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光胶框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8351发布日期:2019-08-13 20:2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遮光胶框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遮光胶框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成为现阶段生活的必需品,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更高的产品品质是每一位客户追求的目标,除了手机本身的功能外,抗摔、防水也是衡量手机好坏的标准。针对手机防水部分,终端客户在手机组装时,会进行P2I的抽真空镀膜防水工艺,据了解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此工艺。

据调查,全球每年损坏手机当中的5%都是因为进水所致,生活防水成为了每个移动产品(如手机、平板等)必需要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特殊的军事产品则需要更高规模的防水等级。P2I公司为防水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几乎所有终端厂商都采用了P2I公司的纳米防水技术。然而在P2I镀膜工艺中包含一项抽真空的工序,由于现有的LCD模组中无平衡压差的通孔设计,致使在真空镀膜工艺后LCD显示面板出现吸附斜纹的问题,如图1中LCD模组1中附图标记10所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遮光胶框,用于粘接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从而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之间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隔开,所述遮光胶框包括连通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的气体的透气部。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胶框由多个分段遮光胶体组成,其中每两个分段遮光胶体之间形成缝隙构成所述透气部,并且所述缝隙的尺度小于预定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部为自内部空间侧向外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的裁切口。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部包括自内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中的第一盲孔以及自外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中的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在所述遮光胶框中弯折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构成V字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部还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的埋孔,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埋孔弯折连通,所述第二盲孔与所述埋孔弯折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盲孔、第二盲孔和埋孔构成为Z字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部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两个:

所述遮光胶框由多个分段遮光胶体组成,其中每两个分段遮光胶体之间形成缝隙构成所述透气部,其中所述缝隙的尺度小于预定阈值;

所述透气部为贯穿所述遮光胶框的厚度方向,自内部空间侧向外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的裁切口;以及

所述透气部包括自内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中的第一盲孔以及自外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中的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在所述胶框本体中弯折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部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遮光胶框上。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源;以及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遮光胶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现有的显示不良问题,提供一种遮光胶框和显示装置,通过连通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的气体的透气部,从而解决抽真空镀膜防水工艺过程中气压不均的问题,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同时还避免了异物进入背光源导致的显示不良,能够有效提高显示效果和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显示不良的示意图;

图2(a)-2(d)示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在真空镀膜时的示意图;

图3示出现有技术中遮光胶框的俯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遮光胶框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遮光胶框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遮光胶框的立体剖面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所述遮光胶框的立体剖面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遮光胶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2(a)所示,在进行真空镀膜时,显示模组2被放置在抽真空腔室中。显示模组2包括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22。背光源包括底座221,堆叠在底座221上的各堆叠部件,其中包括通过遮光胶框24与显示面板20粘接在一起并相对设置(示例地,在图中Y方向上)的背光源平坦部223(实际工艺中,该平坦部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相对)。背光源22还包括外壳225。

遮光胶框24沿图中X方向延伸,包括第一粘接部241,用于粘接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平坦部223,从而在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平坦部223之间形成内部空间26。遮光胶框24的第二粘接部245固定在背光源的外壳225上。在第一粘接部223和第二粘接部225之间部分为遮光胶框24的中间部243。

在实际工艺中,初始阶段,抽真空腔室处于正常气压环境下,内部空间26的气压与抽真空腔室(在本发明中也称为外部空间)的气压一致,即均为正常气压。此时,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平坦部223为初始贴合状态,如图2(a)所示。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如图2(b)所示,当开始抽真空时(如图中曲线箭头所示意),抽真空腔室内的气压在1分钟内由105Pa下降至10Pa,此时内部空间26的气压远远大于外部空间的气压,因此根据气压平衡原理,所述背光源,更确切的是背光源平坦部223变形向远离显示面板20一侧(即朝图中Y的反方向)鼓起。

当内部空间26和外部空间的气压差进一步增加至遮光胶框24无法承受时,如图2(c)所示,显示面板20脱胶,使得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平坦部223围成的内部空间26打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空气气压达到平衡,显示面板20再次通过遮光胶框贴合至背光源22。

当显示模组完成镀膜操作后,抽真空腔室回气,由10Pa气压上升至105Pa,如图2(d)所示,此时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平坦部223围成的内部空间26的气压远远小于外部空间的气压,因此根据气压平衡原理,背光源平坦部223向靠近显示面板一侧(即图中Y方向)变形鼓起,从而吸附到显示面板上,这是形成图1所示的吸附斜纹的显示不良问题的原因所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遮光胶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了,图2(a)-(d)中所示的遮光胶框仅仅是一个截面图,实际上,显示模组的遮光胶框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为一“回”字形,从四个侧面包封显示面板和背光源构成的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遮光胶框,用于粘接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从而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之间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隔开,其中,所述遮光胶框包括气体连通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的透气部。

所述透气部能够平衡如图2中所示的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22(具体来说是背光源平坦部223)围成的内部空间26与外部空间的气压差,在抽真空镀膜防水工艺过程中保持所述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气压一致,从而在显示装置回气后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保持初始贴合状态,确保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由于遮光胶框四个侧边的使用情形都一样,以下仅以一个侧边A示例来解释本申请的遮光胶框方案。沿线BB’截的截面即为图2(a)-(d)中遮光胶框24的样子。其中,遮光胶框的侧边A的宽度方向为图中的X方向,与图2中的一致;厚度方向在图3中为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与图2中Y方向对应;侧边A的长度方面为Z方向。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遮光胶框4为分段型遮光胶框,也就是说,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遮光胶框由遮光胶体A1和遮光胶体A2组成。这两个分段遮光胶体之间形成的缝隙41构成所述透气部。所述缝隙的尺度即在遮光胶框A的长度方向(图中的Z方向)的宽度小于预定阈值。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有效防止外部环境中的异物例如背光源塑料碎屑进入背光源内部从而造成白点不良,所述预定阈值是根据实际使用的胶框材料进行试验所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透气部41将所述遮光胶框分段,在抽真空镀膜防水操作中,由于显示面板和背光源围成的内部空间存在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缝隙,从而保证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保持原始贴合状态,不会因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气压差导致显示不良。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透气部可以均匀分布在所述胶框上,在抽真空镀膜防水操作中,所述遮光胶框能够均匀地平衡气压,并且通过合理设置缝隙的尺度避免外部异物进入背光源内部导致显示不良。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尽管在设计时,考虑到宽度的阈值以防止异物的进入,但由于异物的多样性,仍存在异物进入的风险。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另外的实施例。

在另外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遮光胶框24沿宽度方向(图中X方向)包括第一粘结部241、第二粘接部245和位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部243,其中自中间部243到第二粘结部245的胶体已经可以与抽真空腔室气体接触。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对于遮光胶框A,沿宽度方向(图中X方向)从一侧裁出裁切口即贯穿遮光胶框的厚度方向(Y方向)的豁口51,该裁切口朝另一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请注意此处所说的“进入”是指裁切口止于遮光胶框宽度方向的内部,并不贯穿宽度方向。

在实际使用中,裁切口的开口朝向内部空间,裁切口止于的位置与中间部243的位置相对应即可。

由于遮光胶框胶体自身的弹性,在正常气压下所述裁切口51是闭合的,能够实现遮光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背光源,从而防止因背光源异物导致的显示不良。在抽真空过程中,由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气压差使得所述裁切口逐渐变大,从而通过与中间部243对应的位置连通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以此平衡内外压差,使得显示装置内的气压一致,能够避免因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气压不平衡造成的显示不良。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裁切口的终止位置需要对应中间部,也就是说,针对不同规格的显示模组,需要匹配的具有裁切口的遮光胶框,这无疑至少部分限制了遮光胶框的通用性。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另一实施例。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透气部包括自内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中的第一盲孔以及自外部空间侧延伸进入所述遮光胶框中的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在所述胶框本体中弯折连通。

请注意,本文中术语“弯折连通”是指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不处于同一直线上。

以下将结合图6和7给出具体示例。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图6和7以立体剖面图的形式示出。

在图6中,由于是剖面图,遮光胶框6的第一盲孔61和第二盲孔62端部均示出为一半的圆弧。第一盲孔61自内部空间侧开口并延伸进入遮光胶框6内部,第二盲孔62自外部空间侧开口并延伸进入遮光胶框6内部,二者在内部连通,构成V字形结构。

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遮光胶框7包括第一盲孔71和第二盲孔72。第一盲孔71自内部空间侧开口并延伸进入遮光胶框7内部,第二盲孔72自外部空间侧开口并延伸进入遮光胶框7内部。遮光胶框7还包括形成在遮光胶框7内部,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的埋孔73,第一盲孔与所述埋孔弯折连通,所述第二盲孔与所述埋孔弯折连通。

在图7的示例中,第一盲孔、第二盲孔和埋孔可以构成为Z字形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连通结构,以满足连通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源围成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部能够连通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从而平衡内外气压,确保在抽真空镀膜防水操作中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保持原始贴合状态;同时由于所述透气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连通,使得异物很难从外部环境进入背光源内部,从而避免因背光源异物导致的显示不良。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部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如图8所示,所述胶框包括多种透气部,例如宽度小于预定阈值的缝隙、裁切口、以及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形成的透气部,在抽真空镀膜防水操作中确保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源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显示不良,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外部环境中的异物进入背光源。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透气部均匀分布在所述遮光胶框上,从而在抽真空镀膜防水操作中能够有效平衡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气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源以及上述遮光胶框。所述显示装置在确保有效遮光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在遮光胶框上的透气部有效平衡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源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气压,从而避免因内外气压不均导致的显示不良,同时还避免了异物进入背光源导致的显示不良,有效增强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