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905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投影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光源、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对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影的投影光学装置,并向屏幕等投影面投影图像的投影仪。近年来,需要一种在实现光源的高亮度化的同时,即使在进行音乐会等宽广的会场中使用,也能够抑制由尘埃等导致的画质劣化的投影仪。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对光调制装置等光学元件防尘并高效地冷却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投影仪具有多个管道部件、循环风扇以及换热器,并具备构成密封结构的气冷单元。而且,冷却对象(光调制装置)配置于密封结构内,被利用循环风扇循环的密封结构内的空气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3988号公报

然而,利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投影仪,未将空气充分供给至密封结构内则难以充分发挥循环风扇(作为第一风扇)的能力、即难以将冷却对象充分冷却。因此,为了将空气积极地供给至密封结构内,考虑除了第一风扇之外、增加第二风扇的结构。然而,如果无法取得第二风扇所供给的风量与第一风扇能够送风的风量的平衡则密封结构内的压力分布会不均匀,从而存在冷却效率未必提高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以及光调制装置, 并对图像进行投影,上述投影仪具备循环冷却装置,该循环冷却装置具有供冷却对象配置的封闭空间,并通过使冷却气体在上述封闭空间循环而将上述冷却对象冷却,上述循环冷却装置具备:冷却风扇,其配置于上述封闭空间内,并将上述冷却气体向上述冷却对象送风;吸热部,其对将上述冷却对象冷却后的气体的热量进行吸热;以及循环风扇,其配置于上述封闭空间内,并使由上述吸热部吸热后的上述冷却气体在上述封闭空间内循环,在上述封闭空间设置有开口流路,该开口流路将上述循环风扇所循环的上述冷却气体引导至上述冷却风扇,且形成有开口部,上述开口部设置于上述冷却风扇的吸气口附近。

根据该结构,循环冷却装置将冷却对象收纳在封闭空间内,并具备循环风扇以及冷却风扇。而且,冷却风扇将由吸热部吸热并借助循环风扇而循环的冷却气体向冷却对象送风。由此,能够防止投影仪外部的尘埃附着于冷却对象(例如,光学元件等),并且能够可靠地将冷却对象冷却。

另外,在封闭空间设置有开口流路,由此,即使在循环风扇所循环的冷却气体的风量超过冷却风扇能够送风的风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多余的冷却气体从开口部向开口流路外流通,从而冷却风扇能够顺畅地获取冷却气体并将其向冷却对象送风。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循环风扇以及冷却风扇所具有的能力而将冷却对象高效地冷却。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投影仪,其抑制尘埃的附着、以及抑制由高温导致的冷却对象的劣化,从而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投影良好画质的图像。另外,能够抑制循环风扇、冷却风扇的叶片的转速,由此实现投影仪的低噪声化。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上述封闭空间由收纳上述冷却对象的第一收纳部、以及配设有上述冷却风扇和上述循环风扇的第二收纳部形成,在上述第二收纳部内设置有为了形成上述开口流路而分隔上述第二收纳部内的分隔部。

根据该结构,在第二收纳部内设置有循环风扇、用于形成开口路径 的分隔部、以及冷却风扇,由此,能够将从循环风扇送风的冷却气体高效地经由开口路径向冷却风扇引导,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冷却对象冷却。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上述冷却风扇形成上述分隔部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开口流路利用冷却风扇形成,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收纳部内的空间来形成开口流路。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设置有多个上述冷却风扇,在上述第二收纳部内设置有将上述循环风扇所循环的冷却气体分别引导至多个上述冷却风扇的多条流路,上述开口流路是将冷却气体引导至多个上述冷却风扇中的送风的风量最大的冷却风扇的流路。

根据该结构,将冷却气体引导至多个冷却风扇中的送风的风量最大的冷却风扇的流路为开口流路,由此,能够使循环风扇所循环的冷却气体更高效地向开口流路流通,并将其向冷却对象送风。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设置有多个上述冷却风扇,在上述第二收纳部内设置有将上述循环风扇所循环的冷却气体分别引导至多个上述冷却风扇的多条流路,上述开口流路是将冷却气体引导至多个上述冷却风扇中的除配置于距离上述循环风扇最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以外的冷却风扇的至少任一个冷却风扇的流路。

根据该结构,将冷却气体引导至多个冷却风扇中的除配置于距离循环风扇最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以外的冷却风扇的流路的任一条流路是形成有开口部的开口流路。由此,在未形成有开口部的结构中,能够使容易在通向配置于距离循环风扇最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的流路流动的冷却气体也在开口流路充分流通。因此,不仅能够将循环风扇所循环的冷却气体高效地引导至配置于距离循环风扇最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还能够将循环风扇所循环的冷却气体高效地引导至配置于比该冷却风扇 远的位置的冷却风扇。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多个冷却风扇以及循环风扇的能力而将冷却对象冷却。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上述冷却对象是包括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的多个光调制装置,多个上述冷却风扇将冷却气体分别独立地向上述多个光调制装置送风,上述开口流路是向将冷却气体向上述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送风的冷却风扇引导冷却气体的流路。

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与其他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例如,红色光、蓝色光的光调制装置)相比,照射的光量较大,温度上升显著,因此,期望送风较大的风量的冷却气体。

根据该结构,将冷却气体引导至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用的冷却风扇的流路为开口流路,因此,能够将较大的风量的冷却气体送风至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上述循环风扇为轴流风扇,上述冷却风扇为多叶片风扇。

根据该结构,循环风扇由轴流风扇构成,由此能够在第二收纳部内高效地使冷却气体循环。而且,冷却风扇由冷却气体的排出压力较高的多叶片风扇构成,由此,能够朝向冷却对象集中送风冷却气体。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上述循环风扇以及上述冷却风扇以叶片的旋转中心轴沿着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配置于第二收纳部内的循环风扇以及冷却风扇以上述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收纳部在上述方向上的大小。因此,能够形成为以抑制投影仪的大型化的方式配置第二收纳部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以及散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中的第二收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中的第二收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删除了底面部的状态下的第二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6(a)、图6(b)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收纳部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模拟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光放大投影至屏幕等投影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载置于桌上等,并能够构成为:向投影面投影横向长的图像的横卧姿势、以及从与投影面对置的一侧观察,从横卧姿势旋转90°,向投影面投影纵向长的图像的纵卧姿势。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照明装置31的光学单元3、以及冷却装置4。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还配置有向照明装置31、控制部供电的电源装置等。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横卧姿势的投影仪1中,将投影面侧记作+Y侧(前侧)、将从与投影面对置的一侧观察的右侧记 作+X侧、将垂直方向上侧记作+Z侧。

对外装壳体2而言,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其由多个部件组合构成,设置有获取外部空气的吸气口、排出内部的温暖的空气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内存)等,其作为计算机发挥作用,对投影仪1的动作进行控制,例如进行与图像的投影相关的控制、与冷却装置4的动作相关的控制等。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的控制之下,根据图像信息对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光投影至投影面。

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3除了具备照明装置31之外,还具备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有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装置34、作为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透镜35、以及收纳上述各部件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6。

照明装置31具备相互对置配置的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以及配置于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之间的反射镜31C。

一对光源装置31A、31B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具备放电型的光源311、反射体312、以及收纳上述部件的光源用壳体313。而且,一对光源装置31A、31B朝向反射镜31C射出光。

反射镜31C将从光源装置31A、31B射出的光向同一方向(+Y方向)反射,并使其射入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

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UV滤镜321、第一透镜阵列322、第二透镜阵列324、偏振光转换元件325以及叠加透镜326。第一透镜阵列322、第二透镜阵列324、以及叠加透镜326使从光源装置31A、31B射出的光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大致均匀化。偏振光转换元件325将从第二透镜阵列324射出的随机光整备成能够在光调制装置341利用的第一直线偏振光。

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备分色镜331、332、反射镜333~336、以及 中继透镜337,其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的光分离为红色光(R光)、绿色光(G光)、以及蓝色光(B光),并将上述光引导至光学装置34。

光学装置34具备分别针对上述每一色光设置的物镜340、光调制装置341、以及作为色彩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分色棱镜344。将R光、G光、B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1分别设为341R、341G、341B。

各光调制装置341具备透射型液晶面板、分别配置于液晶面板的光射入侧、光射出侧的射入侧偏光板、射出侧偏光板,并根据图像信息对各色光进行调制。正交分色棱镜344反射由光调制装置341R、341B调制后的R光以及B光、并透过由光调制装置341G调制后的G光,合成三色的调制后的光。

投影透镜35构成为具有包括配置于正交分色棱镜344侧的透镜351的多个透镜,并将由正交分色棱镜344合成的光放大投影至投影面上。

冷却装置4具备循环冷却装置5、散热装置6(参照图2)、以及送风风扇41、42等。

循环冷却装置5构成为:具有封闭空间,使冷却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冷却空气)在该封闭空间内循环,从而将作为配置于封闭空间的冷却对象的光调制装置341冷却。此外,用作冷却气体的气体并不限定于空气,也可以是氦气等气体。

散热装置6构成为将由循环冷却装置5产生的热量散热。之后针对循环冷却装置5以及散热装置6详细地进行说明。

送风风扇41向偏振光转换元件325送风冷却空气,送风风扇42向反射镜31C等送风冷却空气。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投影仪1内配置有用于冷却照明装置31、电源装置等的风扇、以及对从该风扇送风出的冷却空气进行引导的管道部件等。

循环冷却装置以及散热装置的结构

这里,对循环冷却装置5以及散热装置6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循环冷却装置5以及散热装置6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如图2所示,循环冷却装置5具备第一收纳部51、第二收纳部52、冷却风扇53、管道部件54、吸热部55、以及循环风扇56。

对于第一收纳部51而言,虽然省略详细的图,但如图1所示,其使用光学部件用壳体36、物镜340、以及投影透镜35的透镜351等构成,并收纳光学装置34以及吸热部55(参照图2)。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光调制装置341利用挠性电路板等与控制部连接,在光学部件用壳体36设置有供该挠性电路板插通的插通孔。而且,构成为:在挠性电路板的周围配置有弹性部件等,在挠性电路板与插通孔之间不产生间隙。即,该弹性部件也成为构成第一收纳部51的部件。

之后对第二收纳部52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二收纳部52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的下方(参照图1),与第一收纳部51形成封闭空间。该封闭空间构成为使第一收纳部51以及第二收纳部52的外部的空气难以流入内部的密封结构。

设置有三个冷却风扇53(冷却风扇53R、53G、53B),它们配置于第二收纳部52内、即封闭空间内。

冷却风扇53R、53G、53B是将从沿着叶片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获取的冷却空气向旋转切线方向排出的多叶片风扇,它们经由管道部件54将第二收纳部52内的冷却空气分别独立地送风至第一收纳部51内的三个光调制装置34。具体而言,冷却风扇53R将冷却空气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R,冷却风扇53G将冷却空气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G。而且,冷却风扇53B将冷却空气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B。

管道部件54形成为:在内部具有三条流路,并将从冷却风扇53R、53G、53B排出的冷却空气分别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

吸热部55连接于散热装置6的流通管65,对将光调制装置341冷却后的空气的热量进行吸热,并使所吸热的热量传导至流通管65内的液体。作为该液体,能够例示有水、丙二醇等。

循环风扇56设置有两个,是轴流风扇,它们配置于吸热部55附近 的第二收纳部52内、即封闭空间内。循环风扇56使由吸热部55吸热后的冷却空气在第二收纳部52内循环。

散热装置6具备箱61、泵62、热交换部63、散热用风扇64、以及多个流通管65。

箱61经由流通管65与吸热部55以及泵62连接,其存积液体,并将该液体供给至由流通管65连接的环状的流路。

泵62经由流通管65与箱61以及热交换部63连接,并使液体沿着环状的流路循环。

对热交换部63而言,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其具备受热部、作为热电转换元件的珀耳帖元件、以及散热片等,并经由流通管65与泵62以及吸热部55连接。对于热交换部63而言,吸热部55进行吸热,受热部对传导至流通管65内的液体的热量进行受热,并将其经由珀耳帖元件等传导至散热片。

散热用风扇64将冷却空气送风至热交换部63的散热片,使发热的散热片的热量散热。

第二收纳部以及第二收纳部内的结构

这里,对第二收纳部52以及第二收纳部52内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循环冷却装置5中的第二收纳部5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循环冷却装置5中的第二收纳部52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图4所示,第二收纳部52形成为俯视时为矩形的箱状,具备安装有冷却风扇53以及循环风扇56的安装侧壳体52A、以及与安装侧壳体52A收纳冷却风扇53以及循环风扇56的罩侧壳体52B。

具体而言,第二收纳部52如上述那样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参照图1)的下方,安装侧壳体52A大致沿着X-Y平面,具有成为光学部件用壳体36侧的上表面部521、以及从上表面部521的周缘朝向罩侧壳 体52B突出的侧面部522。罩侧壳体52B具有与上表面部521对置的底面部523、以及从底面部523的周缘朝向安装侧壳体52A突出的侧面部524。

如图3所示,两个循环风扇56在安装侧壳体52A的-X侧端部附近沿着Y方向配置(将两个循环风扇56中的配置于+Y侧的循环风扇56设为561、配置于-Y侧的循环风扇56设为562)。另外,循环风扇561、562以叶片的旋转中心轴56j沿着大致Z方向的方式配置。

如图4所示,在安装侧壳体52A形成有供循环风扇561、562的叶片露出的通气孔525,在该通气孔525的+Z侧、即第一收纳部51内配置有吸热部55(参照图2)。循环风扇561、562使从该通气孔525获取的冷却空气在第二收纳部52循环。

另外,如图4所示,在安装侧壳体52A形成有周缘部突出且插通有管道部件54的一部分的插通孔526。该插入孔526以位于光学装置34(参照图1)的下方的方式形成。

冷却风扇53R、53G、53B如上所述为多叶片风扇,如图3所示,具有收纳有叶片且形成有吸气口53i的圆柱部531、以及从圆柱部531突出且形成有排出口(省略图示)的突出部532。

冷却风扇53R、53G、53B在循环风扇561、562的+X方向上,按照距离循环风扇561、562较近的顺序配置为冷却风扇53B、冷却风扇53G、冷却风扇53R。即,相对于循环风扇561、562,冷却风扇53G配置于比冷却风扇53B远的位置,冷却风扇53R配置于比冷却风扇53G远的位置。

另外,冷却风扇53R、53G、53B配置为:叶片的旋转中心轴53j沿着大致Z方向,吸气口53i朝向罩侧壳体52B侧,且排出口朝向+Y侧。即,循环风扇561、562以及冷却风扇53R、53G、53B以各自的旋转中心轴56j、53j沿着大致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

管道部件54如上所述地形成为将从冷却风扇53R、53G、53B排出的冷却空气分别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具体而言,如图3、图4所示,管道部件54具有将从冷却风扇53R排出的冷却空气 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R的流路形成部54R、将从冷却风扇53G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G的流路形成部54G、以及将从冷却风扇53B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B的流路形成部54B。

流路形成部54R、54G、54B分别如图3所示那样在从冷却风扇53R、53G、53B各自的排出口沿着上表面部521延伸突出之后,如图4所示那样,以位于安装侧壳体52A的插入孔526内的方式弯曲,并以位于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的下方的方式朝向+Z延伸突出。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删除了底面部523的状态下的第二收纳部52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在第二收纳部52内、即封闭空间内设置有将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分别引导至冷却风扇53R、53G、53B的流路7R、7G、7B。具体而言,流路7R是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53R的流路,流路7G是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53G的流路,流路7B是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53B的流路。

流路7R、7G、7B由上表面部521和底面部523、以及设置于第二收纳部52内的分隔部分隔第二收纳部52内而形成。作为该分隔部,使用设置于安装侧壳体52A的第一隔壁71、设置于罩侧壳体52B的第二隔壁72、以及冷却风扇53G、53B的圆柱部531。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隔壁71从安装侧壳体52A的上表面部521立起,具有肋711、712、713、714。

肋711形成为:在从循环风扇561附近的+Y侧的侧面部522倾斜地延伸突出至冷却风扇53B的圆柱部531与流路形成部54B之间之后,以位于冷却风扇53G的圆柱部531的+Y侧的方式弯曲。而且,在肋711且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54B、54G的部位形成有切口。

肋712与+Y侧的侧面部522分离,在循环风扇561的+X侧从Y方向的循环风扇561的大致中央延伸突出至冷却风扇53B的圆柱部531。

肋713在循环风扇562的+X侧从Y方向的循环风扇562的大致中央延伸突出至冷却风扇53G的圆柱部531。

肋714以经由冷却风扇53G的圆柱部531与肋713相连的方式形成,以包围冷却风扇53R的-X侧以及+Y侧的方式弯曲,并与+X侧的侧面部522连接。另外,肋714且在配置有流路形成部54R的部位形成有切口。

如图4、图5所示,第二隔壁72从罩侧壳体52B的底面部523立起,具有肋725、726、727、以及肋728。

肋725形成为:在Z方向上与肋711以及流路形成部54B、54G重叠,且位于冷却风扇53B的吸气口53i以及冷却风扇53G的吸气口53i的+Y侧。

肋726在Z方向上与肋712以及冷却风扇53B的圆柱部531重叠,以包围冷却风扇53B的吸气口53i的-Y侧的方式弯曲,并连接于肋725的中途。

这样,在第二收纳部52内形成有由肋711、712、肋725、726、以及冷却风扇53B的圆柱部531分隔出的流路7B。流路7B形成为:在循环风扇56侧且在肋711、725的端部与肋712、726的端部之间具有冷却空气的流入口,并从该流入口朝向冷却风扇53B的吸气口53i。

肋727在Z方向上与肋713以及冷却风扇53G的圆柱部531重叠,且以包围冷却风扇53G的吸气口53i的-Y侧的方式弯曲。

肋728形成为:连接于肋727,在Z方向上与肋714以及流路形成部54R重叠。

这样,在第二收纳部52内形成有由肋711、712、713、肋726、727、以及冷却风扇53B、53G各自的圆柱部531分隔出的流路7G。流路7G形成为:在循环风扇56侧且在肋712、726的端部与肋713、727之间具有冷却空气的流入口,并从该流入口朝向冷却风扇53G的吸气口53i。

而且,在第二收纳部52内形成有由肋713、714、肋727,728以及冷却风扇53G的圆柱部531分隔出的流路7R。流路7R形成为:在循环风扇56侧且在肋713、727的端部与侧面部522、524之间具有冷却空气的流入口,并从该流入口朝向冷却风扇53R的吸气口53i。

另外,流路7G的流入口形成为比与流路7B、7R各自的流入口宽,并形成为能够将冷却风扇53R、53G、53B中的冷却风扇53G的送风量设定为最大。

另外,如图5所示,在流路7G且在肋711、725与肋714、728之间形成有开口部70。开口部70在流通于流路7G的冷却空气的流动的方向上设置于冷却风扇53G的吸气口53i的下游侧,流路7G相当于形成有开口部70的开口流路。此外,还能够利用开口部70对冷却风扇53G的电缆进行配线。

作为开口流路的流路7G是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53R、53G、53B中的送风的风量最大的冷却风扇53G的流路,并且,还是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53R、53G、53B中的配置于距离循环风扇56第二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53G的流路。

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被引导至流路7R、7G、7B而被冷却风扇53R、53G、53B获取,并经由管道部件54被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而且,将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冷却而变暖的空气如前述那样被吸热部55吸热,并被散热装置6散热。

第二收纳部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

构成为通过在流路7G形成有开口部70而将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高效地引导至冷却风扇53G。

这里,以与未形成有开口部70的结构比较的方式针对第二收纳部52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6(a)、图6(b)是表示用于对第二收纳部52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模拟结果的图。具体而言,图6(a)是表示使用了形成有开口部70、模仿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收纳部52的模型A的情况下的压力分布的模拟结果的图,图6(b)是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是表示使用了除了未形成有开口部70以外与模型A相同的形状的模型B的情况下的压力分布的模拟结果的比较图。

如图6(a)、图6(b)所示,在流路7B、7R中,模型A、模型B 均不是压力特别高的区域,显示了相同的压力分布,但在流路7G中显示了不同的分布。即,如图6(b)所示,在未形成有开口部70的模型B中,在冷却风扇53G的吸气口53i附近产生压力增高的区域10。在该区域10中,冷却风扇53G不能充分获取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因此导致压力增高,形成为不能将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有效地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G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在形成有开口部70的模型A中,在模型B产生的压力增高的区域10处的压力形成为较小。这是因为:通过使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中的对于冷却风扇53G而言多余的冷却空气从开口部70向流路7G外流动,从而冷却风扇53G能够充分获取冷却空气。即,在形成有开口部70的模型A中,冷却风扇53G形成为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将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有效地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G的状态。

这样,通过在流路7G形成有开口部70来抑制第二收纳部52内的压力增高的区域,从而冷却风扇53R、53G、53B将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高效地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光调制装置341配置于封闭空间,其被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风扇53高效地送风的冷却空气所冷却。由此,能够提供一种投影仪1,其抑制尘埃向光调制装置341的附着、以及抑制由高温导致的光调制装置341的劣化,从而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投影良好的画质的图像。另外,能够抑制循环风扇56、冷却风扇53的叶片的转速,由此实现投影仪1的低噪声化。

(2)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53R、53G、53B中的送风的风量最大的冷却风扇53G的流路7G为开口流路,由此,能够使循环风扇56所循环的冷却空气更有效地在流路7G流通,并将冷却对象冷却。

(3)将冷却空气引导至比光调制装置341R、341B温度上升显著的光调制装置341G用的冷却风扇53G的流路7G为开口流路,由此,能够将较大的风量的冷却空气送风至光调制装置341G。

(4)循环风扇56由轴流风扇构成,由此,能够在第二收纳部52内高效地使冷却空气循环。而且,冷却风扇53由冷却空气的排出压力较高的多叶片风扇构成,由此,能够朝向冷却对象集中送风冷却空气。

(5)循环风扇56以及冷却风扇53以叶片的旋转中心轴56j、53j沿着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收纳部52在Z方向上的大小。因此,能够形成为以抑制投影仪1的大型化的方式配置第二收纳部52的结构。

(6)流路7R、7G、7B通过上表面部521和底面部523、以及分隔部形成于第二收纳部52内。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收纳部52在Z方向上的大小,从而抑制投影仪1的大型化。

(7)冷却风扇53B的圆柱部531构成用于形成流路7B、7G的分隔部的一部分,冷却风扇53G的圆柱部531构成用于形成流路7G、7R的分隔部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收纳部52内的空间形成流路7R、7G、7B。

(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5具备三个冷却风扇53R、53G、53B,但也可以是具备除此以外的数量的冷却风扇的结构。相同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5中具备两个循环风扇561、562,但也可以是具备除此以外的数量的循环风扇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与三个冷却对象(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数量相同的冷却风扇53R、53G、53B,但也可以是冷却对象的数量与冷却风扇的数量不同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冷却空气引导至配置于距离循环风扇56第二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53G的流路7G构成为开口流路,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将向多个冷却风扇中的除配置于距离循环风扇最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以外的冷却风扇的至少一个引导冷却空气的流路构成为开口流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按照距离循环风扇56较近的顺序配置为冷却风扇53B、冷却风扇53G、冷却风扇53R,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按照距离循环风扇56较近的顺序配置为冷却风扇53R、冷却风扇53G、冷却风扇53B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循环风扇561、562以及冷却风扇53R、53G、53B以各自的旋转中心轴56j、53j沿着同一方向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以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以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与冷却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沿着不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有循环风扇与冷却风扇的结构,也可以是多个冷却风扇中以相互的旋转中心轴沿着不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光调制装置341作为冷却对象,但并不限定于光调制装置341,也可以将其他部件、例如偏振光转换元件325作为冷却对象。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光学单元3是具备相位差膜、补偿光的相位的偏移的补偿元件等的结构,并将该相位差膜、补偿元件等作为冷却对象。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用透射型液晶面板作为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以利用反射型液晶面板。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341采用使用与R光、G光、以及B光对应的三个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即所谓的三板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或者还能够用于具备两个或四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另外,作为光调制装置,也可以利用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例如,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备两个光源装置31A、31B,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光源装置。另外,光源装置并不限定于使用有放电型的光源311的装置,也可以是使用其他方式的光源、发光二极管、激光等固体光源的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影仪;2...外装壳体;3...光学单元;4...冷却装置;5...循环冷却装置;6...散热装置;7B、7R...流路,7G...流路(开口流路);31A、31B...光源装置;31C...反射镜;35...投影透镜;36...光学部件用壳体;51...第一收纳部;52...第二收纳部;53、53B、53G、53R...冷却风扇;53i...吸气口;53j、56j...旋转中心轴;54...管道部件;55...吸热部;56、561、562...循环风扇;70...开口部;71...第一隔壁(分隔部);72...第二隔壁(分隔部);311...光源;341、341B、341G、341R...光调制装置(冷却对象);531...圆柱部(分隔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