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05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闭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对收容电池和存储卡等物品的收容室进行开闭的开闭盖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数码相机中,如图17所示,在长方体状的壳体9形成有电池97的收容室95和存储卡98的收容室96,并配备有对这些收容室95、96进行开闭的开闭盖91,该开闭盖91通过可滑动的铰链部92能够开闭。在将开闭盖91关闭的状态下,通过使该开闭盖91滑动,而使突出设置在开闭盖91的前端部上的卡止爪93与设置在壳体I的收容室95、96的开口缘上的卡止承受部94卡合,由此将开闭盖91锁定在关闭位置上。 此外,根据需要,利用弹簧(未图示)对开闭盖91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方向进行弹性施力。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174296号公报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开闭盖机构中,在形成于壳体9的收容室95、96的开口缘与关闭位置处的开闭盖91的外周缘之间设有用于顺畅地进行开闭盖91的开闭的间隙(例如0. 5mm左右),并且在开闭盖91的铰链部92设有允许开闭盖91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沿着铰链轴移动的轴向上的富余。根据上述开闭盖机构,即使在开闭盖91从关闭位置打开的过程中发生了该开闭盖91的侧缘卡挂在壳体9的开口缘的状况,通过开闭盖91沿着轴向的移动也能将上述状况避免,从而开闭盖91不发生卡挂地打开。然而,在上述开闭盖机构中,为了使开闭盖的打开动作顺畅地进行,而在开闭盖的周围设置0. 5mm左右大小的间隙,因此存在开闭盖在关闭状态下产生铰链轴方向的松动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减少该开闭盖产生的铰链轴方向上的松动的开闭盖机构。在本实用新型的开闭盖机构中,在壳体I上形成物品的收容室11,该收容室11由开闭盖2能够开闭地闭塞,该开闭盖2的基端部由铰链轴41枢轴支承,能够从壳体I的外侧进行滑动操作的滑动板3以沿着一方向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该开闭盖2上,该滑动板3在开闭盖2关闭的状态下通过向一方向滑动而将开闭盖2锁定在关闭位置上,在该滑动板3上突出设置有锁定片33,该锁定片33在开闭盖2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滑动板3向一方向滑动而与收容室11的开口缘卡合。[0013]在此,在开闭盖2关闭的状态下相互对置的壳体I的收容室11的开口缘与开闭盖2的外周缘的对置部上夹设有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在开闭盖2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滑动板3向所述一方向的滑动而发挥功能,该凸轮机构具有使沿着所述铰链轴41的轴向的方向上的按压力作用于开闭盖2的功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开闭盖机构,通过将开闭盖2从打开位置关闭而将壳体I的收容室11闭塞。并且,在开闭盖2关闭的状态下通过使滑动板3向一方向滑动而使凸轮机构发挥功能,从而对开闭盖2作用沿着铰链轴41的轴向的方向上的按压力。其结果是,开闭盖2沿着铰链轴41移动,且被限制在规定的位置上。而且,在滑动板3的滑动的作用下,锁定片33与收容室11的开口缘卡合,从而将开闭盖2锁定在关闭位置上。从该状态使滑动板3向反方向滑动时,锁定片33的锁定被解除,开闭盖2能够从关闭位置打开。在具体的方式中,所述凸轮机构设置在滑动板3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该凸轮机构使沿着所述铰链轴41的一方向的按压力作用于开闭盖2。根据该具体的方式,开闭盖2承受所述一方向的按压力而沿着铰链轴41向规定的一方向移动,且开闭盖2被限制在规定的位置上。在另一具体的方式中,所述凸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滑动板3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两凸轮机构使沿着所述铰链轴41相互对置的两方向的按压力即夹压力作用于开闭盖2。
根据该具体的方式,开闭盖2承受所述两方向的按压力而沿着铰链轴41向任一方向移动,开闭盖2被限制在两个按压力平衡的规定的位置上。若以在该状态下在开闭盖2的两侧形成适当的间隙的方式限定所述规定的位置,则在开闭盖2从关闭位置打开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开闭盖2卡挂在壳体I的开口缘上的状况。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开闭盖机构,在将开闭盖2关闭的状态下将该开闭盖2限制在规定的位置上,因此开闭盖2产生的沿着铰链轴41的方向上的松动减少。

图1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机中将开闭盖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该相机中将开闭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在解除了基于滑动板的锁定的状态下省略了开闭盖的图示的仰视图。图4是将图3的A部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5是在基于滑动板的锁定状态下省略了开闭盖的图示的仰视图。图6是将图5的A部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7(a),7(b)是表示滑动板的滑动动作的开闭盖及滑动板的后视图。图8是开闭盖及滑动板的分解立体图。[0033]图9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相机中将开闭盖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该相机中将开闭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在解除了基于滑动板的锁定的状态下省略了开闭盖的图示的仰视图。图12是将图11的A部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13是在基于滑动板的锁定状态下省略了开闭盖的图示的仰视图。图14是将图13的A部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15(a),15(b)是表示滑动板的滑动动作的开闭盖及滑动板的后视图。图16是开闭盖及滑动板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表示以往的开闭盖机构的立体图。符号说明I 壳体10 开口缘11收容室 12滑动接触承受面2开闭盖3滑动板31 翼片32滑动接触面33锁定片34操作旋钮4铰链机构41铰链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具体说明将本实用新型在相机中实施的两个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机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1,在该壳体I内形成有收容电池(省略图示)的收容室11。壳体I的收容室11通过开闭盖2而能够在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开闭,该开闭盖2的基端部由铰链机构4枢轴支承。在开闭盖2的背面配备有用于将开闭盖2在关闭位置处锁定的滑动板3。在滑动板3上如图1所示那样形成有从壳体I的外侧能够操作的操作旋钮34。此外,在铰链机构4内置有扭簧(省略图示),该扭簧对开闭盖2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朝向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进行弹性施力。开闭盖2如图8所示那样具备大致矩形的盖主体20,在该盖主体20的长度方向的基端部连结有具备铰链轴41的铰链机构4。在盖主体20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操作旋钮34露出的开口 22。而且,在盖主体20的前端部开设有一对狭缝21、21。[0064]滑动板3具备大致矩形的平板部30,在该平板部3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突出设置有翼片31。在该翼片31的前端面形成有呈圆弧状弯曲的滑动接触面32。而且,在平板部30的前端部突出设置有与开闭盖2的一对狭缝21、21对应的一对锁定片33、33。滑动板3相对于开闭盖2的背面,以能够进行与铰链机构4的铰链轴41正交的方向上的滑动的方式卡合,且不能进行与铰链轴41平行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通过滑动板3从图7 (a)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滑动到图7 (b)所示的锁定位置,由此滑动板3的一对锁定片33、33贯通所述狭缝21、21,并从开闭盖2的前端面突出距离S。如图2所示,在壳体I的收容室11的开口缘10上,在由于开闭盖2的关闭而与滑动板3的翼片31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呈圆弧状弯曲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如图3及图4所示,在滑动板3的锁定解除位置处,翼片31的滑动接触面32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彼此分离,但如图5及图6所示,在滑动板3从锁定位置的跟前位置到达锁定位置的过程中,翼片31的滑动接触面32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滑动接触,翼片31的滑动接触面32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承受凸轮力。在此,翼片31的滑动接触面32和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分别相对于滑动板3的滑动方向倾斜,在与该倾斜对应的分力F的作用下将开闭盖2朝向沿着铰链轴41的一方向按压。其结果是,开闭盖2沿着铰链轴41稍微移动,且在滑动板3的锁定位置处被限制在开闭盖2的侧缘与壳体I的开口缘10抵接的位置上。而且,通过滑动板3的一对锁定片33、33伸入到壳体I的开口缘10的内侦彳,由此将开闭盖2锁定在关闭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开闭盖2被限制在沿着铰链轴41的规定的位置上,因此开闭盖2不会产生沿着铰链轴41的方向上的松动。当打开开闭盖2时,使滑动板3向反方向滑动,从而解除一对锁定片33、33所进行的锁定。在滑动板3的滑动的作用下,翼片31的滑动接触面32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分离。由此,开闭盖2从铰链机构4受到打开方向的弹性作用力,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自动地打开至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第二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相机如图9及图10所示那样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1,在该壳体I内形成有收容电池(省略图示)的收容室11。壳体I的收容室11通过开闭盖2而能够在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10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开闭,该开闭盖2的基端部由铰链机构4枢轴支承。在开闭盖2的背面配备有用于将开闭盖2在关闭位置处锁定的滑动板3。在滑动板3上如图9所示那样形成有从壳体I的外侧能够操作的操作旋钮34。此外,在铰链机构4内置有扭簧(省略图示),该扭簧对开闭盖2从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朝向图10所示的打开位置 进行弹性施力。开闭盖2如图16所示那样具备大致矩形的盖主体20,在该盖主体20的长度方向的基端部连结有具备铰链轴41的铰链机构4。在盖主体20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操作旋钮34露出的开口 22。[0082]而且,在盖主体20的前端部开设有一对狭缝21、21。滑动板3具备大致矩形的平板部30,在该平板部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设置有两个翼片31a、31b。在两翼片31a、31b的前端面形成有呈圆弧状弯曲的滑动接触面32a、32b。而且,在平板部30的前端部突出设置有与开闭盖2的一对狭缝21、21对应的一对锁定片33、33。滑动板3相对于开闭盖2的背面,以能够进行与铰链机构4的铰链轴41正交的方向上的滑动的方式卡合,且不能进行与铰链轴41平行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通过滑动板3从图15(a)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滑动到图15(b)所示的锁定位置,由此滑动板3的一对锁定片33、33贯通所述狭缝21、21,并从开闭盖2的前端面突出距离S.如图10所示,在壳体I的收容室11的开口缘10上,在由于开闭盖2的关闭而与滑动板3的两个翼片31a、31b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呈圆弧状弯曲的两个滑动接触承受面12a、12b。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滑动板3的锁定解除位置处,翼片31a、31b的滑动接触面32a、32b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a、12b彼此分离,但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滑动板3从锁定位置的跟前位置到达锁定位置的过程中,翼片31a、31b的滑动接触面32a、32b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a、12b滑动接触,翼片31a、31b的滑动接触面32a、32b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a、12b承受凸轮力。在此,翼片31a、31b的滑动接触面32a、32b和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a、12b分别相对于滑动板3的滑动方向倾斜,在与该倾斜对应的分力Fa、Fb的作用下将开闭盖2朝向沿着铰链轴41而相互对置的两方向按压。其结果是,开闭盖2沿着铰链轴41稍微移动,且在滑动板3的锁定位置处被限制在开闭盖2的两侧缘从壳体I的开口缘10分尚的位置上。而且,通过滑动板3的一对锁定片33、33伸入到壳体I的开口缘10的内侦彳,由此将开闭盖2锁定在关闭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开闭盖2被限制在沿着铰链轴41的规定的位置上,因此开闭盖2不会产生沿着铰链轴41的方向上的松动。当打开开闭盖2时,使滑动板3向反方向滑动,从而解除一对锁定片33、33所进行的锁定。在滑动板3的滑动的作用下,翼片31a、31b的滑动接触面32a、32b从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a、12b分离。由此,开闭盖2从铰链机构4受到打开方向的弹性作用力,从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自动地打开至图10所示的打开位置。在此,由于开闭盖2的两侧缘从壳体I的开口缘10分离,因此开闭盖2不会卡挂在壳体I的开口缘10上而顺畅地打开。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部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由翼片31的滑动接触面32和壳体I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构成的凸轮机构设置在滑动板3的一方的侧部或两方的侧部,但也可以在滑动板3的前端部设置一个或两个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在所述开闭盖2的外周缘上形成的滑动接触面32和在所述壳体I的收容室11的 开口缘上形成的滑动接触承受面12。
权利要求1.一种开闭盖机构,其中,在壳体上形成物品的收容室,该收容室由开闭盖能够开闭地闭塞,该开闭盖的基端部由铰链轴枢轴支承,能够进行滑动操作的滑动板以沿着一方向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该开闭盖上,该滑动板在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通过向一方向滑动而将开闭盖锁定在关闭位置上,所述开闭盖机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相互对置的壳体的收容室的开口缘与开闭盖的外周缘的对置部上夹设有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在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滑动板向所述一方向的滑动而发挥功能,该凸轮机构具有使沿着所述铰链轴的轴向的方向上的按压力作用于开闭盖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机构,其中,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在所述开闭盖的外周缘上形成的滑动接触面和在所述壳体的收容室的开口缘上形成的滑动接触承受面,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受面分别相对于滑动板的滑动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盖机构,其中,所述凸轮机构设置在所述滑动板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该凸轮机构使沿着所述铰链轴的一方向的按压力作用于所述开闭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盖机构,其中,所述凸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滑动板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两凸轮机构使沿着所述铰链轴相互对置的两方向的按压力作用于所述开闭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少开闭盖产生的铰链轴方向上的松动的开闭盖机构,其中,在壳体(1)上形成收容室(11),该收容室(11)由开闭盖(2)闭塞,该开闭盖的基端部由铰链轴枢轴支承。在本实用新型的开闭盖机构中,能够进行滑动操作的滑动板(3)以沿着一方向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开闭盖上,该滑动板在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通过向一方向滑动而将开闭盖锁定在关闭位置上。在此,在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相互对置的壳体的收容室的开口缘与开闭盖的外周缘的对置部上夹设有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在开闭盖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滑动板向所述一方向的滑动而发挥功能,该凸轮机构使沿着铰链轴(41)的轴向的方向上的按压力作用于开闭盖。
文档编号G03B7/26GK202886800SQ20122036665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8日
发明者柴田圣也, 前田幸哉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