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及其组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394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及其组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电视的越来越普及,液晶电视结构形态越来越朝着超窄边及超薄厚度方向发展,在追求产品超薄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产品的足够强度,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目前,对于液晶电视而言,整机强度基本是由液晶电视背板决定的,通过对液晶电视背板强度的提高,便能使整机具有较高的强度。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向是采用复合型材料,如铝塑板,钢塑板,其包括覆盖在内外表面的一层金属铝板或钢板及夹设在中间一层的塑胶片体高温热压成型,此材料价格高昂需特殊定制,交货周期很长,不具有后续深拉伸性能;另一种方向是采用普通材料,典型如钢板,铝板,通过复杂的拉伸加强结构,获得良好的背板强度,而此方法表面加强结构复杂,一般不能直接作为产品的外观件,且复杂的拉伸结构需要的冲压模具较多,一次性模具投入较高,冲压机吨位较大,零件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及其组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背板强度过低、制作成本过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包括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包括:

背板,其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和一第二方向;

增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

散热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位于所述增强板下方;

所述背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于所述增强板的外侧形成有加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板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边缘并用于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接的两个保持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有一间隔空间,所述第一表面于所述间隔空间中形成有至少一排第一凸包组,所述第一凸包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凸包,每个第一凸包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一固定孔。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保持部均包括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向所述背板并向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与连接到所述主体部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背板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接处形成一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的抵接面。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板体部,所述板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接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板体部的第二侧面凸设有多个凸条,各所述凸条分别从所述第二侧面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至另一端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板体部还具有从所述第一侧面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至另一端延伸的至少一避空槽,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容置在所述避空槽内的所述第二凸包组,所述第二凸包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凸包,每个第二凸包上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板体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板体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并用于安装灯条的安装部;所述背板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导光板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具有位于其一侧并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抵接的支撑面,所述基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部的端部配合定位的凹部;和

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部的具有所述支撑面的一侧,所述板体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部滑入的容置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凸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板体部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定位柱置入的第一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背板的第二表面上的面框组件,所述面框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所述背板相对两侧的两个侧框边部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部的背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凸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侧框边部件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定位柱置入的第二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凸设在所述背板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增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筋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凸设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自散热板一端的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朝向所述背板顶部延伸的第一段、从所述第一段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段以及从所述第二段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朝向所述背板底部延伸至散热板的第三段。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如上述的显示设备的组装方法,包括:

提供灯条、面框组件、显示面板、扩散膜片、导光板以及反射片;

将增强板锁付至背板的第一表面上;

将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分别装配至散热板的端部,再将所述散热板锁付至所述背板的第一表面上并位于增强板下方,使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夹持在散热板与背板之间;

将所述灯条粘贴至散热板上;

将所述面框组件以正面朝下的方式平方,再依次放入所述扩散膜片、导光板以及反射片;

将所述背板盖合于面框组件上,通过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对导光板的支撑和定位,再将背板与面框组件连接固定;

将显示面板粘贴在面框组件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上。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设备,包括背板、连接在背板中部的增强板和连接在背板下部的散热板,背板的中部和上部均形成有加强结构,这样,通过加强结构、增强板和散热板,分别提高了背板上部、中部及下部的强度,在低成本模具投入的同时,实现了高强度整机性能需求。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提供的组装方法,采用的零部件较少,组装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约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强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I-I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组件、面框组件及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散热板、导光板及第一支撑块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散热板、导光板及第一支撑块的分解示意图二。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显示设备 100a:容置空间

10:背板组件 10a:间隔空间

11:背板 11a:第一表面

11b:第二表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111:第一凸包

112:第一安装孔 113:第二凸包

114:第二安装孔

12:增强板 121:主体部

122:保持部 123:第一固定孔

124:第一部分 125:第二部分

126:抵接部分 126a:抵接面

13:散热板 131:板体部

1311:第一侧面 1312:第二侧面

1313:凸条 1314:避空槽

1315:第二固定孔 1316:容置槽

1317:第一定位孔

132:安装部 1321:凸块

14:第一支撑块 15:第二支撑块

141:基部 1411:支撑面

1412:凹部 1413:第一面

1414:第二面

142:第一连接部 1421:第一定位柱

143:第二连接部 1431:第二定位柱

16:第一加强筋 17:第二加强筋

171:第一段 172:第二段

173:第三段

20:显示面板

30:面框组件 31:侧框边部件

311:第二定位孔 32:上框边部件

41:扩散膜片 42:导光板

43:反射片 44:灯条

42a:入光面 50:膜片压条

60:下部遮挡件 70:转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上”“下”,除另有定义,与附图本身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发明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至9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100,包括背板组件10,背板组件10包括背板11、增强板12和散热板13;背板11包括第一表面11a和与第一表面11a相对的第二表面11b,第一表面11a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一方向D1和一第二方向D2;增强板12连接在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上,散热板13连接在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上并位于增强板12下方;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于增强板12的外侧形成有加强结构。

上述的显示设备100,包括背板11、连接在背板11中部的增强板12和连接在背板11下部的散热板13,背板11的中部和上部均形成有加强结构,这样,通过加强结构、增强板12和散热板13,分别提高了背板11上部、中部及下部的强度,在低成本模具投入的同时,实现了高强度整机性能需求。

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00包括背板组件10、显示面板20、连接在该背板11的第二表面11b上并用于支撑显示面板20的面框组件30、扩散膜片41、导光板42以及反射片43,背板组件10包括背板11、增强板12及散热板13。

参见图1至4,背板11,采用金属材料一体冲压成型,如但不局限于铁板,该背板11具有基本矩形板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a(图示中上侧表面,即背板11的后表面,下面统称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1b(图示中下侧表面,即背板11的前表面,下面统称第二表面11b),在背板11与面框组件30连接后,在二者之间界定出一容置空间100a,用以容置扩散膜片41、导光板42、反射片43及灯条44,灯条44为但不局限于LED灯条44。第二表面11b位于背板11面向容置空间100a的一侧,第二表面11b的边缘与面框组件30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a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图示中D1方向,下面统称第一方向D1)和一纵向(图示中D2方向,下面统称第二方向D2)。背板11包括自上而下依序连接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参见图2至5,增强板12,采用金属材料一体冲压成型,增强板12安装在背板11中部的第一表面11a上,与背板11结合以提高背板11中部的强度。增强板12包括主体部121和两个保持部122,主体部121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延伸,两个保持部122分别形成在主体部121的相对两侧边缘并用于与第一表面11a抵接,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上形成有第一凸包组,第一凸包组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凸包111,每个第一凸包111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2,主体部121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12对应的第一固定孔123,这样,采用保持部122与背板11的抵接,使主体部121与背板11之间间隔形成一间隔空间10a,在通过螺钉、销钉等紧固件顺序穿过第一固定孔123和第一安装孔112后,使增强板12锁付在背板11上,随着紧固件的拧紧,保持部122与背板11的抵顶会随之增强,从而使背板11中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上形成有第一凸包111,以增加背板11与紧固件的螺纹配合距离,不仅能保证增强板12与背板11的结合稳固度,还能避免紧固件的端部穿出背板11的第二表面11b与放置在容置空间100a中的反射片43等光学器件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1上形成的第一凸包组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组,两组在第二方向D2上间隔布置,每组第一凸包组分别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凸包111,主体部121上的多个第一固定孔123也分为两排,且与第一凸包111分别一一对应对其设置。两个保持部122分别形成在主体部121的上下两侧(图示中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上下侧)边缘(当然,也可以是在左右两侧边上),每个保持部1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与主体部121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基本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冲压工艺,将主体部121和保持部122一体冲压成型,两个保持部12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具体地,从图3至5可以看出,增强板12的断面形状大致呈“W字形”,每个保持部122均包括从主体部121的边缘向背板11并向远离主体部121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部分124和从第一部分124的与连接到主体部121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背板11延伸的第二部分125,第一部分124与第二部分125相接处形成一抵接部分126,抵接部分126具有与第一表面11a接触的抵接面126a,通过抵接部分126的抵接面126a与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形成面接触,保持部122的第一部分124相对第一表面11a倾斜设置,这样,随着紧固件的拧紧使对主体部121形成的下压力增大时,增强板12与背板11之间能够保持面性接触,较好地保证背板11中部具有足够的强度。

参见图6和7,散热板13,用于安装灯条44及提高背板11下部的强度,大致呈方形,其采用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可以是铝锭一次性冷挤成型,散热板13连接在背板11下部的第一表面11a上,该散热板13包括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延伸的板体部131和连接在板体部131的第一侧面上的安装部132,安装部132与板体部131基本垂直,灯条44安装在安装部132的面向该容置空间100a的一侧表面上,通过散热板13将灯条44的热量导出。板体部131具有与第一表面11a抵接的第一侧面1311(图示中下侧表面,即板体部131的前表面,下面统称第一侧面1311)和与第一侧面1311相对的第二侧面1312(图示中上侧表面,即板体部131的后表面,下面统称第二侧面1312),板体部131的第二侧面1312凸设有多个凸条1313,多个凸条1313在第二方向D2上间隔布置,各凸条1313分别从第二侧面1312一端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至另一端延伸,每个凸条1313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与板体部131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基本相同,这样,散热板13的尺寸、结构稳定可靠,板体部131上形成的凸条1313能够使散热板13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足够强度,在散热板13与背板11下部连接固定时,保证背板11的下部具有较高的强度。

参见图6和7,背板11的下部第一表面11a形成有第二凸包组,第二凸包组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凸包113,板体部131的第一侧面1311开设有供第二凸包113置入并覆盖该第二凸包113的避空槽13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包组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组,板体部131具有与两组第二凸包组分别一一对应的两个避空槽1314,各避空槽1314均从第一侧面1311的一端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至另一端延伸设置,每个第二凸包113上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14,板体部131上开设有与第二安装孔114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315,第二固定孔1315贯通第二侧面1312与避空槽1314的底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上形成有第二凸包113,以增加背板11与紧固件的螺纹配合距离,不仅能保证散热板13与背板11的结合稳固度,还能避免紧固件的端部穿出背板11的第二表面11b与放置在容置空间100a中的反射片43等光学器件接触。

参见图6至9,导光板42具有一入光面42a,背板组件10还包括用于支撑导光板42的第一支撑块14(图1中位于背板11右侧的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15(图1中位于背板11左侧的支撑块),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的结构基本相同,并在背板11的第一方向D1的中线上呈左右对称设置,下面以第一支撑块14的结构对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作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14包括基部141、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

基部141具有位于其一侧并与导光板42的入光面42a抵接的支撑面1411,基部141上设置有与安装部132的端部配合定位的凹部1412。安装部132的端面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向外凸设有凸块1321,凸块1321具有与第一侧面1311平行的底面和与该底面邻接并面向该容置空间100a的内表面,凸块1321插接于凹部1412内,该凹部1412具有与凸块1321的底面抵接的第一面1413和与凸块1321的内表面抵接的第二面1414,该第二面1414与支撑面1411相对并彼此平行。

第一连接部142,连接于基部141的具有支撑面1411的一侧并沿垂直于支撑面1411的方向延伸,板体部131的第一侧面1311上开设有供第一连接部142滑入的容置槽1316,该容置槽1316的槽深与第一连接部142的厚度基本相同,第一连接部142上凸设有第一定位柱1421,板体部131上开设有供第一定位柱1421置入的第一定位孔1317,在散热板13与背板11连接后,第一连接部142夹持固定在散热板13的板体部131与背板11之间,第一连接部142的底面与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支撑块14与散热板13连接时,将散热板13安装部132的凸块1321置入第一支撑块14基部141的凹部1412内,同时将第一连接部142的第一定位柱1421插入对应的第一定位孔1317内,通过凹部1412与凸块1321之间以及第一定位柱1421与第一定位孔1317之间的限位配合,保证第一支撑块14与散热板13的定位准确,结构固定可靠;另外,通过第一和第二支撑块14、15的支撑面1411与导光板42的入光面42a相接触,将导光板42限位和支撑在预先设定位置,此支撑导光板42结构无需在导光板42上作任何孔槽加工,既保证了导光板42的整体强度,也免除了导光板42的加工步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连接部143,连接于基部141的背离安装部132的一侧,第二连接部143的底面上凸设有第二定位柱1431,面框组件30包括分别连接在背板11相对两侧的两个侧框边部件31,侧框边部件31上开设有供第二定位柱1431置入的第二定位孔311,通过第二定位柱1431置入对应的第二定位孔311后,对侧框边部件31进行预定位,以确保在装配时不会产生错位和倾斜;此外,第一和第二支撑块14、15可遮挡散热板13的两端与侧框边部件31之间的间隙,以很好的防止光线外漏。

参见图1和2,加强结构包括凸设在背板11中部的第一加强筋16,在本实施中,第一加强筋16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条,该第一加强筋16为“一字型”的直线状设置,其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延伸,增强板12连接在第一加强筋16下方,第一加强筋16的长度略长于增强板12的长度。

当然,第一加强筋16也可以是多段式,在第一方向D1上间隔设置。

参见图1和2,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筋1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7为但不局限于“倒U字形”形状,第二加强筋17基本包围增强板12和第一加强筋16。第二加强筋17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条,每个第二加强筋17包括从背板11中部的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朝向背板11上部延伸的第一段171、从第一段171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段172以及从第二段172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朝向背板11中部延伸的第三段173。这样,采用在背板11上形成的“一字型”第一加强筋16和“U字形”第二加强筋17,模具成型简单,并可以保证背板11上部和左右部分(图示的左右侧)有足够的强度。

参见图1至9,本实施例提出的组装方法,采用上述的显示设备100,包括:提供灯条44、面框组件30、显示面板20(液晶面板)、扩散膜片41、导光板42、反射片43、膜片压条50、下部遮挡件60和若干个转接件70;面框组件30包括上框边部件32和分别连接在上框边部件32两端的两个侧框边部件31;

将增强板12通过紧固件锁付至背板11的中部;

将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分别装配至散热板13的端部,再将散热板13锁付至背板11的下部,背板11的第一表面11a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支撑块14、15的第一连接部142底面抵接,使得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夹持在散热板13与背板11之间,以完成背板组件10的装配;

将灯条44粘贴至散热板13的安装部132内表面上;

将面框组件30以正面朝下的方式平方,再依次放入扩散膜片41、导光板42以及反射片43;

将背板11盖合于面框组件30上,通过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5对导光板42的支撑和定位,再将背板11与面框组件30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

将膜片压条50压紧扩散膜片41、导光板42、反射片43,并通过紧固件使膜片压条50与散热板13的安装部132连接固定;

将转接件70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膜片压条50的外侧上;

将显示面板20四周用专用双面胶泡棉固定到面框组件30的背离背板11的一侧及膜片压条50上;

将下部遮挡件60压住显示面板20的下部边缘,通过紧固件使下部遮挡件60与转接件70连接固定,完成显示设备100的组装。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设备100的组装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机身厚度轻薄,并具有较高的强度,不易弯折和损坏变形;

2、采用的零部件较少,组装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约了制作成本。

3、此组合式背板11结构,实现了整机超薄设计,相比采用复合板材大大降低了机器成本,且厚度方向更薄更轻;相比采用复杂模具成型,无大的模具投入,产品开发周期短,一次性投入低,且可以采用金属板材既有的外观,作为整机的外观,无需再作后续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