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34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镜头以及具有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代替银盐胶片照相机,具有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耦合器件) 或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k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这样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数字照相机成为主流。在这些数字照相机中具有从业务用高功能类型照相机到袖珍普及类型照相机的多个种类。并且,关于其中的袖珍普及类型的数字照相机,用户也希望能够容易地享受摄影, 小型化发展的结果是,便于存放在衣服或提包的口袋等中,从而出现了携带方便的数字照相机。这样的小型数字照相机因为不选择存放场所及使用场所,所以坚固性和防尘性也是重要的要素。因此,在这样的数字照相机中采用的变焦镜头需要进一步的小型化,并且要求坚固性及防尘性。作为满足这种要求的变焦镜头具有日本国特开2007-286548所示的变焦镜头。日本国特开2007-286548所示的变焦镜头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 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4透镜组构成。这里,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始终固定,即与像面的间隔不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特征是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上述第1透镜组是固定的,上述第1透镜组与上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上述第2透镜组与上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上述第3透镜组与上述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上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第 1透镜要素Lll与第2透镜要素L1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上述第1透镜要素Lll以及上述第2透镜要素L12满足下述条件式(1),70 < Vdeff < 350... (1)其中,vdea=l/[ft ■ (cpAfl+q^/vGlvfl是上述第1透镜要素Lll的阿贝数,vf2是上述第2透镜要素L12的阿贝数,ft是上述接合透镜的焦距,φ1=1/Π (f 1是上述第1透镜要素 Lll的焦距),φ2=1/β (f2是上述第2透镜要素L12的焦距),阿贝数是(nd-1) / (nf-nC)。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上述第1透镜要素Lll与上述第2透镜要素L12 的界面形状是非球面形状。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上述第1透镜要素Lll与上述第2透镜要素L12 的上述接合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
90 < vdeff < 350... (2)。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将孔径光阑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组与上述第3 透镜组之间,上述孔径光阑的孔径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上述孔径光阑的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组是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第ι透镜要素Lbl与第2透镜要素Lb2这两个透镜要素构成的接合透镜,上述第1透镜要素Lbl以及上述第2透镜要素Lb2满足下述条件式(3),10 < Δν < 70— (3)其中,Δν = |补1-补2|,补1是上述第1透镜要素让1的阿贝数,补2是上述第2 透镜要素Lb2的阿贝数。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构成光学系统的全部透镜要素的玻璃材料的折射率满足以下的条件式G),1. 45 < nd < 1. 65— (4)其中,nd是针对d线的折射率。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优选上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的形状是朝向像面方向的凸形状,与上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满足下述条件式( 或(6),在Rn <0.35 时,dG3G4 (Rn)/fl(w) -0. 37 < 0· 00300... (5)在Rn = 0. 35 以及 Rn = 0. 5 时,I dG3G4 (Rn = 0. 5) /fl (w) _dG3G4 (Rn = 0. 35) /fl (w) | > 0. 004... (6)其中,dG3G4 (Rn = 0. 5)是1 = 0. 5时的上述第3透镜组与上述第4透镜组的空气间隔,dG3G4(foi = 0. 35)是1 = 0. 35时的上述第3透镜组与上述第4透镜组的空气间隔,to = I RG3/f 1 (w) I (利用广角端的焦距f 1 (w)对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上的与光轴相距的距离RG3进行归一化后的值)。另外,具有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的特征是具备本发明的上述变焦镜头和电子摄像元件。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可提供具有良好光学性能、小型且成本绩效良好的袖珍变焦镜头以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图1是沿着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的光轴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c)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3是沿着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2的光轴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2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c)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5是沿着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3的光轴的剖视图。图6是实施例3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c)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7是沿着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4的光轴的剖视图。图8是实施例4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c)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9是沿着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5的光轴的剖视图。图10是实施例5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c)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11是示出已组装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的后方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示出图1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的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实施例之前,对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第1透镜组是固定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宽,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使第2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这两个透镜组保持变倍作用。由此,减轻各透镜组的移动量。另外,通过利用第3透镜组进行变焦时的像面位置校正,充分地确保各透镜组的移动量。然后,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由于变焦时第1透镜组(第1透镜组与像面的间隔不变化)始终是固定的,所以能够使第1透镜组相对于照相机主体固定。因此,与第1 透镜组相对于照相机主体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坚固性及防尘性。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面开始依次配置的第1透镜要素 Lll和第2透镜要素L12这两个透镜要素的接合透镜,第1透镜要素Lll以及第2透镜要素 L12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即可。70 < Vdeff < 3... (1)其中,ν&β=1/Κ(φιΜ1+φ2Μ2)],vll是第1透镜要素Lll的阿贝数,vf2是第2透镜要素L12的阿贝数,ft是接合透镜的焦距,φ1=1/Π (Π是第1透镜要素Lll的焦距), φ2=1/Ω (f2是第2透镜要素L12的焦距),阿贝数是(nd-1)/(nf-nC)。当全长固定且小型时,难以在第2透镜组之后的变焦全部区域中校正第1透镜组所产生的色差。因此,构成第1透镜组使其满足上述条件式(1)。由此,不用增加全长就能够减少第1透镜组中色差的产生。条件式(1)规定该阿贝数差、屈光力分配。当Vdeff的值低于下限值时,色差的校正不足从而不优选。当Vdeff的值超过上限值时,色差的校正过剩,导致光学性能降低从而不优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第1透镜要素Lll与第2透镜要素L12的界面形状是非球面形状。由于在接近于光轴的区域和周边部,接合界面的屈光力不同,所以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差与倍率色差这双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第1透镜要素Lll与第2透镜要素L12的接合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O)。90 < Vdeff < 350— (2)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O),可更有效地校正较高像高的倍率色差。另外,当满足以下条件式(2’ )时能够进行更加良好的校正。160 < Vdeff < 350... (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孔径光阑配置在第1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 并且孔径光阑的孔径在望远端时比广角端时大。在负先行型的光学系统(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光学系统)中,当要确保充分的变倍比时,Fno的变动变大。因此,如果这样构成孔径光阑,则能够使望远侧的而0成为可确保充分光量的值或者成为不受衍射影响的值。另外,因为没有广角侧的而0成为必要以上亮度的值的情况,所以能够防止像差所导致的画质劣化。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孔径光阑的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组是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第1透镜要素Lbl、第2透镜要素让2这两个透镜要素构成的接合透镜, 第1透镜要素Lbl以及第2透镜要素Lb2只要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即可。10 < Δν < 70— (3)其中,Δν= |汕1-汕2|,补1是第1透镜要素让1的阿贝数,补2是第2透镜要素 Lb2的阿贝数。通过在光阑的像侧配置接合透镜,可更良好地校正特别是处于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系统整体的倍率色差。上述条件式C3)指定该接合透镜的玻璃材料应该满足的条件。当Δ ν的值超过上限值时,校正过剩。当Δ ν的值低于下限值时,校正不足从而不优选。另外,当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时能够进行更良好的校正。30 < Δ ν < 50... (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构成光学系统的全部透镜要素的玻璃材料的折射率满足以下的条件式G)。1. 45 < nd < 1. 65... (4)其中,nd是针对d线的折射率。在光学系统小型化时,为了确保良好的性能,对透镜的中间厚度公差非常严格。其中,相对于透镜中间厚度的变化,像面弯曲、球面像差等像差变化非常大。由此,在光学系统小型化时,需要高精度地作成透镜。为了高精度地制造透镜而希望进行基于成型的制造。因此,通过使所使用的玻璃材料满足上述条件式(4),可容易地进行成型透镜的应用。由此,能够提高中间厚度的尺寸精度,所以可减轻对像面弯曲、球面像差的影响。另外,在使光学系统小型化的过程中,诸像差所导致的周边性能劣化成为课题。为了使其减轻,需要采用较强的非球面,使近轴区域与周边部的光学面形状较大地变化。在此情况下,最好降低玻璃材料本身的折射率。这样,能够增加形状对屈光力的作用。因此,通过使所使用的玻璃材料满足上述条件式(4),能够增加形状的自由度并确保周边性能。当nd的值超出上限值时,在周边部的形状中无法确保自由度而导致周边性能的劣化,因此不优选。当nd的值低于下限值时,因为屈光力不足所以非球面形状过强而导致周边性能的劣化,因此不优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形状是朝向像面方向的凸形状,与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或(6)即可。在Rn < 0.;35 时,
I dG3G4 (Rn) /fl (w) _0· 37 | < 0. 0030…(5)在Rn = 0. 35 以及 Rn = 0. 5 时,I dG3G4 (Rn = 0. 5) /fl (w) _dG3G4 (Rn = 0. 35) /fl (w) | > 0. 004... (6)其中,dG3G4(foi = 0. 5)是1 = 0. 5时的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的空气间隔, dG3G4(Rn = 0. 35)是1 = 0. 35时的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的空气间隔,Rn = RG3/ fl (w) I (利用广角端的焦距f 1 (w)对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上的与光轴相距的距离RG3进行归一化后的值)。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与电子摄像元件组合的情况下,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之间形成的空间形状对轴外光线的传感器入射角带来较大的影响。在上述条件式(5)和 (6)中,加上了如下的特征两组的空气间隔在到达某高度之前几乎是固定的,当超过该高度时间隔大大变宽。这是因为,在向第4透镜组的光线入射面中越接近周边部负屈光力越小,由此能够一边良好地校正光学系统的像面弯曲,一边使周边光线缓缓地入射到传感器。上述条件式(5)指定光轴比较近的区域的形状。当dG3G4(foi)/fI(W)-O. 37的值超出上限值时,难以校正变倍时的轴上像差,从而不优选。另外,上述条件式(6)指定在周边部的形状,当dG3G4 (Rn = 0. 5)/f 1 (w)-dG3G4 (Rn = 0. 35)/fl(w)的值低于下限值时,周边光线的传感器入射角变大从而不优选。此外,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和电子摄像元件。实施例以下,说明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 以及实施例5。图1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剖视图,图3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剖视图, 图5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剖视图,图7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剖视图,图9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剖视图。在各图中,(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 (c)示出望远端中的状态。另外,图2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 畸变像差、倍率色差。图4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畸变像差、倍率色差。图6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 非点像差、畸变像差、倍率色差。图8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畸变像差、倍率色差。图10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畸变像差、倍率色差。在各个图中,(a)示出广角端的状态、(b)示出中间的状态、(c)示出望远端中的状态。实施例1采用图1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 上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CCD盖玻璃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本实施例特别考虑了像面弯曲、彗差、倍率色差的改善。第1透镜组Gl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双凹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ll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12的接合透镜。另外,第1透镜要素Lll与第2 透镜要素L12的界面是非球面形状。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双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21、双凸透镜的第 2透镜要素L22和双凹透镜的第3透镜要素L23构成。并且,第2透镜要素L22和第3透镜要素L23是接合透镜。另外,在第1透镜要素L21与第2透镜要素L22之间配置孔径光阑 S。孔径光阑S的孔径如图1的(a)和(c)所示,与广角端时相比在望远端时变大。第3透镜组G3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31与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32的接合透镜。第4透镜组G4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4构成。另外,在变倍时,第1透镜组Gl不移动,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在光轴Lc上移动。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以第1透镜组Gl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变小、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变宽、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移动。实施例2采用图3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 上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CCD盖玻璃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本实施例特别考虑了像面弯曲、彗差、倍率色差的改善。第1透镜组Gl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双凹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ll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12的接合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双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21、双凸透镜的第 2透镜要素L22和双凹透镜的第3透镜要素L23构成。另外,在第1透镜要素L21与第2透镜要素L22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孔径光阑S的孔径如图3的(a)和(c)所示,与广角端时相比,在望远端时变大。第3透镜组G3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3构成。第4透镜组G4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41与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42的接合透镜。另外,在变倍时,第1透镜组Gl不移动,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在光轴Lc上移动。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以第1透镜组Gl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变小、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变宽、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移动。实施例3采用图5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 上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CCD盖玻璃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本实施例特别考虑了像面弯曲、彗差的改善。第1透镜组Gl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双凹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ll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12的接合透镜。另外,第1透镜要素Lll与第2 透镜要素L12的界面是非球面形状。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双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21、双凸透镜的第 2透镜要素L22和双凹透镜的第3透镜要素L23构成。另外,在第1透镜要素L21与第2透镜要素L22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孔径光阑S的孔径如图5的(a)和(c)所示,与广角端时相比,在望远端时变大。第3透镜组G3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3构成。第4透镜组G4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4构成。另外,在变倍时,第1透镜组Gl不移动,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在光轴Lc上移动。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以第1透镜组Gl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变小、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变宽、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移动。实施例4采用图7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 上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CXD盖玻璃CG、具有摄像面IM的(XD。第1透镜组Gl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双凹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ll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12的接合透镜。另外,第1透镜要素Lll与第2 透镜要素L12的界面是非球面形状。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双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2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22构成。另外,在第1透镜要素L21与第2透镜要素 L22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孔径光阑S的孔径如图7的(a)和(c)所示,与广角端时相比, 在望远端时变大。第3透镜组G3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3构成。第4透镜组G4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4构成。另外,在变倍时,第1透镜组Gl不移动,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在光轴Lc上移动。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以第1透镜组Gl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变小、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变宽、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移动。实施例5采用图9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 上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CXD盖玻璃CG、具有摄像面IM的(XD。第1透镜组Gl仅由双凹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l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开始依次由双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2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2透镜要素L22构成。另外,在第1透镜要素L21与第2透镜要素 L22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孔径光阑S的孔径如图7的(a)和(c)所示,与广角端时相比,在望远端时变大。第3透镜组G3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3构成。第4透镜组G4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的第1透镜要素L4构成。另外,在变倍时,第1透镜组Gl不移动,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在光轴Lc上移动。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以第1透镜组Gl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变小、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变宽、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移动。接着,针对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分别示出构成变焦镜头的光学部件的数值数据。实施例1与数值实施例1对应。实施例2与数值实施例2对应。实施例3与数值实施例3对应。实施例4与数值实施例4对应。实施例5与数值实施例5对应。此外,在数值数据以及附图中,r表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各个透镜的厚度或空气间隔,nd表示各个透镜在d线(587.56nm)上的折射率,vd表示各透镜在d线 (587. 56nm)上的阿贝数,*(星号)表示非球面。长度的单位是mm。另外,在将光轴方向设为ζ、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设为y、将圆锥系数设为K、将非球面系数设为A4、A6、A8、A10时,非球面形状用下式(I)表示。ζ = (y2/r)/[l+{l-(l+K) (y/r)2}1/2] +A4y4+A6y6+A8y8+A10y10. · · (I)另外,E表示10的乘方。此外,这些诸元值的记号在后述实施例的数值数据中是共用的。数值实施例1单位 mm面数据
权利要求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配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固定,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第1透镜要素Lll与第2透镜要素L1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所述第1透镜要素Ll 1以及所述第2透镜要素L12满足下述条件式(1), 70 < vdeff < 350— (1)其中,vdea=l/[ft ■ (qn/vfl+q^/vElvfl是所述第1透镜要素Lll的阿贝数,vf2是所述第 2透镜要素L12的阿贝数,ft是所述接合透镜的焦距,(Pfl/fl (Π是所述第1透镜要素Lll 的焦距),φ2=1/Ω (f2是所述第2透镜要素L12的焦距),阿贝数是(nd-l) / (nf-n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要素Lll与所述第2透镜要素L12的边界面的形状是非球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设置了孔径光阑,所述孔径光阑的孔径在望远端时比在广角端时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比所述孔径光阑更靠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组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第1透镜要素Lbl与第2透镜要素Lb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所述第1透镜要素Lbl以及所述第2透镜要素Lb2满足下述条件式(3), 10 < Δν < 70... (3)其中,Δν = vbl-vb2|, vbl是所述第1透镜要素Lbl的阿贝数,vb2是所述第2透镜要素Lb2的阿贝数。
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构成光学系统的全部透镜要素的玻璃材料的折射率满足下述条件式(4), 1. 45 < nd < 1. 65." (4) 其中,nd是针对d线的折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的形状是向像面方向凸的形状,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满足下述条件式(5)或(6),在 Rn < 0. 35 时,I dG3G4 (Rn) /fl (w) _0· 37 | < 0. 00300... (5) 在 Rn = 0. 35 以及 Rn = 0. 5 时,dG3G4 (Rn = 0. 5) /fl (w) _dG3G4 (Rn = 0. 35) /fl (w) | > 0. 004... (6) 其中,dG3G4(foi = 0.幻是to = 0. 5时的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的空气间隔,dG3G4(foi = 0. 35)是1 = 0. 35时的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的空气间隔, Rn = I RG3/f 1 (w) | (利用广角端的焦距f 1 (w)对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上的与光轴相距的距离RG3进行归一化后的值)。
8.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变焦镜头;以及电子摄像元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配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焦时,上述第1透镜组是固定的,上述第1透镜组与上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上述第2透镜组与上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上述第3透镜组与上述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小。
文档编号G02B15/20GK102356344SQ201080012300
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7日
发明者三村隆之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