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35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关于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形成在感光体表面上的可见图像一次转印到诸如中间转印带等中间转印 体上、将该图像从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到介质上然后将该图像定影到介质上,已知在 JP-A-10-26846、JP-A-2001-194932、JP-A-2002-91185 以及 JP-A-2008-139749 中记载的下 述技术。JP-A-10-26846 (摘要、W048]
、图1、图3)记载了 一种涉及图像形成装 置的技术即,预先设定张紧辊(14d、14e、14i、14j)的位置,其中所述张紧辊用于张紧与感 光鼓(10)接触的带状调色剂图像接收部分(14a)。JP-A-10-26846记载的技术通过使张紧 辊(14d、14e、14i、14j)之间的间隔不太长,从而可抑制由于调色剂图像接收部分(14a)的 褶皱而导致的图像劣化。JP-A-2001-194932(摘要、

、图 1 3)记载了这样一种技术即, 在预先设定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2、110)的张紧辊(3、105Y 105K、131 135)的位置的 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增大感光鼓(1、101Y 101K)与中间转印带(2、 110)之间的压紧力即一次转印咬合载荷来强制地使一次转印咬合区域平滑化,从而抑制在 中间转印带(2、110)的形成有沿传送方向的褶皱即所谓的张紧线(L)的部分中产生的图像 缺陷。JP-A-2002-91185(摘要、

、图 1、图 3、图 6)记载了这样一种技术 即,在预先设定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2,110)的张紧辊(2、2a、2b、3、105Y 105K、131 136)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转向辊(2b、133)和第二转向辊(5、160)来抑制上述图 像缺陷的发生,其中转向辊(2b、133)能够倾斜以便校正中间转印带(2、110)的蛇行,第二 转向辊(5、160)通过沿着与转向辊(2b、133)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来减小中间转印 带(2、110)的张力分布偏斜不均。这样,JP-A-10-26846、JP-A-2001-194932以及 JP-A-2002-91185 记载了这样的技 术即,抑制当中间转印带不与感光鼓接触或与感光鼓分离时由于中间转印带的褶皱而导 致的图像劣化。JP-A-2008-139749 (摘要、

、图 1 3)记载了一种涉及彩色图 像形成装置的技术,其中,设置有用于输出黑白图像的所谓的单色模式和用于输出全色 图像的所谓的全色模式,并且在单色模式下,停止对黄色、品红色以及蓝绿色(青色)感 光体(1Y 1C)的驱动,并且使相应的一次转印辊(5Y 5C)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 JP-A-2008-139749记载了一种涉及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技术即,将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 (6)的张紧辊(5Y 5K、7、9、13)之中的载荷施加辊(13)移动到该载荷施加辊与载荷对置 辊(14)接触或分离的位置处,由此利用载荷施加辊(13)改变中间转印带(6)的张力从而改变中间转印带(6)的姿势,其中该载荷施加辊(13)与载荷对置辊(14)相对且将中间转印带(6)夹在两者之间。这样,JP-A-2008-139749记载了这样的技术S卩,张紧辊与中间转 印带接触或分离,由此改变中间转印带的姿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抑制随着对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的状态的变化而在所述中 间转印体上产生的褶皱。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间转印装置,包括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中 间转印材料),其外表面沿着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一图像的第一图 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和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 域;第一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的 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1与第二位置-1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 位置-1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1比所述第一位置-1远离所述中间转 印体;第二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 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2与第二位置_2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在所 述第一位置_2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_2比所述第一位置_2远离所 述中间转印体;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 一移动部件的上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第二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 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 张力;以及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至少当所述第 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1或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_2时,所述 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 置-1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_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中间转 印体分离。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还包括第 四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 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 加张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所述 第三张力施加部件预先设置在交点位置处,所述交点位置是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的交点, 所述第一线段连接所述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和处于所述第一位置-2的所述第二移动部件, 所述第二线段连接处于所述第一位置-ι的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包括所 述中间转印体,其外表面沿着所述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 相对的区域、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以及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 第三图像的第三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第三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 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 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_3与第二位置_3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三移动部件 在所述第一位置_3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_3比所述第一位置_3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以及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 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 位置_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 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 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_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 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_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 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包括如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将由各个图像保持部件保持的图像转印到所述环带 状的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中间转印体设置成使所述外表面与各图像保持部件 相对;以及最终转印部件,其将已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图像转印 到最终转印体上。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图 像保持部件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各图像的各潜像;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各个图像保持 部件各自表面上的所述各潜像显影成作为可见图像的各图像;如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转 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各图像转印到介质上;以及定影装置,其对 所述介质的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五或第六方面,与未设置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 抑制随着对所述中间转印体的张力施加状态的改变而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引起的褶皱。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可以通过 将从所述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分割成从所述第四张力施加 部件到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和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 件的长度,从而缩短下述自由长度即,各部件不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的长度,从而 与未设置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减少当所述自由长度太长时所产生的张紧线。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不设置在所述交点位置处相 比,可以抑制从所述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和从所述第三张力 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太长,从而可以减少张紧线。此外,根据本发明的 第三方面,可以抑制由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施加的张力高,从而可以防止整个中间转印 体的张力分布偏斜不均。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将两个或更多个移动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 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的构造中,与未设置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抑制随 着对所述中间转印体的张力施加状态的改变而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引起的褶皱。


将基于以下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说明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带组件的总体说明图;图3A和3B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第一连动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明图,图3A为当第 一退避辊移动到接触位置时的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并且图3B为当第一退避辊移动到分离位置时的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图4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说明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 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绿色和橙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 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 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以及蓝绿色的感光鼓从图7的状态变为与中 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 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 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作用说明图,并且是在中间转印带上引起的张紧线的 放大说明图;图11为与第一实例的图2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带组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 明图;图12为与第一实例的图4相对应的示出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 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图13为与第一实例的图5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 说明图;以及图14为与第一实例的图6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考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例(在下文中称作实例);然而,本 发明不限于下述各实例。为了易于理解随后的说明内容,在附图中,将与图面垂直的方向称作X轴方向;将 左右方向称作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称作Z轴方向;并且将由箭头χ、-χ、γ、-γ、ζ以及-Z表 示的方向或侧分别称作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以及下方,或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 侧以及下侧。此外,在图中,内部带有“ · ”的“〇”表示从图面的背面指向表面的箭头,并且内 部带有“ X ”的“〇”表示从图面的表面指向背面的箭头。在利用附图的下述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适当地省略示出除了必要说明的部件 之外的其他部件。[第一实例]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说明图。在图1中,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设置有作为操作单元实例的用户界面UI、 作为图像信息输入装置实例的图像输入装置U1、供纸装置U2、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以 及纸张处理装置U4。
用户界面UI设置有诸如作为图像形成开始按钮实例的复印开始键、作为图像形 成计数设定按钮实例的份数设定键以及作为数字输入按钮实例的数字小键盘等输入按钮 和显示装置UI1。作为自动文档输送装置实例的图像输入装置U1由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实例的图像 扫描仪等构成。在图1中,在图像输入装置U1中,读取未示出的文档,将所读取的文档转换 成图像信息,并且将转换后的图像信息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将设定了在图像 形成操作时所使用的图像形成颜色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和根据所设定的图像形成颜 色经过颜色分离的图像信息从作为图像信息发送装置实例的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输入到 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连接的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第一实例的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由所谓的计算装置(即所谓的计算机装置)构 成,并且包括作为图像信息发送装置主体单元实例的计算机主体单元HI、作为显示部件实 例的显示器H2、作为输入部件实例的键盘H3和鼠标H4以及作为信息存储部件实例的未示 出的硬盘驱动器。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下述部件作为多个供纸部件实例的供纸托盘TR1 TR4 ;以及用于取出收容在供纸托盘TR1 TR4中的作为最终转印体或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 S并且将该记录纸张S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供纸路径SH1。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设置有图像记录器,其对从供纸装置U2传 送来的记录纸张S进行图像记录;调色剂分配装置U3a,其是显影剂补给装置的实例;纸张 传送路径SH2 ;纸张排出路径SH3 ;纸张翻转路径SH4 ;以及纸张循环路径SH6。稍后将说明 图像记录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还设置有控制器C ;激光器驱动电路D,其是由控制器 C控制的潜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的实例;以及电源电路E,其由控制器C控制。激光器驱动 电路D在预定时间即所谓的定时将与从图像输入装置U1输入的绿色(G)、橙色(0)、黄色 (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器驱动信号输出到对应 于颜色G K的潜像形成装置ROSg、ROSo、ROSy、ROSm、ROSc以及ROSk。在对应于各颜色的潜像形成装置ROSg ROSk的下方,以可拆装的方式布置有对 应于颜色G K的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G、U0、UY、UM、UC以及UK和作为显影装置实例的对 应于颜色G K的显影单元GG、GO、GY、GM、GC以及GK。黑色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K是第六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并且设置有作为对应于 黑色的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对应于黑色的感光鼓Pk、充电单元CCk以及作为用于图像保持 部件的清洁装置实例的清洁器CLk。在感光鼓Pk的右侧,以与感光鼓Pk邻接的方式设置有 作为黑色显影单元GK的显影部件的实例的显影辊R0。对应于其他颜色G C的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G UC也分别设置有作为第一图 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和第一专色用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绿色的感光鼓Pg、作为第二 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和第二专色用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橙色的感光鼓Po、作为第 三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黄色的感光鼓Py、作为第四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 品红色的感光鼓Pm以及作为第五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蓝绿色的感光鼓Pc。对于 感光鼓Pg Pc,以与各感光鼓Pg Pc邻接的方式分别布置有对应于各颜色的相应的充电 单元 CCg、CCo、CCy、CCm、CCc 以及清洁器 CLg、CLo、CLy、CLm、CLc。在感光鼓 Pg Pc 的右侧,同样以与各感光鼓Pg Pc邻接的方式布置有作为对应于各颜色的显影单元GG GC 的显影部件的实例的显影辊R0。在第一实例中,与其他颜色的感光鼓Pg Pc相比,使用频率高且其表面磨损程度 大的黑色感光鼓Pk具有大的直径,以便能够高速旋转且耐用时间长。绿色感光鼓Pg和橙色感光鼓Po构成两个作为专色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专色感光 鼓Pg和Po。黄色感光鼓Py、品红色感光鼓Pm以及蓝绿色感光鼓Pc构成三个作为三种颜 色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三种颜色感光鼓Py、Pm以及Pc。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G UK和显影单元GG GK分别构成可见图像形成部件 (UG+GG)、(U0+G0)、(UY+GY)、(UM+GM)、(UC+GC)以及(UK+GK)。在图1中,充电单元CCg CCk分别对感光鼓Pg Pk均勻充电,然后,利用由潜 像形成装置ROSg ROSk输出的作为潜像写入光实例的激光束Lg、Lo、Ly、Lm、Lc以及Lk 在感光鼓Pg Pk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GG GK将感光鼓Pg Pk表面上的 静电潜像显影成绿色(G)、橙色(0)、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图像 即作为可见图像实例的调色剂图像。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实例的一次转印辊Tig、Tlo、Tly、Tim、Tic以及Tlk在设定在 感光鼓Pg Pk下方的作为中间转印区域实例的一次转印区域Q3g、Q3o、Q3y、Q3m、Q3c以 及Q3k中,将感光鼓Pg Pk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以相互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 体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多色图像即所谓的彩色图像。将形 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当仅存在黑色图像数据时,仅使用对应于黑色的感光鼓Pk和显影单元GK,并且仅 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将三种颜色感光鼓Py Pc的一次转印区域 Q3y.Q3m.Q3c与黑色感光鼓Pk的一次转印区域Q3k连接的线段呈直线状延伸。在一次转印之后,用于感光鼓的清洁器CLg CLk分别清除感光鼓Pg Pk表面 上的残留调色剂。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带组件的总体说明图。带组件BM具有中间转印带B。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的右端,设置有作为第一 张力施加部件的实例和中间转印体驱动部件的实例的带驱动辊Rd。该带驱动辊Rd使中间 转印带B沿着箭头Ya的方向作为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作为第二 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第二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2设置在黑色感光鼓Pk的左侧,并且作为 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设置在绿色感光鼓Pg与橙色感光 鼓Po之间。此外,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设置有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张力 施加部件实例的多个张紧辊Rt。此外,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设置有作为防止中间转印 带B发生蛇行的蛇行防止部件实例的步移辊Rw、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多个空转辊Rf以及作 为二次转印对置部件实例的支承辊T2a。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带组件BM中,由辊子Rd、Rt2、Rt3、Rt、Rw、Rf、T2a等张紧中间 转印带B。此外,在第一实例中,沿着箭头Ya的方向在对应于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ig的上游 侧,设置有被支撑成可沿着与箭头Ya的方向垂直的接触分离方向移动的作为第一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1。将第一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1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绿 色感光鼓Pg接触的第一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绿色感光鼓Pg分离的第一分离位 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一退避辊R1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 位置实例的第一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一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 一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对应于橙色的一次转印辊Tlo与对应于黄色的一次转印辊Tly之间,并排布置 有构造类似于第一退避辊R1的作为第二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二退避辊R2和作为第三移动部 件实例的第三退避辊R3。将第一实例的第二退避辊R2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橙 色感光鼓Po接触的第二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橙色感光鼓Po分离的第二分离位 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二退避辊R2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 位置实例的第二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二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 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将第一实例的第三退避辊R3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 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 Pc同时接触的第三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三种颜色的感 光鼓Py Pc同时分离的第三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三退避辊R3支撑成可在 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三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三接触位置远 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三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沿着箭头Ya的方向在对应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Tlk的下游侧,设置有构造类似于 退避辊R1 R3的作为第四移动部件实例的第四退避辊R4。将第一实例的第四退避辊R4 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黑色感光鼓Pk接触的第四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 与黑色感光鼓Pk分离的第四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四退避辊R4支撑成可在 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四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四接触位置远 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四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在对应于蓝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ic与对应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Tlk之间,设 置有构造类似于退避辊R1 R4的作为第五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五退避辊R5。将第一实例 的第五退避辊R5支撑成可在使得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 Pc或黑色感光鼓Pk或者感光鼓 Py Pk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的第五接触位置和使得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感光鼓 Py Pk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的第五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五退避辊R5支撑 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五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五接触 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五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实例中,如图2所示,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 位于第三接触位置的第三退避辊R3到位于第四接触位置的第四退避辊R4之间的第一线段 L1呈直线状。此外,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被固定支撑的第 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到位于第三接触位置的第三退避辊R3之间的第二线段L2呈直 线状。此外,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位于第四接触位置的第四 退避辊R4到被固定支撑的第二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2之间的第三线段L3呈直线状。此 外,预先设定中间转印带B,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被固定支撑的带驱动辊Rd 到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之间的第四线段L4呈直线状。在第一实例中,第二线段L2相对于第一线段L1向下倾斜第一角度a。第三线段 L3相对于第一线段L1向下倾斜第二角度0。第四线段L4相对于第二线段L2向下倾斜第三角度Y。这样,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设定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以使得线段L2、L3以及L4延伸成相对于线段Ll向下即向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倾斜角度α、β以及(α+ Y)。在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与第二退避辊R2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三张力施加 部件实例的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第一实例的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预先设置在第 一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在该第一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当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 置时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当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 位置时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从背面侧支撑中间转印带B。在第三退避辊R3与第五退避辊R5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二个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实 例的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第一实例的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预先设置在第二分离 时刻接触位置,在该第二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当退避辊R3和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时 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当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 或当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分离位置时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从背面侧支撑中间转 印带B。沿着箭头Ya的方向在绿色至黑色的一次转印辊Tlg Tlk各自的下游侧,设置有 作为去除中间转印带B背面上的电荷的除电部件实例的板状除电金属片JB。第一实例的除 电金属片JB设置成不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并且例如可以设置在离开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 2mm的位置处。辊子Rd、Rt、Rw, Rf、T2a以及Rl R5构成作为从背面侧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转印 带B的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实例的带支撑辊Rd、Rt、Rw, Rf、T2a以及Rl R5。中间转印带 B、带支撑辊 RcU Rt、Rt2、Rt3、Rta、Rtb、Rw、Rf、T2a 以及 Rl R5、一 次转印辊Tlg Tlk、除电金属片JB等构成第一实例的带组件BM。在支承辊T2a的下方设置有二次转印单元Ut。作为二次转印单元Ut的二次转印 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设置成将中间转印带B夹在支承辊T2a与二次转印辊T2b之间, 同时该二次转印辊T2b可以与支承辊T2a分离或接触,并且,由二次转印辊T2b压靠中间转 印带B的区域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作为电压施加接触部件实例的接触辊T2c抵靠支承辊 T2a,并且辊子T2a T2c构成作为最终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器T2。通过控制器C控制的电源电路在预定时刻将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二 次转印电压施加到接触辊T2c。在带组件BM的下方设置有纸张传送路径SH2。作为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辊Ra 将从供纸装置U2的供纸路径SHl供给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2,进而作为供 纸时间调节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借助于介质引导部件SGr和转印前介质引导部件SGl与 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同步地将记录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介质引导部件SGr连同定位辊Rr —起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固定地支撑。当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图像穿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二次转印器T2将该调 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在为全色图像的情况下,相互叠加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 带B表面上的各调色剂图像被共同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作为中间转印体清洁单元实例的带清洁器CLB对二次转印之后的中间转印带B进 行清洁。将二次转印辊T2b和带清洁器CLB支撑成可以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和接触。
带组件BM、二次转印器T2、带清洁器CLB等构成将感光鼓Py Po表面上的图像 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的转印装置TS。借助于转印后介质引导部件SG2和作为定影前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纸张传送带 BH将其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定影装置F处。定影装置F设置有作 为加热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和作为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并且由加热辊Fh 与加压辊Fp彼此压靠的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
当记录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穿过定影区域Q5时,定影装置F通过加热对该调色 剂图像进行定影。在定影装置F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传送路径切换部 件GTl将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H2传送的已在定影区域Q5中经过加热定影的记录纸张S选 择性地切换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排出路径SH3或纸张翻转路径SH4。将被传送到纸张 排出路径SH3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传送路径SH5。在纸张传送路径SH5的途中设置有卷曲校正装置U4a,并且在纸张传送路径SH5上 设置有作为传送路径切换部件实例的切换门G4。切换门G4根据弯曲即所谓的卷曲的方向 将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传送路径SH3传送来的记录纸张S朝向第一卷曲校 正部件hi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传送。被传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i或第二卷曲校正 部件h2的记录纸张S随着通过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i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该记录纸张 S的卷曲得到校正。从作为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h将其卷曲得到校正的记录纸张S排出 到作为纸张处理装置U4的输出部分实例的输出托盘THl上同时使记录纸张S处于其图像 定影面面向上方的状态,即所谓的面朝上状态。由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l朝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传 送的记录纸张S在推开由弹性薄膜部件制成的传送方向限制部件即所谓的聚酯薄膜门GT2 的同时穿过该聚酯薄膜门GT2,进而将该记录纸张S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 张翻转路径SH4。纸张循环路径SH6和纸张翻转路径SH7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翻转 路径SH4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并且在连接部分处设置有聚酯薄膜门GT3。通过切换门GTl被 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4的记录纸张S穿过聚酯薄膜门GT3继而被朝向纸张处理装置U4 的纸张翻转路径SH7传送。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沿着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张 S在照原样穿过聚酯薄膜门GT3时即被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7,然后沿着相反的方向传送 该记录纸张S,也就是说,向后切换记录纸张S进而由聚酯薄膜门GT3限制该记录纸张S的 传送方向,从而朝向纸张循环路径SH6传送经向后切换的记录纸张S。被传送到纸张循环路 径SH6的记录纸张S穿过供纸路径SH1,继而被再次传送到转印区域Q4。另一方面,当在沿着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张S的后端穿过聚酯薄膜门 GT2之后,并且在记录纸张S的后端穿过聚酯薄膜门GT3之前向后切换记录纸张S时,由聚 酯薄膜门GT2限制记录纸张S的传送方向,并且在记录纸张S被翻转的状态下将记录纸张 S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5。在由卷曲校正部件U4a校正卷曲之后,可以将经翻转的记录纸 张S排出到纸张处理单元U4的纸张输出托盘THl上同时使记录纸张S处于其图像定影面 面向下方的状态,即面朝下状态。由附图标记SHl SH7表示的元件构成纸张传送路径SH。由附图标记SH、Ra、Rr、 Rh、SGr、SGI、SG2、BH以及GTl GT3表示的元件构成介质传送装置SU。
(连动件LNl LN4的说明)图3A和3B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第一连动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明图。图3A为当 第一退避辊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时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图3B为当第一退避辊移动 到分离位置时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
在图3A和3B中,第一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l的旋转轴1在贯穿第一引导槽2的状 态下被可旋转地支撑,该第一引导槽2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在分别设置在带组 件BM的前后两端的未示出的框架部件中。也就是说,将第一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l支撑成 通过第一引导槽2引导旋转轴1而使第一退避辊Rl可沿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的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撑的按压部件4支撑对应于 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lg的旋转轴3。第一实例的按压部件4的基座部分4a由框架部件支 撑。在基座部分4a中,形成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在基座部分 4a的中间转印带B侧,设置有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3的轴承部分4c,并且在轴承部分4c的 下表面形成有延伸到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中的弹性部件贯穿支撑部分4d。在基座部分4a 与轴承部分4c之间以下述状态安装作为弹性部件实例的按压弹簧4e 即,该按压弹簧4e 收容在基座部分4a的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中并且轴承部分4c的弹性部件贯穿支撑部分 4d贯穿该按压弹簧4e。也就是说,将第一实例的对应于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lg支撑成在 能够沿着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和弹性部件贯穿支撑部件4d伸缩的按压弹簧4e朝向中间 转印带B按压一次转印辊Tlg的状态下该一次转印辊Tlg可沿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在除电金属片JB沿箭头Ya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从除电金属片JB的前后两端向外 突出的突起部分6和7,并且在突起部分6和7贯穿第二引导槽8和第三引导槽9的状态下 支撑突起部分6和7,其中第二引导槽8和第三引导槽9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并且分别形 成在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中。也就是说,将第一实例的除电金属片JB支撑成通过引导槽 8和9引导突起部分6和7进而使除电金属片JB可沿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在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lg以及除电金属片JB的下方,作为可沿着箭 头Ya方向移动的连动部件主体单元实例的连动件主体单元11设置成从第一退避辊Rl沿 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延伸至除电金属片JB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在第一实例的连动 件主体单元11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朝向中间转印带B延伸的第一卡合接收 部分11a。在连动件主体单元11上,在与第一退避辊Rl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和绿色一 次转印辊Tlg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相对应的位置处,朝向中间转印带B延伸的第二卡合 接收部分lib形成为平行于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此外,在连动件主体单元11上,在分别 与绿色一次转印辊Tlg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和除电金属片JB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 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连结轴Ilc和第二连结轴lld,并且由连结轴Ilc和Ild可旋转 地支撑分别作为朝向中间转印带B延伸的第一臂部件和第二臂部件实例的第一连动臂12 和第二连动臂13。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撑的第一旋转轴12a和第二旋转轴13a分别可旋转地 支撑第一实例的连动臂12和13的中央部分。在第一连动臂12的上端形成朝向箭头Ya方 向的上游侧延伸且从上方与旋转轴3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12b。在第二连动臂13的上端形 成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延伸且从下方与除电金属片JB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分13b。在卡合接收部分Ila与lib之间设置有作为偏心旋转部件实例的偏心凸轮14。第一实例的偏心凸轮14的截面为圆盘状,并且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偏心凸轮14的旋转中心14a。在偏心凸轮14的外周上预先设定有第一端点14b,其是离旋转中心14a最远的 端点;第二端点14c,其是朝向作为偏心旋转部件旋转方向实例的箭头Yb方向的上游侧与 第一端点14b相隔90°的端点;以及第三端点14d,其是朝向箭头Yb方向的上游侧与第一 端点14b相隔180°且最靠近旋转中心14a的端点。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进行设定以便如图3A所示当支撑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使得 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处于与偏心凸轮14的第一端点14b接触的状态时,第一退避辊Rl移 动到第一接触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在连动件主体单元11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Ila在第二端点14c处 与偏心凸轮14卡合的状态下支撑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其中该第二端点14c设置在偏心 凸轮14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端。当偏心凸轮14从图3A所示的状态起沿着箭头Yb的方向旋转时,支撑第一退避辊 Rl的下端的端点移动以使得第一退避辊Rl进入这样的状态即,如图3B所示支撑第一退 避辊Rl的下端使得该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与偏心凸轮14的第二端点14c的邻近点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第一退避辊Rl移动到分离位置从而使中间转印带B由 于张力或自重而与感光鼓Pg分离。此时,偏心凸轮14的外周按压连动件主体单元11的第 二卡合接收部分lib进而使该第二卡合接收部分lib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移动。随着连结轴Ilc和Ild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连动臂12和13分别以旋 转轴12a和13a作为旋转中心而沿着与箭头Yb方向相反的箭头Yc方向旋转。因此,如图 3B所示,接触部分12b和13b朝向连动件主体单元11旋转。结果,第一接触部分12b从上 方按压绿色一次转印辊Tlg,使得绿色一次转印辊Tlg克服按压弹簧4e的按压力而朝向连 动件主体单元11移动。除电金属片JB也由于其自重而从除电金属片JB的下表面由第二 接触部分13b支撑在引导槽8和9的上端的状态起朝向连动件主体单元11移动。这样,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lg以及除电金属片JB相互同步地沿着远 离感光鼓Pg的方向移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分离。在第一实例中,也预先进行 设定使得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ig、除电金属片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当偏心凸轮14从图3B所示的状态起沿着箭头Yc的方向旋转时,即当偏心凸轮14 沿着相反方向旋转时,支撑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的端点移动以使得第一退避辊Rl返回到 这样的状态即,如图3A所示支撑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使得该第一退避辊Rl的下端与偏 心凸轮14的第一端点14b的邻近点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退避辊Rl返回到第一接触 位置并且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进而使中间转印带B上升。此时,随着偏心凸轮14的旋转, 偏心凸轮14的外周按压连动件主体单元11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Ila进而使该第一卡合接 收部分1 Ia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移动。随着连结轴Ilc和Ild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移动,连动臂12和13分别以旋 转轴12a和13a作为旋转中心而沿着与箭头Yc方向相反的箭头Yb方向旋转。因此,如图 3A所示,接触部分12b和13b朝向中间转印带B旋转。结果,绿色一次转印辊Tlg不受第一 接触部分12b的按压,从而绿色一次转印辊Tlg由于按压弹簧4e的按压力而朝向中间转印 带B移动并且将中间转印带B按压在感光鼓Pg上。此外,第二接触部分13b使除电金属片JB的下表面上升。连动件主体单元11、连动臂12和13、偏心凸轮14等构成作为连动部件实例的第 一连动件LNl,该第一连动件LNl使得与第一退避辊Rl在第一接触位置与第一分离位置之 间的移动相对应的中间转印带B的移动与绿色一次转印辊Tlg和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相 同步。在第一实例的第一连动件LNl中,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由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 次转印辊Tlg等使中间转印带B产生的移动量与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量相等。 在第二退避辊R2、沿着箭头Ya的方向设置在第二退避辊R2的上游侧的橙色一次 转印辊Tlo以及除电金属片JB之间,设置有构造类似于第一连动件LNl的作为连动部件实 例的第二连动件LN2。此外,在第三退避辊R3、沿着箭头Ya的方向设置在第三退避辊R3的 下游侧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一次转印辊Tly Tlc以及除电金属片JB之间,设置有构造 类似于连动件LNl和LN2的作为连动部件实例的第三连动件LN3。此外,在第四退避辊R4、沿着箭头Ya的方向设置在第四退避辊R4的上游侧的黑色 一次转印辊Tlk以及除电金属片JB之间,设置有构造类似于连动件LNl LN3的作为连动 部件实例的第四连动件LN4。由于第一连动件LNl与其他连动件LN2 LN4具有相似的构造,因此省略对连动 件LN2 LN4的详细说明。(第一实例的控制器C的说明)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在图4中,控制器C和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计算机主体单元Hl的控制器包 括输入输出(I/O)接口,其是进行从外部接收信号和向外部输出信号以及调节输入输出 信号的电平等的输入输出信号调节部分的实例;只读存储器(ROM),其存储用于执行必要 处理的程序、数据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其用于临时存储必要的数据;中央处理单元 (CPU),其执行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相对应的处理;以及计算器,其是具有时钟发生器等 的计算装置的实例,并且通过执行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可以实现各种功能。(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计算机主体单元Hl的控制器的说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硬盘驱动器存储用于控制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基本操 作的基本软件即所谓的操作系统OS、作为应用程序的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l以及其他 未示出的软件。(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I)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说明图。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控制器具有下述功能实现单元ClOl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如图5所示,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lOl具有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显示单元 ClOla,其在显示器H2上显示用于使用户设定在图像形成操作时即在所谓的作业执行时所 使用的图像形成颜色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进而设定图像形成颜色。在图5中,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上显示出如下十四种方案 使用全部六种颜色“G0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五种颜色“GYMCK”和“0YMCK”的情况;分别 使用四种颜色“YMCK”、“GYMC”以及“0YMC”的情况;使用三种颜色“YMC”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种颜色“GO”、“GK”以及“OK”的情况;分别使用一种颜色“G”、“0”以及“K”的情况;以及“没有一种”颜色,即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例如,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是基于用于张 紧中间转印带 B 的辊子 Rd、Rt、Rt2、Rt3、Rta、Rtb、Rw、Rf、T2a、Rl R5、Tlg Tlk 的传送 阻力的变化对中间转印带B进行初始化设定以减小运动质量(MQ)的劣化即所谓的速度不 均勻性以及清洁操作等。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还具有作为与十四种方案相对应的图像形成颜色选 择按钮实例的十四个复选框101a。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中,用户 可以利用复选框IOla仅选择图像形成颜色的十四种方案中的一种。C102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将由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lOl设定的 图像形成颜色存储为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 单元C102将利用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的复选框IOla选择的“G0YMCK”、“GYMCK”、 “ OYMCK ”、“ YMCK ”、“ GYMC ”、“ OYMC ”、“ YMC ”、“ GO ”、“ GK ”、“ OK ”、“ G ”、“ 0 ”、“ K ” 以及“无色”中 的任一个存储为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C103 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C103基于存储在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中 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对将要执行作业的图像信息进行颜色分离。当在图像形成设定信 息中包括作为专色的绿色(G)和橙色(0)时,第一实例的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C103对图 像信息进行颜色分离,以将其他颜色Y、M、C、K的调色剂的使用量最小化。C104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单元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单元C104将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U,该图像形成 信息包括存储在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和经过 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C103的颜色分离的图像信息。(与控制器C连接的信号输出元件)将下述信号输出元件UI等的输出信号输入到控制器C:UI 用户界面用户界面UI检测复印开始键、份数设定键、数字小键盘、显示装置UIl等的输入, 并且将检测信号输入到控制器C。(与控制器C连接的控制接收元件)控制器C输出对下述控制接收元件Dl和E的控制信号Dl:主电动机驱动电路作为主驱动源驱动电路实例的主电动机驱动电路Dl驱动作为主驱动源实例的主 电动机Ml,由此通过作为驱动力传递部件实例的齿轮使感光鼓Pg Pk、显影单元GG GK 的显影辊R0、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传送辊Ra、带组件BM的带驱动辊Rd等旋转。E 电源电路电源电路E具有显影电源电路E1、充电电源电路E2、转印辊电源电路E3以及加热 辊电源电路E4。El 显影电源电路显影电源电路El对显影单元GG GK的显影辊RO施加显影电压。
E2:充电电源电路充电电源电路E2对充电单元CCg CCk施加充电电压。E3:转印辊电源电路转印辊电源电路E3对一次转印辊Tlg Tlk和二次转印器T2的接触辊T2c施加转印电压。E4:加热辊电源电路加热辊电源电路E4对作为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的加热部件实例的加热器施加 用于加热的电力。(控制器C的功能)控制器C具有利用根据信号输出元件UI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控制接收元件Dl和E 的操作的程序的下述功能实现单元Cl 作业控制单元作为图像形成操作控制单元实例的作业控制单元Cl响应复印开始键的输入来控 制潜像形成装置ROSg ROSk、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 (UK+GK)、转印装置TS、定影单 元F、介质传送装置SU等的操作,由此执行作为图像形成操作实例的作业。C2 主电动机驱动控制单元作为主驱动源驱动控制单元实例的主电动机驱动控制单元C2通过主电动机驱动 电路Dl控制主电动机Ml的旋转,由此控制感光鼓Pg Pk、显影单元GG GK的显影辊R0、 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传送辊Ra、带驱动辊Rd等的旋转。C3:电源电路控制单元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控制电源电路E的操作,由此控制向显影辊R0、充电单元 CCg CCk、转印辊Tlg Tlk和T2c、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的加热器等的电压和电流供应。C4: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作为接触分离控制单元的实例和中间转印部件姿势控制单元的实例的中间转印 带姿势控制单元C4设置有图像形成信息接收单元C4A,其接收由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单元 C104发送的图像形成信息;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 ;姿势选择单元C4C ;专色侧接触分离 控制单元C4D ;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E ;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F ;以及第五接 触分离控制单元C4G,并且该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C4控制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 B的姿势。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C4B 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如图6所示,作为姿势设定信息存储单元实例的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存储姿 势设定表TB,该姿势设定表TB是对应于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设定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的 姿势设定信息的实例。在图6中,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 “G0YMCK”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l 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的第一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 Rl和R3 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的第二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OYMCK”的情况 而使退避辊R2 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一退避辊Rl移动到第一分离位置的第
三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K”的情况而 使退避辊R3 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和R2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 四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 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l、R3、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2和R5移动到各自的分 离位置的第五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 为“0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2 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和R5移动到 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六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 设定信息为“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3 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R2、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七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O”的情况而使 退避辊Rl和R2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3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八 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K”的情况而使 退避辊Rl、R4、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2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 九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0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2、R4、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 位置的第十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的情况而使第 一退避辊Rl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2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一姿 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0”的情况而 使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和R3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 第十二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K” 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4和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 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 位置的第十三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 为“无色”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l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四姿势设定信 肩、ο这样,第一姿势设定信息至第十四姿势设定信息构成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信息。C4C:姿势选择单元姿势选择单元C4C基于包括在由图像形成信息接收单元C4A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 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和存储在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中的姿势设定表TB来选 择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第一实例的姿势选择单元C4C通过对应于图像形 成颜色设定信息来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从而选择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 转印带B的姿势。C4D 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具有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1和第二专 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并且控制专色G和0的感光鼓Pg和Po与中间转印带B之间的接触和分离。C4D1 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当使用绿色感光鼓Pg时,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1使第一退避辊Rl移 动到第一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绿色感光鼓Pg时,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1使 第一退避辊Rl移动到第一分离位置。C4D2 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当使用橙色感光鼓Po时,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使第二退避辊R2移 动到第二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橙色感光鼓Po时,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使 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C4E 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当使用Y、M、C的感光鼓Py Pc时,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E使第三退避辊 R3移动到第三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感光鼓Py Pc时,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E使 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C4F 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当使用黑色感光鼓Pk时,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F使第四退避辊R4移动到 第四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黑色感光鼓Pk时,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F使第四退避 辊R4移动到第四分离位置。C4G 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当使用Y、M、C的感光鼓Py Pc或黑色感光鼓Pk时,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G 使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感光鼓Py Pc或黑色感光鼓Pk时, 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G使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分离位置。这样,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C4根据由姿势选择单元C4C选择的姿 势设定信息使退避辊Rl R5在各自的接触位置与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从而控制在 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关于由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由于仅是进行当 接收到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l发送的图像形成信息时,根据 与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相对应的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使退避辊Rl R5在 各自的接触位置与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将省略图示和参考流程图进行的详细说 明。(第一实例的作用)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即所谓的作业时,利用供应到显影单元GG GK的显影辊RO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对感光鼓 Pg P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一次转印区域Q3g Q3k中,一次转印辊Tlg Tlk将感光鼓Pg Pk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相互叠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由 此形成彩色图像。然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进而 由二次转印器T2将彩色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在第一实例的带组件BM中,作为 除电部件实例的板状除电金属片JB以非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一次转印辊Tlg Tlk沿箭头 Ya方向的下游侧,进而去除中间转印带B上的电荷。结果,将减少由于一次转印辊Tlg Tlk的放电而导致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图像局部带电从而发生杂乱或飞散。此外,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当接收到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发送的图像形成信息时,改变对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施加状态,由此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在 本申请说明书中,“张力施加状态的变化”是指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带支撑辊Rd、Rt、 Rt2、Rt3、Rta、Rtb, Rw、Rf、T2a、Rl R5以及Tlg Tlk的位置的变化或施加的张力的大 小的变化。因此,包括退避辊Rl R5从各自的接触位置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进而不施 加张力的情况和施加的张力小的情况。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对应于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 成颜色设定信息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并且根据所选的姿势设定信息使 退避辊Rl R5在各自的接触位置与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由此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 姿势。例如,当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0YMCK”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一姿势 设定信息,并且如图2所示,使所有的退避辊Rl 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 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绿色和橙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 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 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以及蓝绿色的感光鼓从图7的状态变为与中 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 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 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当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K”时,选择 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四姿势设定信息,并且如图7所示,退避辊Rl和R2移动到各自的分离 位置。当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K”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十三姿势设定信息, 并且如图8所示,退避辊Rl 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当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 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O”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八姿势设定信息,并 且如图9所示,退避辊R3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因此,在第一实例中,当执行所谓的六色模式、四色模式、单色模式等时,不使用的 感光鼓Pg Pk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将抑制诸如 部件Pg Pk和B的磨损等经时劣化。特别地,在第一实例中,如图5所示,执行一种六色模 式、两种五色模式、三种四色模式、一种三色模式、三种两色模式、三种一色模式以及一种零 色模式总共十四种方案。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中间转印带B对应于十四 种方案而变为十四种姿势,并且可有效抑制诸如部件Pg Pk和B的磨损等经时劣化。在第一实例中,当退避辊Rl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退避辊Rl R5与中 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如图3B所示连动件LNl LN4使相应的一次转印辊Tlg Tlk和除 电金属片JB同时离开中间转印带B。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可进一步抑制 诸如中间转印带B的磨损等经时劣化。如图7 9所示,当不使用三种颜色Y、M、C的三个感光鼓Py、Pm、Pc时,第三退避 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由此同时分离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 Pc。结果,在第一实例的 图像形成装置U中,使Y、M、C的感光鼓Py Pc接触和分离的机构是通用的,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等。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如图2所示,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第三退避辊R3到第四退避辊R4的第一线段Ll呈直线状。也就是说,在第一实例中, 尤其要求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一次转印的转印位置、转印时间等的精度,即颜色定位的精 度的Y、M、C、K的一次转印区域Q3y Q3k呈直线状。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第一线段Ll不呈直线状相比,可以提高 颜色定位的精度,从而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彩色图像。此外,在第一实例中,由于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布置颜色Y、M、C、K的可见图像形成 部件(UY+GY) (UK+GK),因此可以全部以相同的构造和相同的状态布置可见图像形成部 件(UY+GY) (UK+GK)。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可以使得可见图像形成部 件(UY+GY) (UK+GK)的零件通用,从而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U的总制造成本。关于不要求与Y、M、C、K所要求的颜色定位精度一样高的专色G和0,同样可以通 过使第一线段与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到第三退避辊 R3的第二线段L2之间的图2所示的第一角度α最小化以使得中间转印带B尽可能沿水平 方向延伸,从而使G和0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的零件通用。例如,当第 一角度α不大于1.6°时,即使G和0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与Y、M、C、 K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 (UK+GK)构造布置完全相同,也可以在不干涉中间转印带 B的情况下沿着与图面垂直的方向拆装G和0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此外,通过使图2所示的角度α、β以及(α + γ)最小化,可以减小中间转印带 B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减小从带组件BM的下端到可见图像形成部件 (UG+GG) (UK+GK)的上端的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从而可以减小图像形成装置U的总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得退避辊Rl R5的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沿竖直方向 的长度短,也可以在十四种方案下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而使部件Rl R5、Tlg Tlk 以及JB不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并且姿势变化本身小。此外,当姿势变化本身小时,在姿势变化前后,随着张紧中间转印带B的张紧辊 (Rd、Rt、Rt2、Rt3、Rta、Rtb, Rw、Rf, T2a, Rl R5, Tlg Tlk)的变化而变动的中间转印带 B的蛇行量的变化小。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可以抑制由于姿势变化而导 致的蛇行增大。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 沿Ya方向设置在Y、M、C、K的感光鼓Py Pk的上游侧。也就是说,在沿Ya方向的上游侧 端部,设置有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并且在沿Ya方向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黑色用感光鼓 Pk0此外,第一实例支持“G”、“0”、“K”三种一色模式,也就是说第一实例支持单色打印即所 谓的单色模式,并且将绿色(G)、橙色(0)、黑色(K)三种颜色设定为用于单色打印的基准颜 色。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将用于基准颜色的感光鼓Pg、Po、Pk设置 在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并且可以设定每种基准颜色的单色打印。用于专色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的显影单元GG和GO除了绿 色(G)调色剂和橙色(0)调色剂以外可以装入任意的调色剂;例如,可以装入无色透明调色 齐U。此外,例如可以装入象征作为用户实例的诸如公司或团体等组织的颜色,即所谓的企业标准色。结果,当形成企业标准色的图像时,与利用Y、M、C、K四种颜色形成企业标准色的 图像相比,可抑制诸如色调不良或显色不良等图像劣化。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在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中,当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包括G 和0时,对图像信息进行颜色分离以便将其他颜色Y、M、C、K的调色剂的使用量最小化。结 果,例如,当G或0为企业标准色并且形成大量企业标准色图像时,与一贯利用Y、M、C、K四 种颜色进行打印相比,Y、M、C、K的调色剂的使用量小。此外,在第一实例中,为了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以使中间转印带B与不使用的 感光鼓Pg Pk分 离,将三个固定的辊子Rd、Rt2、Rt3以及五个可移动的辊子Rl R5预先 设置在图2和图7 9所示的各个位置处。也就是说,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设置辊子Rd、Rt2、 Rt3以及Rl R5,使得在线段L4、L2和、3分别相对于第一线段Ll向下倾斜角度(α + Y )、 α、β的状态下沿着¥3方向按照线段1^4 0 (1、1 1、财3)、线段1^2(财3、1 2、1 3)、线段1^10 3、 R5、R4)以及线段L3(R4和Rt2)的顺序布置这些辊子。结果,例如,即使当选择与“GYMCK”、 或“GYMC”、或“GK”或“0K”相对应的姿势设定信息时,也就是说,即使当将姿势变为不使用 设置在沿Ya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感光鼓Po和Py Pc的状态即所谓的中央下降状态时,可 以仅通过移动退避辊Rl R5而将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o和Py Pc分离。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带组件BM由最少数量的零件Rd、Rl、Rt3、 R2、R3、R5、R4、Rt2以及设定值Ll L4、α、β、γ构成,其中基于图6所示的十四种姿势 设定信息利用上述零件和设定值可以实现图5所示的总共十四种方案的颜色设定。结果, 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线段L4、L2、L3不相对于线段Ll向下倾斜相比,可减少 零件的数量,并且可降低图像形成装置U的总制造成本。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当如图7所示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时,利用第二连 动件LN2使部件R2、Tlo以及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设置在第一分离时刻接触位置 处的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 中,与不设置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相比,中间转印带B的未由任何张紧辊支撑的部分的 长度即所谓的自由长度短。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当不存在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时的 自由长度为张紧辊Rt3与R2之间的长度L2,而当存在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时的自由长 度缩短为张紧辊Rt3与Rta之间的长度L2a和张紧辊Rta与R2之间的长度L2b。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作用说明图,并且是在中间转印带上引起的张紧线的 放大说明图。如图10所示,通常,如果自由长度长,则当在自由长度的两端的张紧辊之间的平 行度低时,即当张紧辊的轴向彼此不平行时,中间转印带B易于沿着其宽度方向波动,并且 在卷绕张紧辊的部分的上游侧易于产生这样的现象在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 Pk之 间的间隙处产生不均勻性,即所谓的张紧线。反之,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相比, 第二线段L2处的自由长度L2a和L2b短,从而可抑制产生由于张紧辊之间的距离长而导致 的沿Ya方向的褶皱即所谓的张紧线。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第 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相比,可抑制由于对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施加状态的变化而在中间 转印带B上产生的褶皱即张紧线,从而可抑制由于张紧线的产生而导致的诸如转印不良等 图像劣化。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如图8所示,当退避辊R2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通过连动件LN2和LN3使部件R2、R3、Tlo Tlc以及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设置在各 自动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结果,如图8 所示,当不存在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时的自由长度为张紧辊R3与R4之间的长度L5 =L1+L2,而当存在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时的自由长度缩短为张紧辊Rt3与Rta之 间的长度L5a = L2a、张紧辊Rta与Rtb之间的长度L5b以及张紧辊Rtb与R4之间的长度 L5c。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相比,将 自由长度分割而缩短为长度L5a L5c,从而可抑制张紧线的产生。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如图9所示,当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且退避辊 R3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通过连动件LN3和LN4使部件R3 R5、Tlo Tlc以及 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设置在第二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的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 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结果,如图9所示,当不存在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时的自由长度 为张紧辊R2与Rt2之间的长度L6,而当存在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时的自由长度缩短为 张紧辊R2与Rtb之间的长度L6a和张紧辊Rtb与Rt2之间的长度L6b。结果,在第一实例 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相比,将自由长度分割而缩短为长 度L6a和L6b,从而可抑制张紧线的产生。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相 比,可抑制由于对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施加状态的变化而导致的张紧线的产生,从而可抑 制由于张紧线的产生而导致的诸如转印不良等图像劣化。特别地,当存在第二分离时刻张 紧辊Rtb时,可以抑制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的Ya方向上游侧和Ya方向下游侧的自由 长度长,从而可抑制由于在Ya方向上游侧和Ya方向下游侧产生张紧线而导致的图像劣化。[第二实例]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例。在第二实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例的元件相对 应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尽管第二实例就下述几点不同于上述第一实例,但就其他方面而言与第一实例构 造类似图11为与第一实例的图2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带组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 明图。在图11中,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第一实例的构造相比,省略了橙色 (0)的潜像形成装置ROSo、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0+G0)、一次转印辊Tlo、一次转印区域Q3o、 除电金属片JB、第二退避辊R2以及第二连动件LN2。也就是说,在第一实例中最多可以进 行六种颜色的显影,而在第二实例中最多可以进行五种颜色的显影。此外,在第二实例中,省略第一实例的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并且取代第 一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将作为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 Rta'设置在品红色感光鼓Pm的下方。如图11中的虚线所示,将第二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 辊Rta’预先设置在交点位置处,即连接被固定支撑的驱动辊Rd和处于第五接触位置的第 五退避辊R5的第一线段La与连接处于第三接触位置的第三退避辊R3和被固定支撑的第 二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2的第二线段Lb的交点。(第二实例的控制器C的说明)
图12为与第一实例的图4相对应的示出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 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图13为与第一实例的图5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 说明图。在图12中,第二实例的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l具有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ior以取代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101。Cior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ior具有在显示器H2上显示图13所示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显示单元ClOla’,进而设定图像形成颜色。在图13中,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中,显示出如下总共八种方 案使用全部五种颜色“G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四种颜色“GYMC”和“YMCK”的情况;使用 三种颜色“YMC”的情况;使用两种颜色“GK”的情况;分别使用一种颜色“G”和“K”的情况; 以及没有一种颜色,即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此外,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具有与 第一实例的复选框IOla相似的对应于总共八种方案的作为图像形成颜色选择按钮实例的 八个复选框101a,。图14为与第一实例的图6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此外,在图12中,第二实例的控制器C具有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和姿势选择 单元C4C’以取代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和姿势选择单元C4C。此外,在控制器C中,省略 与被省略的第二退避辊R2相对应的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C4B’ 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作为姿势设定信息存储单元实例的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存储有如图14所示 的姿势设定表TB’。在图14中,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 “GYMCK”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l 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的第一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 R3和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一退避辊Rl移动到第一分离位置的第二姿势设定信 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的情况而使退 避辊R1、R3、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分离位置的第三姿势 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的情况而 使退避辊R3和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和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 四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K”的 情况而使退避辊R1、R4、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 的第五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K”的情况而使 退避辊R4和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l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六 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的情 况而使第一退避辊Rl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3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 第七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无色”的情况而 使所有的退避辊Rl 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八姿势设定信息。这样,第一姿势设定信息至第八姿势设定信息构成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信息。C4C,姿势选择单元 第二实例的姿势选择单元C4C’对应于包括在由图像形成信息接收单元C4A接收 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来选择存储在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中 的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从而选择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第二实例的作用)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如图11所示,分离时刻 张紧辊Rta’设置在部件Rd与R5之间的第一分离线段La和部件R3与Rt2之间的第二分 离线段Lb的交点的位置处。结果,当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接触位置且退避辊R4和R5 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以及当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接触位置且退避辊Rl和R3移 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第二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可以可靠地张紧中间转印带B。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例中,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以及当 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处于交点位置处的分离时刻张紧辊 Rta'均可与中间转印带B可靠地接触。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点位置的上游侧时,当由Ya 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被固定支撑的张紧辊Rta’与Rt2之间的 自由长度长于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被固定支撑的张紧 辊Rd与Rta’之间的自由长度。相反,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 点位置的下游侧时,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张紧辊Rd与 Rta'之间的自由长度长于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张紧辊 Rta,与Rt2之间的自由长度。反之,在第二实例中,由于分离时刻张紧辊Rta’设置在交点位置处,因此与未设置 在交点位置相比,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以及当由Ya方 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被固定支撑的张紧辊Rd与Rta’之间的自 由长度和张紧辊Rta’与Rt2之间的自由长度均不会太长。结果,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仅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 转印带B的姿势时或者仅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可抑制 自由长度长,进而抑制图10所示的张紧线的产生。此外,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点位置的上游侧时,当 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 B施加的张力高于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 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相反,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 置在交点位置的下游侧时,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 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高于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 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反之,在第二实例中,由于分离时刻张紧辊Rta’设置在交点位置处,因此可使当 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与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 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相等。结果,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仅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或者仅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由分离 时刻张紧辊Rta’施加的张力高,并且可抑制整个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分布偏斜不均。另外,最多能够进行五种颜色的显影的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产生与最多能 够进行六种颜色的显影的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相似的效果。(变型)尽管已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例,而是在由权利 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型。下面将示出本发明的变型(HOl) (H013)。(HOl)尽管在上述实例中图像形成装置U是所谓的多功能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 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U可以是打印机或传真机。(H02)在上述实例中,图像形成装置U不限于使用五种颜色或六种颜色的调色剂 的图像形成装置,而是可以为例如使用不多于四种颜色或不少于七种颜色的调色剂的图像 形成装置。(H03)尽管在上述实例中使用了六种颜色绿色(G);橙色(0);黄色⑴;品红色 (M);蓝绿色(C);以及黑色⑷的调色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除了上述六 种颜色之外的其他颜色的调色剂以取代绿色(G)和橙色(0)的调色剂。另外,可以使用下述 颜色的调色剂涂覆在图像表面以便防水和保护的无色调色剂;以及在打印纸上的图像中 形成预定构造和布置的例如线状的磁线的磁调色剂以便防窃。例如,在日本未经审查已公 布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6-256124中说明了一种检测从磁线产生的磁脉冲的防窃装置, 且为公知技术。(H04)尽管在上述实例中,在一次转印区域Q3g Q3k中设置与感光鼓Pg Pk相 对的一次转印辊Tlg Tlk,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非接触型一次转印电晕管 以取代一次转印辊Tlg Tlk。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预先设置一次转印电晕管以使得即使当 退避辊Rl R5移动到分离位置时,也不会接触未被使用的相应的一次转印电晕管,进而可 在一次转印电晕管不与退避辊Rl R5和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连动的情况下达到本发明 的效果。(H05)尽管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使辊子Rl R5和Tlg Tlk在接触位置与分离 位置之间移动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 Pk彼此接触或分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以这样的构造也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效果即,省略退避辊Rl R5,仅使一次转印辊 Tlg Tlm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使由于一次转印辊Tlg Tlm引起的中间 转印带B的移动与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彼此同步。也就是说,一次转印辊Tlg Tlm可以 提供退避辊Rl R5的功能。(H06)尽管在上述实例中,除电金属片JB设置成不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取代除电金属片JB,使作为除电部件实例的导 电无纺布或除电刷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类似于连动件LNl LN4的 结构以使中间转印带B的移动与导电无纺布或除电刷的移动彼此同步,并且利用导电无纺布或除电刷的按压力的变化和分离,防止中间转印带B的传送阻力和除电性能改变。
(H07)在第一实例中,除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之外,为了抑制图10所示的 张紧线的产生而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处设置类似的分离时刻张紧辊,可以进一步抑制张紧线 的产生。尽管优选在对应于易于产生张紧线的位置,即在如第一实例中自由长度太长的位 置设置多个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同第二实例,根据装置结构 等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即使当带组件BM最多能够进行六种颜色的显影时,也仅在一 个位置设置分离时刻张紧辊(Rta、Rtb)。(H08)尽管在第一实例中,优选设置张紧辊(Rd、Rt、Rt2、Rt3、Rl R5、Tlg Tlk) 以使得图2所示的线段Ll L4呈直线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线段Ll L4不呈直线状 时,也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效果。(H09)尽管在第一实例中,线段Ll L4沿着左右方向及其倾斜方向延伸以便尽 可能沿水平方向设置Y、M、C、K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 (UK+GK),并且特别地,第一 线段Ll水平地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线段Ll L4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及其倾斜方 向延伸以便将各颜色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 (UK+GK)设置成尽可能沿竖直方向延 伸。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优选第一线段Ll竖直地延伸。(H010)尽管在各实例中,当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时,三种颜色的感 光鼓Py Pc通过连动件LN3而同时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通过 对应于Y、M、C的感光鼓Py Pc设置单独的退避辊和连动件,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 Pc 可以构造成同时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或者分别单独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HOll)尽管在各实例中,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沿Ya方向设置在Y、M、C、K的感 光鼓Py Pk的上游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可以设置在黑色 感光鼓Pk沿Ya方向的下游侧或者设置在Y、M、C、K的感光鼓Py Pk之间。此外,例如, 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仅将橙色感光鼓Po设置在黑色感光鼓Pk沿Ya方向的下游侧。(H012)尽管在第一实例中,执行图5所示的下述十四种方案使用全部六种颜 色“G0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五种颜色“GYMCK”和“0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四种颜色 “YMCK”、“GYMC”以及“0YMC”的情况;使用三种颜色“YMC”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种颜色“GO”、 “GK”以及“OK”的情况;分别使用一种颜色“G”、“0”以及“K”的情况;以及“没有一种”颜 色,即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添加使用五种颜色“G0YMC” 的情况和使用三种颜色“G0K”的情况这两种方案。(H013)在第一实例中,图2所示的第三角度、可以为0。也就是说,可以采用这 样的构造即,感光鼓Pg设置在第二线段L2的延伸线上,并且感光鼓Pg和Po设置在同一 条线上。
权利要求
一种中间转印装置,包括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其外表面沿着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一图像的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和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第一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1与第二位置-1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1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1比所述第一位置-1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第二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2与第二位置-2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2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2比所述第一位置-2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上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第二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以及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至少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1或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体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还包括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 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对所述中间转 印体施加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预先设置在交点位置处,所述交点位置是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 的交点,所述第一线段连接所述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和处于所述第一位置_2的所述第二移 动部件,所述第二线段连接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的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张力施 加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包括所述中间转印体,其外表面沿着所述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图像保 持部件相对的区域、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以及所述外表面与用 于保持第三图像的第三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第三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 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3 与第二位置_3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三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_3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 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_3比所述第一位置_3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以及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_3时,所述第三 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 移动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 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_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 位置_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 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
5.一种转印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将由各个图像保持部件保持 的图像转印到所述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中间转印体设置成使所述外 表面与各图像保持部件相对;以及最终转印部件,其将已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最终 转印体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各图像的各潜像;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各个图像保持部件各自表面上的所述各潜像显影成作为可见图像 的各图像;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各图像转印 到介质上;以及定影装置,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定影。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中间转印装置包括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第一移动部件,其可在第一位置-1与比所述第一位置-1远离中间转印体的第二位置-1之间移动;第二移动部件,其可在第一位置-2与比第一位置-2远离中间转印体的第二位置-2之间移动;第一张力施加部件;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以及第三张力施加部件,至少当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1或者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2时,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第一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1且第二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2时,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与中间转印体分离。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846941SQ20091017601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杉谷和俊, 江连平和, 金山清俊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