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散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3197发布日期:2020-09-18 13:1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扩散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扩散片结构,属于扩散片领域。



背景技术:

最近,对于液晶显示装置lcd而言,其主要技术问题为薄型化,由此,目前市场上的背光单元也逐渐趋向薄型化。如上所述,随着背光单元的薄型化而发生多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发生有因扩散片变薄而扩散片下部导光板的图案被识认的问题。为了避免导光板的图案被识认,需要提高扩散片的雾度,但雾度的增加将导致背光单元亮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扩散片结构,能有效的避免导光板图案被识认,并降低对亮度产生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扩散片结构,包括上扩散片、下扩散片和设置在上扩散片和下扩散片之间的棱镜片,上扩散片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扩散层,第一扩散层内分布有若干个粒径不同的扩散粒子,下扩散片内部沿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光扩散粒子,且上扩散片的雾度范围为30%-40%,全光透过率为90%-95%,下扩散片的雾度范围为80%-85%,全光透过率为93%-99%,棱镜片的棱角面朝向上扩散片的底部设置。

优选的是,上扩散片和下扩散片采用pet材质或pc材质。

进一步的优选,在上扩散片的底部涂覆有防浮曲剂涂层,在下扩散片的底部涂覆有抗静电涂层。

进一步的优选,棱镜片包括基底薄膜层和设置在基底薄膜层上的棱镜增光层。

进一步的优选,棱镜增光层上棱角间距为40-50μm,棱镜增光层的棱角角度为95°-100°。

进一步的优选,上扩散片和下扩散片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

进一步的优选,光扩散粒子的粒径小于扩散粒子中粒径最小的粒子的粒径。

进一步的优选,防浮曲剂涂层以及抗静电涂层的厚度分别为10-20μ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中雾度的上扩散片和高雾度的下扩散片该种双层扩散片结构,并通过下扩散片内部分布的若干个光扩散粒子、棱镜片以及在上扩散片及其顶部的第一扩散层内分布的若干个粒径不同的扩散粒子,能有效的避免导光板图案被识认,并降低对亮度产生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上扩散片,2、下扩散片,3、棱镜片,4、第一扩散层,5、扩散粒子,6、光扩散粒子,7、防浮曲剂涂层,8、抗静电涂层,31、基底薄膜层,32、棱镜增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具体的介绍。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扩散片结构,包括上扩散片1、下扩散片2和设置在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之间的棱镜片3,上扩散片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扩散层4,第一扩散层4内分布有若干个粒径不同的扩散粒子5,下扩散片2内部沿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光扩散粒子6,且上扩散片1的雾度为30%,全光透过率为90%,下扩散片2的雾度范围为80%,全光透过率为93%,棱镜片3的棱角面朝向上扩散片1的底部设置;在实际应用时,上扩散片1的雾度也可以为35%或40%,全光透过率也可以为92%或95%,下扩散片2的雾度也可以为83%或85%,全光透过率也可以为95%或99%。

本实施例中,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采用pet材质;在实际应用时,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也可采用pc材质。

参见图1所示,在上扩散片1的底部涂覆有防浮曲剂涂层7,在下扩散片2的底部涂覆有抗静电涂层8。

参见图1所示,棱镜片3包括基底薄膜层31和设置在基底薄膜层31上的棱镜增光层32。

参见图1所示,棱镜增光层32上棱角间距为40μm,棱镜增光层32的棱角角度为95°;在实际应用时,棱镜增光层32上棱角间距也可以为45μm或50μm,棱镜增光层32的棱角角度也可以为98°或100°。

本实施例中,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光扩散粒子6的粒径小于扩散粒子5中粒径最小的粒子的粒径。

本实施例中,防浮曲剂涂层7的厚度以及抗静电涂层8的厚度均为10μm;在实际应用时,防浮曲剂涂层7的厚度的也可以为13μm、18μm或20μm,抗静电涂层8的厚度也可以为14μm、17μm或20μm。

本发明为了解决因扩散片变薄而扩散片下部导光板的图案被识认的问题,采用了中雾度、高透过率的上扩散片1以及高雾度、高透过率的下扩散片2防止下扩散片2下部导光板的图案被识认,并采用棱镜片3以提高对折射光线的利用率以此降低高雾度的下扩散片2对亮度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上仅是本发明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专利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扩散片结构,包括上扩散片(1)、下扩散片(2)和设置在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之间的棱镜片(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扩散片(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扩散层(4),所述第一扩散层(4)内分布有若干个粒径不同的扩散粒子(5),所述下扩散片(2)内部沿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光扩散粒子(6),且所述上扩散片(1)的雾度范围为30%-40%,全光透过率为90%-95%,所述下扩散片(2)的雾度范围为80%-85%,全光透过率为93%-99%,所述棱镜片(3)的棱角面朝向上扩散片(1)的底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采用pet材质或pc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扩散片(1)的底部涂覆有防浮曲剂涂层(7),在下扩散片(2)的底部涂覆有抗静电涂层(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棱镜片(3)包括基底薄膜层(31)和设置在基底薄膜层(31)上的棱镜增光层(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增光层(32)上棱角间距为40-50μm,棱镜增光层(32)的棱角角度为95°-1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扩散片(1)和下扩散片(2)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粒子(6)的粒径小于扩散粒子(5)中粒径最小的粒子的粒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浮曲剂涂层(7)以及抗静电涂层(8)的厚度分别为10-20μ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散片结构,包括上扩散片、下扩散片和设置在上扩散片和下扩散片之间的棱镜片,上扩散片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扩散层,第一扩散层内分布有若干个粒径不同的扩散粒子,下扩散片内部沿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光扩散粒子,且上扩散片的雾度范围为30%‑40%,全光透过率为90%‑95%,下扩散片的雾度范围为80%‑85%,全光透过率为93%‑99%,棱镜片的棱角面朝向上扩散片的底部设置。本发明能有效的避免导光板图案被识认,并降低对亮度产生的不利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武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东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9
技术公布日:2020.09.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