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导、近眼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91646发布日期:2019-03-02 01:0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波导、近眼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扫描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波导、近眼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如今,随着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等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头戴式显示器(head-mounteddisplay,hmd)等近眼显示设备也成为显示行业的热点。

现有的近眼显示设备可采用扫描的方式实现较大视场的图像显示,但在部分场景中,较大视场的图像反而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若使用者佩戴ar设备行走时,显示太大视场的图像会遮挡使用者过多视线,从而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又例如:在通过ar设备进行物体分析的过程中,较大视场的图像能够显示出较丰富的物体信息,但实际上,人眼无法看清视野聚焦范围以外的信息,从而导致ar设备显示的部分信息可能无法被使用者充分利用,同时也对系统造成多余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导、近眼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用来解决在近眼显示中图像显示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导,所述波导包括:设置于所述波导上的耦入部件、扩展部件和耦出部件,输入至所述波导的光束经所述耦入部件传输至所述扩展部件,由所述扩展部件扩展后的光束传输至所述耦出部件并由所述耦出部件输出,其中,

所述耦入部件的耦入方式或所述耦出部件的耦出方式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耦入部件或所述耦出部件中包含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

其中,所述光学参数包括:反射率、折射率、耦入角度、耦入位置、耦出角度、耦出位置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耦入部件或所述耦出部件由至少两个所述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拼接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耦入部件或所述耦出部件由一个所述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耦入部件的入光口设置于所述波导表面;所述扩展部件设置于所述耦入部件的出射光路上且沿所述出射光路的方向延伸,所述扩展部件的出光方向垂直于所述扩展部件的延伸方向;所述耦出部件的入光侧与所述扩展部件的延伸方向平行相对,且所述耦出部件在所述扩展部件出光方向上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近眼显示系统,包括图像源模组、眼动追踪模组以及前述的波导,其中,

所述图像源模组生成包含图像信息的光束并扫描输出至所述波导;

所述波导对所述图像源模组输入的光束进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扩展后输出,且根据所述眼动追踪模组发送的调节信号调节输入至波导的光束或从波导输出的光束;

所述眼动追踪模组实时监测使用者眼部的转动角度,以便确定出使用者的视野在图像上对应的区域,并生成调节信号发送至所述波导,以对光束进行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针对上述近眼显示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眼动追踪模组监测人眼的朝向,根据所述朝向确定人眼的聚焦区域;

基于确定出的所述聚焦区域生成调节信号发送至所述波导,调节所述波导中耦入部件的耦入方式或耦出部件的耦出方式,以控制所述波导输出的光束在人眼成的像位于所述聚焦区域中。

进一步地,当所述耦入部件或所述耦出部件由至少两个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拼接构成时,调节所述波导中耦入部件的耦入方式或耦出部件的耦出方式,包括:

调节所述耦入部件中与所述聚焦区域对应的部分或全部所述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的耦入角度或耦入位置,或

调节所述耦出部件中与所述聚焦区域对应的部分或全部所述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的耦出角度或耦出位置。

进一步地,当所述耦入部件或所述耦出部件由一个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构成时,调节所述波导中耦入部件的耦入方式或耦出部件的耦出方式,包括:

调节构成所述耦入部件的所述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中对应于所述聚焦区域的耦入角度或耦入位置,或

调节构成所述耦出部件的所述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中对应于所述聚焦区域的耦出角度或耦出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近眼显示设备,所述近眼显示设备用作增强现实显示设备,至少包括一套前述的近眼显示系统,所述近眼显示系统中波导的耦出部件出射的光束可进入人眼,且外界环境光线透过所述波导进入人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近眼显示设备,所述近眼显示设备用作虚拟现实显示设备,包括两套前述的近眼显示系统,其中第一套近眼显示系统中波导的耦出部件出射的光束进入左眼,第二套近眼显示系统中波导的耦出部件出射的光束进入右眼。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近眼显示系统出射的光束作用于人眼或显示介质上(如:镜片),便可让使用者观看到相应的图像,从而实现近眼显示。同时,在眼动追踪模组的监测下,近眼显示系统可根据使用者眼部的转动方向,实时调节波导中耦入部件耦入光束的方式,耦入方式的改变,使得在波导中传输的光束按照特定角度和/或特定位置从波导中输出,进而波导输出的光束在人眼成的像位于聚焦区域中;或者,实时调节波导中耦出部件耦出光束的方式,耦出方式的改变,同样可使得光束按照特定角度和/或特定位置从波导中输出,进而波导输出的光束在人眼成的像位于聚焦区域中;上述方法在节省系统消耗的同时也能减少所显示的内容对使用者的干扰。

此外,在实际的显示场景中,如果所要显示的图像内容的相对位置固定且范围超出人眼视野,则上述近眼显示系统可根据人眼的转动,仅显示人眼视野内的图像;而如果所要显示的图像内容本身并未超过人眼视野且相对位置并不固定,则可通过上述近眼显示系统可根据人眼的转动,调节图像内容的显示位置,将图像内容显示在人眼视野中。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光扫描显示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眼视野作用在图像上的简易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眼显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近眼显示系统中图像源模组20和波导30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导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耦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耦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耦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耦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近眼显示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下调节耦出角度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下调节耦出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在实际观看时人眼视野的示意图;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眼显示设备示意图;

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近眼显示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为便于理解,首先说明现有的近眼显示设备中激光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为示意图,图1中包括:激光光源101、扫描器102及人眼视网膜103。

在显示成像时,激光光源发出的激光经扫描器输出后,作用于某一像素点位置上,便实现了对该像素点位置的扫描,受扫描器控制,激光光束移动至下一像素点位置进行扫描。换言之,经扫描器输出的激光光束将按照一定顺序在每个像素点位置以对应的颜色、灰度或亮度进行点亮。在一帧的时间里,激光光束以足够高的速度遍历每一像素点位置,由于人眼观察事物存在“视觉残留”的特点,故人眼便无法察觉激光光束在每一像素点位置上的移动,而是看见一幅完整的图像(图1中,用户能够看见内容显示为“hi”的图像)。当然,图1中所示出的内容只是为了简单说明近眼显示中激光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以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而不应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近眼显示场景下,人眼的视野是有限的。具体而言,参考图2,假设近眼显示中的图像如图2所示,实际上,人眼在如此近距离的情况下,其视野并不能覆盖全部图像,这里为了便于理解,以虚线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区域,实际观看图像时,人眼视野只能覆盖到某一区域内的图像。这里以区域a1和a2为例,假设人眼聚焦于区域a1,那么,人眼的视野可覆盖该区域,也就表明人眼能够观看到区域a1中的图像内容,但此时,由于人眼的视野限制,难以看清甚至看不到其他区域的图像内容;如果想要观看区域a2中的图像内容,则需要人眼的聚焦位置从区域a1转移至a2。当然,上述内容只是为了说明在近眼显示场景下人眼观看图像的方式,以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后续方案,这里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基于前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近眼显示系统,如图3a所示。该近眼显示系统包括:图像源模组20、波导30及眼动追踪模组40。其中,

图像源模组20生成包含图像信息的激光光束扫描输出至波导30,并根据眼动追踪模组40发送的调节信号调节输出的激光光束。为便于描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将激光光束简称为光束,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激光光束和光束表示同一概念。

波导30对由图像源模组20输入的激光光束进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扩展,经过扩展后的光束从波导30输出,波导30根据眼动追踪模组40发送的调节信号调节输入至波导30光束或从波导30输出的光束。如图3a所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表征了光束在波导30中纵深及纵长的传播方向,在使用者实际使用上述近眼显示系统所对应的显示设备时,第一方向可看作是人眼视野平面上的垂直方向,而第二方向可看作是人眼视野平面上的水平方向,因此,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又可称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容易理解,这里的“第一”和“第二”是为了区别,并不应理解为顺序上的限定。

眼动追踪模组40实时监测使用者眼部的朝向,以便确定出使用者的视野在图像上对应的区域,由此生成相应的调节信号发送至波导30,以对光束进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眼动追踪模组40可采用现有的元件、算法实现,故这里便不进行过多赘述。

上述近眼显示系统出射的光束作用于人眼或显示介质上(如:镜片),便可让使用者观看到相应的图像,从而实现近眼显示。同时,在眼动追踪模组40的监测下,近眼显示系统可根据使用者眼部的转动方向,调节出射的光束,经过调节的光束在显示成像时可仅显示人眼视野内的图像,从而在节省系统消耗的同时也能减少所显示的内容对使用者的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源模组20与波导30可为一体结构,该图像源模组20固定于波导30上的指定位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图像源模组20与波导30采用可拆卸结构。具体来说,参考图3b,图像源模组20朝向波导30的一侧设有定位部2001,该定位部2001与波导30上的定位配合部3001相配合,使图像源模组20固定安装在波导30的指定位置上。定位部2001具体可以是卡扣、锁紧件等,相对应地,波导30上的定位配合部3001具体可以是卡扣槽、锁槽等结构。当然,图3b所示出的定位部2001和定位配合部3001的具体结构可以互换,互换后的连接方式同样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涵盖的范围。

眼动追踪模组40通常是独立的模组,在部分实施例中,也可能采用与波导30作为一体结构的方式,当然,具体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这里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图像源模组20中可包括激光器、扫描器等元件,以扫描输出相应图像的激光光束。激光器的类型具体可为原子激光器、离子激光器或半导体激光器等。同时为保证显示效果,通常采用红(r)、绿(g)、蓝(b)单色激光器的任一种或其组合,或者是白色激光器(应理解,白色激光可通过相应的光学器件分离为前述rgb三种单色激光),当然,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选择相应颜色、相应类型的激光器。扫描器具体可为光纤扫描器、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扫描器等,可实现二维扫描。图像源模组20中还可能包含诸如准直镜、合束器等光学元件,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配置,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参考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波导30的结构示意图。该波导30包括设置于波导30上的耦入部件301、扩展部件302及耦出部件303。

输入至波导30的光束经耦入部件301传输至扩展部件302,由扩展部件302扩展后的光束传输至耦出部件303并由耦出部件303输出;耦入部件301的耦入方式或耦出部件303的耦出方式可调。这里的耦入方式,可理解为耦入部件301将外部光束耦入至波导30中的方式,相类似地,耦出方式可理解为耦出部件303将波导中传输的光束耦出波导30的方式。

具体地,在图4中,耦入部件301位于波导30表面且处于外部光源(可以是前述近眼显示系统中的图像源模组20)输出的光束的光路上,使得外部光源输出的光束通过耦入部件301耦入至波导30中,在耦入部件301的作用下,进入波导30的光束将进一步传输至扩展部件302。

扩展部件302和耦出部件303分别将进入波导30的光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进行扩展。扩展部件302设置于耦入部件301的出射光路上,且扩展部件302沿该光路的方向延伸,扩展部件302的出光方向垂直于扩展部件302的延伸方向。耦出部件303的入光侧与扩展部件302的延伸方向平行相对,且耦出部件303在扩展部件302出光方向上延伸,耦出部件303朝向人眼一侧出光。

图4中所示出的耦入部件301、扩展部件302及耦出部件303的位置仅是一种示例,各部件的位置还可能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调整,如:耦入部件301还可能位于波导30的侧边上,当然,具体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这里便不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波导30可采用空间光调制器,扩展部件302具体可以采用阵列反射波导、光栅或可返可透镜组等。耦入部件301或耦出部件303可采用光学参数可调的光栅(如:电控液晶光栅),其中,光学参数可包括但不限于:反射率、折射率、透射率、耦入角度、耦入位置、耦出角度、耦出位置等,从而实现耦入部件301的耦入方式或耦出部件303的耦出方式可调。

应理解,图4仅示出了一种可能的波导形态,在实际应用中,入光区域可调的耦入部件301或出光区域可调的耦出部件303还可应用于其他结构的波导,从而可实现近眼显示场景下出射的光束。

对于耦入部件301而言,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耦入部件301由至少两个可调光栅构成。参考图5a,示出了耦入部件301包括两个可调光栅3011、3012的情况,可调光栅3011及3012具体可为电控液晶光栅,以对称形状、尺寸的方式(图5a中示出的形状为矩形)进行精细拼接共同构成耦入部件301,可调光栅3011、3012分别可控,从而实现对耦入部件301入光区域的调节控制。当然,图5a只是一种简单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可调光栅的数量可以是多个,每个可调光栅的形状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并且每个可调光栅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采用如图5a所示的方案,便可实现根据眼动追踪模组40的调节信号,控制耦入部件301的耦入角度、耦入位置等光学参数,在耦入部件301的光学参数受控调节的情况下,其传输至耦出部件303的光束将对应于人眼聚焦区域,因此,从耦出部件303出射的光束将作用于人眼聚焦区域。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耦入部件301由一个局部可调的光栅构成,参考图5b,采用单独一个局部可调光栅3013作为耦入部件301,该局部可调光栅3013上的任意区域所对应的光学参数可以调节,从而可实现与前述图5a所述方案相同的效果。

对于耦出部件303而言,参考图6a,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行实施方式,耦出部件303由至少两个可调光栅3031、3032构成,可调光栅3031、3032同样采用精密拼接的方式构成耦出部件303,这里关于可调光栅3031、3032的具体数量、形状、尺寸等,可参考前述耦入部件301中的可调光栅3011、3012,故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除此之外,参考图6b,作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行实施方式,可采用单独一个局部可调光栅3033作为耦出部件303,当然,具体可参考前述耦入部件301上可调光栅的方案,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耦出部件303出射的光束经过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扩展,那么,一般性地,耦出部件303的尺寸通常大于耦入部件的尺寸,也就是说,耦出部件303上的可调光栅的尺寸通常也会大于耦入部件301上的可调光栅。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于前述的近眼显示系统的控制方法,如图7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1:眼动追踪模组40监测人眼的朝向,根据朝向确定人眼的聚焦区域。

结合前述内容,容易理解,在近眼显示场景中,人眼视野在图像的聚焦区域是人眼有效的可视区域,而对于超出该区域以外的图像,人眼有可能看不清甚至看不见。在此基础上,眼动追踪模组40便可生成相应的调节信号,以对生成的光束进行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眼动追踪模组40监测人眼聚焦区域以及生成调节信号的过程,可采用已有的监测算法或模型实现,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步骤s703:基于确定出的聚焦区域生成调节信号发送至波导30,调节波导30中耦入部件301的耦入方式或耦出部件303的耦出方式,以控制波导30输出的光束在人眼成的像位于聚焦区域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调节信号作用下,波导30可对光束进行调节,使得近眼显示系统仅显示人眼视野聚焦区域内的图像。

基于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体可采用不同的调节控制方式,下面进行详细说明。下述的调节控制方式将以耦出部件303为例进行说明,调节耦入部件301的原理与此相类似,故不再重复赘述。

方式一:

在此方式下,眼动追踪模组40将调节信号发送至波导30,图像源模组20扫描输出完整的图像。波导30接收眼动追踪模组40发送的调节信号,以此调节波导30中耦出部件303的耦出角度,也即,波导30根据调节信号控制耦出部件303改变出射光束的出射角度,从而使出射的光束在人眼所成的像位于所述聚焦区域中。

假设目前眼动追踪模组40确定出用户眼睛的聚焦区域为区域a1,从而可生成调节信号作用于波导30的耦出部件303,在调节信号的作用下,如图8所示,耦出部件303所输出的光束的出射角度改变,作用于人眼后,在人眼所成的像位于区域a1中。

方式二:

在此方式下,眼动追踪模组40将调节信号发送至波导30,图像源模组20扫描输出完整的图像。波导30接收眼动追踪模组40发送的调节信号,以此调节波导30中耦出部件303的耦出位置,也即,波导30根据调节信号控制耦出部件303改变出射光束的出射位置,从而使出射的光束在人眼所成的像位于所述聚焦区域中。

假设目前眼动追踪模组40确定出用户眼睛的聚焦区域为区域a1,从而可生成调节信号作用于波导30的耦出部件303,在调节信号的作用下,如图9所示,耦出部件303所输出的光束的出射位置改变,只有区域a1出光,其他区域不出光,那么,光束作用于人眼后,在人眼所成的像位于区域a1中。

可以理解,无论耦出部件303由多个可调光栅拼接而成,而是由一块完整的光栅构成,均可应用上述控制方式。同时,上述具体的控制方式,均可实现对成像区域的调节。在实际应用时,可采用任一一种方式,也可以结合采用上述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所确定,这里并不进行具体限定。

此外,在实际的显示场景中,用户还可以自行调节所显示区域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述对图像进行“分割”的内容,仅是一种为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采用的简单情形,应理解,实际应用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适用于更为复杂的人眼转动场景。具体而言,人眼转动所造成的视野变化,并非是像前述内容中所示出的严格按照虚线所划分出的区域,而是如图10所示,人眼视野通常为锥形,作用在图像平面上形成圆形区域,并且,人眼转动是随意的,相应的视野可能对应于图像上的任意区域。当然,这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并且,在实际的图像显示中,对于人眼视野以外的区域中的图像内容,并非完全不显示,也可以进行诸如低亮度、低对比度、低分辨率等状态的显示。当然,具体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定,故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在一些实际场景中,会出现纵向或者横向尺寸较大的物体,若仅显示局部的图像,可能会对用户识别物体造成障碍,此时,可以利用预先的图像处理技术,识别显示虚拟物体的特征,加以调整显示区域的图像尺寸(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扫描驱动电压的方式实现对图像尺寸的调整,这里不过多赘述),动态的眼部聚焦区域显示以优化显示效果,当然,也需要对图像光源做相应处理并配合调制算法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近眼显示系统能够应用于诸如ar设备或vr设备等近眼显示设备上。

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近眼显示设备包括至少一套前述内容所述的近眼显示系统并可采用前述内容中至少一种控制方式进行控制。

参考图11a,近眼显示设备主要作为增强现实ar显示设备,此情况下该近眼显示设备中可以仅包含一套近眼显示系统s1,该近眼显示系统s1中波导的耦出部件出射的光束可进入人眼,同时,外界环境光线也可透过波导进入人眼,从而使得用户观看到相应的增强现实图像。当然,图11a中示出了近眼显示设备一种可能形式,即,采用一体成型的镜片(即,左右镜片非单独分离)。当然,在实际应用中ar显示设备也可采用分离式的镜片结构(可参考图11b),此时,ar显示设备仍可包括一套近眼显示系统s1,其出射的光束作用与左眼或右眼。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确定,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参考图11b,近眼显示设备主要作为虚拟现实vr显示设备,此情况下该近眼显示设备包含两套近眼显示系统,其中第一套近眼显示系统s3中波导的耦出部件出射的光束进入左眼,第二套近眼显示系统s5中波导的耦出部件出射的光束进入右眼。当然,图11b中示出了近眼显示设备一种可能形式,即,采用独立的两个镜片。当然,在实际应用中vr显示设备也可采用一体式的镜片结构(可参考图11a),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确定,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本申请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设备和介质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至此,已经对本主题的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可以是有利的。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表述“第一”、“第二”、“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可修饰各种部件而与顺序和/或重要性无关,但是这些表述不限制相应部件。以上表述仅配置为将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表示不同的用户设备,虽然两者均是用户设备。例如,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第一元件可称作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称作第一元件。

当一个元件(例如,第一元件)称为与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可操作地或可通信地)联接”或“(可操作地或可通信地)联接至”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或“连接至”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时,应理解为该一个元件直接连接至该另一元件或者该一个元件经由又一个元件(例如,第三元件)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相反,可理解,当元件(例如,第一元件)称为“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第二元件)时,则没有元件(例如,第三元件)插入在这两者之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