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0107发布日期:2019-11-05 22:5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投影技术有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和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三种,其中LCD投影又分主流的3LCD投影及单片LCD投影两种。

在投影机阵营中,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投影机均采用3片式HTPS(High Temperature Poly-Silicon,高温多晶硅)LCD液晶板,简称3LCD。3LCD投影机之所以拥有出众的色彩,和技术上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其三片HTPS液晶面板分别负责视频信号的红、绿、蓝三个分量,3LCD技术的成像和色彩还原的特点是先将三原色同时进行充分的空间混合,再投射出不同色彩的图像,又称为同时空间混合还原。3LCD投影机的每个HTPS液晶面板都含有数以万计(甚至上百万)的液态晶体,可被配置为开、关、或部分关闭的状态来允许光线透过。在正常工作的时候,每一个液态晶体都像快门一样工作。当红、绿、蓝三色透过不同的HTPS液晶面板时,液态晶体基于该时刻该像素点内每种颜色需各需要多少,即时地开启和闭合,这样实现了对光线的调制,从而产生出了投射到屏幕上的图像。从用户实际感受来看,3LCD投影机的图像看上去会更清澈,噪点更少,色彩还原也更为精准。

单片LCD投影机原理是将LCD面板的背光部分拆去,然后使用大功率的背光源通过聚光镜照射到LCD面板上,由于LCD面板是透光的,画面就会被照射出去,通过前面的聚焦镜及镜头打到屏幕上而成像。其原理与教学用的投影仪非常相似,其优点是价格低廉,缺点是单片LCD面板透过率太低,颜色不够鲜艳,亮度只有几百流明,很难进入高端商务及家用市场。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够保留3LCD的画面优点、又兼顾低成本的投影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装置,旨在解决3LCD投影机的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投影装置,包括:

光源部分,用于发射入射光,所述入射光包括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

液晶芯片部分,所述入射光入射至所述液晶芯片部分的一侧,并从所述液晶芯片部分的另一侧出射,所述液晶芯片部分根据控制信号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分别对应调制所述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以分别产生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所述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能够对应合成一帧画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部分包括白光发光组件和颜色分离组件,所述颜色分离组件允许所述白光发光组件发出的白光中的第一波段光在第一时间段内通过、允许所述白光中的第二波段光在第二时间段内通过,以及允许所述白光中的第三波段光在第三时间段内通过;所述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依次入射至所述液晶芯片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颜色分离组件包括允许所述第一波段光通过的第一滤光器、允许所述第二波段光通过的第二滤光器和允许所述第三波段光通过的第三滤光器,所述第一滤光器、第二滤光器和第三滤光器依次切换位置至使所述白光穿过;或者

所述颜色分离组件包括分光镜元件组和分时选择元件,所述分光镜元件组用于从所述白光分出所述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所述分时选择元件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的子光路上,所述分时选择元件依次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部分包括用于发出所述第一波段光的第一发光元件、用于发出所述第二波段光的第二发光元件和用于发出第三波段光的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依次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开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光源部分和液晶芯片部分之间的偏振转换部分,所述偏振转换部分将所述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均转换为同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所述液晶芯片部分包括液晶面板、设于所述液晶面板的入光侧的入射偏振元件以及设于所述液晶面板的出光侧的出射偏振元件;所述入射偏振元件和出射偏振元件的吸收轴设置为相互平行并允许所述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的偏振光通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射偏振元件包括允许所述第一波段光通过的第一入射偏振片、允许所述第二波段光通过的第二入射偏振片和允许所述第三波段光通过的第三入射偏振片,所述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在所述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切换位置至与所述液晶面板对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均匀设置于转盘上,在所述转盘的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与所述液晶面板对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设置于环状的承载件上,所述液晶面板设于所述承载件的内部,在所述承载件的滚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与所述液晶面板对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射偏振元件包括允许所述第一波段光通过的第一出射偏振片、允许所述第二波段光通过的第二出射偏振片和允许所述第三波段光通过的第三出射偏振片,所述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依次在所述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切换位置至与所述液晶面板对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投影透镜组,所述投影透镜组设于所述液晶芯片部分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分别投射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片LCD投影光学系统,包括光源部分和液晶芯片部分,光源部分能够发出包括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的入射光,入射光入射至液晶芯片部分上,液晶芯片部分根据控制信号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分别调制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入射光经调制并出射后分别产生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共同对应一帧画面的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分别投射到屏幕上并进入人眼,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第一子画面、第二子画面和第三子画面共同合成一帧画面,该投影装置利用人眼暂留效应将图像画面分解为依次投射的三个子画面,液晶芯片部分可为单片式设置,无需对应视频图像的多个颜色分量分别设置多片液晶芯片,既拥有3LCD投影技术的高清晰度、颜色鲜艳等优点,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方便投影技术以超高性价比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光路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光路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光路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偏振转换部分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分解结构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组装结构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结构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结构图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分解结构图四;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组装结构图四;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结构图五;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的切换组件的结构图六。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100-投影装置;

9-壳体,8-会聚透镜部分,70-控制部分,75-镜头部分,751-投影透镜组;

1-光源部分,11、11’-白光发光组件,12、12’-颜色分离组件,121-第一滤光器,122-第二滤光器,123-第三滤光器,124-分光镜元件组,125-分时选择元件,13-第一发光元件,14-第二发光元件,15-第三发光元件;

2-液晶芯片部分,20-液晶面板,21-入射偏振元件,22-出射偏振元件;

3-偏振转换部分,棱镜31,偏振分光膜32,反光膜33,四分之一波片34;

40-转盘,41-转轴,401-安装位;

50-滚动件,51-承载件,513-固定位,511-第一侧,512-第二侧;

61-第一子画面,62-第二子画面,63-第三子画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装置100,包括壳体9、设置于壳体9内的光源部分1和液晶芯片部分2,以及设置于壳体9上的镜头部分75,其中光源部分1用于产生入射光,该入射光包括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入射光入射到液晶芯片部分2上,液晶芯片部分2根据控制信号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分别调制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入射光经液晶芯片部分2的调制后出射,以分别生成第一子画面61、第二子画面62和第三子画面63,最终经镜头部分75投射出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100,包括壳体9以及设置于壳体9内的光源部分1和液晶芯片部分2,光源部分1能够发出包括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的入射光,入射光入射至液晶芯片部分2上,液晶芯片部分2根据控制信号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分别调制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入射光经调制并出射后分别产生第一子画面61、第二子画面62和第三子画面63,第一子画面61、第二子画面62和第三子画面63共同对应一帧画面的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子画面61、第二子画面62和第三子画面63分别投射到屏幕上并进入人眼,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第一子画面61、第二子画面62和第三子画面63共同合成一帧画面,该投影装置100利用人眼暂留效应将图像画面分解为依次投射的三个子画面,液晶芯片部分2可为单片式设置,无需对应视频图像的多个颜色分量分别设置多片液晶芯片,既拥有3LCD投影技术的高清晰度、颜色鲜艳等优点,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方便投影技术以超高性价比进行推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是白(W)光的三个分量,具体地,本文以下描述中将以第一波段光为红(R)光、第二波段光为绿(G)光和第三波段光为蓝(B)光进行说明。当然,第一波段光、第二波段光和第三波段光不限于上述三原色的顺序,可以是任何顺序。

如图2所示,第一时间段(t1)、第二时间段(t2)和第三时间段(t3)之和相当于一帧画面的时间(T),也称帧间隔时间,T=1/F,其中,F为当前图像信号的帧率。在一较佳实施中,t1=t2=t3=T/3,即在每一帧的前1/3时间内红光从光源部件中出射并入射至液晶芯片部分2中被调制,得到红色子画面,在每一帧的中间1/3时间内绿光从光源部件中出射并入射至液晶芯片部分2中被调制,得到绿色子画面,在每一帧的后1/3时间内蓝光从光源部件中出射并入射至液晶芯片部分2中被调制,得到蓝色子画面,红色子画面、绿色子画面和蓝色子画面分别在T/3的时间内进入人眼,由于人眼具有视觉暂留效应,红色子画面、绿色子画面和蓝色子画面能够合成对应帧的画面。

此处,投影装置100的刷新频率不作限制,例如目前有144Hz、72Hz等,对于144Hz的刷新频率,帧间隔时间T=1/144s=0.006944s,那么三原色中的每一个占据的时间为0.002315s。

当然,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9内的控制部分70,控制部分70连接至液晶芯片部分2,用于解析输入的图像信号,根据该图像信号生成对应的时序控制信号、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并提供至液晶芯片部分2,以在每一帧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控制红光、绿光和蓝光的透过。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100还可包括会聚透镜部分8,会聚透镜部分8设于光源部分1与液晶芯片部分2之间的光路上,会聚透镜部分8用于将来自光源部分1的红光、绿光和蓝光分别会聚,会聚后的红光、绿光和蓝光依次入射到液晶芯片部分2上,以提高光源部分1的光线的利用率。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100的镜头部分5可包括投影透镜组51,投影透镜组51设于液晶芯片部分2的出光侧,用于将从液晶芯片部分2输出的第一子画面61、第二子画面62和第三子画面63分别投射出并到达屏幕、墙面等被投射面上。

以下结合图2至图4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红光、绿光和蓝光在到达液晶芯片部分2之前已经按照一定频率和时长依次出现。即光源部分1可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分别出射红光、绿光和蓝光。

请参阅图2至图4,光源部分1对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出射的控制有多种方式实现,具体可以是按照预定的频率和时长直接依次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也可以是在发出连续、混合光线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频率和时长依次截取其中的红光、绿光和蓝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光源部分1包括白光发光组件11、11’和颜色分离组件12、12’,白光发光组件11和11’可以发出白光,颜色分离组件12和12’允许白光中的红光在第一时间段内通过,允许白光中的绿光在第二时间段内通过以及允许白光中的蓝光在第三时间段内通过。

在该实施例中,白光发光组件11和11’可以是能够发出白光的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级管)、金属卤素灯、超高压汞灯等中的任何一种,依据亮度需要、成本和稳定性等具体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一种实现方式是,如图2所示,颜色分离组件12包括第一滤光器121、第二滤光器122和第三滤光器123,第一滤光器121允许红光通过而不允许绿光和蓝光通过,第二滤光器122允许绿光通过而不允许红光和蓝光通过,第三滤光器123允许蓝光通过而不允许红光和绿光通过,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一滤光器121移动至白光的光路上,从而产生红光,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二滤光器122移动至白光的光路上,从而产生绿光,在第三时间段内第三滤光器123移动至白光的光路上,从而产生蓝光。

较佳地是,第一滤光器121、第二滤光器122和第三滤光器123分别将不允许通过的光线吸收,以避免可能经反射或散射后反而进入颜色分离组件12后方的光路上而对画面造成干扰。

具体地,第一滤光器121、第二滤光器122和第三滤光器123可以设置为色轮的形式,即围绕同一圆心点设置并转动,色轮的转速与所需要的帧率适配,以在转动过程中分别产生对应T/3时间的红光、绿光和蓝光。

当然,色轮上的第一滤光器121、第二滤光器122和第三滤光器123的数量可以为一组或者多组。在一组的情况下,色轮转动一圈的时间可等于帧间隔时间,在多组的情况下,色轮转动一圈的时间可等于相应多个帧间隔时间之和。色轮上第一滤光器121、第二滤光器122和第三滤光器123的设置根据需要具体进行,可不限于此。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滤光器121、第二滤光器122和第三滤光器123可分别为相应的滤光片形式,如分别为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另一种实现方式是,颜色分离组件12’包括分光镜元件组124(如分色棱镜组)以及分时选择元件125,分光镜将白光分出红光、绿光和蓝光,且红光、绿光和蓝光分别位于不同的子光路上,优选是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三个分时选择元件125一一对应地设于红光对应的子光路、绿光对应的子光路和蓝光对应的子光路上,该三个分时选择元件125依次于前T/3、中间T/3和后T/3时间内动作,进而分别选取对应T/3时间的红光、绿光和蓝光。

在一具体应用中,分时选择元件125可为快门。当然,任何可以分时开启或关闭的元件也可以应用于此。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光源部分1包括用于发出红光的第一发光元件13、用于发出绿光的第二发光元件14和用于发出蓝光的第三发光元件15,以及用于控制第一发光元件13、第二发光元件14和第三发光元件15的发光控制器,第一发光元件13、第二发光元件14和第三发光元件15根据发光控制器的控制信号依次于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开启,从而可直接产生分别对应T/3时间的红光、绿光和蓝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3、第二发光元件14和第三发光元件15均可以是LED,对应地,第一发光元件13为红光LED,第二发光元件14为绿光LED,第三发光元件15为蓝光LED。

或者,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3、第二发光元件14和第三发光元件15可以分别是红光激光光源、绿光激光光源和蓝光激光光源。

请参阅图2至图4,液晶芯片部分2用于对来自光源部分1的红光、绿光和蓝光进行调制。

在此,请结合图1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100还包括偏振转换部分3,该偏振转换部分3设置于会聚透镜部分8与液晶芯片部分2之间,用于将来自光源部分1的自然光全部转换为同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以全部入射至液晶芯片部分2上,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率。

具体地,如图5所示,提供一种偏振转换部分3的具体结构,该偏振转换部分3包括两个棱镜31,在该两个棱镜31之间的结合面上设有偏振分光膜32,其中一个棱镜31的斜面上还设有反光膜33,该棱镜31的出光面上还设有四分之一波片34。自然光首先经过第一个棱镜31后反射出S光,P光经过反光膜33的反射以及经四分之一波片34的作用后转换为S光,从而来自光源部分1的自然光全部转换为同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当然,实际中仍可能会夹杂少量的P光,但至少不会损失接近一半的光线。

在其他实施例中,偏振转换部分3可以为其他任何可行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2至图4所示,液晶芯片部分2包括沿着光路方向依次设置的入射偏振元件21、液晶面板20和出射偏振元件22。入射偏振元件21和出射偏振元件22各自均有相互垂直的吸收轴和透光轴,且入射偏振元件21与出射偏振元件22相互平行设置,即入射偏振元件21的吸收轴与出射偏振元件22的吸收轴相互平行设置。液晶面板20包括多个像素点、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扫描线,每一个像素点由一条扫描线和一条数据线交叉限定,受扫描线控制打开或关闭,受数据线控制被施以不同的像素电压,在像素电压的作用下,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液晶分子进行不同程度的偏转。

入射偏振元件21和出射偏振元件22均设置为其透光轴允许S光通过。入射偏振元件21进一步将夹杂的少量P光挡住,保证完全以S光进入液晶面板20。S光进入液晶面板20内的每一个像素点。液晶面板20上的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液晶分子根据被施加的数据电压进行对应的偏转,以控制进入的S光的偏转程度,不同偏转程度的S光入射到出射偏振元件22上,进一步由于出射偏振元件22的透光轴的选择性,未发生偏转的S光则可以全部出射,发生部分偏转的S光则可以部分出射,从而对应每一个像素点从出射偏振元件22出射对应的光线,产生对应灰度值的画面,不同灰度的像素点画面构成一个子画面。

由此,红光、绿光和蓝光依次经过该液晶芯片部分2,即可得到一个显示画面的分别对应红色分量的第一子画面61、对应的绿色分量的第二子画面62和对应蓝色分量的第三子画面63。

在一些实施例中,入射偏振元件21和出射偏振元件22可以与液晶面板20贴合、固定在一起,并同时固定在壳体9内部。入射偏振元件21和出射偏振元件22同时允许红光、绿光和蓝光的S光透过。该种方式设置简单、不容易损坏,可以降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投影装置100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13所示,入射偏振元件21和出射偏振元件22中的至多一个与液晶面板20贴合固定在一起,而是选择以下设计中的至少一个。

设计一:入射偏振元件21根据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波长特性进行设计,以分别针对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不需要的光线达到最佳的吸收性。具体地,入射偏振元件21包括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未图示),特别地,第一入射偏振片允许红光通过,并将红光之外的其他光线全部吸收,同理,第二入射偏振片允许绿光通过,并将绿光之外的其他光线全部吸收,第三入射偏振片允许蓝光通过,并将蓝光之外的其他光线全部吸收,以提高画面的对比度。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切换位置至与液晶面板对齐,即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按照当前需要的颜色的光线进行切换。

设计二:出射偏振元件22根据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波长特性进行设计,以分别针对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不需要的光线达到最佳的吸收性。具体地,出射偏振元件包括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未图示),特别地,第一出射偏振片允许红光通过,并将红光之外的其他光线全部吸收,同理,第二出射偏振片允许绿光通过,并将绿光之外的其他光线全部吸收,第三出射偏振片允许蓝光通过,并将蓝光之外的其他光线全部吸收,以提高画面的对比度。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依次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切换位置至与液晶面板对齐,即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依次按照当前需要的颜色的光线进行切换。

入射偏振元件21和出射偏振元件22均可以为单片形式,也可以为多片组合形式。同样地,入射偏振元件21中的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的每一个也可以为单片形式或多片组合形式,出射偏振元件22中的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的每一个也可以为单片形式或多片组合形式。这依据具体需要和设计进行选择,以达到光效和对比度之间的最佳平衡为宜。

具体地,入射偏振元件和/或出射偏振元件的切换采用切换组件来实现。

如图6至图9所示,切换组件为转动式,包括转盘40。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中对应的子偏振片(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第三入射偏振片、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均匀设置在转盘40上的安装位401上,在转盘40转动的过程中,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射偏振元件22依次与液晶面板20’对齐,且该转盘40的转速与所需要的帧率适配,以在每T/3时间内,使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中所需要的子偏振片依次与液晶面板20’对齐。

具体地,切换组件还包括转轴41,转盘40可由连接在转盘40的中心位置处的转轴41带动转动,如图6至图9所示,其他可实现方式还比如由连接在转盘40的非圆心位置的曲轴带动转动,这些可实现方式不再赘述。当然,此处无法穷尽转盘40的转动方式,任何能够带动转盘40转动且使所需要的子偏振片依次与液晶面板20’对齐的方式,均可应用于此。

如图9所示,转盘40可为单层,设置于出射偏振元件22的出光侧,适用于上述的设计二,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均匀地分布于转盘40上且固定于安装位401上;

或者,如图8所示,转盘40设置在入射偏振元件21的入光侧,适用于上述的设计一,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均匀地分布于转盘40上且固定于安装位401上;

或者,转盘40为双层,如图6和图7所示,相应地,其中一层转盘40的安装位401上设有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其中另一层转盘40的安装位401上设有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液晶面板20’设于该两层转盘40之间,该两层转盘40同步转动,两层转盘40上的第一入射偏振片与第一出射偏振片对齐且同步切换,第二入射偏振片与第二出射偏振片对齐且同步切换,以及第三入射偏振片与第三出射偏振片对齐且同步切换,适用于上述的设计一和设计二同时选择的情况。

如图10至图13所示,切换组件为滚动式。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通过滚筒形式被带动平移。具体地,切换组件包括环状的承载件51以及带动承载件51滚动的滚动件50。

如图10至图13所示,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依次排列在环状的承载件51上,具体地,承载件51上设有多个固定位513。滚动件50与承载件51的内侧面啮合传动,液晶面板20’设于环状的承载件51的内部,由此,承载件51具有对应液晶面板20’的入光侧和出光侧设置的第一侧511和第二侧51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可以将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设置在第一侧511的固定位513上,第二侧512上对应镂空设置或透明设置,以使在第一侧511上的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分别与液晶面板20’对齐时,第二侧512不会影响光线从出射偏振元件21的出射,适用于上述的设计一;

如图13所示,可以将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依次设置在第二侧512的固定位513上,第一侧511上对应镂空设置或透明设置,以使在第二侧512上的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分别与液晶面板20’对齐时,第一侧511不会影响光线至入射偏振元件21的入射,适用于上述的设计二;

如图10和图11所示,还可以将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依次设置在第一侧511的固定位513上,同时将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依次设置在第二侧512的固定位513上,并且,由于第一侧511和第二侧512是反向平移,第一入射偏振片、第二入射偏振片和第三入射偏振片的排列顺序与第一出射偏振片、第二出射偏振片和第三出射偏振片的排列顺序相反,适用于上述设计一和设计二同时选择的情况。

当然,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的切换不限于上述给出的转盘形式和滚筒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设置为快门的形式,入射偏振元件21和/或出射偏振元件22中对应的子偏振片分别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和第三时间段内动作以使红光、绿光和蓝光的S光依次通过,任何可以用于子偏振片切换的方式均可应用于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