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9779发布日期:2021-10-16 09:0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显示需求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终端客户对产品画面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求具有无彩晕,无重影的完美画质;但这样的产品目前具有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等缺点。
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在能够实现无彩晕、无重影的完美画质的同时,还可简化制造工艺及降低成本。
5.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
6.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
7.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侧,所述盖板具有遮光区;
8.粘接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盖板之间,且所述粘接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面分别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盖板粘接;其中,所述粘接结构包括缓冲层;且所述粘接结构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显示区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及与所述遮光区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参考平面为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区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10.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的厚度为0.4mm至 2.0mm。
1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的厚度为0.8mm至 1.0mm。
12.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厚度小于4.5mm。
1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厚度小于3.5mm。
1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为第一缓冲泡棉。
15.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泡棉的邵氏硬度为 30度至80度。
16.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泡棉的邵氏硬度为 40度至60度。
17.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还包括:
18.第一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泡棉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显示面板粘接;
19.第二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泡棉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盖板粘接;
20.至少一层支撑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第一缓冲泡棉之间和/ 或设置在所述第二胶层与所述第一缓冲泡棉之间。
2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层与所述第一缓冲泡棉之间设置有所述支撑层。
22.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
2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层的厚度为0.04mm至 0.35mm。
2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为硅胶层,所述硅胶层的邵氏硬度为40度至60度;所述硅胶层的一侧通过胶材粘接在所述盖板上;且所述硅胶层具有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所述显示区的第二侧面;
25.所述粘接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面板粘接的光学胶,所述光学胶粘接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
26.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硅胶层的宽度与所述光学胶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1至3。
27.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为钢化玻璃;
28.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液晶盒及位于所述液晶盒靠近所述钢化玻璃一侧的上偏光片;
29.其中,所述钢化玻璃中朝向所述上偏光片的表面或所述上偏光片中朝向所述钢化玻璃的表面为雾化面,所述雾化面的雾度为15%至30%。
30.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且所述粘接结构与所述盖板及所述显示面板围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空气。
3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间隙为0至2mm。
32.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间隙为0.5mm至1.5mm。
3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的宽度为4mm至 15mm。
3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结构的宽度为6mm至 8mm。
35.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36.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37.边框,环绕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的边缘,所述边框具有容纳腔和光进出口,所述光进出口位于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所述光进出口位于所述盖板的出光侧;
38.红外触摸部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红外触摸部件通过所述光进出口接收或发射红外光线。
3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中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壁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槽;
40.所述光进出口中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壁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
41.所述红外触摸部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插合;
42.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滤光条,所述滤光条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相插合。
4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
44.压片,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支撑所述遮光区,且所述压片与所述边框连接,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隙;
45.背光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压片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边框连接;
46.胶框,位于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胶框包括第一部、位于所述第一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二部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过渡部,所述第一部支撑在所述背光组件上,所述第二部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并与所述背光组件之间具有间隙;
47.第二缓冲泡棉,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面分别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部相接触;
48.后壳,位于所述背光组件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所述边框连接。
49.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50.本公开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粘接结构将显示面板与盖板粘接在一起,以作为一个整体再与整机进行装配,这样相比于显示面板与盖板相互独立(即:无直接连接关系)并分别与整机进行装配的方案,在简化产品制造工艺同时,还可减小盖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间隙,从而可避免产品出现重影等问题,提高显示品质。
51.此外,本公开的显示模组中粘接结构仅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这样在即不影响显示,又能保证盖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粘接在一起的同时,还可降低成本。
5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5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4.图1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面的结构示意图;
57.图4a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粘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8.图4b示出了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所述的粘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9.图5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粘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0.图6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1.图7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红外触摸部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62.图8示出图6中所示的电子设备中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63.附图标记:
64.10、显示面板;101、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3、液晶盒;104、上偏光片;105、下偏光片;20、盖板;201、透光区;202、遮光区;30、粘接结构;301、第一缓冲泡棉;302、第一胶层;303、第二胶层;304、支撑层;305、硅胶层;306、光学胶;40、边框;401、容纳腔;402、光进出口;403、第一限位槽;404、第二限位槽;405、第三限位槽;50、红外触摸部件;501、红外发射器;502、红外接收器;60、滤光条;61、压片;62、胶框;620、第一部;621、第二部;622、过渡部;
63、第二缓冲泡棉;70、背板;71、反射片;72、光学膜片;80、支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6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66.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67.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 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68.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69.如图1所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其可包括显示面板10、盖板20及粘接结构30,其中:
70.显示面板10可具有显示区101和环绕显示区101设置的非显示区 102。举例而言,此显示面板10可为液晶面板,具体地,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可包括液晶盒103、及分别位于液晶盒103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相对两侧的上偏光片104和下偏光片105。
71.盖板20可位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具体地,如图2所示,盖板 20可位于上偏光片104远离液晶盒103的一侧。其中,此盖板20可具有透光区201和遮光区202,透光区201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遮光区20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
72.具体地,透光区201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在覆盖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同时,还可覆盖非显示区102的部分,也就是说,部分非显示区102可露出,举例而言,非显示区102露出的宽度大于为1mm左右。其中,盖板20的遮光区202可为黑色丝印区,即:涂有油墨的区域。
73.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提到的参考平面为与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相垂直的平面。
7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盖板可具有较薄的厚度,以提高触控精度,例如:盖板的厚度可为小于4.5mm;进一步地,盖板的厚度可小于3.5mm。
75.举例而言,本公开实施例的盖板20可为钢化玻璃,钢化玻璃的厚度可为3.2mm,但不限于此,也可为4mm;其中,此钢化玻璃的莫氏硬度可为7h左右。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本
公开实施例中盖板20的边缘可超出显示面板10的边缘。
76.如图1和图2所示,粘接结构30可位于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之间,此粘接结构30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的相对两面分别与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粘接。
77.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粘接结构30将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粘接在一起,以作为一个整体可再与整机进行装配,这样相比于显示面板10 与盖板20相互独立(即:无直接连接关系)并分别与整机进行装配的方案,可简化产品制造工艺。进一步地,相比于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相互独立(即:无直接连接关系)并分别与整机进行装配的方案,由于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的间隙仅与粘接结构30的厚度有关,与整机中其他结构的位置和组装无关,因此,本实施例可通过减小粘接结构30的厚度,从而减小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间隙,这样在能够避免产品出现重影等问题,提高显示品质的同时,还可降低制作难度,提高产品良率,以及利于产品实现轻薄化和提高触控精度。
78.举例而言,为了避免产品出现重影等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 所示的粘接结构的厚度可为0.4mm至2.0mm;进一步地,发明人通过测试发现当粘接结构30的厚度h可为0.8mm至1.0mm,比如:0.8mm、 0.85mm、0.9mm、0.95mm、1.0mm等等时,可避免厚度过大导致产品较厚触控精度较差的情况,还可避免厚度较薄而导致不能更好地解决重影等问题,也就是说,在粘接结构30的厚度h在0.8mm至1.0mm范围内时,利于实现产品轻薄化,且能够更好地避免产品出现重影等问题。此粘接结构30的厚度为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的尺寸。
79.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中粘接结构30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及与遮挡区202内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进一步地,本公开实施例中粘接结构30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 10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以及位于遮光区20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这样可避免粘接结构30外漏,影响显示效果。
80.其中,在显示面板10为液晶面板时,粘接结构30可位于上偏光片 104与盖板20之间,具体位于上偏光片104的黑边区域与盖板20的遮光区202之间;应当理解的是,上偏光片104的黑边区域位于非显示区102 内,也就是说,盖板20的遮光区202在覆盖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 的同时,也覆盖上偏光片104的黑边区域。
81.基于前述公开的内容可知,本公开实施例的粘接结构30仅位于显示面板10的局部区域,即:非显示区102,这样设计相比于显示面板10 整面与盖板20贴合的方案,在即不影响显示,又能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粘接在一起的同时,由于减少了粘接结构30的使用,因此,还可降低成本,尤其是相对于大尺寸显示产品,利于大批量生产。
82.此外,本实施例通过将粘接结构30仅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内,并与盖板20粘接,相比于将其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整面并与盖板20贴合的方案,若在贴合过程中存在贴合不良的情况,本实施例可利于返工,即:在将粘接结构30从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上撕除下来时,避免粘接结构30碎屑大面积残留在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上的情况,利于此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重新贴合;由于粘接结构30设置在非显示区102内,即使有少量碎屑残留也不影响显示面板10的最终显示效果,这样可避免由于粘接结构30贴合不良而导致整个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 被浪费或者清洁难度过大的情况,从而可提高产品良率及降低成本。
83.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盖板20仅有3.2mm至4mm左右的厚度,此盖板20较薄,因此,盖板20受较大的压力容易变形;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粘接结构30将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
区102与盖板20的遮光区202 粘接在一起,这样在盖板20受到压力(例如:在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压力) 时,粘接结构可对盖板产生一定的拉力,以平衡掉盖板20所受到的部分压力或抵消掉盖板20所收到的压力,从而可改善盖板20容易变形的情况,继而可避免盖板20在受到压力时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距离过近的情况,以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8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此粘接结构30可环绕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 101设置,且粘接结构30与盖板20及显示面板10围成空腔,此空腔内可填充有空气,也就是说,此显示模组可为空气全贴合组件。
85.其中,通过使粘接结构30可环绕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设置,这样可增大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的粘接面积,从而可保证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此外,在盖板20受到压力时,粘接结构30可对盖板20的四周均产生一定的拉力,以进一步改善盖板20 在受到压力容易变形的情况,提高显示效果。
86.如图1所示,粘接结构30与显示区之间的间隙s可为0至2mm;这样设计在保证粘接面积从而提高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避免粘接结构30外露影响显示,提高显示效果。进一步地,发明人通过测试发现当粘接结构30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之间的间隙s为0.5mm至1.5mm,比如:0.5mm、0.8mm、1mm、1.3mm、1.5mm等等时,可更好地避免用户从侧向观看到粘接结构30的情况,从而可提高显示效果;且可使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能够留有足够的区域与粘接结构30粘接,以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
87.可选地,如图1所示,粘接结构30的宽度w可为4mm至15mm,以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进一步地,发明人通过测试发现当粘接结构30的宽度w可为6mm至8mm,比如:6mm、6.5mm、 7mm、7.5mm、8mm等等时,可避免宽度过小导致粘接不良的情况,还可避免宽度过大而导致成本较高及有效显示面积较小的情况,也就是说,当粘接结构30的宽度w在6mm至8mm的范围内时,在增大有效显示面积的同时,还可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宽度指的是在非显示区102与显示区101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
88.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粘接结构30的厚度h设计为0.8mm至 1.0mm,此粘接结构30较薄;使得盖板20的透光区201与显示面板10 的非显示区102之间的空气间隙较小;因此,为了避免由于盖板20的透光区201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相贴合而产生彩晕(类似水印的现象)的情况,本公开实施例可对盖板20中朝向显示面板10的表面或对显示面板10中朝向盖板20的表面进行ag表面处理,此ag表面处理工艺是指在物体(例如:盖板20或上偏光片104)表面进行微细凹凸加工,也就是说,盖板20中朝向显示面板10的表面或对显示面板10中朝向盖板20的表面可为雾化面,此雾化面如图3所示,具有多个凸部a,且相邻凸部a之间形成凹陷部b。
89.以盖板20为钢化玻璃,显示面板10为液晶面板为例,可将钢化玻璃中朝向上偏光片104的表面或上偏光片104中朝向钢化玻璃的表面设计为雾化面。
90.其中,前述提到的雾化面的雾度可为15%至30%;可选地,雾化面的雾度可为18%至25%,比如:18%、20%、23%、25%等等,这样设计可在保证成像效果的同时,避免彩晕现象,从而可提高显示效果。
9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的组成不同,因此,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在高温或低温测试下膨胀和收缩情况不同,此时,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会产生
一定的位移;基于此,本公开的粘接结构30在实现粘接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即:粘接结构可包括缓冲层,以为盖板20与显示面板 10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产生的位移提供余量,从而可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粘接稳定性,提高产品信赖性;其中,为了使得粘接结构30具有良好的缓冲形成,可使粘接结构30的邵氏硬度不超过80度;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粘接结构30的支撑强度,以在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间隙在粘接后能够维持在规定范围内,还可使粘接结构30的邵氏硬度不低于30度;也就是说,粘接结构30 的邵氏硬度可为30度至80度,进一步地,发明人经测试发现当粘接结构30的邵氏硬度为40度至60度;比如:40度、45度、50度、55度、 60度等等时,可避免由于硬度过大而导致缓冲性能差的情况,还可避免由于硬度过小而导致支撑形成较差的问题;也就是说,当粘接结构30 的邵氏硬度为40度至60度时,在保证具有良好支撑性能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提供缓冲,以提高产品良率。
92.举例而言,如图4a所示,粘接结构30的缓冲层为第一缓冲泡棉301,其中,为了使得粘接结构30的邵氏硬度满足上述要求,可使第一缓冲泡棉301的邵氏硬度可为30度至80度;进一步地,第一缓冲泡棉301的邵氏硬度可为40度至60度,在保证具有良好支撑性能,以使得盖板20 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间隙能够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的同时,还可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此外,由于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具有不同的材质和厚度,在高温或者低温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膨胀和收缩系数,发明人通过测试发现当第一缓冲泡棉301的邵氏硬度为40度至60度时,还能够为盖板和显示面板在高温或低温下膨胀或收缩导致的相对位移提供弹性余量,从而可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粘接稳定性,提高产品信赖性。
93.具体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粘接结构30还包括第一胶层302、第二胶层303及至少一层支撑层304,第一胶层302设置在第一缓冲泡棉301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显示面板粘接;第二胶层303设置在第一缓冲泡棉301靠近盖板的一侧,并与盖板粘接;至少一层支撑层304 设置在第一胶层302与第一缓冲泡棉301之间和/或设置在第二胶层303 与第一缓冲泡棉301之间。
9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层304可提高粘接结构30的支撑强度,以使得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间隙能够维持在规定范围内。
95.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第二胶层303与第一缓冲泡棉 301之间设置有前述提到的支撑层304。在另一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 4b所示,在第二胶层303与第一缓冲泡棉301之间设置有前述提到的支撑层304的同时,第二胶层303与第一缓冲泡棉301之间也可设置有前述提到的支撑层304。
96.其中,支撑层304的材料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而第一胶层302、第二胶层303的材料可为pet胶材;这样设计在提高粘接结构30与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之间粘接稳定的同时,还可利于返工,即:在将粘接结构30从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上撕除下来时,可避免粘接结构30撕除不干净而导致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上还存在碎屑的情况,保证了显示面板10和盖板20的洁净度,从而利于此显示面板10和盖板 20重新贴合;避免了由于粘接结构30贴合不良而导致整个显示面板10 和盖板20被浪费或者清洁难度过大的情况,从而可提高产品良率及降低成本。
97.本实施例中,在180
°
剥离测试过程中,粘接结构30的黏着力可大于1300g/inch,以保证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
98.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粘接结构30可定义为双面胶结构。
99.可选地,支撑层304的厚度可为0.04mm至0.35mm,比如:0.04mm、 0.1mm、0.2mm、0.3mm、0.35mm等等,这样设计可避免支撑层304的厚度过薄而不能保证粘接结构30的支撑强度;还可避免支撑层304的厚度过厚而导致粘接结构30的缓冲性能差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将支撑层304的厚度设计为0.04mm至0.35mm,在保证粘接结构30的支撑强度的同时,还可提高粘接结构30的缓冲性能。
100.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支撑层304的厚度可约为0.1mm,第一胶层302和第二胶层303的厚度可约为0.05mm;其中,如图4a所示,在粘接结构30仅有一层支撑层304时,第一缓冲泡棉301的厚度可为0.6 至0.8mm,比如:0.6mm、0.65mm、0.7mm、0.75mm、0.8mm等等;如图4b所示,在粘接结构30有两层支撑层304时,第一缓冲泡棉301的厚度可为0.4至0.6mm,比如:0.4mm、0.45mm、0.5mm、0.55mm、0.6mm 等等。基于此可知,泡棉层的厚度占据粘接结构30的厚度一半以上。
101.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前述提到的缓冲层可为硅胶层305,硅胶层305的邵氏硬度可为40度至60度,在保证粘接结构具有良好支撑性能,以使得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间隙能够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的同时,还可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硅胶层305的一侧通过胶材粘接在盖板上,硅胶层305的另一侧与显示面板10接触;且硅胶层305具有靠近显示区101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显示区101的第二侧面。
102.在此实施例中,粘接结构30还可包括与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粘接的光学胶306,此光学胶306粘接在硅胶层305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其中,光学胶306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的相对两面分别与盖板20和显示面板10粘接,以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
103.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提到的光学胶306在未加热固化之前可为类似于牙膏状的液态,基于此,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的粘接过程可为:将硅胶层305粘接在盖板20的遮光区202,并在硅胶层305靠近显示区101 的一侧和/或远离显示区101的一侧点液态光学胶306;然后将其与显示面板10贴合;然后再对液态光学胶306进行加热以使其固化,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与盖板20粘接在一起。
104.其中,硅胶层305的宽度w1与光学胶306的宽度w2之间的比值为 1至3,比如:1、1.5、2、2.5、3等等;也就是说,硅胶层305的宽度 w1可为粘接结构30的宽度w的1/2至3/4,而光学胶306的宽度w2可为粘接结构30的宽度w的1/4至1/2。举例而言,在粘接结构30的宽度 w为6mm时,硅胶层305的宽度w1可为4.5mm,光学胶306的宽度 w2可为1.5mm;或,在粘接结构30的宽度w为8mm时,硅胶层305 的宽度w1可为6mm,光学胶306的宽度w2可为2mm;等等。
105.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硅胶层305的宽度w1与光学胶306的宽度w2之间的比值按照前述要求设计,在保证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缝隙满足要求的同时,还可提高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粘接稳定性。
106.基于前述内容,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制作工艺流程可为:在钢化玻璃的遮光区202贴附0.8mm至1.0mm厚的粘接结构30,此粘接结构30呈口字型,并环绕透光区201设置;然后,在将此钢化玻璃放置在限位治具里面,再将液晶面板的非显示区102通过治具与钢化玻璃贴合,即可得到空气全贴合组件,此空气全贴合组件中空气层的厚度即为粘接结构30的厚度,这样设计可降低成本。
107.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结合图1至图6所示,电子设备可包括边框40、红外触摸部件50及显示模组,其中:
108.显示模组为上述任一实施所描述的显示模组,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109.边框40环绕设置在显示模组的边缘,此边框40具有容纳腔401和光进出口402,光进出口402位于容纳腔401靠近盖板20的一侧并与容纳腔401连通,且光进出口402位于盖板20的出光侧;需要说明的是,盖板20的出光侧为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
110.举例而言,此边框40可为四个首尾依次相连的子框拼接而成,每个子框均具有容纳腔401和光进出口402。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子框可为一体式挤压成型。
111.红外触摸部件50可位于容纳腔401内,此红外触摸部件50通过光进出口402接收或发射红外光线,以在盖板20的出光侧形成横纵交叉的红外探测矩阵网。
112.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红外触摸部件50包括多个红外发射器501 和多个红外接收器502,红外发射器501用于发射红外光线,红外接收器502用于接收红外光线;此红外发射器501与红外接收器502设置在盖板20的相对两侧,以用于在盖板20的出光侧形成横纵交叉的红外探测矩阵网,此时,当手指等触摸主体触摸盖板20的出光侧时,触摸位置处的红外光线会产生变化,该红外光线的变化可以被红外接收器502感应到,从而可以确定触摸位置,即实现触摸功能。
113.其中,结合图6和图8所示,容纳腔401中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相对的两壁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槽403,此红外触摸部件50 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槽403相插合,以实现对红外触摸部件50的限位,保证红外触摸部件50的装配稳定性。
11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别还可包括滤光条60,此滤光条60 可设置在光进出口402处。应当理解的是,滤光条60可以为透红外滤光片,主要用于滤除可见光等杂散光,透过尽可能多的红外光,滤光条60 的材料可以包括pc(聚碳酸酯)或者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有机材料。
115.具体地,结合图6和图8所示,光进出口402中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相对的两壁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404;此滤光条60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槽404相插合,以实现滤光条60的限位,保证滤光条60的装配稳定性。
116.此外,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压片61、胶框62、第二缓冲泡棉63、背光组件及后壳;其中,
117.压片61位于盖板2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支撑盖板20的遮光区202,且压片61与边框连接,以使的盖板20支撑在边框40上。详细说明,此压片61为一体式结构,其整体可为z字型,压片61的一端可先插在边框40内并与边框40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结构连接;另一端可位于盖板2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与盖板20的遮光区202相贴合,以实现对盖板20的支撑。需要说明的是,压片61与显示面板10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免装配过程中显示面板10与压片61发生干涉的情况。
118.背光组件可位于显示面板10和压片61远离盖板20的一侧,并与边框40连接。详细说明,背光组件包括背板70、以及依次设置于背板70 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反射片71、光学膜片72等。其中,此背板70 的边缘可先与边框40的第三限位槽405定位插合,然后再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结构将背板70与边框40进行连接;反射片71和光学膜片72的边缘可搭在背板
70上。
119.胶框62可位于背光组件与显示面板10之间。如图6所示,此胶框 62包括第一部620、位于第一部620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二部621 及连接第一部620和第二部621的过渡部622;第一部620支撑在背光组件上,具体地,第一部620可支撑在背板70上;第二部621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并与背光组件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地,第二部621与光学膜片72之间具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此胶框62整体可为一体式结构。
120.第二缓冲泡棉63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z上的相对两面分别与显示面板10和第二部621相接触。
121.后壳可位于背光组件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与边框40连接;具体地,后壳可位于背板70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在后壳81与背板 70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条80,此支撑条80并位于背板70的边缘处;如图 6所示,此支撑条80与后壳81可通过螺钉c等结构连接。
122.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不限于包括前述提到的结构,还可包括其他结构,例如:电源、电路主板等结构。
123.其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为平板电脑、平板电视等等。
124.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