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12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特别涉及一种由多个屈折力配置为负正相间的透镜所组成的影像镜头系统组。
技术背景近几年来,由于光学摄像镜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手机相机、电脑网络相机、车用镜头、安全影像监控及电子娱乐等产业,而一般摄像镜头的影像感测元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O))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 ensor)两种,且由于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影像感测元件的画素面积缩小,摄像镜头逐渐往高画素及小型化领域发展,因此,如何以微小化的摄像镜头于小型的影像感测元件上产生良好的成像品质是为各业者主要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一般应用于汽车、影像监控及电子娱乐装置等方面的摄像镜头,因考量需要单次撷取大范围区域的影像特性,其镜头所需的视场角较大。现有的大视角摄像镜头,多采前群透镜为负屈折力、后群透镜为正屈折力的配置方式,构成所谓的反摄影型(InverseTelephoto)结构,藉此获得广视场角的特性,如美国专利第7,446,955号所示,是采前群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后群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四片式透镜结构,虽然如此的透镜配置形式可获得较大的视场角,但由于后群透镜仅配置一片透镜,较难以对系统像差做良好的补正。再者,近年来汽车配备倒车影像装置的普及,搭载有高解析度的广视角光学镜组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急需一种具备有广视场角与高成像品质,且不至于使镜头总长度过长的广视角摄影镜头。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藉以减缓系统敏感度,修正系统的非点收差和离轴光线入射于影像感测元件上的角度,以进一步修正像差并改善成像品质。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其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0011]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以下条件式O 彡 R6/ I R5 | < I.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R6/R7 I〈0.9。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彡 R3/ I R4 | 彡 I.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该光轴上的间距为T1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3 < R2/T12 < I. 6。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三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3,该第四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I. 5< (V4+V3) / (V4 - V3) <3. O0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R7+R8)/(R7 - R8)〈l.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且满足下列条件式I. 7<(R9 + RIO)/(R9 — R10) < 5. 3。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的至少其中之二的材质为塑胶。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0V,且满足下列条件式80 度 <F0V〈160 度。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l0,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为TD,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15 < Dr5rlO/TD < O. 40。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 1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3 < f/fl2 < I. O0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 1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fl2/f345<l. O0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其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0036]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 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以及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0V,且满足以下条件式O 彡 R6/ I R5 | < I. O ;以及O. 5 (mm) <f/tan (HFOV) <3. O (mm)。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30〈f/fl2〈l.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 1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fl2/f345〈l·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彡 R3/ I R4 丨彡 I.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R6/R7 |〈0.9。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三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3,该第四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I. 5< (V4+V3) / (V4 - V3) <3. O0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其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且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以及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0061]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以下条件式O 彡 R6/ I R5 | < I.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R7+R8)/(R7 - R8)〈l.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R6/R7 |〈0.9。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彡 R3/ I R4 丨彡 I. O。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 1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30 < f/fl2 < I. O0上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fl2/f345〈l· O。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透镜呈现负正相间隔的屈折力配置方式,可有效消除于广视角下系统的像差。第五透镜为负屈折力透镜,可避免前面负屈折力透镜的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度集中,以达成减缓系统敏感度,有助于提升镜头在制作、组装或环境测试上的成像稳定度。并且,第五透镜具有凸凹外型作为补正透镜,用于修正系统的非点收差(Astigmatism)且具有反曲点将可更有效地修正离轴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I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B、图1C、图ID为光线入射于图I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B、图2C、图2D为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B、图3C、图3D为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B、图4C、图4D为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B、图5C、图为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B、图6C、图6D为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7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B、图7C、图7D为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0089]图8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SB、图SC、图8D为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9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九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9B、图9C、图9D为光线入射于图9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IO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B、图10C、图IOD为光线入射于图IO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IlA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十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1B、图11C、图IlD为光线入射于图Il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I, 2,3,4,5,6,7,8,9,10,11 影像镜头系统组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 光圈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 第一透镜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 像侧面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 第二透镜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 像侧面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 第三透镜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 像侧面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 第四透镜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 像侧面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 第五透镜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 物侧面[0114]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 像侧面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 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以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透镜组成及配置关系,以及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条件式,而其他相异之处将于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影像镜头系统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光圈、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 件的成像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扩大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视场角,且对入射光线的折射率较为缓和,以避免像差过度增大,进而在扩大视场角与修正像差中取得平衡。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屈折力并有利于缩短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光学总长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有助于对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且同时有利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色差。第三透镜像侧面为凹面,且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影像镜头系统组主要的屈折力,且有利于缩短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并维持小型化。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为负屈折力透镜,可避免其物侧的负屈折力的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度集中,以达成减缓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敏感度,有助于提升镜头在制作、组装或环境测试上的成像稳定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因此,具有凸凹外型的第五透镜可作为补正透镜,用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非点收差且具有反曲点将可更有效地修正离轴光线入射于影像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此外,影像镜头系统组中的每一个透镜间呈现负正相间隔的屈折力配置方式,可有效消除于广视角下系统的像差。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可满足以下条件式(条件式I) :0 彡 R6 / I R5 I < 1.0 ;以及(条件式2) 0. 5 (mm) <f/tan (HFOV) <3. O (mm) 0其中,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HFOV为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上述(条件式I)时,利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像散与高阶像差,以提升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解像力。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上述(条件式2)时,在整体影像镜头系统组总长不至于太长之下,可使影像镜头系统组具有较充足视场角。影像镜头系统组也可满足下列条件式[0132](条件式3) I R6/R7 | <0. 9 ;(条件式4) 0 ^ R3/ I R4 | ^ I. O ;(条件式5) 1. 5< (V4+V3) / (V4 - V3) <3. O ;(条件式6) 0<(R7+R8)/(R7-R8)<1.0 ;(条件式7) 0. 30<f/fl2<l. O ;以及(条件式8) :0〈fl2/f345〈L0。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V3为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fl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345为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3)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透镜形状有利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像差。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4)时,可有助于对该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以提升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成像品质。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上述(条件式5) 时,有助于提升修正色差的能力。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6)时,有利于修正系统所产生的像散。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7)时,可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提升成像品质。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8)时,由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负屈折力较强,可提供良好的广角特性,而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则具有较强的正屈折力,来缩短整体的光学总长度,并有助于像差的修正,因此整体屈折力的配置有利于提供较好的广视角特性与像差修正能力。此外,影像镜头系统组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9) 0. 3〈R2/T12〈1. 6 ;(条件式10) I. 7< (R9+R10) / (R9-R10) <5. 3 ;(条件式11) :80deg. <F0V〈160deg.;以及(条件式 12) 0. 15<Dr5rl0/TD<0. 40。其中,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lO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T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TD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FOV为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Dr5rlO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9)时,可有利于提供大的视场角。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10)时,有利于修正系统所产生的非点收差。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11)时,可使影像镜头系统组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12)时,可使第三透镜至第五透镜间的配置较为紧密,有利于维持小型化。此外,在影像镜头系统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将以下述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具体方案。此外,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于下列非球面方程式(条件式ASP)表示X(Y) = (Y2/R)/(l +sqrt(l - (I + k)*(Y/R)2))+ J^d(Ai)*(Y')
I[0149]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及光轴的距离,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在各实施例中i可为但不限于4、6、7、8、10、12、14。<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IA至图ID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I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也即沿着图IA的左侧至右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光圈10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第五透镜1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17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11为凸面,像侧面112为凹面。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21为凸面,像侧面122为凸面,且物侧面121和像侧面1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31为凸面,像侧面132为凹面,且物侧面131和像侧面1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41和像侧面142均为凸 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51为凸面,像侧面152为凹面,且物侧面151和像侧面1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I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 6纳米(nanometer, 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关于影像镜头系统组I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I -1所示表I-I
权利要求1.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 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以下条件式O 彡 R6/ I R5 I < I. O。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R6/R7 I〈0.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彡 R3/ I R4 I ^ I. O。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该光轴上的间距为T1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3 < R2/T12 < I. 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3,该第四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1.5< (V4+V3) / (V4 - V3) <3. O。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 (R7+R8) / (R7 - R8)〈l. O。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且满足下列条件式I.7<(R9 + RIO)/(R9 — R10) < 5. 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两透镜的材质为塑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且满足下列条件式80 度 <F0V〈160 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l0,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为TD,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15 < Dr5rlO/TD < 0. 40。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3 < f/fl2 < I. O。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fl2/f345<l. O。
14.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且满足以下条件式O 彡 R6/ I R5 I < I. O ;以及 O. 5 (mm) <f/tan (HFOV)〈3. O (m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30<f/fl2<l. O。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fl2/f345<l. O。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彡 R3/ I R4 I ^ I. O。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R6/R7 I〈0.9。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3,该第四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I.5< (V4+V3) / (V4 - V3) <3. 0。
21.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且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以下条件式O 彡 R6/ I R5 I < I. O。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R7+R8)/(R7R8)〈1. O。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R6/R7 I〈0.9。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彡 R3/ I R4 I ^ I. O。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O. 30 < f/fl2 < I. O。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Π2,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fl2/f345<l. O。
专利摘要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一具有负屈折力和新月形的第五透镜。通过第五透镜的特性,影像镜头系统组可减缓系统敏感度,修正系统的非点收差和离轴光线入射于影像感测元件上的角度,以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并改善成像品质。通过每一透镜间呈现负正相间隔的屈折力配置方式,影像镜头系统组可有效消除于广视角下系统的像差。
文档编号G02B13/18GK202693899SQ20122037682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8日
发明者许志文, 周明达, 蔡宗瀚 申请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