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0209发布日期:2019-08-03 12:0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检测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来说,涉及对检测对象的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电子设备、车辆、船舶、建筑物或其他机械装置等中,设置对门的开闭进行检测的门开闭检测装置,该门开闭检测装置例如已公开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开闭检测装置包括一个开关,其对在关闭状态下彼此邻接地配置的两个门的开闭进行检测。另外,该门开闭检测装置包括一个工作部件,其使开关的开关工作件随着两个门的开闭动作而在按压开关工作件的位置、与解除对于开关工作件的按压的位置之间工作。工作部件随着一个门的敞开而向解除对于开关工作件的按压的位置旋转。另外,工作部件随着另一个门的敞开而向解除对于开关工作件的按压的位置平行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993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开闭检测装置中,使一个工作部件进行平行移动、旋转这两个不同的动作。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开闭检测装置存在如下问题:难以进行用以使工作部件稳定地进行动作的设计,换句话说,难以进行用以稳定地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的设计。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方面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稳定地对检测对象的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臂、第二臂、检测部。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分别包括受到彼此不同的检测对象推压的受压部。所述检测部具有两个状态作为输出。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分别能够以沿着相同直线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以在所述受压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推压时、与所述受压部未受到所述检测对象推压时改变位置。所述检测部的所述输出根据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的位置而切换为所述两个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检测装置、图像形成部、第一盖体、第二盖体。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图像。所述第一盖体是推压所述第一臂的所述受压部的所述检测对象,且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盖体是推压所述第二臂的所述受压部的所述检测对象,且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效果

本发明具有容易稳定地对检测对象的状态进行检测这一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图1c分别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包括所述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且是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均为关闭状态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且是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均为打开状态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所述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所述检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所述检测装置,且是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均为关闭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8是所述检测装置,且是第一盖体为打开状态,第二盖体为关闭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9是所述检测装置,且是第一盖体为关闭状态,第二盖体为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检测装置的概略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检测装置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以下,使用图1a~图1c对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a~图1c简化地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的结构要素。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是用以通过一个检测部3来对两个检测对象b1、b2的状态进行检测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检测对象b1、b2是后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参照图2及图3)。另外,两个检测对象b1、b2的状态是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开闭状态。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也将检测对象b1称为“第一检测对象b1”,将检测对象b2称为“第二检测对象b2”。

如图1a所示,检测装置10包括第一臂1、第二臂2、检测部3、弹性体4。第一臂1及第二臂2分别包括受到彼此不同的检测对象b1、b2推压的受压部11、21。第一臂1可以旋转轴a1为旋转中心而旋转(pivot),以在受压部11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推压时、与受压部11未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推压时改变位置。同样地,第二臂2可以旋转轴a2为旋转中心而旋转,以在受压部21受到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时、与受压部21未受到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时改变位置。旋转轴a1、a2是假想轴,且沿着相同的直线(未图示)。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也将第一臂1的受压部11称为“第一受压部11”,将第二臂2的受压部21称为“第二受压部21”。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也将成为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1称为“第一旋转轴a1”,将成为第二臂2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2称为“第二旋转轴a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部11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推压的状态相当于第一盖体141关闭的状态。另外,第一受压部11未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推压的状态相当于第一盖体141打开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受压部21受到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的状态相当于第二盖体142关闭的状态。另外,第二受压部21未受到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的状态相当于第二盖体142打开的状态。

检测部3具有两个状态作为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是包括致动器31的瞬时型微动开关。另外,检测部3所包括的触点是常开触点(a触点)。如图1a所示,在致动器31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推压时,检测部3的输出成为接通状态。另外,如图1b或图1c所示,在致动器31未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推压时,检测部3的输出成为断开状态。即,检测部3的输出切换为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这两个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保持于第一臂1或第二臂2。因此,检测部3会随着第一臂1的旋转而移动。

弹性体4配置在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至少一者(此处为第二臂2)与检测部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4是金属制的螺旋弹簧。弹性体4的第一端(图1a中的下端)保持于第二臂2。弹性体4的第二端(图1a中的上端)是自由端。而且,弹性体4在第一受压部11及第二受压部21分别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及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时,因夹在第二臂2与检测部3之间而被压缩。即,弹性体4使离开检测对象(此处为第二检测对象b2)的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检测部3。

而且,检测部3的输出根据第一臂1及第二臂2的位置而切换为两个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以下,对检测装置10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a所示,在第一受压部11及第二受压部21分别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及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时,检测部3的致动器31以规定值以上的力,经由弹性体4而受到第二臂2推压。因此,检测部3的输出成为接通状态。在该状态下,弹性体4作用于检测部3的弹性力、与第一检测对象b1经由第一臂1作用于检测部3的力均衡。另外,在该状态下,弹性体4作用于第二臂2的弹性力、与第二检测对象b2作用于第二臂2的力均衡。

此处,在检测装置10处于图1a所示的状态时,例如人开动第一检测对象b1,由此,第一检测对象b1离开第一受压部11。这样,如图1b所示,第一检测对象b1经由第一臂1作用于检测部3的力消失,第一臂1及检测部3因弹性体4作用于检测部3的弹性力而向图1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弹性体4离开致动器31,致动器31不再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推压,因此,检测部3的输出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另外,在检测装置10处于图1a所示的状态时,例如人开动第二检测对象b2,由此,第二检测对象b2离开第二受压部21。这样,如图1c所示,第二检测对象b2作用于第二臂2的力消失,第二臂2因弹性体4作用于第二臂2的弹性力而向图1c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弹性体4离开致动器31,致动器31不再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推压,因此,检测部3的输出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如上所述,检测装置10通过一个检测部3,检测处于第一受压部11及第二受压部21分别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及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的状态、与除此以外的状态中的哪一个状态。换句话说,检测装置10通过一个检测部3,检测处于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的状态、与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中的至少一个盖体已打开的状态中的哪一个状态。

(2)详情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及包括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的一个设备即图像形成装置100。

(2.1)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使用图2~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记录用纸等上形成图像的装置,且是在一个装置中汇集了复印机(copier)、打印机、图像扫描仪及传真机等的功能的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

如图2~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检测装置10、图像读取部110、图像形成部120、供纸部130、操作面板2。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一个框体140,该一个框体140收纳图像读取部110的一部分、图像形成部120及供纸部130。

图像读取部110包括原稿台111、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automaticdocumentfeeder)112、原稿图像读取单元113。原稿台111包含构成框体140的顶板的透明玻璃。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12自动地向原稿台111上供应原稿。原稿图像读取单元113扫描并读取放置在原稿台111上的原稿、或由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12供应至原稿台111上的原稿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120配置在图像读取部110的下方,且包括进行电子照相处理(形成图像)的多个单元。此处,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部120包括感光鼓121、充电单元122、光扫描单元123、显影单元124、转印单元125、清洁单元126、定影单元127。充电单元122、光扫描单元123、显影单元124、转印单元125及清洁单元126依次以沿着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排列的方式而配置在感光鼓121的周围。另外,图像形成部120还包括除电单元(未图示),该除电单元配置在感光鼓121周围的清洁单元126与充电单元122之间,用以对感光鼓121进行除电。

充电单元122以使感光鼓121的表面一致地达到规定电位的方式而使感光鼓121带电。光扫描单元123对已带电的感光鼓121的表面照射光(激光光束)并扫描感光鼓121的表面,从而在感光鼓1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124使已带电的调色剂附着于形成在感光鼓12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使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单元125将显影后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用纸。清洁单元126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21上的显影剂及调色剂,使该感光鼓12达到可在感光鼓121上形成新的图像(调色剂图像)的状态。除电单元对清洁后的感光鼓121的表面进行除电,使感光鼓121的带电性一致。定影单元127通过热及/或压力等,使已由转印单元125转印至记录用纸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固定)于记录用纸。

供纸部130配置在图像形成部120的下方,向图像形成部120供应记录用纸。供纸部130包括至少一个纸盒131、手送供纸托盘132、阻力辊133。图像形成装置100从至少一个纸盒131及手送供纸托盘132中的任一者取出一张记录用纸,并以使记录用纸的前端咬入阻力辊133的夹紧部的方式搬送记录用纸。当开始向感光鼓121写入静电潜像的位置与开始向记录用纸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一致时,阻力辊133搬送记录用纸,以使记录用纸到达转印单元125。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将记录用纸从供纸部130供应至图像形成部120,并通过框体140内的第一搬送路径151,将已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用纸排出至排纸托盘150。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在框体140内包括第二搬送路径152,该第二搬送路径152用以在对记录用纸的背面进行打印时,转回搬送记录用纸。

操作面板2是用以接受用户的操作的单元。如图2或图3所示,操作面板2从框体140的上端部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2具有可向上下方向改变操作面板2的表面20的朝向的倾斜功能。即,操作面板2是以可相对于框体140摆动的状态而保持于框体140。

如图2及图3所示,框体140包括第一盖体141与第二盖体142。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可由人的手开闭。另外,在框体140中的与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相向的位置收纳有检测装置10。

第一盖体141是从右方观察呈矩形状的板。第一盖体141可以下端部为旋转中心,在覆盖框体140内所收纳的转印单元125及定影单元127等的位置、与使转印单元125及定影单元127等露出至框体140外的位置之间旋转。第一突起143从第一盖体141的背面突出。第一突起143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第一盖体141关闭的状态下,穿过设置于框体140的插入孔(未图示)而推压检测装置10的第一臂1的第一受压部11。即,第一盖体141是推压第一臂1的第一受压部11的第一检测对象b1,其覆盖图像形成部120的至少一部分(此处为转印单元125及定影单元127等)。

第二盖体142是从前方观察呈矩形状的板。第二盖体142可以下端部为旋转中心,在覆盖框体140内所收纳的显影单元124等的位置、与使显影单元124等露出至框体140外的位置之间旋转。第二突起144从第二盖体142的背面突出。第二突起144在第二盖体142关闭的状态下,穿过设置于框体140的插入孔145而推压检测装置10的第二臂2的第二受压部21。即,第二盖体142是推压第二臂2的第二受压部21的第二检测对象b2,其覆盖图像形成部120的至少一部分(此处为显影单元124等)。

(2.2)检测装置的结构

其次,使用图5~图9来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以下,将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的状态下的第一臂1的长边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第二的臂2的长边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并将旋转轴a1、a2的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再者,图5~图9中虽显示了表示这些方向(上、下、左、右、前、后)的箭头,但记载这些箭头的目的仅在于辅助说明,并不伴随实体。另外,所述方向的规定并不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的使用方式进行限定。

如图5及图6所示,检测装置10包括第一臂1、第二臂2、检测部3、弹性体4。另外,检测装置10还包括支撑体5。

第一臂1是在一个方向(图7中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成形物。第一臂1包括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相向的第一壁(右壁)与第二壁(左壁)。第一臂1的第一壁的一部分成为受到第一盖体141的第一突起143推压的第一受压部11。另外,第一臂1的第二壁成为将检测部3的连接部33(后述)与第一受压部11隔开的壁15。换句话说,检测装置10包括壁15。壁15将连接部33、与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保持有检测部3的臂(此处为第一臂1)的第一受压部11隔开。另外,壁15处于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保持有检测部3的臂(此处为第一臂1)。

第一臂1包括在短边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圆筒状的轴承12。轴承12的内侧成为在短边方向上贯穿第一臂1的孔14。在孔14中,插入有后述的支撑体5的轴51。第一臂1可以轴51的中心线即第一旋转轴a1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即,成为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包括孔14的臂(此处为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此处为第一旋转轴a1)穿过孔14。

第一臂1包括向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对轴13。图5及图6中仅图示了一对轴13中的从第一臂1向上突出的轴13,未图示从第一臂1向下突出的轴13。一对轴13分别插入至后述的第二臂2的一对轴孔22。另外,第一臂1包括设置在一对轴13的周边的一对第一止动件131。一对第一止动件131分别向第一臂1的短边方向突出。图5及图6中仅图示了一对第一止动件131中的从第一臂1向上突出的第一止动件131,未图示从第一臂1向下突出的第一止动件131。一对第一止动件131分别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第一臂1与第二臂2所成的角度达到规定的角度后,碰撞后述的第二臂2的一对第二止动件221(参照图5)。

第一臂1包括从其长边方向(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左突出的长方体状的保持部16。在保持部16的一个面(上表面)放置有检测部3。另外,在保持部16的一个面,设置有向上突出的圆柱状的一对插销161。一对插销161分别插入至后述的检测部3的一对保持孔321。保持部16在一对插销161分别插入至一对保持孔321的状态下,保持检测部3。换句话说,第一臂1或第二臂2在可向一个方向(此处为沿着插销161的中心线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保持检测部3。

第二臂2是在一个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成形物。第二臂2包括在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向的第一壁(前壁)与第二壁(后壁)。第二臂2的第一壁的一部分成为受到第二盖体142的第二突起144推压的第二受压部21。另外,在第二臂2的第二壁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弹性体4的安装部27。而且,在第二臂2的第二壁上设置有引导部28,该引导部28对致动器31朝向检测部3的致动器31的短边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第二臂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右端),设置有圆形状的一对轴承22。一对轴承22在第二臂2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将第一臂1的一对轴13分别插入至一对轴承22,由此,将第二臂2安装于第一臂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的状态下,第一臂1的长边方向与第二臂2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另外,第二臂2可以一对轴13的中心线即第二旋转轴a2为旋转中心而旋转。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轴a1、与成为第二臂2的旋转中心的第二旋转轴a2不同。该结构有如下优点:容易单独地调整第一臂1与检测部3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第二臂2与检测部3之间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4为螺旋弹簧,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容易进行调整,使得弹性体4以适当的角度碰撞检测部3的致动器31。结果是该结构有容易防止螺旋弹簧即弹性体4屈曲这一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轴a1、与成为第二臂2的旋转中心的第二旋转轴a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与第一臂1或第二臂2的旋转移动无关。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轴a1与第二旋转轴a2均由第一臂1规定,因此,即使第一臂1及第二臂2移动,第一旋转轴a1及第二旋转轴a2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化。

在第二臂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右端)的一对轴承22的周边,分别设置有向轴承22的径向突出的一对第二止动件221。如上所述,一对第二止动件221分别在第一臂1与第二臂2所成的角度达到规定角度后,碰撞一对第一止动件131。即,第一臂1及第二臂2的旋转范围受到一对第一止动件131及一对第二止动件221限制,以不会呈比规定角度更大的角度打开。

第二臂2包括从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向后突出的一对升起片25、26。一对升起片25、26中的上侧的升起片25在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的状态下,突出至覆盖弹性体4及检测部3的器体3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位置。因此,检测部3的朝向上方的移动受到升起片25限制。换句话说,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未保持有检测部3的臂(此处为第二臂2)包括对检测部3在一个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23(升起片2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对插销161分别从一个方向(上方)插入至检测部3的一对插入孔321,由此,使检测部3保持于第一臂。该结构有如下优点:容易将检测部3安装于第一臂1,组装性提高。但是,在此情况下,检测部3有可能会向一个方向(上方)移动而脱落,因此,通过第二臂2的限制部23来防止检测部3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二臂2的限制部23始终重叠于检测部3的方式,通过一对第一止动件131及一对第二止动件221来限制第一臂1及第二臂2的旋转范围。因此,即使在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打开的情况下,限制部23也会防止检测部3脱落。

一对升起片25、26中的下侧的升起片26在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的状态下,突出至覆盖弹性体4的位置。因此,弹性体4的朝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受到一对升起片25、26限制。换句话说,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与检测部3之间存在弹性体4的臂(此处为第二臂2)包括引导部24(一对升起片25、26)。引导部24对弹性体4的朝向与弹性体4的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该结构有如下优点:弹性体4容易沿着伸缩方向(前后方向)伸缩,结果是容易防止螺旋弹簧即弹性体4屈曲。

检测部3包括致动器31、器体32、连接部33。致动器31呈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器体32呈长方体状,且内部收纳有触点(未图示)。另外,器体32包括贯穿于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一对保持孔321。连接部33在检测部3中,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连接部33连接着一对电线34(导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电路是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包括的处理部(未图示)。处理部具有如下功能,即,接收检测部3的输出,对给予图像读取部110及图像形成部120的动作电力进行控制。

弹性体4是在一个方向(图7中的前后方向)上伸缩的螺旋弹簧。弹性体4的第一端(前端)嵌合于第二臂2的安装部,由此,保持于第二臂2。弹性体4的第二端(后端)成为自由端。弹性体4是以使第二端与检测部3的致动器31相向的方式配置。因此,弹性体4在第二臂2与致动器31之间伸缩。

此处,对于检测部3的致动器31,例如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所需的行程的公差较大,其为数毫米。另外,因为检测对象b2即第二盖体142是成形物,所以存在组件的尺寸等的偏差。因此,难以按照稳定地对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方式来设计检测装置10。例如,若增大在关闭第二盖体142时推入第一臂1的行程,则可实现与如上所述的组件的尺寸等的偏差无关的稳定的检测。但是,在此情况下,过大的力有可能会作用于检测部3的致动器31。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致动器31与第二臂2之间设置有弹性体4,所以容易通过弹性体4来吸收从第二臂2作用于检测部3的过大的力。因此,本实施方式有如下优点:容易在用以稳定地对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设计上,允许组件的尺寸等的偏差。

支撑体5是成形物,其收纳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框体140的内部。支撑体5在框体140的内部受到固定。在支撑体5的一个面(上表面),设置有向上突出的圆柱状的轴51。轴51插入至第一臂1的孔14。另外,轴51包括贯穿于轴方向(上下方向)的轴孔511。虽未图示,但连接于连接部33的电线34穿过轴孔511。即,也可以说明电线34穿过孔14。换句话说,第一臂1或第二臂2包括供连接于连接部33的电线34穿过的孔14。

在该结构中,即使包括孔14的第一臂1旋转,电线34也不易传递妨碍第一臂1旋转的阻力。因此,该结构有如下优点:容易将力从第一盖体141传递至第一臂1。因此,该结构有如下优点:当人关闭第一盖体141时,电线34不会成为阻力,从而容易关闭第一盖体141,即容易对第一盖体141进行操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旋转轴a1穿过孔1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34穿过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因此,有如下优点:电线34更不易传递妨碍第一臂1旋转的阻力。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的输出根据规定值以上的力是否已从第一臂1及第二臂2到达检测部3(致动器31),切换为两个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而且,在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至少一个臂(此处为第一臂1)中,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第一距离是,力点即受压部(此处为第一受压部11)与支点即旋转轴(此处为第一旋转轴a1)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是力到达检测部3(致动器31)时的作用点与旋转轴(此处为第一旋转轴a1)之间的距离。

在该结构中,第一臂1在第一受压部11受到第一盖体141推压时,利用杠杆原理而使力到达检测部3。因此,该结构能够减少在关闭第一盖体141时,即在将检测部3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时,为了使规定值以上的力到达检测部3而需要对第一臂1施加的力。结果是该结构有如下优点:容易减少关闭第一盖体141时所需的力。

以下,说明检测装置10对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动作的一例。

首先,如图7所示,在第一受压部11及第二受压部21分别受到第一突起143及第二突起144推压时,检测部3的致动器31以规定值以上的力,经由弹性体4而受到第二臂2推压。因此,检测部3的输出处于接通状态。

此处,在检测装置10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时,例如人打开第一盖体141,由此,第一突起143离开第一受压部11。这样,如图8所示,第一突起143经由第一臂1作用于检测部3的力消失,第一臂1及检测部3因弹性体4作用于检测部3的弹性力而旋转。因此,弹性体4离开致动器31,致动器31不再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推压,因此,检测部3的输出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另外,在检测装置10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时,例如人打开第二盖体142,由此,第二突起144离开第二受压部21。这样,如图9所示,第二突起144作用于第二臂2的力消失,第二臂2因弹性体4作用于第二臂2的弹性力而旋转。因此,弹性体4离开致动器31,致动器31不再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推压,因此,检测部3的输出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时,检测部3为接通状态。另一方面,若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中的至少一个盖体打开,则检测部3会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10可使用一个检测部3来对两个检测对象b1、b2(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开闭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处理部。处理部对供电路径上的开关元件进行控制,以在检测部3的输出为接通状态时,对图像读取部110及图像形成部120供应动作电力。另外,处理部对供电路径上的开关元件进行控制,以在检测部3的输出为断开状态时,停止向图像读取部110及图像形成部120供应动作电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人打开了第一盖体141或第二盖体142,以进行图像形成部120的维护、调色剂的更换等作业时,停止向图像读取部110及图像形成部120供应动作电力。

(3)变形例

所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实施方式可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列举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所说明的变形例可适当组合地应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的长边方向与第二臂2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臂1与第二臂2所成的角度也可根据第一检测对象b1及第二检测对象b2的位置而适当地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轴a1及第二旋转轴a2完全平行,但两者只要沿着相同直线即可,第一旋转轴a1及第二旋转轴a2也可并非彼此完全平行。例如,第一旋转轴a1及第二旋转轴a2中的至少一个旋转轴也可相对于所述直线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轴a1与第二旋转轴a2不同,但也可相同。即,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臂1及第二臂2也可以一个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具体来说,检测装置10也可为如下结构,即,第一臂1的轴承12及第二臂2的一对轴承22嵌合于支撑体5的轴51。该结构无需第一臂1的轴13。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保持于第一臂1,但也可保持于第二臂2。另外,检测部3也可不保持于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任一个臂。例如,检测装置10也可为如下结构,即,如图11所示,在检测部3与第一臂1之间还配置有弹性体4。在该结构中,弹性体4的第一端保持于第一臂1,但第二端是自由端。另外,在该结构中,检测部3在由弹性体4作用于检测部3的弹性力引起的某程度的移动被允许的状态下,例如保持于支撑体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的第二壁(左壁)是将连接部33与受压部(此处为第一受压部11)隔开的壁1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壁15也可设置于第二臂2。另外,壁15也可以是与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不同的部件。另外,检测装置10也可不包括壁1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在可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保持检测部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检测部3也可固定于第一臂1。在此情况下,无需第二臂2的限制部23(升起片2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臂2包括引导部24(一对升起片25、26),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臂2也可仅包括一对升起片25、26中的一个升起片。另外,第二臂2也可不包括引导部24。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装置10包括弹性体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检测装置10也可不包括弹性体4。在该结构中,当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关闭时,第一臂1或第二臂2推压检测部3的致动器31,由此,检测部3的输出维持接通状态。另外,在该结构中,若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中的至少一个盖体打开,则致动器31会恢复至原来的状态,由此,检测部3的输出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孔14设置于由第一旋转轴a1穿过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孔14也可设置于与第一旋转轴a1穿过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孔14优选设置在第一旋转轴a1的附近,以尽量避免电线34随着第一臂1的旋转而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包括供电线34穿过的孔1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臂2也可包括孔14。在此情况下,第二旋转轴a2也可穿过孔14。另外,第一臂1及第二臂2也可均不包括孔1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中的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更长,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臂1中的第一距离可与第二距离大致相等,也可比第二距离更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成为如下结构,即,在第一受压部11受到第一盖体141推压时,利用杠杆原理而使力到达检测部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臂2也可为如下结构,即,在第二受压部21受到第二盖体21推压时,利用杠杆原理而使力到达检测部3。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的触点是常开触点(a触点),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检测部3的触点可以是常闭触点(b触点),也可以是常开/常闭触点(c触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是微动开关,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检测部3也可以是按键开关、滑动开关等其他瞬时型开关。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4的第一端(前端)保持于第二臂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弹性体4的第二端(后端)也可保持于检测部3的致动器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4是螺旋弹簧,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弹性体4只要是板簧、扭转弹簧、橡胶、海绵等使离开检测对象b1、b2的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检测部3的结构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4是金属制弹簧,但也可以是树脂制弹簧。

此处,为了减轻人关闭第二盖体142时的负担,优选尽可能不使由弹性体4产生的弹性力作用于第二盖体142。因此,与形状容易产生偏差且难以调整负荷的板簧相比,弹性体4优选为形状不易产生偏差且容易调整负荷的螺旋弹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41为经由第一突起143而推压第一臂1的第一受压部1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不包括第一突起143的第一盖体141推压第一臂1的第一受压部11。同样地,第二盖体142为经由第二突起144而推压第二臂2的第二受压部2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不包括第二突起144的第二盖体142推压第二臂2的第二受压部2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均为旋转式盖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中的至少一个盖体也可为滑动式盖体。另外,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中的至少一个盖体也可相对于框体140装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部11及第二受压部21分别直接地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及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受压部11及第二受压部21也可分别经由绝缘片等其他部件而间接地受到第一检测对象b1及第二检测对象b2推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装置10用于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状态进行检测,但并不对检测装置10的用途进行限定。例如,检测装置10也可用于对服务器等设备所包括的两个盖体的状态进行检测。即,只要是包括彼此不同的两个检测对象b1、b2的设备(包含电子设备、车辆、船舶、建筑物或其他机械装置),则可应用检测装置10。

(总结)

如上所述,第一方式的检测装置(10)包括第一臂(1)、第二臂(2)、检测部(3)。第一臂(1)及第二臂(2)分别包括受到彼此不同的检测对象(b1、b2)推压的受压部(11、21)。检测部(3)具有两个状态作为输出。第一臂(1)及第二臂(2)分别能够以沿着相同直线的旋转轴(a1、a2)为旋转中心而旋转,以在受压部(11、21)受到检测对象(b1、b2)推压时、与受压部(11、21)未受到检测对象(b1、b2)推压时改变位置。检测部(3)的输出根据第一臂(1)及第二臂(2)的位置而切换为两个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

根据该方式,第一臂(1)及第二臂(2)分别与两个检测对象(b1、b2)逐一对应。因此,根据该方式,与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开闭检测装置那样使用一个工作部件来对两个门进行检测的结构相比,容易调整各个臂的动作。另外,根据该方式,第一臂(1)及第二臂(2)因受到检测对象(b1、b2)推压,均进行相同的动作(旋转动作)。因此,根据该方式,与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门开闭检测装置那样使一个工作部件进行两个不同动作的结构相比,容易调整各个臂的动作。因此,根据该方式,有容易稳定地对检测对象(b1、b2)的状态进行检测这一优点。

根据第一方式,在第二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检测部(3)保持于第一臂(1)或第二臂(2)。

根据该方式,因为保持检测部(3)的臂与检测部(3)联动,因此,有如下优点:在设计上,无需考虑与检测部(3)之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第二方式,第三方式的检测装置(10)还包括壁(15)。壁(15)将检测部(3)中的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连接部(33)、与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保持有检测部(3)的臂的受压部(11、21)隔开。

根据该方式,有容易防止检测对象(b1、b2)与连接部(33)接触这一优点。

根据第三方式,在第四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壁(15)处于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保持有检测部(3)的臂。

根据该方式,有如下优点:与利用独立于第一臂(1)及第二臂(2)的组件来构成壁(15)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组件数。

根据第二方式,在第五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第一臂(1)或第二臂(2)在可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保持检测部(3)。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未保持有检测部(3)的臂包括对检测部(3)在一个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23)。

根据该方式,有如下优点:与将检测部(3)固定于第一臂(1)或第二臂(2)的情况相比,容易从一个方向将检测部(3)安装于第一臂(1)或第二臂(2),组装性提高。

根据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第六方式的检测装置(10)还包括弹性体(4)。弹性体(4)配置在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至少一个臂与检测部(3)之间,使离开检测对象(b1、b2)的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检测部(3)。

根据该方式,容易通过弹性体(4)来吸收从检测对象(b1、b2)作用于检测部(3)的过大的力。因此,根据该方式,有如下优点:容易在用以稳定地对检测对象(b1、b2)的状态进行检测的设计上,允许组件的尺寸等的偏差。

根据第六方式,在第七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弹性体(4)是螺旋弹簧。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与检测部(3)之间存在弹性体(4)的臂包括引导部(24),该引导部(24)对弹性体(4)的朝向与弹性体(4)的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根据该方式,因为弹性体(4)的朝向伸缩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所以有容易防止弹性体(4)屈曲这一优点。

根据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在第八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检测部(3)包括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连接部(33)。第一臂(1)或第二臂(2)包括供连接于连接部(33)的电线(34)穿过的孔(14)。

根据该方式,即使包括孔(14)的臂旋转,电线(34)也不易传递妨碍臂旋转的阻力。因此,根据该方式,有如下优点:检测对象(b1、b2)容易将力传递至包括孔(14)的臂。

根据第八方式,在第九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成为第一臂(1)及第二臂(2)中的包括孔(14)的臂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1、a2)穿过孔(14)。

根据该方式,有如下优点:即使包括孔(14)的臂旋转,电线(34)更不易传递妨碍臂旋转的阻力。

根据第一方式~第九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在第十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成为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1)、与成为第二臂(2)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2)不同。

根据该方式,有如下优点:容易单独地调整第一臂(1)与检测部(3)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第二臂(2)与检测部(3)之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第一方式~第九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在第十一方式的检测装置(10)中,成为第一臂(1)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1)、与成为第二臂(2)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a2)相同。

根据该方式,有容易统一地调整第一臂(1)及第二臂(2)的位置关系这一优点。

第十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第一方式~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的检测装置(1)、图像形成部(120)、第一盖体(141)、第二盖体(142)。图像形成部(120)形成图像。第一盖体(141)是推压第一臂(1)的受压部(11)的检测对象(b1),且覆盖图像形成部(12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盖体(142)是推压第二臂(2)的受压部(21)的检测对象(b2),且覆盖图像形成部(120)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方式,有容易稳定地对第一盖体(141)及第二盖体(142)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这一优点。

第二方式~第十一方式的结构并非是检测装置(10)必需的结构,可适当省略。

附图标记说明

10:检测装置

1:第一臂

11:第一受压部(受压部)

14:孔

15:壁

2:第二臂

21:第二受压部(受压部)

23:限制部

24:引导部

3:侦测部

33:连接部

34:电线

4:弹性体

100:图像形成装置

120:图像形成部

141:第一盖体(检测对象)

142:第二盖体(检测对象)

a1:第一旋转轴(旋转轴)

a2:第二旋转轴(旋转轴)

b1:第一检测对象(检测对象)

b2:第二检测对象(检测对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