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调节光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4485发布日期:2018-12-08 06:56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调节光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光圈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调节光圈。

背景技术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形、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简单来说,我们把相机镜头前由多片叶片互叠组成的可变孔径的光栅叫做光圈。叶片通过一转轮驱动,叶片转动以调整孔径的大小,可见,孔径大小调节的速度由转轮的驱动速度决定,现今,随着摄像领域的进步,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变速调节孔径大小的光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调节光圈,可变速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调节光圈,包括一呈圆柱形状的光圈安装座、一呈圆形状的上活动转轮、一呈圆形状的下活动转轮以及若干光圈叶片,所述光圈安装座的芯部开设有沿着所述光圈安装座的轴线方向完全贯穿的安装座通孔,所述安装座通孔设置有径向朝内凸出延伸且呈圆环形状的安装座固定环,所述上活动转轮设于所述安装座通孔内且位于所述安装座固定环的上端侧,所述上活动转轮可轴向转动,所述上活动转轮的芯部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上转轮通孔,所述下活动转轮设于所述安装座通孔内且位于所述安装座固定环的下端侧,所述下活动转轮可轴向转动,所述下活动转轮的芯部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下转轮通孔,所述光圈叶片装设于所述上活动转轮和所述下活动转轮之间且位于所述安装座固定环的内侧,每一所述光圈叶片的上表面设置有朝上凸出延伸的一上端定位柱,每一所述光圈叶片的下表面设置有朝下凸出延伸的一下端定位柱,所述上活动转轮对应所述上端定位柱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上转轮定位孔,所述下活动转轮对应所述下端定位柱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下转轮定位孔,所述上端定位柱嵌插于所述上转轮定位孔内,所述下端定位柱嵌插于所述下转轮定位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转轮定位孔为弧形的长孔,所述上活动转轮或/和所述下活动转轮转动时,所述上端定位柱于所述上转轮定位孔中移动;所述下转轮定位孔与所述下端定位柱的外径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通孔的内圆周面于所述上活动转轮的上端侧开设有呈圆环形状的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卡持槽内嵌卡有呈环形状且沿着所述第一卡持槽延伸的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凸出于所述安装座通孔的内圆周面且与所述上活动转轮的上端边缘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通孔的内圆周面于所述下活动转轮的下端侧开设有呈圆环形状的第二卡持槽,所述第二卡持槽内嵌卡有呈环形状且沿着所述第二卡持槽延伸的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凸出于所述安装座通孔的内圆周面且与所述下活动转轮的下端边缘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光圈叶片为软质胶片,所述上端定位柱、所述下端定位柱及所述光圈叶片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光圈安装座的侧壁开设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安装座通孔连通的第一活动槽,所述上活动转轮的外圆周面装设有径向朝外凸出延伸的第一拨杆,所述第一拨杆的外端部穿过所述光圈安装座的第一活动槽并延伸至光圈安装座的外端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拨杆与所述上活动转轮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光圈安装座的侧壁开设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安装座通孔连通的第二活动槽,所述下活动转轮的外圆周面装设有径向朝外凸出延伸的第二拨杆,所述第二拨杆的外端部穿过所述光圈安装座的第二活动槽并延伸至光圈安装座的外端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拨杆与所述下活动转轮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光圈叶片呈弯曲的弧形。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双调节光圈具有两个活动转轮,上活动转轮及下活动转轮,上活动转轮设于安装座通孔内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的上端侧,上活动转轮可轴向转动,下活动转轮设于安装座通孔内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的下端侧,下活动转轮可轴向转动,光圈叶片设于上活动转轮和下活动转轮之间,光圈叶片的上端定位柱嵌插于上活动转轮的上转轮定位孔内,光圈叶片的下端定位柱嵌插于下活动转轮的下转轮定位孔内。转动上活动转轮或者下活动转轮可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若异向同时转动上活动转轮和下活动转轮,调节光圈孔径的速度加快,其速度为上活动转轮和下活动转轮的速度之和,若同向同时转动上活动转轮和下活动转轮,调节光圈孔径的速度减缓,其速度为上活动转轮和下活动转轮的速度之差,从而可变速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调节光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双调节光圈的第一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双调节光圈的第二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双调节光圈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双调节光圈1,包括一呈圆柱形状的光圈安装座10、一呈圆形状的上活动转轮20、一呈圆形状的下活动转轮30以及若干光圈叶片40。

光圈安装座10的芯部开设有沿着光圈安装座10的轴线方向完全贯穿的安装座通孔11,安装座通孔11设置有径向朝内凸出延伸且呈圆环形状的安装座固定环12。上活动转轮20设于安装座通孔11内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12的上端侧,上活动转轮20可轴向转动,上活动转轮20的芯部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上转轮通孔21。下活动转轮30设于安装座通孔11内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12的下端侧,下活动转轮30可轴向转动,下活动转轮30的芯部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下转轮通孔31。

光圈叶片40装设于上活动转轮20和下活动转轮30之间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12的内侧,光圈叶片40呈弯曲的弧形且为软质胶片,每一光圈叶片40的上表面设置有朝上凸出延伸的一上端定位柱41,每一光圈叶片40的下表面设置有朝下凸出延伸的一下端定位柱42,上活动转轮20对应上端定位柱41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上转轮定位孔22,下活动转轮30对应下端定位柱42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下转轮定位孔32,上端定位柱41嵌插于上转轮定位孔22内,下端定位柱42嵌插于下转轮定位孔32内。于本实施例中,下转轮定位孔32的数量为5个,上转轮定位孔22的数量为5个,光圈叶片40的数量亦为5个,当然,与其他实施例中,下转轮定位孔32、上转轮定位孔22及光圈叶片4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较佳地,上端定位柱41、下端定位柱42及光圈叶片40为一体结构。上转轮定位孔22为弧形的长孔,上活动转轮20或/和下活动转轮30转动时,上端定位柱41于上转轮定位孔22中移动;下转轮定位孔32与下端定位柱42的外径相匹配。

上活动转轮20的固定方式是:安装座通孔11的内圆周面于上活动转轮20的上端侧开设有呈圆环形状的第一卡持槽13,第一卡持槽13内嵌卡有呈环形状且沿着第一卡持槽13延伸的第一挡圈50,第一挡圈50凸出于安装座通孔11的内圆周面且与上活动转轮20的上端边缘部抵接。

下活动转轮30的固定方式是:安装座通孔11的内圆周面于下活动转轮30的下端侧开设有呈圆环形状的第二卡持槽14,第二卡持槽14内嵌卡有呈环形状且沿着第二卡持槽14延伸的第二挡圈60,第二挡圈60凸出于安装座通孔11的内圆周面且与下活动转轮30的下端边缘部抵接。

便于转动上活动转轮20的结构设置为:光圈安装座10的侧壁开设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且与安装座通孔11连通的第一活动槽15,上活动转轮20的外圆周面装设有径向朝外凸出延伸的第一拨杆23,第一拨杆23的外端部穿过光圈安装座10的第一活动槽15并延伸至光圈安装座10的外端侧。第一拨杆23与上活动转轮20为一体结构或为分体结构。

便于转动下活动转轮30的结构设置为:光圈安装座10的侧壁开设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且与安装座通孔11连通的第二活动槽16,下活动转轮30的外圆周面装设有径向朝外凸出延伸的第二拨杆33,第二拨杆33的外端部穿过光圈安装座10的第二活动槽16并延伸至光圈安装座10的外端侧。第二拨杆33与下活动转轮30为一体结构或分体结构。

上转轮通孔21、下转轮通孔31与安装座通孔11相对齐且组成双调节光圈1的透光孔结构,在调整光圈孔径的过程中,第一拨杆23驱动上活动转轮20转动,或/和第二拨杆33驱动下活动转轮30转动,上活动转轮20或/和下活动转轮30带动光圈叶片40移动,移动的光圈叶片40控制透光孔径大小。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双调节光圈1具有两个活动转轮,上活动转轮20及下活动转轮30,上活动转轮20设于安装座通孔11内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12的上端侧,上活动转轮20可轴向转动,下活动转轮30设于安装座通孔11内且位于安装座固定环12的下端侧,下活动转轮30可轴向转动,光圈叶片40设于上活动转轮20和下活动转轮30之间,光圈叶片40的上端定位柱41嵌插于上活动转轮20的上转轮定位孔22内,光圈叶片40的下端定位柱42嵌插于下活动转轮30的下转轮定位孔32内。转动上活动转轮20或者下活动转轮30可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若异向同时转动上活动转轮20和下活动转轮30,调节光圈孔径的速度加快,其速度为上活动转轮20和下活动转轮30的速度之和,若同向同时转动上活动转轮20和下活动转轮30,调节光圈孔径的速度减缓,其速度为上活动转轮20和下活动转轮30的速度之差,从而可变速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发明的实施例,不是用来限制发明的实施与权利范围,凡依据本发明专利所申请的保护范围中所述的内容做出的等效变化和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发明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