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光学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7414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光学增亮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复合光学增亮膜。



背景技术:

增亮膜(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也称为增光膜或棱镜片(prism sheet),是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的最重要的光学膜之一,增亮膜的原理是利用其表面的一层微棱镜结构,通过折射和反射将射向观察者视角之外的光线调整至观察者视角之内,以提高LCD的辉度和对发出光能的利用率。因此,起到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增加显示亮度和节约显示器电池设备能量的作用。

现有的增亮膜包括基材以及微棱镜结构层,微棱镜结构层由许多用以汇聚光线的按照一个方向排列的复数微棱镜条组成,如图1所示。由于这些微棱镜条按照固定的方向规则排列,因而,汇聚的光线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增强。

但是,上述微棱镜结构由于具有规则排列的柱状结构,两片增亮膜的堆叠或与其它光学膜片组装叠置时,会因为膜层间的光学干涉作用而出现莫尔效应(moire effect)或牛顿环(Newton-ring)。另外,两片增亮膜的堆叠或与其它光学膜片组装叠置时,传统棱镜结构增亮膜与其他光学膜配合使用时,容易对棱镜结构的尖锐棱角造成磨损和刮伤。此外,由于传统棱镜结构具有的视角相对较窄,实际应用中,需加上扩散膜提高其遮盖性和应用于宽视角需求,成本相对增加。但这种方法不仅会增加成本,同时将背光模组结构变的 更为复杂,不符合未来膜片简单化、复合化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学增亮膜,在没有上扩散膜的情况下使用,且在提高其抗刮伤性能、减干涉性能的同时,保持其较高的亮度和视角是传统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易产生光干涉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增亮膜。该光学增亮膜具有减干涉性能,进一步的,还具有抗刮伤性能、较高的亮度和广视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微棱镜层,所述微棱镜层粘结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层包括若干微棱镜条;所述微棱镜条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微棱镜条具有微棱镜侧面和微棱镜顶角;所述微棱镜侧面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组成,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交形成所述微棱镜顶角;所述微棱镜顶角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凸起结构(简称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关于微棱镜顶角对称,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沿着微棱镜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微棱镜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结构(简称第二弧形凸起)。

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在从峰线到谷线的延伸方向上,侧面上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弧形凸起,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第二弧形凸起。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结构。

所述基材层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所述第二光学面位于第一光学面的对面;所述微棱镜层设置于第一光学面上。光线从第二光学面入射,经第一光学面射入微棱镜层。

所述微棱镜条彼此相邻地突出排列于基材层的表面上。

所述微棱镜条相互平行排列。微棱镜条可简称为微棱镜。

微棱镜条沿其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微棱镜条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的底部在微棱镜条的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

所述弧形凸起剖视图呈椭圆弧形。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基材层的材料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乳酸(PLA)、聚酯型聚氨酯(PU);聚烯烃,如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层的材料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碳酸酯树脂。

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8μm-600μm。优选地,基材层的厚度为20-400μm,或40-188μm。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层的材料选自紫外光(UV)固化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紫外光(UV)固化树脂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优选地,所述微棱镜层的材料为具有自修复功能的紫外光固化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自修复功能指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在受压变形后有回弹的功能。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条具有一个高度较高的峰线以及二个位于该峰线的左右两侧且高度较低的谷线,相邻微棱镜条的谷线互相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微棱镜顶角(也称为峰角)的角度为60-160度,微棱镜条的高度为H,且0.5μm≤H≤50μm。

进一步的,峰角的角度为80-100度。优选地,峰角的角度为90-100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关于微棱镜条的顶角对称,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沿着微棱镜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与微棱镜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内的宽度为P1,0.1μm≤P1≤40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与微棱镜条相平行方向的长度为纵向长度,纵向长度为D1,且0.2μm≤D1≤300μm,且H>P1。进一步的,D1>P1,或P1>D1。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沿着微棱镜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与微棱镜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内的宽度为P2,0.1μm≤P2≤40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与微棱镜条相平行方向的长度为纵向长度,纵向长度为D2,且0.2μm≤D2≤300μm,且H>P2。进一步的,D2>P2,或P2>D2。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为椭球体,最高点随着椭球体的变化而高低变化不等。第一弧形凸起结构无规则排列于至少一条微棱镜峰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条的峰线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最高点的高度为H°,0.01μm≤H°≤20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与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相接的底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且0.01μm≤h≤20μ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半椭圆弧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半椭圆弧形。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且0.05μm≤L1≤5000μm;

所述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且0.05μm≤L2≤5000μm。

进一步的,第二弧形凸起在长度方向的顶点在与微棱镜条平行的同一条虚线上延伸;所述同一条虚线上的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相邻最低点的距离 为L2,且0.05μm≤L2≤5000μm。

进一步的,在上述复合光学增亮膜中,15μm≤H≤40μm,3μm≤P1≤12μm,25μm≤D1≤80μm,且H>P1,4μm≤P2≤20μm,30μm≤D2≤200μm,且H>P2,2μm≤H°≤6μm,1μm≤h≤5μm,100μm≤L1≤1000μm,800μm≤L2≤2000μm。前述数值范围对应实施例5-8。

进一步的,在上述复合光学增亮膜中,25μm≤H≤40μm,3μm≤P1≤12μm,45μm≤D1≤80μm,且H>P1,4μm≤P2≤20μm,30μm≤D2≤100μm,且H>P2,2μm≤H°≤5μm,1μm≤h≤5μm,500μm≤L1≤1000μm,800μm≤L2≤2000μm。前述数值范围对应实施例5、6和8。

第二弧形凸起结构能够有效散射入射光线,减轻由于棱镜条的规则结构引起的干涉现象。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在生产及组装过程中,其它膜片的摩擦对棱镜峰造成损伤。第一弧形凸起结构也能起到散射光线、减轻光干涉的作用。

第一弧形凸起、第二弧形凸起在整个微棱镜条中占有很少部分,不会对亮度造成较大的影响。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基材层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所述第二光学面位于第一光学面的对面;所述微棱镜层设置于第一光学面上。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0.5%-10%。

进一步的,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0.5%-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的光学增亮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准备基材层;

(2)将紫外光(UV)固化树脂涂布于基材层的表面,经模具碾压,形 成微棱镜层,固化,得到所述的光学增亮膜。

进一步的,在上述步骤(2)中,将紫外光(UV)固化树脂涂布于基材层的表面,再经辗压一个与微棱镜层具有互补结构的模具,使紫外光(UV)固化树脂形成微棱镜层,随后用紫外光照射,使紫外光固化树脂固化,从而将微棱镜层设置于基材层的表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具有较好的减干涉性能。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能保持较高亮度,同时具有广视角,抗刮伤性能好。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不需要保护膜,可减少一张扩散膜的使用,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并且,棱镜层结构不需要大的模具切削,模具制备工艺相对简单,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的横截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的微棱镜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入射光线走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的微棱镜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易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能特征和优点,下文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做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10和微棱镜层11,所述微棱镜层粘结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层包括若干微棱镜条110;所述微棱镜条11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微棱镜条 具有微棱镜侧面和微棱镜顶角;所述微棱镜侧面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组成,所述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相交形成所述微棱镜顶角;所述微棱镜顶角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关于微棱镜顶角对称,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沿着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10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微棱镜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

所述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上均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

所述基材层10具有第一光学面101和第二光学面102,所述第二光学面102位于第一光学面101的对面;所述微棱镜层11设置于第一光学面101上。光线从第二光学面102入射,经第一光学面101射入微棱镜层11。

所述微棱镜条110彼此相邻地突出排列于基材层10的表面上。

所述微棱镜条110相互平行排列。

微棱镜条11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微棱镜条110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底部在微棱镜条110的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上。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121剖视图呈椭圆弧形。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8μm-600μm。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条110具有一个高度较高的峰线111以及二个位于该峰线111的左右两侧且高度较低的谷线112,相邻微棱镜条110的谷线112互相重叠。

所述微棱镜条的峰角(也称为顶角)的角度为60-16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为H,且0.5μm≤H≤50μm。

进一步的,峰角的角度为80-100度。优选地,峰角的角度为90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与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内的宽 度为P1,0.1μm≤P1≤40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与微棱镜条110相平行方向的长度为纵向长度,纵向长度为D1,且0.2μm≤D1≤300μm,且D1>P1,H>P1。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沿着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延伸、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内的宽度为P2,0.1μm≤P2≤40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微棱镜条110相平行方向的长度为纵向长度,纵向长度为D2,且0.2μm≤D2≤300μm,且D2>P2,H>P2。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为H°,0.01μm≤H°≤20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相接的底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且0.01μm≤h≤20μ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半椭圆弧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半椭圆弧形。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且0.05μm≤L1≤5000μm;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且0.05μm≤L2≤5000μm。

第二弧形凸起121在长度方向的顶点在与微棱镜条110平行的同一条虚线上延伸;所述同一条虚线上的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且0.05μm≤L2≤5000μm。

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上,在从峰线到谷线的延伸方向上,侧面上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弧形凸起121,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第二弧形凸起121。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内部,光线到达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后,入射光线30在结构化表面发生折射,大部分出射光线31相对入射光线是发散的,且由于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和第二弧形凸 起结构121具有微凸出弧面,因而,入射光线经弧面出射光线,起到散射作用,使得出射光线角度呈散乱的状态。并且,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为不连续的无规则椭圆点状分布,打破了原有的规则条状棱镜结构,有助于减少干涉和提高视角。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在第一光学面上的投影面积占据第一光学面的面积的0.5%-10%,由于占比较小,在整个微棱镜条110中占有很少部分,不会对亮度造成较大的影响。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10和微棱镜层11,所述微棱镜层粘结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层包括若干微棱镜条110;所述微棱镜条11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微棱镜条具有微棱镜侧面和微棱镜顶角;所述微棱镜侧面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组成,所述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相交形成所述微棱镜顶角;所述微棱镜顶角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关于微棱镜顶角对称,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沿着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10的横截面中的表面轮廓线为弧形;所述微棱镜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所述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上均设置有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

所述基材层10具有第一光学面101和第二光学面102,所述第二光学面102位于第一光学面101的对面;所述微棱镜层11设置于第一光学面101上。光线从第二光学面102入射,经第一光学面101射入微棱镜层11。

所述微棱镜条110具有一个高度较高的峰线111以及二个位于该峰线111的左右两侧且高度较低的谷线112,相邻微棱镜条110的谷线112互相重叠。所述微棱镜条110相互平行排列。

微棱镜条11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

微棱镜条110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底部在微棱镜条110的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上。

所述弧形凸起121剖视图呈椭圆弧形。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8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6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0.5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0.1μm≤P1≤0.5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长度为D1,0.2μm≤D1≤1μm,且D1>P1。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0.1μm≤P2≤0.5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纵向长度为D2,0.2μm≤D2≤2μm,且D2>P2。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为H°,0.01μm≤H°≤0.1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的相交面(即相接的底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0.01μm≤h≤0.1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0.05μm≤L1≤1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0.05μm≤L2≤1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5-6%。

实施例2

如实施例1提供的光学增亮膜,其中,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600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16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 50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30μm≤P1≤40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纵向长度为D1,250μm≤D1≤300μm。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30μm≤P2≤40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长度为D2,250μm≤D2≤300μm。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为H°,16μm≤H°≤20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的相交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15μm≤h≤20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3000μm≤L1≤5000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3000μm≤L2≤5000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3-4%。

实施例3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300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12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25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10μm≤P1≤15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纵向长度60μm≤D1≤80μm。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10μm≤P≤15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长度为D2,60μm≤D2≤80μm。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为H°,8μm≤H°≤10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 的相交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8μm≤h≤10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2000μm≤L1≤2200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2000μm≤L2≤2200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0.5%-1%。

实施例4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20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8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2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0.2μm≤P1≤0.5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纵向长度为D1,8μm≤D1≤10μm,且D1>P1。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0.2μm≤P2≤1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长度为D2,1μm≤D2≤2μm,且D2>P2。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H°为0.5μm≤H°≤1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的相交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0.5μm≤h≤1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8μm≤L1≤10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120μm≤L2≤150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2%-4%。

实施例5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碳酸酯树脂。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300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9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40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3μm≤P1≤5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纵向长度为D1,45μm≤D1≤50μm,且D1>P1。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4μm≤P2≤5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长度为D2,30μm≤D2≤35μm,且D2>P2。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H°为4μm≤H°≤5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的相交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4μm≤h≤5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800μm≤L1≤1000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800μm≤L2≤1000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0.5-1%。

实施例6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188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10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25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10μm≤P1≤12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纵向长度为D1,60μm≤D1≤80μm,且D1>P1。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15μm≤P2≤20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长度为D2,80μm≤D2≤100μm,且D2>P2。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H° 为2μm≤H°≤3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的相交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1μm≤h≤2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500μm≤L1≤600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1800μm≤L2≤2000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2%-3%。

实施例7

所述基材层10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100μm。

所述微棱镜层11的材料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角的角度为90度,微棱镜条110的高度H为15μm。

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宽度为P1,8μm≤P1≤10μm;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的纵向长度为D1,25μm≤D1≤30μm,且D1>P1。

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宽度为P2,10μm≤P2≤15μm;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长度为D2,180μm≤D2≤200μm,且D2>P2。

所述微棱镜条110的峰线111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最高点的高度H°为4μm≤H°≤6μm;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第一侧面113或第二侧面114的相交面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的最高点的距离为h,1μm≤h≤2μm。

相邻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相邻最低点距离为L1,100μm≤L1≤150μm;

相邻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相邻最低点的距离为L2,800μm≤L2≤1000μm。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8%-10%。

实施例8

参照实施例5提供的光学增亮膜,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结构120为沿着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结构。而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为沿着与微棱镜条11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结构121与棱镜条状结构110相平行的方向宽度为横向宽度,且横向宽度为P2,且4μm≤P2≤5μm。所述弧形凸起结构121与棱镜条状结构110相垂直的方向长度为纵向长度,且纵向长度为D2,且30μm≤D2≤35μm。如图6所示,聚光微棱镜条110的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上具有若干大小不等的第二弧形凸起121。在从峰线到谷线的延伸方向上,侧面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弧形凸起121。在侧面上的从峰线到谷线的距离足够的情况下,在从峰线到谷线的延伸方向上,也可以设置两个第二弧形凸起121。

第一弧形凸起结构和第二弧形凸起结构在第一光学面的投影面积占第一光学面的3%-4%。

对比例1

现有2张如图1所示的传统的增亮膜,其中,基材层的厚度、微棱镜条的高度和宽度与实施例1提供的复合光学增亮膜中的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增亮膜和对比例提供的产品,采用下述方法检测。

辉度及可视角:将增亮膜组装入背光模组,使用购自日本拓普康(Topcon)的BM-7辉度仪来测定辉度、光学均匀性及可视角(即中心亮度1/2的角度)。光学均匀性的评价等级:优>差。可视角评价等级:优>良>差。

减干涉性能:将增亮膜组装入背光模组,观察显示屏上是否有牛顿环、莫尔效应及该现象是否严重。评价等级:无>轻微>明显。

抗刮伤性能:将扩散膜固定,增亮膜结构面置于扩散膜上,增亮膜上放置500g重砝码,匀速向左、右拉动上增亮膜样品,重复2个循环,观察增亮膜样品的刮伤程度。评价等级:优>差。

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增亮膜的主要性能检测结果

由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弧形凸起结构有助于增亮膜减干涉性能、抗刮伤性能及可视角的提高,而辉度的提高主要受微棱镜柱的峰角度数、高度的变化影响。本发明提供的光学增亮膜有效解决了现有增亮膜的牛顿环和莫尔效应等干涉现象。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光学增亮膜的抗刮伤性能好,不需要保护膜,且由于凸起结构还具有扩散作用,还可省去上扩散膜的使用,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大大节约了液晶显示器成本。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5至8中的产品综合性能较好。其中,实施例5、实施例6和实施例8中的产品综合性能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