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源、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3775发布日期:2020-05-29 12:1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光源、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显示器等电子信息产品中。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的背光源模组。

通常直下式背光源包含背板、光源、多个支撑结构、扩散板、光学膜片、显示面板和模组外框,其中,背板与扩散板相对设置,支撑结构设置在背板与扩散板之间,显示面板置于直下式背光源的扩散板之上,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扩散板提供给显示面板。

随着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尺寸的逐渐增大,为防止扩散板和显示面板由于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而弯曲下垂,一般会在背板和扩散板之间装置多个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扩散板和显示面板,从而获得更佳的显示效果。

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直下式背光的特点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颗数多,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覆盖整个发光面,这样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大面积的灯板,而灯板的平整度对品味影响很大,容易发生翘曲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源,由于直下式背光的特点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颗数多,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覆盖整个发光面,这样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大面积的灯板,而灯板的平整度对品味影响很大,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型发光源可以解决显示模组中灯板翘曲等不良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发光源,包括透光扩散板以及固定在所述透光扩散板上的多个灯珠,所述灯珠的发光面朝向所述透光扩散板,所述透光扩散板朝向所述灯珠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透光扩散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灯珠在垂直于所述透光扩散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半球形、矩形体、棱柱、三角锥;所述凹槽在垂直于所述透光扩散板方向的距离大于0小于所述透光扩散板的厚度。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一端与所述灯珠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透光扩散板未设置所述凹槽的区域。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两个,所述两个固定件一端与所述灯珠相对的两个侧面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透光扩散板方向弯折后与所述透光扩散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扩散板还包括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设置在所述透光扩散板朝向所述灯珠一侧且未设置所述凹槽的表面上,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供电电路相连以给所述灯珠供电。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包括发光单元及灯罩侧壁,所述灯罩侧壁与所述透光扩散板朝向所述灯珠且未设置凹槽的表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扩散板上还设有单向透光反射层,所述单向透光反射层设置在所述透光扩散板朝向所述灯珠且未设置凹槽的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及光学膜片,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围设在所述底板上的侧壁,所述底板与侧壁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置在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层叠在所述发光源上。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设有胶框,所述胶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背板侧壁卡接,所述胶框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设有凸台部,所述透光扩散板卡设在所述凸台部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发光源,包括透光扩散板以及固定在透光扩散板上的多个灯珠,灯珠的发光面朝向透光扩散板,透光扩散板朝向灯珠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凹槽,凹槽在透光扩散板上的正投影与灯珠在垂直于透光扩散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显示模组中灯板的平整度对品味造成的影响,也防止灯板发生翘曲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由于透光扩散板朝向灯珠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凹槽,同时也增强了显示模组的透射光线扩散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珠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珠另一方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珠与灯板配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10-背板;

101-侧壁;102-底板;20-光学膜片;

30-发光源;

301-透光扩散板;302-灯珠;

3021-发光单元;3022-灯罩侧壁;3023-固定件;

40-凹槽;50-胶框;60-凸台部;70-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包装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工作原理,详细说明如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反射片70及光学膜片20,背板10包括底板102及围设在底板102上的侧壁101,底板102与侧壁101形成一容置空间,光学膜片20位于容置空间内,在底板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源30,光学膜片20层叠在发光源30上。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设有胶框50,胶框50位于容置空间内且与背板侧壁101卡接,胶框50朝向容置空间的一侧设有凸台部60,透光扩散板301卡设在凸台部60上,其中,凸台部60的设计尺寸与发光源20的轮廓尺寸相适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透光扩散板301优先采用高强度的透明扩散板,以加强显示模组的表面平整效果。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及功用,现将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背光模组发光源30的结构及细节,进一步地,如图2-图3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珠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珠另一方位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光模组中的发光源30设置在底板102朝向容置空间的一侧,光学膜片20层叠在发光源30上,发光源30包括透光扩散板301及固定在透光扩散板301朝向底板102一侧的表面上的多个灯珠302,其中,灯珠302的发光面朝向透光扩散板301,当光线从灯珠302的发光面射出时可通过透光扩散板301入射到显示面板。

进一步地,灯珠302包括发光单元3021及灯罩侧壁3022,灯罩侧壁3022与透光扩散板301朝向灯珠302且未设置凹槽40的表面相抵接,优选地,灯罩侧壁3022朝向所述透光扩散板的一侧外轮廓的形状大体呈矩形,且外形尺寸与凹槽40的直径尺寸相适应,使发光源30达到更佳的出光效果,凹槽40的具体深度及内径尺寸可根据实际光线的发散效果进行设定,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灯珠302还包括固定件3023,固定件3023一端与灯珠302本体相互连接,另一端固定在透光扩散板301未设置凹槽40的区域,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固定件30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件3023一端与灯珠302相对的两个侧面连接,另一端朝向透光扩散板301方向弯折后与透光扩散板301固定连接。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灯珠与灯板配合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透光扩散板301上还设有单向透光反射层,单向透光反射层设置在透光扩散板301朝向灯珠302且未设置凹槽40的表面上,单向透光反射层的材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单向透光反射层的设置仅允许光线从反射片70反射后从发光源30射出,而外界光线无法从单向透光反射层射向反射片70,从而提升了显示模组的出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透光扩散板301还包括供电电路(图中未示出),供电电路设置在透光扩散板301朝向灯珠302一侧且未设置凹槽40的表面上,固定件3023与供电电路相连以给灯珠302供电,示例性地,被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固定件3023的其中一端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的空穴传输层另一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的电子传输层,亦或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均从固定件3023的一端进出,另一端仅起到固定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功能。

进一步地,透光扩散板301朝向灯珠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凹槽40,凹槽40在透光扩散板上301的正投影与灯珠302在透光扩散板上30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透光扩散板301的正投影与灯珠302在透光扩散板上301的正投影的重叠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凹槽40为半球形、矩形体、棱柱、三角锥,但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凹槽40根据光线传播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散发光线的形状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产线或产品设计等实际情况将凹槽40的内直径大小与灯珠302中灯罩侧壁3022的尺寸相互匹配设计,将发光源30所发射出的光线尽可能最大限度进入所述凹槽40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凹槽40在垂直于透光扩散板301方向的距离大于0小于透光扩散板3001的厚度,换言之,凹槽40的凹面直径最大尺寸小于透光扩散板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凹槽40在垂直于透光扩散板301方向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出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多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可控根据实际设计的显示面板的尺寸适当设置支撑结构(图中未示出),支撑结构在发光源30与背板10中间设置,用于支撑透光扩散板301和显示面板,防止发光源的尺寸过大造成的局部凹陷,从而获得更佳的显示效果,支撑结构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支撑机构设置在背光模组有效显示区域的中央位置,支撑结构的一端连接背板10,另一端连接透光扩散板的未设凹槽40的区域。

针对上述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形状及位置可以根据背光模组的具体设计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亦不作限制,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tft-lcd)、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电子纸显示器(electronicpaperdisplay,epd)或者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发光源,包括透光扩散板以及固定在透光扩散板朝向底板一侧的表面上的多个灯珠,灯珠的发光面朝向透光扩散板,透光扩散板朝向灯珠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凹槽,凹槽在透光扩散板上的正投影与灯珠在垂直于透光扩散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同时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及光学膜片,背板包括底板及围设在底板上的侧壁,底板与侧壁形成一容置空间,光学膜片位于容置空间内,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源,发光源设置在底板朝向容置空间的一侧,光学膜片层叠在发光源上,发光源包括透光扩散板及固定在透光扩散板朝向底板一侧的表面上的多个灯珠,由于直下式背光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颗数多,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覆盖整个发光面,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可以避免显示模组中的灯板平整度对显示装置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