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生成单元、抬头显示系统及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16084发布日期:2022-06-25 03:21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图像生成单元、抬头显示系统及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图像生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图像生成单元、抬头显示系统及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2.图像生成单元(picture generation unit,pgu)产品的组件,多使用反射杯设计、准直透镜,用于提供显示设备均匀之光源与提供成像系统视角。辉度(brightness)是图像生成单元的一个设计指标,辉度是用于测量眩光的指标,对应区域发射光线的多少。辉度用以说明表面辐射光的强度,其与用户看发光面的感受相关,同样,计量也与眼睛看表面的视角相关。
3.传统图像生成单元通常采用反射杯设计,要达到高辉度之功效,需使用多颗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方能达成,例如12至14颗led甚至更多。但是多颗led设计,会产生多余的热累积于pgu中,散热就为必须考虑之问题;且低均匀度之pgu,光大多集中于lcd中心区域,会导致lcd利用率下降。
4.如果用单反射杯,如图1所示,每个反射镜200投射出相对应之led芯片100,但除了上述散热问题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投影之led辉度值较低,非投影之led辉度值较高。还需采用柱状透镜以作为放大影像之功能,因led水平排列,水平影像能填满lcd,而垂直方向不足需放大;另需采用热塑料聚合物技术与镜面片(debf)使光均匀与增加辉度,且利用s极化(s偏振)及p极化(p偏振)之转换以使更多光能通过扩散片。单反射杯还存在以下问题:每个led角度的光线都无法有效打反射杯,从而导致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难以控制。还存在亮度低的问题,需要使用debf才能达到8000nit的辉度。
5.如果用多个反射杯,如图2所示,采用多个led芯片100,每个led芯片100设在一个反射杯即反射镜200中,然后采用扩散片提升显示辉度的均匀性;这样会导致以下问题:需要密集使用多个led,散热问题较为严重,也提高了反射镜的成本。
6.传统图像生成单元另一种方式是使用复眼透镜,亦称蝇眼透镜,使单光点扩成多光点,达成均匀化之功效,但复眼透镜与准直透镜(collimated lens)摆放需有特定间距,才能达到最佳功效。如果用复眼透镜,如图3所示,需要准直透镜使光准直;需要采用蝇眼透镜300显示多个光源点,以实现均匀化之功能;还需要采用柱状透镜500实现放大影像之功能,因led水平排列,水平影像能填满lcd,而垂直方向不足,因此需放大;另需采用扩散片提升显示辉度的均匀性;这样会导致以下问题:结构较为精密复杂,且辉度及均匀度(uniformity)均较差,容易出现光斑。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图像生成单元、抬头显示系统及移动装置。
8.一种图像生成单元,其包括:
9.电路板;
10.led芯片,直接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11.全内反射透镜,设置于所述led芯片上方;
12.柱状透镜,设置于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上方;
13.扩散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柱状透镜上方。
14.上述图像生成单元一方面兼顾了led数量及高辉度之平衡,有利于使用较少颗led达成高辉度之设计,因此相对地降低了发热量,从而降低了对于散热体系之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易于控制光路,提升了均匀度与lcd利用率,且有利于提供体积缩小化的图像生成单元,还实现了减薄设计之基础。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具有横条棱镜型微结构,所述横条棱镜型微结构将所述led芯片的单光点转换形成多条状的光条。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条棱镜型微结构将所述led芯片的单光点转换形成相互平行的线光源。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透镜的轴线放大比为1.5至4倍。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结构件呈椭圆形及/或片状。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ed芯片的数量为至少二个,且各所述led芯片排列为直线形。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图像生成单元还包括lcd面板及壳体结构;
21.所述lcd面板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上且呈现于所述壳体结构外;
22.所述电路板及所述柱状透镜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上,且所述柱状透镜位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lcd面板之间;
23.所述led芯片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位于所述led芯片及所述柱状透镜之间;
24.所述扩散结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或所述lcd面板上,且所述扩散结构件位于所述柱状透镜及所述lcd面板之间。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外壳、支架件及前盖,且于所述外壳中开设有内腔;
26.所述电路板、所述柱状透镜、所述支架件及所述前盖均安装于所述外壳上,且所述led芯片、所述全内反射透镜、所述柱状透镜、所述支架件及所述lcd面板均位于所述内腔中;
27.所述扩散结构件安装于所述lcd面板上,所述lcd面板安装于所述支架件及所述前盖之间,且所述lcd面板透过所述前盖的开口呈现于所述前盖外。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抬头显示系统,其包括光学显示单元及任一项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所述光学显示单元将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所发出的光线,经过至少一次反射以形成抬头可见的光路。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移动装置,其包括所述抬头显示系统。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
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传统图像生成单元采用单反射杯设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传统图像生成单元采用多反射杯设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传统图像生成单元采用复眼透镜设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7.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装配步骤之一的示意图。
38.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装配步骤之二的示意图。
39.图9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装配步骤之三的示意图。
40.图10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装配步骤之四的示意图。
41.图11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装配步骤之五的示意图。
42.图12为仅采用led芯片的辉度测量示意图。
43.图13为图12的所示图形的简化图。
44.图14为采用led芯片及全内反射透镜的辉度测量示意图。
45.图15为图14的所示图形的简化图。
46.图16为采用led芯片及全内反射透镜配合柱状透镜的辉度测量示意图。
47.图17为图16的所示图形的简化图。
48.图18为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另一实施例的辉度测量示意图。
49.图19为图18的所示图形的简化图。
50.图20为本技术所述抬头显示系统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51.图21为本技术所述抬头显示系统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效果示意图。
52.图22为图21的所示图形的简化图。
53.附图标记:led芯片100、反射镜200、蝇眼透镜300、全内反射透镜400、柱状透镜500、扩散片600、lcd面板700、壳体结构800、电路板900、横条棱镜型微结构410、线路组710、外壳810、支架件820、前盖830、内腔840、开口850、图像生成单元666、控制器777、反射镜888、前挡风玻璃999。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5.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图像生成单元,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图像生成单元,其包括电路板、led芯片(led chip,亦称led晶片或die)、全内反射透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lens,tir lens)、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及扩散结构件(diffuser);所述led芯片直接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设置于所述led芯片上方;所述柱状透镜设置于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上方;所述扩散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柱状透镜上方。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兼顾了led数量及高辉度之平衡,有利于使用较少颗led达成高辉度之设计,因此相对地降低了发热量,从而降低了对于散热体系之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易于控制光路,提升了均匀度与lcd利用率,且有利于提供体积缩小化的图像生成单元,还实现了减薄设计之基础。
60.本技术的设计目的是提供高辉度及高均匀度的图像生成单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led芯片直接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电路板通常为pcb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led芯片选用高功率led。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ed芯片的数量为至少二个,且各所述led芯片排列为直线形。led芯片直接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即所述led芯片无需通过反射杯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亦即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无需设置反射杯,这是本技术各实施例的重要发明点之一,如前所述,无论是单个反射杯还是多个反射杯,都会给所述图像生成单元造成额外的散热、排列及固定等问题,还会造成辉度降低、均一性不佳及视场角控制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技术各实施例摒弃了反射杯的设计,
61.为了充分利用led芯片的发光,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于邻近所述led芯片的安装位置处设有绝缘反射涂层,所述绝缘反射涂层呈环状,所述绝缘反射涂层用于将所述led芯片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全内反射透镜的位置。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led芯片之发光量,从而提升所述图像生成单元的辉度;另一方面在不影响led芯片通过引脚及电路板进行散热之前提下,有利于提升光线的均匀度,且避免了摆放需有特定间距等限制,无需考虑排列及固定等问题。
62.为了将led芯片散射的单光点亦即单一光线尽量收集汇聚,以提升辉度,所述全内反射透镜设置于所述led芯片上方;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与
所述led芯片之间距小于等于所述led芯片最大尺寸的1.8至7倍,以尽可能收集汇聚led芯片散射的光线;对于具有反光涂层的实施例,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与所述led芯片之间距应小于等于所述led芯片最大尺寸的3.2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位于所述led芯片上方,所述全内反射透镜用于使所述led芯片的光源准直;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将所述led芯片的单光点转换形成平行光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具有横条棱镜型微结构,所述横条棱镜型微结构将所述led芯片的单光点转换形成多条状的光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条棱镜型微结构将所述led芯片的单光点转换形成相互平行的线光源。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于其出射位置设有所述横条棱镜型微结构。这样的设计,在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之横条棱镜型微结构作用下,将一个led芯片所发出的各个方向的光线,转换为相互平行之线光源,以最大限度地利用led芯片之发光量,从而配合柱状透镜实现光线汇聚及提升辉度。
63.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led芯片的上方设置一个所述全内反射透镜;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排列为直线形的各个led芯片,相应地,各个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亦排列为直线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led芯片的数量,设置相应数量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全内反射透镜集成设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排列为直线形的各个led芯片,相应地,各个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亦集成设置为直线形例如直线条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准确、快速地装配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在光学设计中,由于光路需求精确性,因此所述全内反射透镜的位置及大小均需准确控制,才能配合柱状透镜准确地在目标视场角方向输出高辉度及高均一性的图像。
64.所述柱状透镜设置于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上方;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所述柱状透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透镜用于使所述全内反射透镜所反射的光线汇聚,以优化出光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所述柱状透镜,且所述柱状透镜用于使所述全内反射透镜所反射的光线汇聚,以优化出光角。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透镜用于使所述全内反射透镜所反射的光线汇聚及放大,同时根据所述柱状透镜的位置设置而调整出光角;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反射形成平行光,然后通过柱状透镜的直径,折射聚焦形成一条直线。
65.所述柱状透镜具有放大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透镜的轴线放大比为1.5至4倍。柱状透镜对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像产生放大效果,考虑到用户的视觉效果,轴线放大比不宜过大,以不超过4倍为佳。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透镜与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66.所述扩散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柱状透镜上方,以使出光均匀化,即提升出射光的均一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结构件呈椭圆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结构件呈片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结构件呈椭圆形片状。椭圆形的形状适合配合lcd面板使用,片状的结构设计有利于配合实现图像生成单元的减薄设计,提供体积缩小化的图像生成单元。
6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应用于抬头显示相关产品,其包含:三或四颗led,平均放于电路板上方,作为光源;三或四颗tir lens,每一颗tir lens放置于一颗led上方,使光线准直,且tir lens于其上部设有横条棱镜型微结构,使单光点转换成多条
状光条;一个柱状透镜,放置于各个tir lens上方,使影像放大,令其符合lcd所需出光的有效显示区域(active area,aa),亦即以全部tir lens作为一个整体准直结构件,柱状透镜放置于整体准直结构件上方;一片椭圆扩散片diffuser放置于tir lens或柱状透镜上方,提升均匀度。本实施例中,上述柱状透镜具有放大影像之功效,轴线放大比为1.5至4倍。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用tir lens提高led光使用效率,整体配合提升了led出光效率及均匀度,另一方面tir lens出光面具有多行微结构,使单光点转换成多条状光条,再一方面取代了复眼透镜,以及具有缩小空间扁形化与重量之优点。
6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图像生成单元还包括lcd面板及壳体结构;所述lcd面板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上且呈现于所述壳体结构外;所述电路板及所述柱状透镜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上,且所述柱状透镜位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lcd面板之间;所述led芯片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全内反射透镜位于所述led芯片及所述柱状透镜之间;所述扩散结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或所述lcd面板上,且所述扩散结构件位于所述柱状透镜及所述lcd面板之间。
6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图像生成单元如图4所示,其包括电路板、led芯片100、全内反射透镜400、柱状透镜500、扩散片600、lcd面板700、壳体结构800及电路板900,其中采用扩散片600作为所述扩散结构件。所述led芯片100直接设置于所述电路板900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设置于所述led芯片上方;所述柱状透镜500设置于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上方;所述扩散结构件600设置于所述柱状透镜500上方。本实施例中,所述lcd面板700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800上,所述柱状透镜500位于所述电路板900及所述lcd面板700之间;所述led芯片100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900上,且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位于所述led芯片100及所述柱状透镜500之间;所述扩散结构件600安装于所述lcd面板700上,且所述扩散结构件600位于所述柱状透镜500及所述lcd面板700之间。
7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一所述led芯片100的上方设置一个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的上部具有横条棱镜型微结构410,所述横条棱镜型微结构410将所述led芯片的单光点转换形成多条状的光条。
7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外壳、支架件及前盖,且于所述外壳中开设有内腔;所述电路板、所述柱状透镜、所述支架件及所述前盖均安装于所述外壳上,且所述led芯片、所述全内反射透镜、所述柱状透镜、所述支架件及所述lcd面板均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扩散结构件安装于所述lcd面板上,所述lcd面板安装于所述支架件及所述前盖之间,且所述lcd面板透过所述前盖的开口呈现于所述前盖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lcd面板700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800上且呈现于所述壳体结构800外;所述电路板900及所述柱状透镜500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上,且所述柱状透镜500位于所述电路板900及所述lcd面板700之间;所述led芯片100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900上,且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位于所述led芯片100及所述柱状透镜500之间;所述扩散结构件600安装于所述lcd面板700上,且所述扩散结构件600位于所述柱状透镜500及所述lcd面板700之间。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外壳810、支架件820及前盖830,且于所述外壳810中开设有内腔840,所述前盖830开设有开口850;
72.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900、所述柱状透镜500、所述支架件820及所述前盖830均安装于所述外壳810上,且所述led芯片100、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所述柱状透镜500、所述
支架件820及所述lcd面板700均位于所述内腔840中;所述扩散结构件600安装于所述lcd面板700上,所述lcd面板700安装于所述支架件820及所述前盖830之间,所述lcd面板700连接有线路组710,线路组710包括排线或者柔性线路板等。且所述lcd面板700透过所述前盖830的开口850呈现于所述前盖830外,以使所述lcd面板700的光线透射出所述壳体结构800。
73.下面将装配工序拆分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如图7所示,所述led芯片100安装于所述电路板900上,每一个led芯片100上方设置一个全内反射透镜400,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亦安装于所述电路板900上;结合图8,通过所述支架件820配合所述外壳810,将所述柱状透镜500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800的所述外壳810中。
74.如图9所示,所述扩散结构件600安装于连接有线路组710的lcd面板700上,且装配于所述支架件820上,所述扩散结构件600及所述lcd面板700均位于所述内腔840中;结合图10,所述线路组710延伸于所述外壳810之外,即所述线路组710延伸于所述壳体结构800之外,所述lcd面板700安装于所述支架件820及所述前盖830之间,且所述lcd面板700透过所述前盖830的开口850呈现于所述前盖830外。
75.如图11所示,对于安装有所述led芯片100及所述全内反射透镜400的电路板900,将所述电路板900带有所述led芯片100的一面朝向所述外壳810的所述内腔840,采用螺丝将所述电路板900固定于所述外壳810对应的螺孔即可。
76.为验证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的辉度及均匀性,下面设计了四个实施例,说明如下。
77.实施例1:仅采用led芯片进行测试。
78.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于适当位置增设了全内反射透镜。
79.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2,于适当位置增设了柱状透镜。
80.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3,于适当位置增设了扩散片。
81.实施例1的辉度测量如图12及图13所示,其辉度的最大值约为1.74
×
107,出光面积相对极小且极为不均匀,高辉度的出光面积亦非常小。
82.实施例2的辉度测量如图14及图15所示,其辉度的最大值约为1.67
×
107,出光面积相对实施例1较大,但同样极不均匀,高辉度的出光面积亦相对较小。
83.实施例3的辉度测量如图16及图17所示,其辉度的最大值约为2.01
×
107,出光面积相对实施例2较大,但同样极不均匀,高辉度的出光面积亦相对较小。
84.实施例4的辉度测量如图18及图19所示,其辉度的最大值约为1.74
×
107,出光面积相对实施例1至3均显著较大,均匀度远高于实施例1至3,且高辉度的出光面积亦相对较大。
85.对比上述实施例1至4可见,实施例2相对于实施例1增加了全内反射透镜400,略微降低了辉度的最大值;实施例3相对于实施例2增加了柱状透镜500,在其作用下显著提升了辉度的最大值;实施例4相对于实施例3增加了扩散片,在其作用下显著提升了均匀度,虽然亦略微降低了辉度的最大值,但已不低于实施例1的仅采用led芯片的效果。综合对比分析,本技术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具有较高的辉度及均匀度。
8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抬头显示系统(heads up display,hud,亦称平视显示系统),其包括光学显示单元及任一实施例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所述光学显示单元将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所发出的光线,经过至少一次反射以形成抬头可见的光路。所述抬头显示系统
用于在所述图像生成单元及所述光学显示单元配合下实现抬头显示显示效果,即将图像生成单元的图像投射之后,经析光反射面反射后,画面形成平行光束,以使人眼在平行光束范围内可观测到清晰舒适的画面。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兼顾了led数量及高辉度之平衡,有利于使用较少颗led达成高辉度之设计,因此相对地降低了发热量,从而降低了对于散热体系之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易于控制光路,提升了均匀度与lcd利用率,且有利于提供体积缩小化的图像生成单元,还实现了减薄设计之基础。
87.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显示单元包括反射镜、前视镜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微调所述反射镜以控制视场角,从而使用户通过前视镜无需低头地看到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所输出的图像。对于汽车而言,前视镜可以为前视玻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视玻璃设有外覆膜层或夹心膜层,用于呈现所述图像生成单元所输出的图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图像生成单元666的出射图像,即出射光,经控制器777控制反射镜888的反射方向,使得用户在抬头状态下亦能够通过前挡风玻璃999看到所述出射图像;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显示效果如图21及图22所示,仅供参考,并非是对于本技术各实施例的具体限定。
8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移动装置,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抬头显示系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装置设有本体,所述抬头显示系统固定于所述本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轨道车、汽车、摩托车、电瓶车、飞行器及船舶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包括燃油车及电动车等。
8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图像生成单元、抬头显示系统及移动装置。
9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