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2747发布日期:2020-04-03 18:0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的描述

将显影剂定影到介质的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对带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以及按压构件,其在按压构件和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分(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3-250393)。

带在与诸如温度传感器的构件接触的情况下移动,并且因此被摩擦带电。当电荷在带上积累时,纸屑或显影剂可能由于静电力而粘附于带,由此引起图像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目的是减少电荷在带上的积累并且减少纸屑或显影剂对带的粘附。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带;对带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以及按压构件,其面向带并且在按压构件和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分。在7000v下向带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带的介电弛豫率大于或等于9.5%并且小于或等于28.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部分,其在介质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上面的定影装置,其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介质。

附图说明

在随附附图中:

图1是图示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配置的示图;

图2是图示实施例的处理单元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3是图示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4是图示实施例的定影带的截面结构的示图;

图5是图示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6是图示由粘附到定影带的纸屑引起的图像不均匀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测量介电弛豫率的方法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示出实验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随附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像形成设备的配置>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示图。图像形成设备1通过使用电照相术在诸如打印片材的介质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设备1是图1中图示的示例中的打印机,但是可以是复印机、多功能外围设备(mfp)或传真机。另外,图像形成设备1是用于形成图1中图示的示例中的彩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但是可以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图像形成设备。

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片材馈送机构7,其馈送诸如打印片材的介质p;图像形成部分5,其在馈送的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或显影剂图像);定影装置2,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介质p;以及排出介质p的片材排出机构9。

片材馈送机构7包括:片材馈送盒70,其存储处于堆叠状态的诸如打印片材的介质p;拾取辊71,其馈送装载在片材馈送盒70中的介质p;馈送辊72和阻滞辊73,其将馈送的介质p逐一分离并且将其馈送到传输路径a;以及成对的传输辊74和75,其将馈送到传输路径a的介质p传输到图像形成部分5。

图像形成部分5包括: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图像形成单元分别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单元8,其把由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介质p上。

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被沿着介质的传输路径按顺序(图1中从右到左)布置。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分别形成具有黑色调色剂(显影剂)、黄色调色剂(显影剂)、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剂)和青色调色剂(显影剂)的调色剂图像。

作为曝光装置的打印头13k,13y,13m和13c被部署成面向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感光鼓11(稍后描述)。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被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主体,并且打印头13k,13y,13m和13c被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上盖。

除了调色剂之外,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具有相同的配置,并且因此可以被简单地称为处理单元10。另外,可以将打印头13k,13y,13m和13c简单地称为打印头13。

图2是图示处理单元10的内部配置的截面图。处理单元10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1。感光鼓11是圆柱形构件,在其周界处具有感光层,并且由于驱动马达211k,211y,211m和211c(参见图5)中的对应一个而在一个方向上(由箭头d指示)进行转动。

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12、作为曝光装置的打印头13、显影单元14和清洁构件18被沿着感光鼓11的转动方向围绕感光鼓11部署。

充电辊12被部署成与感光鼓11接触,并且按照感光鼓11的转动来进行转动。充电辊12被由充电电压控制器202(参见图5)施加有充电电压并且使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

打印头13包括例如其上安装有发光二极管(led)和驱动电路的基板并且包括透镜阵列,并且被定位从而从led发出的光聚焦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打印头13由曝光控制器203(参见图5)驱动,并且曝光感光鼓11的表面以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14包括:显影辊15,作为被部署成抵接感光鼓11的显影剂载体;供给辊16,作为被部署成抵接或面向显影辊15的供给构件;以及显影刮片17,其抵靠显影辊15进行按压。

显影辊15被由显影电压控制器204(参见图5)施加有具有与感光鼓11的充电极性相同的极性(例如负极性)的显影电压,并且引起调色剂粘附到感光鼓11的被曝光的部分,由此形成调色剂图像。供给辊16被由供给电压控制器205(参见图5)施加有供给电压,并且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15。显影刮片17调节在显影辊1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层的厚度。

作为显影剂容器的调色剂盒19被附接在显影单元14上方。调色剂盒19包括存储调色剂的调色剂存储部分19a(由参照符号t指示)以及打开和关闭提供在调色剂存储部分19a的底部部分中的调色剂供给开口19b的开闭器19c。调色剂盒19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单元14。

清洁构件18是被部署成抵接感光鼓11的表面的刮片或辊,并且移除在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或残余调色剂)。

返回到图1,转印单元8包括转印带82、驱动转印带82的驱动辊83、向转印带82施加张力的张力辊84、以及作为转印构件的转印辊81k,81y,81m和81c。

转印带82围绕驱动辊83和张力辊84延展。驱动辊83由于带驱动马达212(参见图5)而进行转动,并且引起转印带82在预定的行进方向上行进(由图1中的箭头b指示)。转印带82保持介质p并且使其沿着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传输。

转印辊81k,81y,81m和81c被部署成面向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感光鼓11,其中转印带82处于转印辊81k,81y,81m和81c和相应的感光鼓11之间。转印辊81k,81y,81m和81c被由转印电压控制器206(参见图5)施加有转印电压,并且把在相应的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82上的介质p上。

定影装置2在介质p的传输方向上被部署在图像形成部分5的下游。定影装置2把在图像形成部分5中转印到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介质p。将在稍后描述定影装置2。

切换介质p的传输路径的切换引导部101在介质p的传输方向上被部署在定影装置2的下游。切换引导部101将从定影装置2传输来的介质p选择性地引导至排出传输路径d或者引导至再传输路径e。

片材排出机构9包括沿着排出传输路径d部署的成对的排出辊91和92,并且把由切换引导部101引导至排出传输路径d的介质p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部。其上堆叠有由成对的排出辊91和92排出的介质p的堆叠部分93被提供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上盖中。

对于双面打印而言,图像形成设备1还包括再传输机构100,其将具有被定影于其的调色剂图像的介质p反转并且将其传输到传输路径a。再传输机构100包括一对传输辊102、切换引导部103、以及一对传输辊104,其把由切换引导部101引导至再传输路径e的介质p拉到回退路径f中并且然后在反转的方向上馈送该介质p。

再传输机构100还包括成对的传输辊105,106,107,108和109,其沿着返回路径g把由成对的传输辊104馈送的介质p传输到路径a。返回路径g在成对的传输辊74的上游侧上接入传输路径a。通过返回路径g传输到传输路径a的介质p被成对的传输辊74和75传输到图像形成部分5。当图像形成设备1不具有双面打印功能时,可以省略再传输机构100。

在图1中,当通过定影装置2时介质p沿着其移动的方向被取为y方向,通过定影装置2的介质p的宽度方向被取为x方向。x方向平行于每个处理单元10的感光鼓11和辊(即充电辊12、显影辊15和供给辊16)的轴向方向。垂直于x方向和y方向这两者的方向被取为z方向。

<定影装置的配置>

图3是图示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的配置的示图。如在图3中图示那样,定影装置2包括作为带的定影带21、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辊22、作为加热元件的加热器23、热转印构件28、作为施压构件的按压垫24、作为按压构件的按压辊25、以及温度传感器27。

作为环形带的定影带21围绕定影辊22、热转印构件28、引导构件34和按压垫24延展,并且在由箭头m1指示的方向上移动。定影带21在垂直于由箭头m1指示的移动方向和厚度方向这两者的方向上具有宽度。由箭头m1指示的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将被称为“带移动方向”。

加热器23是片状加热器,包括基板、部署在基板的表面上的加热电阻丝、以及覆盖加热电阻丝的保护层。加热器23具有加热表面23a。加热器23被部署从而加热表面23a面向定影带21的内表面。

热转印构件28被部署在加热器23和定影带21之间,并且将热量从加热器23传递到定影带21。热转印构件28具有与定影带21接触的接触表面28a,并且具有与接触表面28a相对的凹部28b,在该凹部28b中放置有加热器23。接触表面28a是朝向定影带21突出的弯曲表面。热转印构件28被围绕在热转印构件28的在正y方向上的端部附近提供的支承点28c可转动地支承。

按压板29被部署在热转印构件28的凹部28b中,从而按压板29抵接加热器23的背侧。作为推挤构件的弹簧31被部署在附接到定影装置2的主体框架20(参见图1)的支承部33和按压板29之间。弹簧31通过按压板29将热转印构件28朝向定影带21推挤。热转印构件28由于弹簧31的推挤而抵靠定影带21的内表面进行按压。

定影辊22被部署在定影带21的内部并且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定影辊22是其轴向方向平行于x方向延伸的辊。具体地,定影辊22包括金属芯22a和部署在金属芯22a的外周界上的弹性层22b。金属芯22a由例如铝制成,并且弹性层22b由例如硅橡胶制成。

金属芯22a在x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由部署在主体框架20中的轴承支承。驱动系统被连接到金属芯22a在x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并且将驱动力从定影驱动马达214(参见图5)传递到金属芯22a的端部。在此,定影辊22围绕在x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c1在由箭头r1指示的方向转动。

按压垫24被部署在定影带21内部并且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按压垫24在带移动方向上位于定影辊22的上游。按压垫24被作为安装到支承部33的推挤构件的弹簧32朝向按压辊25推挤。

按压垫24包括主体24a和部署在主体24a的定影带21侧上的弹性体24b。主体24a由例如金属或树脂制成,并且弹性体24b由例如硅橡胶制成。弹性体24b在定影带21处在弹性体24b和按压辊25之间的情况下抵靠按压辊25进行按压。

按压辊25被部署成通过定影带21面向定影辊22和按压垫24。按压辊25是其轴向方向平行于x方向延伸的辊,并且被围绕在x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c2可转动地支承。按压辊25包括金属芯25a和部署在金属芯25a的外周界上的弹性层25b。金属芯25a由例如铝制成,并且弹性层25b由例如硅橡胶制成。

按压辊25的弹性层25b通过定影带21抵靠定影辊22的弹性层22b以及按压垫24的弹性体24b进行按压,并且在弹性层25b和定影带21之间形成夹持部分n。按压辊25跟从定影辊22的转动,并且在由箭头m2指示的方向上围绕转动轴c2转动。

卤素加热器26可以被部署在按压辊25内部以促进按压辊25的表面的温度上的增加。

温度传感器27被部署在定影带21内部,并且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温度传感器27在带移动方向上被部署在热转印构件28的下游并且被部署在按压垫24的上游。温度传感器27被附接到支承部33。温度传感器27例如是热敏电阻,并且将指示定影带21的温度的温度信息传递到稍后要描述的定影控制器209(参见图5)。

从定影带21的内部引导定影带21的引导构件34被附接到支承部33。引导构件34被部署成围绕温度传感器27。引导构件34在带移动方向上的在热转印构件28和按压垫24之间的预定区段内引导定影带21。

传输引导部35被部署在从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看的负y方向上(即,在介质p的传输方向上在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的上游)。传输引导部35将介质p从图像形成部分5引导到夹持部分n。

分离构件36和传输引导部38被部署在从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看的正y方向上(即,在介质p的传输方向上在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的下游)。分离构件36将介质p从定影带21分离以防止介质p围绕定影带21卷绕。传输引导部38将介质p引导至切换引导部101(参见图1)。

<定影带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的定影带21的配置。图4是图示定影带21的截面结构的示图。定影带21从内侧起按如下这一顺序包括:基板40、弹性层43、以及表面层(例如释放层)44。基板40包括两层:绝缘层41和导电层42。

绝缘层41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或聚醚醚酮(peek)的树脂制成,在耐热性和强度方面优良。绝缘层41优选地具有例如10至100μm的厚度。通过将绝缘层41的厚度设定为10μm或更大,对于绝缘层41而言可能的是耐受由于与部署在定影带21内部的构件的滑动接触所致的磨损。通过将绝缘层41的厚度设定为100μm或更小,可能的是减少来自加热器23的热量贯穿于定影带21而传递所要求的时间。

导电层42包括与绝缘层41相同的树脂以及作为分布在树脂中的导电性赋予剂(或导电剂)的导电填料。导电填料优选地为例如金属,诸如au、cu、al、mg或ni,或者为碳材料,诸如石墨、碳黑、碳纳米纤维或碳纳米管。导电层42优选地具有与绝缘层41相同的厚度(例如,10至100μm的厚度)。

当被施加有100v时,导电层42优选地具有109至1013.5ω·cm的体电阻率。通过将导电层42的体电阻率设定为109ω·cm或更大,可能的是防止绝缘层41的介电击穿。通过将导电层42的体电阻率设定为1013.5ω·cm或更小,可能的是减少定影带21的由于与上面描述的构件的摩擦所致的带电。体电阻率是通过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6911的方法测量的。

弹性层43由诸如耐热弹性体(例如硅橡胶或氟树脂)的材料制成,在耐热性和弹性方面优良。当弹性层43由硅橡胶制成时,弹性层43优选地具有100至300μm的厚度。

表面层44例如由诸如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烷氧基链烷(pfa)或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的氟树脂制成。表面层44优选地具有例如5至50μm的厚度。

<控制系统的配置>

图5是图示图像形成设备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在图5中图示那样,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图像形成控制器200、接口(i/f)控制器201、充电电压控制器202、曝光控制器203、显影电压控制器204、供给电压控制器205、转印电压控制器206、图像形成驱动控制器207、带驱动控制器208、定影控制器209和片材传输驱动控制器210。

图像形成控制器200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设备1,并且包括微处理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输入/输出端口和计时器。图像形成控制器200通过i/f控制器201从诸如个人计算机的主机装置220接收打印数据和控制命令,并且执行图像形成设备1的序列控制。

i/f控制器201将图像形成设备1的信息(诸如打印机信息)传递到主机装置220。另外,i/f控制器201分析从主机装置220传递的命令并且处理从主机装置220传递的数据。

充电电压控制器202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控制充电电压对于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充电辊12(在图5中由12k,12y,12m和12c标示)的施加。

曝光控制器203依照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根据打印数据控制打印头13k,13y,13m和13c的驱动。

显影电压控制器204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控制显影电压对于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显影辊15(在图5中由15k,15y,15m和15c标示)的施加。

供给电压控制器205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控制供给电压对于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供给辊16(在图5中由16k,16y,16m和16c标示)的施加。

转印电压控制器206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控制转印电压对于转印辊81k,81y,81m和81c的施加。

图像形成驱动控制器207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控制驱动马达211k,211y,211m和211c的驱动,以使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感光鼓11转动。充电辊12、显影辊15和供给辊16跟从感光鼓11转动。

带驱动控制器208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驱动带驱动马达212以使驱动辊83转动。转印带82根据驱动辊83的转动而行进。另外,张力辊84和转印辊81k,81y,81m和81c跟从转印带82转动。

定影控制器209基于从温度传感器27输入的所检测的温度来控制(例如,导通/断开控制)定影装置2的加热器23的通电。定影控制器209还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驱动定影驱动马达214以使定影辊22转动。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跟从定影辊22转动。成对的排出辊91和92利用从定影驱动马达214传递的转动而转动。

片材传输驱动控制器210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控制片材馈送马达215和传输马达216的驱动。片材馈送马达215使拾取辊71转动。传输马达216使馈送辊72、成对的传输辊74和75、以及成对的传输辊102和104至109转动。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现在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的操作。当从主机装置220接收到打印命令时,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形成控制器200使拾取辊71转动以馈送来自片材馈送盒70的介质p,并且借助于馈送辊72和成对的传输辊74和75将介质p传输到图像形成部分5。

图像形成控制器200还使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的相应的感光鼓11转动。随着感光鼓11转动,感光鼓11的表面被充电辊12充电,并且然后被打印头13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被由显影单元14利用调色剂显影,从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传输到图像形成部分5的介质p被由转印带82传输并且相继通过处理单元10k,10y,10m和10c。此时,通过转印辊81k,81y,81m和81c将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转印带82上的介质p上。在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被清洁构件18移除。

在定影装置2中,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器200的命令,对加热器23通电以生成热量。另外,利用从带驱动马达212传递的动力来使定影辊22转动。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也跟从定影辊22的转动而转动。来自加热器23的热量通过热转印构件28传递到定影带21并且对定影带21加热。

来自转印带82的介质p被传输到定影装置2的夹持部分n,如在图3中图示那样。当介质p通过夹持部分n时,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受到加热以及按压,并且被定影到介质p。

已经由定影装置2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其的介质p被切换引导部101引导至排出传输路径d,由成对的排出辊91和92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部,并且被放置在堆叠部分93上。

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介质p被由切换引导部101引导至再传输路径e,并且被由再传输机构100的成对的传输辊102、切换引导部103和成对的传输辊104到109沿着返回路径g传输。介质p被通过返回路径g传输到传输路径a,并且再次由成对的传输辊74和75传输到图像形成部分5,在其中在介质p的相反侧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用于减少在定影带上的电荷积累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中的用于减少在定影带21上的电荷积累的配置。定影带21与被部署在定影带21内部的构件(例如,温度传感器27)接触地移动,并且因此趋向于摩擦带电。当电荷积累在定影带21上时,纸屑或调色剂可能被静电力吸引并且粘附到定影带21。

图6是图示由粘附到定影带21的纸屑引起的图像不均匀的示例的示意图。箭头f指示介质p的传输方向。在此,假设温度传感器27例如被部署在定影带21的在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但这不是强制性的。

当定影带21由于与温度传感器27的摩擦而带电时,电荷积累在定影带21的外表面的与温度传感器27对应的部分上,并且引起纸屑或调色剂粘附到定影带21的该部分。这在打印在介质p的表面上的图像110中与温度传感器27对应的位置(例如,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引起条纹111。当纸屑粘附到定影带21时,出现亮条纹;当调色剂粘附到定影带21时,出现暗条纹。因此,为了减少电荷的积累,本实施例被配置为如下。

如上面描述那样,定影带21的基板40由两层构成:绝缘层41和位于绝缘层41的外侧上的导电层42。绝缘层41由绝缘树脂制成,并且导电层42由具有导电填料的绝缘树脂制成。

制作定影带21的样本1至10。对于每个样本而言,绝缘层41由聚酰亚胺制成,并且导电层42由聚酰亚胺制成,其中碳黑作为导电填料分布在其中。导电层42中的导电填料的含量在样本1至10当中是变化的。

图8示出每个样本中的导电填料的含量。导电填料的含量被表达为导电填料相对于作为基材的聚酰亚胺的重量百分比。对于每个样本而言,绝缘层41在厚度上为53μm,并且导电层42在厚度上为32μm。

针对每个样本,对样本施加7000v下的电晕放电,并且测量在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的介电弛豫率(或电荷衰减率)r。利用以下等式来表达介电弛豫率r:

r=(c0-c10)/c0×100(%),

其中c0是在电晕放电时在定影带21上的电荷量(即初始电荷量),并且c10是在电晕放电之后10秒在定影带21上的电荷量。

由于电荷量(或者表面电荷密度)与定影带21的表面电势成比例,因此按照如下来实际测量介电弛豫率。

图7是图示测量定影带21的介电弛豫率的方法的示意图。利用测量装置60测量介电弛豫率。作为测量装置60,使用介电弛豫分析系统(dra-2000,由qualityengineeringassociates制造)。

测量装置60包括用于从内部支承定影带21的圆柱形导电支承部65。导电支承部65通过电阻器66接地。具有电晕放电电极62和探针(静电计)63的载体61部署成面向被安装到导电支承部65的定影带21的表面。

通过电晕放电电极62进行的电晕放电的电压为7000v。具体地,电晕放电电极62被施加有7000v以对定影带21施加电晕放电。该电压对应于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操作期间定影装置2的定影带21的实际表面电势。在此,利用探针63来测量在电晕放电时定影带21的表面电势(即,初始表面电势)v0和在电晕放电之后10秒定影带21的表面电势(在下面被称为残余表面电势)v10。

通过在使载体61沿着定影带21的表面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测量并且对测量值取平均来测量初始表面电势v0和残余表面电势v10中的每个。

通过下式获得在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的介电弛豫率r:

r=(v0-v10)/v0×100(%)

图8示出样本1至10中的每个的所测量的介电弛豫率r。

进一步地,针对样本1至10中的每个,将样本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定影装置2,并且通过图像形成设备1利用黑色调色剂在介质p上打印测试图案。作为测试图案,使用2×2图像。2×2图像是通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以两个点的间隔来重复打印2×2点图像而获得的图像。

在介质p上打印测试图案之后,通过目视观察定影带21的表面来确定纸屑和调色剂对定影带21的表面的粘附。

当既没有观察到纸屑的粘附也没有观察到调色剂的粘附时,定影带21被确定为“良好”。当观察到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时,定影带21被确定为“差”。然而,即使当观察到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时,如果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的量很小并且不足以影响打印图像,则定影带21被确定为“一般”。

另外,通过以与定影带21相同的方式目视观察按压辊25的表面来确定纸屑和调色剂对按压辊25的表面的粘附。

图8示出针对每个样本的导电填料的含量、介电弛豫率、对定影带21的表面的评定结果、以及对按压辊25的表面的评定结果。

如在图8中示出那样,针对在7000v下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其介电弛豫率为9.1%的样本1,在定影带21的表面上观察到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针对其介电弛豫率为9.5%的样本2,在定影带21的表面上观察到不足以影响打印的图像的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

针对在7000v下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其介电弛豫率为31.4%的样本10,在定影带21的表面和按压辊25的表面这两者之上都观察到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针对其介电弛豫率为28.9%的样本9,在定影带21的表面和按压辊25的表面这两者上都观察到不足以影响打印的图像的纸屑或调色剂的粘附。

这被认为是因为当介电弛豫率太小时,大量的电荷残留在定影带21上,引起带电的纸屑或调色剂粘附到定影带21,并且另一方面,当介电弛豫率太大时,电荷从定影带21转移到按压辊25,引起带电的纸屑或调色剂粘附到按压辊25。

上面的结果示出,当在7000v下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介电弛豫率在9.5%至28.9%的范围内时,在定影带21的表面和按压辊25的表面上不出现足以影响打印的图像的纸屑和调色剂的粘附,从而产生良好的图像。

上面的结果还示出,当在7000v下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介电弛豫率在10.1%至27.4%的范围内时,纸屑和调色剂对定影带21的表面和按压辊25的表面的粘附被进一步减少,从而产生了更好的图像。

根据上面的结果,通过将在7000v下对定影带21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的介电弛豫率设定在9.5%至28.9%(更优选地,10.1%至27.4%)的范围内,可以减少纸屑和调色剂对定影带21和按压辊25的粘附,由此产生高质量的图像。

<实施例的优点>

如上面描述那样,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包括:作为带的定影带21;作为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的加热器23;以及作为按压构件的按压辊25,其在按压辊25和定影带21之间形成夹持部分,在7000v下对定影带21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测量的定影带21的介电弛豫率大于或等于9.5%并且小于或等于28.9%。利用这种配置,可以减少电荷在定影带21上的积累。作为结果,可以减少纸屑和调色剂的粘附,由此产生高质量的图像。

通过将在7000v下对定影带21施加电晕放电之后10秒测量的介电弛豫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0.1%并且小于或等于27.4%,可以增强减少纸屑和调色剂的粘附的效果,由此产生更高质量的图像。

定影带21包括位于定影带21的最内侧上的绝缘层41、形成在绝缘层41的表面上的导电层42、形成在导电层42的表面上的弹性层43、以及形成在弹性层43的表面上的表面层44。因此,通过改变导电层42中的导电填料(或导电性赋予剂)的含量,可以控制电荷逸出的容易程度。

在定影带21内部,定影装置2包括定影辊22,定影辊22被部署从而定影带21被夹在定影辊22和按压辊25之间。由此,可以在定影辊22和按压辊25之间形成稳定的夹持部分。

在定影带21内部,定影装置2包括被部署成在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上与定影辊22相邻的按压垫24。由此,可以在定影辊22和按压辊25之间以及在按压垫24和按压辊25之间形成宽的夹持部分n。这可以改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并且还允许增加打印速度。

定影装置2包括被部署成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的温度传感器27。由此,可以精确地检测定影带21的温度。

本发明不限制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各种其它方面中实践本发明。

例如,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按压垫24,但是可以省略按压垫24。另外,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热转印构件28从定影带21内部与定影带21进行接触,但是热转印构件28可以从定影带21外部与定影带21进行接触。

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按压辊25被提供为形成夹持部分n,但是可以提供非辊状的滑动构件来代替按压辊25。另外,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定影辊22被用作为驱动源,但是按压辊25可以被用作为驱动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