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力传递精度高的粉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085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力传递精度高的粉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激光打印机的驱动力传递精度高的粉盒。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利用电子照相原理,经过充电、曝光、显影、转印、定影等过程,在纸张等介质上形成可见图像。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通常使用可拆卸地安装的处理盒进行图像处理。粉盒一般集成有其上可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向感光鼓供应碳粉以显影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辊、容纳显影用碳粉的粉仓、容纳从感光鼓上除下的未转印至介质上的废粉的废粉仓等。在长时间工作后,感光鼓上可能粘附有不易除下的废粉而影响成像质量,因此需要对感光鼓进行清洗。在清洗感光鼓时,应切断显影辊对感光鼓的碳粉供应,否则在感光鼓转动过程中,显影辊不断向感光鼓供应碳粉而起不到清洗作用。然而,现有个粉盒的受力部件较多,结构复杂,既增加了加工成本,也会影响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的粉盒。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粉盒,粉盒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上,粉盒包括显影辊、送粉辊、框架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传递件,驱动传递件用于接收打印机的旋转驱动力,其中,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接收件,驱动接收件与驱动传递件连接,驱动接收件驱动显影辊和送粉辊旋转,粉盒还包括限位件、引导件、联接控制件和端盖,限位件和引导件可绕驱动传递件的轴线往复旋转,限位件和引导件位于驱动传递件和驱动接收件之间,限位件邻接驱动传递件,引导件设有第一圆环和三个输入臂,第一圆环套在驱动传递件的柱体上,三个输入臂布置在第一圆环的圆周上并朝向驱动传递件的方向延伸,三个输入臂在朝向驱动传递件的方向上设有限位凸块,限位件设有第二圆环、三个输出臂和被限制部,第二圆环套在驱动传递件的柱体上,在被限制部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有耳扣,三个输出臂布置在第二圆环的圆周外侧并朝第二圆环的半径方向向外延伸,联接控制件安装在框架上,联接控制件在朝向驱动传递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中空的圆柱部,圆柱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圆孔和三个开口,圆孔位于圆柱部的轴心上并与驱动传递件配合,三个开口套在三个限位凸块上,端盖开设有第二圆孔,第二圆孔套在圆柱部上,在第二圆孔的外圆周上朝向联接控制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圆环壁,圆环壁沿半径方向开设有开槽,在朝向开槽的方向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在朝向开槽的方向的侧壁为弧形,容纳腔的顶面为倾斜面,耳扣可移动地位于容纳腔内。

由以上方案可见,联接控制件在朝向驱动传递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中空的圆柱部,圆柱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圆孔和三个开口,圆孔位于圆柱部的轴心上并与驱动传递件配合,三个开口套在三个限位凸块上,端盖开设有第二圆孔,第二圆孔套在圆柱部上,在第二圆孔的外圆周上朝向联接控制件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圆环壁,圆环壁沿半径方向开设有开槽,在朝向开槽的方向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在朝向开槽的方向的侧壁为弧形,容纳腔的顶面为倾斜面,耳扣可移动地位于容纳腔内。容纳腔用于限制耳扣的移动行程,结构简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驱动力传递性能的精度,并且部件之间连接紧密可靠。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端盖在对应容纳腔位置开设有弧形通孔。

由以上方案可见,结构简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驱动力传递性能的精度,并且部件之间连接紧密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的第一局部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的第一局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的第二局部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支撑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支撑件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的第一局部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的第二局部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限位件和引导件的配合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联接控制件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联接控制件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的第二局部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端盖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粉盒实施例中的端盖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激光打印机的粉盒1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机上,粉盒1包括感光鼓2、鼓框架3、显影辊5、送粉辊6、显影框架4、驱动装置8和驱动端端盖10。感光鼓2上可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2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感光鼓旋转的驱动部21,鼓框架3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2。显影辊5用于显影感光鼓2上的静电潜像,送粉辊6用于供给碳粉,显影框架4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5和送粉辊6,且显影框架4内容纳有用于显影的碳粉。驱动装置8用于接收打印机的旋转驱动力,并驱动显影辊5和送粉辊6同时旋转。与驱动装置8的位置的同一端,粉盒1还包括支撑件7和联接控制件9。

参见图3、图4、图5和图6,支撑件7设有显影辊定位孔71、送粉辊定位孔72、第一圆环壁73和第二圆环壁74,显影辊5可旋转地穿过显影辊定位孔71并与驱动装置8连接,送粉辊6可旋转地穿过送粉辊定位孔72并与驱动装置8连接。第一圆环壁73位于显影辊定位孔71和送粉辊定位孔72的下方,第二圆环壁74与第一圆环壁73同轴设置并位于第一圆环壁73的外侧。第一圆环壁73和第二圆环壁74在朝向驱动装置8的方向延伸,第二圆环壁74具有局部开口。驱动装置8的驱动齿轮83可旋转地套在第一圆环壁73上并位于第一圆环壁73与第二圆环壁74之间的腔体内。

支撑件7还设有第一定位孔76和第二定位孔75,第一定位孔76和第二定位孔75分别位于支撑件7的上下两侧,第一定位孔76和第二定位孔75分别与显影框架4的凸台配合。支撑件7还设有第一定位柱79、第二定位柱710、第三定位柱77和第四定位柱78,第一定位柱79和第二定位柱710分别位于支撑件7朝向显影框架4的方向的侧面,第一定位柱79和第二定位柱710分别与显影框架4的装配孔配合。第三定位柱77和第四定位柱78分别位于支撑件7朝向驱动装置8的方向的侧面上。

驱动装置8包括驱动传递件87、驱动接收件84、驱动齿轮83、显影辊齿轮82、送粉辊齿轮81,驱动传递件87用于接收打印机的旋转驱动力。显影辊5和显影辊齿轮82分别位于支撑件7的两侧,显影辊齿轮82与显影辊5的一端连接。送粉辊6和送粉辊齿轮81分别位于支撑件7的两侧,送粉辊齿轮81与送粉辊6的一端连接。驱动齿轮83设置有同轴的一级齿轮部832和二级齿轮部831,一级齿轮部832的半径大于二级齿轮部831的半径,一级齿轮部832与显影辊齿轮82啮合,二级齿轮部831与送粉辊齿轮81啮合。

参见图7,驱动接收件84在位于一级齿轮部832的一侧与驱动齿轮83同轴连接,驱动接收件84沿驱动齿轮83的轴心开设有圆孔842。驱动接收件84设有圆盘841,圆盘841与驱动齿轮83同轴连接,圆孔842位于圆盘841的轴心,圆盘841上开设有四个扇形通孔843,通孔围绕圆孔842的外圆周均匀布置。驱动接收件84在朝向驱动传递件87的方向沿圆孔842的外圆周均匀地布置有九个第一卡扣844,相邻的两个第一卡扣844之间形成第一凹槽845。

驱动传递件87在朝向驱动接收件84的方向设有柱体871,驱动传递件87在位于柱体871的外圆周均匀地布置有九个第二卡扣872,相邻的两个第二卡扣872之间形成第二凹槽873。柱体871穿过圆孔842,第一卡扣844嵌合入第二凹槽873内,第二卡扣872嵌合入第一凹槽845内。第一卡扣844和第二卡扣872的形状分别是楔形,第一卡扣844在朝向第二卡扣872的顶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卡扣844的根部宽度,第二卡扣872在朝向第一卡扣844的顶部的宽度小于第二卡扣872的根部宽度。

参见图8和图9,驱动装置8还包括限位件86和引导件85,限位件86和引导件85可绕驱动传递件87的轴线往复旋转。限位件86和引导件85位于驱动传递件87和驱动接收件84之间,限位件86邻接驱动传递件87放置。引导件85设有第一圆环857和三个输入臂851,第一圆环857套在驱动传递件87的柱体871上,三个输入臂851布置在第一圆环857的圆周上并朝向驱动传递件87的方向延伸。三个输入臂851在朝向驱动传递件87的方向上设有限位凸块852、853、854,并且输入臂851的两侧面分别是引导面856和止挡面855,引导面856为倾斜面。三个输入臂851上的限位凸块852、853、854分别是第一限位凸块852、第二限位凸块853和第三限位凸块854,第一限位凸块852、第二限位凸块853和第三限位凸块854在沿第一圆环857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均不相同。

限位件86设有第二圆环867、三个输出臂861和凸台864,第二圆环867套在驱动传递件87的柱体871上,三个输出臂861布置在第二圆环867的圆周外侧并朝第二圆环867的半径方向向外延伸,并且凸台864朝向驱动传递件87的方向延伸。输出臂861的两侧面分别是被引导面862和抵接面863,被引导面862为倾斜面,被引导面862与引导面856可抵接配合。

参见图10、图11和图12,联接控制件9罩在驱动装置8上,联接控制件9上设置有两个定位孔91、92、两个螺纹孔93和装配孔94,两个定位孔91、92分别与支撑件7的第三定位柱77和第四定位柱78配合,两个螺丝孔93分别位于联接控制件9的上下两侧,通过螺丝与螺丝孔93的配合,把联接控制件9与支撑件7锁紧安装,并且显影辊5的轴辊可旋转地与装配孔94配合。联接控制件9在朝向驱动传递件87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中空的圆柱部95,驱动装置8位于该圆柱部95的中空腔体内。圆柱部95的外端面上设有第一圆孔98和三个开口99、910、911,第一圆孔98位于圆柱部95的轴心上,驱动传递件87可旋转地与第一圆孔98配合。三个开口99、910、911分别是第一开口911、第二开口910和第三开口99,第一开口911、第二开口910和第三开口99在沿圆柱部95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均不相同。第一开口911套在第一限位凸块852上,第二开口910套在第二限位凸块853上,第三开口99套在第三限位凸块854上。

圆柱部95的内圆周面上设有凹槽912、三个引导臂913和三个限位臂914,凹槽912沿圆柱部95的圆周方向布置,限位件86的凸台864可移动地与凹槽912配合。引导臂913和限位臂914在朝向限位件86的方向延伸,并且限位臂914的高度大于引导臂913的高度,限位臂914位于止挡面855和抵接面863之间,引导臂913邻接输入臂851的外侧。具体地,引导臂913位于开口99、910、911的圆周外侧,限位臂914位于开口99、910、911的圆周侧。联接控制件9上还设有多根肋条96,肋条96布置在圆柱部95的外侧并连接联接控制件9的端部。限位件86还设有被限制部865,在被限制部865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有耳扣866。

参见图13、图14、图15和图16,端盖10开设有第二圆孔101、通孔102、两个螺丝孔104,第二圆孔101套在联接控制件9的圆柱部95上,感光鼓2可旋转地与通孔102配合,两个螺丝孔104用于与鼓框架3固定连接。在第二圆孔101的外圆周上并朝向联接控制件9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圆环壁110,圆环壁110沿半径方向开设有开槽。在朝向开槽的方向设置有容纳腔105,容纳腔105在朝向开槽的方向的侧壁为弧形109,容纳腔105的顶面为倾斜面,即第二限位面108。耳扣866可移动地位于容纳腔105内,端盖10在对应容纳腔105位置还开设有弧形通孔103。端盖10在朝向通孔102的下游设置有两个位置相对设置的条形槽106,条形槽106用于放置芯片,条形槽106的上方为凸台,条形槽的下方为卡扣,两个卡扣的相对侧面为倾斜面。

将粉盒1装入打印机后,驱动传递件87及驱动感光鼓2旋转的驱动部21分别与对应的驱动输出构件联接。由于限位件86设有被限制部865和耳扣866,耳扣866可绕驱动传递件87的轴线往复旋转地位于容纳腔105内,从而便于驱动传递件87与输出构件的联接。打印机上的主机推动构件未对显影框架4的推力接收部施加推力,显影辊5的工作周面保持抵靠在感光鼓2的工作周面上,以在显影辊5与感光鼓2之间形成显影所需的间距。此时,限位件86的被限位部865的下端面抵靠在端盖10的开槽的底面上,即第一限位面107上。驱动接收件84从驱动传递件87上接收旋转力,并通过第一卡扣844与第二卡扣872的耦合联接将旋转力传递给驱动齿轮83,并通过齿轮传递将旋转力传递给显影辊齿轮82和供粉辊齿轮81,供粉辊齿轮81驱动供粉辊6正常旋转以便给显影辊5供给碳粉。显影辊齿轮82驱动显影辊5正常旋转,以向感光鼓2供给碳粉进行显影。

当停止打印时,打印机上的主机推动构件对显影框架4的推力接收部施加推力,使显影框架4旋转,即显影框架4相对盒体绕平行于驱动传递件87轴线的旋转轴线旋转,从而导致显影辊5的工作周面与感光鼓2的工作周面之间形成大于正常显影所需间隙。由于端盖10与鼓框架3固定连接,因此端盖10未一起绕旋,在引导面856与被引导面862的作用下,限位件86的被限位部865的上端面抵靠在端盖10的第二限位面108上,从而推动联接控制件9沿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方向向靠近驱动齿轮83的方向移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