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0683发布日期:2019-10-23 02:0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波长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投影显示领域,具体地,涉及波长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激光投影设备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设备中,使用诸如激光二极管(ld,laserdiode)或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出的具有第一波长的激发光来激发荧光材料,由此产生高亮度的具有第二波长的被激发荧光。在上述波长转换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高的转换效率,就要求荧光材料中的发光中心(即,荧光粉颗粒)需要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以及较少的热猝灭现象,并且还要求荧光材料具有较高的出光效率。目前,诸如yag:ce、luag:ce等商用荧光粉的量子效率已达到80%以上。因此,如何优化荧光粉的封装方案,提高装置的出光效率并且减少荧光粉热猝灭现象的发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在传统的波长转换装置中,通常采用硅胶或者玻璃来封装荧光粉颗粒。在采用硅胶封装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供较好的发光中心分布效果,但是硅胶材料的散热性差,导致装置的热稳定性较差。在采用玻璃封装的情况下,荧光粉和玻璃粉的配比直接影响装置的光转换效率,当荧光粉:玻璃粉的比例较小时,波长转换装置的光效率较低;当荧光粉:玻璃粉的比例较大时,波长转换装置的光效率较高,但随着激光光功率的增大,又会导致热饱和现象愈发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期望提供一种既能够减少发光中心的热猝灭现象的发生又能够提高出光效率的波长转换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层位于光入射侧并具有入光表面,所述第二发光层位于光出射侧并具有出光表面。所述第一发光层至少由第一荧光粉和玻璃粉形成,所述第二发光层至少由第二荧光粉和玻璃粉形成,所述第一荧光粉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二荧光粉的粒径,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层中的所述第一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中的所述第二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

优选地,所述出光表面具有1~10微米的粗糙度。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发光层中,所述第二荧光粉的荧光颗粒突出于所述出光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荧光粉的荧光颗粒突出于所述出光表面的部分不小于所述荧光颗粒的粒径的1/3。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发光层中,所述第一荧光粉的粒径大小可以为10~50微米,所述第一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可以为0.5~1.0,并且第一发光层的厚度可以为50~100微米。此外,例如,在所述第二发光层中,所述第二荧光粉的粒径大小可以为1~10微米,所述第二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可以为1.0~2.0,并且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厚度可以为50~100微米。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发光层中,所述玻璃粉的折射率在1.55~1.70的范围内。

此外,在所述第一发光层与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层中间发光层。在从所述光入射侧至所述光出射侧的方向上,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以及荧光粉颗粒的粒径按照层叠顺序而梯度变化,使得越靠近所述光入射侧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越小并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越大。

例如,在所述第一发光层与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发光层,所述第三发光层至少由第三荧光粉和玻璃粉形成。在所述第一发光层中,所述第一荧光粉的粒径大小可以为30~50微米,所述第一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可以为0.5~1.0,并且第一发光层的厚度可以为50~100微米;在所述第二发光层中,所述第二荧光粉的粒径大小可以为1~10微米,所述第二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可以为1.5~2.0,并且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厚度可以为50~100微米;在所述第三发光层中,所述第三荧光粉的粒径大小可以为10~30微米,所述第三荧光粉与所述玻璃粉的体积比可以为1.0~1.5,并且所述第三发光层的厚度可以为50~100微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层与所述第二发光层的交界处不具有明显的界面。

鉴于以上,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包含至少两层发光层,其中,位于光入射侧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较小,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较大,因此能够减少热猝灭现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位于光出射侧的发光层中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较大,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较小,能够提升波长转换的光效并且能够提高出光效率;

(2)发光层中的玻璃粉的折射率在1.55~1.70之间,能够适合高功率的激光光源,既能保证较高的光转化效率又能有利于提升出光效率;

(3)在位于最靠近光出射侧的发光层中,荧光粉颗粒突出于出光表面且突出部分的比例优选为不小于荧光粉颗粒粒径的1/3,能够进一步提升出光效率。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而可以是本文中说明的任何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二发光层的出光表面的粗糙状态的扫描电镜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的界面结构的扫描电镜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二发光层中荧光粉颗粒突出于出光表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用于验证第二发光层中荧光粉颗粒突出于出光表面的状态的的扫描电镜图;

图7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波长转换装置的比较样品在大功率激光照射下的状态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各具体实施例。需要强调的是,附图中的所有尺寸仅是示意性的并且不一定是按照真实比例图示的,因而不具有限定性。例如,应当理解,图示出的各层材料的厚度、形状、大小以及荧光粉颗粒的尺寸和分布位置等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尺寸和比例示出的,仅是为了图示方便。

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发光层采用玻璃封装荧光粉,并且具有多层发光层的层叠结构。在各发光层中,荧光粉的粒径不同,并且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也不同。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具有入光表面101和出光表面102。具有第一波长范围的激发光l1在入光表面101处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100,在波长装换装置100的行进过程中经过波长转换,在出光表面102处出射具有第二波长范围的出射光l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在光路方向上具有双层结构。具体地,沿着光路方向,波长转换装置100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发光层110和第二发光层120。换言之,第一发光层110设置于波长转换装置100的光入射侧并且具有入光表面101,第二发光层120设置于波长转换装置100的光出射侧并且具有出光表面102。

第一发光层110主要由荧光粉111(也称为第一荧光粉)和玻璃粉形成。荧光粉111的粒径大小为10~50微米,并且荧光粉111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0.5~1.0。第一发光层110的厚度为50~100微米。第二发光层120主要由荧光粉121(也称为第二荧光粉)和玻璃粉形成。荧光粉121的粒径大小为1~10微米。荧光粉121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1.0~2.0。第二发光层120的厚度为50~100微米。通过设置这样的双层结构,在热效应较高的光入射侧,由于第一发光层110具有较小的荧光粉/玻璃粉的体积比并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较大,因此能够减少热淬灭现象的发生,提高热稳定性;而在对出光效率有较大影响的光出射侧,由于第二发光层120具有较大的荧光粉/玻璃粉的体积比并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较小,因此能够提升波长转换的发光效率,并且能够增大出光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因而提高出光效率。

荧光粉111和荧光粉121可以采用已知的任何适合的荧光粉。玻璃粉可以采用已知的任何使用的玻璃粉。此外,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采用玻璃封装发光中心(即,荧光粉颗粒)的方案,因此发光层中的玻璃的折射率应当处于合适的范围内。当封装玻璃的折射率低于1.55时,发光层的后向散射较大,不利于提升发光层的前向出光效率;而当封装玻璃的折射率大于1.70时,发光层的透明度过高,入射的激发光(例如,蓝色激光)受到的散射较弱而容易透射,导致激发光的光程较短并因而降低了激发光的光转化吸收效率。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中,由玻璃粉制成的发光玻璃的折射率在1.55~1.70的范围内是优选的,这样的玻璃粉适合高功率的激光光源,既能保证较高的光转化效率,也能有利于提升出光效率。此外,如上所述的高折射率玻璃的烧结温度应该大于材料的tf温度(软化温度),以确保在制造过程中能够具有充分的烧结流动性。

此外,由于第二发光层120具有较大的荧光粉/玻璃粉的体积比并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较小,因此第二发光层10的出光表面102具有较大的粗糙度。图3中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样品的第二发光层120的出光表面102的扫描电镜图。由该扫描电镜图表明,出光表面102具有较大的粗糙度。例如,出光表面102的粗糙度在1~10微米的范围内。另外,优选地,如图5的示意图中所示,部分荧光粉颗粒突出于出光表面102。换言之,在第二发光层120的出光表面102上,荧光粉颗粒露出于封装的玻璃材料。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样品的第二发光层120的横截面的扫描电镜图。在该图中,能够清晰地看见部分荧光粉颗粒突出于出光表面102。更加优选地,荧光粉颗粒的突出部分的尺寸不小于荧光粉颗粒的粒径的1/3。

图2中图示了根据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与图1中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光路方向上,依次层叠有第一发光层210、第三发光层230和第二发光层220。位于光入射侧的第一发光层210具有入光表面201,位于光出射侧的第二发光层220具有出光表面202。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在图1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中间发光层——第三发光层230。除此之外,根据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具有跟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发光层210主要由荧光粉211和玻璃粉构成。荧光粉211的粒径大小为30~50微米,并且荧光粉211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0.5~1.0。第一发光层210的厚度为50~100微米。第三发光层230主要由荧光粉231和玻璃粉构成。荧光粉231的粒径大小为10~30微米。荧光粉231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1.0~1.5。第三发光层230的厚度为50~100微米。第二发光层220主要由荧光粉221和玻璃粉构成。荧光粉221的粒径大小为1~10微米。荧光粉221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1.5~2.0。第二发光层220的厚度为50~100微米。除此之外,上述波长转换装置100具有的其它特征和功能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根据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200由于具有三层发光层并且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以及荧光粉颗粒的粒径按照层叠顺序而梯度变化,因此能够获得比波长转换装置100中更加良好的减少热猝灭现象的发生和提高出光效率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中的发光层的层叠数量不限于此,而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和工艺水平而采用适合的n层层叠结构,只需要确保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以及荧光粉颗粒的粒径按照层叠顺序而梯度变化即可。即,越靠近光入射侧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越小并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越大,越靠近光出射侧的发光层中的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越大并且荧光粉颗粒的粒径越小。

下面,将具体说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制备过程。

使用yag:ce荧光粉作为发光中心材料,使用玻璃对yag:ce荧光粉进行封装。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步骤s1:分别制备两种不同的发光层浆料。浆料1由大粒径的荧光粉、玻璃粉及有机载体混合而成,其中荧光粉颗粒的粒径大小为10~50微米,并且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0.5~1.0;浆料2由小粒径的荧光粉、玻璃粉及有机载体混合而成,其中荧光粉颗粒的粒径大小为1~10微米,并且荧光粉与玻璃粉的体积比为1.0~2.0。两种浆料所用的玻璃粉为相同的玻璃粉,且烧结的玻璃折射率为1.55~1.70范围内,且玻璃的烧结温度大于tf温度;

步骤s2:在基板上刷涂浆料1制备第一发光层110,其厚度为50~100微米,将其置于80~150℃下干燥;然后再刷涂浆料2制备第二发光层210,其厚度为50~100微米,将其置于于80~150℃下干燥;

步骤s3:将干燥后的器件置于箱式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为800~900℃,烧结时间为10~60分钟。

步骤s4:将基板上的烧结后的层叠发光层进行整体脱模处理,得到波长转换装置100。

以上荧光粉不限制于yag:ce荧光粉,而是可以采用本领域内已知的任何适合的荧光粉材料。例如,还可以采用(srca)alsin3:eu,(luygd)3(alga)5o12:ce,(casrba)2si5n8:eu,(casrba)si2o2n2:eu,(lay)3si6n11:ce,ca3sc2si3o12:ce等其它稀土离子掺杂的稀土发光材料。

由以上制备方法可知,与现有的采用硅胶封装荧光粉的技术方案相比,首先,在本发明中作为封装材料的玻璃的热导率(大约为1w/(m·k))高于硅胶(热导率为0.1~0.2w/(m·k));其次,在本发明中,各发光层在形成过程中先预烘干,然后一起烧结,由于高折射率玻璃的烧结温度大于材料的tf温度,所以烧结过程中各发光层之间的界面充分熔融使界面接触更致密因此各发光层之间的界面处结合更好。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第一发光层110和第二发光层120之间的界面结构的扫描电镜图。由图4可以看出,位于图中下侧的第一发光层110与位于图中上侧的第二发光层120之间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界面。因此,与不同的发光层分步固化并因此具有明显的发光层间界面的硅胶封装的技术方案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热传导更好。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在图1和图2中,图示的各发光层之间的界面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是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发光层之间的界面的真实状态。

为了进一步检测并确认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的上述效果和优点,发明人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样品和现有技术中的波长转换装置的比较样品进行了如表1中所示的对比测试。在该测试中,分别用不同功率的激发光(表中以激发光的光源的电流大小表示)对样品进行激发,然后分别测量出射光的亮度和色度。

表1

在表1中,样品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样品。其中,第一发光层110中荧光粉和玻璃粉的体积比为0.5,且荧光粉的粒径较大,约为10~50微米,并且第一发光层110的厚度为大约100微米;第二发光层120中荧光粉和玻璃粉的体积比为2.0,且荧光粉的粒径较小,约为1~10微米,并且第二发光层120的厚度为大约100微米。样品2#是市售的一种硅胶封装荧光粉的双层波长转换装置的比较样品。其中,第一发光层中荧光粉和硅胶的体积比为0.5,且荧光粉的粒径较大,约为10~50微米,并且第一发光层的厚度为大约100微米;第二发光层中荧光粉和硅胶的体积比为2.0,且荧光粉的粒径较小,约为1~10微米,并且第二发光层的厚度为大约100微米。

由表1可知,随着激发光的功率增大(即,表中的脉冲电流增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100的样品的亮度增大,色度基本保持稳定,展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与之相比,比较样品最大只能承受0.6a的电流产生的低功率的激发光,当激发光的功率再升高时,则发光层失效。图7是示出了2#比较样品在大于0.6a电流产生的高功率激发光的情况下的测试结果的示图。由图7可见,发光层(即,由硅胶封装的发光层)中出现被破坏的发光中心(即,图7中心的黑点)。因此能够确认,比较样品可承受的激发光的功率远低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样品。

尽管在上面已经参照附图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装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随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实质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变、组合、次组合以及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