部件以外的感光部件Py、Pm和Pc分离。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形成 并转印了单色图像。也就是说,在实例1中,黑色的感光部件Pk总是与介质传送带B接触, 并且其它颜色的感光部件Py、Pm和Pc与介质传送带B接触或者分离。参考图9,结合有清洁器CLb的回收装置KS支撑在外框架部件Fb的右侧,当传送 记录纸张S时,该带清洁器CLb去除附着到介质传送带B上的纸张灰尘、显影剂等等。在回 收装置KS中形成有握持部分KSa,当带组件BM从图3所示的正常使用位置摆动到图4所示 的维护作业位置时,用户抓握该握持部分KSa。(对实例1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26和轴移位部件27的描述)参考图10,盘状带偏移检测部件26由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支撑,从而可以在与 轴向一致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其中,该盘状带偏移检测部件26是与前沿(介质传送带B的 宽度方向边沿的实例)接触的联动部件的实例并且是移动检测部件的实例。轴移位部件27 位于带偏移检测部件26与前轴承13a之间,其中,该轴移位部件27使得旋转轴向左侧方向 (倾斜方向的实例)倾斜。该联动部件与待移动的循环带状部件的端面的一部分接触,由此 检测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位置。图IlA到IlD是示出实例1中的轴移位部件的放大视图,图IlA是沿图IOA中的 箭头XIA的方向观看的放大视图,图IlB是沿图IlA中的箭头XIB的方向观看的放大视图, 图IlC是沿图IlB中的箭头XIC的方向观看的放大视图,图IlD是沿图IlC中的箭头XID 的方向观看的放大透视图。参考图10AU0B以及IlA到11D,实例1中的轴移位部件27包括摆动中心27a,该 摆动中心27a位于从动轴Rja的右侧,并且沿着上下方向(与从动轴Rja交叉的交叉方向 的实例)延伸。参考图IOB和图IlA到11D,实例1中的摆动中心27a形成为柱体外表面在前后方 向上的两侧被部分切去的形状,并且具有切口表面27al和27a2。也就是说,如图IOB所示, 摆动中心27a形成为柱体的外表面被部分切去的形状,并且具有圆周的左右端部被切去的 截面形状或者所谓的双D切去形状。在实例1中,柱体的直径预先设置为等于凹槽部分9 的内周表面9a的内径rl。在实例1中,切口距离L2 (切口表面27al和27a2之间的距离) 预先设置为小于凹槽部分9的切口插入部分9b的开口宽度Li。因此,如图IOB所示,在轴移位部件27的姿势被设置为使切口距离L2位于开口宽 度Ll内的状态下,摆动中心27a可以从下连接杆Fb4的凹槽部分9的左侧插入到切口插入 部分%。在插入状态中,摆动中心由内周表面9a旋转支撑。也就是说,摆动中心27a被支 撑为可相对于凹槽部分9旋转和拆卸。平行于切口表面27al和27a2延伸的柱体延伸部分27b、27b在与中心轴线方向一 致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摆动中心27a的两个端部。具有D形截面形状的竖直延伸的半圆形接触部分27c形成于延伸部分27b的与摆动中心27a相对的端部。在实例1中的接触部分27c中,在延伸部分27b、27b的相对外端部分的竖直中间位置形成凹口 27d,该凹口 27d通 过凹陷切去的开口形成。在实例1中的凹口 27d中形成轴接触表面27e,该轴接触表面27e 由竖直延伸的凸起弯曲体形成,用于与从动轴Rja接触,并且是旋转轴接触部分的实例。在凹口 27d的上下端侧形成上下接触部分27f和27g,该上下接触部分27f和27g 跨越凹口 27d分成两个部分,并且是上游和下游接触部分的实例。左端表面27h (接触部分 27f、27g的接触表面)在跨越从动轴Rja的竖直两侧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上下接触部分27f和27g构成实例1中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图12是沿着图IOA中的线XII-XII截取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轴移位部件导致的 介质传送带的向前移动与从动轴的向左移动之间的关系。参考图12,实例1中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的左端表面27h形成为使得 当从凹口 27d的外端侧向延伸部分27b前进时曲率半径变大。具体地讲,左端表面预先形 成为使得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在向前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带 偏移检测部件26与左端表面27h之间的接触点的轨迹或者所谓的接触轮廓PF是弧形的。外框架部件Fb、转印框架Ft、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偏心凸轮HC等构成了带移 动机构Fb+Ft+SPc+Hc (实例1中的带状部件移动机构的实例)。外框架部件Fb、带支撑辊 Rd+Rj、介质传送带B、转印框架Ft、转印辊Tly到Tlk、回收装置KS、带偏移检测部件26、轴 移位部件27等等构成实例1中的带组件BM。(实例1的功能)在这样形成的打印机U中(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当启动图像形成操 作或所谓的作业时,记录纸张S保持在介质传送带B的表面上,当记录纸张S通过转印区域 Q3y到Q3k时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并且图像在定影装置F的定影区域Q5中定影。当介质传送带B弯曲时,记录纸张S的传送会出现问题。在实例1中,如图IOA所 示,从动辊Rj的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被部件SPb、SB、13a压向右侧或下连接杆Fb4侧。 也就是说,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相对于后端部分向右方倾斜,并且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 延伸的驱动辊Rd的驱动轴Rda倾斜。如图12所示,在介质传送带B偏移的情况下,设置为 朝前方偏移。当介质传送带B向前方偏移时,介质传送带B的前端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 触,并且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向前方联动地移动。因此,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被向前按压,并 且轴移位部件27的被按压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围绕摆动中心27a摆动。在这 种情况下,轴移动部件27的轴接触表面27e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 —起摆动,从 而向左方按压从动轴Rja。因此,介质传送带B向后方移动(从动轴Rja前进的前端与后端平行)或者向后方 倾斜,从而介质传送带B保持在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停止并且平衡的平衡位置。因此,限制 了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并且消除了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随着介 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向前方的移动,轴移位部件27在包括作为前后方向的XY 平面上(其中X方向是前后方向,Y方向是左右方向)摆动,并且从动轴Rja向左方移动。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随着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偏移,轴移位部 件27围绕摆动中心27a摆动从而使从动轴Rja倾斜。与在JP-A-2001-80782中公开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测量带偏移检测部件的按压力并且使从动轴倾斜)或在JP-B-6-99055 中公开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介质传送带的扭矩施加到带偏移检测部件上并且缠绕细绳 部件,从而使从动轴倾斜)相比,简化了用于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弯曲的结构。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轴移位部件27的旋转轨迹表现出二维环状。因此,与在 JP-A-2006-162659中公开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轴移位部件的旋转轨迹表现出三维斜面 形状)相比,简化了用于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弯曲的结构。 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设置为使图12所示的接触轮廓 PF是弧形的。在实例1中,如图12所示,轴移位部件27的从摆动中心27a连接到联动部件 接触部分(27f+27g)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彼此接触的联动部件接触位置的线段由轴移位 线段^表示,在介质传送带B移动之前的介质传送带B的宽度方向上的直线(即与相对于 驱动轴Rda倾斜的从动轴Rja对应的直线)由宽度方向直线Xtl表示,轴移位线段^的长度 由L[mm]表示,由轴移位线段A与宽度方向直线Xtl形成的角度由Qtl[弧度]表示,介质传 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向前方偏移的移动距离由Lx [mm]表示,在介质传送带B和带 偏移检测部件26移动以后的角度Qtl的增量由θ [弧度]表示,轴移位部件27导致的从 动轴Rja的前端部分的向左方的移动距离由Ly [mm]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预先设置轴移位 部件27的旋转角度θ ^和θ与移动距离Lx和Ly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下面表达式(1_1)和 (1-2)。Lx = L(cos ( θ 0)-cos( θ 0+ θ )) — (1-1)Ly = L (sin ( θ 0+ θ ) -sin ( θ 0)) ... (1-2)因此,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可以基于在以上表达式(1-1)和(1-2)中所示的轴 移位部件27的角度θ ^和θ的三角函数调整移动距离Lx与Ly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不能基于以上的表达式(1-1)和(1-2)调整移动 距离Lx和Ly的情况相比,通过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可以把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 件26的移动距离Lx [mm]有效地转换成从动轴Rja的移动距离Ly [mm]。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可以基于作为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的接触面的左端 表面27h的曲率半径调整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移动距离Lx [mm]与从动轴 Rja的移动距离Ly [mm]之间的关系。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不能基于以上表达式(1-1)和(1-2)调整移动距离Lx 和Ly的情况相比,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移动以及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可 以彼此平稳联动。因此,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即使当在执行图7所示的多色图像形成操 作或所谓的全色模式的情况下的平衡位置从在执行图8所示的单色图像形成操作或所谓 的单色模式的情况下的平衡位置改变时,轴移位部件27导致的从动轴Rja的移动也可以迅 速收敛,并且可以迅速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弯曲。在需要传送正常纸张和厚纸张的情况下, 即使当平衡位置根据例如介质的种类改变时,轴移位部件27导致的从动轴Rja的移动也可 以迅速收敛,并且可以迅速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弯曲。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不平稳连续改变的结构相比, 降低了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弯曲时的噪声水平。实例1的打印机U形成如下从动轴Rja与轴接触表面27e点接触,其中,从动轴 Rj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柱状,轴接触表面27e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起弯曲体形成。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从动轴Rja与轴接触表面27e不是点接触的结构相比,降 低了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弯曲时的噪声水平,并且减小了从动轴Rja与轴接触表面27e之 间的磨损,从而可以降低轴移位部件27的维护成本。
在具有这种构造的实例1的打印机U中,如图6A所示,从动轴Rja的轴承13a和 13b由摆动支架SB的滑块SB3和后转印辊支撑框架Ft2的下端部分中的滑块Ft2b支撑。 如图IOB所示,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中心27a由下连接杆Fb4的凹槽部分9的内周表面9a 旋转支撑。也就是说,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从动轴Rja由转印框架Ft (第一框架的实 例)支撑,并且轴移位部件27由外框架部件Fb (第二框架的实例)支撑。结果,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从动轴Rja和轴移位部件27由同一框架支撑的 结构相比,轴移位部件27可以容易地安装在带组件BM上。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从动 轴Rja和轴移位部件27由同一框架支撑的结构相比,尤其可以保证诸如可以安置轴移位部 件27的部分27a到27e的空间等宽区域,并且可以提高摆动中心27a的安置自由度。在这样形成的实例1的打印机U中,如图IOB所示,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中心27a 由切口表面27al和27a2形成为具有双D切口形状截面。因此,在轴移位部件27的姿势设 置为适合凹槽部分9的切口插入部分9b的状态下,摆动中心27a可以从凹槽部分9的左侧 插入切口插入部分9b中。此时,如图12所示,实例1的打印机U设置为使联动部件接触部 分(27f+27g)在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的移动范围ARl内移动,该移动范围ARl在 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tl与最大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max之间延伸,其中,在移动 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tl,在介质传送带B向前偏移之前,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与带 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在最大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max,在介质传送带B最大程度向 前偏移以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在与移动范围ARl对应的摆动中心27a的摆动范围AR2的左侧或外侧形成切口插 入部分%。因此,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在摆动中心27a的摆动过程中(即轴移位部件 27在摆动范围AR2内摆动),可以防止摆动中心27a从内周表面9a脱落。在实例1的打印 机U中,与切口插入部分9b置于摆动范围AR2内、并且利用封闭切口插入部分9b的开口的 摆动中心27a的防脱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安装摆动中心27a,并且可以减少用于支撑 摆动中心27a的支撑部件的零件数目。在这样形成的实例1的打印机U中,介质传递带B在与拉伸辊Rd和Rj的拉伸方 向一致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图IOA所示,轴移位部件27的上下接触部分27f和27g跨越 从动轴Rja,该从动轴Rja与轴移位部件27的凹口 27d中的轴接触表面27e接触。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如图IOA所示,从动轴Rja设置为与接触线段Ls交叉,该 接触线段Ls是连接上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l与下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2的线段,在该上接触 部分接触位置Pl,上接触部分27f的左端表面27h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在该下接触 部分接触位置P2,下接触部分27g的左端表面27h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也就是说, 实例1中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设置为跨越从动轴Rja而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 的侧向中间部分接触。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卷绕角度(即介质传送带B围绕从动辊Rj卷绕的角度) 设置为大约180°。因此,实例1设置为使得当介质传送带B向前偏移时,介质传送带B以 U状方式按压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右、下和左端部分。
因此,实例1中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跨越从动轴Rj a而与两个位置接 触,或者与作为由介质传送带B按压的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右和左端部分的侧向中间部分 接触。因此,在假定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仅仅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一个位置接 触(例如仅仅与上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l接触)的情况下,由介质传送带B按压的带偏移检 测部件26有可能会以上接触部分接触位置Pl作为支点摆动和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倾斜 的带偏移检测部件26几乎不在轴向上移动,并且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几乎不与带偏移检测 部件26联动。因此,偏移的校正可能会延迟或者准确度会下降。
相反,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的接触位置位于跨越 从动轴Rja的两个位置。因此,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的接触位置位于一个位置 的情况相比,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可以有效地传递为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联动和轴移位部 件27的摆动。当卷绕角度小于180°时,介质传送带B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的范围趋于 集中到一个部分,并且带偏移检测部件26容易倾斜。与实例1中的联动部件接触部分 (27f+27g) —样,当在跨越从动轴Rja的两个位置接触时,增强了减小带偏移检测部件的倾 斜的效果。因此,带偏移检测部件26容易与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联动,并且提高了通过轴 移位部件27进行偏移校正的可靠性。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介质传送带B围绕从动辊Rj卷绕的卷绕角度设置为大约 180°。因此,实例1设置为使得当介质传送带B向前偏移时,介质传送带B的前端边沿以 U状方式按压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右、下和左端部分。结果,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卷绕角度小于180°的情况相比,带偏移检测部 件26与介质传送带B的前端边沿接触的范围加宽,并且带偏移检测部件26容易以联动方 式向前方移动。也就是说,带偏移检测部件26可以容易地检测介质传送带B的向前偏移。 因此,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与卷绕角度小于180°的情况相比,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可以 有效地传递为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联动和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因此,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带偏移检测部件26可以与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联 动地有效平稳移动。因此,即使在介质传送带B的刚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校正介质传送 带B的弯曲而不会导致介质传送带B的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接触的前边沿出现褶皱。结 果,在实例1的打印机U中,能够减小介质传送带B的制造成本。[实例2]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例2。在实例2的描述中,与上述的实例1的部件对应 的部件由与实例1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去了对它们的详细描述。实例2在以下方面与实例1不同,但是实例2在其它方面与实例1的形成方式相 似。(实例2中的带组件BM的描述)图13A和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例2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的视图, 图13A是与实例1中的图IOA对应的剖视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从动辊的前端部分到前轴承 的范围,图13B是沿图13A中的箭头XIIIB的方向观看的摆动支架的视图。参考图13A,实例2的打印机U包括转印框架Ft’,该转印框架Ft’是轴支撑框架 的实例并且是转印部件支撑框架的实例,用于替代实例1中的带组件BM的转印框架Ft。
参考图13B,在实例2中的转印框架Ft’中,摆动限制部分31形成于前转印辊支 撑框架Ftl的下端部中,其中,摆动限制部分31具有前转印辊支撑框架Ftl的外表面向内 凹陷的形状并且是可移动限制部分的实例。摆动支架SB位于实例2中的摆动限制部分31 中。实例2中的摆动限制部分31包括板状后端壁31a,该板状后端壁31a位于摆动支架SB 的后部中并且与从动轴Rja垂直交叉。在实例2中的后端壁31a中,轴引导长孔31al形成 在与从动轴Rja对应的位置,其中,从动轴Rja穿过该轴引导长孔31al,并且该轴引导长孔 31al可以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引导从动轴Rja。 在摆动限制部分31中,板状左右端壁31b和31c从后端壁31a的左右端向前延伸。 由后端壁31a和右端壁31c形成的角部31d构成了实例2中的摆动限制部分31。右端壁 31c的右侧(垂直方向的实例)上,形成了中心支撑凹口 32,该中心支撑凹口 32具有通过 使前转印辊支撑框架Ft 1的内表面向外凹陷而形成的凹陷形状。右端壁31c的前端向右延伸的板状前端壁32a形成于实例2中的中心支撑凹口 32 中。在实例2中,向前伸出的凸起32b形成在前端壁32a的外表面的右端部分中。在实例 2中,替代实例1中的支架按压弹簧SPb,从动轴按压弹簧SPb’(倾斜推压部件的实例)连 接在凸起32b与从动轴Rja之间。因此,在实例2中,从动轴按压弹簧SPb’经由从动轴Rja和前轴承13a向右端壁 31c推动摆动支架SB。结果,在实例2中,与实例1相似,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预先设置 为相对于后端部分向右方倾斜。在实例2中,与实例1相似,驱动辊Rd的驱动轴Rda平行于前后方向而设置,因此, 介质传送带B预先设置为向前方偏移。(实例2中的轴移位部件27’的描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内壁32c形成于前端壁32a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 分中。在实例2中,替代实例1中的下连接杆Fb4的凹槽部分9,形成中心支撑部分32cl (即 由前端壁32a和内壁32c的左端部分形成的角部)。在实例2中,替代实例1中的轴移位部 件27,轴移位部件27’由中心支撑部分32cl支撑。也就是说,实例2中的轴移位部件27’ 被可摆动地支撑在使摆动中心27a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前轴承13a在前后方向的位置部 分重叠的状态。在实例1中的轴移位部件27中,图12所示的轴移位线段在延伸部分27b的延 伸方向上从摆动中心27a向接触部分27c的外端部分直线延伸。相反,在实例2中的轴移 位部件27’中,如图13A所示,线段r2相对于第一轴移位线段rl向前倾斜角度θ 1,其中, 线段r2将接触部分27c与延伸部分27b的连接位置与外端端部连接,第一轴移位线段rl 将摆动中心27a与延伸部分27b连接。也就是说,实例2中的轴移位部件27’形成为在从 摆动中心27a进一步朝向接触部分27c的外端部分前进时更加向前弯曲。如图13A中的点划线所示,与实例1中的弧形接触轮廓PF不同,实例2预先设置 如下由于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接触轮廓PF’展示出朝向弧线的中心延伸的渐开曲线 形状,其中,接触轮廓PF’是由于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轴向移动导致的带偏移检测部件26 与左端表面27h之间的接触点的轨迹。渐开曲线是这样一种曲线当绳子缠绕在固定轴上 并且拖拽绳子的梢端展开绳子时,由绳子的梢端绘制出的曲线。(实例2的功能)
在这样形成的打印机U(实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中,如图13A和13B所示, 支撑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中心27a的中心支撑凹口 32的中心支撑部分32cl位于摆动限 制部分31的前端部分中。也就是说,摆动中心27a在与前后方向一致的轴向上的位置与位 于摆动限制部分31中的从动轴Rja的前轴承13a的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地重叠。因此,在 实例2的打印机U中,与摆动中心27a在轴向上位于前轴承13a内侧的情况相比,轴移位部 件27’的接触部分27c可以位于从动轴Rja的轴向外侧。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与摆动 中心27a没有相对于前轴承13a的轴向位置重叠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安置轴移位部 件27’所需的从动轴Rja的宽度。
结果,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可以缩短从动轴Rja的整体长度,并且可以将整个 带组件BM和整个打印机U小型化。在利用从动轴Rja的后轴承13b作为支点来提升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的情况 下,当把尽可能远离后轴承13b的位置(即尽可能靠近前轴承13a的位置)用作施力点时, 基于杠杆原理通过较小的力量就可以提升前端部分。也就是说,当用作施力点的轴移位部 件27的轴接触表面27e位于靠近前轴承13a的位置时,可以通过较小力量提升前端部分。在实例2中,摆动中心27a与前轴承13a的轴向位置重叠,并且轴接触表面27e尽 可能远地位于从动轴Rja的轴向外侧。因此,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与摆动中心27a没有 相对于前轴承13a的轴向位置重叠的情况相比,轴接触表面27e可以位于靠近前轴承13a 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小的力量使从动轴Rja倾斜。如图13A所示,实例2中的轴移位部件27’形成为在从摆动中心27a进一步朝向 接触部分27c的外端部分前进时更加向前弯曲。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与从摆动中心27a 到接触部分27c的外端部分的范围形成直线的情况(与实例1中的轴移位部件27 —样)相 比,可以进一步减小安置轴移位部件27’所需的从动轴Rja的宽度。结果,在实例2的打印 机U中,可以缩短从动轴Rja的整体长度,并且还可以将整个带组件BM和整个打印机U小 型化。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与从摆动中心27a到接触部分27c的外端部分的范围形 成直线的情况相比,轴接触表面27e位于靠近前轴承13a的位置,可以通过更小的力量提升 从动轴Rja。在实例2中,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在从凹口 27d的外端侧进一步向延伸部分 27b、27b前进时变大,并且设置为使图13A所示的接触轮廓PF’展示出渐开曲线形状。也就 是说,实例2中的轴移位部件27’设置如下当根据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轴向一致的向 前方向的移动朝向轴向外侧前进时,与带偏移检测部件26和左端表面27h之间的接触的倾 斜方向一致的向左方向的移动被进一步减小。因此,实例2设置为使得在介质传送带B偏移的情况下,由于从动轴Rja的前端部 分向校正偏移的左侧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以靠近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停止的平衡位置,所以 更加减小了从动轴Rja的移动距离。结果,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与左端表面27h的曲率 半径没有设置为使接触轮廓PF’展示渐开曲线的情况相比,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容易收敛 于平衡位置的附近。在这样形成的实例2的打印机U中,由摆动限制部分31的后端壁31a和右端壁 31c形成的角部31d位于轴移位部件27’的左侧。当向前方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时,轴移位部件27’摆动,因此,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被限制在轴移位部件27’与角部31d接触 的最大摆动位置。因此,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可由角部31d限制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范围。当 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时,例如,可以防止轴移位部件27’摆动到非功能区域,在该非功 能区域中,轴移位部件27’超过所谓的顶部死点并且不能跟随介质传送带B和从动轴Rja 的随后返回而返回。在实例2的打印机U中,可以通过调整角部31d的位置来将最大摆动位置设置在 任意位置,并且可以防止轴移位部件27’过度摆动。在其它方面,实例2的打印机U可以获得与实例1的打印机U相同的效果。[实例3]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例3。在实例3的描述中,与上述的实例2的部件对应 的部件由与实例2的部件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去了对它们的详细描述。实例3在以下方面与实例2不同,但是在其它方面与实例2的形成方式相似。(实例3中的带组件BM的描述)图14A和14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例3中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的视图, 图14A是与实例2中的图13A对应的剖视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从从动辊的前端部分到前轴承 的范围,图14B是示出沿图14A中的箭头XIVB的方向观看的带偏移检测部件和轴移位部件 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参考图14A,在实例3中的中心支撑凹口 32中,形成了板状上端壁32d和板状下端 壁32e,其中,板状上端壁32d从前端壁32a的上端向后延伸并且是上游移动限制表面的实 例,板状下端壁32e从前端壁32a的下端向后延伸并且是下游移动限制表面的实例。上端壁32d和下端壁32e构成了实例3中的移动限制部分(32d+32e)。实例3预先设置为使得上端壁32d与下端壁32e之间的长度L3 (即中心支撑凹口 3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L3)比轴移位部件27’在摆动中心27a延伸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L4更长。也就是说,中心支撑凹口 3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轴移位部件27’在上下方向 上的宽度。结果,中心支撑部分32cl’ (由实例3中的前端壁32a和内壁32c构成的角部)设 置为使得其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实例2中的中心支撑部分32cl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 因此,如图14B所示,摆动中心27a(抵靠在中心支撑部分32cl’上以受到支撑)被支撑为 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其中中心支撑部分32cl’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实例3中的轴移位部件27’预先设置如下上下接触部分27f和27g之间的间隙 dl(即上下方向上的凹口 27d的间隙dl)与从动轴Rja的外径相同。也就是说,实例3中的 从动轴Rja置于上下接触部分27f和27g之间,并且在从动轴Rja与上下接触部分27f和 27g之间不存在比游隙更大的间隙。(实例3的功能)在这样形成的打印机U中(实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如图14B所示,轴移 位部件27’的摆动中心27a被支撑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实例3中,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在图7和图8所示的执行全彩色模式的情况与 执行单色模式的情况之间,介质传送带B的张力分布发生变化,并且在介质传送带B中出现嘎嘎声、非均勻旋转等等。例如在由弹性橡胶形成介质传送带B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可能 性环境(例如温度或湿度)的变化、时间老化等等导致介质传送带B的圆周长度伸长/收 缩。在这种情况下,在实例3中,通过拉伸弹簧Spa、Spa使向下方拉伸介质传送带B的从动 辊Rj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因此,在摆动中心27a没有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可能性由于 从动轴Rja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从动轴Rja可能会接触并按压上接触部分27f或下接触 部分27g,摆动中心27a的在从动轴Rja移动方向上的相对侧与中心支撑部分(32cl)分离, 并且摆动中心27a倾斜。因此,受到从动轴Rja按压并从而被支撑在摆动中心27a倾斜的 状态下的轴移位部件27’的旋转轨迹偏离与从动轴Rja的倾斜方向一致的向右方向。在这 种情况下,当介质传送带B偏移时,几乎不能把介质传送带B和带偏移检测部件26的移动 力有效传递为轴移位部件27’的旋转力。结果,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的性能有可能降 低。为了防止上接触部分27f或下接触部分27g与从动轴Rja接触,相对于从动轴Rja 的移动距离来说,凹口 27d的间隙dl必需足够长,并且轴移位部件27’在上下方向上的长 度必需增加。因此,当间隙dl增加时,必需增加带偏移检测部件26和轴移位部件27’的宽 度从而保证带偏移检测部件26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的接触范围。然而,在实例3的打印机U中,摆动中心27a被支撑为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当 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g+27g)由于从动轴Rja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而被接触并按压时,轴 移位部件27’可以与从动轴Rja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实例3的打印机U中,与摆动中心27a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相比, 减小了由于从动轴Rja的按压导致的摆动中心27a的倾斜,并且轴移位部件27’可以平稳 摆动。结果,在实例3的打印机U中,与摆动中心27a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相比,不 会降低校正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的性能。在实例3中,凹口 27d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dl设置为与从动轴Rja的外径相同, 从动轴Rja置于上下接触部分27f与27g之间,并且在从动轴Rja与上下接触部分27f和 27g之间不存在大于游隙的间隙。结果,在实例3的打印机U中,轴移位部件27’可以与从 动轴Rja在拉伸方向上的移动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间隙dl设置为与外径相同。即使当从动轴Rj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在从 动轴Rja的附近也总是能够保证带偏移检测部件26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27f+27g)的 接触范围,其中,从动轴Rja穿过带偏移检测部件26,从动轴Rja置于联动部件接触部分 (27f+27g)之间。结果,在实例3的打印机U中,可以缩短带偏移检测部件26和轴移位部件 27’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可以将整个带组件BM和整个打印机U小型化。在实例3中,摆动中心27a在拉伸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上端壁32d与下端壁32e 之间。也就是说,实例3设置如下轴移位部件27’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在交叉方向最上 游位置(上端部分与上端壁32d接触的位置)与交叉方向最下游位置(下端部分与下端壁 32e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结果,在实例3的打印机U中,可以由移动限制部分(32d+32e)限制轴移位部件 27’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可以防止轴移动部件27’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成从中心支撑凹 口 32脱落。
在其它方面,实例3的打印机U可具有与实例2的打印机相同的效果。(变型)尽管在上文中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例。在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各种变型。将举例示出本发明的变型(HOl)到 (H012)。(HOl)在以上实例中,尽管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描述了打印机,但是本发明不 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传真设备、复印机、或者具有这些设备的所有或多个功能的 多功能设备。本发明不限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并且这些实例的结构可以应用到所谓 的喷墨记录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介质传部件的一部分。(H02)在以上实例中,尽管举例描述了位于上端中的黑色的感光部件Pk,但是本 发明不限于此。布置位置可以根据结构、设计等等任意改变。(H03)在以上实例中,尽管通过偏心凸轮HC和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的功能控制 介质传送带B的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采用能够移动介质传送带B的任意结构。 例如,替代偏心凸轮HC,可以利用所谓的螺线管,并且替代转印框架按压弹簧SPc,可以利 用转印框架Ft自身的重量并且同时调整转印框架Ft的重量位置的中心。(H04)在以上实例中,尽管举例描述了 Y、M、C和K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 本发明不限于四种颜色的设备。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到三种或更少颜色或者五种或更多颜色 的图像形成装置。(H05)在以上实例中,尽管作为循环带状部件的实例描述了介质传送带B,但是本 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到诸如中间转印带(带清洁器和二次转印部件与 该中间转印带接触和分离)的循环带状部件以及诸如感光带(该感光带是图像载体的实 例)的循环带状部件。也就是说,可以形成具有带组件BM(本发明的偏移校正装置的实例) 的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等等。图15是示出带偏移检测部件的变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H06)在实例1中,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设置为使接触轮廓PF是弧形的,并且 与实例1中的弧形接触轮廓PF不同,实例2中的接触轮廓PF’展示了朝向弧的中心延伸的 渐开曲线,由此使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可以容易地收敛于平衡位置的附近。本发明不限于 此。例如,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可以设置如下与实例1中的弧形接触轮廓PF不同,接 触轮廓展示了朝向弧的中心延伸的摆线曲线,由此使介质传送带B的偏移可以容易地收敛 于平衡位置的附近。如图15所示,除了左端表面27h的曲率半径以外,用作带偏移检测部 件26的接触表面的右端表面26a可以形成如下当从从动轴Rja(盘的中心)向外周侧进 一步前进时曲率半径变得更大,由此可以获得与这些实例相同的效果。(H07)在以上实例中,带组件BM竖直设置,由此通过按压弹簧SPb和SPb,的推压 使摆动支架SB发生倾斜。例如当带组件BM水平设置时,摆动支架SB可以通过它自身的重 量倾斜,并且可以省去按压弹簧SPb和SPb’。(H08)在以上实例中,介质传送带B设置为仅仅向前方偏移,由此轴移位部件27或 27’仅仅设置在从动轴Rja的前端部分中。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摆动支架SB和轴移位 部件27或27’可以设置在从动轴Rja的两个端部中,从而可以对介质传送带B的两个宽度 方向端部的偏移校正。
(H09)在以上实例中,根据向右方倾斜的从动辊Rj,轴移位部件27或27’设置在 从动轴Rja的右侧。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从动轴Rja被设置为一个端部相对于另一个端部 倾斜的情况下,例如,轴移位部件27或27’可以被设置为在与从动轴Rja的一个端部相对 于另一个端部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H010)在实例1中,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中心27a通过一对切口表面27al和 27a2形成为具有椭圆形的剖面形状。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使当仅仅通过一个切口表面27al 形成D状剖面形状或所谓的D切口形状时,例如,可以在轴移位部件的姿势与凹槽部分9的 切口插入部分9b配合的状态下将摆动中心插入到切口插入部分9b中。 (HOlll)在实例1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轴移位部件27的摆动中心27a从摆动 范围AR2之外安装到切口插入部分%,从而防止在摆动操作过程中轴移位部件27从凹槽部 分9脱落。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利用封闭切口插入部分9b的防脱部件防止轴移位 部件27从凹槽部分9脱落。作为另一种选择,可以省去防止脱落的结构。(H012)在以上实例中,左端表面27h可以设置为具有直径与实例1中的接触轮廓 PF的弧形轨迹的直径相同的弧形形状。为了解释和说明的目的,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前述说明。本发明并非 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所属领域的技 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实施例的选取和说明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 应用,从而使所属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本 发明具有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用途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后面的权利要求书及 其等同内容来限定。
权利要求
一种偏移校正装置,包括循环带状部件,其具有循环带状形状;旋转支撑部件,其具有轴向沿着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并且在支撑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同时旋转;联动部件,其由所述旋转轴的一个端部支撑从而能够沿着所述轴向移动,并且能够与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边沿接触;以及轴移位部件,其包括摆动中心,其位于偏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并且与所述轴向交叉;旋转轴接触部分,其与所述旋转支撑部件的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接触;以及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其与所述联动部件接触并且与所述旋转轴接触部分一体地移动,其中,当所述联动部件压在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一个端侧的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边沿上时,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和所述旋转轴接触部分围绕所述摆动中心摆动,并且所述旋转轴接触部分使所述旋转轴向倾斜方向倾斜,所述倾斜方向与所述循环带状部件朝向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移动的方向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在所述轴移位部件中,所述旋转轴接触部分从所述摆动中心向所述旋转支撑部件延 伸,并且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从所述摆动中心向所述联动部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在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中,与所述联动部件接触的接触表面形成为使得在如下情况 下,即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宽 度方向上的直线由宽度方向直线表示;所述轴移位部件的连接所述摆动中心和联动部件接 触位置的线段由轴移位线段表示,其中,在所述联动部件接触位置,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 与所述联动部件彼此接触;所述轴移位线段的长度由L表示;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 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由所述宽度方向直线和所述轴移位线段形成的角度由θ ^ 表示;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以后的角度θ^的增量由θ 表示;所述循环带状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由Lx指示;并且所述旋转轴在所述 倾斜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由Ly指示,获得下面表达式Lx = L(cos ( θ 0)-cos( θ 0+ θ ))Ly = L(sin(0o+0)-sin(0o))o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具有形成弧形形状的接触表面,所述弧形形状的直径和所述联 动部件接触部分与所述联动部件之间的接触点的弧形轨迹的直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具有接触表面,当所述接触表面从移动前联动部件接触位置进 一步向移动后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前进时,所述接触表面的曲率半径变得更大,其中,在所述 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所述移动前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和所 述联动部件接触;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后,所述移动 后联动部件接触位置和所述联动部件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所述联动部件具有接触表面,当所述接触表面从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进一步向移 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移动时,所述接触表面的曲率半径变得更大,其中,在所述循环带状 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所述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位置和所述联动部 件接触部分接触;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后,所述移动 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和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所述旋转轴形成为柱状,所述旋转轴接触部分由在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 延伸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且由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凸起弧形表面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所述偏移校正装置还包括第一框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支撑部件的所述旋转轴,并且支撑由所述旋转轴 支撑的所述循环带状部件和所述联动部件;以及第二框架,其包括框架安装部分和中心安装部分,所述框架安装部分可拆卸地支撑所 述第一框架,所述中心安装部分可摆动和可拆卸地支撑所述轴移位部件的所述摆动中心, 所述第二框架支撑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轴移位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其中,所述摆动中心具有切口表面,在所述切口表面中,柱体的外表面被部分切除,所述切口 表面由这样一个切口距离形成,在该切口距离中,以相对方式跨越柱体的中心的所述切口 表面与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柱体的直径,以及中心安装部分包括内周表面,其可摆动地支撑具有所述切口表面的柱体形的所述摆 动中心;以及切口插入部分,其由在所述内周表面的径向上延伸并且连接所述内周表面与 外部的开口形成,所述切口插入部分具有开口宽度,所述开口宽度大于所述摆动中心摆动 的摆动范围,所述摆动范围对应于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的移动范围并且在移动前接触部 分接触位置与最大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之间延伸,在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移动到所述旋 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前,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与所述移动前接触部分接触,在所述循 环带状部件最大程度移动到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个端部之后,所述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与所 述最大移动后接触部分接触位置接触,所述开口宽度大于所述切口距离并且小于所述柱体 的直径。
10.一种中间转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体,其由循环带状的循环带状部件形成,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外表面沿着旋 转方向经过与保持图像的图像载体相对的区域;中间转印部件,其位于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背面侧,并且位于经由所述循环带状部件 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的中间转印区域中,并且将保持在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转印到 所述循环带状部件的外表面上;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移校正装置,所述偏移校正装置对所述中间转印体的偏 移进行校正。
11.一种转印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由所述图像载体保持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所述循环带状中间转印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循环带状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图像 载体相对;以及最终转印部件,其将转印到所述循环带状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图像转印 到所述最终转印体上。
12.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图像显影成可见图像形式的图像;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所述图像转印到介 质上;以及定影装置,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介质的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偏移校正装置、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偏移校正装置包括循环带状部件;旋转支撑部件,具有旋转轴并支撑循环带状部件;联动部件,由旋转轴一端支撑,能够沿着轴向移动和与循环带状部件宽度方向边沿接触;以及轴移位部件,包括摆动中心,位于偏离旋转轴的位置并与轴向交叉;旋转轴接触部分,与旋转支撑部件的旋转轴的一端接触;以及联动部件接触部分,与联动部件接触并与旋转轴接触部分一体地移动,当联动部件压在移动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循环带状部件的宽度方向边沿上时,联动部件接触部分和旋转轴接触部分围绕摆动中心摆动,旋转轴接触部分使旋转轴向与循环带状部件朝向旋转轴的另一端移动方向一致的倾斜方向倾斜。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846912SQ20091017601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中村裁也, 须藤真树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