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2295发布日期:2018-08-21 17:3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耗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在图像成形设备中,如静电复印机或数码复印机及一体打印机,设置有用于对形成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将碳粉敷设于静电潜像上,进行显影。通常,这种显影装置主要是由含有感光鼓的感光部件单元以及显影辊的显影单元组成,显影所消耗的碳粉一般由显影单元内的粉仓提供。在实际的显影过程中,除显影打印实际需要的碳粉除外,还存在一部分废粉,都需要集中收集到废粉仓内。

参见图1,现有一款彩色处理盒10通过沿着感光鼓20轴向方向移动放置进成像装置100内部,实现与成像装置100配合,且处理盒10设置有两个驱动力接受头,一个设置在感光鼓20上,另一个设置在显影辊30上。显影辊驱动主要由多个组件组成,其通过十字滑槽联轴结构可以实现驱动头轴心与显影辊轴心的偏离。该处理盒10通过显影辊30、出粉刀、送粉辊三个输入电压与成像装置100电连接,且在显影仓位置上设置有使显影辊30与感光鼓20分离的接受成像装置100推杆作用力的受力结构位置。而且,在处理盒10放入成像装置100的过程中,在成像装置100限位部件的作用下,处理盒10的驱动头低于成像装置100的传动头,当合上成像装置100盖子的时候,成像装置100限位部件才使处理盒10导电端抬升处理盒10,使处理盒10的驱动头与成像装置100的传动头配合。

在打印过程中,需要及时清理感光鼓20和机器转印带上的废粉,防止出现打印不良情况。现有彩色处理盒10的清理过程为:粉仓和废粉仓之间设置有连接销钉,当成像装置100上面的推杆作用到废粉盒上的受力位置时,粉仓上的显影辊30与废粉仓上的感光鼓20分离,这时感光鼓驱动头受机器驱动力作用转动,在充电辊充放电过程中,成像装置100上转引带的废粉转移到感光鼓20上,然后经清洁刮刀作用,使感光鼓20上的废粉转移到废粉仓。在实现处理盒10的感光鼓20和成像装置100自动清洁时,处理盒10的粉仓旋转一定角度。因此,现有彩色处理盒10的结构很复杂,而且处理盒10上多了受力位置,显影辊驱动头需要时刻保持与成像装置100传动头的配合,所以显影辊驱动头的零部件也比较多。

参见图2,目前有针对显影辊十字滑槽结构驱动头改为驱动头101与显影辊30固定方式,但是这种结构会导致处理盒10在安装入成像装置100时,显影辊驱动头101的一个突起102容易卡死在成像装置100传动头位置,导致成像装置100不能正常驱动显影辊30工作,进而影响打印,而且还导致处理盒10很难从成像装置100中取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且能提高其落机过程顺畅性的处理盒。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盒体;感光鼓,感光鼓可绕旋转轴线旋转地支承于盒体的两端壁之间;显影辊,显影辊可绕其轴线旋转地支承于盒体的两端壁之间;驱动力传递组件,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显影辊的一个轴端连接,驱动力传递组件设置有连接件;保持端盖,保持端盖套在连接件上并安装在盒体的端面上;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驱动力接收头和复位扭簧,驱动力接收头具有端部,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显影辊的一个轴端连接,连接件的第二端套在端部的第一端,端部的第二端面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驱动头突起,端部的第二端面的轴心位置还设置有定位突起,定位突起可插入成像装置的显影联结器的轴孔内,端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复位部,复位扭簧的簧圈套在保持端盖的固定柱上,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可抵靠复位部,复位扭簧的第二扭臂抵靠保持端盖,相邻两个驱动头突起位于端部的第二端面的半圆面内,驱动头突起可插入显影联结器的接合孔内,端部的第二端可插入显影联结器的限位孔内。

由此可见,通过复位扭簧和复位部的配合,保证了每次处理盒安装至成像装置时,驱动头突起的位置保持不变,提高了处理盒安装过程的顺畅性,提高打印品质。并且,驱动力传递组件所构成的零部件数量少,产品的结构简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复位部凸出端部的外壁设置,复位部在端部的周向上具有第一止挡面和第一圆弧面,沿显影辊在显影时的旋转方向,第一圆弧面为复位部的前端面,第一圆弧面平滑过渡地与端部的外壁连接,第一止挡面为复位部的后端面,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可抵靠第一止挡面。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相邻两个驱动头突起的外壁所形成的直径小于端部的直径。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驱动杆,驱动力接收头还具有轴部,轴部位于端部的第一端,轴部上开设有圆孔,连接件的环壁上对称地开设有通孔,驱动杆贯穿通孔和圆孔,轴部位于连接件内。

由此可见,在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前,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一止挡面上。当处理盒完成安装后,成像装置的显影联结器通过驱动力传递组件来驱动显影辊旋转,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由抵靠在第一止挡面上过渡到抵靠在端部的外壁上,随着显影辊在显影时的旋转,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再由抵靠在端部的外壁上过渡到抵靠在第一圆弧面上,从而反复循环。当处理盒从成像装置中取出后,可控制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一止挡面上,从而处理盒再次安装到成像装置时,驱动头突起的位置与上一次安装时的位置一致,驱动头突起更能顺畅地与显影联结器接合。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复位部内凹端部的外壁设置,复位部在端部的周向上具有第二止挡面、第二圆弧面和导向面,沿显影辊在显影时的旋转方向,第二止挡面为复位部的前端面,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可抵靠第二止挡面,导向面为复位部的后端面,第二圆弧面位于第二止挡面和导向面之间,导向面平滑过渡地与端部的外壁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复位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复位部关于驱动力接收头的轴线形成中心对称。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轴向调整组件,轴向调整组件位于连接件的内部,轴向调整组件控制驱动力接收头在轴向往复移动。

由此可见,在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前,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二止挡面上。当处理盒完成安装后,成像装置的显影联结器通过驱动力传递组件来驱动显影辊旋转,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由抵靠在第二止挡面上过渡到抵靠在第二圆弧面上,随着显影辊在显影时的旋转,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再由抵靠在第二圆弧面上过渡到抵靠在导向面上,接着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通过抵靠在导向面上再次过渡到抵靠在端部的外壁上,从而反复循环。当处理盒从成像装置中取出后,可控制复位扭簧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二止挡面上,从而处理盒再次安装到成像装置时,驱动头突起的位置与上一次安装时的位置一致,驱动头突起更能顺畅地与显影联结器接合。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头突起的顶端与端部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2.0毫米。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端部的直径小于10.0毫米。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头突起的顶端与端部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0毫米,端部的直径为6.0毫米。

由此可见,驱动头突起的顶端与端部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0毫米,端部的直径为6.0毫米,在落机过程中使驱动头突起更能顺畅地与成像装置的显影联结器接合,避免了驱动力传递组件卡死在显影联结器的情况,以提高处理盒在落机过程的顺畅性,提高打印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总体布置图。

图2是现有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与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局部配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保持端盖配合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保持端盖配合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头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头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头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复位扭簧与保持端盖配合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保持端盖配合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保持端盖配合的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复位扭簧与保持端盖配合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头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头的仰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局部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处理盒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3,成像装置100的总体布置,通过安装部件(未标示)安装四个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1,在成像装置100的主组件中,处理盒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处理盒1具有电子照相的感光鼓13,在处理盒1的感光鼓13周围,一体地设有处理装置,如充电辊(未标示)、显影辊12以及清洁部件(未标示)。充电辊具有均匀地为感光鼓13的表面充电荷的功能,显影辊12具有通过调色剂将在感光鼓13上形成的潜像显影成可视图像的功能。在感光鼓13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清洁部件去除余留在感光鼓13上的调色剂。

处理盒1还具有盒体11,感光鼓13可绕其轴线旋转地支承于盒体11的两端壁之间,感光鼓13具有鼓筒及旋转力传递机构14,旋转力传递机构14安装于鼓筒的一个轴向端,旋转力传递机构14用于传递成像装置100的鼓驱动联结器104的旋转力。显影辊12可绕其轴线旋转地支承于盒体11的两端壁之间,显影辊12的一个轴端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组件,驱动力传递组件用于传递成像装置100的显影联结器103的旋转力。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旋转力传递机构14位于盒体11的同一端面上,处理盒1还具有保持端盖17,保持端盖17套在驱动力传递组件的连接件16上并安装在盒体11的端面上。

参见图4至图10,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连接件16、驱动力接收头15、驱动杆19和复位扭簧18,驱动力接收头15具有端部153和轴部155,轴部155位于端部153的第一端,轴部155上开设有圆孔156。端部153的第二端面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驱动头突起151,相邻两个驱动头突起151位于端部153的第二端面的半圆面内,本实施例中,半圆面是以半径绕圆心扫过180度所形成的面,本实施例相邻两个驱动头突起151之间所形成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120度。因此,当驱动头突起151的数量为三个时,三个驱动头突起151可在端部153的第二端面的周向上均匀分布。端部153的第二端面的轴心位置还设置有定位突起152,定位突起152可插入成像装置100的显影联结器103的轴孔107内,驱动头突起151可插入显影联结器103的接合孔106内,端部153的第二端可插入显影联结器103的限位孔105内。

端部153的外壁上设置有复位部154,复位部154凸出端部153的外壁设置,复位部154在端部153的周向上具有第一止挡面1541和第一圆弧面1542。沿显影辊12在显影时的旋转方向,第一圆弧面1542为复位部154的前端面,第一止挡面1541为复位部154的后端面,第一圆弧面1542平滑过渡地与端部153的外壁连接。复位扭簧18的簧圈套在保持端盖17的固定柱171上,复位扭簧18的第一扭臂可抵靠第一止挡面1541,复位扭簧18的第二扭臂抵靠保持端盖17。连接件16的环壁上对称地开设有通孔161,驱动杆19贯穿通孔161和圆孔156设置,轴部155位于连接件16内。连接件16的第一端与显影辊12的一个轴端连接,连接件16的第二端套在端部153的第一端。

驱动头突起151的顶端与端部153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H大于2.0毫米,优选地,驱动头突起151的顶端与端部153的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H为6.0毫米。端部153的直径φ1小于10.0毫米,优选地,端部153的直径φ1为6.0毫米。本实施例相邻两个驱动头突起151的外壁所形成的直径φ2小于端部153的直径φ1,使处理盒1在安装过程中驱动头突起151更能顺畅地与显影联结器103接合,避免了驱动力传递组件卡死在显影联结器103的情况,以提高处理盒1安装过程的顺畅性,提高打印品质,同时处理盒1也可顺畅地取出成像装置100。

在处理盒1安装到成像装置100前,复位扭簧18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一止挡面1541上。当处理盒1完成安装后,定位突起152插入成像装置100的显影联结器103的轴孔107内,驱动头突起151插入显影联结器103的接合孔106内,端部153的第二端插入显影联结器103的限位孔105内。在成像装置100工作的过程中,显影联结器103通过驱动力传递组件来驱动显影辊12旋转,复位扭簧18的第一扭臂由抵靠在第一止挡面1541上过渡到抵靠在端部153的外壁上,随着显影辊12在显影时的旋转,复位扭簧18的第一扭臂再由抵靠在端部153的外壁上过渡到抵靠在第一圆弧面1542上,从而反复循环。当处理盒1从成像装置100中取出后,可控制复位扭簧18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一止挡面1541上,从而处理盒1再次安装到成像装置100时,驱动头突起151的位置与上一次安装时的位置一致,驱动头突起151更能顺畅地与显影联结器103接合。通过复位扭簧18和复位部154的配合,保证了每次处理盒1安装至成像装置100时,驱动头突起151的位置保持不变,提高了处理盒1安装过程的顺畅性,提高打印品质。并且,驱动力传递组件所构成的零部件数量少,产品的结构简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处理盒第二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11至图16,复位部254内凹端部253的外壁设置,复位部254在端部253的周向上具有第二止挡面2541、第二圆弧面2542和导向面2543。沿显影辊12在显影时的旋转方向,第二止挡面2541为复位部254的前端面,导向面2543为复位部254的后端面,第二圆弧面2542位于第二止挡面2541和导向面2543之间。导向面2543平滑过渡地与端部253的外壁连接,复位扭簧28的第一扭臂可地抵靠在第二止挡面2541上,复位扭簧28的第二扭臂抵靠在保持端盖27上,复位扭簧28的簧圈套在保持端盖27的固定柱271上。本实施例复位部2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复位部254关于驱动力接收头25的轴线形成中心对称。

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端盖24和轴向调整组件,端盖24盖合在连接件26的第二端,轴部255可往复移动地贯穿端盖24设置,轴向调整组件具有套在轴部255上的弹簧25,连接件26的内部设有台阶部261,轴部255可往复移动地贯穿台阶部261设置。轴部255上的圆孔位于端盖24的下方,驱动杆29穿过圆孔设置。弹簧25套在轴部255上,并且弹簧25位于驱动杆29和台阶部261之间。本实施例弹簧25的一端具有圆孔部251,该圆孔部251套在驱动杆29上。通过弹簧25的压缩以及驱动杆29的轴向限位,本实施例驱动力接收头25可沿其轴向、相对于连接件26作有限制的轴向往复平移运动,使处理盒1在安装过程中驱动头突起251更能顺畅地与显影联结器103接合,以提高处理盒1安装过程的顺畅性,提高打印品质,同时处理盒1也可顺畅地取出成像装置100。

在处理盒1安装到成像装置100前,复位扭簧28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二止挡面2541上。当处理盒1完成安装后,定位突起252插入成像装置100的显影联结器103的轴孔107内,驱动头突起251插入显影联结器103的接合孔106内,端部253的第二端插入显影联结器103的限位孔105内。在成像装置100工作的过程中,显影联结器103通过驱动力传递组件来驱动显影辊12旋转,复位扭簧28的第一扭臂由抵靠在第二止挡面2541上过渡到抵靠在第二圆弧面2542上,随着显影辊12在显影时的旋转,复位扭簧28的第一扭臂再由抵靠在第二圆弧面2542上过渡到抵靠在导向面2543上,接着复位扭簧28的第一扭臂通过抵靠在导向面2543上再次过渡到抵靠在端部253的外壁上,从而反复循环。当处理盒1从成像装置100中取出后,可控制复位扭簧28的第一扭臂抵靠在第二止挡面2541上,从而处理盒1再次安装到成像装置100时,驱动头突起251的位置与上一次安装时的位置一致,驱动头突起251更能顺畅地与显影联结器103接合。通过复位扭簧28和复位部254的配合,保证了每次处理盒1安装至成像装置100时,驱动头突起251的位置保持不变,提高了处理盒1安装过程的顺畅性,提高打印品质。并且,驱动力传递组件所构成的零部件数量少,产品的结构简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