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架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6074发布日期:2020-10-02 08:44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滤镜架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具有避免暗角的滤镜架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4,其是现有技术一种滤镜架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图15,其是图14的具体实施例沿着剖面线e-e’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现有技术的滤镜架的一框体9包括一前面板91、一后面板92以及一连接部93。连接部93用以连接前面板91以及后面板92,并形成一卡槽部94。卡槽部94系供容置一后滤镜匣(图中未显示)。前面板91具有一第一穿透孔,第一穿透孔具有一第一穿透孔轮廓90,第一穿透孔轮廓90是一正圆形。第一穿透孔轮廓90的圆心是一轮廓中心97。前面板91的一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供固定一左固定部以及一右固定部(图中未显示),左固定部以及右固定部系供夹持固定一前滤镜(图中未显示)。后面板92包括一枢接部凹槽95。枢接部凹槽95系供与一连接件(图中未显示)枢接,连接件可与一相机的一镜头(图中未显示)连接。后面板92具有一第二穿透孔,第二穿透孔具有一第二穿透孔轮廓98,第二穿透孔轮廓98是一正圆形。第二穿透孔轮廓98的圆心也为轮廓中心97。第二穿透孔轮廓98与第一穿透孔轮廓90互为同心圆,且第二穿透孔轮廓98所具有的一半径小于第一穿透孔轮廓90所具有的一半径。一般相机具有如图14的一感光元件96,其长宽比为3:2。感光元件96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θ0约为67.38°,也即:

由于第一穿透孔轮廓90与感光元件96的两条对角线的延伸处距离最短,因此在感光元件96的两条对角线的四个延伸处的角落是最容易产生暗角的地方。在图14中,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小于θ3时,则不会有暗角产生。而当入射角等于θ2时,部分入射光会被前面板91给挡住,尤其在邻近感光元件96的两条对角线的四个延伸处的角落。而当入射角等于θ1时,则更多的入射光会被前面板91给挡住。而暗角的产生,会使得照片的四个角落产生较黑的影像,严重影响照片的品质。

有鉴于此,实用新型设计人开发出简便组装的设计,能够避免上述的缺点,安装方便,又具有成本低廉的优点,以兼顾使用弹性与经济性等考量,因此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以避免暗角的产生。

为解决前述问题,以达到所预期的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

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体,包括:

一前面板,其具有一第一穿透孔以及一第一表面,该第一穿透孔具有一第一穿透孔轮廓,该第一穿透孔轮廓具有一轮廓几何中心,该第一穿透孔轮廓包括:

一上轮廓;

一右轮廓;

一下轮廓;

一左轮廓;

一右上外凸部轮廓,分别与该上轮廓以及该右轮廓连接;

一右下外凸部轮廓,分别与该右轮廓以及该下轮廓连接;

一左下外凸部轮廓,分别与该下轮廓以及该左轮廓连接;以及

一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与该左轮廓以及该上轮廓连接;

其中,该右上外凸部轮廓、该右下外凸部轮廓、该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该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上轮廓以及该下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外凸部轮廓、该右下外凸部轮廓、该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该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左轮廓以及该右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外凸部轮廓、该右下外凸部轮廓、该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该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第一穿透孔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外凸部轮廓、该右下外凸部轮廓、该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该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上轮廓以及该下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外凸部轮廓、该右下外凸部轮廓、该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该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左轮廓以及该右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外凸部轮廓、该右下外凸部轮廓、该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该左上外凸部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第一穿透孔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平均距离;

一后面板,其具有一第二穿透孔,该后面板包括一滤镜架枢接部;以及

一连接部,用以连接该前面板以及该后面板;以及

一连接件,包括:

一前枢接部,用以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以及

一后连接部。

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体,包括:

一前面板,其具有一第一穿透孔以及一第一表面,该第一穿透孔具有一第一穿透孔轮廓,该第一穿透孔轮廓具有一轮廓几何中心,该第一穿透孔轮廓包括:

一上轮廓;

一右轮廓;

一下轮廓;

一左轮廓;

一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上轮廓以及该右轮廓连接;

一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右轮廓以及该下轮廓连接;

一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下轮廓以及该左轮廓连接;以及

一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左轮廓以及该上轮廓连接;

其中该前面板包括:

一右上薄化区,介于该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

一右下薄化区,介于该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

一左下薄化区,介于该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以及

一左上薄化区,介于该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位于该右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前面板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右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该右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前面板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右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该左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前面板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左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该左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前面板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左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

其中,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上轮廓以及该下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左轮廓以及该右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第一穿透孔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上轮廓以及该下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左轮廓以及该右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第一穿透孔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平均距离;

一后面板,其具有一第二穿透孔,该后面板包括一滤镜架枢接部;以及

一连接部,用以连接该前面板以及该后面板;以及

一连接件,包括:

一前枢接部,用以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以及

一后连接部。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框体还包括一卡槽部,该卡槽部系形成于该前面板、该连接部以及该后面板之间,该卡槽部具有一卡槽部开口。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还包括一后滤镜匣,该后滤镜匣包括一后滤镜,该后滤镜匣可自该卡槽部开口插入该卡槽部,并设置于该卡槽部内。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后滤镜匣还包括一拨动部,该拨动部用以旋转该后滤镜。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后面板还包括一卡槽密合部,该后滤镜匣还包括一滤镜匣密合部,凭借该卡槽密合部与该滤镜匣密合部的紧密配合以避免光线泄入。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连接件还包括一连接件凹槽,该连接件具有一连接件前表面,该后面板具有一第二表面,该前枢接部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后,该连接件前表面不凸出于该第二表面。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连接件还包括一连接件凹槽,该连接件具有一连接件前表面,该前枢接部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后,该连接件前表面不凸出于该第一表面。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连接件还包括一连接件凹槽,该连接件具有一连接件前表面,该后面板具有一第二表面,该前枢接部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后,该连接件前表面不凸出于该第二表面。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第二穿透孔具有一第二穿透孔轮廓,该第二穿透孔轮廓是一正圆形。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第二穿透孔轮廓具有一半径,该半径小于该上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轮廓点距离,该半径小于该右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轮廓点距离,该半径小于该下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下轮廓点距离,该半径小于该左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轮廓点距离。

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体,包括:

一滤镜架枢接部;

一右上薄化区;

一右下薄化区;

一左下薄化区;以及

一左上薄化区;

其中该框体具有一第一穿透孔以及一第一表面,该第一穿透孔具有一第一穿透孔轮廓,该第一穿透孔轮廓具有一轮廓几何中心,该第一穿透孔轮廓包括:

一上轮廓;

一右轮廓;

一下轮廓;

一左轮廓;

一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上轮廓以及该右轮廓连接;

一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右轮廓以及该下轮廓连接;

一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下轮廓以及该左轮廓连接;以及

一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分别与该左轮廓以及该上轮廓连接;

其中该右上薄化区介于该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该右下薄化区介于该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该左下薄化区介于该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该左上薄化区介于该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位于该右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框体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右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该右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框体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右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该左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框体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左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该左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该框体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该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该左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

其中,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上轮廓以及该下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左轮廓以及该右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点,该至少一远距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距离大于该第一穿透孔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上轮廓以及该下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左轮廓以及该右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

或者,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以及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分别包括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该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该第一穿透孔轮廓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轮廓平均距离;以及

一连接件,包括:

一前枢接部,用以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以及

一后连接部。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连接件还包括一连接件凹槽,该连接件具有一连接件前表面,该框体具有一第二表面,该前枢接部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后,该连接件前表面不凸出于该第二表面。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上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轮廓点距离;该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下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点距离;该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下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点距离;该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上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点距离。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连接件还包括一连接件凹槽,该连接件具有一连接件前表面,该前枢接部与该滤镜架枢接部枢接后,该连接件前表面不凸出于该第一表面。

所述的滤镜架改良结构,其中:该右上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上外凸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轮廓点距离;该右下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右下外凸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点距离;该左下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下外凸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点距离;该左上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该轮廓几何中心的一左上外凸点距离大于该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该左轮廓点距离。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配合图式、图号,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具体实施例沿着剖面线a-a’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具体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沿着剖面线b-b’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一具体实施例。

图6是图4沿着剖面线b-b’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另一具体实施例。

图7是图4沿着剖面线b-b’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又一具体实施例。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图8沿着剖面线c-c’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一具体实施例。

图10是图8沿着剖面线c-c’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另一具体实施例。

图11是图8沿着剖面线c-c’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又一具体实施例。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2沿着剖面线d-d’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一具体实施例。

图14是现有技术一种滤镜架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具体实施例沿着剖面线e-e’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滤镜架改良结构2前滤镜

20前滤镜片21滤镜框

22磁铁条23上下边框

24侧边边框3后滤镜匣

30后滤镜31拨动部

32滤镜匣密合部4框体

40滤镜架枢接部400前面板

401后面板402连接部

403第一表面404第二表面

405第一表面406第二表面

41第一穿透孔轮廓42外凸部轮廓

420薄化区421薄化区内缘轮廓

422第二穿透孔轮廓423轮廓几何中心

424上下轮廓425左右轮廓

426薄化区外缘轮廓43卡槽部

44卡槽部开口45卡槽密合部

46遮光部47枢接部凹槽

48凸出固定块49固定件

491凸出部5第一固定部

50第一铁磁性金属片51第一固定座

53第一旋钮54第一固定夹

6第二固定部60第二铁磁性金属片

61第二固定座64移动座

7连接件70前枢接部

71后连接部72连接件凹槽

73连接件前表面8感光元件

80、81对角线9框体

91前面板90第一穿透孔轮廓

93连接部92后面板

95枢接部凹槽94卡槽部

97轮廓中心96感光元件

98第二穿透孔轮廓a-a’、b-b’、c-c’、d-d’剖面线

d1、d2、d3、d4、d5、d6距离θ0、θ1、θ2、θ3、θ4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请同时参阅图2、图3、图4以及图5,其中图2是图1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具体实施例沿着剖面线a-a’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具体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沿着剖面线b-b’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一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滤镜架改良结构1包括:一框体4、一第一固定部5、一第二固定部6、一后滤镜匣3以及一连接件7。连接件7包括一前枢接部70、一连接件凹槽72以及一后连接部71。连接件7具有一连接件前表面73。后连接部71用以与一相机的一镜头(图中未显示)连接。后连接部71可以有许多种尺寸,使用时需挑选适合相机的镜头口径尺寸的连接件7的后连接部71,方可与相机的镜头连接。框体4包括一前面板400、一后面板401以及一连接部402。连接部402用以连接前面板400以及后面板401,并形成一卡槽部43。卡槽部43具有一卡槽部开口44。前面板400具有一第一穿透孔以及一第一表面403,第一穿透孔具有一第一穿透孔轮廓41。后面板401包括一滤镜架枢接部40以及一卡槽密合部45。后面板401具有一第二穿透孔以及一第二表面404,第二穿透孔具有一第二穿透孔轮廓422,第二穿透孔轮廓422是一正圆形。滤镜架枢接部40包括一枢接部凹槽47以及两个凸出固定块48。滤镜架枢接部40用以与连接件7的前枢接部70枢接。使用时可先将后连接部71连接固定于相机的镜头上,再将前枢接部70与滤镜架枢接部40枢接。其中滤镜架枢接部40还包括一固定件49,可将固定件49往外拉使固定件49的一凸出部491不会挡住枢接部凹槽47,将前枢接部70枢接于枢接部凹槽47内后,再放开固定件49,则两个凸出固定块48与凸出部491会将前枢接部70限制于枢接部凹槽47的内,而不至于脱离,此时前枢接部70可于枢接部凹槽47内旋转。固定件49具有旋紧的功能,当前枢接部70于枢接部凹槽47内旋转至所需的角度时,可将固定件49旋紧,使前枢接部70固定于枢接部凹槽47内,以固定连接件7与框体4的枢接。后滤镜匣3具有一后滤镜30、一拨动部31以及一滤镜匣密合部32。后滤镜匣3可自卡槽部开口44插入卡槽部43,并设置于卡槽部43内。凭借卡槽密合部45与滤镜匣密合部32的紧密配合,以避免光线泄入相机的镜头与后滤镜30之间。在此实施例中,当后滤镜30是一环形偏光镜或是一偏光镜时,当后滤镜匣3设置于卡槽部43内时,可通过拨动拨动部31的机构,将后滤镜30相对于后滤镜匣3旋转至所需的任一角度。第一固定部5包括一第一固定座51、一第一铁磁性金属片50、一第一固定夹54以及一第一旋钮53。第二固定部6包括一第二固定座61、一第二铁磁性金属片60以及一移动座64。第一固定部5以及第二固定部6分别固定于第一表面403的左右两侧的上。一前滤镜2包括一前滤镜片20、一滤镜框21以及两条磁铁条22。滤镜框21包括两条上下边框23以及两条侧边边框24。两条磁铁条22分别埋设于两条侧边边框24内。两条侧边边框24内的两条磁铁条22分别凭借磁力将前滤镜2吸附在第一铁磁性金属片50以及第二铁磁性金属片60上。凭借将第一旋钮53旋入,使第一固定部5以及第二固定部6固定夹持住前滤镜2,以避免因使用时不慎碰触前滤镜2而使前滤镜2掉落地上造成损害。框体4更具有两个遮光部46,设置于第一表面403的上下两侧的上,用以避免光线由框体4与前滤镜片20之间的空隙泄入。一般相机具有如图2的一感光元件8,其长宽比为3:2。感光元件8的两条对角线80、81的夹角θ0大约为67.38°,也即: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穿透孔轮廓41包括了四段外凸部轮廓42(一右上外凸部轮廓、一右下外凸部轮廓、一左下外凸部轮廓以及一左上外凸部轮廓)、两段上下轮廓424以及两段左右轮廓425。第一穿透孔轮廓41具有一轮廓几何中心423。四段外凸部轮廓42分别位于感光元件8的两条对角线80、8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每一段外凸部轮廓42包含至少一远距点,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距离大于左右轮廓425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距离大于第一穿透孔轮廓41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每一段外凸部轮廓42包含至少一远距轮廓段落,其中远距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上下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左右轮廓425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左右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第一穿透孔轮廓41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轮廓平均距离。在图3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设计具有四段外凸部轮廓42,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大于θ1(请参阅图12θ1>>θ3)时才会产生暗角(现有技术的滤镜架在入射角大于θ3时就会产生暗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滤镜架改良结构1可大幅避免在拍摄时感光元件8的对角线80、81的四个角落被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四段外凸部轮廓42的设计,不论前枢接部70于枢接部凹槽47内旋转至任何所需的角度时,都可避免在拍摄时感光元件8的对角线80、81的四个角落被框体4的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由于前枢接部70系枢接于枢接部凹槽47内,因此,图3中的距离d1系略大于或等于图5中的距离d3,以避免连接件7凸出于第二表面404(以避免连接件7凸出于卡槽部43内),而使得后滤镜匣3无法插入卡槽部43。连接件7的连接件凹槽72以及前枢接部70的设计,可使相机的镜头的位置更往前移,使得更大角度θ1的入射光能不被框体4的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凸部轮廓42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以及左右轮廓425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右上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上外凸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轮廓点距离;右下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下外凸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点距离;左下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下外凸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点距离;左上外凸部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上外凸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点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穿透孔轮廓422具有一半径,第二穿透孔轮廓422的半径小于上下轮廓424以及左右轮廓425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小于上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上轮廓点距离;小于右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轮廓点距离;小于下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下轮廓点距离;小于左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轮廓点距离)。

请参阅图6,其是图4沿着剖面线b-b’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在一些情境下,当使用者不需使用到后滤镜30时,可将后滤镜匣3拔出,以一外盖(图中未显示)盖住卡槽部开口44以防止光线泄入相机的镜头与后滤镜30之间。此时可使用图6的实施例的连接件7。由于前枢接部70系枢接于枢接部凹槽47内,且已经拔出后滤镜匣3,因此,图3中的距离d2系略大于或等于图6中的距离d4,以避免连接件7凸出于第一表面403,而使得连接件7凸出碰到前滤镜2。图6的连接件7的连接件凹槽72以及前枢接部70的设计,可使相机的镜头的位置更加大幅地往前移,使得更大角度θ1的入射光能不被框体4的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

请参阅图7,其是图4沿着剖面线b-b’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又一具体实施例。图7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要结构与图5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然而,其中连接件7并不具有连接件凹槽72。

请参阅图8,其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9,其是图8沿着剖面线c-c’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一具体实施例。图8以及图9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主要结构与图1、图2以及图3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然而,其中第一穿透孔轮廓41由包括四段薄化区内缘轮廓421(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两段上下轮廓424以及两段左右轮廓425所形成的一正圆形(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圆心位于轮廓几何中心423),且前面板400还包括四个薄化区420(右上薄化区、右下薄化区、左下薄化区以及左上薄化区);其中四个薄化区420分别位于感光元件8的两条对角线80、81的延伸方向上;每一个薄化区420位于介于一段薄化区内缘轮廓421以及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之间(右上薄化区介于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右下薄化区介于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左下薄化区介于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以及左上薄化区介于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其中每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包含至少一远距点,其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距离大于左右轮廓425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距离大于第一穿透孔轮廓41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包含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其中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上下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左右轮廓425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左右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第一穿透孔轮廓41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轮廓平均距离。位于每一薄化区420的外且邻近薄化区外缘轮廓426的前面板400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薄化区内缘轮廓421的薄化区420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右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前面板400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右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右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前面板400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右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左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前面板400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左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左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前面板400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左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图9中的距离d1以及距离d2分别等于图3中的距离d1以及距离d2。在图9中,本实用新型的四个薄化区420的设计,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大于θ2(请参阅图12θ2θ3)时才会产生暗角(现有技术的滤镜架在入射角大于θ3时就会产生暗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滤镜架改良结构1可大幅避免在拍摄时感光元件8的对角线80、81的四个角落被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且本实用新型的四个薄化区420的设计,不论前枢接部70于枢接部凹槽47内旋转至任何所需的角度时,都可避免在拍摄时感光元件8的对角线80、81的四个角落被框体4的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以及左右轮廓425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上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轮廓点距离;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右下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点距离;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下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点距离;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任一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上薄化区外缘点距离大于上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右轮廓点距离、且大于下轮廓点距离、且大于左轮廓点距离)。

请同时参阅图10,其是图8沿着剖面线c-c’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图10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主要结构与图9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然而,其中每一个薄化区420的厚度系自薄化区外缘轮廓426往薄化区内缘轮廓421逐渐变薄,且薄化区内缘轮廓421与薄化区外缘轮廓426之间的前面板400形成一斜面。

请同时参阅图11,其是图8沿着剖面线c-c’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又一具体实施例。图11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主要结构与图9的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然而,其中每一个薄化区420的厚度系自薄化区外缘轮廓426往薄化区内缘轮廓421逐渐变薄,且薄化区内缘轮廓421与薄化区外缘轮廓426之间的前面板400形成一凹面。

请参阅图12,其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滤镜架改良结构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框体的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13,其是图12沿着剖面线d-d’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的一具体实施例。图12以及图13的框体4包括一滤镜架枢接部40(与图1、图2以及图3的滤镜架枢接部40的结构相同)以及四个薄化区420(右上薄化区、右下薄化区、左下薄化区以及左上薄化区)。框体4具有一第一穿透孔、一第一表面405以及一第二表面406。第一穿透孔具有一第一穿透孔轮廓41。第一穿透孔轮廓41具有一轮廓几何中心423。第一穿透孔轮廓41由包括四段薄化区内缘轮廓421(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两段上下轮廓424以及两段左右轮廓425所形成的一正圆形(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圆心位于轮廓几何中心423)。其中四个薄化区420分别位于感光元件8的两条对角线80、81的延伸方向上;每一个薄化区420位于介于一段薄化区内缘轮廓421以及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之间(右上薄化区介于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右下薄化区介于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左下薄化区介于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以及左上薄化区介于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以及一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之间)。其中每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包含至少一远距点,其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上下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距离大于左右轮廓425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左右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点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距离大于第一穿透孔轮廓41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段薄化区外缘轮廓426包含至少一远距外缘轮廓段落,其中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一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上下轮廓424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上下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左右轮廓425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左右轮廓平均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远距外缘轮廓段落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外缘轮廓段落平均距离大于第一穿透孔轮廓41与轮廓几何中心423的轮廓平均距离。位于每一薄化区420的外且邻近薄化区外缘轮廓426的框体4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薄化区内缘轮廓421的薄化区420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右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右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框体4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右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右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右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右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框体4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右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右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左下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左下薄化区外缘轮廓的框体4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左下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左下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位于左上薄化区的外且邻近左上薄化区外缘轮廓的框体4所具有的一厚度大于邻近左上薄化区内缘轮廓的左上薄化区所具有的一厚度)。在图13中,本实用新型的四个薄化区420的设计,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大于θ4(θ4θ1θ2θ3)时才会产生暗角(现有技术的滤镜架在入射角大于θ3时就会产生暗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滤镜架改良结构1可大幅避免在拍摄时感光元件8的对角线80、81的四个角落被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且本实用新型的四个薄化区420的设计,不论前枢接部70于枢接部凹槽47内旋转至任何所需的角度时,都可避免在拍摄时感光元件8的对角线80、81的四个角落被框体4的前面板400遮住部分光线而形成暗角。当使用图4以及图5的连接件7时,由于前枢接部70系枢接于枢接部凹槽47内,因此,图13中的距离d5系略大于或等于图5中的距离d3,以避免连接件7凸出于第二表面406。当使用图4以及图6的连接件7时,由于前枢接部70系枢接于枢接部凹槽47内,因此,图13中的距离d6系略大于或等于图6中的距离d4,以避免连接件7凸出于第一表面405,而使得连接件7凸出碰到前滤镜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406是如图10的一斜面(如图10中介于薄化区内缘轮廓421与薄化区外缘轮廓426之间的薄化区42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406是如图11的一曲面(如图11中介于薄化区内缘轮廓421与薄化区外缘轮廓426之间的薄化区42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相机的感光元件8,其长宽比为4:3。感光元件8的两条对角线80、81的夹角θ0大约为73.74°,也即:

第一穿透孔轮廓41的四段外凸部轮廓42(或四个薄化区420)分别位于感光元件8的两条对角线80、81的延伸方向上(两条对角线80、81的夹角θ0大约为73.74°)。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四段外凸部轮廓42(或四个薄化区420)分别位于两条对角线80、81的延伸方向上,其中两条对角线80、81的夹角θ0系大约介于67.38°与73.74°之间。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四段外凸部轮廓42(或四个薄化区420)分别位于两条对角线80、81的延伸方向上,其中两条对角线80、81的夹角θ0系大约介于60.5°与80.5°之间。

在图5、图6以及图7中的后连接部71是一螺纹,后连接部71与相机的镜头是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后连接部71并非是一螺纹,后连接部71与相机的镜头是以相扣的方式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连接部71与相机的镜头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螺接或相扣的方式。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